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惑①]没东西可写

【作文之惑①】

没东西可写

很多孩子向我反映,作文最大的困惑是没东西可写。这会不会是初中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他们的写作状态。只有清晰地看清了他们的状态,我才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分析许多孩子的作文,我发现多数孩子的写作视野很窄。而且,这种窄很大程度上不是客观条件造成的,而是主观条件造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写作视角很窄。这主要表现在作文以“我”为中心上。大凡写作文,都是写与“我”有关的事,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而“我”身上能有什么事呢?不就是天天上学、月月考试那点事吗?这样重复性的生活,能有什么事值得写呢?这样一想,还真是客观条件造成的问题。

其实,上述问题产生有一个前提性失误,那就是把作文人为地局限于第一人称。换句话说,是因为有了这个大前提的失误,才产生相关结论的。

每个孩子都知道,文章不单有第一人称,还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且后两者的涵盖面远远大于第一人称,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外部世界。无限的外部世界被你忽略了,而局限于有限的个人世界,这样的写作视角,能说不窄吗?能不造成写作素材的荒芜吗?

从这一点上来说,没东西可写,并不真的是没东西可写,而是大量可写的东西被你弃而不顾。问题不是出在个人客观条件的局限上,而是出在个人写作视角的狭隘理解上。

第二点是不用心。当下一代的中学生多数是“先做皇上、后做奴才”的成长路径:从小在父母与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犹如在温室中培育的小苗,自然宠爱有如皇上。待长大后,一步步接受社会与现实的洗礼。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不管曾经多么金贵之身,都会失却颜色。在人生与命运的大考面前,皇帝身份不再,待遇堪比奴才。

正处在“先做皇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凡事不太用心。不论是钱财、对生活,还是对周边的人与事,只要是自己不感兴的,都不会关心,都不会用心。这种不用心的心态,最大的现实表现在于出门不知道带钥匙,自己用过的东西不知道放在哪儿。

不用心的人,自然是不会有发现。不用心的人,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用心走路的人,路上即便有金子,他也看不到。同样,不用心生活的人,即便是生活中有诸多精彩,他也不会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个人世界里有精彩的瞬间,你不用心去观察,不用心去体会,何来写作灵感呢?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以“我”为中心的写作思路,出现素材荒芜,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不用心,是个人将丰富多彩的生活于不顾。是个人的疏忽。

应该说,这一代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他们不仅有丰富的阅读资料,而且有我们曾经无法想象的游历视野。多数孩子从小走遍大江南北,走遍世界。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所闻之事,精彩远非六百字所能涵盖。怎么可能没东西可写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是一个生活在大山沟里的留守儿童,即便你足不出村,身边的一草一木,身边的猪马牛羊,身边的老老少少,身边的甜酸苦辣,都是生动的写作素材,怎么可能没东西可写呢?

退十万步讲,即便你是一个目光只盯着校园、只盯着书本的学生,你眼前仍然有一个精彩的世界: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书本、你的阅读、你求学时的风风雨雨、你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等等,也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可写呢?

现在来说第三个方面:对素材的理解过于狭隘。很多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之后,本能地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比对,看看有没有可以照搬上去的。如果没有,便认定没东西可写。

这种思想的错误在于对素材的理解片面。别说未成年人的生活,即便是成人生活世界,有时要照搬一个故事到作文中去,也未必称手。简单地照搬生活原型故事,是无法做到“有求必应”的。

每个人的记忆中所储备的生活记忆,毕竟是有限的,而作文题目的要求又是千变万化的。以有限的记忆去应对无限变化的作文题目,自然是不对等的。提笔时“欲辩已忘言”的情况便在意料之中。

如何走出这种作文困境呢?有些家长及老师认为,要加强孩子的作文素材储备,多读书,多记一些素材。这种想法,本质上还是用有限记忆去应对无限的题目变化,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株待兔。

正确的应对之策必须从理念上突破,必须改变这种照搬生活故事的思想。否则,永远是处在“人算不如天算”的被动局面。

在说明理念突破之前,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写作理念: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何谓源于生活?那就是任何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流行的动漫作品,均可以找到生活的影子,都是取材于生活。这一点,勿庸置疑,这是唯物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的认识观在文学上的反映。

何谓高于生活?那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未必是从生活中照搬的,未必是生活中的原汁原味。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有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文学的使命感。文学的使命不单是要反映生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文学审美。换句话说,它所要做的不是为了简单地白描生活,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描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假不是文学作品所在意的层面,提供文学审美感受,才是文学作品的追求。正如《西游记》,读者自会沉浸在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中,有谁会在意故事的虚假呢?

关于文学的审美感受,是一个专业话题,这里不展开说。只是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把孩子养大,呈现这样的故事,不是文学作品要做的事。假如故事是另外的一个版本:一位妈妈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这样的故事就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反映对象。故事通过这位妈妈的辛酸经历,折射母性的伟大,给人以人性的审美感受。

回到上述的话题,既然文学作品需要高于生活,既然文学作品的使命是提供文学上的审美感受,既然文学作品不必在乎故事本身的真与假,那么,照搬生活故事的做法,自然是一种狭隘的写作理念,自然是自我束缚。

作文理解上的狭隘,自然会加剧“没东西可写”的困惑。要改变这一点,必须在作文理念上突破,必须改变照搬生活原型的做法,学会对生活原型进行重构。

所谓重构,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对局部要素进行增减,使之符合主题要求。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进行一些改编。

改编生活原型可以有效地打开写作视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生动起来,可以处处时时都有故事可讲,可以有效解决作文素材短缺的问题。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重构不等于虚构。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在于,重构是基于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只是对局的情节或细节上进行处理,而虚构则是在完全没有生活基础的条件下,虚拟构建的故事。

尽管文学上允许虚构,但我不主张中学生虚构故事,只建议重构。为什么这样主张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生没有深厚的生活阅读历,还不具备太多的生活经验,虚构故事往往会漏洞百出。

不过,重构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如何改?怎样才能不致弄巧成拙,这个话题换个时间再聊。

【作文之惑①】

没东西可写

很多孩子向我反映,作文最大的困惑是没东西可写。这会不会是初中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他们的写作状态。只有清晰地看清了他们的状态,我才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分析许多孩子的作文,我发现多数孩子的写作视野很窄。而且,这种窄很大程度上不是客观条件造成的,而是主观条件造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写作视角很窄。这主要表现在作文以“我”为中心上。大凡写作文,都是写与“我”有关的事,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而“我”身上能有什么事呢?不就是天天上学、月月考试那点事吗?这样重复性的生活,能有什么事值得写呢?这样一想,还真是客观条件造成的问题。

其实,上述问题产生有一个前提性失误,那就是把作文人为地局限于第一人称。换句话说,是因为有了这个大前提的失误,才产生相关结论的。

每个孩子都知道,文章不单有第一人称,还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且后两者的涵盖面远远大于第一人称,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外部世界。无限的外部世界被你忽略了,而局限于有限的个人世界,这样的写作视角,能说不窄吗?能不造成写作素材的荒芜吗?

从这一点上来说,没东西可写,并不真的是没东西可写,而是大量可写的东西被你弃而不顾。问题不是出在个人客观条件的局限上,而是出在个人写作视角的狭隘理解上。

第二点是不用心。当下一代的中学生多数是“先做皇上、后做奴才”的成长路径:从小在父母与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犹如在温室中培育的小苗,自然宠爱有如皇上。待长大后,一步步接受社会与现实的洗礼。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不管曾经多么金贵之身,都会失却颜色。在人生与命运的大考面前,皇帝身份不再,待遇堪比奴才。

正处在“先做皇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凡事不太用心。不论是钱财、对生活,还是对周边的人与事,只要是自己不感兴的,都不会关心,都不会用心。这种不用心的心态,最大的现实表现在于出门不知道带钥匙,自己用过的东西不知道放在哪儿。

不用心的人,自然是不会有发现。不用心的人,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用心走路的人,路上即便有金子,他也看不到。同样,不用心生活的人,即便是生活中有诸多精彩,他也不会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个人世界里有精彩的瞬间,你不用心去观察,不用心去体会,何来写作灵感呢?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以“我”为中心的写作思路,出现素材荒芜,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不用心,是个人将丰富多彩的生活于不顾。是个人的疏忽。

应该说,这一代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他们不仅有丰富的阅读资料,而且有我们曾经无法想象的游历视野。多数孩子从小走遍大江南北,走遍世界。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所闻之事,精彩远非六百字所能涵盖。怎么可能没东西可写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是一个生活在大山沟里的留守儿童,即便你足不出村,身边的一草一木,身边的猪马牛羊,身边的老老少少,身边的甜酸苦辣,都是生动的写作素材,怎么可能没东西可写呢?

退十万步讲,即便你是一个目光只盯着校园、只盯着书本的学生,你眼前仍然有一个精彩的世界: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书本、你的阅读、你求学时的风风雨雨、你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等等,也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可写呢?

现在来说第三个方面:对素材的理解过于狭隘。很多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之后,本能地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比对,看看有没有可以照搬上去的。如果没有,便认定没东西可写。

这种思想的错误在于对素材的理解片面。别说未成年人的生活,即便是成人生活世界,有时要照搬一个故事到作文中去,也未必称手。简单地照搬生活原型故事,是无法做到“有求必应”的。

每个人的记忆中所储备的生活记忆,毕竟是有限的,而作文题目的要求又是千变万化的。以有限的记忆去应对无限变化的作文题目,自然是不对等的。提笔时“欲辩已忘言”的情况便在意料之中。

如何走出这种作文困境呢?有些家长及老师认为,要加强孩子的作文素材储备,多读书,多记一些素材。这种想法,本质上还是用有限记忆去应对无限的题目变化,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株待兔。

正确的应对之策必须从理念上突破,必须改变这种照搬生活故事的思想。否则,永远是处在“人算不如天算”的被动局面。

在说明理念突破之前,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写作理念: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何谓源于生活?那就是任何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流行的动漫作品,均可以找到生活的影子,都是取材于生活。这一点,勿庸置疑,这是唯物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的认识观在文学上的反映。

何谓高于生活?那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未必是从生活中照搬的,未必是生活中的原汁原味。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有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文学的使命感。文学的使命不单是要反映生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文学审美。换句话说,它所要做的不是为了简单地白描生活,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描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假不是文学作品所在意的层面,提供文学审美感受,才是文学作品的追求。正如《西游记》,读者自会沉浸在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中,有谁会在意故事的虚假呢?

关于文学的审美感受,是一个专业话题,这里不展开说。只是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把孩子养大,呈现这样的故事,不是文学作品要做的事。假如故事是另外的一个版本:一位妈妈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这样的故事就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反映对象。故事通过这位妈妈的辛酸经历,折射母性的伟大,给人以人性的审美感受。

回到上述的话题,既然文学作品需要高于生活,既然文学作品的使命是提供文学上的审美感受,既然文学作品不必在乎故事本身的真与假,那么,照搬生活故事的做法,自然是一种狭隘的写作理念,自然是自我束缚。

作文理解上的狭隘,自然会加剧“没东西可写”的困惑。要改变这一点,必须在作文理念上突破,必须改变照搬生活原型的做法,学会对生活原型进行重构。

所谓重构,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对局部要素进行增减,使之符合主题要求。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进行一些改编。

改编生活原型可以有效地打开写作视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生动起来,可以处处时时都有故事可讲,可以有效解决作文素材短缺的问题。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重构不等于虚构。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在于,重构是基于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只是对局的情节或细节上进行处理,而虚构则是在完全没有生活基础的条件下,虚拟构建的故事。

尽管文学上允许虚构,但我不主张中学生虚构故事,只建议重构。为什么这样主张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生没有深厚的生活阅读历,还不具备太多的生活经验,虚构故事往往会漏洞百出。

不过,重构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如何改?怎样才能不致弄巧成拙,这个话题换个时间再聊。


相关内容

  • 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怎么办
  • 关于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一) 坦坦不喜欢写作文,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要分析清楚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 我觉得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 一. 因为不会写,所以不喜欢. 这种情况属于不懂得写作文的基本技法.虽然说"文无定法",可是从应对考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学习作文,还是需要学习一点作文的基本 ...

  •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语文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

  • 以求异思维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
  •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近年来.家长们对作文教学心存疑惑,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出力不讨好.教师感觉费尽心思,教学效益不高.学生发愁写不出来,老虎吃天无从下爪,甚至形成举步维艰的作文课堂.笔者认为.训练儿童思维要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 ...

  •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
  •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熊生贵) 启明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启明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做事也好,为学也罢,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出类拔萃.启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对书法有兴趣,常常听 ...

  • 逛超市作文200字
  • 逛超市作文200字(一) 今天,妈妈给我一张购物单和一百元让我自己去超市买东西,我自信满满地答应了.想到自己可以独自去买东西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一进超市,里面的人真多啊!柜台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迫不及待地推了一辆购物车照着购物单买起东西.我按照清单上的内容慢慢找去,不一会,基 ...

  • 快乐的跳蚤活动作文
  • 快乐的跳蚤活动作文(一) 在我们的翘首期盼中,星期五终于到来了.下午,我正在和同学们玩游戏.突然,一个人跑进来,激动地说:"跳蚤活动开始了,买东西去喽!"说完便跑了出去.我一听这话,急忙从书包里掏出一张10元钱,匆匆地跑了出去. 跳蚤市场里的东西数不胜数,有各种书籍.各种玩具-- ...

  •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附北京四川浙江等答案
  • 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行囊.作文材料是"在人生的路上,行囊里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却没有用到,有些没准备却用到,有的马上就要用,有的一直陪你走到最后.有些东西要放进去,有的要拿出来."北京.四川.浙江等省作文题目是什么呢? 11:30,济南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今年的山 ...

  • 江苏高考作文怎么写
  • 江苏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 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网上更是吐槽不断,甚至被评为今年"最奇葩"的作文题.究竟今年作文题怎样?应该怎样写?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昨天,7位省内语文泰斗级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凤凰教育网将他们的讲话进行了整 理,希望对考生预估自己的 ...

  •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写作目标 写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能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 ?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的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