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蜡烛火焰分层的探究

作者:符正金

中学化学 2008年12期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06年4月第2版)第12页,活动与探究。“(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蜡烛火焰如何分层,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6月第3版)第34页的具体说法是“蜡烛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照此说法,火焰的分层应该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用书中蜡烛火焰的分层情况

  焰心 内焰 外焰

  颜色淡蓝色暗淡 黄色

  温度最低 较高 最高

  部位底部 中间层最外层

  对照有关资料可知,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内焰接触氧气少,燃烧不充分,有炭粒;外焰接触氧气多,燃烧充分。笔者觉得教师用书中这样的说法疑点重重:焰心既然是蒸气,怎么能是淡蓝色?火焰周围的空气是从下向上流动的,火焰的最下部应该是接触氧气最充分的地方,应该是外焰,怎么能会是没有燃烧的蒸气呢?内焰燃烧不充分,应该有炭粒,火焰应该很明亮,怎么能是暗淡的?

  蜡烛火焰的分层到底是怎样的呢?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对此进行了科学探究。

  二、实验探究

  猜想1: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蓝色的火焰是外焰。

  验证1:仔细观察火焰,可见火焰最下端呈蓝色,蜡芯周围火焰暗淡,暗淡区域以外火焰明亮,明亮火焰之上还有很薄的一层颜色稍微暗一些的火焰。用不同颜色的纸作背景,或用带有字迹的纸(条形码最好)作背景来观察蜡烛的火焰,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看起来暗淡的区域实际上是“透明的”,蓝色的部分也是透明的,明亮的黄色部分是不透明的,最上层稍微暗一些的火焰也是不透明的。

  用细金属管将暗淡区域的气体导出,用火柴点燃,气体能够燃着。

  用酒精灯进行对比观察,可以看到焰心部分的透明度最高,火焰根部也有蓝色火焰,并一直延续至火焰的最上部。

  结论1:由此可以肯定,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蓝色部分的火焰,接触氧气最为充分,是外焰。

  猜想2:最明亮处是内焰。

  验证2:用厚纸片横切入火焰中,仔细观察厚纸炭化的情况(纸的向下的一面对着火焰,容易聚集很多的炭黑,难以观察,但从纸的上面很容易看清楚纸张逐渐炭化的情景)。纸片所放的位置从下向上有A、B、C三处:

  A在紧靠蜡芯的暗淡处;

  B在暗淡区域以上,黄色不透明处;

  C在明亮部分以上,接近火焰最上部的稍暗的一层。

  观察结果见表2。

  表2 纸片横切入火焰时的炭化情况

  

  结论与分析2:进一步肯定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最明亮处温度稍低,在焰心之外,则必然是内焰,这也与内焰有没有完全燃烧,有炭粒,比较明亮的解释相一致;明亮的火焰之外,有一层温度更高的火焰。

  猜想3:明亮部分之外,还有一层很薄的火焰,与根部的蓝色火焰一样温度最高,是外焰。

  验证3:用厚纸片从上向下竖切入火焰(为了延长观察的时间可以把厚纸对折以后,沿对折线处向下切),纸片的位置从里向外有A、B、C三处:A在火焰中心逼近蜡芯之处;C在从外向火焰靠近,恰好接触火焰根部的蓝色部分;B在以上两位置的中间。炭化情况见表3。

  表3 纸片竖切入蜡烛火焰时的炭化情况

  

  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可以明显地看到,在蜡烛火焰的中部明亮的黄色区域之外,有一层很薄的蓝色火焰,与根部的蓝色火焰连为一体。蜡烛芯越粗,越容易观察到。用放大镜观察酒精灯进行对比,酒精灯的最外层的蓝色火焰更为明显。在日光下、灯光下、黑暗中观察,都有相同的结果。

  结论与分析3:蓝色火焰温度最高,火焰中上部很薄的最外层温度最高,它们是外焰。外焰与内焰没有明显的界线。蜡烛燃烧时,一般都有明显的黑烟,说明燃烧不够充分,外焰应该很薄。

  实验结论:火焰中心圆锥形的暗淡区域是焰心;暗淡区域之外的最明亮处温度稍低,存在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是内焰;中部明亮的火焰之外,有一层很薄的蓝色火焰,与火焰根部的蓝色部分相同,接触氧气最为充分,温度最高,是外焰。外焰与内焰没有明显的界线。

  三、反思与体会

  1.教师用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描述,不够准确,可能是根据教材对于酒精灯火焰的描述,类推出的结论,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它虽然是教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解释。

  2.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学生对于蜡烛的火焰也最为熟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作者介绍:符正金 河南固始县胡族第一中学,465245

作者:符正金

中学化学 2008年12期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06年4月第2版)第12页,活动与探究。“(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蜡烛火焰如何分层,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6月第3版)第34页的具体说法是“蜡烛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照此说法,火焰的分层应该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用书中蜡烛火焰的分层情况

  焰心 内焰 外焰

  颜色淡蓝色暗淡 黄色

  温度最低 较高 最高

  部位底部 中间层最外层

  对照有关资料可知,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内焰接触氧气少,燃烧不充分,有炭粒;外焰接触氧气多,燃烧充分。笔者觉得教师用书中这样的说法疑点重重:焰心既然是蒸气,怎么能是淡蓝色?火焰周围的空气是从下向上流动的,火焰的最下部应该是接触氧气最充分的地方,应该是外焰,怎么能会是没有燃烧的蒸气呢?内焰燃烧不充分,应该有炭粒,火焰应该很明亮,怎么能是暗淡的?

  蜡烛火焰的分层到底是怎样的呢?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对此进行了科学探究。

  二、实验探究

  猜想1: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蓝色的火焰是外焰。

  验证1:仔细观察火焰,可见火焰最下端呈蓝色,蜡芯周围火焰暗淡,暗淡区域以外火焰明亮,明亮火焰之上还有很薄的一层颜色稍微暗一些的火焰。用不同颜色的纸作背景,或用带有字迹的纸(条形码最好)作背景来观察蜡烛的火焰,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看起来暗淡的区域实际上是“透明的”,蓝色的部分也是透明的,明亮的黄色部分是不透明的,最上层稍微暗一些的火焰也是不透明的。

  用细金属管将暗淡区域的气体导出,用火柴点燃,气体能够燃着。

  用酒精灯进行对比观察,可以看到焰心部分的透明度最高,火焰根部也有蓝色火焰,并一直延续至火焰的最上部。

  结论1:由此可以肯定,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蓝色部分的火焰,接触氧气最为充分,是外焰。

  猜想2:最明亮处是内焰。

  验证2:用厚纸片横切入火焰中,仔细观察厚纸炭化的情况(纸的向下的一面对着火焰,容易聚集很多的炭黑,难以观察,但从纸的上面很容易看清楚纸张逐渐炭化的情景)。纸片所放的位置从下向上有A、B、C三处:

  A在紧靠蜡芯的暗淡处;

  B在暗淡区域以上,黄色不透明处;

  C在明亮部分以上,接近火焰最上部的稍暗的一层。

  观察结果见表2。

  表2 纸片横切入火焰时的炭化情况

  

  结论与分析2:进一步肯定火焰的暗淡处是焰心;最明亮处温度稍低,在焰心之外,则必然是内焰,这也与内焰有没有完全燃烧,有炭粒,比较明亮的解释相一致;明亮的火焰之外,有一层温度更高的火焰。

  猜想3:明亮部分之外,还有一层很薄的火焰,与根部的蓝色火焰一样温度最高,是外焰。

  验证3:用厚纸片从上向下竖切入火焰(为了延长观察的时间可以把厚纸对折以后,沿对折线处向下切),纸片的位置从里向外有A、B、C三处:A在火焰中心逼近蜡芯之处;C在从外向火焰靠近,恰好接触火焰根部的蓝色部分;B在以上两位置的中间。炭化情况见表3。

  表3 纸片竖切入蜡烛火焰时的炭化情况

  

  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可以明显地看到,在蜡烛火焰的中部明亮的黄色区域之外,有一层很薄的蓝色火焰,与根部的蓝色火焰连为一体。蜡烛芯越粗,越容易观察到。用放大镜观察酒精灯进行对比,酒精灯的最外层的蓝色火焰更为明显。在日光下、灯光下、黑暗中观察,都有相同的结果。

  结论与分析3:蓝色火焰温度最高,火焰中上部很薄的最外层温度最高,它们是外焰。外焰与内焰没有明显的界线。蜡烛燃烧时,一般都有明显的黑烟,说明燃烧不够充分,外焰应该很薄。

  实验结论:火焰中心圆锥形的暗淡区域是焰心;暗淡区域之外的最明亮处温度稍低,存在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是内焰;中部明亮的火焰之外,有一层很薄的蓝色火焰,与火焰根部的蓝色部分相同,接触氧气最为充分,温度最高,是外焰。外焰与内焰没有明显的界线。

  三、反思与体会

  1.教师用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描述,不够准确,可能是根据教材对于酒精灯火焰的描述,类推出的结论,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它虽然是教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解释。

  2.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学生对于蜡烛的火焰也最为熟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作者介绍:符正金 河南固始县胡族第一中学,465245


相关内容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 单元测试题 1. 在对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前, 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那么, 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 A. 猜想或假设 B. 提出问题 C. 制订计划 D. 得出结论 2. 在擦玻璃时, 人们时常会向玻璃上"哈气&q ...

  • 蜡烛及其燃烧
  • (2)蜡烛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这一过程又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 2.进行图1-10所示的操作,交流讨论火焰的分层和各层的温度高低. 3.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一个烧杯,按图1-11所示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1) : (2) .根据第二步实验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一 ...

  •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 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

  •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_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_曹玉民
  • 2012年第5期 化 学 教 育·7· 新课程天地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 ---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 曹玉民 )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 摘要 科学探究的宽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科学探究的深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多少和 ...

  • 4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4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表述实验现象以及了解蜡烛燃烧的产物.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学习过程: 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完成下列习题 注意三个关注 ...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 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 ...

  • 空气对流探究活动设计
  • 空气对流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 热传递方式分为: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热对流教材上是以液体热对流作为实验重点,空气对流只是作简单介绍.本探究活动是以空气对流为主体的探究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结合起来,对空气对流有个相对直观的了解. 为什么暖气放在屋子一角的地上,整个屋子都 ...

  • 科学实验步骤
  •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 一.哪杯水热 [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 ...

  • 科学探究的过程(PDF)
  • 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要素: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如探究中,我们发现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可提出"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一样高吗?"等问题. 2.猜想与假设 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