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最高境界命名

  宜居城市的产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2047.htm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由此成为中国新的城市理想。      宜居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总结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吸取我国半个多世纪城镇建设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它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从城镇的总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的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生兼顾”应是今天我们宜居城市的核心与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当前我国城镇的现实出发,提出宜居城市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也为我们从反面避免不宜居城市的出现提出制约指标指明了方向。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我们认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宜居也可更简洁地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易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能够住得下、住得起,城市的经济稳定发展,财政能力较强,居民就业充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人人有其居的条件。并且使人们有可能获得生活居住权和享受到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城市的生活居住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全社会的,人人有份,不能嫌贫爱富和制造不平等权益,尤其是应当关注弱势群体,使其都能够在城市里“有其居”和能够享受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   逸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有其居”,而且应当住得开、住得好,是安乐之居。即具有一定面积的适当生活居住空间和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生活舒适、方便、安逸,能够有较好的生活居住质量。   康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舒适方便,还必须有充足的阳光、水和新鲜的空气,与自然不脱离,与历史文化不脱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一句话,健康之居。让人们生活居住在城市里,心旷神怡,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安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健康,还必须住得安定和安全,长居久安。一是社会安定、社会和谐、社会文明,使人们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二是城市的社会公共安全、卫生安全有保障,防灾、减灾、救灾设施齐全,城市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具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要使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所在,成为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生活长久平安的地方。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纵观我国确切可考的4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考古史料证明,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时代,原始人聚落周围已经围有壕沟,以防止野兽和敌人的攻击。在可考的最早的都城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早期都城)已经有城墙的遗迹。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我国城市化的曲折经历      我国半个多世纪城镇化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时期的缺点是,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孕育的基地和主要载体,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良好方便的生活条件。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发展目标;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生活型”城市阶段。这个阶段并没有放弃生产,只不过是把有些工厂。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治理或逐渐搬迁出去。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其特点是突出生活,兼顾生产。   进入新世纪,“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5%,城市建设随人口增长也迅速发展,全国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也迅速增加。城市及各类开发区用地也空前膨胀,导致城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仅二氧化硫超标排放达27%以上,其它如城镇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都未能实现计划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以后的共同要求。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城市阶段。   “生产、生活、生态”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半个世纪的粗略轨迹。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条件      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央阐述今后的历史任务时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目标时,特别提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论述既宏观又明确地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城市工作的准绳,也是宜居城市的最主要标准。   2004年,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系统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是在总结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吸取世界上其它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今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2005年国家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问题,并对和谐社会确定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不仅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也为构建“宜居城市”的标准提供可操作的指南。   我们规划建设宜居城市,一定要承认不同人群对宜居的差异性要求,承认一个城市适宜的人群是不完全相同的,然后来确定不同的发展和建设的规划。我们考量一个城市是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重点应看它是不是让老百姓都宜居。老百姓宜居了,这个城市就宜居了。像首都省会这样的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城市宜居要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但是它也还是要让老百姓宜居。老百姓宜居了,才是宜居城市,我们要根据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的差异来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考量这些差异来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我们讲的宜居城市,是对老百姓而言宜居指数较高的城市。这是宜居城市的根本所在。

  宜居城市的产生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2047.htm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由此成为中国新的城市理想。      宜居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总结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吸取我国半个多世纪城镇建设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它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从城镇的总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的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生兼顾”应是今天我们宜居城市的核心与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当前我国城镇的现实出发,提出宜居城市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也为我们从反面避免不宜居城市的出现提出制约指标指明了方向。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我们认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宜居也可更简洁地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易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能够住得下、住得起,城市的经济稳定发展,财政能力较强,居民就业充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人人有其居的条件。并且使人们有可能获得生活居住权和享受到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城市的生活居住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全社会的,人人有份,不能嫌贫爱富和制造不平等权益,尤其是应当关注弱势群体,使其都能够在城市里“有其居”和能够享受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   逸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有其居”,而且应当住得开、住得好,是安乐之居。即具有一定面积的适当生活居住空间和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生活舒适、方便、安逸,能够有较好的生活居住质量。   康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舒适方便,还必须有充足的阳光、水和新鲜的空气,与自然不脱离,与历史文化不脱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一句话,健康之居。让人们生活居住在城市里,心旷神怡,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安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健康,还必须住得安定和安全,长居久安。一是社会安定、社会和谐、社会文明,使人们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二是城市的社会公共安全、卫生安全有保障,防灾、减灾、救灾设施齐全,城市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具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要使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所在,成为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生活长久平安的地方。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纵观我国确切可考的4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考古史料证明,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时代,原始人聚落周围已经围有壕沟,以防止野兽和敌人的攻击。在可考的最早的都城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早期都城)已经有城墙的遗迹。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我国城市化的曲折经历      我国半个多世纪城镇化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时期的缺点是,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孕育的基地和主要载体,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良好方便的生活条件。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发展目标;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生活型”城市阶段。这个阶段并没有放弃生产,只不过是把有些工厂。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治理或逐渐搬迁出去。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其特点是突出生活,兼顾生产。   进入新世纪,“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5%,城市建设随人口增长也迅速发展,全国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也迅速增加。城市及各类开发区用地也空前膨胀,导致城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仅二氧化硫超标排放达27%以上,其它如城镇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都未能实现计划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以后的共同要求。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城市阶段。   “生产、生活、生态”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半个世纪的粗略轨迹。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条件      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央阐述今后的历史任务时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目标时,特别提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论述既宏观又明确地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城市工作的准绳,也是宜居城市的最主要标准。   2004年,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系统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是在总结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吸取世界上其它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今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2005年国家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问题,并对和谐社会确定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不仅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也为构建“宜居城市”的标准提供可操作的指南。   我们规划建设宜居城市,一定要承认不同人群对宜居的差异性要求,承认一个城市适宜的人群是不完全相同的,然后来确定不同的发展和建设的规划。我们考量一个城市是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重点应看它是不是让老百姓都宜居。老百姓宜居了,这个城市就宜居了。像首都省会这样的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城市宜居要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但是它也还是要让老百姓宜居。老百姓宜居了,才是宜居城市,我们要根据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的差异来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考量这些差异来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我们讲的宜居城市,是对老百姓而言宜居指数较高的城市。这是宜居城市的根本所在。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教育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综合能力测试 第二次模拟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6分)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惴惴 踹开 端丽 喘气 B磋商 蹉跎 差使 嗟叹 C妖娆 阻挠 侥幸 富饶 D玷污 粘贴 请帖 沾染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北京故宫建筑的文化阐释
  •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3期 北京故宫建筑的文化阐释 马宁1寿劲秋2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人类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 ...

  • 交通运输教案
  • [复习] 1.什么是水资源?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于哪里?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3.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是什么?(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华北地:工农业集中.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 4.我国水资源的时间 ...

  •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 这是2011年在四川讲的一节课,学生来自成都七中高二年级,如今这些孩子应该正在大学校园里圆自己青春的梦吧 整理   徒弟:李霞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选修课当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葡萄月令>,作者是汪曾祺.大家看大屏幕上这样的一段话,有没有哪位可以朗诵一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

  • 清丰县:以孝子命名
  • 马雪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8月14日   第 07 版) 我国历史上以一位孝子之名命名一个县,这个县名从唐代命名距今已1236年,它就是素有"孝道之乡"美誉的河南省清丰县.这位在唐朝以其名命县名的人,是隋朝的乡民张清丰.这件事<旧唐书>及 ...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魅力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魅力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天专门召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会上,*书记将要作重要讲话,我首先就创建工作的特点.重点 ...

  • 醉翁亭记修改好
  •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1 1主题:通过写滁州风景秀丽,百姓安居乐业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 达胸怀. 2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林壑尤美 尤:尤其,格外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幽深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从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 ...

  • 数字城市三维建模
  • 1数字城市简介 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美国前总统戈尔 ...

  • 校园品牌建设的几点设想
  • 一.重要意义: 确立学校的校训及对校园中的主要建筑物和道路进行命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弘扬历史传统.展示办学特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凝聚师生校友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命名原则: 命名的基本原则是:(1)体现传统:(2)反映特色:(3)响亮上口:(4)易于记忆. 三.具体方案: ㈠.校训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