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的忍耐

  因为是在“无神论”和反对“封建迷信”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于宗教知识几乎可说是全无所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民间烧香礼佛日盛,佛学又热起来。尤其上网之后,常见人们有所谈论和征引,免不了有匮乏之感,这就想要有所了解,找到一家佛学网站。打开一看,吓了一跳,敢情佛学之大,超出想象,枝枝杈杈,怕是几个轮回也穷尽不了,就是从一枝学起,可能也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也未必会成正果。从此却也省事,套用张中行的话,这一接触,“不想进一步研究,却是不想再往里钻,因为太深、太难,只能安于不知为知了”。   不过总还是要知道些,这辈子别说走遍世界各地,就是走遍祖国各地也不可能,但看看地图总还是可以的。想知道个大概时,读了张中行的《佛教与中国文学》,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读张中行,也是第一次知道张中行。虽然我在《青春之歌》中早见过他被文学化了的影子,但我却是从这次阅读知道他的。一读之下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家,是一个大手笔,读过之后在我的“信手拈书”系列中留下了一则,有一点意见至今还可以再坚持一下。20世纪50年代,锡兰——也就是后来的斯里兰卡编百科全书时,有人请张中行撰写“佛教与中国文学”条目,张中行写了5万字,因为某些原因,这5万字却束之高阁。多少年过去了,安徽教育出版社约稿,张中行把这本书又拿了出来。书出版后,有人表示书的写法是提纲式,希望张中行再添些枝叶。张中行在“新版小记”中说:“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照办则有困难。我老了,有生之年,我自认为应该写的,还有不少未动笔,   是一。还有其二,是生性不愿意走熟路,因为虽然省力,却不能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所以我还是抱着歉仄之心谢绝了。”我以为,张中行这是谦虚,也许他心中有数。通读《佛教与中国文学》,想起一句古人的话:增一分嫌太肥,减一分又嫌太瘦。一本薄薄的书,5万左右字,不足100页,已经把佛教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中国文学对佛教思想的发挥和普及,全都说得很到家,很全面,很明白,很透彻,再若添置,也许就画蛇添足了。   后来,读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着实又吃了一惊。如果说读《佛教与中国文学》领略了张中行的文字功夫,那么读《禅外说禅》让我见识了张中行的学问之大。有多大?用绰号“唐老鸭”的唐师曾先生的话说就是大到不知有多大。在我看来望洋兴叹的佛学,却好像被张中行悉数装入他的玉净瓶中去了。仅此已足够惊人,但这好像只不过是张中行学问的一部分。读他的书,发现他于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心理、伦理甚至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新的、旧的几乎无所不读所知甚多,让人禁不住想起夏曾佑书读完了之叹:这可都是怎么读的啊。   读张中行的一些回忆性文章,可以知道张中行的学问是从哪来的。20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自由、宽容而又学风严正的北大红楼的张中行,见过章太炎讲演,听胡适讲过中国哲学史,旁听过温源宁的英语和魏建功的音韵学。黄晦闻、马幼渔、马叙伦、周作人、刘半农、刘文典、钱穆、顾颉刚、俞平伯、朱光潜、熊十力是他的老师,熊十力甚至到家教诲,为张中行留字,嘱其“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些人可是老北大和现代文化史上非常了得的人物,能从一而师,已是相当的造化,得从这么多大家学,实在让人羡慕。听一年两年课,自然不可能尽得老师学问,但从他们可开法门,获路径,知方向,得方法,这就有了一个读书的种子。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占个位置,面前案上堆出书山。当《青春之歌》中许多人物留在了书里,这个早早在书中消失的读书种子却在书外长得壮大,大到让人高山仰止。   人如其名,张中行为人低调,不怕人们不知道他。他的影子早早从《青春之歌》中消失也就不是偶然的。有人评价张中行用一“忍”字,不无道理,张中行把自己忍得没了名,又把自己忍得最终有了名,这名实实在在留下了,支撑这名字的,是他的学问和著作。   (作者为作家、资深独立评论人、自由撰稿人)

  因为是在“无神论”和反对“封建迷信”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于宗教知识几乎可说是全无所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民间烧香礼佛日盛,佛学又热起来。尤其上网之后,常见人们有所谈论和征引,免不了有匮乏之感,这就想要有所了解,找到一家佛学网站。打开一看,吓了一跳,敢情佛学之大,超出想象,枝枝杈杈,怕是几个轮回也穷尽不了,就是从一枝学起,可能也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也未必会成正果。从此却也省事,套用张中行的话,这一接触,“不想进一步研究,却是不想再往里钻,因为太深、太难,只能安于不知为知了”。   不过总还是要知道些,这辈子别说走遍世界各地,就是走遍祖国各地也不可能,但看看地图总还是可以的。想知道个大概时,读了张中行的《佛教与中国文学》,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读张中行,也是第一次知道张中行。虽然我在《青春之歌》中早见过他被文学化了的影子,但我却是从这次阅读知道他的。一读之下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家,是一个大手笔,读过之后在我的“信手拈书”系列中留下了一则,有一点意见至今还可以再坚持一下。20世纪50年代,锡兰——也就是后来的斯里兰卡编百科全书时,有人请张中行撰写“佛教与中国文学”条目,张中行写了5万字,因为某些原因,这5万字却束之高阁。多少年过去了,安徽教育出版社约稿,张中行把这本书又拿了出来。书出版后,有人表示书的写法是提纲式,希望张中行再添些枝叶。张中行在“新版小记”中说:“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照办则有困难。我老了,有生之年,我自认为应该写的,还有不少未动笔,   是一。还有其二,是生性不愿意走熟路,因为虽然省力,却不能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所以我还是抱着歉仄之心谢绝了。”我以为,张中行这是谦虚,也许他心中有数。通读《佛教与中国文学》,想起一句古人的话:增一分嫌太肥,减一分又嫌太瘦。一本薄薄的书,5万左右字,不足100页,已经把佛教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中国文学对佛教思想的发挥和普及,全都说得很到家,很全面,很明白,很透彻,再若添置,也许就画蛇添足了。   后来,读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着实又吃了一惊。如果说读《佛教与中国文学》领略了张中行的文字功夫,那么读《禅外说禅》让我见识了张中行的学问之大。有多大?用绰号“唐老鸭”的唐师曾先生的话说就是大到不知有多大。在我看来望洋兴叹的佛学,却好像被张中行悉数装入他的玉净瓶中去了。仅此已足够惊人,但这好像只不过是张中行学问的一部分。读他的书,发现他于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心理、伦理甚至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新的、旧的几乎无所不读所知甚多,让人禁不住想起夏曾佑书读完了之叹:这可都是怎么读的啊。   读张中行的一些回忆性文章,可以知道张中行的学问是从哪来的。20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自由、宽容而又学风严正的北大红楼的张中行,见过章太炎讲演,听胡适讲过中国哲学史,旁听过温源宁的英语和魏建功的音韵学。黄晦闻、马幼渔、马叙伦、周作人、刘半农、刘文典、钱穆、顾颉刚、俞平伯、朱光潜、熊十力是他的老师,熊十力甚至到家教诲,为张中行留字,嘱其“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些人可是老北大和现代文化史上非常了得的人物,能从一而师,已是相当的造化,得从这么多大家学,实在让人羡慕。听一年两年课,自然不可能尽得老师学问,但从他们可开法门,获路径,知方向,得方法,这就有了一个读书的种子。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占个位置,面前案上堆出书山。当《青春之歌》中许多人物留在了书里,这个早早在书中消失的读书种子却在书外长得壮大,大到让人高山仰止。   人如其名,张中行为人低调,不怕人们不知道他。他的影子早早从《青春之歌》中消失也就不是偶然的。有人评价张中行用一“忍”字,不无道理,张中行把自己忍得没了名,又把自己忍得最终有了名,这名实实在在留下了,支撑这名字的,是他的学问和著作。   (作者为作家、资深独立评论人、自由撰稿人)


相关内容

  • 作文专题:"锤炼语言"--连词成句,笔踏河山
  • 作文专题 "锤炼语言"--畅所欲言,笔踏河山 学习目标: 1.规范语言表达,以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使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造句,重点强调"句达意". 2.句式变换,气势充沛,妙笔生花,饱览江山.使用短句与长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组织语句,用最少的词写最丰富 ...

  • 没有网络的日子
  •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行成,是被惯性所约束造就.无论这种惯性是被迫的还是自我情愿的.习惯于网络有五年左右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闲暇时候打开电脑,深入另外一个世界,与真实的和虚拟的人交流,用文字替换生活,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一切吐露出来,将自我在现实中难以展现的另外一面尽情展露,不觉中光阴在指间流逝, ...

  • [转]脑供血不足的调理
  • [转]脑供血不足的调理 2013年11月30日 18:55 赞(194)转载(727)分享(698) 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病因: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主要病因有: (1)某些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 发生供 ...

  •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 20 10 年 7 月(下) ・学术前沿・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娄永涛 王小军 摘 要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 <刑法修正案三> 针对恐怖犯罪活动猖獗的新形势规定的新罪名. 2009 年新疆 "针刺事件" 发生后, 利用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来制造社会恐怖的犯罪 ...

  • [张中行散文
  • 张中行<贤内助> 张中行<再拜> 张中行<一点隐忧> 张中行<买椟还珠> 张中行<关于加重说> 张中行<赋得惠施多方> 张中行 <万事不求人>之类 张中行<刘邦与读书> 张中行<读书的范围> ...

  • 肖钢"十八字方针"
  • 作者:杜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05期 3月6日下午,在中行一个小型会议室里,面对记者,中行董事长肖钢侃侃而谈--谈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3年,股改之初的中行,迎来了43岁的新掌门--肖钢.其时,中国的经济在跨越了1998年后的萧条之后,春暖乍现,正如蒸蒸日上的银行股改一样,经济同样在萌 ...

  • 2013年现代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答案0
  • 1 2013年现代企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答案 1. 收到广州农机厂前欠货款存入中行账户: 2011年12月1日 记 字 第1号 摘要:收到广州农机厂前欠货款 借:银行存款--中行 800000.00 贷:应收账款――广州农机厂 800000.00 3.用中行存款支付装配车间办公费用: 2011年12月 ...

  •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歌
  • 与祖国共成长,与中行共奋进 ——题记 1、小序 祖国啊,我伟大的祖国,六十年, 是您竹简史记上一段辉煌的现代传奇, 是您江河史诗中一章高亢的黄河史诗! 也是轩辕柏历经五千年漫长的生长, 向太阳,向东方,向世界轮回的 又一甲金色年轮!啊,祖国, 我伟大的祖国,六十年, 虽然只是长庚星一个优雅的转身, ...

  • 在中行的实习感悟
  • 从二零一零年的十一月开始,对于每一个中国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求职的号角正式被吹响了.而在这百万大军之中的我,早早已经在各大的求职网站注册了id准备着接下来的"战斗",并时刻留意着各大银行的招聘信息.我的目标很明确,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希望银行是我的第一份职业. 十一月的中旬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