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陈立山副校长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面向:“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一个人野性未驯、恣意妄为、举止言动不合礼仪,就不会被视为优雅;一个人为生计所促迫,把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生活也不可能优雅。同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觉地把生命和知识的根须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母语运用不到位,他也与博雅相去甚远。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的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狠心地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

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其核心内容就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的熏染。英国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实际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有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

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图案,而并不是改善这块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与人文教育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只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但由于知识性的挤迫、专业性的侵蚀,特别是由于白话文运动和

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现代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比如在启蒙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第一课,往往是配有插图的“上、中、下、人、口、手”以及“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之类。这样的学习内容主要限于识字,是一种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教育。甚至与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张”相比,都过于平白,明显流于表浅,而缺少人文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与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它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2014.9.12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陈立山副校长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面向:“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一个人野性未驯、恣意妄为、举止言动不合礼仪,就不会被视为优雅;一个人为生计所促迫,把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生活也不可能优雅。同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觉地把生命和知识的根须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母语运用不到位,他也与博雅相去甚远。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的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狠心地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

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其核心内容就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的熏染。英国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实际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有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

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图案,而并不是改善这块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与人文教育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只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但由于知识性的挤迫、专业性的侵蚀,特别是由于白话文运动和

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现代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比如在启蒙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第一课,往往是配有插图的“上、中、下、人、口、手”以及“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之类。这样的学习内容主要限于识字,是一种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教育。甚至与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张”相比,都过于平白,明显流于表浅,而缺少人文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与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它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2014.9.12


相关内容

  • 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 编号项目类别短期课题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 黑林小学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 卢燕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2 年 4 月 18 日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制填 写 说 明1.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

  •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上传: laihuimei 更新时间:2011-11-9 阅读: 514 --赴深圳培训学习心得 赣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芳 培训内容:2011第三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会议 培训时间:2011年9月22日至9月24日 培训地点:深圳大学 ...

  • 国学策划书
  •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确立"经典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形成浓烈的国学 经典诗文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成功路.提升学生熟练驾 驭语文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二)具体目标 ...

  • 关于读经热的思考与讨论
  • 关于读经热的思考与讨论 一."读经热"如何兴起? "读经热"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台湾王财贵先生策划兴起的少儿读经活动,在台湾与大陆掀起热潮的现象.王财贵先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现任台湾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的语文教育系副教授.1994年,他在台湾的华山讲 ...

  • 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500字3篇
  • 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500字3篇 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500字1篇 我今天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的比赛,主持人一上场问了"大家好",又说"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几句话,接着五位选手上场了,他们用不同的古诗 ...

  • 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 [摘 要] 国学经典是启迪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道德修养的最好教材.在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促进医技水平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医学:国学:教育:医德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1-JY1129) 当代大 ...

  • 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初中语文的作用
  • 浅谈农村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开展举措 大村初级中学校 梅源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是五千年文明的思想荟萃,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人格.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尤为重要.本文从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中学生的意义,以及农村学 ...

  •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 ...

  •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