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五国共十年对峙

单元五 国共十年对峙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日本

侵华 国民

党的

统治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吞并东北,伪满洲国; 表现 ②1935年华北事变策划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确立内外统治:宁汉合流形式统一;军阀混战一党独裁;经济建设官僚资本膨胀;改定新约收回一些权利。 (2)对内独裁:①镇压红军连续5次围剿;②破坏抗日救亡运动。 (3)对日妥协:不抵抗导致东北沦亡;攘外安内无耻;何梅协定更无耻。

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三大起义揭开序幕;

井冈斗争开辟道路;

毛文三篇三个结合;

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国共

峙 抗争

探索

转变 中共 粉碎敌人三次“围剿” 瑞金苏维埃和宪法大纲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原因:客观蒋强;主观左倾。 时间:1934.10-1935.10-1936.10。 转折:遵义会议--背景攸关;内容纠左;意义三点。 胜利:路线曲折;意义伟大。 九一八后发表抗日宣言; 领导组织东北抗联;参与察哈尔抗日;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毛泽东做《伦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奠理论基础;

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

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走向合作抗日。

抗日救亡高涨: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

军和十九路军;一二九运动;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近代

化曲

折 经济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经济有所发展;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政治上:中国大地出现红色政权,是政治现代化新的突破。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日益结合。

二、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最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让位于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

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重难精析:(必掌握)

1、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1)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群众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什么关系?

三者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三者是紧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如果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根基,必须废除;革命的主力是农民,就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需求,农民得到土地就会踊跃参军为自己而战,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否则根据地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③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地。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而变成流寇式的斗争,土地革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

(3) “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 为什么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5) 为什么能够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6)中共是怎样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例: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中共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以及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形势: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形势严重逆转,革命处于低潮,中共面临生死考验。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中共处于被动局面。

探索: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揭开了建立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②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原因: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用,无组织罢工等合法性权力,因此必须以武装斗争反对反革命。

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革命又是民主革命基本内容。

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中共从南昌、秋收、广州等工农武装起义惨痛失败中得到教训:敌人在城市里的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必须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自己的工农政权,用武装斗争来对抗反革命的武装绞杀。

可能性(即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带有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为工农武装割据准备了物质条件,即使在反动派军队四面包围的形势下,也依然能够生存并发展。半殖民地中国受若干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间接统治。列强为各自利益分别扶持不同的大小军阀,这就造成不断的军阀割据混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通常情况下无法形成统一的反动势力。这一切是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极有利条件 。 ②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必要条件)

⑤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群众基础,得到了民心。(重要条件)

【延伸】1927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试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分析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依据。

从历史方面来说,受大革命影响,特别是湖南的农民运动高涨,这里群众基础好。 从地理方面来说,

井冈山地区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它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发展革命力量;

井冈山四周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7)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启示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推行俄国的经验,王明等人照搬苏俄的经验,致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四,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朱德、方志敏、彭德怀等人为此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8)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

(3)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4)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俄国有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则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不同点:(1)从革命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是积聚力量,准备条件,以武装夺取政权,基本上是采取和平的、合法的斗争。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争取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斗争,逐步发展群众力量,扩大革命政权。

(2)从武装斗争的地位看,十月革命直到最后夺取政权时期,才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了较短的战争,整个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中国革命则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游击战发展到正规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3)从夺取政权的形式看,十月革命是以总暴动的形式首先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很快波及农村。中国革命则是从农村小块政权搞起,逐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形成一国之内两个政权的长期对立,直到最后夺取中心城市。

(4)从取得胜利的时间看,十月革命取胜相对的来说是迅速而容易的,但中国革命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

(9)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同: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武装割据(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国之内形成军事对抗局面) 。

异:根本的区别在于政权性质:一个是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利益的军阀;一个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工农。

影响和前途不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洒向人间都是怨”);工农武装割据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谋求自身解放,是正义的 (“红旗漫卷西风”、“风景这边独好”) 。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出现范围:军阀割据遍及整个中国,主要以城市为统治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在中国南部的广大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2、【详解】九一八事变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的既定方针------ 1927年东方会议 ,垂涎中国领土已久。②直接原因:转嫁危机的需要;与美国争雄,打破华盛顿会议形成的远东局势的需要。 ③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无心北顾,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④美英:忙于应付严重的危机,无暇东顾。

(2)经过: 略 各方态度:

① 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请思考:蒋介石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1、自卑心理……抵抗速亡;2、要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军

3、阶级本性:仇视中共;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当亡国奴,以求侵略者允许其政权苟延残喘。4、企图通过秘密外交,丢卒保车……有条件地让出东北保全局

②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联)。

③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④国联:a.对日: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c.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

(3)结果:①由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 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④中国局部抗战开始。⑤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分别做出的反应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打击日本。

(2)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国民党内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如十九路军在上海抵抗,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战。蔡廷锴、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5)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亡,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6)以溥仪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公开投敌、成立伪满洲国,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引: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结局:大多被日伪和国民党勾结扑灭。

4、中共十年内战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5、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同:背景-革命面临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作用-使革命转危为安。

异:召开-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指示下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召开。

内容-前者是纠右,后者是纠左。前者滋生左倾,后者则确立正确领导。

影响-后者更加深远,是中共成熟的标志。

6、中共走向成熟的过程及其原因:

(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

(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迅速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7、华北事变的关键意义:

华北事变在中日矛盾的发展上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日本灭亡中国的企图暴露无遗-中日民族矛盾彻底成为主要矛盾,推动了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变化。

影响:(1)中共政策变化:随之马上提出八一宣言,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随后又将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变为联蒋抗日;(2)国内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为一致抗日奠定群众基础;(3)国民党进一步分化:国民党内抗日呼声渐高,蒋介石态度也逐渐有所松动。(4)国际上:苏联和共产国际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美帝国主义利益进一步受损,也主张遏制日本在华侵略。

总之:华北事变后总体趋势就是将各种抗日力量汇合到一致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去,最终连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被迫顺应历史潮流,走向抗日的道路上。

8、西安事变的原因、发生后的复杂局势,和平解决的转折作用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推动;蒋介石反动政策的的逼迫;张杨的爱国情感和受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发生后的复杂局势:东北军西北军主张杀蒋;日本和亲日派何应钦等希望武力解决乘机取代蒋介石和扩大侵华步伐;英美和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一致抗日,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也主张和平解决;国内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一致抗日。总之,杀蒋将不利于于抗日大局,和平解决则有利于推动合作抗日。

总结: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① 中共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团结抗日。

② 国民政府中亲英美派占优势,主张和平解决。

③ 国民党爱国派及地方实力派亦希望和平解决。

④国际上,英美苏等希望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侵略,维护自己利益,不愿中国陷入内战。

影响:国共由长期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9、评述中共在1927年~1937年间针对当时时局变化,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重要决策。

①1927年7月15日之后,蒋汪合流。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毅然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③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遵义会议。

④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领导“一二九”运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促使国民党内部分化,在中共大力争取下,张杨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发动西安事变,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⑥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共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延伸】在1924年到1936年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政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一)政策变化:

(1)1924年前后,由领导工人运动到实现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与国民党合作到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二)政策变化的依据:(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3)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

10、总结: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道路

①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

②积极创建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进行反“围剿”斗争,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③实施战略转移,进行工农红军长征,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2)召开会议,加强组织建设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核心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①东北沦陷后,组织抗联,抗击日军。

②与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声援其进步活动。 ③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4)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③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单元五 国共十年对峙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日本

侵华 国民

党的

统治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吞并东北,伪满洲国; 表现 ②1935年华北事变策划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确立内外统治:宁汉合流形式统一;军阀混战一党独裁;经济建设官僚资本膨胀;改定新约收回一些权利。 (2)对内独裁:①镇压红军连续5次围剿;②破坏抗日救亡运动。 (3)对日妥协:不抵抗导致东北沦亡;攘外安内无耻;何梅协定更无耻。

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三大起义揭开序幕;

井冈斗争开辟道路;

毛文三篇三个结合;

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国共

峙 抗争

探索

转变 中共 粉碎敌人三次“围剿” 瑞金苏维埃和宪法大纲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原因:客观蒋强;主观左倾。 时间:1934.10-1935.10-1936.10。 转折:遵义会议--背景攸关;内容纠左;意义三点。 胜利:路线曲折;意义伟大。 九一八后发表抗日宣言; 领导组织东北抗联;参与察哈尔抗日;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毛泽东做《伦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奠理论基础;

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

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走向合作抗日。

抗日救亡高涨: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

军和十九路军;一二九运动;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近代

化曲

折 经济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经济有所发展;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政治上:中国大地出现红色政权,是政治现代化新的突破。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日益结合。

二、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最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让位于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

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重难精析:(必掌握)

1、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1)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群众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什么关系?

三者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三者是紧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如果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根基,必须废除;革命的主力是农民,就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需求,农民得到土地就会踊跃参军为自己而战,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否则根据地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③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地。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而变成流寇式的斗争,土地革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

(3) “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 为什么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5) 为什么能够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6)中共是怎样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例: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中共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以及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形势: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形势严重逆转,革命处于低潮,中共面临生死考验。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中共处于被动局面。

探索: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揭开了建立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②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原因: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用,无组织罢工等合法性权力,因此必须以武装斗争反对反革命。

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革命又是民主革命基本内容。

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中共从南昌、秋收、广州等工农武装起义惨痛失败中得到教训:敌人在城市里的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必须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自己的工农政权,用武装斗争来对抗反革命的武装绞杀。

可能性(即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带有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为工农武装割据准备了物质条件,即使在反动派军队四面包围的形势下,也依然能够生存并发展。半殖民地中国受若干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间接统治。列强为各自利益分别扶持不同的大小军阀,这就造成不断的军阀割据混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通常情况下无法形成统一的反动势力。这一切是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极有利条件 。 ②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必要条件)

⑤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群众基础,得到了民心。(重要条件)

【延伸】1927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试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分析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依据。

从历史方面来说,受大革命影响,特别是湖南的农民运动高涨,这里群众基础好。 从地理方面来说,

井冈山地区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它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发展革命力量;

井冈山四周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7)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启示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推行俄国的经验,王明等人照搬苏俄的经验,致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四,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朱德、方志敏、彭德怀等人为此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8)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

(3)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4)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俄国有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则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不同点:(1)从革命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是积聚力量,准备条件,以武装夺取政权,基本上是采取和平的、合法的斗争。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争取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斗争,逐步发展群众力量,扩大革命政权。

(2)从武装斗争的地位看,十月革命直到最后夺取政权时期,才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了较短的战争,整个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中国革命则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游击战发展到正规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3)从夺取政权的形式看,十月革命是以总暴动的形式首先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很快波及农村。中国革命则是从农村小块政权搞起,逐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形成一国之内两个政权的长期对立,直到最后夺取中心城市。

(4)从取得胜利的时间看,十月革命取胜相对的来说是迅速而容易的,但中国革命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

(9)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同: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武装割据(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国之内形成军事对抗局面) 。

异:根本的区别在于政权性质:一个是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利益的军阀;一个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工农。

影响和前途不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洒向人间都是怨”);工农武装割据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谋求自身解放,是正义的 (“红旗漫卷西风”、“风景这边独好”) 。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出现范围:军阀割据遍及整个中国,主要以城市为统治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在中国南部的广大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2、【详解】九一八事变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的既定方针------ 1927年东方会议 ,垂涎中国领土已久。②直接原因:转嫁危机的需要;与美国争雄,打破华盛顿会议形成的远东局势的需要。 ③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无心北顾,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④美英:忙于应付严重的危机,无暇东顾。

(2)经过: 略 各方态度:

① 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请思考:蒋介石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1、自卑心理……抵抗速亡;2、要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军

3、阶级本性:仇视中共;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当亡国奴,以求侵略者允许其政权苟延残喘。4、企图通过秘密外交,丢卒保车……有条件地让出东北保全局

②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联)。

③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④国联:a.对日: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c.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

(3)结果:①由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 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④中国局部抗战开始。⑤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分别做出的反应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打击日本。

(2)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国民党内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如十九路军在上海抵抗,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战。蔡廷锴、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5)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亡,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6)以溥仪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公开投敌、成立伪满洲国,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引: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结局:大多被日伪和国民党勾结扑灭。

4、中共十年内战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5、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同:背景-革命面临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作用-使革命转危为安。

异:召开-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指示下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召开。

内容-前者是纠右,后者是纠左。前者滋生左倾,后者则确立正确领导。

影响-后者更加深远,是中共成熟的标志。

6、中共走向成熟的过程及其原因:

(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

(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迅速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7、华北事变的关键意义:

华北事变在中日矛盾的发展上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日本灭亡中国的企图暴露无遗-中日民族矛盾彻底成为主要矛盾,推动了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变化。

影响:(1)中共政策变化:随之马上提出八一宣言,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随后又将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变为联蒋抗日;(2)国内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为一致抗日奠定群众基础;(3)国民党进一步分化:国民党内抗日呼声渐高,蒋介石态度也逐渐有所松动。(4)国际上:苏联和共产国际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美帝国主义利益进一步受损,也主张遏制日本在华侵略。

总之:华北事变后总体趋势就是将各种抗日力量汇合到一致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去,最终连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被迫顺应历史潮流,走向抗日的道路上。

8、西安事变的原因、发生后的复杂局势,和平解决的转折作用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推动;蒋介石反动政策的的逼迫;张杨的爱国情感和受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发生后的复杂局势:东北军西北军主张杀蒋;日本和亲日派何应钦等希望武力解决乘机取代蒋介石和扩大侵华步伐;英美和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一致抗日,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也主张和平解决;国内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一致抗日。总之,杀蒋将不利于于抗日大局,和平解决则有利于推动合作抗日。

总结: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① 中共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团结抗日。

② 国民政府中亲英美派占优势,主张和平解决。

③ 国民党爱国派及地方实力派亦希望和平解决。

④国际上,英美苏等希望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侵略,维护自己利益,不愿中国陷入内战。

影响:国共由长期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9、评述中共在1927年~1937年间针对当时时局变化,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重要决策。

①1927年7月15日之后,蒋汪合流。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毅然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③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遵义会议。

④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领导“一二九”运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促使国民党内部分化,在中共大力争取下,张杨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发动西安事变,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⑥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共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延伸】在1924年到1936年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政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一)政策变化:

(1)1924年前后,由领导工人运动到实现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与国民党合作到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二)政策变化的依据:(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3)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

10、总结: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道路

①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

②积极创建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进行反“围剿”斗争,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③实施战略转移,进行工农红军长征,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2)召开会议,加强组织建设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核心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①东北沦陷后,组织抗联,抗击日军。

②与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声援其进步活动。 ③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4)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③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相关内容

  • 中国史 各阶段历史特征线索归纳
  • 中国史 各阶段历史特征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 ...

  • 国共十年对峙
  • 国共十年对峙提问设计 一.教学内容:国共十年对峙 二.提问目标:综合型提问 知识上,通过提问让学生系统地.清晰地掌握南昌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经过.影响. 能力上,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注重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判断史实的意识,最终使学生能透过南昌起义历史现象看其本质 情感上,通 ...

  •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一.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经济.阶级.思想.主观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内容:肯定作用:揭示矛盾:宣告使命:昭示原则. 2)意义:标志诞生:思想武器:工运兴起:影响进程. 二.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1.建立 ...

  •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岳麓版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 ...

  •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历程,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 一. 考查目标: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 ...

  •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1. 八七会议 时间: 内容: 2. 工农武装割据包括哪些内容: 3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4.长征胜利的意义 1. (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