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人2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内经论人之二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 “七八” 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 七八男女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而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此说颇有一定道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人也不能例外,故亦是阳中涵阴,阴中涵阳。所以有国外学者认为从《内经》角度性别分化之前的“黄帝的身体”乃阴阳同体。以七、八为周期作为对男女性别的区别主要是以生殖能力为标志,“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女都有着相同的经脉、脏腑、气血等人体组织,但男女之所以不同,正是建立在这些相同生理构造的性别差异,差异之目的在于“阴阳和,故能有子”。

男精女血,“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作为男女生理病理体质的主要差异。男女性别差异之目的在于生殖,如果没有了生殖能力,没有了性,便没有了男女的差异。这一点体现在《内经》曾以胡须有无来分辨男女性别。《灵枢·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

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2.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对于经文中“七损八益”一词的解释,历代注家见解不一,综其大意,约有六说:(1)张景岳、李中梓等认为,七为阳数,八为阴数。损即消,益即长。阳消阴长为早衰之由,摄生之道宜扶阳抑阴。如张景岳说:“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

(2)与上说相反,认为阳宜损而阴宜益,如张志聪说:“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3)王冰认为,七损者,女子月事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于充满。反此则病;(4)丹波元简根据《上古天真论》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认为凡成长阶段为益,衰老阶段为损。(5)杨上善承上文阴阳更胜之变,把七损八益作症状解,如“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阴阳相胜,遂有七损八益”。

(6)方药中先生认为“七损八益”这一问题与养生有关。损应理解为制,益作滋生解。七是奇数属阳,八是偶数属阴,此七八两数代称阴阳。所以七损八益即扶阳益阴的意义,此亦古人养生强调保养元阴的精神”。各家意见不能得到一致,对“七损八益”的争论,遂成中医学术上一千古悬案。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中谈到了“七损八益”。《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 是指在房室生活中七种对人体有损害的做法。“八益”是讲在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八种做法。自此之后,人们对“七损八益”的解释都以《天下至道谈》为据,指为房中术语了。例如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内经讲义》教材谓:“七损八益,历来注释不一。近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的记载,属于古代的房中术。”有学者谓:以《天下至道谈》所论为依据,用来解释《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着着吻合。这样,就使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悬案,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七损八益”为房中术语,似乎己成定论。“七损八益”仅仅是房中术语吗? 顾植山教授就提出了质疑,《黄帝内经》不是讲房中的著作,“阴阳应象大论”是讨论阴阳五行的大道理的。相比之下,房中术是小道。所以,如果将《内经》中的“七损八益”理解为《天下至道谈》中之房中术,不仅不合《内经》旨意,也局限和贬低了“七损八益”的重要意义[3]。的确,从文献考据角度将“七损八益”释为房中术是一种阐述方法,但房中术的核心还是调和阴阳。综观古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认为“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大法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七、八、损、益四字皆见于易,兹从易象角度对“七损八益”进行解释。

七八 对于 “七”和“八”,不能看成一般数字,“七损八益”的“七”、“八”是象数,主要表达的是“象”而不是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就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马莳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所以凡是拘泥于以数

字的七、八来释“七损八益”的都显得牵强。七、八源于周易的八经卦。七、八即是数字的实词,又是代表象的虚词。《上古天真论》的千古绝唱论述,以七、八为基数论述男女生长发育的规律。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张景岳更进一步分析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七为女象,八为男象。

损、益 损益二字相对而言,损为减少,益为增加,对此并无异意。何谓损,从卦象解,山泽损。何谓益,风雷益。

《易·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易·益·象》曰“风雷,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细玩卦象,损卦,下兑上艮,山下有泽,其象正如女子月经来潮,故象征损。“君子观象而知止忿堵欲”,此句正说明因为女子行经而必须止欲,损之象在人为女子行经之象,行经之时由于出血,对女子而言是损。

益卦,下震上巽,风雷益,自然界风雷交助,象征增益,所谓增益,其表现就是风雷相助后下雨,有雨才能表现为增益。在人体,其象正是男子性生活兴奋后表现的精气溢泻现象。《彖》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此语境已经表达得很明显。

七损八益 《易》本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损、益之卦象本身及结合《象》、《彖》对损、益的分析,损之最初的象就是女子的月经,益之最初的象就是男子的溢精,这是古人观察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象”。

以此来理解“七损八益”显得牵强,却又显得简单。因为医学本身首先就是来自对自身基本生理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历代医家并不乏从这方面进行解释的。王冰注云:“《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 认为七损者,女中子月经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反之则病。汪机、高世栻同此说。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注:“古人以七、八作为男女的纪数,故这里‘七’是指女子, ‘八’是指男子。意思是女子的月经为生理正常现象,应当按月来潮,不来潮便是病(妊娠当然例外) ,故称损,损字含有不使积聚的意义;男子精气的溢泄是一种生殖能力.应当充实,不充实便是病,故称溢,益字含有不使亏损的意义。”这是一种将损、益进一步的解释与应用。

女子月经应月而潮,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血,对人非常宝贵,月经出血为损,但这种损是为了孕育新生命而作的必要准备,虽损却是有益的。《损·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里,最重要有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说明这是自然之理。

男子精满则溢,直观上,精气溢泻之后身体出现的是虚损的感觉,“益,损上益下”。“精者,身之本也”,精为人身之至宝,加上这种直接体验,所以养

生将“凡彼治身,务在积精”,把蓄积体内的精气提升为“治身”的高度,作为修炼人生的一大课题。对于一个健康男性来说,反复射精会给身体留下什么不良影响,尚无定论。有一种广泛的说法,即不论是手淫还是性交的射精,对处于体育训练中的男性机体都是有损害的。到目前为止,尚无生理学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虽然如此,但射精后的虚弱感却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精气的溢泻可以不断消耗人体的阴气,进而产生“损”,精气溢泻必须要有节制,因此,《益·彖》曰:“凡益之道,与时俱行”。

综上所述,从易象而言,七损八益就是指生理上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精气溢泻。精、血对人皆非常宝贵,但是生理上却出现出血、精溢现象,而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机体自身阴阳调和的一种表现,这里损益是相对的,其本质就是阴阳自我调和,这是养生治疗的基本大法,故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阴阳应象大论》)

月经为损,损而为益;精泻为益,益而为损,《易·杂卦》:“损益, 盛衰之始也。” 《序卦传》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损益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古代医家正是对女子月经与男子溢精长期的生理观察与体验,进而将其引申上升为调和阴阳的大法。

3. 血气男女

血气之男女,即人的存在、性别。男、女,是人的最基本差异,科学将它目之为哺乳动物雌雄的性繁殖。阴阳似乎更进了一层,提高到男女血气(性),以性为别的各种表现分别。阴阳之气是相冲的,也只有在相冲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谓的“和”。《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性”是一种欲,是气之出,它在找寻对象,阴以寻阳同,阳以觅阴合,也只有到了对冲时才算达到目的。人的现象,首先是阴阳的现象。黄老学是从人的阴阳开始的,从而也认识万物的阴阳。这正是《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人的性到万物是很遥远的,也很复杂,是不是能那么的以人的形象来解释万物的演绎也许不合理。但是人如果是阴阳,万物不也可能负阴而抱阳么?即便是人的阴阳是由于性,万物的阴阳可以不及性,许多物不能从性来了解,勉强的以阴阳来看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比喻,也是可以的,只要它合乎实证。

从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性的本质正是阴和阳,一阴一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使人在认识中产生这一概念的先来自男女的性别以及和性别有关的一切男女的活动,他们的“和”。“和”是男女关系的制高点,包涵了生物学观念中的“繁殖”,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性”。

当我们接触到人性中最深处的“性”时,我们会想到,中国医学中的“性”概念应该是最为发达的,但事与愿违。《黄帝内经》很快的将“阴阳”推演到万物,而放下男女的性的关系。《汉书艺文志》提到已佚有八家,共百八十六卷,讲到性就讲是“房中”。1973年到1974年,马王堆出土的简中有《杂疗方》(性机能补益)和《胎产书》,又有房中养生的《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从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医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的阴阳即男女的性的关系已经被限制在“房中养生”方面了。“房中”、“养生”自然是很重要的邮也是两性的重头戏,但两性的感情却是阙如。固然,感情的丰富和阙如最重要的所在或出处还是“房中”,用布劳厄、弗洛依德的话说是“婚姻的床”,但是人们会忽略阴阳并不等于阴阳的床。床也不能完全表达阴阳的关系,不然黄老应该

说“一阴一阳谓之床道”的。

但是以房中,以床来看阴阳是一个绝佳的方法:“冲气”是绝对与床有很大关系的。黄老学派的这种主义导致的中国医学的方向始于春秋,盛于战国的历史原因昭然若揭,因为那时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在儒家的传统中却见到了一股强力的反弹,孔子叹“好德不若好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删诗书”,他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卫道传统,到了孟子成为“男女授受不亲”,汉朝以降,儒家毋宁走的是表面上禁欲的道路。到了宋、明更为猖狂,缠小脚,禁再醮,在两千年的独尊儒家的政治压力下,黄老学派的中国医学不得不走上不讲阴阳,只讲房事;不讲冲气,不讲感情的本,只讲得病的标。人已经不再是个整体,不再是阴阳的冲气,只注重“五脏”的反应。

内经论人之二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 “七八” 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 七八男女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而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此说颇有一定道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人也不能例外,故亦是阳中涵阴,阴中涵阳。所以有国外学者认为从《内经》角度性别分化之前的“黄帝的身体”乃阴阳同体。以七、八为周期作为对男女性别的区别主要是以生殖能力为标志,“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女都有着相同的经脉、脏腑、气血等人体组织,但男女之所以不同,正是建立在这些相同生理构造的性别差异,差异之目的在于“阴阳和,故能有子”。

男精女血,“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作为男女生理病理体质的主要差异。男女性别差异之目的在于生殖,如果没有了生殖能力,没有了性,便没有了男女的差异。这一点体现在《内经》曾以胡须有无来分辨男女性别。《灵枢·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

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2.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对于经文中“七损八益”一词的解释,历代注家见解不一,综其大意,约有六说:(1)张景岳、李中梓等认为,七为阳数,八为阴数。损即消,益即长。阳消阴长为早衰之由,摄生之道宜扶阳抑阴。如张景岳说:“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

(2)与上说相反,认为阳宜损而阴宜益,如张志聪说:“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3)王冰认为,七损者,女子月事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于充满。反此则病;(4)丹波元简根据《上古天真论》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认为凡成长阶段为益,衰老阶段为损。(5)杨上善承上文阴阳更胜之变,把七损八益作症状解,如“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阴阳相胜,遂有七损八益”。

(6)方药中先生认为“七损八益”这一问题与养生有关。损应理解为制,益作滋生解。七是奇数属阳,八是偶数属阴,此七八两数代称阴阳。所以七损八益即扶阳益阴的意义,此亦古人养生强调保养元阴的精神”。各家意见不能得到一致,对“七损八益”的争论,遂成中医学术上一千古悬案。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中谈到了“七损八益”。《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 是指在房室生活中七种对人体有损害的做法。“八益”是讲在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八种做法。自此之后,人们对“七损八益”的解释都以《天下至道谈》为据,指为房中术语了。例如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内经讲义》教材谓:“七损八益,历来注释不一。近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的记载,属于古代的房中术。”有学者谓:以《天下至道谈》所论为依据,用来解释《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着着吻合。这样,就使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悬案,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七损八益”为房中术语,似乎己成定论。“七损八益”仅仅是房中术语吗? 顾植山教授就提出了质疑,《黄帝内经》不是讲房中的著作,“阴阳应象大论”是讨论阴阳五行的大道理的。相比之下,房中术是小道。所以,如果将《内经》中的“七损八益”理解为《天下至道谈》中之房中术,不仅不合《内经》旨意,也局限和贬低了“七损八益”的重要意义[3]。的确,从文献考据角度将“七损八益”释为房中术是一种阐述方法,但房中术的核心还是调和阴阳。综观古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认为“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大法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七、八、损、益四字皆见于易,兹从易象角度对“七损八益”进行解释。

七八 对于 “七”和“八”,不能看成一般数字,“七损八益”的“七”、“八”是象数,主要表达的是“象”而不是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就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马莳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所以凡是拘泥于以数

字的七、八来释“七损八益”的都显得牵强。七、八源于周易的八经卦。七、八即是数字的实词,又是代表象的虚词。《上古天真论》的千古绝唱论述,以七、八为基数论述男女生长发育的规律。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张景岳更进一步分析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七为女象,八为男象。

损、益 损益二字相对而言,损为减少,益为增加,对此并无异意。何谓损,从卦象解,山泽损。何谓益,风雷益。

《易·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易·益·象》曰“风雷,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细玩卦象,损卦,下兑上艮,山下有泽,其象正如女子月经来潮,故象征损。“君子观象而知止忿堵欲”,此句正说明因为女子行经而必须止欲,损之象在人为女子行经之象,行经之时由于出血,对女子而言是损。

益卦,下震上巽,风雷益,自然界风雷交助,象征增益,所谓增益,其表现就是风雷相助后下雨,有雨才能表现为增益。在人体,其象正是男子性生活兴奋后表现的精气溢泻现象。《彖》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此语境已经表达得很明显。

七损八益 《易》本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损、益之卦象本身及结合《象》、《彖》对损、益的分析,损之最初的象就是女子的月经,益之最初的象就是男子的溢精,这是古人观察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象”。

以此来理解“七损八益”显得牵强,却又显得简单。因为医学本身首先就是来自对自身基本生理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历代医家并不乏从这方面进行解释的。王冰注云:“《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 认为七损者,女中子月经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反之则病。汪机、高世栻同此说。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注:“古人以七、八作为男女的纪数,故这里‘七’是指女子, ‘八’是指男子。意思是女子的月经为生理正常现象,应当按月来潮,不来潮便是病(妊娠当然例外) ,故称损,损字含有不使积聚的意义;男子精气的溢泄是一种生殖能力.应当充实,不充实便是病,故称溢,益字含有不使亏损的意义。”这是一种将损、益进一步的解释与应用。

女子月经应月而潮,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血,对人非常宝贵,月经出血为损,但这种损是为了孕育新生命而作的必要准备,虽损却是有益的。《损·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里,最重要有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说明这是自然之理。

男子精满则溢,直观上,精气溢泻之后身体出现的是虚损的感觉,“益,损上益下”。“精者,身之本也”,精为人身之至宝,加上这种直接体验,所以养

生将“凡彼治身,务在积精”,把蓄积体内的精气提升为“治身”的高度,作为修炼人生的一大课题。对于一个健康男性来说,反复射精会给身体留下什么不良影响,尚无定论。有一种广泛的说法,即不论是手淫还是性交的射精,对处于体育训练中的男性机体都是有损害的。到目前为止,尚无生理学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虽然如此,但射精后的虚弱感却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精气的溢泻可以不断消耗人体的阴气,进而产生“损”,精气溢泻必须要有节制,因此,《益·彖》曰:“凡益之道,与时俱行”。

综上所述,从易象而言,七损八益就是指生理上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精气溢泻。精、血对人皆非常宝贵,但是生理上却出现出血、精溢现象,而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机体自身阴阳调和的一种表现,这里损益是相对的,其本质就是阴阳自我调和,这是养生治疗的基本大法,故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阴阳应象大论》)

月经为损,损而为益;精泻为益,益而为损,《易·杂卦》:“损益, 盛衰之始也。” 《序卦传》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损益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古代医家正是对女子月经与男子溢精长期的生理观察与体验,进而将其引申上升为调和阴阳的大法。

3. 血气男女

血气之男女,即人的存在、性别。男、女,是人的最基本差异,科学将它目之为哺乳动物雌雄的性繁殖。阴阳似乎更进了一层,提高到男女血气(性),以性为别的各种表现分别。阴阳之气是相冲的,也只有在相冲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谓的“和”。《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性”是一种欲,是气之出,它在找寻对象,阴以寻阳同,阳以觅阴合,也只有到了对冲时才算达到目的。人的现象,首先是阴阳的现象。黄老学是从人的阴阳开始的,从而也认识万物的阴阳。这正是《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人的性到万物是很遥远的,也很复杂,是不是能那么的以人的形象来解释万物的演绎也许不合理。但是人如果是阴阳,万物不也可能负阴而抱阳么?即便是人的阴阳是由于性,万物的阴阳可以不及性,许多物不能从性来了解,勉强的以阴阳来看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比喻,也是可以的,只要它合乎实证。

从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性的本质正是阴和阳,一阴一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使人在认识中产生这一概念的先来自男女的性别以及和性别有关的一切男女的活动,他们的“和”。“和”是男女关系的制高点,包涵了生物学观念中的“繁殖”,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性”。

当我们接触到人性中最深处的“性”时,我们会想到,中国医学中的“性”概念应该是最为发达的,但事与愿违。《黄帝内经》很快的将“阴阳”推演到万物,而放下男女的性的关系。《汉书艺文志》提到已佚有八家,共百八十六卷,讲到性就讲是“房中”。1973年到1974年,马王堆出土的简中有《杂疗方》(性机能补益)和《胎产书》,又有房中养生的《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从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医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的阴阳即男女的性的关系已经被限制在“房中养生”方面了。“房中”、“养生”自然是很重要的邮也是两性的重头戏,但两性的感情却是阙如。固然,感情的丰富和阙如最重要的所在或出处还是“房中”,用布劳厄、弗洛依德的话说是“婚姻的床”,但是人们会忽略阴阳并不等于阴阳的床。床也不能完全表达阴阳的关系,不然黄老应该

说“一阴一阳谓之床道”的。

但是以房中,以床来看阴阳是一个绝佳的方法:“冲气”是绝对与床有很大关系的。黄老学派的这种主义导致的中国医学的方向始于春秋,盛于战国的历史原因昭然若揭,因为那时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在儒家的传统中却见到了一股强力的反弹,孔子叹“好德不若好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删诗书”,他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卫道传统,到了孟子成为“男女授受不亲”,汉朝以降,儒家毋宁走的是表面上禁欲的道路。到了宋、明更为猖狂,缠小脚,禁再醮,在两千年的独尊儒家的政治压力下,黄老学派的中国医学不得不走上不讲阴阳,只讲房事;不讲冲气,不讲感情的本,只讲得病的标。人已经不再是个整体,不再是阴阳的冲气,只注重“五脏”的反应。


相关内容

  • 太极拳养生之道
  • 太极拳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之功法.外动形活如龙虎,内养身安似云风.龙无云.虎无风.则威风尽失.只练拳.不养生,必损其根源.缘此,太极拳爱好者不可不知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方法众彩纷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导引,即以俯仰屈伸.抻筋拔骨为主的肢体运动. 二吐纳,是以借助呼吸来吐故纳新,从而调节体 ...

  •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之前形成的一些理论为其起到了奠基作用,<黄帝内经>又发展了这些理论,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如借阴阳学说来解释疾病的形成.身体的健康与否: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用藏象学说来反映体 ...

  • 中华性学宝典[采女经]
  • 中华性学宝典<采女经>白话文 采女经(一) 文本说明 在两汉时期,"采女"是对一种下等宫女的称呼."采"字在<说文解字>的第一百二十部,意为"五彩"."采女"的名称,应该是相对于"素女& ...

  • 2015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试题  你敢一试吗?
  • A 组 1.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肝为人体生命之( ) A生之本 B罢极之本 C气之本 D封藏之本 E仓廪之本 答案:B 2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以下哪项不属于传化之府( ) A胃 B大肠 C小肠 D 胆 E膀胱 答案:D 3 .<素问·灵兰秘典论>&q ...

  • [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
  • 作者:佚名 发表日期:2010-09-02 08:32:47 来源:互联网 人气:229 分享到: 摘要:<管子>在自然观上提出精气说,并且较多地从人的生命构成上论述精气,从而把精气看作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精气生命观:<管子>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也较多地与人体的脏器组织联系 ...

  • [转载]人体左右阴阳和经络左右半身管理的特性初探
  • [转载]人体左右阴阳和经络左右半身管理的特性初探 黄沙 1,人身左血右气, 一些老中医的观点,意谓人身左半身阴血为主,右半身阳气为主 2,人身左阳右阴, 内经的观点,"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3,人身左父右 ...

  • 内经选读大题
  • 1.如何理解"阳盛则阴病"?举例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 ...

  • 研究陈玉琴的中医理论
  • 前言 陈玉琴老师将中医推拿发挥其极致,她将自己.亲人.朋友.病患,无数次的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传奇的经历和理论,将能挽救衰落中的中医.中医的老祖宗留中医是用来救人的,不是来赚钱的.她用推拿和让人不生气,使人好病,能让中医光宗耀祖.陈老师很慈悲,做人很低调,又无偿地向大家推广自己的经验,功德无量.下面 ...

  • [黄帝内经]直接点击在线阅读
  • 黄帝内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