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河北省磁县第二中学 蔺九全 邮编:056500

教读《赤壁赋》,感慨良多: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是那样的艰难和坎坷,竟至于要在寂寞和失望中埋葬自己最初普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归隐,对时代、对个体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他不是隐士,可他的一句话却道尽了古今隐士的心声。

孔子为恢复周礼,周游于列国之间,屡受挫折,惶惶如丧家之犬,仍然声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该是个有绝大勇气之人吧。可有时候他也不能不面对理想的幻灭而深感绝望。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孔子屡屡碰壁后的深深叹息,是他倍感悲凉的内心独白。实在是有着一种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辛酸与无奈。

“浮于海”这句牢骚,改变着我们心中正襟危坐、端然论道的孔子形象,也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它的深刻痕迹。它为后代的中国文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归隐。

归隐,如同一条小河,静静的,轻轻的,从文人心间流过,它洗涤过许由被玷污的耳朵,也荡漾过接舆街头的狂歌;它漂送了陶渊明归去的行舟,也辉映着苏东坡寂寞的江月。刘伶醉酒,自裸于室堂;嵇康疏狂,操琴于竹林;五柳清雅,躬耕于南亩;孟浩然放任,纵情于酒肆;便都是他们对“浮于海”最形象的诠释。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把“浮于海”演绎得最精彩的,是饱经磨难的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此时的苏东坡,被人诬陷而谪贬黄州,过着形同软禁的生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是与孔子当年的失落心情遥相契合的。据说第二天听到了这首词的黄州知府,立刻跑来察看苏东坡是否溜走了,却见苏东坡尚在卧床高眠呢!东坡的“江海”能在哪里呢?不过是胸中块垒难消,寄意于想象罢了。

好在东坡是“隐于仕”的“大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落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沉,都被他的豁达大度所包容。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洒脱中他尽情演绎着一个冯虚御风,不知所止,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江海寄余生”的归隐之梦。

仕与隐的痛苦抉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总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归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圣人既有这样的叹息,可见在许多时候修齐治平已近乎一个遥远的梦。归隐,归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有人说,陶渊明是自愿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无关。果真如此,

我们又该怎样品味他黯然离去后对自己的痛苦拷问:“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从29岁到41岁,十三年的官场经历中,他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在举世皆浊的现实空气里,怎样呼吸才能保持自己心灵的清新和澄澈?依我看来,他的归隐,其实是一种悲哀的淡出;是个体生命对群体追求的背弃;是文人宁静致远的内心对喧嚣浮躁的世界的疏离。表面的 “载欣载奔”,包含的却是内心深深的感伤和失落。

放旷如孟浩然,也曾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欲求出仕的艳羡。

达观如李白,也曾有“人生在世不称薏,不如结发弄扁舟”的叹息。

当政治上饱受挫折,当人格倍感压抑,当理想几近无望,文人内心的本真便会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你说,出仕与归隐,他们又该如何选择?

儒与道的艰难平衡

隐士不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不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象征。 行吟山泽,躬耕陇亩,藏景岩穴,构屋愚溪,置身在尘世之外,放眼于山水之间。闲适与洒脱的深处,其实是对世界观的艰难修正。出仕与归隐的背后,隐藏着文人对儒道文化的取舍平衡。超脱飘逸的高人之意。成为调节儒士们悲落情绪的良药。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而道家追求个人的自然天性。归

隐就意味着放弃修齐治平的理想,脱离社会人伦,回归自然。追求自我的本真。由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转到消极处世的道家哲学,儒士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精神空间,以安放自己受伤的灵魂。但实现这样的精神哲学的无奈转变,是要经历超常的人生磨难,尝受痛楚的精神煎熬的。

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只是一句牢骚,苏轼则真正达到了儒与道的平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个人的形体生命,荣辱得失,放置在广袤无垠、无始无终的宇宙之中来考量,那真是算不了什么。这正是儒道平衡给予他的精神庇护。

归隐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归隐是庇护文人们保留品格清洁和思想独立的精神家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徐渭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河北省磁县第二中学 蔺九全 邮编:056500

教读《赤壁赋》,感慨良多: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是那样的艰难和坎坷,竟至于要在寂寞和失望中埋葬自己最初普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归隐,对时代、对个体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他不是隐士,可他的一句话却道尽了古今隐士的心声。

孔子为恢复周礼,周游于列国之间,屡受挫折,惶惶如丧家之犬,仍然声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该是个有绝大勇气之人吧。可有时候他也不能不面对理想的幻灭而深感绝望。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孔子屡屡碰壁后的深深叹息,是他倍感悲凉的内心独白。实在是有着一种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辛酸与无奈。

“浮于海”这句牢骚,改变着我们心中正襟危坐、端然论道的孔子形象,也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它的深刻痕迹。它为后代的中国文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归隐。

归隐,如同一条小河,静静的,轻轻的,从文人心间流过,它洗涤过许由被玷污的耳朵,也荡漾过接舆街头的狂歌;它漂送了陶渊明归去的行舟,也辉映着苏东坡寂寞的江月。刘伶醉酒,自裸于室堂;嵇康疏狂,操琴于竹林;五柳清雅,躬耕于南亩;孟浩然放任,纵情于酒肆;便都是他们对“浮于海”最形象的诠释。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把“浮于海”演绎得最精彩的,是饱经磨难的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此时的苏东坡,被人诬陷而谪贬黄州,过着形同软禁的生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是与孔子当年的失落心情遥相契合的。据说第二天听到了这首词的黄州知府,立刻跑来察看苏东坡是否溜走了,却见苏东坡尚在卧床高眠呢!东坡的“江海”能在哪里呢?不过是胸中块垒难消,寄意于想象罢了。

好在东坡是“隐于仕”的“大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落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沉,都被他的豁达大度所包容。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洒脱中他尽情演绎着一个冯虚御风,不知所止,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江海寄余生”的归隐之梦。

仕与隐的痛苦抉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总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归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圣人既有这样的叹息,可见在许多时候修齐治平已近乎一个遥远的梦。归隐,归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有人说,陶渊明是自愿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无关。果真如此,

我们又该怎样品味他黯然离去后对自己的痛苦拷问:“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从29岁到41岁,十三年的官场经历中,他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在举世皆浊的现实空气里,怎样呼吸才能保持自己心灵的清新和澄澈?依我看来,他的归隐,其实是一种悲哀的淡出;是个体生命对群体追求的背弃;是文人宁静致远的内心对喧嚣浮躁的世界的疏离。表面的 “载欣载奔”,包含的却是内心深深的感伤和失落。

放旷如孟浩然,也曾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欲求出仕的艳羡。

达观如李白,也曾有“人生在世不称薏,不如结发弄扁舟”的叹息。

当政治上饱受挫折,当人格倍感压抑,当理想几近无望,文人内心的本真便会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你说,出仕与归隐,他们又该如何选择?

儒与道的艰难平衡

隐士不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不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象征。 行吟山泽,躬耕陇亩,藏景岩穴,构屋愚溪,置身在尘世之外,放眼于山水之间。闲适与洒脱的深处,其实是对世界观的艰难修正。出仕与归隐的背后,隐藏着文人对儒道文化的取舍平衡。超脱飘逸的高人之意。成为调节儒士们悲落情绪的良药。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而道家追求个人的自然天性。归

隐就意味着放弃修齐治平的理想,脱离社会人伦,回归自然。追求自我的本真。由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转到消极处世的道家哲学,儒士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精神空间,以安放自己受伤的灵魂。但实现这样的精神哲学的无奈转变,是要经历超常的人生磨难,尝受痛楚的精神煎熬的。

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只是一句牢骚,苏轼则真正达到了儒与道的平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个人的形体生命,荣辱得失,放置在广袤无垠、无始无终的宇宙之中来考量,那真是算不了什么。这正是儒道平衡给予他的精神庇护。

归隐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归隐是庇护文人们保留品格清洁和思想独立的精神家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徐渭


相关内容

  •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俗话说得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视野才会变得更加广阔.人生也是如此,只能经历了他人所未曾有过的风雨磨砺,思想才能变得睿智而旷达.这其中体现着一种意志,更彰显着一种智慧. 山顶有山顶的风景,沿途有沿途的美丽,风景不在别处,风景在路上.若只想着山顶的风光,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 ...

  • 生活到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有风景
  • ********************************************************************* 生活到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有风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总会有美好的景致的.一个心中充满生活希望的人,一个会欣赏沿途风景的人,就在于他会用好的心态,好的心境,从好的角 ...

  •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暮暮朝朝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 ...

  • 我眼中的风景作文
  • 我眼中的风景作文一:我眼中的风景 风景是什么?青山秀水彩云追月的清新淡雅,或者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凄美幽寂?抑或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的瞬间博爱? --题记 [街头转角,谁在等待] 对于父母的赞颂在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传承中从未中断过,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将我们紧紧包围.我们范例啊张口 ...

  • 哲理美文:心纯,一道不老的风景[散文欣赏]
  • 哲理美文:心纯,一道不老的风景 人生就如一个大染缸五彩缤纷,原本青衣素面,在大染缸中待久了也会变成色彩斑斓,就像我们刚刚呱呱落地时,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纯净无暇,在母爱的培育下,没有私欲和邪念,宛如一朵含花待放的花蕾,在雨露和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又如一道道的风景,一 ...

  • 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 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稳流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一朵花,静静开放,若一溪水,缓缓流过,素心淡定,人生则如沐春风. 风,一直吹着,吹过流年:云,一直飘着,飘过心的素笺:听,谁在寂静处数着自己的心事:看,那花丛中谁在叹息一枚花瓣的飘零? 尘世之间,人生风景,不都是镜花水月,也不都是繁花簇 ...

  •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
  •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出有一些基本形式,如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提出的角度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 并列式(横向展开议论)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 ...

  • 话题.命题作文[风景]导写
  • [试题亮相] 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有风景.母亲给子女以呵护,是温馨的家庭风 ...

  • 心中有风景,处处有花香
  • 不同的人,看风景的视觉和眼光不同.在画家眼中,处处风景如画:在诗人眼里,风景如诗如歌:在作家笔下,风景则会化作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即便是在普通人眼里,每个人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人生处处有风景. 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即使对于同一处风景,在不同人眼中也有不同的视觉与感悟.怀着积极的心 ...

  • 人生的风景??其实是心灵的风景
  • 人生的风景  其实是心灵的风景 一.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二.有时候沉默真好,可以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言多必失的厉害,但更知道不能把这种反感说出来,神情中更不能流露出来,于是,便用沉默来防患未然.--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你定难过! 三.赚的是纸,用的是钱,人生总有,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