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 计 者:周班 级:学 号:

《浮力》

菲 09物理一班 40906050

【课题】浮力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确定浮力的定义,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浮力大小;

③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

④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小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问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答案是加入水,让乒乓球浮起来。

然后观看图片(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人飘在死海水面上;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由此引入新词“浮力”。

接着可以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问:“同学们觉得浮力是什么?是不是浮起来的物体收到浮力,而石头金属块一类沉到水底的物体就不受到浮力呢?”同学们可以尽情猜想作答,教师不回答对否,学习浮力后再统一作答。

设计说明:通过趣味问题和图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再结合浮力猜想,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加深认识。

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3.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先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F2。

学生观察对比,由此得出水给小石块一个向上的力。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V2

V1

教师演示实验:

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示数为V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探究:

改变小石块的重量,多次重复以上实验,对比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的数值关系。

得出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三: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6)利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小木板等探究物理沉浮的条件 得出结论:

(1)浮力与物体密度的没有关系;

(2)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所处深度无关;

(3)对于漂浮的同一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无关;对于下沉的同一物体,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成正比;

(4)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此时教师再次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并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5)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

(6)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当物理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强调阿基米德原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在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探究四:阿基米德原理的深入认识

教师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F浮=G排)。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三、理论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对上表面的压力F1:

F1 =P1 S=P液gh 1 S

方向向下

液体对下表面的压力F2:2 2

2

方向向上

上下表面压力之差:

方向向上 浮 2 液 1

所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浮力的方向向上。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教学创新处】

本次教学以实验为主,让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条件,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实验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 计 者:周班 级:学 号:

《浮力》

菲 09物理一班 40906050

【课题】浮力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确定浮力的定义,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浮力大小;

③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

④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小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问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答案是加入水,让乒乓球浮起来。

然后观看图片(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人飘在死海水面上;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由此引入新词“浮力”。

接着可以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问:“同学们觉得浮力是什么?是不是浮起来的物体收到浮力,而石头金属块一类沉到水底的物体就不受到浮力呢?”同学们可以尽情猜想作答,教师不回答对否,学习浮力后再统一作答。

设计说明:通过趣味问题和图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再结合浮力猜想,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加深认识。

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3.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先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F2。

学生观察对比,由此得出水给小石块一个向上的力。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V2

V1

教师演示实验:

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示数为V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探究:

改变小石块的重量,多次重复以上实验,对比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的数值关系。

得出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三: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6)利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小木板等探究物理沉浮的条件 得出结论:

(1)浮力与物体密度的没有关系;

(2)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所处深度无关;

(3)对于漂浮的同一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无关;对于下沉的同一物体,物体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成正比;

(4)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此时教师再次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并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5)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

(6)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当物理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强调阿基米德原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在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探究四:阿基米德原理的深入认识

教师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F浮=G排)。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三、理论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对上表面的压力F1:

F1 =P1 S=P液gh 1 S

方向向下

液体对下表面的压力F2:2 2

2

方向向上

上下表面压力之差:

方向向上 浮 2 液 1

所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浮力的方向向上。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教学创新处】

本次教学以实验为主,让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条件,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实验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相关内容

  • 浮力知识点
  • 2014年5月Vol.32No.10中学物理 ·中学生· 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点及计算题解题探讨 曹 浮力的计算问题既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重点.热点.其实,只需要理解有关浮力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和基本公式,掌握一些解决浮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对求解这类问题总结出一些解题 ...

  • 乒乓球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文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浅谈一下乒乓球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巧妙运用,通过这些小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

  • 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 如何进行教材分析(转) 2008-6-1 21:24:00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 ...

  • 初中物理 说课模板
  •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 ...

  • 试谈初中物理投影教学的功能
  • 最近几年来,由于投影教学深入到物理课堂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因为投影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以及及时反馈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 ...

  •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 基本教学经验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实验性.现实性.归纳性和应用性,具体做法是: 1.实验性 每个物理规律,原理都是从观察和实验加以分析思考得出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抓住演示实验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演示实验中看到的观察获得新的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就从感应认识 ...

  • 物理组教研活动记录
  • 物理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记录 组长:杨会丽 组员:杨国生封国伟杨海生陈志林崔素梅杨红梅 活动主题:同课异构研讨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7日 活动地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所有物理教师 活动内容:听二节同课异构的课:<浮力>执教教师:杨会丽封国伟 活动形式:上 ...

  • 怎样让学生边学边实验
  • 几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改实验中,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四种类型.如何进一步弄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最佳功能,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初 ...

  • 光的反射说课稿
  • <光的反射>说课稿 莘松中学春申校区 吴娟连 一.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认识平面镜和进一步学习其它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