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看法

作者:张定远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09期

   一、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属性应当肯定

   自1963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仍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上。这是它的个性,是和其他学科加以区别的独特个性。

   两年多来,一些同志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置疑,有的认为课文的性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有的认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起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它虽属人文范围,但它和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担负的任务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完成主要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上述几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第二,我们培养的对象大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在语文课上不可能向他们系统地传授中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要看它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已经陈旧过时,现在看来,语文的基本交际属性并没有过时,只是在运用中出现一些偏差罢了。第四,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让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说话,现在看来,在这方面还没有做什么工作。第五,历史的教训应当汲取。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过分高扬人文性,很可能冲击语文能力的培养,很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因此,如何认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还是以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较为妥当。当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忽视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渗透,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文学教育的情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切实加以纠正。

   二、继续加大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绩巨大,必须充分加以肯定,但任务仍很繁重,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

   首先,谈谈语文课程改革。

   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过去、现在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进行语文教学的局面已开始发生变化,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必修课程、语文选修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将充分发挥作用,使语文教学呈现动态的、主体的结构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陶冶,发展个性和语文特长。语文学科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语文课程,在高中阶段要学两年必修课。必修课应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

   限定选修课,也就是必选课,是对必修课的加深、拓宽和应用,是为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设置的语文课。

   任意选修课,也就是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语文某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选修课应突出一个“宽”字,体现拓展性和扬长性。

   开设选修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目前还没有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语文课程开设选修课有很大优势和潜力,在今后几年内起码可以开设十几门选修课。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能够培养学生志趣,提高思想水平,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这个大好时机和广阔天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应突出一个“动”字,体现实践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类型不止上述几种,展望未来,开设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学校里相继开设了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国一些试点学校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一些语文教师已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意义重大,值得大力提倡。根据研究,研究型课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或从所学课程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就语文课程来说,可以结合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就一部电影、一部文艺作品,某位作家的一些作品或某些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以个人和小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开始后,教师要发动同学收集材料,开展讨论,最后写成文章。在整个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进行指导、点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讲究质量,次数不可太多。

   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运用计算机进行语文网上学习,都已提到议事日程。我们应当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其次,谈谈语文教材改革。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就显著,令人瞩目。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材数量明显增多,原来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4套初、高中语文教材,现在已有30来套中学语文教材陆续问世并开始实验、推广;2.教材编写队伍逐渐发展壮大;3.教材质量有很大提高。

   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应继续走改革的道路,逐步实现教材的民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教材建设要继续坚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政策,引进良性竞争机制,让多套教材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材编写要坚持以选文(课文)为主的编排形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选文标准从严,文情并茂的佳作才可作为课文。课文的功能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供学生熟读背诵的诗词和精妙的短文;一种是供教师讲授的经典性范文;一种是供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时文(有人称为借鉴文)。此外,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扩大学生视野。

   要设计出粗线条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包括阅读训练体系、作文训练体系和口语交际训练体系。要高度重视练习的设计,那种繁琐、无效、低水平的训练项目要加以摈弃,标准化的训练项目要控制在较低水平。练习不宜过多,要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倡教材体系多样化。教材可以是综合型,可以是分编型,也可以是分编加综合。现在看来,分编加综合便教、便学,是一种比较好的编排体系。

   此外,还要编辑出版电子音像教材。

   三、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封闭性语文教学,接受式语文教学和分析式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它们的主要弊端在于:不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句话,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提倡创新教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语文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改革步伐。在语文创新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和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

   其实,创新教育并不神秘,不少教师已在语文教学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谓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等。

   语文的创新教育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尤其是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开放的、主体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直接参与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的确由一串过程组成——包括课前预习、阅读有关资料、课堂教学(质疑、点拨、讨论、小结等)、训练、实践活动等。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实践活动都有一个教学过程。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让学生参与的主要是被动地听这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学目的。因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提高,即使具有了一定素质也很难巩固。因此,应当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参与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教学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的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点拨、辅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勇于提问题,创造性地提问题;培养学生不但会提问题,还要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尤其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

   运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展研究型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科学训练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点拨教学法是蔡澄清先生首创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是主体的,而不是单向的或双边的。点拨既可以是学习内容上的点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点拨;既可以是教师点拨学生,也可以是学生点拨学生,还可以是学生点拨教师。正如蔡先生所总结的:“所谓‘点’,就是‘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它可以是:点课文的精彩处,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点学习中的疑点,点学法中的妙处,点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的地方。所谓‘拨’,就是拨去故障,拨难为易,拨暗为明,拨死为活。‘点’和‘拨’往往结合在一起,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素,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我认为,运用点拨教学法可以从根本上摆脱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叶老主张就要像“导儿学步”那样进行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不少优秀教师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李敬尧先生创立的“导学式教学体系”就很有特色。这个教学体系的基本程序是:预习、读书、提问、讨论、作业、评改。广东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也突出一个“导”字。

   改革单一固定的程式化教学模式。

   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学模式固定、呆板、千篇一律,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机,别开生面,就要打破这种局面,设计多种课型。比如,有的课以讲授为主;有的课以讨论为主;有的课以研究为主;有的课以朗读欣赏为主;有的课以写作为主;有的课以口语交际为主;有的课以实践活动为主;有的课以自学为主;等等。在这方面一些特级教师创造了好经验。如:钱梦龙先生创设了四种课型: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和复读课;钟德赣先生创设了三种课型:导读课、仿读课和自读课;胡中柱先生创设了五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欣赏课、选评课和作文课。

   应在教法方面加大科学方法研究力度,坚决摈弃陈腐、落后、呆板、低效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情感在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法指导方面,应明确学法研究的目标,也就是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会学、学好语文。在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应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学习方法,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刚刚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高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尤其是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的重要性。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学)语文的习惯。学生一旦具有了学习(自学)语文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作者介绍:张定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定远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09期

   一、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属性应当肯定

   自1963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仍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上。这是它的个性,是和其他学科加以区别的独特个性。

   两年多来,一些同志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置疑,有的认为课文的性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有的认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起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它虽属人文范围,但它和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担负的任务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完成主要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上述几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第二,我们培养的对象大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在语文课上不可能向他们系统地传授中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要看它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已经陈旧过时,现在看来,语文的基本交际属性并没有过时,只是在运用中出现一些偏差罢了。第四,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让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说话,现在看来,在这方面还没有做什么工作。第五,历史的教训应当汲取。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过分高扬人文性,很可能冲击语文能力的培养,很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因此,如何认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还是以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较为妥当。当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忽视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渗透,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文学教育的情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切实加以纠正。

   二、继续加大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绩巨大,必须充分加以肯定,但任务仍很繁重,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

   首先,谈谈语文课程改革。

   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过去、现在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进行语文教学的局面已开始发生变化,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必修课程、语文选修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将充分发挥作用,使语文教学呈现动态的、主体的结构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陶冶,发展个性和语文特长。语文学科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语文课程,在高中阶段要学两年必修课。必修课应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

   限定选修课,也就是必选课,是对必修课的加深、拓宽和应用,是为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设置的语文课。

   任意选修课,也就是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语文某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选修课应突出一个“宽”字,体现拓展性和扬长性。

   开设选修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目前还没有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语文课程开设选修课有很大优势和潜力,在今后几年内起码可以开设十几门选修课。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能够培养学生志趣,提高思想水平,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这个大好时机和广阔天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应突出一个“动”字,体现实践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类型不止上述几种,展望未来,开设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学校里相继开设了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国一些试点学校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一些语文教师已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意义重大,值得大力提倡。根据研究,研究型课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或从所学课程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就语文课程来说,可以结合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就一部电影、一部文艺作品,某位作家的一些作品或某些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以个人和小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开始后,教师要发动同学收集材料,开展讨论,最后写成文章。在整个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进行指导、点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讲究质量,次数不可太多。

   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运用计算机进行语文网上学习,都已提到议事日程。我们应当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其次,谈谈语文教材改革。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就显著,令人瞩目。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材数量明显增多,原来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4套初、高中语文教材,现在已有30来套中学语文教材陆续问世并开始实验、推广;2.教材编写队伍逐渐发展壮大;3.教材质量有很大提高。

   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应继续走改革的道路,逐步实现教材的民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教材建设要继续坚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政策,引进良性竞争机制,让多套教材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材编写要坚持以选文(课文)为主的编排形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选文标准从严,文情并茂的佳作才可作为课文。课文的功能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供学生熟读背诵的诗词和精妙的短文;一种是供教师讲授的经典性范文;一种是供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时文(有人称为借鉴文)。此外,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扩大学生视野。

   要设计出粗线条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包括阅读训练体系、作文训练体系和口语交际训练体系。要高度重视练习的设计,那种繁琐、无效、低水平的训练项目要加以摈弃,标准化的训练项目要控制在较低水平。练习不宜过多,要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倡教材体系多样化。教材可以是综合型,可以是分编型,也可以是分编加综合。现在看来,分编加综合便教、便学,是一种比较好的编排体系。

   此外,还要编辑出版电子音像教材。

   三、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封闭性语文教学,接受式语文教学和分析式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它们的主要弊端在于:不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句话,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提倡创新教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语文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改革步伐。在语文创新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和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

   其实,创新教育并不神秘,不少教师已在语文教学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谓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等。

   语文的创新教育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尤其是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开放的、主体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直接参与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的确由一串过程组成——包括课前预习、阅读有关资料、课堂教学(质疑、点拨、讨论、小结等)、训练、实践活动等。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实践活动都有一个教学过程。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让学生参与的主要是被动地听这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学目的。因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提高,即使具有了一定素质也很难巩固。因此,应当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参与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教学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的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点拨、辅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勇于提问题,创造性地提问题;培养学生不但会提问题,还要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尤其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

   运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展研究型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科学训练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点拨教学法是蔡澄清先生首创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是主体的,而不是单向的或双边的。点拨既可以是学习内容上的点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点拨;既可以是教师点拨学生,也可以是学生点拨学生,还可以是学生点拨教师。正如蔡先生所总结的:“所谓‘点’,就是‘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它可以是:点课文的精彩处,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点学习中的疑点,点学法中的妙处,点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的地方。所谓‘拨’,就是拨去故障,拨难为易,拨暗为明,拨死为活。‘点’和‘拨’往往结合在一起,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素,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我认为,运用点拨教学法可以从根本上摆脱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叶老主张就要像“导儿学步”那样进行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不少优秀教师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李敬尧先生创立的“导学式教学体系”就很有特色。这个教学体系的基本程序是:预习、读书、提问、讨论、作业、评改。广东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也突出一个“导”字。

   改革单一固定的程式化教学模式。

   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学模式固定、呆板、千篇一律,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机,别开生面,就要打破这种局面,设计多种课型。比如,有的课以讲授为主;有的课以讨论为主;有的课以研究为主;有的课以朗读欣赏为主;有的课以写作为主;有的课以口语交际为主;有的课以实践活动为主;有的课以自学为主;等等。在这方面一些特级教师创造了好经验。如:钱梦龙先生创设了四种课型: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和复读课;钟德赣先生创设了三种课型:导读课、仿读课和自读课;胡中柱先生创设了五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欣赏课、选评课和作文课。

   应在教法方面加大科学方法研究力度,坚决摈弃陈腐、落后、呆板、低效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情感在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法指导方面,应明确学法研究的目标,也就是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会学、学好语文。在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应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学习方法,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刚刚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高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尤其是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的重要性。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学)语文的习惯。学生一旦具有了学习(自学)语文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作者介绍:张定远 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作者:李志军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9期 [摘要] 中学历史改革已经好几年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定是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在本文中就历史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究,并 ...

  •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 摘 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必须花大力气去进行研究.就学校教 ...

  • 竞聘实验中学校长演讲词
  •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听众: 大家好! 我叫x,现担任牛场中学校长.今天满怀信心来竞聘实验中学校长职位. 在这里,我将客观阐明对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论述管理实验中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评判. 我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x县 ...

  •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吴国强联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情形,以及学者们惊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和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从以往的经验和我们面临的21世纪来看,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 ...

  • 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 作者:张定远 人民教育 1998年09期 一 最近一些人对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和考试等问题提出尖锐批评.我认为有些意见提得很中肯,值得重视和深思,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有些批评却有失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批评不大负责任,令人不敢苟同.究竟如何看待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呢?我认为应 ...

  • 对初中重点班学生发展现状的调查
  • 对初中重点班学生发展现状的调查 魏梓伊 吴晓霞 黎小红 [背景]: 现今重点班普遍存在于各个省市各级学校.在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是从重点班出来的.对于重点班,各个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从学校方面,设立重点班可在给学生授予基础知识的同时,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知识,更多思考层面,从而提 ...

  • 以[圣雄甘地]为例来看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
  • 摘 要:本文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通过对本课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实录和反思,试图探讨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高中文科选修课之一.在教学时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将选修课教学课时上进行压缩.基本上一个课时解决一个人物的学习问题.对老师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好的教 ...

  • 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案
  • 第一课.走进中学 关于"校园风景线"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利用投影或黑板写出几个大字: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 对学生来说,9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应该给它起一个名字--开学节.每个中学大致都在每年的这一时刻重复着辞旧迎新的程式,一批一批的初 ...

  • 现代教育之父杜威教育思想解读
  • 杜威的"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