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蜡染中的美学

感受蜡染中的美学

贵阳市第十五中学 周霁

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处都表现出人类追求美的天性,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比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染织工艺就是一个例子。

我国的染织工艺历史悠久,从两万年前山顶洞人懂得缝制衣服起,先民们就一直在探索着扮靓生活。七千年前的仰韶人已经开始纺织麻布并且懂得染色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不但会织会染,还能绘出图案来。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还出现了以染织为生的人群,比如“缋工”和“筐人”就是专门为服装或旗帜绘画或染色的人。专业人群的出现促使民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印染方式。蜡染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初始于秦、成熟于东汉、发展于西晋、兴盛于唐,两千多年来一直与夹缬、绞缬、碱印、拓印等民间印染方式并存着,以其粗犷、自然、古拙、质朴的风格在印染

产品中一支独秀,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蜡染在我国分布很广,贵州属于蜡染工艺比较成熟的地区,丹寨、黄平、安顺、织金、六枝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对于贵州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蜡染有着得天独厚的

条件,因此我选择了“蜡染”作为美术课的授课内容之一。

在周朝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提出了朴素的工艺美学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时间、环境、材料、技术都是影响工艺品产生的重要因素。既然蜡染是一种工艺,自然要从这些方面来

进行筹备。

我在设计这一课题时,从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充分考虑到尽量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有较强的亲和才更容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三是通过课题的进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级中学美术课本里,蜡染没有像陶艺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也没有像剪纸、藏书票、立体构成、视觉传达等比较详细地在课程中安排出来,只在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单元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作为配角出现过一次,目的是为了讲解民间美术在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要完成《感受蜡染中的

美学》这一课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收集大量课本以外的资料。

为使课题能顺利进行,我简单地作了一个时间安排。第一阶段两周,进行理论知识与制作工具及示范作品的筹备。第二阶段九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蜡染相关的内容,通过制作演示、作品欣赏、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创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第

三阶段一周,整理学生作品,举办习作展览,作出合理评价,总结实验心得。 放下现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蜡染不谈,按照民间的制作方式,首先应该准备工具和耗材,工具有绘画用的蜡刀,盛蜡用的金属碗以及融蜡、煮蜡、清洗所用的一系列物品,耗材包括白布、蜂蜡、染料、固色剂、清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使用了部分代用品,如毛笔代替蜡刀、食盐代替固色剂,并使用酒精灯融蜡、电炉煮蜡。教具准备齐全

便可以开始教学了。

学习蜡染的制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民间制作方式通常是这样的:布匹最好采用白色土布,有时也使用机织白布、绵绸或麻布等天然纤维织物。防染剂采用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或用石灰加胶汁调浆。染料多用蓝靛,至于彩色染料,我国在汉代就有了着色的配方:茜草染深红、硫化汞染朱红、硫化铅染灰色、靛蓝染深蓝、栀子染黄色、碳素染黑色、蓝和棕色套染藏青。到西晋时,已可染出有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艺人们使用铜制的蜡刀作为绘制工具,这种蜡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夹在木柄或竹柄上缚紧,刀口微开,中间略空,易于蘸蓄蜂蜡,铜片有一定的保温能力,能将蜡的温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65℃左右。根据图案的要求和线条的粗细,画者配备有不同规格的蜡刀,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某些地区也使用一些特殊的绘制工具,如镇宁的布依族人就有一种特别的“笔”,将一根根铜线依图案需要排列,插在三角锥状的木块上,手持木块让铜线顶端蘸上蜡液直接点在布上,如同盖印章一般,点出排列整齐的纹样,这就是拓印与蜡染的结合。广西瑶族人则是用两块镂有细花的木板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待蜡凝固后打开模板取出布匹,即“绘制”完毕,这又是夹缬和蜡染的综合运用。“蜡花”绘制好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浸染了。在浸染之前,还须用手将“蜡花”搓一搓,由于蜂蜡是一种附着力强又容易龟裂的蜡,这时某些“蜡封”就会受损而产生天然的裂纹,而蜂蜡却不会从布上脱落。把画好的布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于第一次浸泡后,再在浅蓝色上点绘图案,再次浸染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但凡“蜡封”裂开的地方,染后会呈现网般的细纹,千变万化、绝无雷同,这便是蜡染的“冰纹”了。“冰纹”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出来,特意制作的“冰纹”更能使蜡染图案层次丰富、舒展别致。因为蓝靛属于还原性染料,布匹泡过染液后还需要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才能使染料分子充分氧化,以达到最好的着色效果,所以布匹须凉干后再进行固色。当布匹在固色剂中浸泡10分钟后便可以脱蜡了。把布匹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除去多余的染液与杂质,再次凉干即成。

为了避开一些过于复杂的程序,以便于学生操作,我在辅导学生具体制作时,作了简化的安排:先将已画好的图案用复写纸复制到白布上。取少许蜂蜡置于金属碗中,用酒精灯加热融化为液体,再将盛蜡的碗放入热水中以保持其液态。将白布展平,铺在画板上,用毛笔蘸蜡液在布上描绘,由于毛笔不像铜制的蜡刀那样能够保温,所以要特别注意控制蜂蜡的温度,蜡温高于70℃时作画,蜡汁会立即渗浸四周,造成线条化开,使花纹模糊不清,蜡温渐冷后又不易流动,造成线条断续不齐,而蜂蜡一旦蘸出碗中,从70℃降到20℃很快的,个中技巧就需要从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学生们在布上描绘时还要边画边提一提布,以免蜂蜡将布黏在画板上。待布上的蜂蜡完全凝固时,用手轻轻揉

捏布匹,使蜡产生自然裂纹。“蜡花”准备好后开始调配染液,在染料中配入少量食盐和明矾,溶化到热水中,待冷却后,放入布匹进行冷染,一般视情况浸泡一小时至六天。染色后取出凉干,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将布放入清水中反复清洗,除去杂质然后再次

凉干。这样,一幅蜡染习作就完成了。

蜡染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有着韵味无穷的“冰纹”。冰纹是蜂蜡裂开后,染料在布上留下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像蛛网,变化万千、妙不可言,人工难以描摹。相同图案的“蜡花”在浸染之后,冰纹也决不会相间,因此每一幅蜡染都是独一无一的。

学会较为完整的制作方式,只能说学会了蜡染的一部分,因为图案的创作才是蜡染的灵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个性是美最根本的特征。”所以我感到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创作十分重要。作为初中学生,他们对世界的体

验是很有限的,但并不等于他们心中没有可以用来抒发的东西。

蜡染是一种染织工艺,而染织纹样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装饰纹样总是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或时代特征。如:图腾形象能令人联想到氏族部落淳朴,饕餮纹能令人联想到商代威严的青铜质感,而四神纹令人联想到汉代凝重的画像砖古风,莲花表述着六朝的清淡,牡丹晖映出唐朝的富丽,松竹梅兰则体现出明清时代典雅的文人气质。广西、湖南等地的蜡染图案与贵州不尽相同,而贵州各市、县、州的蜡染图案又各有千

秋„„,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和体会的。

我先让学生们临摹现成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创作思路和制作技巧,一两次习作之后便有人要求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学们喜爱的小宠物、卡通人、建筑物、花鸟鱼虫、甚至他们并不擅长的“仕女”等渐渐出现在课堂作业中。当然,这比起完全没有铺垫的空想创作就要稍微成熟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每一位

同学在前期学习中的积累和在观察生活时得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重,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利用蜡染制作演示、作品观摩、网络检索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蜡染作品的机会。在实践中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试验,然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制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创作过程中拓展思路、展开想象,以达到培养其

综合思维的目的。

教学结束后,师生一起整理全部作品,并布置了展览,为半年来的学习作了一个总

结,也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蜡染中的美学。

荀子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工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有所用途才有意义。蜡染可以制成壁挂、装饰画、服装、家居装饰、日

常用品等物,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题。

多少年来,蜡染在贵州各民族中代代相传,曾经作为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顺应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长期存在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越做越精湛、染料越用越考究、色彩越绘越丰富,产品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机器印花的价格较

低的仿蜡染产品,但效果毕竟略有逊色,与真正意义上的蜡染无论如何是难以比拟的。如今的蜡染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去学习、去探究,才能使

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感受蜡染中的美学

贵阳市第十五中学 周霁

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处都表现出人类追求美的天性,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比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染织工艺就是一个例子。

我国的染织工艺历史悠久,从两万年前山顶洞人懂得缝制衣服起,先民们就一直在探索着扮靓生活。七千年前的仰韶人已经开始纺织麻布并且懂得染色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不但会织会染,还能绘出图案来。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还出现了以染织为生的人群,比如“缋工”和“筐人”就是专门为服装或旗帜绘画或染色的人。专业人群的出现促使民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印染方式。蜡染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初始于秦、成熟于东汉、发展于西晋、兴盛于唐,两千多年来一直与夹缬、绞缬、碱印、拓印等民间印染方式并存着,以其粗犷、自然、古拙、质朴的风格在印染

产品中一支独秀,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蜡染在我国分布很广,贵州属于蜡染工艺比较成熟的地区,丹寨、黄平、安顺、织金、六枝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对于贵州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蜡染有着得天独厚的

条件,因此我选择了“蜡染”作为美术课的授课内容之一。

在周朝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提出了朴素的工艺美学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时间、环境、材料、技术都是影响工艺品产生的重要因素。既然蜡染是一种工艺,自然要从这些方面来

进行筹备。

我在设计这一课题时,从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充分考虑到尽量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有较强的亲和才更容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三是通过课题的进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级中学美术课本里,蜡染没有像陶艺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也没有像剪纸、藏书票、立体构成、视觉传达等比较详细地在课程中安排出来,只在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单元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作为配角出现过一次,目的是为了讲解民间美术在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要完成《感受蜡染中的

美学》这一课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收集大量课本以外的资料。

为使课题能顺利进行,我简单地作了一个时间安排。第一阶段两周,进行理论知识与制作工具及示范作品的筹备。第二阶段九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蜡染相关的内容,通过制作演示、作品欣赏、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创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第

三阶段一周,整理学生作品,举办习作展览,作出合理评价,总结实验心得。 放下现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蜡染不谈,按照民间的制作方式,首先应该准备工具和耗材,工具有绘画用的蜡刀,盛蜡用的金属碗以及融蜡、煮蜡、清洗所用的一系列物品,耗材包括白布、蜂蜡、染料、固色剂、清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使用了部分代用品,如毛笔代替蜡刀、食盐代替固色剂,并使用酒精灯融蜡、电炉煮蜡。教具准备齐全

便可以开始教学了。

学习蜡染的制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民间制作方式通常是这样的:布匹最好采用白色土布,有时也使用机织白布、绵绸或麻布等天然纤维织物。防染剂采用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或用石灰加胶汁调浆。染料多用蓝靛,至于彩色染料,我国在汉代就有了着色的配方:茜草染深红、硫化汞染朱红、硫化铅染灰色、靛蓝染深蓝、栀子染黄色、碳素染黑色、蓝和棕色套染藏青。到西晋时,已可染出有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艺人们使用铜制的蜡刀作为绘制工具,这种蜡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夹在木柄或竹柄上缚紧,刀口微开,中间略空,易于蘸蓄蜂蜡,铜片有一定的保温能力,能将蜡的温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65℃左右。根据图案的要求和线条的粗细,画者配备有不同规格的蜡刀,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某些地区也使用一些特殊的绘制工具,如镇宁的布依族人就有一种特别的“笔”,将一根根铜线依图案需要排列,插在三角锥状的木块上,手持木块让铜线顶端蘸上蜡液直接点在布上,如同盖印章一般,点出排列整齐的纹样,这就是拓印与蜡染的结合。广西瑶族人则是用两块镂有细花的木板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待蜡凝固后打开模板取出布匹,即“绘制”完毕,这又是夹缬和蜡染的综合运用。“蜡花”绘制好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浸染了。在浸染之前,还须用手将“蜡花”搓一搓,由于蜂蜡是一种附着力强又容易龟裂的蜡,这时某些“蜡封”就会受损而产生天然的裂纹,而蜂蜡却不会从布上脱落。把画好的布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于第一次浸泡后,再在浅蓝色上点绘图案,再次浸染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但凡“蜡封”裂开的地方,染后会呈现网般的细纹,千变万化、绝无雷同,这便是蜡染的“冰纹”了。“冰纹”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出来,特意制作的“冰纹”更能使蜡染图案层次丰富、舒展别致。因为蓝靛属于还原性染料,布匹泡过染液后还需要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才能使染料分子充分氧化,以达到最好的着色效果,所以布匹须凉干后再进行固色。当布匹在固色剂中浸泡10分钟后便可以脱蜡了。把布匹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除去多余的染液与杂质,再次凉干即成。

为了避开一些过于复杂的程序,以便于学生操作,我在辅导学生具体制作时,作了简化的安排:先将已画好的图案用复写纸复制到白布上。取少许蜂蜡置于金属碗中,用酒精灯加热融化为液体,再将盛蜡的碗放入热水中以保持其液态。将白布展平,铺在画板上,用毛笔蘸蜡液在布上描绘,由于毛笔不像铜制的蜡刀那样能够保温,所以要特别注意控制蜂蜡的温度,蜡温高于70℃时作画,蜡汁会立即渗浸四周,造成线条化开,使花纹模糊不清,蜡温渐冷后又不易流动,造成线条断续不齐,而蜂蜡一旦蘸出碗中,从70℃降到20℃很快的,个中技巧就需要从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学生们在布上描绘时还要边画边提一提布,以免蜂蜡将布黏在画板上。待布上的蜂蜡完全凝固时,用手轻轻揉

捏布匹,使蜡产生自然裂纹。“蜡花”准备好后开始调配染液,在染料中配入少量食盐和明矾,溶化到热水中,待冷却后,放入布匹进行冷染,一般视情况浸泡一小时至六天。染色后取出凉干,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将布放入清水中反复清洗,除去杂质然后再次

凉干。这样,一幅蜡染习作就完成了。

蜡染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有着韵味无穷的“冰纹”。冰纹是蜂蜡裂开后,染料在布上留下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像蛛网,变化万千、妙不可言,人工难以描摹。相同图案的“蜡花”在浸染之后,冰纹也决不会相间,因此每一幅蜡染都是独一无一的。

学会较为完整的制作方式,只能说学会了蜡染的一部分,因为图案的创作才是蜡染的灵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个性是美最根本的特征。”所以我感到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创作十分重要。作为初中学生,他们对世界的体

验是很有限的,但并不等于他们心中没有可以用来抒发的东西。

蜡染是一种染织工艺,而染织纹样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装饰纹样总是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或时代特征。如:图腾形象能令人联想到氏族部落淳朴,饕餮纹能令人联想到商代威严的青铜质感,而四神纹令人联想到汉代凝重的画像砖古风,莲花表述着六朝的清淡,牡丹晖映出唐朝的富丽,松竹梅兰则体现出明清时代典雅的文人气质。广西、湖南等地的蜡染图案与贵州不尽相同,而贵州各市、县、州的蜡染图案又各有千

秋„„,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和体会的。

我先让学生们临摹现成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创作思路和制作技巧,一两次习作之后便有人要求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学们喜爱的小宠物、卡通人、建筑物、花鸟鱼虫、甚至他们并不擅长的“仕女”等渐渐出现在课堂作业中。当然,这比起完全没有铺垫的空想创作就要稍微成熟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每一位

同学在前期学习中的积累和在观察生活时得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重,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利用蜡染制作演示、作品观摩、网络检索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蜡染作品的机会。在实践中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试验,然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制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创作过程中拓展思路、展开想象,以达到培养其

综合思维的目的。

教学结束后,师生一起整理全部作品,并布置了展览,为半年来的学习作了一个总

结,也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蜡染中的美学。

荀子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工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有所用途才有意义。蜡染可以制成壁挂、装饰画、服装、家居装饰、日

常用品等物,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题。

多少年来,蜡染在贵州各民族中代代相传,曾经作为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顺应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长期存在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越做越精湛、染料越用越考究、色彩越绘越丰富,产品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机器印花的价格较

低的仿蜡染产品,但效果毕竟略有逊色,与真正意义上的蜡染无论如何是难以比拟的。如今的蜡染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去学习、去探究,才能使

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内容

  • 分析蜡染教学方法
  • [摘 要]蜡染工艺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重要部分,继承和发扬传统蜡染工艺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蜡染教学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立足蜡染教学较高的实践性,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以实现对蜡染工艺的充分发扬. [关键词]蜡染;实践教学;计算机技术;生活应用 蜡染是世界珍贵文化遗产 ...

  •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蜡染
  •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蜡染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蜡染 一.设计思考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蜡染工艺品能够运用于幼儿生活中,蜡染小包.帽子.围巾.肚兜等贴近幼儿生活,能适应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有关蜡染的主题活动,给幼儿讲述关于蜡染的民间故事,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 ...

  • 妙笔绘蜡染
  • 图为技术工人在专心制作蜡画 安顺被称为"蜡染之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顺蜡染早已声名远扬,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到安顺,并对这项工艺美术给予高度评价.今年 11月,我市三名蜡染艺术家王翀.徐波.洪惊涛被授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前,记者走访了 ...

  •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少数民族艺术
  •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少数民族艺术 --以云南少数民族工艺为例 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浅析艺术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着自己民族的艺术,56个民族和谐又有特色的生活在一起,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地融合各民族文化,直至今日我们的文化多姿多彩 ...

  • 布依族服饰_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_张建敏
  •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0.01.020 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 张建敏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布依族是古代"骆越人"的一支,布依族人作为一支古老民族,同生活在西安半坡村的古代人一样,它具备了母系氏族 ...

  • 校本课程介绍
  • 佟楼中学校本课程介绍 科技类: 航模 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对学生学习航空知识.增长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积极作用,是贯彻实施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好途径和载体. 电脑设计 为培养学生学习使 ...

  • 美在壮族-斑斓的服饰文化
  • 美在壮族-斑斓的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 ...

  •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_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_范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004年3月 Mar. [民族服饰研究]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范 例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关键词]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美学价值 [摘 要] 从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探讨了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品位 ...

  •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 摘 要: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内容作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06-01�� 1 乡村旅游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