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区别,方歌方解,临床医案

一、附子汤

【方剂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析: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8条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证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不难分辨。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析: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由以上两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40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附子汤加味:

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结果:上方服12剂,诸症痊愈。

二、真武汤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是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振振欲擗地,是说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比身振振摇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摇而已。而本方证虚极入阴,不但身瞤动而且呈现振振欲擗地。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前即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应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见好转。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证候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不利,都是由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是少阴病,由于误治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

【临证思考】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应用本方的重要依据。参照以上证候,可适证用于痿躄、麻痹、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年2月8日。头晕、左肩背疼3月余,经X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为10克.,服1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2个月诸症皆消。

一、附子汤

【方剂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析: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8条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证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不难分辨。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析: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由以上两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40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附子汤加味:

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结果:上方服12剂,诸症痊愈。

二、真武汤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是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振振欲擗地,是说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比身振振摇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摇而已。而本方证虚极入阴,不但身瞤动而且呈现振振欲擗地。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前即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应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见好转。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证候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不利,都是由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是少阴病,由于误治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

【临证思考】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应用本方的重要依据。参照以上证候,可适证用于痿躄、麻痹、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年2月8日。头晕、左肩背疼3月余,经X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为10克.,服1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2个月诸症皆消。


相关内容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食谱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 ...

  •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 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 ...

  • 伤寒论读书笔记[十三]
  • (四).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解词:(1)脉暴出--即脉博由无脉而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2)脉微续--即脉象逐渐恢复. 提要:阴盛戴阳证服热药格拒的证治及预 ...

  • 方剂学笔记整理
  •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

  • 伤寒论方歌
  • 伤寒论方歌(刘渡舟) 另有长沙方歌括可参考 一.麻黄汤类方歌 1.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风,麻桂杏枣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2.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位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3.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 ...

  •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 1. 八珍汤:人参 熟地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川芎 炙甘草 方歌: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枣姜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趣:当地人找熊,将住少甘岭. 译: 当地人枣芎,姜术芍甘苓. 2.白虎汤: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

  • [黄煌医案]20070081混合痔手术后盗汗尿频案
  • W/XS,男,43岁 面色偏白,身材较高,体型中等偏瘦,上层人士 患者因便后肛门肿物突出,不能自行回纳,需要用手上托,诊断为混合痔,手术治疗后十余天.就诊时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排便乏力,夜尿频,盗汗,时有心慌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缓54次/分. (请您处方,说明理由,并谈谈您对所选处方的认识) mar ...

  • 伤寒论方歌括
  • 伤寒论方歌括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 ...

  • 常用方剂歌诀
  •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 解表剂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 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双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 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