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双语班汉语教案 第八课

初中三年级双语班汉语教案—阿布力克木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本课的37个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爆炸,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脑,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祸首,扭曲,束缚,发掘。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 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 学习汉字“爆,炸,迅,氧,漩,涡,隧,葬,纭,庞,兆,惧,寂,骤,骸,魁,缚,掘”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4. 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 学会真实交际,了解“魔鬼三角”之谜及其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 生字的正确写法。

2. 重点词语的运用方法。

3.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方法,学会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学好科学知识教育。

四、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

1. 课前学生预习词语和生字,有关提示部分里的内容。

2. 自己查词典了解和掌握词

语的意义和一般的运用方法

3. 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组词组,造句,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大班总结重点词语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4. 让学生读一边课文并让学生找出课文里的新词,生字。老师把课文中学生未学过的重点、难点词语,句型和疑难问题进行板书并讲解。

5. 按短文来串讲课文。

6. 学生课前预习练习部分,上课时学生提出不懂的疑难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然后老师和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总结。按材料的要求,新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老师检查他们的预习和学习情况。

第一课时: 词语部分(1)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2.3)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爆炸: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叫做爆炸。

2. 氧气:氧的通称。无色无臭无味,能助燃,化学性质很活泼。

3.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4. 论点: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这篇文章论点突出,条理分明。

5. 讯号:1)通过电磁波发出信号。2)泛指信号。

6. 漩涡:(旋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2)比喻牵累人的事情;陷入爱情的漩涡。

7. 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

8. 葬身:埋葬尸体;多用于比喻:敌机葬身海底;

9. 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火箭飞行一瞬间千里。

10. 前往:前去;去;启程前往;陪同前往

11. 疑案:真想不明,证据不足,一时难以判决的案件。2)泛指情况了解不够,不能确定的事件或情节。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航:航班 罐:罐子 涡: 漩涡

舰:舰艇 灌 :浇灌 锅: 火锅

七、作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词语部分(2)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 沉寂 通常 骤然 残骸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4)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另外:在说过或写出的之外;除此之外;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他家新买了一台拖拉机,还买了脱粒机。

2. 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3. 巧合:(事情)凑巧相合或相同;他们俩同年,生日又是同一天,真是巧合;

4. 范围:上下四周的界限;地区范围;工作范围;活动范围;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科学,文学等各方面;

5. 庞大:很大(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体积庞大;开支庞大;机构庞大;

6. 先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7. 畏惧:害怕;无所畏惧;畏惧心理;

8. 现场:1)发生案件或事故的场所以及该场所在发生案件或事故时的状态;保护现场,以便进行调查;2)直接从事生产,演出,试验等的场所;现场参观;现场直播

9. 急剧:急速;迅速而剧烈;气温急剧下降;

10. 沉寂:1)十分寂静;沉静的深夜;

11. 通常:一般;平常;通常的情况;通常的办法;他通常六点钟就起床;

12. 骤然:突然;忽然 ;骤然一惊;掌声像暴风雨般响起来。

13. 残骸:人或动物的尸骨借指残破的建筑物,机械车辆等;寻找失事飞机的残骸;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密:秘密 骸 :残骸 缚:束缚

蜜:蜜蜂 核 :核桃 傅:师傅

七、作 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 沉寂 通常 骤然 残骸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三课时: 词语部分(3)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

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5)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

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估计:对事物做大致的推断;估量;预测;推想;估计要两个小时;估计需要上万金资金;估计不可能成功;我估计,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

2. 自圆其说: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或破绽之处;你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头子;制造这次案件的自愧祸首就是他。

4. 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形象扭曲;扭曲事实;扭曲历史;你这次扭曲事实是不可能的。

5. 束缚:是受到约束限制;是停留在狭窄的范围内;束缚手脚;束缚头脑;束缚思想;家庭的束缚;你不要以旧思想束缚头脑,要敢于创新;

6. 发掘:把埋葬的东西挖掘出来;发掘宝藏;发掘事实;不断地发掘;发掘潜力;老师应该善于发学生的潜能;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隧:隧道 墓:坟墓 浮:浮现

逐:逐渐 慕:羡慕 俘:俘获

七、作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课文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四课时: 课文部分(1)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检查预习情况,让几个学生读课文(每人几段)

2. 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一些问题(“魔鬼三角”在哪一国家?等……)

3. 读[学习提示]的内容引入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难点:掌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

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厅(学生合上书聚精会神地听)

2. 老师再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听(学生打开书,边听边看)

3.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4. 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并划上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5. 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读课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6. 老师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7.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讨论,交流。并对课文中的新词和疑难句

型进行思考

8.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板书)

这些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自己解决:

1. 护航:护送船只或飞机航行;护航舰;专机有战斗机护航;

2. 犹如:如同

3. 混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4. 坠:落;坠马;

5. 纵然:即使;今天纵然下雨,也不会很大;

6.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7. 当事人:跟事物有直接关系的人。

8.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追查肇事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老师提出问题)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 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 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六、巩固练习:

划线连词:

神秘 减小

海洋 现象

突然 生物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预习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 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五课时: 课文部分(2)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够熟练地叙述课文大意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

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2. 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

3. 老师让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

4.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每一段

的主要内容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叙述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

1)对比欧洲和我国对地震的不同看法,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程度。

2)介绍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的过程。

2. 第二段:( 2-3自然段)

介绍张衡的简历。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

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3. 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介绍张衡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1)体会张衡的成就所反映出的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达程度。

2)想想张衡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 )

2. 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 )

3. 张衡早期是一位: (A )

4. 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 )

5. 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 )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预习课文大意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 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六课时: 课文部分(3)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叫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叫学生叙述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对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

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

2. 老师让学生分组课文(学生分组读课文)

3.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测量地震的?

2. “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4. 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七、作业:

1. 复习课文中心思想

2. 预习句型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七课时: 句型部分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让学生叙述课文中心思想

2. 提出学生已学过的简单的 句型来导入新课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理解句型所表达的意思

难点:会运用句型并模仿造句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句型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把句型写在黑板上解释句型的结构,及句型的意思(学生学生注意听)

2. 老师根据自己的解释,给每个句型造一个句子给学生示范(学生注意听)

3.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模

仿造句)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1. …………有个叫........例如:

1)我们班有个叫阿力木的学生;

2)你们学校有个叫阿迪里的人吗?

2.“把…………看做是……….. ”。

在这个句型中“把”后引出一个事物,“看做是”后引出另一个相关事物;“看做”可

以用“当做”,“以为”替换,“是”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学生应该把学习看做(当做)是最重要的事。

2)我一直把它看作(当做)自己的朋友。

3.“哪……………哪………”。

该句型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句中的“哪”指的就是前一部分句中的“哪”,但不

能写成“那”例如: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

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六、巩固练习

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 看做)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2. 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七、作业:

1. 复习本课句型

2. 预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有个叫...... “把…………看做是……….. “哪……………哪………”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八课时: 练习部分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用下列句型造句:

…………有个叫...... “把…………看做是……….. “哪……………哪………”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完全理解各练习的要求

难点: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的每个练习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练习进行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

练习二、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 张衡出生于河南南阳西鄂,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援助)

2. 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实)

3. 人们能从仪器上看到星辰的起落,和实际观测的天象完全相合。( 升降)

4. 他测算的地球绕太阳周年的数值也达到很高水平。(推算)

5. 他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绩)

6. 张衡还清楚地说明了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原因)

练习三:选择下列各句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可多选)

1.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边的铜球就落入蟾蜍口中。(AB )

2. 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B )

3.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C )

4. 铜球在水力的驱动下,缓慢地转动,一天旋转一周。(A )

练习四、选词填空:

1.1)反射2)绕3)精确4)从事5)征服6)精通

练习五、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 看做)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2. 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练习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 )

2. 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 )

3. 张衡早期是一位: (A )

4. 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 )

5. 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 )

练习八、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4. 你认识大自然的那些文字?

六、作业:

1. 复习练习

2. 预习课外阅读

七、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练习四、选词填空:

1. 1)预测2)炎热3)勉强4)毁5)分辨6)呼应7)投资

八、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九课时: 副课文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练习(9):你认识大自然吗?你了解多少自然现象?

2. 叫学生分段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理解副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难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全篇课文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

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

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读课文)

2. 老师让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其他学生注意听,并找出读课文的学生读错的地方)

3. 老师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纠正错误)

4. 老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提醒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边听边对老师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新词

1.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伤员已从昏迷中苏醒。春天万物苏星。 2. 销声匿(ni )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3.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4.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5.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

6. 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7.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测风力;2)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敌情。

8. 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日月移动;时局的移动;

老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1.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干什么?

2. 几千年来,农民注意到了什么?

3. 物候学和气候学是观测什么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 销声匿(ni )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2.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3. 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4. 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七、作业:

1. 复习课外阅读

2. 准备全课小测试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节气 观测 推移 苏醒 销声匿(ni )迹 周而复始 鸟语花香 物候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十课时: 全课小测试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选择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

1. 铁锹:( C) A.TIě QIáO B.TIē QIáO C.TIě QIāO

2. 星座:(A ) A.XīNG ZUò B.XīNG ZUó C.XīNG ZUǒ

3. 预兆:(B ) A.Yú ZHàO B.Yù ZHàO C.Yù ZHáO

4. 青苔:(A ) A.QīNG TáI B.QíNG TáI C.QǐNG TAI

5. 箭头:(A ) A.JIàN TóU B.JIáN TóU C.JIáN TòU 二、解释下列词语:

1. 茂密 2.痕迹 3.学识 4.照耀 5.毫不费力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1. 分辨: 2. 炎热: 3. 勉强: 4. …….. 像……. 一样………

5………不是……….. 而是…. …。6……要………就…….. 四、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

头的指路牌。( )

2.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天天空远远耸立一座白色的云山。( )

3. 他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

4. 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他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

5.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

6.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

1. 根据什么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预测)

2. 你们那儿的气候怎样?(炎热)

3. 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你能听懂那两个美国人的谈话吗?(勉强)

1.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 七、作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预习第七课词语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九、课后反思:测试题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日 月

初中三年级双语班汉语教案—阿布力克木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本课的37个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爆炸,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脑,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祸首,扭曲,束缚,发掘。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 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 学习汉字“爆,炸,迅,氧,漩,涡,隧,葬,纭,庞,兆,惧,寂,骤,骸,魁,缚,掘”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4. 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 学会真实交际,了解“魔鬼三角”之谜及其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 生字的正确写法。

2. 重点词语的运用方法。

3.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方法,学会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学好科学知识教育。

四、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

1. 课前学生预习词语和生字,有关提示部分里的内容。

2. 自己查词典了解和掌握词

语的意义和一般的运用方法

3. 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组词组,造句,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大班总结重点词语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4. 让学生读一边课文并让学生找出课文里的新词,生字。老师把课文中学生未学过的重点、难点词语,句型和疑难问题进行板书并讲解。

5. 按短文来串讲课文。

6. 学生课前预习练习部分,上课时学生提出不懂的疑难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然后老师和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总结。按材料的要求,新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老师检查他们的预习和学习情况。

第一课时: 词语部分(1)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2.3)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爆炸: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叫做爆炸。

2. 氧气:氧的通称。无色无臭无味,能助燃,化学性质很活泼。

3.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4. 论点: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这篇文章论点突出,条理分明。

5. 讯号:1)通过电磁波发出信号。2)泛指信号。

6. 漩涡:(旋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2)比喻牵累人的事情;陷入爱情的漩涡。

7. 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

8. 葬身:埋葬尸体;多用于比喻:敌机葬身海底;

9. 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火箭飞行一瞬间千里。

10. 前往:前去;去;启程前往;陪同前往

11. 疑案:真想不明,证据不足,一时难以判决的案件。2)泛指情况了解不够,不能确定的事件或情节。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航:航班 罐:罐子 涡: 漩涡

舰:舰艇 灌 :浇灌 锅: 火锅

七、作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词语部分(2)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 沉寂 通常 骤然 残骸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4)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另外:在说过或写出的之外;除此之外;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他家新买了一台拖拉机,还买了脱粒机。

2. 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3. 巧合:(事情)凑巧相合或相同;他们俩同年,生日又是同一天,真是巧合;

4. 范围:上下四周的界限;地区范围;工作范围;活动范围;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科学,文学等各方面;

5. 庞大:很大(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体积庞大;开支庞大;机构庞大;

6. 先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7. 畏惧:害怕;无所畏惧;畏惧心理;

8. 现场:1)发生案件或事故的场所以及该场所在发生案件或事故时的状态;保护现场,以便进行调查;2)直接从事生产,演出,试验等的场所;现场参观;现场直播

9. 急剧:急速;迅速而剧烈;气温急剧下降;

10. 沉寂:1)十分寂静;沉静的深夜;

11. 通常:一般;平常;通常的情况;通常的办法;他通常六点钟就起床;

12. 骤然:突然;忽然 ;骤然一惊;掌声像暴风雨般响起来。

13. 残骸:人或动物的尸骨借指残破的建筑物,机械车辆等;寻找失事飞机的残骸;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密:秘密 骸 :残骸 缚:束缚

蜜:蜜蜂 核 :核桃 傅:师傅

七、作 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 沉寂 通常 骤然 残骸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三课时: 词语部分(3)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

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2. 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

3. 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

4. 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5)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

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 估计:对事物做大致的推断;估量;预测;推想;估计要两个小时;估计需要上万金资金;估计不可能成功;我估计,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

2. 自圆其说: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或破绽之处;你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头子;制造这次案件的自愧祸首就是他。

4. 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形象扭曲;扭曲事实;扭曲历史;你这次扭曲事实是不可能的。

5. 束缚:是受到约束限制;是停留在狭窄的范围内;束缚手脚;束缚头脑;束缚思想;家庭的束缚;你不要以旧思想束缚头脑,要敢于创新;

6. 发掘:把埋葬的东西挖掘出来;发掘宝藏;发掘事实;不断地发掘;发掘潜力;老师应该善于发学生的潜能;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隧:隧道 墓:坟墓 浮:浮现

逐:逐渐 慕:羡慕 俘:俘获

七、作业:

1. 抄写词语五遍

2. 预习课文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四课时: 课文部分(1)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检查预习情况,让几个学生读课文(每人几段)

2. 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一些问题(“魔鬼三角”在哪一国家?等……)

3. 读[学习提示]的内容引入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难点:掌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

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厅(学生合上书聚精会神地听)

2. 老师再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听(学生打开书,边听边看)

3.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4. 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并划上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5. 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读课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6. 老师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7.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讨论,交流。并对课文中的新词和疑难句

型进行思考

8.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板书)

这些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自己解决:

1. 护航:护送船只或飞机航行;护航舰;专机有战斗机护航;

2. 犹如:如同

3. 混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4. 坠:落;坠马;

5. 纵然:即使;今天纵然下雨,也不会很大;

6.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7. 当事人:跟事物有直接关系的人。

8.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追查肇事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老师提出问题)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 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 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六、巩固练习:

划线连词:

神秘 减小

海洋 现象

突然 生物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预习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 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五课时: 课文部分(2)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够熟练地叙述课文大意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

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2. 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

3. 老师让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

4.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每一段

的主要内容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叙述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

1)对比欧洲和我国对地震的不同看法,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程度。

2)介绍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的过程。

2. 第二段:( 2-3自然段)

介绍张衡的简历。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

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3. 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介绍张衡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1)体会张衡的成就所反映出的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达程度。

2)想想张衡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 )

2. 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 )

3. 张衡早期是一位: (A )

4. 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 )

5. 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 )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预习课文大意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 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六课时: 课文部分(3)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叫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叫学生叙述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对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

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

2. 老师让学生分组课文(学生分组读课文)

3.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测量地震的?

2. “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4. 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七、作业:

1. 复习课文中心思想

2. 预习句型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七课时: 句型部分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让学生叙述课文中心思想

2. 提出学生已学过的简单的 句型来导入新课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理解句型所表达的意思

难点:会运用句型并模仿造句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句型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把句型写在黑板上解释句型的结构,及句型的意思(学生学生注意听)

2. 老师根据自己的解释,给每个句型造一个句子给学生示范(学生注意听)

3.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模

仿造句)

5. 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 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1. …………有个叫........例如:

1)我们班有个叫阿力木的学生;

2)你们学校有个叫阿迪里的人吗?

2.“把…………看做是……….. ”。

在这个句型中“把”后引出一个事物,“看做是”后引出另一个相关事物;“看做”可

以用“当做”,“以为”替换,“是”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学生应该把学习看做(当做)是最重要的事。

2)我一直把它看作(当做)自己的朋友。

3.“哪……………哪………”。

该句型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句中的“哪”指的就是前一部分句中的“哪”,但不

能写成“那”例如: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

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六、巩固练习

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 看做)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2. 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七、作业:

1. 复习本课句型

2. 预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有个叫...... “把…………看做是……….. “哪……………哪………”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八课时: 练习部分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用下列句型造句:

…………有个叫...... “把…………看做是……….. “哪……………哪………”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完全理解各练习的要求

难点: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的每个练习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练习进行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

练习二、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 张衡出生于河南南阳西鄂,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援助)

2. 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实)

3. 人们能从仪器上看到星辰的起落,和实际观测的天象完全相合。( 升降)

4. 他测算的地球绕太阳周年的数值也达到很高水平。(推算)

5. 他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绩)

6. 张衡还清楚地说明了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原因)

练习三:选择下列各句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可多选)

1.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边的铜球就落入蟾蜍口中。(AB )

2. 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B )

3.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C )

4. 铜球在水力的驱动下,缓慢地转动,一天旋转一周。(A )

练习四、选词填空:

1.1)反射2)绕3)精确4)从事5)征服6)精通

练习五、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 看做)

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2. 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练习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 )

2. 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 )

3. 张衡早期是一位: (A )

4. 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 )

5. 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 )

练习八、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4. 你认识大自然的那些文字?

六、作业:

1. 复习练习

2. 预习课外阅读

七、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练习四、选词填空:

1. 1)预测2)炎热3)勉强4)毁5)分辨6)呼应7)投资

八、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九课时: 副课文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 练习(9):你认识大自然吗?你了解多少自然现象?

2. 叫学生分段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理解副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难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全篇课文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

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

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 老师让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读课文)

2. 老师让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其他学生注意听,并找出读课文的学生读错的地方)

3. 老师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纠正错误)

4. 老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提醒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边听边对老师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

5.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新词

1.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伤员已从昏迷中苏醒。春天万物苏星。 2. 销声匿(ni )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3.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4.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5.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

6. 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7.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测风力;2)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敌情。

8. 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日月移动;时局的移动;

老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1.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干什么?

2. 几千年来,农民注意到了什么?

3. 物候学和气候学是观测什么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 销声匿(ni )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2.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3. 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4. 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七、作业:

1. 复习课外阅读

2. 准备全课小测试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节气 观测 推移 苏醒 销声匿(ni )迹 周而复始 鸟语花香 物候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十课时: 全课小测试 (第 周 年 月 日 )

一、选择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

1. 铁锹:( C) A.TIě QIáO B.TIē QIáO C.TIě QIāO

2. 星座:(A ) A.XīNG ZUò B.XīNG ZUó C.XīNG ZUǒ

3. 预兆:(B ) A.Yú ZHàO B.Yù ZHàO C.Yù ZHáO

4. 青苔:(A ) A.QīNG TáI B.QíNG TáI C.QǐNG TAI

5. 箭头:(A ) A.JIàN TóU B.JIáN TóU C.JIáN TòU 二、解释下列词语:

1. 茂密 2.痕迹 3.学识 4.照耀 5.毫不费力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1. 分辨: 2. 炎热: 3. 勉强: 4. …….. 像……. 一样………

5………不是……….. 而是…. …。6……要………就…….. 四、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

头的指路牌。( )

2.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天天空远远耸立一座白色的云山。( )

3. 他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

4. 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他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

5.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

6.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

1. 根据什么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预测)

2. 你们那儿的气候怎样?(炎热)

3. 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你能听懂那两个美国人的谈话吗?(勉强)

1.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 七、作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预习第七课词语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九、课后反思:测试题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日 月


相关内容

  • 七年级 双语班汉语月考(模式一)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 汉语 (模式一)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00 分钟 第I 卷 选择题 一.阅读理解,选择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的答案写到答题卡上.(50分) 1 A .失去勇气 B .不高兴 C .低着头 D .因事情不顺利而情绪低落2 A .故意 B .坚 ...

  • 二区双语自查自评报告
  •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中学义务教育学校双 语教育规范化办学行为工作 自 查 自 评 报 告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中学 二〇一三年十月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中学义务教育双语教育规范化办学 行为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报告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中学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

  • 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要点
  • 在上级部门和教育局的领导下,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规范。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认真到基层学校进行调研。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检查、指导等工作,特 ...

  • 均衡--管理与质量(教育局)
  • 尼勒克县均衡发展之管理与质量 建档要点 A3管理与质量(270分) A3-B7教育管理(170分) A3-B7-*C24平等入学(20分) 评估标准: (1)制定流动人员(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学制度,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主要在公办学校就读: (2)对上述学生按照学籍管理进行登记,防止辍学 ...

  •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
  • 别斯托别乡阿西勒布拉克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五年 级汉语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本学期本教师担任小学五年级双语班汉语,五年级综合,三年级数学教学任务同时也担任五年级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做好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个人业务素质.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 ...

  • 滨江小学一年级三班汉语言文化大赛
  • 小学语言文化大赛试题 姓名: 班级: 一.汉字 1.报写 ⏹ 根据词语写生字 玩具.好玩.玩偶.玩火.玩笑--(玩) 小米.虾米.糯米.玉米.米酒--(米) 唱歌.合唱.对唱.清唱.伴唱--(唱) 高明.高跟鞋.身高.高兴.高音--(高) 学生.化学.学历.学校.科学--(学) ⏹ 读拼音写汉字 y ...

  • 蒙文班汉语会话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 蒙文班汉语会话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来源:蒙文部 | 作者:娜仁图雅 | 日期:2011年4月29日 | 浏览780 次] 字 体:[大 中 小] 一.活动目的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蒙生汉语会话水平及语言组织能力,组织汉语会话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实践汉语会话的重要性:激发 ...

  • 岳普湖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 岳普湖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计划(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地区2016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效解决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双语教育和理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根据自治区<南疆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

  • 东城双语初中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 东城双语初中 德育思想育人.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德育为首.做人第一"的育人理念,以新道德教育理念为指导,坚信"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思路,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地实施新道德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