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结尾中的心理描写

《心愿》结尾中的心理描写

作者:廖明发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1期

《心愿》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这是京京把课文全部读完后的心理活动。粗看,说的不过是要像万卡那样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的爷爷也能收到他的信,颇为直白。但细细读来,却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心理活动描写别有机杼。

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结尾段属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然而心理活动却是在高潮之时的顿转,其余波荡漾,更显出情节变化之美;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在跌宕起伏之中逐步完成,而顿转——给乡下爷爷写信的心理活动描写,使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天真、倔强、认真、沉郁等)留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就是四个场景,四个情节。从第一部分开始到第三部分,情节一直处于低潮。而第四部分,情节急转,到京京终于如愿以偿地朗读《万卡》时,情节发展到了高潮。但是,最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却使情节在高潮时发生顿转,由波峰陡然跌至波谷。这情节变化之妙,的确令人佩服。

出乎读者意料的顿转,不仅能让读者叹服这情节变化之妙,而且还能使读者对京京的某些性格特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刚读完课文,感情得以宣泄,完全可以心情舒畅一点。可读者万万没有想到,京京还是那样忧郁。这最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就高明地暗示读者,京京性格中的沉郁、多愁善感并没有因能朗读课文而有丝毫的改变,他仍然是那么的压抑。真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至于他的天真、倔强、认真,只要对描写心理活动的文字中的相关词语稍加品析,就可对此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心理活动描写,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定将大为减弱,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有所减色。正是因为有了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其思想内涵才显得深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为凄楚。

请注意:京京不是在家中的写字台或桌子上写,也不是在教室的课桌上写,而是“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写,而且之前还有两个“一定要”,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京京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压抑虽然一时得以宣泄,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的吗?家庭、学校、同学给他的伤害太重、太深了,心灵的伤口看似暂时愈合,但“社会悲惨洗礼”而形成的阴影却钻到他精神的血脉里去了,抹也抹不掉。

他指出赵小桢读得不对,他的善意提醒和真诚的告白,得到的却是她的不屑(“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和挖苦(“得了吧,老师不让你读,你就说人家不对。你在妒忌。”),并遭到同学们的哄笑。生活在这样的班级之中,他能感到温暖和幸福吗?

老师根本不了解和不理解京京,并且雪上加霜,进一步伤害了京京这个本就可怜的孩子,使他再次感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压抑。

现实是如此的灰暗,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灵上。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决定既不在家里给爷爷写信,也不在学校教室里给爷爷写信,而是决定在他曾经独自一人朗读过课文《万卡》的小树林里写,并用两个“L定要”强调这是确定无疑的。由此可见京京的认真、倔强到了何种程度,其遭遇之悲惨又到了何种程度。

好在京京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这一切他都承受下来了。可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能承受多久呢?

他只能寄希望于给爷爷写信,像万卡那样通过书信再次宣泄自己的感情,以暂时舒缓自己的因长期压抑无助、孤独寂寞而造成的不良情绪。

总之,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在不经意之间巧妙地暗示读者,现实对京京的伤害太深了,京京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才下了眉头,却又涌上心头。除非柳暗花明,他的父母能翻然改悟,学校和教师能真的以生为本,真的实施素质教育。否则,他将继续受到伤害。有心的读者是能够明白作者用心理活动描写结束全文的良苦用心和深意的。

心理描写是《心愿》这篇小说有别于其他儿童小说的特色之一,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更为这种特色锦上添花。

这种锦上添花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心愿》中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能充分地展示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不仅展示了京京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强化了京京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使小说所塑造的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凄楚。其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将京京的命运与万卡的命运再次联系起来,能帮助师生认识到家庭和学校给京京带来的伤害已深入骨髓,从而加深对“心愿”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其三,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其语言平平常常,但透过这平平常常的语言,师生用心品析,定会有所收获。如其中的最后两句,即“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这两句会让我们思索:收到信后,爷爷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京京所处的境况能有所改变吗?等等,读者(包括师生)都可以参入再创造。因此,这两句可收言已尽而意未尽之效,并便于读者参人再创造。

责任编辑:刘艳

《心愿》结尾中的心理描写

作者:廖明发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1期

《心愿》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这是京京把课文全部读完后的心理活动。粗看,说的不过是要像万卡那样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的爷爷也能收到他的信,颇为直白。但细细读来,却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心理活动描写别有机杼。

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结尾段属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然而心理活动却是在高潮之时的顿转,其余波荡漾,更显出情节变化之美;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在跌宕起伏之中逐步完成,而顿转——给乡下爷爷写信的心理活动描写,使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天真、倔强、认真、沉郁等)留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就是四个场景,四个情节。从第一部分开始到第三部分,情节一直处于低潮。而第四部分,情节急转,到京京终于如愿以偿地朗读《万卡》时,情节发展到了高潮。但是,最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却使情节在高潮时发生顿转,由波峰陡然跌至波谷。这情节变化之妙,的确令人佩服。

出乎读者意料的顿转,不仅能让读者叹服这情节变化之妙,而且还能使读者对京京的某些性格特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刚读完课文,感情得以宣泄,完全可以心情舒畅一点。可读者万万没有想到,京京还是那样忧郁。这最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就高明地暗示读者,京京性格中的沉郁、多愁善感并没有因能朗读课文而有丝毫的改变,他仍然是那么的压抑。真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至于他的天真、倔强、认真,只要对描写心理活动的文字中的相关词语稍加品析,就可对此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心理活动描写,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定将大为减弱,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有所减色。正是因为有了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其思想内涵才显得深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为凄楚。

请注意:京京不是在家中的写字台或桌子上写,也不是在教室的课桌上写,而是“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写,而且之前还有两个“一定要”,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京京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压抑虽然一时得以宣泄,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的吗?家庭、学校、同学给他的伤害太重、太深了,心灵的伤口看似暂时愈合,但“社会悲惨洗礼”而形成的阴影却钻到他精神的血脉里去了,抹也抹不掉。

他指出赵小桢读得不对,他的善意提醒和真诚的告白,得到的却是她的不屑(“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和挖苦(“得了吧,老师不让你读,你就说人家不对。你在妒忌。”),并遭到同学们的哄笑。生活在这样的班级之中,他能感到温暖和幸福吗?

老师根本不了解和不理解京京,并且雪上加霜,进一步伤害了京京这个本就可怜的孩子,使他再次感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压抑。

现实是如此的灰暗,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灵上。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决定既不在家里给爷爷写信,也不在学校教室里给爷爷写信,而是决定在他曾经独自一人朗读过课文《万卡》的小树林里写,并用两个“L定要”强调这是确定无疑的。由此可见京京的认真、倔强到了何种程度,其遭遇之悲惨又到了何种程度。

好在京京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这一切他都承受下来了。可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能承受多久呢?

他只能寄希望于给爷爷写信,像万卡那样通过书信再次宣泄自己的感情,以暂时舒缓自己的因长期压抑无助、孤独寂寞而造成的不良情绪。

总之,结尾段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在不经意之间巧妙地暗示读者,现实对京京的伤害太深了,京京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才下了眉头,却又涌上心头。除非柳暗花明,他的父母能翻然改悟,学校和教师能真的以生为本,真的实施素质教育。否则,他将继续受到伤害。有心的读者是能够明白作者用心理活动描写结束全文的良苦用心和深意的。

心理描写是《心愿》这篇小说有别于其他儿童小说的特色之一,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更为这种特色锦上添花。

这种锦上添花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心愿》中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能充分地展示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不仅展示了京京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强化了京京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使小说所塑造的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凄楚。其二,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将京京的命运与万卡的命运再次联系起来,能帮助师生认识到家庭和学校给京京带来的伤害已深入骨髓,从而加深对“心愿”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其三,结尾段中的心理描写,其语言平平常常,但透过这平平常常的语言,师生用心品析,定会有所收获。如其中的最后两句,即“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这两句会让我们思索:收到信后,爷爷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京京所处的境况能有所改变吗?等等,读者(包括师生)都可以参入再创造。因此,这两句可收言已尽而意未尽之效,并便于读者参人再创造。

责任编辑:刘艳


相关内容

  • 记叙文写作辅导:记叙文常用的四种结构模式
  • 记叙文写作辅导:记叙文常用的四种结构模式 记叙文写作辅导:记叙文常用的四种结构模式 作文如何写好:记叙文的结构模式 一.生活细节平列展开法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看风筝(作文文本摘要)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秋高 ...

  •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解题技巧-马昕
  • 小说阅读的六大题型 情节题情节概括.情节原因分析.情节作用 人物题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情感心理.人物作用.主要人物判断 环境题环境描写特征.环境描写作用 语句题 技巧题 主旨题小说主题.标题寓意 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根据时间或地点的变化.每次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情节出现了新的发展. 根据情节线索.包括 ...

  • 从名家名文到学会自己写作
  • 从名家名文到学会自己写作 --分析鲁迅等名家精彩语段看记叙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下面就是结合鲁迅的<社戏>精彩片段来说一说这五种表达方式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注意点.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 ...

  • 专题15小说阅读
  • 专题15 小说阅读 一.古 渡 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亻夫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 ...

  • [黑孩子罗伯特](第一课时)
  • <黑孩子罗伯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感受种族歧视对儿童的伤害. 2.练习画情节曲线,理解故事的矛盾冲突,写自读笔记. 3.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节描写的方法. 4.识字学词,理解"讨厌.奚落.拒绝.霉臭.惊恐.积攒"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

  • 浅论鲁迅小说的结尾艺术
  • 浅论鲁迅小说的结尾艺术 涟源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刘红权 [摘要]含蓄式结尾就是把全文丰富的思想感情凝聚于含蓄深刻的语言中,不直言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思考想像的空间,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意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鲁迅小说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其描写人物的语言,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其议论性 ...

  • 作文库大全
  • 作文库大全 这个开头只确定了我独爱它的"水"的范围,下文就只能写它的"水"如何美,我如何爱,要写的内容就很单一.同样写<西湖>,开头若这样写: "西湖是杭州最美的地方,它的水美.树美.桥美.路美,一切都美得叫人留连忘返."下文就 ...

  • 习作1.2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1 有趣的节日 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介绍所设立节日的名称.原因及如何欢度节日的情景,并展开合理想象. 2. 想象过节的情景,并将其写清楚.具体,从而让所设的节日具有实际意义. 3. 在节日设计中能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和祝愿融入其中,让人们在节日中身心愉悦. [教 ...

  • 课外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格式(精华)
  •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