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孝子――周国知

  如果每个基层干部都像周国知那样情系群众、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就没有群众不拥护的,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周主任啊,我来看你了!”“你是累死的呀,周主任!”声声呼唤划破了鄂西大山的宁静。阴雨霏霏,群山静默。   2004年9月2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的数百名乡亲,捧着鲜艳的山花,沿着崎岖的山道,聚集在一座坟茔前,凭吊一年前离他们而去的乡民政助理、共产党员周国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牵挂的是群众的冷暖安危,惦记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   2003年6月9日,乡里强行要求多次病倒在工作途中的周国知暂停工作,到宣恩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肝癌晚期!   医生对周国知的亲属道出实情:他最多能活一个月;如隐瞒病情,也许还能活三个月。于是,哥哥周灵知对周国知说,你得的是胃病,还有肝炎。周国知说:“那就让医生开点药,我带回去吃。消除茅草屋的工作离不开我,好多事还等着我去做呢!”   在病痛的折磨中,周国知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呢?   “哥,福利院的煤快用完了,求你跑一趟,到乡里取4000元。给福利院送3000元,1000元给黄书记(该乡分管民政的副书记黄长喜),以备救灾急用,让他安排人把库房的棉絮晒一晒……   “哥,你还记得锣鼓圈村的孤老冯卓然吗?无依无靠,去年我在县城见到过他。你帮我找一找,送他进福利院……   “哥,勾腰坝村现役军属汤生朋的茅屋,我放心不下。本地的瓦太贵了,我已在沙道沟镇当阳坪村联系了便宜的瓦。我不能帮他拉瓦了,你捎话让他找乡里写个条子(贫困证明),快把瓦拉回来……”   由于癌魔肆虐,8月14日,周国知再次住进县医院。原发性肝癌带来的日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31日晚,病情再次加重。周国知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哀求哥哥说出了实情。周国知听后生气地说:“哥,既然知道我的病没治了,为啥还要我住院,叫国家花冤枉钱?我明天就出院回家。”   那一夜,周国知向哥哥提了几个“要求”:“我死后,看乡里能不能给我开个生平介绍会。我不迷信,主要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爸爸是党的人,是国家干部;我没有完成县民政局交给的消除茅草屋的任务,我对不住他们,你代我请他们吃一次饭;我死后,你给县民政局捎信,不要惊动‘茅屋户’;这次回家,乡里肯定会派车接我,家门口的一段路不好,不要因为我把国家的财产搞坏了,你和老幺给我扎个担架……”   在最后的日子里,周国知把还住着茅屋的胡柏春的长子叫到跟前:“不能帮你家建新房了,对不起啊!”9月18日,周国知向接替他的乡民政助理魏光荣交待:“民政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要耐心细致,办好不容易;一定要找到孤老冯卓然,接他进福利院……”   他为群众做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里,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感同身受   周国知对老百姓的关心,20多年如一日。   周国知1961年10月出生,先后担任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武部部长、乡长,椿木营区(后改乡)计生办主任、民政办主任(机构改革后称为民政助理)等职务。   魏光荣哽咽着说:“周国知参加工作以来,他做任何事情,总是那么出色,总是那么让群众满意……”   “我因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被褥湿透,周主任一层一层翻看后难过地说:‘老胡,我对您关心不够啊!’不几天,他从民政物资中为我拿来一床新被子、两套新衣服。”勾腰坝村贫困户胡顶成夫妇都是残疾人,提起周国知,不住地叹息,“他过去经常给我们挑水吃,后来他从附近山坡上找到一眼泉水,又帮忙牵了一根皮管,引来泉水……现在,想对他说句感激的话,都办不到了啊!”   当地人忌讳接触坐月子的妇女,周国知却打破了“常规”。1988年,范家坪村冯银林的妻子产后在乡卫生院做绝育手术,却没钱食宿。时任后坝乡乡长的周国知把两人接到自己的宿舍,免费吃住。长槽村的李仙春说,1996年9月,她产后做绝育手术,丈夫不在身边,周国知和另一位乡干部,帮忙用担架抬她去做手术,又抬着送回家。多年来,周国知护送做手术的“月母子”有800多人。   周国知说,我是党的基层干部,要是不关心群众,党的温暖怎样体现?党的干部做百姓的孝子是应该的!      他公道正派,耐心细致,以党员的责任感来解难事、感染人,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干部细致周到的工作。   1985年,原椿木营区推广地膜玉米,不少群众一时接受不了。时任后坝乡武装部长的周国知带头种植,并在自家所在的勾腰坝村逐户做说服工作,一跑就是10多天。最后剩下48户贫困户无钱落实,周国知又为他们争取到救济款。为不误农时,他连夜背起地膜,一家一户地送。道理讲通,又体谅难处,群众气也就顺了。当年,勾腰坝村玉米亩产破天荒地达到400多公斤,比以前提高250多公斤。   乡福利院的汤银桂老人年过七旬,因棺材没着落而时常叹气。2000年9月,周国知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鹤峰县为老人买回好木料,对老人说:“老人家,您要是不满意,我再去买。”老人感动得连声说道:“满意,满意!”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得到的是群众的满意,赢得的是社会的稳定。      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忘我工作,一身清白      锣鼓圈村和杨柳坨村之间有一道深谷,酉水河咆哮而过,多年来,两岸百姓都靠一座独木桥过河,多人在此失足丧生。1989年初,时任后坝乡乡长的周国知决心带领群众修桥,并带头用“弯架子”从山上往山下河边背水泥。竣工后,乡亲们在桥头立了一座功德碑,周国知却悄悄凿掉了功德碑上自己的名字。   椿木营乡有112户“茅屋户”,占全县的1/3。2003年5月8日,周国知起早去给勾腰坝村胡柏春家的茅屋拍照时,明显觉得体力不支。他硬挺着给胡柏春家拍完照片,又匆匆赶往第二家,刚走出不远,肝部钻心疼痛,昏倒在路边。   看到周国知的脸色实在吓人,家人、同事都劝他去看病。周国知说,“茅屋”登记早一天完成,贫困户就能早一天住进新房,等搞完了我就去看病。   住进医院后,他天天翻着结算单,唠叨着要早一天出院,每天就可以节省40多元的住院费。出院后周国知就移交了工作,同时移交了乡民政账面上的36000多元,还有一部照相机和一支圆珠笔。魏光荣说,周国知工作期间经手的钱约有100万元,移交时毫厘不差。   “如果每个基层干部都像周国知那样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没有群众不拥护的,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宣恩县县长田金培说。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是可亲的儿子、可爱的丈夫、可敬的爸爸   9月27日晚,周国知坐在自家的圈椅上,悄然离开人世。出殡那天,数百乡亲自发赶来,队伍中有白发的老人、背着娃娃的妇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周国知走了,留下八旬老父、多病的妻子、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周国知临终前对父亲说:“本来要把门前的踏板搞好,为您送终。儿不行了,有愧呀,您不怪儿吧?”父亲周东海落泪了:“不怪,不怪,你是我的好儿子啊!”   妻子汪碧秀身体不好,近年又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周国知四处为妻子寻医问药,听到什么偏方就记下来。在最后的几天里,周国知预感自己不行了,提出要坐在圈椅上。汪碧秀眼泪涟涟:“他是担心自己躺在床上死,以后我们娘儿仨会害怕,不敢再睡那张床呀。他走的时候,紧紧抓着我的手,他是舍不得我们呀……”   周国知去世前,最后一次向魏光荣叮嘱工作时曾提到,父亲年纪大了,妻子的病可能导致瘫痪,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请求组织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关照――对周国知来说,因家事向组织提要求,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摘自《人民日报》 原标题为《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周国知》 本刊有删节)

  如果每个基层干部都像周国知那样情系群众、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就没有群众不拥护的,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周主任啊,我来看你了!”“你是累死的呀,周主任!”声声呼唤划破了鄂西大山的宁静。阴雨霏霏,群山静默。   2004年9月2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的数百名乡亲,捧着鲜艳的山花,沿着崎岖的山道,聚集在一座坟茔前,凭吊一年前离他们而去的乡民政助理、共产党员周国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牵挂的是群众的冷暖安危,惦记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   2003年6月9日,乡里强行要求多次病倒在工作途中的周国知暂停工作,到宣恩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肝癌晚期!   医生对周国知的亲属道出实情:他最多能活一个月;如隐瞒病情,也许还能活三个月。于是,哥哥周灵知对周国知说,你得的是胃病,还有肝炎。周国知说:“那就让医生开点药,我带回去吃。消除茅草屋的工作离不开我,好多事还等着我去做呢!”   在病痛的折磨中,周国知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呢?   “哥,福利院的煤快用完了,求你跑一趟,到乡里取4000元。给福利院送3000元,1000元给黄书记(该乡分管民政的副书记黄长喜),以备救灾急用,让他安排人把库房的棉絮晒一晒……   “哥,你还记得锣鼓圈村的孤老冯卓然吗?无依无靠,去年我在县城见到过他。你帮我找一找,送他进福利院……   “哥,勾腰坝村现役军属汤生朋的茅屋,我放心不下。本地的瓦太贵了,我已在沙道沟镇当阳坪村联系了便宜的瓦。我不能帮他拉瓦了,你捎话让他找乡里写个条子(贫困证明),快把瓦拉回来……”   由于癌魔肆虐,8月14日,周国知再次住进县医院。原发性肝癌带来的日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31日晚,病情再次加重。周国知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哀求哥哥说出了实情。周国知听后生气地说:“哥,既然知道我的病没治了,为啥还要我住院,叫国家花冤枉钱?我明天就出院回家。”   那一夜,周国知向哥哥提了几个“要求”:“我死后,看乡里能不能给我开个生平介绍会。我不迷信,主要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爸爸是党的人,是国家干部;我没有完成县民政局交给的消除茅草屋的任务,我对不住他们,你代我请他们吃一次饭;我死后,你给县民政局捎信,不要惊动‘茅屋户’;这次回家,乡里肯定会派车接我,家门口的一段路不好,不要因为我把国家的财产搞坏了,你和老幺给我扎个担架……”   在最后的日子里,周国知把还住着茅屋的胡柏春的长子叫到跟前:“不能帮你家建新房了,对不起啊!”9月18日,周国知向接替他的乡民政助理魏光荣交待:“民政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要耐心细致,办好不容易;一定要找到孤老冯卓然,接他进福利院……”   他为群众做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里,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感同身受   周国知对老百姓的关心,20多年如一日。   周国知1961年10月出生,先后担任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武部部长、乡长,椿木营区(后改乡)计生办主任、民政办主任(机构改革后称为民政助理)等职务。   魏光荣哽咽着说:“周国知参加工作以来,他做任何事情,总是那么出色,总是那么让群众满意……”   “我因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被褥湿透,周主任一层一层翻看后难过地说:‘老胡,我对您关心不够啊!’不几天,他从民政物资中为我拿来一床新被子、两套新衣服。”勾腰坝村贫困户胡顶成夫妇都是残疾人,提起周国知,不住地叹息,“他过去经常给我们挑水吃,后来他从附近山坡上找到一眼泉水,又帮忙牵了一根皮管,引来泉水……现在,想对他说句感激的话,都办不到了啊!”   当地人忌讳接触坐月子的妇女,周国知却打破了“常规”。1988年,范家坪村冯银林的妻子产后在乡卫生院做绝育手术,却没钱食宿。时任后坝乡乡长的周国知把两人接到自己的宿舍,免费吃住。长槽村的李仙春说,1996年9月,她产后做绝育手术,丈夫不在身边,周国知和另一位乡干部,帮忙用担架抬她去做手术,又抬着送回家。多年来,周国知护送做手术的“月母子”有800多人。   周国知说,我是党的基层干部,要是不关心群众,党的温暖怎样体现?党的干部做百姓的孝子是应该的!      他公道正派,耐心细致,以党员的责任感来解难事、感染人,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干部细致周到的工作。   1985年,原椿木营区推广地膜玉米,不少群众一时接受不了。时任后坝乡武装部长的周国知带头种植,并在自家所在的勾腰坝村逐户做说服工作,一跑就是10多天。最后剩下48户贫困户无钱落实,周国知又为他们争取到救济款。为不误农时,他连夜背起地膜,一家一户地送。道理讲通,又体谅难处,群众气也就顺了。当年,勾腰坝村玉米亩产破天荒地达到400多公斤,比以前提高250多公斤。   乡福利院的汤银桂老人年过七旬,因棺材没着落而时常叹气。2000年9月,周国知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鹤峰县为老人买回好木料,对老人说:“老人家,您要是不满意,我再去买。”老人感动得连声说道:“满意,满意!”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得到的是群众的满意,赢得的是社会的稳定。      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忘我工作,一身清白      锣鼓圈村和杨柳坨村之间有一道深谷,酉水河咆哮而过,多年来,两岸百姓都靠一座独木桥过河,多人在此失足丧生。1989年初,时任后坝乡乡长的周国知决心带领群众修桥,并带头用“弯架子”从山上往山下河边背水泥。竣工后,乡亲们在桥头立了一座功德碑,周国知却悄悄凿掉了功德碑上自己的名字。   椿木营乡有112户“茅屋户”,占全县的1/3。2003年5月8日,周国知起早去给勾腰坝村胡柏春家的茅屋拍照时,明显觉得体力不支。他硬挺着给胡柏春家拍完照片,又匆匆赶往第二家,刚走出不远,肝部钻心疼痛,昏倒在路边。   看到周国知的脸色实在吓人,家人、同事都劝他去看病。周国知说,“茅屋”登记早一天完成,贫困户就能早一天住进新房,等搞完了我就去看病。   住进医院后,他天天翻着结算单,唠叨着要早一天出院,每天就可以节省40多元的住院费。出院后周国知就移交了工作,同时移交了乡民政账面上的36000多元,还有一部照相机和一支圆珠笔。魏光荣说,周国知工作期间经手的钱约有100万元,移交时毫厘不差。   “如果每个基层干部都像周国知那样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没有群众不拥护的,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宣恩县县长田金培说。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是可亲的儿子、可爱的丈夫、可敬的爸爸   9月27日晚,周国知坐在自家的圈椅上,悄然离开人世。出殡那天,数百乡亲自发赶来,队伍中有白发的老人、背着娃娃的妇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周国知走了,留下八旬老父、多病的妻子、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周国知临终前对父亲说:“本来要把门前的踏板搞好,为您送终。儿不行了,有愧呀,您不怪儿吧?”父亲周东海落泪了:“不怪,不怪,你是我的好儿子啊!”   妻子汪碧秀身体不好,近年又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周国知四处为妻子寻医问药,听到什么偏方就记下来。在最后的几天里,周国知预感自己不行了,提出要坐在圈椅上。汪碧秀眼泪涟涟:“他是担心自己躺在床上死,以后我们娘儿仨会害怕,不敢再睡那张床呀。他走的时候,紧紧抓着我的手,他是舍不得我们呀……”   周国知去世前,最后一次向魏光荣叮嘱工作时曾提到,父亲年纪大了,妻子的病可能导致瘫痪,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请求组织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关照――对周国知来说,因家事向组织提要求,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摘自《人民日报》 原标题为《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周国知》 本刊有删节)


相关内容

  •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 孝经 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 ...

  • 走近行唐新孝义文化
  •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千年古县行唐.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倡导弘扬正确的孝义行为方式,"以孝治县",实现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披红戴花,走上全县大会的主席台,享受最热烈的掌声,最美丽的鲜花:敲锣打鼓,由县乡村领导亲自到家里挂匾―― 这就 ...

  • 天子章第二
  • <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4. 让学生懂得 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 ...

  • 孝经读后感范文
  •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

  • [孝经]读后感瑞芬
  • 读<孝经>有感 周庄学校:王瑞芬 暑假,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 ...

  • 郑伯克段于鄢(答案)
  •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厌恶 ( wù ) 寤( wù )生 亟...( qì )请 虢( guó )叔 祭..(zhài )仲 义暱.(nì ) (lǐn )延 自毙.( bì ) 二.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 ...

  •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答案(附翻译)
  •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 [孝经]原文译文
  • <孝经>原文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 ...

  • 孝经原文及译文
  • 孝经原文及译文 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