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4.货币形式阶段

2.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三、支付手段

四、贮藏手段

五、世界货币

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4.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已经不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想要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只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6.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

一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二是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三是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8.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2 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2)黄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它的建成对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为世界贸易、投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汇率条件

3)IMF的成立促进各国国际货币的合作,其对会员国提供的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的困难,有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9.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布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国处于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双挂钩”是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使美国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自由兑换,美应控制美元对外输出;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又要求美元大量向外输出,显然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10特里芬难题: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难以维持。这个矛盾成为特里芬难题。 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

第二章 信用

1.如何理解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2.信用关系中的各个部门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非金融企业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政府部门通常也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国外部门既可能是货币资金的提供者,也可能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金融机构是对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进行资金调剂的部门。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什么优缺点?

4.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哪些?

积极作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消极作用: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聚集,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5.如何理解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1)商业信用从参与主体上来讲都是工商企业,而银行信用的参与主体一个是工商企业

另一个是银行。

(2)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

(3)商业信用的期限比较短,而银行信用的期限可长可短。

(4)商业信用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而银行信用对于这些弊端都给予了很好的克服

联系: 商业信用或是银行信用都属于信用的形式,从经济范畴上来讲都属于以支付本金和偿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银行信用的出现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规模、方向、期限],并促进其发展

7.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

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消极作用:

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1.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作用: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P=c/r

2.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区别与联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r=i+p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3.经济学家为什么将到期收益率作为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债券到期收益率是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其计算是基于最基本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标对利率进行了最精确的描述。

4.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提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率的下限应该是大于零的正数,因为如果利率为零,那么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总是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一般来说,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利率会较低,反之,利率会较高。西方利率决定理论(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3)可贷资金论。

5. 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1.风险因素:在资金借贷行为当中,风险越高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向货币资金的需求者收取的利息率越高,反之,就是越低。

2.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越严重,本金的贬值程度越深,资金贷出者的损失就越大,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的本金损失,资金贷出者通常要求名义利率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应上升。

3.利率管制因素:利率管制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规定利率水平或利率变动的界限。在实施利率管制的国家或地区,利率管制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6.在经济运行中,利率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1)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2)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利率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以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7.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8.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第四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1. 汇率制度的比较: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可以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而且可以避免因汇率剧烈变动而导致经济随之发生剧烈波动。

2)浮动汇率制降低了国际游资对一国汇率冲击的风险。

3)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自主性。 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较大,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行为一般不具有稳定性。投机者在非理性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的投机行为会加大汇率的波动

3)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可能会滥用货币政策,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

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缺点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恰好相反。

2.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通货膨胀.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货币代表的实际价值量下降——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

减少——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二)经济增长.短期内一国经济增长往往会引起进口的增加,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升值。长期内,

该国货币通常会有对外长期升值的趋势。

(三)国际收支.收小于支,逆差——本币汇率下跌,外国货币汇率上升。收大于支,顺差——外国货币汇

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

(四)利率.一国的高利率水平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该国,从而增加该国外汇的供给,导致即期外汇汇率下

跌;反则反之

短期(五)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因素主要影响短期汇率的变动,当预期某国家货币在未来将会升值,则外汇市

场上投资者会大量买进该国货币,造成市场上外汇供给的增加,本币需求的上升,助推本币升值。反之,

则助推本币贬值。(六)政府干预

3. 汇率的作用:

1、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一般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对出口产生抑制,促进进口。

2、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的变动主要会对短期资本流动造成影响,若市场上普遍预期一国货币将会贬值,为了防止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意持有以该国货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而将其转兑成外汇,引起资本外逃。

3、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可以从进出口两个方面来分析)进口: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引起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国内价格的上涨,进口消费品的价格的上升直接带来物价上涨,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产成品价格的上升。反之,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出口: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促进商品出口,出口增加会加剧国内商品的供需矛盾,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4、对资产选择的影响:一国货币趋向升值,人们越愿意持有该货币和以该货币计算的资产

4.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也不是毫无前提的,事实上是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的:

1)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适合选择浮动汇率制;

2)通货膨胀较低的国家适宜采用浮动汇率制;

3)一国放松了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本国的限制,而且货币当局手中没有掌握足以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储备数量时比较适宜采用浮动汇率制。

第五章 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有哪些构成要素?: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工具、交易价格、交易的组织方式。

2.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3.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因素有偿还期限、发行人的资信程度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水平

4.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是什么?: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主要是股东权利的不同。 普通股的股东可以出席股东大会,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其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有关。普通股的股东还具有优先认购权。 优先股股东具有两种优先权:一是优先分配权,即公司分配股息时,优先股股东分配在先;二是优先求偿权,即公司破产清算,分配剩余资产时,优先股的股东清偿在先。但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债券和股票的区别包括哪几个方面?:

首先,股票一般无偿还期,而债券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其次,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的股息和红利的多少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而债券持有者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的是固定利息收入。

第三,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优先取得公司财产,其次是优先股股东,最后是普通股股东。第四,普通股股东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者通常没有此权利。

第五,股票的风险比债券的风险要高。

第六,在选择权方面,债券持有者的选择权要比股票持有者的选择权多。

6.如何理解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发行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发行,就不会有流通市场中金融工具的转让;同时,流通市场的出现与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

7.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股权分置条件下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些障碍:一是扭曲证券市场定价机制,影响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股价涨跌形不成对非流通股股东的市场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三是国有资产不能在顺畅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的动态评价和市场化

考核,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股票定价环境存在不确定预期,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

8.金融市场的功能有哪些?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进而实现了资金聚集的功能。其次,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的金融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将自己的盈余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二是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面对众多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金融工具,这使得众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该金融工具发行者运用这笔资金的经营风险。

第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与调控功能。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常常反映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调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市场;二是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金融市场。

第六章 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特点:1.交易期限短2.流动性强3.安全性高4.交易额大

2。货币市场的功能:

1.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

2.它是商业银行等商业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

3.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

4.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3.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

1)同业拆借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管理的场所,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同业拆借市场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组合管理提供了场所。

4.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利率,由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机制是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影响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

5.什么是回购协议?什么是逆回购协议?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入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

逆回购协议:是指证券的买入方在获得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卖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买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购入的证券如数返还。

回购协议与逆回购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回购协议与逆回购协议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项交易,从证券提供者(资金需求者)的角度看是回购,从资金提供者的角度看,是逆回购

6:中央银行是如何利用回购市场的?中央银行可以使用回购协议暂时性地买入政府债券来实现刺激经济,达到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

7.政府及政府授权的财政部门发行国库券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融通短期资金,调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弥补年度财政赤字;二是为了调控宏观经济。

8.国库券的流通市场:国库券的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

国库券的流通市场非常发达,市场参与主体十分广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及国外投资者等都广泛地参与到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在这个市场上,中央银行仅与市场的一级交易商进行国库券的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用以影响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数量,可见,国库券的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它们投资国库券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的投资组合管理。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个人参与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大都通过金融中介机构。

9.我国的国库券市场:我国的国库券市场不发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库券期限短、收益低,投资者面对多种投资工具在选择时,往往并不选择国库券。

10.国库券的发行方式:国库券通常采用贴现发行方式,即政府以低于国库券面值的价格向投资者发售国库券,国库券到期后按面值支付,面值与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即为投资者的利息收益。

11. 贴现市场和再贴现市场的功能:

票据的贴现直接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转贴现满足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相互融资的需要;

再贴现则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12.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不是为了筹集资金,而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可以贷放的资金量,进而减少市场中的货币量

13.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不良影响?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经营产生冲击,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逐渐萎缩。银行为了应对这一不良影响开发了一种新产品-----贷款承诺,即银行承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以确定的条款和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数额的借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贷款承诺降低了票据的利率水平,可以保住银行短期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

14.为什么我国的再贴现规模持续萎缩?我国的再贴现规模持续萎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再贴现只是针对于银行承兑汇票来进行了,再贴现品种的单一,限制了再贴现规模的增长。二是,我国目前整个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贴现规模的增长。

15.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主动、灵活地以较低成本吸收数额庞大、期限稳定的资金。

其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因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而改变。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讲,其功能表现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存在极好地满足了大宗短期闲置资金拥有者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双重要求,成为其闲置资金重要运用的场所。

第七章 资本市场

1.债券的发行价格的三种类型:

其一是按票面值发行,即平价发行。我国目前发行的债券大多数是这种形式;

其二是按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

其三是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

2.债券发行方式:

3.企业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了及时、低成本地筹集大规模的短期资金。

二是为了使得暂时闲置的流动资金实现收益。

4.债券交易价格的决定因素:从理论上讲,能够影响债券交易价格的因素有债券的票面额、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偿还期限。

5.债券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带来的债券收益的不确定性就是债券的利率风险。

(2)价格变动风险。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与投资者的预测一致时,会给投资者带来资本的增值;如果不一致,投资者的资本必将遭到损失。

(3)通货膨胀风险。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

(4)违约风险,是指债券的发行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可能性。

(5)流动性风险。债券的流动性是指其变现能力。

(6)汇率风险。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称为汇率风险。

6.债券信用评级的原因或作用:一是方便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决策。二是可以减少信誉高的发行人的筹资成本。

7.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1.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这一市场的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实行双边谈判成交,逐笔结算。2.交易所市场是债券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区别在于:交易所市场属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即交易规模小,主要面对的是中小投资者。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

8.公开发行股票的运作程序:1)选择承销商2)准备招股说明书3)发行定价(关键环节)4)认购与销售股票

9.做市商交易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

做市商交易制度(报价驱动制度):是指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向做市商买进或卖出证券。做市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买卖差价。做市商要根据买卖双方的需求状况、自己的存货水平以及其他做市商的竞争程度来不断调整买卖报价,直接决定了价格的涨跌。

竞价交易制度(委托驱动制度):是指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实行的是竞价交易制度。

10.股票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信用交易

11.股票投资分析:1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三个方面。

2.技术分析1)股票价格指数2)股票交易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方法一般包括:K线图、形态分析、趋势分析、指标分析等。

12.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组合投资、分散风险2)集中管理、专业理财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八章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2.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3.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2.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1.价格发现功能2.套期保值功能(又可称为风险管理功能)3.投机获利手段

3.金融远期、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

4.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

一是交易品种为规范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

二是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

三是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即盯市制度。

四是交易实行价格限制制度。五是交易实行强行平仓制度。

5.金融期权合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期权合约买方与卖方2.期权费3.合约中标的资产的数量4.执行价格5.到期日

6.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方面可以使期权的买方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限度内;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期权卖方在买方不行使期权时获得期权费,也可以利用期权合约规避现货市场存在的风险

7.金融互换市场的原理是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进行互换:第一,双方对对方的资产或负债均有需求。第二,双方在两种资产或负债上存在比较优势。金融互换包括两种类型,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8.试述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运用的衍生工具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互换。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主要包括:(1)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2)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3)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及特殊性:

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表现在: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基本要素相同。

金融机构相比较于一般经济组织而言其特殊性表现在:(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的特殊性。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的特殊性(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的特殊性

2.金融机构的功能: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2.促进资金融通。3.降低交易成本。4.提供金融服务便利。5.改善信息不对称。6.转移与管理风险。

3.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2.1953年----1978年:“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3.1979年---1983年8月: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4.1983年9月----1993年: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5.1994年至今: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

4.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它代表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向社会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并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运行,维护币值稳定。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部门,由政府授权对金融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并为政府提供融资、国库收支等服务。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

第一,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提高其国内外资信,同时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不良贷款剥离后的银行实行严格的考核,不允许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从而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第二,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通过建立资产回收责任制和专业化经营,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第三,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支持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研讨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汇率稳定和成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成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7.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1.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1)维持汇率稳定

(2)对金融业的国际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与协调

(3)提供长短期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

(4)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

(5)就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

(6)提供多种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藉此加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2.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限性: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权被主要的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建议往往得不到重视;

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限制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削弱了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效果

8.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其经营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和提供技术援助,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是由非洲范围的国家政府和区域范围以外的国家政府合办的互助性国际金融机构。其宗旨是: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帮助非洲大陆制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

3.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主要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国财力,对中、南美洲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第十章 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特性:

1.企业性。2.金融性。3.银行性

2商业银行的银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尤其是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同时能够办理贷款和转账结算业务,从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第二,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形式,同时也是各类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主要外部融资形式。第三,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办理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中心。

第四,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全面。

3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与区别:

单一制商业银行:也称独家制商业银行,其特点是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其特点是,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

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也称集团制商业银行,其特点是,由一个集团成立股份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

4.证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和种类:主动性强、流动性强、收益的波动性大和易于分散管理。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有债券和股权两种。

5.表外业务包括哪些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

目前,国内银行开办的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1)支付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业务4)信托业务5)租赁业务6)投资银行业务7)担保与承诺业务8)金融衍生交易业务

6信托业务与代理业务的区别:

(1)信托的当事人至少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而代理的当事人仅有委托人和受托人(即代理人)两方。

(2)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合法的信托财产,而代理则不一定以存在财产为前提,没有确定的财产,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成立。

(3)信托受托人依据信托合同规定管理运用信托财产,享有广泛的权限和充分的自由,委托人不干预;而在代理业务中,受托人权限较狭小,仅以委托人的授权为限。

7三种资本概念的比较:(1)账面资本和经济资本、监管资本的差别:①账面资本反映的是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都是虚拟概念,它们是商业银行应该拥有但不一定是实际拥有的资本。②范围不同。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的范围则大得多。(2)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的区别:①前者是由银行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对风险的缓冲,后者是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②计量方法不同。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由银行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地选择,而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往往由监管当局统一确定,银行只能遵照执行。

8银行监管资本的构成:银行的监管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1)一级资本又称为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2)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

9.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资本;二是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具体内容包括:增加资本总量;收缩业务,压缩资产总规模;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

10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1)风险管理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运行的基础和平台。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监测与风险报告等。

12绩效评估管理:

1.银行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报告期实际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构成情况、资金来源及其结构的财

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从总体上可以反映出银行的资金实力和清偿能力等情况。

2)利润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报告期间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的财务报表。利润表可以反映出银行盈亏

原因、经营效率、管理水平等情况。

3)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一个经营期间内的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出银

行的偿债能力、股息分配能力和未来的增长性等情况。

2.银行绩效评价指标。

(1)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不应该仅依靠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和净利息收益率),非财务指

标(企业竞争能力、银行与顾客的关系)同样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2)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RAROC(经风险调整的

资本收益率)和EVA(经济增加值)。

第十一章 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

1.投资银行的作用:

第一,投资银行通过咨询、承销、分销、代销等方式帮助构建证券发行市场。

第二,投资银行以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证券交易市场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的业务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投资银行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

2投资银行的业务:1.证券承销业务2.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3.并购业务4.资产管理业务5.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6.风险投资业务

3简述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

1)媒介资金供需,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职能

2)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的职能

3)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

4)促进产业集中的职能

4简述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分别是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损失补偿原则和近因原则。 ①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投保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投保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

保险利益原则规定,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要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否则不能签订保险合同,即使签订了,保险合同也无效。

② 最大诚信原则要求保险活动的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得隐瞒任何重要的有关保险活动的事实,尤其是被保

险人必须主动向保险人陈述有关保险标的风险情况的“重要事实”,不得以欺骗手段诱致保险人与之签订保险合同,否则所签合同无效。

③ 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通过购买保险,将其自身原来承担的特定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来承担,当保

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给予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恰好填补被保险人因遭受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④ 保险中的近因是指引发保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保险事故发生过程中起着主导或者支配作用的因素。近因原则规定,只有当承保风险是损失发生的近因时,保险人才会承担赔偿责任。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问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

尽管我国保险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保险公司自身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化解风险能力不强,例如定价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内控不严格的风险等;

(2)是呈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特点;

3)保险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意识,这导致没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4)许多保险公司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表现为理赔难、销售误导等,“承保容易理赔难”、诱导投资者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6.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M=PQ/V公式中:M代表货币必要量;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待售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2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的含义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二是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4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两个方程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透过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例如,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这个收入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呈正比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

6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

1.收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收入都是决定我国货币需求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长,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随之而增长,进而带动货币需求总量的增长。

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物价水平的上升更容易引起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

3.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利率)。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收益率越高,资产性货币需求相应会减少,进而使货币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

4.其他因素(1)信用发展状况(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3)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与票据和政府存款。

8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

a.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反之,当外汇储备减少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减少。

b.对政府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买入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减少。 c.对金融机构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时,基础货币减少。 由此可见,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增加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了;反之,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减少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减少。

d.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不仅受央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也受央行负债业务结构变化的影响。发行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个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在央行负债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基础货币。 9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1,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2,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3,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10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

1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与意义: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统计的。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目前,各国央行对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都是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即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实质上反映了货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能力大小。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意义在于: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统计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12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2.简述国际收支的特点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内容:

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

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3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存量的净增长意味着商业银行向市场中投放的本国货币增加,也即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所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下,因汇率变动的自发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不会长期呈现顺差或逆差的状况,也就不会由此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扩张或收缩。

4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特别是贸易账户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最为主要。若贸易账户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市场总需求,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会拉动本国产出,增加就业。相反,若贸易账户逆差,则会减少一国市场总需求,会对本国产出、就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5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一)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通过扩大或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税率等措施。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降低本国各类经济主体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

(二)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调整汇率或利率等金融变量,用以影响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提高利率的对策,吸引资本流入本国,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可以采取让本币汇率贬值的对策,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

(三)外贸政策。运用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管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对出口商品采取出口退税、免税,达到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 6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说。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说。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该理论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1.经济部门结构2.供需结构

7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可以引起收入的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必然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受害,某些成员受益。通货膨胀时期,利息、租金收入者遭受损失的同时,它们的支出者则因为以贬值的货币支付利息或房租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所以,利息与房租等的支出者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论。该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3.中性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质上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等政策操作来减少货币供给量,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

(二)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特别是针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讲,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即:缩减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购买与投资,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

(三)实施适当的收入政策1.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2.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3.强制性限制

(四)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1.利率指数化2.工资指数化3.税收指数化

9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一,“体制转轨说”。其二,“结构说”。其三,“人口说”。这种理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较少 ,尤以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资源的缺乏导致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10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1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中的物价水平的下跌似乎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效用,给其带来一定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持续的物价下跌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从投资看,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减少投资,投资减少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应会缩减,雇佣工人的数量将减少,整个社会表现为产出下降,经济萧条,失业增加。

3从消费看,物价还会下跌的预期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消费不足,经济运行陷入衰退。

11简述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优缺点

: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核算容易。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缺点在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所以用该指标来度量通货膨胀时有局限性。

12促进论原因在于:

第一, 通货膨胀中,工人工资的增长速度滞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资方的国民收入

再分配。企业利润的提高刺激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 通货膨胀中,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伴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相应的增加,在实行累进所得税制的情况下,

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使人们按照更高的税率等级缴纳个人所得税,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从而有条件增加货币

供给量,形成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有效刺激需求,使投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13促退论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 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

营效率,导致正常融资活动的瘫痪

第二, 第二,较长时间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迫使资金流向生产部门的比重下降,

流向非生产部门的比重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三, 第三,通货膨胀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破坏,扰乱价格体系,使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

失调,削弱经济的活力。

1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一)稳定物价(二)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

3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有矛盾的一面)。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反则反之。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有矛盾的一面)。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4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

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一样,这样会使某些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存款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6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

(2)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作为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然而,再贴现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影响力有限。

7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2.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

市场的资金实务。

第二,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第三,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

金政策准确、适度。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第一,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操作,且因其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因此,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自主性很强,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第二 灵活机动,准确性强。

第三,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局限性:第一,各种干扰因素较多。如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社会公众大量提款等,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第二,政策效果较为滞缓。

第三,因操作较为细微,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较弱。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性效果较弱。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消费信贷旺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消费者信用控制,可以起到抑制消费需求、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

9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信用配额2.直接干预3.流动性比率4.利率最高限额

10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公开市场业务(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四)利率政策(五)信贷政策(六)汇率政策

11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4.抗干扰性

12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

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和效果,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

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指标。

13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有两个,分别是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一个,即基础货币。从1994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除了货币供给量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关注贷款规模变量。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

14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这种理论以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突出货币供给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弗里德曼对其传导机制的说明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后,将直接增加公众的手持货币量。由于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其数量的多少不受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因此,增加后的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出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此时他们会增加货币支出(E),将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或者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者用于购买实物资产,使得资产价格普遍上升。对实物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实物资产价格的上涨必然刺激生产增加各种实物资产的生产,从而提高了名义收入水平。名义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用公式表示的弗里德曼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下:M↑=>E↑=>Y↑

15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一)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

(三)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工具、调控机制、调控功能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政策工具与调控机制不同

2.调控的主要功能不同3.调控的时滞和效果不同

(三)共同的调控目标和相异的调控特点需要二者协调配合

1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一)双松模式。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

(二)双紧模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需求膨胀、供给短缺、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高涨时期。若采取单一松动的货币政策或单一松动的财政政策,都将导致时滞较长、推动力不足。

(三)松紧模式。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经济结构基本平衡,但社会闲置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时期。2.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社会闲置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利用,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期。

(四)中性模式。当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就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期。

17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果把当时执行计划所采取的一些货币与财政手段称之为政策的话,货币政策也知识财政政策的辅助和补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资金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在总需求的扩张和收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重要阶段,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上,具有政策调控取向频繁多变的特点且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该阶段政府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有的经验。 2008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年末,中央政府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更有利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在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2009年、2010年增加4万亿元的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大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其实质是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伴随着2009年经济的逐步企稳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退出与调整。

18试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现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即建立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2007年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公开市场业务。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两部分。

(3)再贴现与现贷款政策。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再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998年以后,中央银行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都在渐弱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2002年以来,由于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再贴现业务日益萎缩,难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4)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在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5)信贷政策。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6)汇率政策。汇率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4.货币形式阶段

2.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三、支付手段

四、贮藏手段

五、世界货币

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4.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已经不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想要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只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6.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

一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二是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三是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8.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2 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2)黄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它的建成对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为世界贸易、投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汇率条件

3)IMF的成立促进各国国际货币的合作,其对会员国提供的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的困难,有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9.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布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国处于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双挂钩”是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使美国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自由兑换,美应控制美元对外输出;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又要求美元大量向外输出,显然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10特里芬难题: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难以维持。这个矛盾成为特里芬难题。 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

第二章 信用

1.如何理解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2.信用关系中的各个部门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非金融企业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政府部门通常也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国外部门既可能是货币资金的提供者,也可能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金融机构是对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进行资金调剂的部门。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什么优缺点?

4.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哪些?

积极作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消极作用: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聚集,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5.如何理解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1)商业信用从参与主体上来讲都是工商企业,而银行信用的参与主体一个是工商企业

另一个是银行。

(2)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

(3)商业信用的期限比较短,而银行信用的期限可长可短。

(4)商业信用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而银行信用对于这些弊端都给予了很好的克服

联系: 商业信用或是银行信用都属于信用的形式,从经济范畴上来讲都属于以支付本金和偿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银行信用的出现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规模、方向、期限],并促进其发展

7.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

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消极作用:

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1.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作用: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P=c/r

2.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区别与联系: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r=i+p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3.经济学家为什么将到期收益率作为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债券到期收益率是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其计算是基于最基本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标对利率进行了最精确的描述。

4.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提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率的下限应该是大于零的正数,因为如果利率为零,那么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总是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一般来说,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利率会较低,反之,利率会较高。西方利率决定理论(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3)可贷资金论。

5. 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1.风险因素:在资金借贷行为当中,风险越高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向货币资金的需求者收取的利息率越高,反之,就是越低。

2.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越严重,本金的贬值程度越深,资金贷出者的损失就越大,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的本金损失,资金贷出者通常要求名义利率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应上升。

3.利率管制因素:利率管制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规定利率水平或利率变动的界限。在实施利率管制的国家或地区,利率管制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6.在经济运行中,利率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1)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2)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利率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以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7.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8.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第四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1. 汇率制度的比较: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可以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而且可以避免因汇率剧烈变动而导致经济随之发生剧烈波动。

2)浮动汇率制降低了国际游资对一国汇率冲击的风险。

3)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自主性。 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较大,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行为一般不具有稳定性。投机者在非理性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的投机行为会加大汇率的波动

3)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可能会滥用货币政策,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

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缺点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恰好相反。

2.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通货膨胀.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货币代表的实际价值量下降——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

减少——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二)经济增长.短期内一国经济增长往往会引起进口的增加,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升值。长期内,

该国货币通常会有对外长期升值的趋势。

(三)国际收支.收小于支,逆差——本币汇率下跌,外国货币汇率上升。收大于支,顺差——外国货币汇

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

(四)利率.一国的高利率水平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该国,从而增加该国外汇的供给,导致即期外汇汇率下

跌;反则反之

短期(五)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因素主要影响短期汇率的变动,当预期某国家货币在未来将会升值,则外汇市

场上投资者会大量买进该国货币,造成市场上外汇供给的增加,本币需求的上升,助推本币升值。反之,

则助推本币贬值。(六)政府干预

3. 汇率的作用:

1、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一般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对出口产生抑制,促进进口。

2、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的变动主要会对短期资本流动造成影响,若市场上普遍预期一国货币将会贬值,为了防止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意持有以该国货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而将其转兑成外汇,引起资本外逃。

3、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可以从进出口两个方面来分析)进口: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引起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国内价格的上涨,进口消费品的价格的上升直接带来物价上涨,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产成品价格的上升。反之,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出口: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促进商品出口,出口增加会加剧国内商品的供需矛盾,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4、对资产选择的影响:一国货币趋向升值,人们越愿意持有该货币和以该货币计算的资产

4.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也不是毫无前提的,事实上是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的:

1)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适合选择浮动汇率制;

2)通货膨胀较低的国家适宜采用浮动汇率制;

3)一国放松了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本国的限制,而且货币当局手中没有掌握足以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储备数量时比较适宜采用浮动汇率制。

第五章 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有哪些构成要素?: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工具、交易价格、交易的组织方式。

2.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3.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因素有偿还期限、发行人的资信程度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水平

4.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是什么?: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主要是股东权利的不同。 普通股的股东可以出席股东大会,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其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有关。普通股的股东还具有优先认购权。 优先股股东具有两种优先权:一是优先分配权,即公司分配股息时,优先股股东分配在先;二是优先求偿权,即公司破产清算,分配剩余资产时,优先股的股东清偿在先。但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债券和股票的区别包括哪几个方面?:

首先,股票一般无偿还期,而债券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其次,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的股息和红利的多少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而债券持有者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的是固定利息收入。

第三,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优先取得公司财产,其次是优先股股东,最后是普通股股东。第四,普通股股东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者通常没有此权利。

第五,股票的风险比债券的风险要高。

第六,在选择权方面,债券持有者的选择权要比股票持有者的选择权多。

6.如何理解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发行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发行,就不会有流通市场中金融工具的转让;同时,流通市场的出现与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

7.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股权分置条件下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些障碍:一是扭曲证券市场定价机制,影响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股价涨跌形不成对非流通股股东的市场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三是国有资产不能在顺畅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的动态评价和市场化

考核,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股票定价环境存在不确定预期,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

8.金融市场的功能有哪些?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进而实现了资金聚集的功能。其次,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的金融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将自己的盈余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二是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面对众多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金融工具,这使得众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该金融工具发行者运用这笔资金的经营风险。

第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与调控功能。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常常反映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调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市场;二是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金融市场。

第六章 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特点:1.交易期限短2.流动性强3.安全性高4.交易额大

2。货币市场的功能:

1.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

2.它是商业银行等商业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

3.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

4.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3.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

1)同业拆借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管理的场所,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同业拆借市场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组合管理提供了场所。

4.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利率,由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机制是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影响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

5.什么是回购协议?什么是逆回购协议?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入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

逆回购协议:是指证券的买入方在获得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卖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买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购入的证券如数返还。

回购协议与逆回购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回购协议与逆回购协议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项交易,从证券提供者(资金需求者)的角度看是回购,从资金提供者的角度看,是逆回购

6:中央银行是如何利用回购市场的?中央银行可以使用回购协议暂时性地买入政府债券来实现刺激经济,达到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

7.政府及政府授权的财政部门发行国库券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融通短期资金,调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弥补年度财政赤字;二是为了调控宏观经济。

8.国库券的流通市场:国库券的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

国库券的流通市场非常发达,市场参与主体十分广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及国外投资者等都广泛地参与到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在这个市场上,中央银行仅与市场的一级交易商进行国库券的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用以影响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数量,可见,国库券的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它们投资国库券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的投资组合管理。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个人参与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大都通过金融中介机构。

9.我国的国库券市场:我国的国库券市场不发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库券期限短、收益低,投资者面对多种投资工具在选择时,往往并不选择国库券。

10.国库券的发行方式:国库券通常采用贴现发行方式,即政府以低于国库券面值的价格向投资者发售国库券,国库券到期后按面值支付,面值与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即为投资者的利息收益。

11. 贴现市场和再贴现市场的功能:

票据的贴现直接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转贴现满足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相互融资的需要;

再贴现则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12.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不是为了筹集资金,而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可以贷放的资金量,进而减少市场中的货币量

13.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不良影响?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经营产生冲击,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逐渐萎缩。银行为了应对这一不良影响开发了一种新产品-----贷款承诺,即银行承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以确定的条款和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数额的借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贷款承诺降低了票据的利率水平,可以保住银行短期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

14.为什么我国的再贴现规模持续萎缩?我国的再贴现规模持续萎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再贴现只是针对于银行承兑汇票来进行了,再贴现品种的单一,限制了再贴现规模的增长。二是,我国目前整个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贴现规模的增长。

15.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主动、灵活地以较低成本吸收数额庞大、期限稳定的资金。

其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因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而改变。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讲,其功能表现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存在极好地满足了大宗短期闲置资金拥有者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双重要求,成为其闲置资金重要运用的场所。

第七章 资本市场

1.债券的发行价格的三种类型:

其一是按票面值发行,即平价发行。我国目前发行的债券大多数是这种形式;

其二是按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

其三是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

2.债券发行方式:

3.企业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了及时、低成本地筹集大规模的短期资金。

二是为了使得暂时闲置的流动资金实现收益。

4.债券交易价格的决定因素:从理论上讲,能够影响债券交易价格的因素有债券的票面额、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偿还期限。

5.债券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带来的债券收益的不确定性就是债券的利率风险。

(2)价格变动风险。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与投资者的预测一致时,会给投资者带来资本的增值;如果不一致,投资者的资本必将遭到损失。

(3)通货膨胀风险。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

(4)违约风险,是指债券的发行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可能性。

(5)流动性风险。债券的流动性是指其变现能力。

(6)汇率风险。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称为汇率风险。

6.债券信用评级的原因或作用:一是方便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决策。二是可以减少信誉高的发行人的筹资成本。

7.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1.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这一市场的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实行双边谈判成交,逐笔结算。2.交易所市场是债券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区别在于:交易所市场属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即交易规模小,主要面对的是中小投资者。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

8.公开发行股票的运作程序:1)选择承销商2)准备招股说明书3)发行定价(关键环节)4)认购与销售股票

9.做市商交易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

做市商交易制度(报价驱动制度):是指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向做市商买进或卖出证券。做市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买卖差价。做市商要根据买卖双方的需求状况、自己的存货水平以及其他做市商的竞争程度来不断调整买卖报价,直接决定了价格的涨跌。

竞价交易制度(委托驱动制度):是指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实行的是竞价交易制度。

10.股票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信用交易

11.股票投资分析:1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三个方面。

2.技术分析1)股票价格指数2)股票交易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方法一般包括:K线图、形态分析、趋势分析、指标分析等。

12.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组合投资、分散风险2)集中管理、专业理财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八章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2.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3.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2.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1.价格发现功能2.套期保值功能(又可称为风险管理功能)3.投机获利手段

3.金融远期、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

4.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

一是交易品种为规范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

二是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

三是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即盯市制度。

四是交易实行价格限制制度。五是交易实行强行平仓制度。

5.金融期权合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期权合约买方与卖方2.期权费3.合约中标的资产的数量4.执行价格5.到期日

6.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方面可以使期权的买方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限度内;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期权卖方在买方不行使期权时获得期权费,也可以利用期权合约规避现货市场存在的风险

7.金融互换市场的原理是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进行互换:第一,双方对对方的资产或负债均有需求。第二,双方在两种资产或负债上存在比较优势。金融互换包括两种类型,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8.试述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运用的衍生工具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互换。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主要包括:(1)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2)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3)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及特殊性:

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表现在: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基本要素相同。

金融机构相比较于一般经济组织而言其特殊性表现在:(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的特殊性。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的特殊性(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的特殊性

2.金融机构的功能: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2.促进资金融通。3.降低交易成本。4.提供金融服务便利。5.改善信息不对称。6.转移与管理风险。

3.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2.1953年----1978年:“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3.1979年---1983年8月: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4.1983年9月----1993年: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5.1994年至今: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

4.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它代表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向社会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并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运行,维护币值稳定。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部门,由政府授权对金融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并为政府提供融资、国库收支等服务。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

第一,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提高其国内外资信,同时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不良贷款剥离后的银行实行严格的考核,不允许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从而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第二,运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通过建立资产回收责任制和专业化经营,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第三,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支持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研讨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汇率稳定和成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成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7.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1.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1)维持汇率稳定

(2)对金融业的国际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与协调

(3)提供长短期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

(4)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

(5)就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

(6)提供多种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藉此加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2.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限性: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权被主要的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建议往往得不到重视;

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限制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削弱了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效果

8.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其经营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和提供技术援助,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是由非洲范围的国家政府和区域范围以外的国家政府合办的互助性国际金融机构。其宗旨是: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帮助非洲大陆制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

3.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主要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国财力,对中、南美洲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第十章 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特性:

1.企业性。2.金融性。3.银行性

2商业银行的银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尤其是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同时能够办理贷款和转账结算业务,从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第二,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形式,同时也是各类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主要外部融资形式。第三,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办理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中心。

第四,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全面。

3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与区别:

单一制商业银行:也称独家制商业银行,其特点是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其特点是,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

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也称集团制商业银行,其特点是,由一个集团成立股份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

4.证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和种类:主动性强、流动性强、收益的波动性大和易于分散管理。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有债券和股权两种。

5.表外业务包括哪些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

目前,国内银行开办的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1)支付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业务4)信托业务5)租赁业务6)投资银行业务7)担保与承诺业务8)金融衍生交易业务

6信托业务与代理业务的区别:

(1)信托的当事人至少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而代理的当事人仅有委托人和受托人(即代理人)两方。

(2)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合法的信托财产,而代理则不一定以存在财产为前提,没有确定的财产,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成立。

(3)信托受托人依据信托合同规定管理运用信托财产,享有广泛的权限和充分的自由,委托人不干预;而在代理业务中,受托人权限较狭小,仅以委托人的授权为限。

7三种资本概念的比较:(1)账面资本和经济资本、监管资本的差别:①账面资本反映的是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都是虚拟概念,它们是商业银行应该拥有但不一定是实际拥有的资本。②范围不同。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的范围则大得多。(2)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的区别:①前者是由银行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对风险的缓冲,后者是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②计量方法不同。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由银行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地选择,而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往往由监管当局统一确定,银行只能遵照执行。

8银行监管资本的构成:银行的监管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1)一级资本又称为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2)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

9.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资本;二是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具体内容包括:增加资本总量;收缩业务,压缩资产总规模;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

10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1)风险管理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运行的基础和平台。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监测与风险报告等。

12绩效评估管理:

1.银行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报告期实际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构成情况、资金来源及其结构的财

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从总体上可以反映出银行的资金实力和清偿能力等情况。

2)利润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报告期间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的财务报表。利润表可以反映出银行盈亏

原因、经营效率、管理水平等情况。

3)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在一个经营期间内的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出银

行的偿债能力、股息分配能力和未来的增长性等情况。

2.银行绩效评价指标。

(1)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不应该仅依靠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和净利息收益率),非财务指

标(企业竞争能力、银行与顾客的关系)同样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2)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RAROC(经风险调整的

资本收益率)和EVA(经济增加值)。

第十一章 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

1.投资银行的作用:

第一,投资银行通过咨询、承销、分销、代销等方式帮助构建证券发行市场。

第二,投资银行以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证券交易市场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的业务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投资银行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

2投资银行的业务:1.证券承销业务2.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3.并购业务4.资产管理业务5.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6.风险投资业务

3简述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

1)媒介资金供需,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职能

2)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的职能

3)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

4)促进产业集中的职能

4简述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分别是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损失补偿原则和近因原则。 ①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投保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投保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

保险利益原则规定,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要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否则不能签订保险合同,即使签订了,保险合同也无效。

② 最大诚信原则要求保险活动的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得隐瞒任何重要的有关保险活动的事实,尤其是被保

险人必须主动向保险人陈述有关保险标的风险情况的“重要事实”,不得以欺骗手段诱致保险人与之签订保险合同,否则所签合同无效。

③ 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通过购买保险,将其自身原来承担的特定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来承担,当保

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给予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恰好填补被保险人因遭受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④ 保险中的近因是指引发保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保险事故发生过程中起着主导或者支配作用的因素。近因原则规定,只有当承保风险是损失发生的近因时,保险人才会承担赔偿责任。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问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

尽管我国保险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保险公司自身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化解风险能力不强,例如定价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内控不严格的风险等;

(2)是呈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特点;

3)保险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意识,这导致没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4)许多保险公司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表现为理赔难、销售误导等,“承保容易理赔难”、诱导投资者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6.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M=PQ/V公式中:M代表货币必要量;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待售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2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的含义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二是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4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两个方程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透过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例如,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这个收入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呈正比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

6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

1.收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收入都是决定我国货币需求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长,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随之而增长,进而带动货币需求总量的增长。

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物价水平的上升更容易引起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

3.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利率)。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收益率越高,资产性货币需求相应会减少,进而使货币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

4.其他因素(1)信用发展状况(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3)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与票据和政府存款。

8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

a.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反之,当外汇储备减少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减少。

b.对政府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买入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减少。 c.对金融机构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时,基础货币减少。 由此可见,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增加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了;反之,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减少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减少。

d.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不仅受央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也受央行负债业务结构变化的影响。发行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个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在央行负债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基础货币。 9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1,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2,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3,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10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

1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与意义: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统计的。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目前,各国央行对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都是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即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实质上反映了货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能力大小。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意义在于: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统计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12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2.简述国际收支的特点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内容:

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

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3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存量的净增长意味着商业银行向市场中投放的本国货币增加,也即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所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下,因汇率变动的自发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不会长期呈现顺差或逆差的状况,也就不会由此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扩张或收缩。

4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特别是贸易账户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最为主要。若贸易账户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市场总需求,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会拉动本国产出,增加就业。相反,若贸易账户逆差,则会减少一国市场总需求,会对本国产出、就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5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一)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通过扩大或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税率等措施。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降低本国各类经济主体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

(二)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调整汇率或利率等金融变量,用以影响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提高利率的对策,吸引资本流入本国,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可以采取让本币汇率贬值的对策,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

(三)外贸政策。运用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管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对出口商品采取出口退税、免税,达到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 6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说。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说。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该理论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1.经济部门结构2.供需结构

7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可以引起收入的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必然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受害,某些成员受益。通货膨胀时期,利息、租金收入者遭受损失的同时,它们的支出者则因为以贬值的货币支付利息或房租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所以,利息与房租等的支出者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论。该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3.中性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质上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等政策操作来减少货币供给量,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

(二)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特别是针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讲,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即:缩减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购买与投资,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

(三)实施适当的收入政策1.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2.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3.强制性限制

(四)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1.利率指数化2.工资指数化3.税收指数化

9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一,“体制转轨说”。其二,“结构说”。其三,“人口说”。这种理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较少 ,尤以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资源的缺乏导致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10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1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中的物价水平的下跌似乎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效用,给其带来一定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持续的物价下跌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从投资看,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减少投资,投资减少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应会缩减,雇佣工人的数量将减少,整个社会表现为产出下降,经济萧条,失业增加。

3从消费看,物价还会下跌的预期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消费不足,经济运行陷入衰退。

11简述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优缺点

: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核算容易。采用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的缺点在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所以用该指标来度量通货膨胀时有局限性。

12促进论原因在于:

第一, 通货膨胀中,工人工资的增长速度滞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资方的国民收入

再分配。企业利润的提高刺激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 通货膨胀中,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伴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相应的增加,在实行累进所得税制的情况下,

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使人们按照更高的税率等级缴纳个人所得税,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从而有条件增加货币

供给量,形成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有效刺激需求,使投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13促退论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 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

营效率,导致正常融资活动的瘫痪

第二, 第二,较长时间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迫使资金流向生产部门的比重下降,

流向非生产部门的比重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三, 第三,通货膨胀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破坏,扰乱价格体系,使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

失调,削弱经济的活力。

1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一)稳定物价(二)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

3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有矛盾的一面)。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反则反之。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有矛盾的一面)。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4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

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一样,这样会使某些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存款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6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

(2)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作为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然而,再贴现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影响力有限。

7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2.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

市场的资金实务。

第二,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第三,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

金政策准确、适度。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第一,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操作,且因其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因此,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自主性很强,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第二 灵活机动,准确性强。

第三,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局限性:第一,各种干扰因素较多。如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社会公众大量提款等,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第二,政策效果较为滞缓。

第三,因操作较为细微,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较弱。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性效果较弱。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消费信贷旺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消费者信用控制,可以起到抑制消费需求、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

9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信用配额2.直接干预3.流动性比率4.利率最高限额

10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公开市场业务(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四)利率政策(五)信贷政策(六)汇率政策

11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4.抗干扰性

12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

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和效果,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

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指标。

13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有两个,分别是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一个,即基础货币。从1994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除了货币供给量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关注贷款规模变量。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

14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这种理论以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突出货币供给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弗里德曼对其传导机制的说明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后,将直接增加公众的手持货币量。由于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其数量的多少不受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因此,增加后的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出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此时他们会增加货币支出(E),将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或者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者用于购买实物资产,使得资产价格普遍上升。对实物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实物资产价格的上涨必然刺激生产增加各种实物资产的生产,从而提高了名义收入水平。名义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用公式表示的弗里德曼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下:M↑=>E↑=>Y↑

15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一)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

(三)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工具、调控机制、调控功能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政策工具与调控机制不同

2.调控的主要功能不同3.调控的时滞和效果不同

(三)共同的调控目标和相异的调控特点需要二者协调配合

1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一)双松模式。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

(二)双紧模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需求膨胀、供给短缺、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高涨时期。若采取单一松动的货币政策或单一松动的财政政策,都将导致时滞较长、推动力不足。

(三)松紧模式。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经济结构基本平衡,但社会闲置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时期。2.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社会闲置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利用,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期。

(四)中性模式。当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就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期。

17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果把当时执行计划所采取的一些货币与财政手段称之为政策的话,货币政策也知识财政政策的辅助和补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资金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在总需求的扩张和收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重要阶段,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上,具有政策调控取向频繁多变的特点且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该阶段政府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有的经验。 2008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年末,中央政府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更有利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在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2009年、2010年增加4万亿元的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大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其实质是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伴随着2009年经济的逐步企稳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退出与调整。

18试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现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即建立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2007年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公开市场业务。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两部分。

(3)再贴现与现贷款政策。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再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998年以后,中央银行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都在渐弱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2002年以来,由于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再贴现业务日益萎缩,难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4)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在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5)信贷政策。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6)汇率政策。汇率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关内容

  • 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模拟题二
  • 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模拟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资产转移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 A .亚当·斯密 B .莫尔顿 C .普鲁克 D .凯恩斯 2. 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的理论是 A .资产管理理论 B .负债管理理论 C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D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3. 货币的 ...

  • 自考公共关系案例复习重点
  • 2011年江苏省公共关系本科公共关系案例复习重点 03294公共关系案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应用性.多样性.综合性.程序性和( ) A .实践性 B .过程性 C . ...

  • 自考新闻摄影学习指导
  • 自考新闻摄影学习指导 课程性质和特点 <新闻摄影>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摄影专业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自学考试者应通过学习熟悉图片新闻摄影.电视新闻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同体材.题材新闻摄影的技能和方法,并了解与新闻摄影相关的基本 ...

  • 自考[国际金融]结构特点
  • <国际金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段.国际贸易和金融专业专科段的一门必考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性较强.在自学复习阶段,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欲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并顺利通过考试,除需坚持刻苦努力之外,尚需注意采取有效的自学.复习和应试方法. 一.把握<国际金融>课程结构特点 ...

  • 自考会计本科论文题目
  • 湖北省高考教育自学考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考专业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说 明 : 1.上面所列选题为参考选题,考生可根据自己专业方向选择. 2.考生可自拟论文题目,但所拟题目必须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会计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关系 1 .现代会计发展与经 ...

  • 2014自考课程安排表
  •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14 年 4 月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专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4 月 19 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星期天(4 月 20 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

  • 大学主要考试时间
  • 外贸证书 一. 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 单证员的工作就是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 主考机构: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 证书性质:上海地区国际贸易单证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培训结束后. 考试内容:该考试包括国际贸 ...

  • 1862+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 <中央银行银行理论与实务>网络试点课程期末复习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由五次测验组成,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在学期末进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均达到及格才能认为该课程合格. 二.终结性考核 ...

  • 考研金融类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
  • 考研金融类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 美国十个最没价值的研究生学位 近期,我国金融行业好不热闹,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金融行业将要迎来一轮新的变革.先是高层放风金融行业要"打老虎",接着是黄金价格暴跌,中国大妈抄底黄金,然后就是银行之间拆借资金利率暴涨,A股暴跌,跌回"1&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