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澄城之观后感

澄城县为关中东北部大县。由省城西安走高速路至澄城170余公里。不少人简称澄城县做澄县。

澄城此地有名之历史可上溯至春秋。起初,晋强秦弱,晋国占有黄河以西大片土地。晋就在澄城地面上筑有徵城。

徵并不是个多音字,唯有在事关澄城这里的发音改zheng为cheng,与澄同。这个地方为何被叫做徵呢?东汉的大经学家郑玄曾这样解释说:“徵,就是成的意思。两家议定婚事时,各派人在这里交换彩礼以最后完成婚礼的礼仪。”当初秦晋两国百姓多联姻,而联姻时都是到徵城互相交换彩礼。流传千年的“秦晋之好”成语就是来源于此。后来秦国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后,在这里设立了徵县。到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徵城”设澄城县,于是澄城二字流传至今。关于为何以澄而名之,传有两说:一说,因“徵”与“澄”同音,起初命名时误以澄为徵;还有一说,古徵城之地并不在现今澄城县城,名为澄城就是为了与徵城相区别。

近年来,人们思古念故之心甚重,钟情于彰显故里的老名字,以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澄城县城内有一条新建的南北大道便被名以古徵大街。

二、

澄城地处渭北高原,虽处关中之地,但亦另有自己特有之风情。风情之著处最显见的一为语音一为饮食。

单说饮食。澄城与众不同的饮食有三种,一水烹羊肉、一麦籽泡馍、一面花。 澄城水烹羊肉馆现今已遍布西安城内外,已与回族水烹羊肉呈分庭抗礼之势。在澄城,人们称呼出卖这种吃食的地方本叫羊肉馆,进了西安后为了招揽食客,入乡随俗地也叫成了水烹羊肉。现在在澄城卖这样吃食地方的标识也有了小小的变化,正名还叫做羊肉馆,但往往在现眼的地方还贴有说明性的副名“水烹羊肉”。 其实现今满世界没有水烹羊肉这样的招牌,“水烹”二字是笔者认为的。现在的卖家都叫做水盆羊肉。西安地面以所用肉类不同分别有“羊肉水盆”和“大肉水盆”。笔者以为,水盆乃水烹之讹传,先人当叫做水烹,不知何时何代被不求甚解的子孙们叫白了。笔者乃执拗之人,除了喋喋不休地以“水烹”纠正于朋友耳边之外,在本人的拙文字中凡是出现这样内容时也均义正词严地写作“水烹”而绝不写作“水盆”。

澄城水烹羊肉与回族水烹羊肉以及水烹大肉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清汤,后者是混汤;前者就食之面饼为近三角形,形象地被称之为月牙饼。饼将入口时讲究烫的拿不住,吃前用筷子沿月牙之弦划开,尽检碗中羊肉夹入,再多夹入切碎的青辣子。这均不同于回族出卖的水烹羊肉。吃澄城水烹羊肉时,要咬一口夹肉之饼喝一口羊肉汤。于是,入嘴的就是热馍热肉以及鲜美的热汤这样的美食。陕西处西北之边缘,秋冬春多寒冷,所以陕西人讲究吃食要煎火热烈。像水烹羊

肉这样的吃食不但能顶饥驱寒而且便宜。由此,陕西人有了对吃食的最高境界:花钱不多,吃个煎火。

麦仔泡馍又叫麦子泡,是专属于陕西澄城县的本地小吃,这种吃食仅限于澄城本地,而不为外人所知。麦仔泡馍最主要的食材是大麦粒。将大麦粒入锅熬汤,再在里面放上肉块、豆腐,凉粉,大肉,木耳和最不可缺少的猪下水。做成上桌时先见碗内满满的一层油泼辣子,吃者自己再撒上香菜。麦仔泡馍靠大麦汤醇厚的衬托,尽提肉块、豆腐等食材的本质,美味而开胃。麦仔泡馍吃时佐以劲道蒸馍,或泡或就。劳动人民都认为:吃麦仔泡馍即合口又顶饥又驱寒又节省。于是,又达到了花钱不多,吃个煎火的境界。不过,深爱自己家乡的有些澄城人还说:你写的这些只澄县街上卖的麦仔泡,与最原生态的麦仔泡还是不一样。那样的麦仔泡味道更是了得。

我们身边的好些个知名小吃出身都不高贵,大多因节俭而催生,大多由乡野而走来,麦仔泡馍也如此。陕西地方的农村中将操办红白事称作过事。过事就得招待参与过事的亲朋好友邻里乡党吃喝。因为过事又不是一天能结束,这个吃喝也就要持续几天。第二天早上,过事的主家往往会吩咐做饭师傅,用煮过肉的汤水熬上大麦粒,再将昨天席上可用的肉块、豆腐块、菜叶等材料放进去,出锅时,再放上沸油泼淋的辣子。于是,色香味俱佳的一款美味就这样出现了。陕西人对吃食还有一个境界:剩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麦仔泡馍能撑为美味,道理就在于此。

写者不才,甚无定力,每逢码吃食的字时,总是浮想联翩、腹内滚动、舌下生津,饥肠辘辘,好不丧眼白呆也。这不,刚码字到澄城的麦仔泡馍,眼前又出现了户县的大肉辣子疙瘩。把人真是馋地。

赶紧写澄城面花吧。

面花其实就是蒸的麦面发面馍,叫馍而不叫馒头是因为,这些馍有千百种的造型,有单个的造型,更有几种造型组合一起的大型造型。面花的个头都大大的超过普通的馒头,而且上不封顶,愈大愈好。像祝寿用的蟠桃状的面花,一个就需用面粉三斤。这样的分量就是为分而食之而来的。

面花是官方对这种吃食的叫法,老百姓还是只称呼原名:花花馍。这花馍是啥时候出现的,谁也说不清了。澄城人说:自古以来就有。花馍其实已不单单是一种吃食,其真正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手工艺术作品。澄城人凡逢时令节气、红白事、生子祝寿需走动时,都是拿的花花馍。那时没有那些虚头八脑的什么补品,也没有那些驴粪蛋蛋外面光,里面是个滥脏脏的什么盒盒礼品;那时乡里人手里有的多是地里长的物品,而恰恰缺少通货。于是馈赠之物只能自己解决了。反正家里有麦,村里有磨,灶房有笼,屋里有媳妇儿,自己弄。

澄城农妇制作花花馍的工具就是日常使用的针、梳、刀、剪,然后以一双巧手和灵动的心思,通过捏、剪、切、印、缀、染等手法将面团制成各种造型。脑

子里有什么样形象,手下就制出什么样的造型。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些花花馍的造型中,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故事,无不大胆夸张、极其抽象变形,但又是那样栩栩如生、绚丽多彩、合情合理、内涵丰富。

通过花花馍的造型,人们能深刻的感觉到制作者极端纯粹的创作冲动和极度自由的艺术想象力,也能深刻的感觉到制作者饱满的表现欲和强烈的期赞欲。是呀,人有美丑之别,属天设地造,无法与人相比。而心灵手巧却是后天成就,能否出息超人赢来赞誉,全凭自己努力。制作花花馍正是证明这个道理最好的方法。 澄城花花馍的主要用途是在参加别人的婚嫁、丧葬、祝寿、孩子满月时的手持礼物,以及在四时八节时敬送长辈的馈赠。这些时节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在这些时节送花花馍,不但可以表示自己与主家共欢乐同分担的心情,更可使主家少一些制作食物之累。送人花花馍的目的就是这样自然,绝不会附加上任何多余的所谓伟大意义。自然自会隽永,自然当然喜人。

观看澄城花花馍时,会不由自主想起那些外国大艺术家的油画和雕塑,两者之间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是那样的相似和异曲同工。可再了解一下澄城花花馍的形成是由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而来。而民间面花工艺技术的出现,也可追溯至汉朝初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时,会会心的一笑:那时,好多外国人还在树上住着呢。

三、

澄城县城内有条东西向大街,在这条大街上由东向西依次有四座建筑都值得一提。最东边的一座建筑是精进寺塔。《澄城县志》载:“精进寺建于唐肃宗时,浮图九级。”精进寺早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现仅存精进寺塔,仍是当初建起的模样,9层,塔身呈方形,仿木檐结构,第五层的斗拱出檐两跳。精进寺塔塔高38米,说不上直接云天,但也是很庄重雄厚。

现在的城市建设者,在精进寺塔周边建了一座小小的街心广场,让精进寺塔在闹市中多少仍能够享受一方宁静,接受着瞻仰、启发着思索。

看见精进寺塔让人感触两件事。唐肃宗生于富华、长于盛世、擅立于危乱、病死于惊忧。虽迎回了玄宗,却又紧随父亲而去。不但成就了自己的悲剧结局,也成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唐肃宗在位五年,在他病死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在这样动乱的时候,尚还能耗费金银建起精进寺塔,可推想出盛唐当年是如何之盛了。

再向西,分别有上世纪建成的两座办公楼,主楼均是五层,构造均是普通的砖混。这两座楼分别属于澄城县委、县府。这两座楼在全国可能算不上是最简朴的县级机关办公楼,但在县级机关办公楼多已现代豪华的今天,这两座办公楼还被县委县府使用着,应该记此一笔。

再向西是另一处澄城古迹,乐楼。这乐楼原是澄城县城隍庙的一部分,也是原城隍庙残存的唯一一部分。乐楼即城隍庙中必不可少的戏楼。戏楼戏台朝北,

好供座北朝南的城隍老爷与百姓一同观戏。城隍庙的大部分建筑早已不知去向,唯留这座戏楼。现今,人们在戏楼的北面重又塑了城隍与两尊女性神神。城隍老爷虽还是背北面南,假若戏楼再演戏,他老人家就只能听却看不到了。

朋友就澄城城隍庙的庙址还给我讲了一段戏说。他说,唯有澄城县的城隍庙建在城墙之外。他说,澄城县的城隍有个相好的住在城外,城隍白天得坐在庙里主持神职,会相好的只能下班后去,会了相好的再赶回来上班。但是,城隍必须天亮前就上班,可城门是天不亮不开。城隍认为不能每天早上都叫城门。他怕时间一长,守城门的人一个是不耐烦,另一个也会传绯闻,有碍神誉。于是,澄城县城隍庙就建在了城墙外。戏说往往没有逻辑,朋友没有说明:究竟是城隍运动神功将城里的庙宇挪到了城外;还是建庙的人早就知道城隍有相好的,刻意将庙建在了城外。我对朋友说,幸亏城隍爷爷的相好在城外,若城里还住着一个,岂不难为坏了他老人家。

现在的乐楼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原基础上修建的,分东、中、西三楼,中楼二层,上有回廊。三座楼均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四挑角。是关中戏楼的典型结构。楼上保存有唐代经幢,原来还有一架金代铁钟。

这架金代铁钟现在挪至澄城县博物馆保存。

澄城县博物馆位于澄城县城内古徵大街中段,毗邻古徵公园。据介绍:澄城县博物馆的规模和展出效果名列县级博物馆首列。讲解员介绍,该馆的建筑设计与布展均是山东一家文化公司所策划。依写者的欣赏水准,以为好。

澄城县博物馆展馆的门脸粗看没有什么特别,但经讲解介绍后,才看的出来,这个门脸整体为一个方鼎的造型,鼎足又是拴马桩的造型,拴马桩造型上段又有瓦当图案,门脸正中用片石砌成的造型中间镂空,镂空部分正是澄城县博物馆镇馆之宝金代铁钟的轮廓,门脸一侧竖起的风火墙上部也有一个镂空,镂空部分又是澄城县出土文物茧型瓶的轮廓。

博物馆主体门厅内设置了一根粗大的通天柱,好像是一卷简牍,上书由澄城县志中摘录的内容,包括发生在澄城地面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32件事,首件事为:周襄王27年(公元前625年),秦伐晋,晋败于彭衙(现澄城县西北),29年(公元前623年)晋襄公伐秦,进入秦地围元(今罗家洼乡新庄),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秦伐晋,取北徵,既现在蒲城县。末一件事为:西北野战军发起澄合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36师,48年11月澄城全境解放。对于这根历史柱的内容,讲解员特别要游客记住以下内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澄城县同时设澄城郡。讲解员会骄傲地说:太平真君七年是公元四百四十六年,距今已有1566年的历史,说明我们澄城县的历史多么悠久。对于徵字讲解员还会特别说明:徵字不是多音字,唯有在澄城才被念做Cheng。这种念法在中华大字典和康熙字典中有记载。

澄城县博物馆的陈列大厅内共设古代文明、尧头陶瓷、雕刻艺术、民俗工艺、

当代发展等五个展厅;室外有一个拴马桩的八卦阵展区。讲解员介绍馆内所陈列的展品均是真品。分述几样:

滴水砖。滴水砖的表面就像城市里盲道转弯处的那几块排列着乳钉状突起的地砖。只不过滴水砖上面的乳钉更突起更大,乳钉间的间距也更大。这些滴水砖是放置在屋檐之下的,用来承接屋檐滴水。这样,水滴若滴在乳钉上面便会四溅开来,从而延长了砖的寿命;水滴若滴到乳钉中间,周边乳钉刚好将溅水挡住,防止水溅起来;放在屋檐的下面又可以防滑。

茧型瓶。因瓶腹像蚕茧而得名,澄城人也叫做鸭蛋罐。这是少数民族放在马背上装水装酒的器物。讲解员说:蚕型瓶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声罐,古代的军士将蚕型瓶放置在地上,耳朵贴近瓶口可以判断出远处地方军马的数量。

千秋万岁瓦当。这在澄城的良周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据介绍说,除此“千秋万岁”瓦当之外,还有“与天无极”瓦当。这样形制的建筑构件只能是在皇家建筑中使用的。其他的建筑上是断不敢出现“千秋万岁”、“与天无极”这样的字样。

五铢钱范。青铜制,1979年在澄城县韦庄坡头村出土。为西汉官方铸钱的设备,当时一共出土了四十一件这样的钱范,这样一次出土四十一件铜钱范的记录名列全国首位,范为青铜制,分为两片,一范一次可铸铜钱四十二枚。西汉首都为长安,按澄城距只西安五百余里而论,坡头村这里当有属于中央直接管理的铸币厂。

男女石造像。2008年5月出土于澄城县雷家洼一个清初时期墓葬。该墓藏被盗掘后,澄城县博物馆才得知,当博物馆长到达现场时发现,墓藏已盗掘一空,唯在墓门处立置的两座石人造像完好无损。博物馆遂移回馆内并作为展品陈列。讲解员介绍到这里特别说到:由于这两座石人造像没有经专家鉴定,所以不知这两尊石人造像表示的任务是什么身份。希望有识的游客给予解释或通过游客相传,以争得正解。

石像通高约一米,青石,以工笔手法圆雕。石人衣着均为清代式样。

男子石像,眉清目秀,头顶清红顶帽,长袍,外套偏襟背心,足蹬虎头鞋。双手捧着一个烟袋。

女子石像,柳叶眉,缠足,一把式发髻高耸头顶,戴耳环。富人衣着,亦外套偏襟背心。右手执提梁壶,左手托盘,上置盖碗。

愚以为:这就是两件冥器,类乎于逝者灵前之童男女纸像。从出土位置分析,这两具石人是陪葬的石俑。从手中所执器物分析,其身份就是奴仆丫鬟。以石俑衣着装束分析,该墓主人应是汉人,而不是旗人。因为女子石像缠足、挽一把式发髻,而不是满族妇人的两把式发髻。这是墓主人后人为先人造的两具仆人造像,为在冥间伺候先人的。

龙首坝模型。龙首坝是“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的渠首工程,由此引洛水灌溉

蒲城、大荔一带50万亩良田。系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时,于1933年动工,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

尧头陶瓷。尧头陶瓷有着千年以上的烧造历史。其陶瓷烧制技艺在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艺也是这一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不同的是:景德镇陶瓷烧制技艺是作为官窑技艺列入的,而澄城尧头是作为民窑列入。

尧头陶瓷制品的主要用途,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居家过日子的一切生活资料均可收藏其中。老百姓用的东西,讲究的就是粗朴耐用。其造型纹饰釉色一看就是土生土长而来的。造型只求实用,显得粗朴厚实,不求纤巧;器物纹饰样式与当地民间剪纸、面花的样式一样,未受到其他系文化的影响;釉面只是纯黑,十分光亮。正是由此,尧头陶瓷反而达到了质朴古拙的艺术境界,卓立不凡的跻身在中华瓷器艺术百花园中。

尧头古窑区遗址有四平方公里,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原生态古窑群遗址的活化石。在全国范围内像尧头这样的古窑区遗址、特别是民窑遗址已经很少见了。

尧头陶瓷成品也与其他陶瓷制作一样,有浆泥,制坯,施釉,煅烧四大工艺。尧头瓷窑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尧头古窑区遗址内还完整的保存着一座道光十四年建起的烧窑,至今还可以使用。

冯玉祥将军的宣政碑。冯玉祥当年在澄城县主政过,主政期间,冯将军曾立过一通宣政碑。现今人们见到的这通碑碑稍有残缺,碑文最下边一行有缺字,尚清晰可见的碑文如下:

“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禁我们誓为人民建设及清廉为人民除水患修水利修道路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

拴马桩。渭北地方多有拴马桩,但唯澄城县地面上的拴马桩为最盛。如今拴马桩已成一大文化遗存且愈来愈被认识,澄城人更是以此为荣,不吝种种赞誉之词,像:地面上的兵马俑、庄稼人门前的华表。澄城县博物馆现收藏了720多根拴马桩,在室外以八卦样式列阵树立。拴马桩名贵之处在于桩顶雕刻,这些出自民间石匠之手的雕刻均是寓意美好,彰显愿景的主题,雕工传神精致。确实能称得上是石雕艺术。拴马桩的桩顶雕刻分为一道功、二道功、三道功。一道功就是只雕刻一个祥兽,二道功就是在祥兽上面再雕刻骑跨的人物,三道功是在骑跨人物身上再雕刻吉祥动物的形象。澄城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三道功拴马桩,其雕刻部分的雕工精妙、寓意美好、表现手法含蓄有趣。这个桩顶一道功刻了一只象征财富的蟾蜍,蟾蜍背上骑着一个汉子,汉子的嘴角夸张地咧向耳朵,顺此看去,原来是一只老鼠咬着汉子的耳朵上。讲解员介绍说:老鼠咬着耳朵,汉子为什么不打掉老鼠呢。原来,澄城人念“鼠”字时发“福”音。讲解员说:你想想,“老福”

咬住了耳朵,如何能将“福打掉呢”。

玉蝉。这是一件三级文物,是汉代的古玉。玉蝉是用来葬埋死者时,置于死者口中的衔物。为什么要死者含衔玉蝉呢。古人认为,一、蝉以喝露水为生,是圣洁干净之物;其二,蝉是破土而出的,给死者含衔蝉样玉制品,有期盼死者重生之意。如此说来,现代人将蝉样玉制品作为佩件挂在身上好像有些用意不明。 福、禄、寿砖制照壁。这是民居中常见的装饰用建筑。照壁上一字排开三位古代老者,一个老者,右手持一个元宝、左手抱一童子、童子手里也持一个元宝。讲解员说:这就是古人理解的福:不但自己手里有银子,还要抱着孙子,孙子手里也必须有银子。说到另一个代表禄的人物,讲解员说:什么是禄呢?你看这个人物穿的是官服,手里拿着一卷文书,这个文书是升迁的公文。代表寿的人物不用说了,拄着拐杖,说明年事已高,托着一颗大桃子,这是寿桃,有着一个硕大的额头,说明还能再活五百年。

犁耧耙耱耩子铧,铁锨笼担和木叉。澄城县博物馆搜集了这些传统的农具,这基本上就是创造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全部农具了。不过澄城县博物馆讲解员说:在澄城县还要加上一句:鞭干油葫芦手中拿。原来澄城县早有煤矿,澄城县早就有人从事煤炭运输的营生。运输工具是骡马大车,那就必须有赶车的鞭子。骡马大车是木制铁边的木头轱辘,车轴要经常膏油润滑,润滑油装在葫芦里。于是还得“鞭干油葫芦手中拿”了。

绘门帘。现在的人们早已没了在室内房间或是在户门上挂布门帘的生活了,就像澄城县手绘门帘的技艺现在也没了。澄城县博物馆里现在还保存这几件这样的手绘门帘。讲解员说:这些门帘出自澄城最有名的一个手绘门帘民间艺人之手。这位艺人绘制门帘的工具就是。艺人上的需要画门帘人家的门来,就凭一把尺子一支笔以及他脑海中丰富的图形,展开主人家提供的浆过的老粗布,探得主人家用途与喜好,即移尺动笔,不做草稿底图,无有思忖停顿,一气而就。讲解员介绍说:这位艺人还是一位绘制皮影的能者。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艺人离世后,只有人传承了他绘制皮影的技艺,而手绘门帘却无人承继已成绝唱。

博物馆里保管的这些手绘门帘以墨色线条绘就,四边以吉祥图案为框,上部的圆形图案里绘制的是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下部方框中绘制的是要人效仿的人间故事,另有人物山石花鸟树木流水祥兽器物用品绘入画中以为衬托。以类乎于绣像小说插图一样的笔法描摹。人间故事多为行孝爱人的主题,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整个手绘门帘古香古色,意趣盎然,寓教其中。

这些自绘成后从来没有挂过的手绘门帘,搭在陈列厅的一个架子上,以手轻轻抚摩,体会粗布的质感时,似能觉察的到绘制艺人以心留下的笔触。

花馍。这里陈列着2008年做成的花馍,不霉不裂。询问讲解员为甚?讲解员说:这是澄城县花馍的另一特点,可久放不坏,原因很简单。花馍经荫凉放干便可久置不坏。

照片。澄城县博物馆陈列了不少关乎澄城的老照片。给我留下印象的如下:

1、反映农村青年妇女下地劳作的黑白照。这是一群年轻妇女,肩扛劳动工具正走向田间,拍摄时间在冬季,照中人物多穿着臃肿的家做棉衣裤,衣服虽然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通过人物大步走路的姿势可以看出这些农村妇女的身材都很好,脸上洋溢的表情、显示出的精神面貌昂扬而向上。

2、欢送吴县长。这是一幅包括了很多人的照片,拍摄于1954年。讲解员说,照片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澄城县政府的全部工作人员,反映的是吴县长离任调动时大家欢送时的合影。看得出来当时的干群关系程度,照片中已分辨不出哪个是吴县长了,只看得出大家拍照时都怀着一个诚挚之心。

3、县委委员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80年,室外拍照。其中有两名女性委员,这些委员们大多穿的是手工布鞋和解放鞋,只有两个人穿的是在当年颇为时髦的空前绝后的凉鞋。

4、郑鑫淼来博物馆视察。郑鑫淼,男,澄城县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咱陕西乡党。前一阵儿有些不顺:丢东西、写错别字、办会所。但愿他继续前行。 室外展区。

拴马桩八卦阵。720根拴马桩以八卦的形式排列展出,营造出一股气势。特别一提的是在这里有一个挺好的创意,八卦阵一侧的白墙上悬挂了大小不一的七个木质车轮,错落成北斗七星的图形。原来在此处本应制作一些图案造型来陪衬720根拴马桩,但一直没有意思贴合的方式来表达。是澄城县博物馆馆长急中生智,生出了这个悬挂木制车轮寓意北斗七星的创意:澄城多赶着木轮大车运输之人,这些人走南闯北,踏霜碾冰,披星戴月,历苦向前,被人誉为澄城老哥。馆长以为:澄城老哥夜晚赶路准以天上北斗指引方向,以木制车轮排成七星之状可寓多少含义与其中哉。听过这样的介绍,心中震动,赞曰:真是神来之笔。 心中为何会震动,因我想起昭陵博物馆馆长一件事:2010年5月,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派出了三位文物修复专家,到美国参与修复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三位专家去时还带着一块石膏翻制模型,经比对,这块模型与“拳毛騧”马鞍断裂部分可以纹丝不差的拼合一起。原来这块模型的原物就是“拳毛騧”被打碎乘夜起运时遗落在昭陵现场的一块残块。昭陵的讲解员告诉我:这个残块是原昭陵博物馆馆长发现的,讲解员说:这位馆长虽然退休了,但他没事的时候,还总是围着昭陵转,期望着发现什么。于是,果然被他发现了这样宝贵的一块残块。

痴可造化。痴者,只专注于一事也;只专注于一事者,旁事不入眼耳不存于心也。这就是能令人心中震动的原因。

金代的铁钟。拴马桩八卦阵旁一亭中,悬挂着这架金代铁钟,被誉为澄城县博物馆镇馆之宝。宝贝之处在于,这架铸于金代的铁钟面上所铸文字中竟然有 54个简体汉字。简体字最初被叫俗体字,意指这是由大众百姓们书写出的。这

架金代铁钟原是澄城县善济寺院之钟,抗日战争时搬至县城,作为防日本鬼子空袭时报警钟,后来一直放于乐楼处。该钟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重约4吨。

铁钟上的简体汉字中有11个字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分别是: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这铁钟上的铸字表明钟铸于金明昌三年,即1192年。如此,证明我国在9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简体字的实例。 离开澄城县博物馆时,望着有许多寓意的陈列大厅门脸造型,心生了两种感慨:我们的祖先在那样早的时候就创下了如此高度的文明,令我们后代子孙崇敬有加诚惶诚恐自愧弗如;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只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双手,就创造出了万事不求人的农耕文明,这是不是也阻碍了我们的祖先只是胸怀家国,收眼身边,忽视、不知、拒绝了域外文明,以至于我们现在还行走在未竟的复兴大业中的原因呢?

澄城县为关中东北部大县。由省城西安走高速路至澄城170余公里。不少人简称澄城县做澄县。

澄城此地有名之历史可上溯至春秋。起初,晋强秦弱,晋国占有黄河以西大片土地。晋就在澄城地面上筑有徵城。

徵并不是个多音字,唯有在事关澄城这里的发音改zheng为cheng,与澄同。这个地方为何被叫做徵呢?东汉的大经学家郑玄曾这样解释说:“徵,就是成的意思。两家议定婚事时,各派人在这里交换彩礼以最后完成婚礼的礼仪。”当初秦晋两国百姓多联姻,而联姻时都是到徵城互相交换彩礼。流传千年的“秦晋之好”成语就是来源于此。后来秦国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后,在这里设立了徵县。到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徵城”设澄城县,于是澄城二字流传至今。关于为何以澄而名之,传有两说:一说,因“徵”与“澄”同音,起初命名时误以澄为徵;还有一说,古徵城之地并不在现今澄城县城,名为澄城就是为了与徵城相区别。

近年来,人们思古念故之心甚重,钟情于彰显故里的老名字,以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澄城县城内有一条新建的南北大道便被名以古徵大街。

二、

澄城地处渭北高原,虽处关中之地,但亦另有自己特有之风情。风情之著处最显见的一为语音一为饮食。

单说饮食。澄城与众不同的饮食有三种,一水烹羊肉、一麦籽泡馍、一面花。 澄城水烹羊肉馆现今已遍布西安城内外,已与回族水烹羊肉呈分庭抗礼之势。在澄城,人们称呼出卖这种吃食的地方本叫羊肉馆,进了西安后为了招揽食客,入乡随俗地也叫成了水烹羊肉。现在在澄城卖这样吃食地方的标识也有了小小的变化,正名还叫做羊肉馆,但往往在现眼的地方还贴有说明性的副名“水烹羊肉”。 其实现今满世界没有水烹羊肉这样的招牌,“水烹”二字是笔者认为的。现在的卖家都叫做水盆羊肉。西安地面以所用肉类不同分别有“羊肉水盆”和“大肉水盆”。笔者以为,水盆乃水烹之讹传,先人当叫做水烹,不知何时何代被不求甚解的子孙们叫白了。笔者乃执拗之人,除了喋喋不休地以“水烹”纠正于朋友耳边之外,在本人的拙文字中凡是出现这样内容时也均义正词严地写作“水烹”而绝不写作“水盆”。

澄城水烹羊肉与回族水烹羊肉以及水烹大肉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清汤,后者是混汤;前者就食之面饼为近三角形,形象地被称之为月牙饼。饼将入口时讲究烫的拿不住,吃前用筷子沿月牙之弦划开,尽检碗中羊肉夹入,再多夹入切碎的青辣子。这均不同于回族出卖的水烹羊肉。吃澄城水烹羊肉时,要咬一口夹肉之饼喝一口羊肉汤。于是,入嘴的就是热馍热肉以及鲜美的热汤这样的美食。陕西处西北之边缘,秋冬春多寒冷,所以陕西人讲究吃食要煎火热烈。像水烹羊

肉这样的吃食不但能顶饥驱寒而且便宜。由此,陕西人有了对吃食的最高境界:花钱不多,吃个煎火。

麦仔泡馍又叫麦子泡,是专属于陕西澄城县的本地小吃,这种吃食仅限于澄城本地,而不为外人所知。麦仔泡馍最主要的食材是大麦粒。将大麦粒入锅熬汤,再在里面放上肉块、豆腐,凉粉,大肉,木耳和最不可缺少的猪下水。做成上桌时先见碗内满满的一层油泼辣子,吃者自己再撒上香菜。麦仔泡馍靠大麦汤醇厚的衬托,尽提肉块、豆腐等食材的本质,美味而开胃。麦仔泡馍吃时佐以劲道蒸馍,或泡或就。劳动人民都认为:吃麦仔泡馍即合口又顶饥又驱寒又节省。于是,又达到了花钱不多,吃个煎火的境界。不过,深爱自己家乡的有些澄城人还说:你写的这些只澄县街上卖的麦仔泡,与最原生态的麦仔泡还是不一样。那样的麦仔泡味道更是了得。

我们身边的好些个知名小吃出身都不高贵,大多因节俭而催生,大多由乡野而走来,麦仔泡馍也如此。陕西地方的农村中将操办红白事称作过事。过事就得招待参与过事的亲朋好友邻里乡党吃喝。因为过事又不是一天能结束,这个吃喝也就要持续几天。第二天早上,过事的主家往往会吩咐做饭师傅,用煮过肉的汤水熬上大麦粒,再将昨天席上可用的肉块、豆腐块、菜叶等材料放进去,出锅时,再放上沸油泼淋的辣子。于是,色香味俱佳的一款美味就这样出现了。陕西人对吃食还有一个境界:剩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麦仔泡馍能撑为美味,道理就在于此。

写者不才,甚无定力,每逢码吃食的字时,总是浮想联翩、腹内滚动、舌下生津,饥肠辘辘,好不丧眼白呆也。这不,刚码字到澄城的麦仔泡馍,眼前又出现了户县的大肉辣子疙瘩。把人真是馋地。

赶紧写澄城面花吧。

面花其实就是蒸的麦面发面馍,叫馍而不叫馒头是因为,这些馍有千百种的造型,有单个的造型,更有几种造型组合一起的大型造型。面花的个头都大大的超过普通的馒头,而且上不封顶,愈大愈好。像祝寿用的蟠桃状的面花,一个就需用面粉三斤。这样的分量就是为分而食之而来的。

面花是官方对这种吃食的叫法,老百姓还是只称呼原名:花花馍。这花馍是啥时候出现的,谁也说不清了。澄城人说:自古以来就有。花馍其实已不单单是一种吃食,其真正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手工艺术作品。澄城人凡逢时令节气、红白事、生子祝寿需走动时,都是拿的花花馍。那时没有那些虚头八脑的什么补品,也没有那些驴粪蛋蛋外面光,里面是个滥脏脏的什么盒盒礼品;那时乡里人手里有的多是地里长的物品,而恰恰缺少通货。于是馈赠之物只能自己解决了。反正家里有麦,村里有磨,灶房有笼,屋里有媳妇儿,自己弄。

澄城农妇制作花花馍的工具就是日常使用的针、梳、刀、剪,然后以一双巧手和灵动的心思,通过捏、剪、切、印、缀、染等手法将面团制成各种造型。脑

子里有什么样形象,手下就制出什么样的造型。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些花花馍的造型中,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故事,无不大胆夸张、极其抽象变形,但又是那样栩栩如生、绚丽多彩、合情合理、内涵丰富。

通过花花馍的造型,人们能深刻的感觉到制作者极端纯粹的创作冲动和极度自由的艺术想象力,也能深刻的感觉到制作者饱满的表现欲和强烈的期赞欲。是呀,人有美丑之别,属天设地造,无法与人相比。而心灵手巧却是后天成就,能否出息超人赢来赞誉,全凭自己努力。制作花花馍正是证明这个道理最好的方法。 澄城花花馍的主要用途是在参加别人的婚嫁、丧葬、祝寿、孩子满月时的手持礼物,以及在四时八节时敬送长辈的馈赠。这些时节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在这些时节送花花馍,不但可以表示自己与主家共欢乐同分担的心情,更可使主家少一些制作食物之累。送人花花馍的目的就是这样自然,绝不会附加上任何多余的所谓伟大意义。自然自会隽永,自然当然喜人。

观看澄城花花馍时,会不由自主想起那些外国大艺术家的油画和雕塑,两者之间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是那样的相似和异曲同工。可再了解一下澄城花花馍的形成是由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而来。而民间面花工艺技术的出现,也可追溯至汉朝初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时,会会心的一笑:那时,好多外国人还在树上住着呢。

三、

澄城县城内有条东西向大街,在这条大街上由东向西依次有四座建筑都值得一提。最东边的一座建筑是精进寺塔。《澄城县志》载:“精进寺建于唐肃宗时,浮图九级。”精进寺早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现仅存精进寺塔,仍是当初建起的模样,9层,塔身呈方形,仿木檐结构,第五层的斗拱出檐两跳。精进寺塔塔高38米,说不上直接云天,但也是很庄重雄厚。

现在的城市建设者,在精进寺塔周边建了一座小小的街心广场,让精进寺塔在闹市中多少仍能够享受一方宁静,接受着瞻仰、启发着思索。

看见精进寺塔让人感触两件事。唐肃宗生于富华、长于盛世、擅立于危乱、病死于惊忧。虽迎回了玄宗,却又紧随父亲而去。不但成就了自己的悲剧结局,也成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唐肃宗在位五年,在他病死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在这样动乱的时候,尚还能耗费金银建起精进寺塔,可推想出盛唐当年是如何之盛了。

再向西,分别有上世纪建成的两座办公楼,主楼均是五层,构造均是普通的砖混。这两座楼分别属于澄城县委、县府。这两座楼在全国可能算不上是最简朴的县级机关办公楼,但在县级机关办公楼多已现代豪华的今天,这两座办公楼还被县委县府使用着,应该记此一笔。

再向西是另一处澄城古迹,乐楼。这乐楼原是澄城县城隍庙的一部分,也是原城隍庙残存的唯一一部分。乐楼即城隍庙中必不可少的戏楼。戏楼戏台朝北,

好供座北朝南的城隍老爷与百姓一同观戏。城隍庙的大部分建筑早已不知去向,唯留这座戏楼。现今,人们在戏楼的北面重又塑了城隍与两尊女性神神。城隍老爷虽还是背北面南,假若戏楼再演戏,他老人家就只能听却看不到了。

朋友就澄城城隍庙的庙址还给我讲了一段戏说。他说,唯有澄城县的城隍庙建在城墙之外。他说,澄城县的城隍有个相好的住在城外,城隍白天得坐在庙里主持神职,会相好的只能下班后去,会了相好的再赶回来上班。但是,城隍必须天亮前就上班,可城门是天不亮不开。城隍认为不能每天早上都叫城门。他怕时间一长,守城门的人一个是不耐烦,另一个也会传绯闻,有碍神誉。于是,澄城县城隍庙就建在了城墙外。戏说往往没有逻辑,朋友没有说明:究竟是城隍运动神功将城里的庙宇挪到了城外;还是建庙的人早就知道城隍有相好的,刻意将庙建在了城外。我对朋友说,幸亏城隍爷爷的相好在城外,若城里还住着一个,岂不难为坏了他老人家。

现在的乐楼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原基础上修建的,分东、中、西三楼,中楼二层,上有回廊。三座楼均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四挑角。是关中戏楼的典型结构。楼上保存有唐代经幢,原来还有一架金代铁钟。

这架金代铁钟现在挪至澄城县博物馆保存。

澄城县博物馆位于澄城县城内古徵大街中段,毗邻古徵公园。据介绍:澄城县博物馆的规模和展出效果名列县级博物馆首列。讲解员介绍,该馆的建筑设计与布展均是山东一家文化公司所策划。依写者的欣赏水准,以为好。

澄城县博物馆展馆的门脸粗看没有什么特别,但经讲解介绍后,才看的出来,这个门脸整体为一个方鼎的造型,鼎足又是拴马桩的造型,拴马桩造型上段又有瓦当图案,门脸正中用片石砌成的造型中间镂空,镂空部分正是澄城县博物馆镇馆之宝金代铁钟的轮廓,门脸一侧竖起的风火墙上部也有一个镂空,镂空部分又是澄城县出土文物茧型瓶的轮廓。

博物馆主体门厅内设置了一根粗大的通天柱,好像是一卷简牍,上书由澄城县志中摘录的内容,包括发生在澄城地面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32件事,首件事为:周襄王27年(公元前625年),秦伐晋,晋败于彭衙(现澄城县西北),29年(公元前623年)晋襄公伐秦,进入秦地围元(今罗家洼乡新庄),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秦伐晋,取北徵,既现在蒲城县。末一件事为:西北野战军发起澄合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36师,48年11月澄城全境解放。对于这根历史柱的内容,讲解员特别要游客记住以下内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澄城县同时设澄城郡。讲解员会骄傲地说:太平真君七年是公元四百四十六年,距今已有1566年的历史,说明我们澄城县的历史多么悠久。对于徵字讲解员还会特别说明:徵字不是多音字,唯有在澄城才被念做Cheng。这种念法在中华大字典和康熙字典中有记载。

澄城县博物馆的陈列大厅内共设古代文明、尧头陶瓷、雕刻艺术、民俗工艺、

当代发展等五个展厅;室外有一个拴马桩的八卦阵展区。讲解员介绍馆内所陈列的展品均是真品。分述几样:

滴水砖。滴水砖的表面就像城市里盲道转弯处的那几块排列着乳钉状突起的地砖。只不过滴水砖上面的乳钉更突起更大,乳钉间的间距也更大。这些滴水砖是放置在屋檐之下的,用来承接屋檐滴水。这样,水滴若滴在乳钉上面便会四溅开来,从而延长了砖的寿命;水滴若滴到乳钉中间,周边乳钉刚好将溅水挡住,防止水溅起来;放在屋檐的下面又可以防滑。

茧型瓶。因瓶腹像蚕茧而得名,澄城人也叫做鸭蛋罐。这是少数民族放在马背上装水装酒的器物。讲解员说:蚕型瓶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声罐,古代的军士将蚕型瓶放置在地上,耳朵贴近瓶口可以判断出远处地方军马的数量。

千秋万岁瓦当。这在澄城的良周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据介绍说,除此“千秋万岁”瓦当之外,还有“与天无极”瓦当。这样形制的建筑构件只能是在皇家建筑中使用的。其他的建筑上是断不敢出现“千秋万岁”、“与天无极”这样的字样。

五铢钱范。青铜制,1979年在澄城县韦庄坡头村出土。为西汉官方铸钱的设备,当时一共出土了四十一件这样的钱范,这样一次出土四十一件铜钱范的记录名列全国首位,范为青铜制,分为两片,一范一次可铸铜钱四十二枚。西汉首都为长安,按澄城距只西安五百余里而论,坡头村这里当有属于中央直接管理的铸币厂。

男女石造像。2008年5月出土于澄城县雷家洼一个清初时期墓葬。该墓藏被盗掘后,澄城县博物馆才得知,当博物馆长到达现场时发现,墓藏已盗掘一空,唯在墓门处立置的两座石人造像完好无损。博物馆遂移回馆内并作为展品陈列。讲解员介绍到这里特别说到:由于这两座石人造像没有经专家鉴定,所以不知这两尊石人造像表示的任务是什么身份。希望有识的游客给予解释或通过游客相传,以争得正解。

石像通高约一米,青石,以工笔手法圆雕。石人衣着均为清代式样。

男子石像,眉清目秀,头顶清红顶帽,长袍,外套偏襟背心,足蹬虎头鞋。双手捧着一个烟袋。

女子石像,柳叶眉,缠足,一把式发髻高耸头顶,戴耳环。富人衣着,亦外套偏襟背心。右手执提梁壶,左手托盘,上置盖碗。

愚以为:这就是两件冥器,类乎于逝者灵前之童男女纸像。从出土位置分析,这两具石人是陪葬的石俑。从手中所执器物分析,其身份就是奴仆丫鬟。以石俑衣着装束分析,该墓主人应是汉人,而不是旗人。因为女子石像缠足、挽一把式发髻,而不是满族妇人的两把式发髻。这是墓主人后人为先人造的两具仆人造像,为在冥间伺候先人的。

龙首坝模型。龙首坝是“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的渠首工程,由此引洛水灌溉

蒲城、大荔一带50万亩良田。系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时,于1933年动工,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

尧头陶瓷。尧头陶瓷有着千年以上的烧造历史。其陶瓷烧制技艺在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艺也是这一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不同的是:景德镇陶瓷烧制技艺是作为官窑技艺列入的,而澄城尧头是作为民窑列入。

尧头陶瓷制品的主要用途,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居家过日子的一切生活资料均可收藏其中。老百姓用的东西,讲究的就是粗朴耐用。其造型纹饰釉色一看就是土生土长而来的。造型只求实用,显得粗朴厚实,不求纤巧;器物纹饰样式与当地民间剪纸、面花的样式一样,未受到其他系文化的影响;釉面只是纯黑,十分光亮。正是由此,尧头陶瓷反而达到了质朴古拙的艺术境界,卓立不凡的跻身在中华瓷器艺术百花园中。

尧头古窑区遗址有四平方公里,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原生态古窑群遗址的活化石。在全国范围内像尧头这样的古窑区遗址、特别是民窑遗址已经很少见了。

尧头陶瓷成品也与其他陶瓷制作一样,有浆泥,制坯,施釉,煅烧四大工艺。尧头瓷窑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尧头古窑区遗址内还完整的保存着一座道光十四年建起的烧窑,至今还可以使用。

冯玉祥将军的宣政碑。冯玉祥当年在澄城县主政过,主政期间,冯将军曾立过一通宣政碑。现今人们见到的这通碑碑稍有残缺,碑文最下边一行有缺字,尚清晰可见的碑文如下:

“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禁我们誓为人民建设及清廉为人民除水患修水利修道路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

拴马桩。渭北地方多有拴马桩,但唯澄城县地面上的拴马桩为最盛。如今拴马桩已成一大文化遗存且愈来愈被认识,澄城人更是以此为荣,不吝种种赞誉之词,像:地面上的兵马俑、庄稼人门前的华表。澄城县博物馆现收藏了720多根拴马桩,在室外以八卦样式列阵树立。拴马桩名贵之处在于桩顶雕刻,这些出自民间石匠之手的雕刻均是寓意美好,彰显愿景的主题,雕工传神精致。确实能称得上是石雕艺术。拴马桩的桩顶雕刻分为一道功、二道功、三道功。一道功就是只雕刻一个祥兽,二道功就是在祥兽上面再雕刻骑跨的人物,三道功是在骑跨人物身上再雕刻吉祥动物的形象。澄城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三道功拴马桩,其雕刻部分的雕工精妙、寓意美好、表现手法含蓄有趣。这个桩顶一道功刻了一只象征财富的蟾蜍,蟾蜍背上骑着一个汉子,汉子的嘴角夸张地咧向耳朵,顺此看去,原来是一只老鼠咬着汉子的耳朵上。讲解员介绍说:老鼠咬着耳朵,汉子为什么不打掉老鼠呢。原来,澄城人念“鼠”字时发“福”音。讲解员说:你想想,“老福”

咬住了耳朵,如何能将“福打掉呢”。

玉蝉。这是一件三级文物,是汉代的古玉。玉蝉是用来葬埋死者时,置于死者口中的衔物。为什么要死者含衔玉蝉呢。古人认为,一、蝉以喝露水为生,是圣洁干净之物;其二,蝉是破土而出的,给死者含衔蝉样玉制品,有期盼死者重生之意。如此说来,现代人将蝉样玉制品作为佩件挂在身上好像有些用意不明。 福、禄、寿砖制照壁。这是民居中常见的装饰用建筑。照壁上一字排开三位古代老者,一个老者,右手持一个元宝、左手抱一童子、童子手里也持一个元宝。讲解员说:这就是古人理解的福:不但自己手里有银子,还要抱着孙子,孙子手里也必须有银子。说到另一个代表禄的人物,讲解员说:什么是禄呢?你看这个人物穿的是官服,手里拿着一卷文书,这个文书是升迁的公文。代表寿的人物不用说了,拄着拐杖,说明年事已高,托着一颗大桃子,这是寿桃,有着一个硕大的额头,说明还能再活五百年。

犁耧耙耱耩子铧,铁锨笼担和木叉。澄城县博物馆搜集了这些传统的农具,这基本上就是创造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全部农具了。不过澄城县博物馆讲解员说:在澄城县还要加上一句:鞭干油葫芦手中拿。原来澄城县早有煤矿,澄城县早就有人从事煤炭运输的营生。运输工具是骡马大车,那就必须有赶车的鞭子。骡马大车是木制铁边的木头轱辘,车轴要经常膏油润滑,润滑油装在葫芦里。于是还得“鞭干油葫芦手中拿”了。

绘门帘。现在的人们早已没了在室内房间或是在户门上挂布门帘的生活了,就像澄城县手绘门帘的技艺现在也没了。澄城县博物馆里现在还保存这几件这样的手绘门帘。讲解员说:这些门帘出自澄城最有名的一个手绘门帘民间艺人之手。这位艺人绘制门帘的工具就是。艺人上的需要画门帘人家的门来,就凭一把尺子一支笔以及他脑海中丰富的图形,展开主人家提供的浆过的老粗布,探得主人家用途与喜好,即移尺动笔,不做草稿底图,无有思忖停顿,一气而就。讲解员介绍说:这位艺人还是一位绘制皮影的能者。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艺人离世后,只有人传承了他绘制皮影的技艺,而手绘门帘却无人承继已成绝唱。

博物馆里保管的这些手绘门帘以墨色线条绘就,四边以吉祥图案为框,上部的圆形图案里绘制的是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下部方框中绘制的是要人效仿的人间故事,另有人物山石花鸟树木流水祥兽器物用品绘入画中以为衬托。以类乎于绣像小说插图一样的笔法描摹。人间故事多为行孝爱人的主题,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整个手绘门帘古香古色,意趣盎然,寓教其中。

这些自绘成后从来没有挂过的手绘门帘,搭在陈列厅的一个架子上,以手轻轻抚摩,体会粗布的质感时,似能觉察的到绘制艺人以心留下的笔触。

花馍。这里陈列着2008年做成的花馍,不霉不裂。询问讲解员为甚?讲解员说:这是澄城县花馍的另一特点,可久放不坏,原因很简单。花馍经荫凉放干便可久置不坏。

照片。澄城县博物馆陈列了不少关乎澄城的老照片。给我留下印象的如下:

1、反映农村青年妇女下地劳作的黑白照。这是一群年轻妇女,肩扛劳动工具正走向田间,拍摄时间在冬季,照中人物多穿着臃肿的家做棉衣裤,衣服虽然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通过人物大步走路的姿势可以看出这些农村妇女的身材都很好,脸上洋溢的表情、显示出的精神面貌昂扬而向上。

2、欢送吴县长。这是一幅包括了很多人的照片,拍摄于1954年。讲解员说,照片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澄城县政府的全部工作人员,反映的是吴县长离任调动时大家欢送时的合影。看得出来当时的干群关系程度,照片中已分辨不出哪个是吴县长了,只看得出大家拍照时都怀着一个诚挚之心。

3、县委委员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80年,室外拍照。其中有两名女性委员,这些委员们大多穿的是手工布鞋和解放鞋,只有两个人穿的是在当年颇为时髦的空前绝后的凉鞋。

4、郑鑫淼来博物馆视察。郑鑫淼,男,澄城县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咱陕西乡党。前一阵儿有些不顺:丢东西、写错别字、办会所。但愿他继续前行。 室外展区。

拴马桩八卦阵。720根拴马桩以八卦的形式排列展出,营造出一股气势。特别一提的是在这里有一个挺好的创意,八卦阵一侧的白墙上悬挂了大小不一的七个木质车轮,错落成北斗七星的图形。原来在此处本应制作一些图案造型来陪衬720根拴马桩,但一直没有意思贴合的方式来表达。是澄城县博物馆馆长急中生智,生出了这个悬挂木制车轮寓意北斗七星的创意:澄城多赶着木轮大车运输之人,这些人走南闯北,踏霜碾冰,披星戴月,历苦向前,被人誉为澄城老哥。馆长以为:澄城老哥夜晚赶路准以天上北斗指引方向,以木制车轮排成七星之状可寓多少含义与其中哉。听过这样的介绍,心中震动,赞曰:真是神来之笔。 心中为何会震动,因我想起昭陵博物馆馆长一件事:2010年5月,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派出了三位文物修复专家,到美国参与修复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三位专家去时还带着一块石膏翻制模型,经比对,这块模型与“拳毛騧”马鞍断裂部分可以纹丝不差的拼合一起。原来这块模型的原物就是“拳毛騧”被打碎乘夜起运时遗落在昭陵现场的一块残块。昭陵的讲解员告诉我:这个残块是原昭陵博物馆馆长发现的,讲解员说:这位馆长虽然退休了,但他没事的时候,还总是围着昭陵转,期望着发现什么。于是,果然被他发现了这样宝贵的一块残块。

痴可造化。痴者,只专注于一事也;只专注于一事者,旁事不入眼耳不存于心也。这就是能令人心中震动的原因。

金代的铁钟。拴马桩八卦阵旁一亭中,悬挂着这架金代铁钟,被誉为澄城县博物馆镇馆之宝。宝贝之处在于,这架铸于金代的铁钟面上所铸文字中竟然有 54个简体汉字。简体字最初被叫俗体字,意指这是由大众百姓们书写出的。这

架金代铁钟原是澄城县善济寺院之钟,抗日战争时搬至县城,作为防日本鬼子空袭时报警钟,后来一直放于乐楼处。该钟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重约4吨。

铁钟上的简体汉字中有11个字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分别是: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这铁钟上的铸字表明钟铸于金明昌三年,即1192年。如此,证明我国在9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简体字的实例。 离开澄城县博物馆时,望着有许多寓意的陈列大厅门脸造型,心生了两种感慨:我们的祖先在那样早的时候就创下了如此高度的文明,令我们后代子孙崇敬有加诚惶诚恐自愧弗如;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只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双手,就创造出了万事不求人的农耕文明,这是不是也阻碍了我们的祖先只是胸怀家国,收眼身边,忽视、不知、拒绝了域外文明,以至于我们现在还行走在未竟的复兴大业中的原因呢?


相关内容

  • 社火表演主持词
  • 1. 瑞龙腾飞紫气来 火红的社火耍起来。 盛世和-谐增春意, 君携佳人赏灯来。 花灯如海人如潮,贝壳嬉戏旱船跑。 难得今能同民乐,长街慢行尽开怀。 最赏艄公凌云步,单桨竟能划双船。 花船之内农家女,红莲浮水清秀颜。 细腰恰似风中柳,逗得君王不想前。 (停转头)读慢—— 有心遣臣上前问,那村那姓哪家媛 ...

  • 写家乡澄城的作文
  • 美丽澄城,我的家乡 北关中学 八年级十四班 韩楚楚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澄城县,这里历史悠久.旅游景点云集,被四条河流划为三梁一原. 这里有拴马桩石雕,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造型之奇特,闻名全国.曾有一次我去博物馆,顺便游览了一下形态各异的石雕,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一直以为澄城县很小,而且没有可以 ...

  •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2010-06-04 14:50:45)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杂谈 "在过去的50年间,有关投资的真正佳作至多也不过五六本,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当属经典之列."--<福布斯> 最近笔者读了马尔基尔的著名大作< ...

  • 取得农民技术职称人员名单
  • 附件: 取得农民技术职称人员名单 (果树管理专业类,共352人) 1.高级农技师(132人) 余红旗(临渭区) 武长安(临渭区) 郭润运(临渭区) 申明新(临渭区) 郭社良(临渭区) 张连洲(临渭区) 赵公社(临渭区) 李建设(临渭区) 李根宽(临渭区) 刘生亮(山西平陆) 贾建国(山西平陆) 武克 ...

  • 澄城县:全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我县召开
  • 5月27日,渭南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澄城县召开.渭南市各县(市.区)水务局分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负责同志:市属东雷抽黄.二期抽黄.石堡川水库.港口抽黄.洛惠局五大灌区.涧峪水库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水务局农水科胡玉英主持. 在听取各县(市.区)深化小 ...

  • 澄城县韦庄镇:借三干会之风,扬追赶超越之帆
  • 2月16日,澄城县韦庄镇隆重召开韦庄镇三级干部会议,镇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机关干部,驻韦各 单位.村两委成员.第一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姬西宁主持. 会议第一项由镇党委副书记姬西宁宣读了镇党委政府关于表彰2016年度全面工作先进集体的决定,决定对在2016年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西白村.东白龙村 ...

  • 砂器 - 砂质器物
  • 砂器 - 砂质器物 免费编辑 所属类别 :电影 砂器,意思是砂质器物,主要分布于尧头镇沟涧石崖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砂器 外文名称 shaqi 记    载 明代县志 地    点 陕西省澄城 始    于 唐朝 分布于 尧头镇沟涧石崖中 目录1历史渊源 2基本介绍 3主要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

  • 澄城交警召开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推进会
  • 渭南市交警支队召开全市黄标车治理工作总结表彰暨部署推进会后,澄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迅速动作,组织召开了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推进会,传达会议精神,扎实安排部署,夯实工作任务,加快全县"黄标车"报废淘汰工作步伐. 会上,交警大队副教导员赵国庆传达了交警支队黄标车治理工作总结表彰暨部署推进 ...

  • 澄城县环境保护局关于修改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名单的公示
  • 澄城县环境网格化监管名单(最新) 澄城县 网格长 联系方式 薛颖 [1**********] 副网格长 联系方式 李云鹏 [1**********] 联络员 联系方式 宋斌 [1**********] 区域名称 网格长 联系方式 联络员 联系方式 城关街道办 党师龙 [1**********]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