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新余高专数理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2006 年 6 月目一、概述录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 (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 4.教学管理 三、 《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一、概述 《环境生态学》 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产生的,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 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 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 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 21 世纪高素质的创新 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 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 态系统变化, 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 续发展理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环境。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 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 29 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 人,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 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 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多年来, 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 集与积累、 教学环节的完善、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 苦细致的工作, 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 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 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 集资料, 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 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使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组教师深知教学研究活动是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进行 《环境生态学》 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组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 鼓励发表论文或进行其他科研、鼓励参加教学和科 研活动、大力支持在职攻读硕士。近几年课程组完成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1 人,助教 2 人,其中博士 1 人,硕士 2 人。这一层次 结构,已完全满足了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保证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 学质量。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档案保存完整、齐全,并在日 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课程组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了严肃、认真、细致 的自评工作,自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真学习评估文件,领会精神,对照规定,编制指标体系,理解 评估办法、步骤和评估标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组织分工;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自评资料和证实材料; 第三阶段:组织同学和同行评教; 第四阶段:按细目要求逐条分析总结,填写自评表格,写出项目指标自评说 明,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总结了课程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明 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相应的 19 项评估细目中,自评 A 级 18 项,B 级 1 项,C 级 0 项,达到了 省级优质课程建设规定标准。(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序 号 I 一级指标 序号 II 1-1 1-2 1 教学建设 1-3 1-4 1-5 1-6 2-1 2 师资队伍 建设 2-3 2-4 3-1 教学实施 3 及 教学效果 3-3 3-4 3-5 4-1 4 教学管理 4-2 4-3 4-4 评估等级项目总结 教书育人 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研究 教学规章制度 师资培训 教学档案 √ √ √ √ 18 1 0 0 √ √ √ 3-2 科研水平 业务水平 治学态度 教学科研立项 √ √ √ √ 2-2 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 教学资料与课程建设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 教学研究水平 √ √ √ √ √ √ 二级指标 名称 教学大纲 教材及教学资料 A √ √ 自评等级 B C D 备注(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1-1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 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 21 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 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教学大纲是根 据国家教委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总结多年来我系及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 基础上,经过广大专业教师讨论,结合学科发展特点,于 2006 年 6 月在以前教 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教学大纲内容充实、深度适中、结构合理,反映了 本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为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材料 1:经修改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1-2 教材及教学资料 1)规章制度 课程组在教材的选用上, 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选用教育部重点推荐教科 书或选用获奖的国家统编教材。 2)基本教材选用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选用规定,本课程选用卢升高主编,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 《环境生态学》 , 该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具特色, 体现了当今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反映了当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教 育理念。该教材文字简洁、结构严谨、叙述科学、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根据专 科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教材某些章节进行了删减。 附材料 2:教材及参考书书目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进 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课程组从现有的一些环境 生态学实验课教材中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素材,利用计算机、野外观察和实验帮助 学生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1-3 实践性教学环节1)基本要求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与实践并举,要求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理解教学内 容, 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还能够正确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 析和解决一些环境问题, 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研究与观察方法,生态恢复 技术技能。为此,本课程在认真组织课程的基础上,并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和 实验自己发现一些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释之,从而进 一步认识到并切身体会到环境生态学思维和方法的极端重要性, 促进其学习环境 生态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设备、实验场所 学校经多年来的建设,投资 50 余万元,兴建了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 并计划兴建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可以满足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4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 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 CAI 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课 堂时间, 使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述得更加直观,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过程变得 简单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1-5 教学资料与课程改革 为更好地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把握其发展趋势,顺利开展 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学内容紧跟当今学科的发展,课题组教师利用一切机会, 不失时机地广泛收集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考试试卷等教学资料, 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附材料 3: 《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论文 1-6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 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正在完成试卷库 和试题库的开发,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等,难 度适中,适合专科学生使用。 多年来,每次命题,课程组共同命题 A、B 两套试卷,由教务处随机抽取, 任课教师也不清楚试卷内容,杜绝了泄题现象,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好,阅卷严格按照流水作业程序进行,结果表明:学生能全面复习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附材料 4: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部分) 附材料 5: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卷 2、师资队伍建设 2-1 教师结构 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的合理配置,确定由 7 人组成,其结构情况如下:姓名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研究生学历 比例廖卫兵 王师略 叶安珊 杨丽英 刘建宏 廖上铁 黎小军40 62本科 本科 本科学士 学士 学士 学士 博士 硕士 硕士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助教 44.4%41 36 33 27本科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附材料 6:课程组教师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 2-2 教学研究水平 课程组全体教师是数理系的骨干教师,其成员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 共产党员等称号。 附材料 7:教学方面的荣誉证书 2-3 业务水平及科学研究 课程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开课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叶安珊教授被评为省级 骨干教师; 王师略教授主编 《食品与营养化学》 、 叶安珊教授主编 《化妆品科学》 ;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 、叶安珊 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获省级立项;全体成员能独立承担 3 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主讲任务,多人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今三年来课程 组教师共发表专业论文 21 篇。 附材料 7:省级骨干教师荣誉证书 附材料 8:新余市十佳教师荣誉证书 附材料 9:课程组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 附材料 10:省级科研课题立项批文 附材料 11:课程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证明材料(部分) 附材料 12:课程组教师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目录及部分论文 3、教学设施及教学效果 3-1 治学态度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因此整个教学工作能认真对待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积极接收教学任务,认真 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从未出现过任何教学差错和教学事 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认真备课着手,积极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认真 编写教案,做到每次讲课都能根据理论发展增添新的教序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不照本宣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教学科研立项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 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教学科研立项项目有: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 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 、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 学研究》 。 附材料 13:课程组教师教学科研立项批文 3-3 教书育人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长期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 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教学改革,忠诚于党的教 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多人多次获得省教育厅、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附材料 14:课程组教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荣誉证书 3-4 教学效果 通过中期教学质量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课程组教师 的教学质量,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 附材料 15:学生评价调查表(部分) 4、教学管理 4-1 教学研究改革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在平时十分注意提高教学研究和改革,每学期期 中都要利用教学检查时间,组织集体听课和课堂观摩教学,通过听课、评课,解 决讲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差距,不断改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 参考。 附材料 16:教师部分听课记录 4-2 教学规章制度 《环境生态学》 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坚持教师职业道德, 严格按照 《新 余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 附材料 17: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 4-3 师资培训 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知识的提升和更新,都有明确的进修计划和目标, 坚持以在职进修、实践中提高为主,以脱产学习为辅的原则,已有 1 人获得博士 学位,2 人获得硕士学位,另有 2 人都计划在近 3-5 年获得硕士学位。 附材料 18: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学位证书 4-4 教学档案 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档案保存基本完整、 齐全, 主要包括:教学辅助材料、讲义、教案、课表、教学大纲、历年来的试卷及学生 成绩等。 附材料 19:课程组教师的教案、学生成绩等(部分)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1、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有待继续改善 2、双语教学的试点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2、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课程组的整体科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新余高专数理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2006 年 6 月目一、概述录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 (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 4.教学管理 三、 《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一、概述 《环境生态学》 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产生的,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 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 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 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 21 世纪高素质的创新 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 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 态系统变化, 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 续发展理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环境。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 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 29 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 人,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 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 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多年来, 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 集与积累、 教学环节的完善、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 苦细致的工作, 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 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 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 集资料, 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 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使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组教师深知教学研究活动是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进行 《环境生态学》 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组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 鼓励发表论文或进行其他科研、鼓励参加教学和科 研活动、大力支持在职攻读硕士。近几年课程组完成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1 人,助教 2 人,其中博士 1 人,硕士 2 人。这一层次 结构,已完全满足了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保证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 学质量。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档案保存完整、齐全,并在日 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课程组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了严肃、认真、细致 的自评工作,自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真学习评估文件,领会精神,对照规定,编制指标体系,理解 评估办法、步骤和评估标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组织分工;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自评资料和证实材料; 第三阶段:组织同学和同行评教; 第四阶段:按细目要求逐条分析总结,填写自评表格,写出项目指标自评说 明,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总结了课程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明 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相应的 19 项评估细目中,自评 A 级 18 项,B 级 1 项,C 级 0 项,达到了 省级优质课程建设规定标准。(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序 号 I 一级指标 序号 II 1-1 1-2 1 教学建设 1-3 1-4 1-5 1-6 2-1 2 师资队伍 建设 2-3 2-4 3-1 教学实施 3 及 教学效果 3-3 3-4 3-5 4-1 4 教学管理 4-2 4-3 4-4 评估等级项目总结 教书育人 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研究 教学规章制度 师资培训 教学档案 √ √ √ √ 18 1 0 0 √ √ √ 3-2 科研水平 业务水平 治学态度 教学科研立项 √ √ √ √ 2-2 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 教学资料与课程建设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 教学研究水平 √ √ √ √ √ √ 二级指标 名称 教学大纲 教材及教学资料 A √ √ 自评等级 B C D 备注(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1-1 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 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 21 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 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教学大纲是根 据国家教委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总结多年来我系及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 基础上,经过广大专业教师讨论,结合学科发展特点,于 2006 年 6 月在以前教 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教学大纲内容充实、深度适中、结构合理,反映了 本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为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材料 1:经修改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1-2 教材及教学资料 1)规章制度 课程组在教材的选用上, 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选用教育部重点推荐教科 书或选用获奖的国家统编教材。 2)基本教材选用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选用规定,本课程选用卢升高主编,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 《环境生态学》 , 该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具特色, 体现了当今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反映了当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教 育理念。该教材文字简洁、结构严谨、叙述科学、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根据专 科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教材某些章节进行了删减。 附材料 2:教材及参考书书目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进 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课程组从现有的一些环境 生态学实验课教材中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素材,利用计算机、野外观察和实验帮助 学生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1-3 实践性教学环节1)基本要求 《环境生态学》 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与实践并举,要求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理解教学内 容, 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还能够正确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 析和解决一些环境问题, 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研究与观察方法,生态恢复 技术技能。为此,本课程在认真组织课程的基础上,并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和 实验自己发现一些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释之,从而进 一步认识到并切身体会到环境生态学思维和方法的极端重要性, 促进其学习环境 生态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设备、实验场所 学校经多年来的建设,投资 50 余万元,兴建了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 并计划兴建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可以满足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4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 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 CAI 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课 堂时间, 使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述得更加直观,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过程变得 简单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1-5 教学资料与课程改革 为更好地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把握其发展趋势,顺利开展 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学内容紧跟当今学科的发展,课题组教师利用一切机会, 不失时机地广泛收集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考试试卷等教学资料, 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附材料 3: 《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论文 1-6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 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正在完成试卷库 和试题库的开发,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等,难 度适中,适合专科学生使用。 多年来,每次命题,课程组共同命题 A、B 两套试卷,由教务处随机抽取, 任课教师也不清楚试卷内容,杜绝了泄题现象,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好,阅卷严格按照流水作业程序进行,结果表明:学生能全面复习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附材料 4: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部分) 附材料 5: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卷 2、师资队伍建设 2-1 教师结构 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的合理配置,确定由 7 人组成,其结构情况如下:姓名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研究生学历 比例廖卫兵 王师略 叶安珊 杨丽英 刘建宏 廖上铁 黎小军40 62本科 本科 本科学士 学士 学士 学士 博士 硕士 硕士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助教 44.4%41 36 33 27本科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附材料 6:课程组教师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 2-2 教学研究水平 课程组全体教师是数理系的骨干教师,其成员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 共产党员等称号。 附材料 7:教学方面的荣誉证书 2-3 业务水平及科学研究 课程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开课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叶安珊教授被评为省级 骨干教师; 王师略教授主编 《食品与营养化学》 、 叶安珊教授主编 《化妆品科学》 ;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 、叶安珊 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获省级立项;全体成员能独立承担 3 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主讲任务,多人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今三年来课程 组教师共发表专业论文 21 篇。 附材料 7:省级骨干教师荣誉证书 附材料 8:新余市十佳教师荣誉证书 附材料 9:课程组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 附材料 10:省级科研课题立项批文 附材料 11:课程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证明材料(部分) 附材料 12:课程组教师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目录及部分论文 3、教学设施及教学效果 3-1 治学态度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因此整个教学工作能认真对待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积极接收教学任务,认真 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从未出现过任何教学差错和教学事 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认真备课着手,积极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认真 编写教案,做到每次讲课都能根据理论发展增添新的教序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不照本宣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教学科研立项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 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教学科研立项项目有: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 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 、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 学研究》 。 附材料 13:课程组教师教学科研立项批文 3-3 教书育人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长期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 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教学改革,忠诚于党的教 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多人多次获得省教育厅、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附材料 14:课程组教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荣誉证书 3-4 教学效果 通过中期教学质量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课程组教师 的教学质量,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 附材料 15:学生评价调查表(部分) 4、教学管理 4-1 教学研究改革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在平时十分注意提高教学研究和改革,每学期期 中都要利用教学检查时间,组织集体听课和课堂观摩教学,通过听课、评课,解 决讲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差距,不断改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 参考。 附材料 16:教师部分听课记录 4-2 教学规章制度 《环境生态学》 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坚持教师职业道德, 严格按照 《新 余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 附材料 17: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 4-3 师资培训 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知识的提升和更新,都有明确的进修计划和目标, 坚持以在职进修、实践中提高为主,以脱产学习为辅的原则,已有 1 人获得博士 学位,2 人获得硕士学位,另有 2 人都计划在近 3-5 年获得硕士学位。 附材料 18: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学位证书 4-4 教学档案 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档案保存基本完整、 齐全, 主要包括:教学辅助材料、讲义、教案、课表、教学大纲、历年来的试卷及学生 成绩等。 附材料 19:课程组教师的教案、学生成绩等(部分)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1、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有待继续改善 2、双语教学的试点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2、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课程组的整体科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关内容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 ...

  • 农业生态补偿
  • 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研究 蒋升湧陆发安 (广西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广西 [摘 1 南宁530022) 要]西部省区自身财力和能力根本无法承担起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 制是根本解决西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建设问题的关键.文章从阐述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意义及 ...

  • 2018年生态环境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录)
  • 2018-2025年中国生态环境检测行业研究分 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216371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生态环境检测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生态环境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注重指导企业 ...

  •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6卷第2期干旱区地理 V0126No2 2003年6月 ARID 1,AND GEOGRAPHY ]un 2003 文章编号:1000-6060(2003)02-0166-07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徐燕 周华荣 (中国科学院新葺匠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生态 ...

  • 浅析我国生态法治建设
  •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 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生态法治建设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 学 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高 让 130362005 邹慧君 讲师 2015年4月20日 完 成 时 间 浅析我国生态法治建设 高 ...

  • 我国生态环境技术发展中的道德问题探析
  • 摘 要:在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前,我国生态环境技术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道德问题.产生道德问题的原因不仅涉及到道德范畴,也涉及到文化.经济.技术等多个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路径除了需要道德建设之外,也需要积极健全和落实相关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生态环境技术:道德问题 ...

  •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作者:王会王奇詹贤达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9期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重点的基础.在理论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内涵的直接体现.在实践中,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推动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 ...

  •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7-2015)
  •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7-2015年)(意见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9-18 发表评论>> 关于征求对"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根据工作安排,拟于2008年10月召开"全国 ...

  • 城乡生态环境的失衡及测度
  • 城乡生态环境的失衡及测度* 周原田 摘要:城乡失衡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层面,从生态角度来看,城乡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对等,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城.乡之间的利益协调.对城乡生态环境失衡程度的量化表达对于认识城乡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和持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