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问题 数学建模

题 目

宜居 城市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宜居舒适度的问题,按照居住舒适

度,

经济发展度,景观宜人度,公众安全度以及文化丰厚度五方面的标准,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塑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体系。

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建立一个初步可微化的数学模型,并阐述指标合理性,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归纳,采用组合筛选的方法,进而得到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模型。

问题二要求对给出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性研究,我们采用“熵值法”来更进一步的确定各个指标的比例权重,通过数据的收集并整理,对比以及分析各个指标的,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则选出八个城市的最佳排情况。

问题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反映每个指标对宜居城市排名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对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使得每个指标在同等幅度的变化下,进一步评价那些重要的指标对宜居城市的排名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四,要求在考虑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对某些指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动态加权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而来计算这些因素对宜居城市的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重新建立数学模型,再次对问题二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到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新排名。

第五小问需要徐州市政府管理者在经济增长率,污水处理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加强责任意识,有利于该市在生态稳定的进步和城市宜居性的提升。

关键词:熵值法 组合筛选法 主成分分析法 动态加权综合评价

一、问题重述

宜居城市主要指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专家给出的主要特征是:文 明开化,社会治安优秀,生活舒适,经济持续繁荣,城市美誉度高,环境优美。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最终形态。宜居城市是我们开启美好的生活的基础。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宜居性是目前科学领域重点研究的热点,也是国家政府和市民密切关注的焦点,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发展重要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这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进而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世界各国的宜居城市排名每年都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不同国家所处的地域, 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不同机构对宜居城市所看重的指标也不尽相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评测结果和产生不同的变化。“宜居城市”不仅要具备居民的“衣食住行”,更要承担人民实际情况的切实感受,承担教育和传承文化延续。

二、 问题分析

考虑到城市宜居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应想到与城市宜居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我们在进行指标体系量化时,各个因素都对宜居城市系统的某一项功能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城市是否应该由城市经济发达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创新能力,社会和谐度(社会稳定程度,保障水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公共安全水准等方面来共同决定。只有通过将这些因素全权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因此我们采用主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些因素对宜居的影响指数, 进而建立对宜居城市的数学模型。问题一的分析

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指标筛选指标,并阐述指标合理性,进而得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的运算方法得到数量权,进而得到指标权重,然后建立数学求解模型,得到指数权重。

问题二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对给出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性研究,利用问题一得出的数学模型得出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排名。

1. 查询近年来城市宜居的具体数据。

2. 在得到数据的前提下带入问题一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后得到各城市的宜居分数。

3. 根据图标排名分数得到宜居城市排名。 问题三的分析

该问题要求根据问题二中所得到具体评价指标对宜居城市排名影响,在问题二的合理性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一些评价指标数值在变动很小的情况下对宜居城市排名上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这样就能得到一些对宜居分数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 问题四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在考虑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对某些指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重新建立数学模型,再次对问题二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到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新排名。 问题五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针对性对进一步提高徐州市的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二和问题四得到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分析,根据徐州市目前的各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徐州市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可提升率高,提升明显,提升快的方面进行建议。

三、内容假设

1. 我们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官方数据库,其准确可靠。 2. 调查的范围足够广。

3. 对指标量化相对关系的权重时,忽略主层次的因素。

4.我们在提取并利用主成分的过程中,不应考虑信息量本身的损失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四、符号说明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一的求解 5.1.1 指标体系说明与列举

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需要靠社会文明度来体现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进而我们需要在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等居民公共参与下为前提下使文明得到延续;但是是否体现城市的宜居主要靠经济发展度来充当充要条件,第一产业增加占 GDP 的比重,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的大小和职工平均工资是稳定城市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在评判城市是否宜居的前提条件是:在城市资源共有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居民提供居住舒适度和公共安全度,解决居民最为捷破的生活便利。具体而言,教育支出,科学支出与当地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城市发展的最有效的条件,只有这些教育得到回报时才是宜居城市的基础,这是关系一座城市能否快速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命脉。当我们谈及城市时,最先考虑的是其拥有的年末总人数,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增长率(%%),当这些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后,当以前的所有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居民开始更高的精神追求,开始探讨景观宜人度,具体而言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产生量。当然,一座城市能够和谐发展的基础奠基石是公共安全度,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以及生活无公害垃圾处理率,当这些都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以使城市更加适合居民宜居以上的数据指标如下图所示:

5.1.2 组合筛选方法筛选指标

在上述图中的 15 个指标中,我们采用组合筛选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 X

①我们通过 6 个评判员对 15 个指标进行评判分析,故构成一个6 15 矩阵:

x 11 x 12 ... x 1p

x 21 x 22 ... x 2p {x ij }

(1)

X

... ... ... ... x n 1 x n 2... x np

(i 1,2,3,...,6 j 1,2,3,...,15)

②确定评判员加权系数:

由于评判员的综合能力的差异,则赋予相应的加权系数。所谓综合能力, 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包括文字、语言、网络交流)能力,是对人们的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的评估和检测。但这种综合能力难以量化。在科技计算中应仅从技术角度考虑,综合能力可以工作经验、技术职称、最终学历、科学技术水平四方面体现,其中工作经验以工作年限 N 表示,科学技术水平以获各级别奖为准,虽然不能完全体现其能力,但便于量化且一目了然。因此,对工作经验、技术职称、最终学历、科学技术水平 4 方面

赋予能表示其相对强弱的数值,以便考核某专家的综合能力。

评判员能力评估表

w j 模型建立加权系数

k

a k

w i

nk 1k

(2)

a i

k

i 1 k

1

③构建权矩阵 A

④计算比重

n

A Xw

i

(3)

(xw ) ij

a j

i n 1 p

(4)

x ij

i 1 j 1

计算结果如下

⑤进行给定置信水平

的聚类分析

在宜居城市各指标中,有相当多的指标间关系是模糊关系,因此,可利用模糊分类法对 j 进行分类。将(4)式的计算结果按大小排序,给定置信水平使

a j

类。

⑥分类计算筛选评价指标,则采用

后,

(5)

进行聚

x j max{ }a j (6)

最后按照计算比重排名前五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教育支出、自然增长率、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集中处理。

在上述计算结果中,我们最终筛选出指标如下图:

5.2 问题二的求解 5.2.1数据采集

本题数据来自于查询资料以及查阅国家统计局,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与描述,然后我们建立宜居城市的发展预测模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数据如下表

教育支出数据如下

5.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把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公式:

X ij min{X

j }

X 'ij

j

(7) max{X j } min{X

} 式中:

X ij 表示第 i 个城市第 j 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得到上式“正向指标” 。 归一化后各指标数据如下图:

5.2.3确定指标的权重

计算第 i 城市第 j 项指标值的比重

X ' ij

Y

ij

m

X ' ij (8) i 1 计算指标信息熵

m

(Y ij

ln Y ij )

(9)

e j k

i 1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d j 1 e j (10)

计算指标权重

dj

Wi

j

n

dj 1

()

上面各个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对层次全层进行统计

通过计算得知其比例因素占据宜居城市的指标权重为:

单指标评价得分模型的建立

5

W Xi *ij

5

S ij =

i 1

(6)

宜居城市的综合指数运算

ECI =

i W Xi ij 1

(7)

通过计算得出综合指标结果为:

宜居城市的综合指数运算,我们通过对宜居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城市经济发展度,文化丰厚度,公共安全度,景观宜人度以及房屋舒适度等指标考虑, 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城市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当然也是评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宜居城市的宜居性分级

指标评价的分数是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越能反应宜居城市的舒适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考虑得出以下结果:我们对其合理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八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情况。

云港市、淮北市。 5.3 问题三的求解

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每个指标进行灵敏度分析,来分析是哪个指标的数据发生较小的变动而对城市的排名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对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 0.1,然后观察城市排名变化情况。 5.3.1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标准化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0.1。 然后对增加后的数据再次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下图:

对教育标准化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 0.1。 然后对增加后的数据再次进行标 准化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下图:

其他指标数据处理详见附录。 5.3.2综合指数

对数据再次标准化处理后,保证其他指标的数据不变,对第一指标数据进行增加0.1后的综合指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排名也发生了改表。故发生后

的排名情况如下

对教育支出指标数据进行增加0.1后的综合指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排名也发生了改表。故发生后的排名情况如下:

对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对自然增长率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对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影响最大的是枣庄市,由最开始排名在首位,而跌落至末尾,进而说明自然增长率是影响这八个城市排名的主要因素;对比上述图表,任何的影响因素并不单单作用于一座城市,教育支出,污水处理厂集中率,自然增长率这三样因素对宿州市的影响呈“井喷式”增长,进一步我们可以探讨结论得出,宿州市的教育基础居于不稳定的状态,以及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竭需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改

善。

最后的宜居城市排名后进行分析,分析得到当自然增长率数据发生轻微的波动时对各个城市的排名顺序发生了特别显著的变化。 5.4 问题四的求解

5.4.1不确定因素对城市宜居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存在相互作用的影响的可能。这对城市宜居性的考量具有很好的匹配性,总结城市宜居性的发展特性,进一步探寻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基石。 5.4.2建立动态加权模型

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动态加权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进行评估,故动态加权综合指数P :

u w wi P=

u wi , i

0 因此就需要确定动权

w i =

( i , i w

i :

(8)

i ) 2

i

(9)

1e , x a

i

0, x a

8

确定平均值

a

i :

x

(10) a i

i 1 ij

8

a i 的值为:0.478289474。

由模型求得确定标准差

1 8 2 (11) n

1

i 1

(x ij a i )

由模型求得

的值为:0.174612621。

庄市、济宁市、徐州市、宿迁市、商丘市、宿州市、连云港市、淮北市。 5.5 问题的求解

关于问题五的要求,对徐州市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徐州市在宜居性上的提升,我们结合上面问题一到问题四的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我们给出一下建议:

第一,根据我们获得的数据,徐州市在市GDP 上具有严重的劣势,这严重影响了徐州在宜居城市上的排名,所以针对GDP 方面的建议:1应该加强对外招商引资,以达到快速提升市内GDP 的数值。2加强优惠政策,以达到促进市民消费,从而提升市内GDP 。3 加强对小型企业的扶持,以此群体带动整个市的GDP 。

第二,根据数据体现,徐州市污水处理率处于中等水平,所以为了提升宜居性,我们建议政府对本市污水处理也应加强,加强对本市污水处理,这不只会提升本市污水处理率,也会提升本市环境,这可能促进徐州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稳定性的提升。

第三,本市在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也比较严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也严重影响了徐州市在宜居性上的竞争,污水排放量过大将会引起本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下降,这将严重降低本市的宜居性,所以针对本问题我们又以下建议:

1. 政府应加强最重工业公司的监督与管理,让其务必按照规章制度生产,对公司里所产出的污水经行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在进行排放,

2. 对排污量较大的工厂进行检查,应要求这类工厂建立污水处理池,以达到减少污水排放量的问题,

3. 尽量将排污量大的工厂安排到里城市较远的郊区,这样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样的工厂对城市的污染度。

六、评价与推广

6.1 模型的优点

(1) 本问题的所建立的规划模型与实际模型问题能紧密结合。 (2) 模型简洁易懂,数据来自于官方文件,数据准确可靠。 (3) 对模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使得研究问题更具有说服力。 6.2 模型的缺点

(1) 本文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易受时间年份的影响而改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城市宜居性的指标权重为人为计算得出,缺乏理论依据支持。 6.3模型的改进

此题是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具体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方法,但是人为主观因素太强,数据节点随着年份的改变额改变,建立增加数据更新库以及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哪些因素影响城市的宜居性,用统计归一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建议采用其他变异系数来重新确定权重,使数据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等 中国数字黄皮书[ M] 中国时代经济出 版社, 2003 [2] 赵世强, 刘辰星.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 价值工程, 2016,

35(21):14-17.

[3] 张雪花, 雷喆, and 张宏伟.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

津市为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2012):18-21.

[4] 顾文选, 罗亚蒙.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 北京规划建设, 2007(1):7-

10.

[5] 李小英. 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兰州大学, 2007.

[6]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3):30-34. [7] 董晓峰, 杨保军.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23(3):323-326.

[8] 李业锦, 张文忠, 田山川, 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101-109.

[9] 林晔, 沈悦林, 周恺秉. 情报研究与城市发展[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附录与程序

问题二表格:

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如图所示:

问题三数据处理:

20

对问题四a

i

利用 Java 编程语言来求出相应的值,程序代码如下: com.jajkd;

public

class

package

Math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f1= 0.152631579;

double

d ouble f2=0.652631579; f3=1;

double f4=0.792105263;

double

d ouble f5=0.592105263; f6=0;

double f7=0.202631579;

d ouble f8=0.434210526; }

}

private static void test(double f1, double f2, double f3, double f4, double f5, double f6, double f7, double f8) { }

System.out.println((f1+f2+f3+f4+f5+f6+f7+f8)/8);

test(f1,f2,f3,f4,f5,f6,f7,f8);

21

题 目

宜居 城市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宜居舒适度的问题,按照居住舒适

度,

经济发展度,景观宜人度,公众安全度以及文化丰厚度五方面的标准,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塑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体系。

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建立一个初步可微化的数学模型,并阐述指标合理性,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归纳,采用组合筛选的方法,进而得到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模型。

问题二要求对给出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性研究,我们采用“熵值法”来更进一步的确定各个指标的比例权重,通过数据的收集并整理,对比以及分析各个指标的,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则选出八个城市的最佳排情况。

问题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反映每个指标对宜居城市排名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对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使得每个指标在同等幅度的变化下,进一步评价那些重要的指标对宜居城市的排名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四,要求在考虑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对某些指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动态加权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而来计算这些因素对宜居城市的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重新建立数学模型,再次对问题二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到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新排名。

第五小问需要徐州市政府管理者在经济增长率,污水处理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加强责任意识,有利于该市在生态稳定的进步和城市宜居性的提升。

关键词:熵值法 组合筛选法 主成分分析法 动态加权综合评价

一、问题重述

宜居城市主要指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专家给出的主要特征是:文 明开化,社会治安优秀,生活舒适,经济持续繁荣,城市美誉度高,环境优美。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最终形态。宜居城市是我们开启美好的生活的基础。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宜居性是目前科学领域重点研究的热点,也是国家政府和市民密切关注的焦点,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发展重要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这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进而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世界各国的宜居城市排名每年都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不同国家所处的地域, 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不同机构对宜居城市所看重的指标也不尽相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评测结果和产生不同的变化。“宜居城市”不仅要具备居民的“衣食住行”,更要承担人民实际情况的切实感受,承担教育和传承文化延续。

二、 问题分析

考虑到城市宜居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应想到与城市宜居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我们在进行指标体系量化时,各个因素都对宜居城市系统的某一项功能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城市是否应该由城市经济发达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创新能力,社会和谐度(社会稳定程度,保障水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公共安全水准等方面来共同决定。只有通过将这些因素全权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因此我们采用主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些因素对宜居的影响指数, 进而建立对宜居城市的数学模型。问题一的分析

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指标筛选指标,并阐述指标合理性,进而得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的运算方法得到数量权,进而得到指标权重,然后建立数学求解模型,得到指数权重。

问题二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对给出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性研究,利用问题一得出的数学模型得出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排名。

1. 查询近年来城市宜居的具体数据。

2. 在得到数据的前提下带入问题一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后得到各城市的宜居分数。

3. 根据图标排名分数得到宜居城市排名。 问题三的分析

该问题要求根据问题二中所得到具体评价指标对宜居城市排名影响,在问题二的合理性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一些评价指标数值在变动很小的情况下对宜居城市排名上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这样就能得到一些对宜居分数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 问题四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在考虑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对某些指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重新建立数学模型,再次对问题二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到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新排名。 问题五的分析

本小题要求针对性对进一步提高徐州市的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二和问题四得到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分析,根据徐州市目前的各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徐州市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可提升率高,提升明显,提升快的方面进行建议。

三、内容假设

1. 我们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官方数据库,其准确可靠。 2. 调查的范围足够广。

3. 对指标量化相对关系的权重时,忽略主层次的因素。

4.我们在提取并利用主成分的过程中,不应考虑信息量本身的损失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四、符号说明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一的求解 5.1.1 指标体系说明与列举

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需要靠社会文明度来体现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进而我们需要在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等居民公共参与下为前提下使文明得到延续;但是是否体现城市的宜居主要靠经济发展度来充当充要条件,第一产业增加占 GDP 的比重,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的大小和职工平均工资是稳定城市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在评判城市是否宜居的前提条件是:在城市资源共有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居民提供居住舒适度和公共安全度,解决居民最为捷破的生活便利。具体而言,教育支出,科学支出与当地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城市发展的最有效的条件,只有这些教育得到回报时才是宜居城市的基础,这是关系一座城市能否快速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命脉。当我们谈及城市时,最先考虑的是其拥有的年末总人数,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增长率(%%),当这些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后,当以前的所有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居民开始更高的精神追求,开始探讨景观宜人度,具体而言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产生量。当然,一座城市能够和谐发展的基础奠基石是公共安全度,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以及生活无公害垃圾处理率,当这些都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以使城市更加适合居民宜居以上的数据指标如下图所示:

5.1.2 组合筛选方法筛选指标

在上述图中的 15 个指标中,我们采用组合筛选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 X

①我们通过 6 个评判员对 15 个指标进行评判分析,故构成一个6 15 矩阵:

x 11 x 12 ... x 1p

x 21 x 22 ... x 2p {x ij }

(1)

X

... ... ... ... x n 1 x n 2... x np

(i 1,2,3,...,6 j 1,2,3,...,15)

②确定评判员加权系数:

由于评判员的综合能力的差异,则赋予相应的加权系数。所谓综合能力, 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包括文字、语言、网络交流)能力,是对人们的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的评估和检测。但这种综合能力难以量化。在科技计算中应仅从技术角度考虑,综合能力可以工作经验、技术职称、最终学历、科学技术水平四方面体现,其中工作经验以工作年限 N 表示,科学技术水平以获各级别奖为准,虽然不能完全体现其能力,但便于量化且一目了然。因此,对工作经验、技术职称、最终学历、科学技术水平 4 方面

赋予能表示其相对强弱的数值,以便考核某专家的综合能力。

评判员能力评估表

w j 模型建立加权系数

k

a k

w i

nk 1k

(2)

a i

k

i 1 k

1

③构建权矩阵 A

④计算比重

n

A Xw

i

(3)

(xw ) ij

a j

i n 1 p

(4)

x ij

i 1 j 1

计算结果如下

⑤进行给定置信水平

的聚类分析

在宜居城市各指标中,有相当多的指标间关系是模糊关系,因此,可利用模糊分类法对 j 进行分类。将(4)式的计算结果按大小排序,给定置信水平使

a j

类。

⑥分类计算筛选评价指标,则采用

后,

(5)

进行聚

x j max{ }a j (6)

最后按照计算比重排名前五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教育支出、自然增长率、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集中处理。

在上述计算结果中,我们最终筛选出指标如下图:

5.2 问题二的求解 5.2.1数据采集

本题数据来自于查询资料以及查阅国家统计局,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与描述,然后我们建立宜居城市的发展预测模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数据如下表

教育支出数据如下

5.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把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公式:

X ij min{X

j }

X 'ij

j

(7) max{X j } min{X

} 式中:

X ij 表示第 i 个城市第 j 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得到上式“正向指标” 。 归一化后各指标数据如下图:

5.2.3确定指标的权重

计算第 i 城市第 j 项指标值的比重

X ' ij

Y

ij

m

X ' ij (8) i 1 计算指标信息熵

m

(Y ij

ln Y ij )

(9)

e j k

i 1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d j 1 e j (10)

计算指标权重

dj

Wi

j

n

dj 1

()

上面各个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对层次全层进行统计

通过计算得知其比例因素占据宜居城市的指标权重为:

单指标评价得分模型的建立

5

W Xi *ij

5

S ij =

i 1

(6)

宜居城市的综合指数运算

ECI =

i W Xi ij 1

(7)

通过计算得出综合指标结果为:

宜居城市的综合指数运算,我们通过对宜居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城市经济发展度,文化丰厚度,公共安全度,景观宜人度以及房屋舒适度等指标考虑, 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城市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当然也是评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宜居城市的宜居性分级

指标评价的分数是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越能反应宜居城市的舒适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考虑得出以下结果:我们对其合理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八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情况。

云港市、淮北市。 5.3 问题三的求解

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每个指标进行灵敏度分析,来分析是哪个指标的数据发生较小的变动而对城市的排名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对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 0.1,然后观察城市排名变化情况。 5.3.1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标准化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0.1。 然后对增加后的数据再次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下图:

对教育标准化数据进行同幅度增加 0.1。 然后对增加后的数据再次进行标 准化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下图:

其他指标数据处理详见附录。 5.3.2综合指数

对数据再次标准化处理后,保证其他指标的数据不变,对第一指标数据进行增加0.1后的综合指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排名也发生了改表。故发生后

的排名情况如下

对教育支出指标数据进行增加0.1后的综合指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排名也发生了改表。故发生后的排名情况如下:

对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对自然增长率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对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进行相同操作,其他指标不变,情况如下:

影响最大的是枣庄市,由最开始排名在首位,而跌落至末尾,进而说明自然增长率是影响这八个城市排名的主要因素;对比上述图表,任何的影响因素并不单单作用于一座城市,教育支出,污水处理厂集中率,自然增长率这三样因素对宿州市的影响呈“井喷式”增长,进一步我们可以探讨结论得出,宿州市的教育基础居于不稳定的状态,以及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竭需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改

善。

最后的宜居城市排名后进行分析,分析得到当自然增长率数据发生轻微的波动时对各个城市的排名顺序发生了特别显著的变化。 5.4 问题四的求解

5.4.1不确定因素对城市宜居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存在相互作用的影响的可能。这对城市宜居性的考量具有很好的匹配性,总结城市宜居性的发展特性,进一步探寻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基石。 5.4.2建立动态加权模型

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动态加权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进行评估,故动态加权综合指数P :

u w wi P=

u wi , i

0 因此就需要确定动权

w i =

( i , i w

i :

(8)

i ) 2

i

(9)

1e , x a

i

0, x a

8

确定平均值

a

i :

x

(10) a i

i 1 ij

8

a i 的值为:0.478289474。

由模型求得确定标准差

1 8 2 (11) n

1

i 1

(x ij a i )

由模型求得

的值为:0.174612621。

庄市、济宁市、徐州市、宿迁市、商丘市、宿州市、连云港市、淮北市。 5.5 问题的求解

关于问题五的要求,对徐州市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徐州市在宜居性上的提升,我们结合上面问题一到问题四的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我们给出一下建议:

第一,根据我们获得的数据,徐州市在市GDP 上具有严重的劣势,这严重影响了徐州在宜居城市上的排名,所以针对GDP 方面的建议:1应该加强对外招商引资,以达到快速提升市内GDP 的数值。2加强优惠政策,以达到促进市民消费,从而提升市内GDP 。3 加强对小型企业的扶持,以此群体带动整个市的GDP 。

第二,根据数据体现,徐州市污水处理率处于中等水平,所以为了提升宜居性,我们建议政府对本市污水处理也应加强,加强对本市污水处理,这不只会提升本市污水处理率,也会提升本市环境,这可能促进徐州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稳定性的提升。

第三,本市在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也比较严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也严重影响了徐州市在宜居性上的竞争,污水排放量过大将会引起本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下降,这将严重降低本市的宜居性,所以针对本问题我们又以下建议:

1. 政府应加强最重工业公司的监督与管理,让其务必按照规章制度生产,对公司里所产出的污水经行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在进行排放,

2. 对排污量较大的工厂进行检查,应要求这类工厂建立污水处理池,以达到减少污水排放量的问题,

3. 尽量将排污量大的工厂安排到里城市较远的郊区,这样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样的工厂对城市的污染度。

六、评价与推广

6.1 模型的优点

(1) 本问题的所建立的规划模型与实际模型问题能紧密结合。 (2) 模型简洁易懂,数据来自于官方文件,数据准确可靠。 (3) 对模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使得研究问题更具有说服力。 6.2 模型的缺点

(1) 本文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易受时间年份的影响而改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城市宜居性的指标权重为人为计算得出,缺乏理论依据支持。 6.3模型的改进

此题是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具体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方法,但是人为主观因素太强,数据节点随着年份的改变额改变,建立增加数据更新库以及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哪些因素影响城市的宜居性,用统计归一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建议采用其他变异系数来重新确定权重,使数据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等 中国数字黄皮书[ M] 中国时代经济出 版社, 2003 [2] 赵世强, 刘辰星.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 价值工程, 2016,

35(21):14-17.

[3] 张雪花, 雷喆, and 张宏伟.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

津市为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2012):18-21.

[4] 顾文选, 罗亚蒙.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 北京规划建设, 2007(1):7-

10.

[5] 李小英. 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兰州大学, 2007.

[6]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3):30-34. [7] 董晓峰, 杨保军.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23(3):323-326.

[8] 李业锦, 张文忠, 田山川, 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101-109.

[9] 林晔, 沈悦林, 周恺秉. 情报研究与城市发展[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附录与程序

问题二表格:

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如图所示:

问题三数据处理:

20

对问题四a

i

利用 Java 编程语言来求出相应的值,程序代码如下: com.jajkd;

public

class

package

Math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f1= 0.152631579;

double

d ouble f2=0.652631579; f3=1;

double f4=0.792105263;

double

d ouble f5=0.592105263; f6=0;

double f7=0.202631579;

d ouble f8=0.434210526; }

}

private static void test(double f1, double f2, double f3, double f4, double f5, double f6, double f7, double f8) { }

System.out.println((f1+f2+f3+f4+f5+f6+f7+f8)/8);

test(f1,f2,f3,f4,f5,f6,f7,f8);

21


相关内容

  • iData_国内_宜居城市_概念研究综述_赵勇
  • 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10-0076-04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赵 勇 [摘 要]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 幸福的社区宜居性城市
  • 摘要:<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宜居性:城市公共空间:社区 中图分类号:TU ...

  • 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 [摘要]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不仅体现着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民主性.现实性与必要性,而且体现着"民治.民有.民享"的理念.现有文献研究大多数以大城市的宜居为案例,缺乏对中小城市进行分析,指导意义也较为缺乏.本文以福建省仙游县县城为例,构建了社区文明度.生活便宜度.环境优美度. ...

  • 环首都经济圈
  • 一.政策相关动态信息: 2010年10月21,河北省政府日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1)设想与范围 总体设想是,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 ...

  • 从文化角度看曲靖的宜居性
  •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曲靖的宜居性 摘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宜居城市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文化也就无所谓宜居性,城市文化凸显城市的宜居性.以2005年.2006年.20 ...

  • 城市的最高境界命名
  • 宜居城市的产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2047.htm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 ...

  •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
  •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 深府[2010]108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八月十五日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根 ...

  •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
  • 2012年第2期第33卷 优"震库瓮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 李珊.杨忠振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擅要:在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 系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构建方法.并将老年宜居 ...

  • 城市宜居性建设的研究
  • 山东半岛宜居性探究 1.2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在我国有了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也逐渐升级.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同时,使得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认识山东半岛资源优势,研究城市人居的环境,为山东半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