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产量再超千亿斤

2009粮食产量再超千亿斤

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078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千亿斤之上。经冬春连旱和夏季暴风灾情的考验,河南粮食总产千亿斤平台更稳固,“中原粮仓”更坚实。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2008年全球蔓延的粮食危机中,中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有保障的粮食安全使中国有条件从容应对经济危机。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粮食安全既是本省头等大事又为全国肩负着重要责任,粮食总产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占全国四分之一,可谓“河南有粮,全国不慌”,可靠的粮食保障使河南有基础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型。

河南粮食丰收,对全国粮食的数量安全提供保障,为质量安全提供条件,为结构安全奠定基础。基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河南从传统粮食种植业,扩展到现代农区养殖业,从大宗农产品初级生产,发展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全国的“大粮仓”,做成国人的“大厨房”。在不断巩固的千亿斤基础上,河南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对全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 党和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惠农政策,不断调动粮农积极性;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生产打牢基础。这既是大灾之年夺丰收的经验,又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要求。

大旱之年 再夺丰收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78亿斤,比上年增产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连续4年突破1000亿斤的目标。这也是我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今年我省秋粮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对河南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表示祝贺,对河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河南是国人重要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除了要满足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外,每年还要向省外提供300多亿斤商品粮。 今年我省粮食再夺丰收,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我省连续107天无有效降雨,遭遇了中原大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严重的旱灾。全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山区、丘陵地带高峰时有45万人、9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省委、省政府连续5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举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汇聚一切力量,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浇一遍。紧急启动了“600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并紧急筹措12.51亿元,在4月底前建成了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同时紧急组织全省13794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面对面地指导农民合理浇水、科学抗旱„„

针对河南过去存在的重夏(夏粮)轻秋(秋粮)、秋季易遭涝灾等影响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省委、省政府今年专门制订下发了《关于实施“450行动计划”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意见》,对秋粮生产进行部署和安排,力求做到夏秋并重。省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的低洼易涝秋播农田进行了治理。

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同时,通过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变“一缴”为“多送”。

2003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兑现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193.22亿元,户均补贴1003元。 据统计,全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46亿亩,较上年增加240万亩。同时,全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1.07亿亩,较上年增加393万亩。

●我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

●421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本报讯 (记者田宜龙) 我省通过财政扶持、加强银企对接等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记者2月20日从省农业厅获悉,去年我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421家龙头企业个个销售收入超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3800多亿元,成为我省战危机、保增长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去年我省加大了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9亿元,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7000万元,设立了1亿元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河南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基金。我省还通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畜牧业、粮食、农机等多个银企合作与招商引资对接会,累计合同金额达960亿元,为龙头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我省粮食、肉类、乳品精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0万吨、807万吨、370万吨。

据悉,今年,我省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品牌创建奖励等各项政策,鼓励食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承包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并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等形式,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河南食品工业品牌,加快河南实现由产粮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转变。②7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 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 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

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 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两大跨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刊发时间:2009-11-23 07:13:39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春种秋收, 一个沉甸甸的数字呈现在中原千里沃野——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 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大灾之年, 河南依然迎来了丰收; 与此同时, 全省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9.3%,2009年GDP 增速仍有望超过10%,总量可突破2万亿元。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河南工业依然大步向前。

种种事实表明,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 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以来, 河南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在保持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的同时,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踏上了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新征程。

经济腾飞科学发展走新路

按照传统思维, 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 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 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 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河南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 用占全国1/16的耕地, 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 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 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跃居全国第一, 食品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

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的同时, 河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

1.2%的速度增长, 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 河南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 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 84万亿元, 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河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 4年累计提高7.1个百分点,700万左右农民转为市民;2008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

0%,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河南占40个, 其中前十名占7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

文化繁荣古今融合魅力显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 把文化建设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文化跨越步伐矫健, 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事的新路,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中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60亿元, 近4年翻了两番; 以超凡影视制作公司、天乐动画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 全省已超过25000家; 宝丰民间艺人占全国的一半, 年收入达6亿多元, 催生了闻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王公庄村创作的“民权虎”享誉国内外书画市场, 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文化精品异彩纷呈。《程婴救孤》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首, 《风中少林》获中国舞蹈界最高荣誉“金荷花奖”,《少林武魂》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入美国百老汇的原创舞台剧, 《独角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 《小樱桃》作品规模居全球第

一、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 河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的CCTV —新科动漫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全年龄段、全天候播放的动漫频道。

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强劲的“河南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人瞩目、名流纷至, 成为中原文化的强势品牌、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冠军决赛, 成为河南吸引世界的靓丽风景线。

形象提升刮目相看新河南

“我自豪, 我是堂堂正正的河南人。”近年来, 河南省先后有9人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届届榜上有名;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籍有6人, 占全国1/9;刚刚揭晓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又有3人当选。经济的发达, 文化的繁荣, 带给河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足。河南人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 全省上下风清气正, 干事业的氛围空前浓厚, 河南形象显著提升, 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一个充满活力、开明开通、日新月异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成就好评如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 对河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对河南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来河南后坦诚评价,“如今河南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由衷赞叹黄河文明, 称在中原大地上生活过的人, 发生过的事, 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精神、这个民族的品格。来河南出席第六届公民道德论坛的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河南最大的变化就是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让13亿人重新认识了河南, 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众多国内外媒体异口同声“刮目相看新河南”,就连走遍全球的世界旅游小姐也动情地说:“河南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两大跨越”战略的实施, 一个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河南必将崛起于神州大地。

河南省2009年粮食产量1078亿斤

新华网郑州1月21日电 记者21日从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078亿斤,同比增长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农业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45万亩,同比增加145万亩;粮食总产1078亿斤,同比增长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765元,实际增长7%左右。

2009年河南省夏粮生产遭遇罕见的特大干旱、病虫害重发叠发,秋粮生产遭遇大风暴雨、低温寡照等严重自然灾害。经过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活动,进行关键技术推广培训,强化农情信息调度,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战胜严重频发灾害,实现了粮食生产预期目标,在大灾之年获得了粮食丰收。

据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州介绍,2010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科学防灾减灾,加强农业抗灾救灾的科学指导,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应对各种气象和生物灾害的准备工作,努力实现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继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力争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加强农情信息工作;抓好高产创建活动。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以“粮食稳定保收行动计划”为抓手,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夏秋并重、稳夏增秋,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

坚持强农兴工 河南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纪

实之四

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一边是粮食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连续4年超千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一边是工业兴旺发达,经济总量连年攀升并跃上全国第5的位置,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古、土、穷”的河南,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河南不仅没有削弱或牺牲农业,而是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走出了一条强农兴工、工农并举、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通常是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农业过重会影响工业发展,强调工业往往造成农业萎缩。对河南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省份,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既是双重任务,又是两难选择。

无粮不稳,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的决策层便深深认识到,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

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到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就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根据力学原理,与两根支柱、四根支柱相比较,三根支柱最稳定也最牢固。所谓的“三足鼎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省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牢固基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今年多发的自然灾害等特殊生产形势,省委、省政府极端重视粮食生产。徐光春书记多次强调,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的崛起与其他省份特别是与沿海省份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我们必须在搞好“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崛起。如果粮食问题搞不好,粮食不能丰收,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会受影响,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支柱性产业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就会削弱中原崛起的基础,影响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加快中原崛起的斗志和热情。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也多次指出,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稳定粮食增产也是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做好“三保”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无论从国家大局出发还是从河南发展出发,都必须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须臾不可放松。

有专家评论,是省委、省政府胸怀全局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两篇文章”联起做, “两幅画卷”一起绘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河南的工业化之路该如何起步、如何走?

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我省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推进中原崛起进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三化”进程,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做世界的“餐桌”。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我省按照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继2005年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后,我省又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7项补贴。在省委、省政府每年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大部分涉及“三农”。仅今年,省财政15项惠农补贴预计总额达1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兑现78亿元。

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加到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们认为,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形成了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顶托中原崛起的良好局面。

强农兴工,实现工业农业“共赢”

金秋,满载丰收的喜悦。

粮食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总产有望达1078亿斤,较上年增产5亿斤,实现了河南粮

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开门红”。

一份刚刚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省经济开始企

稳回升。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56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

全年有望实现10%的增长目标。

两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我省工农协调发展的又一有力证明。

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省粮食单产实现了从中低产向高产的

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

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近5年来,我省仅向省外

输出原粮就达1150亿斤,比河南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多,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

献。

围绕农业上工业,我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 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

家, 实现增加值1043.3亿元, 比2005年增长1.35倍, 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 占全省工业的比

重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

目前,“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均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三全凌”

汤圆占到60%以上,全国30%的方便面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半成品原料

也来自河南。“河南造”食品遍布全球。

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

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

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84

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在工业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其中,

2001年~2008年年均增长15.9%。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546.08亿元。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

工农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威力。

大灾之年的丰收带来了更多喜悦,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跨越式发展态势奠定了

坚实基础,提振了战胜危机、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如今,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以进一步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农民增

收共赢的崛起之路。(记者 李晓玮 田宜龙)

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

——探索“中原崛起”之路(一)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 河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古老的中原大地从沉寂到奋起,由追赶到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崛起之路,探索和创造了符合河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回顾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谋划河南的未来,实现“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召开之际,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探索“中原崛起”之路:《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中原城市群:昂起河南发展的“龙头”》、《县域经济:中原崛起的雄厚“基石”》、《一通百兴:带活发展一盘棋》、《双翼齐飞:两个“毫不动摇”的河南实践》、《两大跨越:吹响强省进军号》、《来吧,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让我们携手阔步,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创造中原崛起的辉煌明天。

6月的河南,正是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收获季节。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达到610.61亿元, 增幅居全国第6位;今年夏粮生产,全省小麦总产量超过600亿斤,依然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两份接踵而至的喜报,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600亿”,两个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深情地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见落叶而知深秋。河南已不是印象中的„古、土、穷‟,而是„新、活、亮‟;不是全国的„中不溜儿‟省,而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大省;不是„随大流‟的省份,而是快速成长的省份;不是封闭保守的省份,而是开放、开明、开通的省份。”

这些成就,来自9800万中原儿女的奋力拼搏、励精图治,同时也来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河南立足省情,创造性地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成

功走出的强农兴工推进中原崛起的正确道路。

抉 择

1993年1月14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到新野县蔬菜市场调研。一位菜农告诉他,上好的菜也卖不出去,一天收入才8元、10元。李长春喃喃地说:“10元钱,再吃顿饭,会落个啥?”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河南。数据显示,1990年河南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4.9∶35.5∶29.6。有关专家这样解读:当时的河南工业化水平相当低,同全国相比,河南农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工业则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

一组数据,勾起人们多少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让河南人彻底告别了半饥饿状态,但粮食盈余的不断增加,也令河南人对丰收喜忧参半。“卖粮难”带来一系列严重影响,粮食系统大面积亏损,农民手里攥着大把“白条”。

工业发展同样不乐观:全省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但遍地开花、多而不大、大而不强;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机制转换困难重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河南省官方文件中,往往用“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来描述河南的总体状况,且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落在全国后面,处境尴尬。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

河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那时候,有沿海地区工业化的诱惑,也有农业发展上的困惑,河南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确是个重大考验。”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

当时,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后的感受是,河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程度上,没有高速发展的工业,河南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粮价低、农业比较效益差,也使一些地方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已经近乎放弃了农业,热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时间,仿佛谁谈农业谁的思想就不解放,谁抓农业就是经济发展落后的标志。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河南省决策层深知,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到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面对这个似乎是“两难”的选择,河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自觉,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河南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做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党代会上铿锵有力地说: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业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不是减少的,而是不断上升的;向省外调出的粮食不是减少的,而是上升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在河南这样一个有着近亿人口的大省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对国家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还有专家这样总结: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做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削弱,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决 策

2003年2月12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踏着厚厚的积雪在焦作市调研后,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新思路:“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集中力量,把优势产业突出出来,加快发展,力争在中西部地区走在前列,在中部崛起,实现全面振兴。”

一个月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赫然出世,河南的工农业发展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沙澧河畔,柳岸风柔。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食品名城”,风光宜人的漯河市见证并受益于食品工业的勃兴。

在国内市场,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在香港市场,来自漯河的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北京,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市民菜篮子中占四分之一多……漯河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全国主要的粮食加工基地、中部重要的饮料生产基地。

漯河市财政局的一位官员笑称:“我们这里公务员的工资,每一块钱中有六、七毛钱来自食品工业。” 不独漯河双汇的肉制品、南街村的方便面,如今,郑州三全汤圆、思念速冻水饺以及神象、金苑面粉和挂面,信阳华英鸭,鹤壁大用肉鸡,三门峡湖滨果汁……一大批食品名牌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河南制造”极大地丰富了“国人厨房”。

靠着这些从田间成长起来的“工业大树”,河南的食品工业硕果盈枝: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3亿元,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食品工业成为河南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一个产业。 食品工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成长历程是河南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典型结合点,也是河南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基础较差的省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农业大省实现工业化方面寻求着发展与突破。

上世纪80年代,河南下大决心上项目,投资兴建了洛阳石化、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重点工程。但在农业上,河南除了靠卖“原”字号农产品外,农副产品加工业上一直乏善可陈。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有着便利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资源的角度看,“农”字是河南最大的市场优势。“广东能让全国人都喝广东水,河南为什么不能让全国人都吃点河南粮?”决策层向脚下这片热土发出了这样大大的问号,也向全省人民发出了激昂的动员令。

省委、省政府开启解放思想的“总开关”,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制定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发展战略,并树立了巩义竹林村、安阳钢铁等20面工农业战线红旗,对加快全省工农业发展起到了旗帜和导向作用。

一个个新的思想不断涌现,一项项新的决策相继出台: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优质小麦为主的全国重要优质粮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两个基地”建设……

2006年5月,徐光春深入郑州市食品工业企业调研时指出: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是7000万农民要是守着这个“粮仓”,那可富不了。只有把“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甚至不用生火动手做饭的“餐厅”,那才能富起来。

决策化为行动,蓝图变为现实。如今,河南农业产业化链条已经贯通了从“粮仓”到“厨房”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的主链带动下,其他产业也融入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中,为中原粮仓提供了新的支柱和效益增长点。在食品工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使这个农业大省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深刻嬗变。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为,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集中力量实施了关系全省经济大局和发展后劲的郑州民用机场、郑汴洛高速公路、50万门程控电话工程、350万千瓦电力建设等“十大基础工程”,和洛阳石化工程、河南煤化工工程、河南食品工程、河南钢铁工程等“二十项产业发展工程”,改变了全省经济面貌,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由此基本奠定。

进入21世纪,河南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扶持食品、有色金属、煤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新形势下,河南又筛选了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企业,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贷款协调等方面进行支持;推动省内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倾力打造河南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河南这艘„大船‟近年真的启动起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令人振奋。”

决 胜

2004年12月21日,瑞雪飞舞。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宣布:“从明年起,河南省所有县(市) 将全部免征农业税。”

在此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有关部门汇报了减免农业税的方案后,刚刚就任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稍事沉思,毅然决然地拍板:2005年起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

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我国农业大省河南宣告终结,这对全省7300万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曾有外电评述:河南全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这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河南来说,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这个重大举措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让河南农民高兴的事儿一件接一件:

2005年9月开始,河南省用了3个月的时间,分流安置了14万名乡镇干部,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打下坚实的基础,被舆论评价为“徐光春河南施政以来,在„三农‟领域中的第二手妙棋。”

2006年4月,徐光春深入到许昌县苏桥镇禄马村,面对面地向乡亲们宣讲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并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好补贴工作,做到“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中原连年大熟,粮食总产节节攀升。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其他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这样说。

2005年5月,已近83岁的基辛格第一次来到河南,他对河南不仅解决一亿人的吃饭问题,且还有粮食输出的成就大加赞扬,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以及美国鼓励用粮食提取生物能源等原因,引发世界粮食危机,有人惊呼:这无异于一场“粮食战争”。

面对关于粮食的“对话”,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河南用连年的丰收增添了中国的砝码,给世人以有力的回答。

在今年4月刚刚出版的《河南省情概览》中,一幅节节拔高的柱状图形象地勾画出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2000年以前的几年,河南经济总量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从2004年开始每年增加上千亿元,2005年到2007年,增幅均达到14%,2007年突破了15000亿元大关,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5位。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位,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连年大丰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总产均在1000亿斤以上,不仅为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还显示: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安钢、平煤、义煤、双汇、金龙、神马、新飞、宇通、洛拖、洛轴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蓬勃兴起,进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500家,居全国第6位……

工业的振兴极大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从全面免除农业税,到各项支农、惠农支出,河南财政投向“三农”的资金大量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突破400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专款增长15%以上。

工业文明的长足进步大大提升了河南农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耕作、基地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科技

化提升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同时,广阔的农村腹地也为河南工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工农业发展“两篇文章联起做”,正在书写着壮丽的篇章。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对河南在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成就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满怀期望地要求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

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承载着全省9800万人民的希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开始了河南从“大”到“强”新跨越。

最近,河南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请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已就此事到河南进行专题调研。

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眼光。加强核心区建设,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流失,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在河南能实现工农业“双赢”,这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其发展模式值得探讨和总结。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巨大威力。伴着十七大的春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河南强农兴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本报记者朱夏炎 王自合张学文 田宜龙)

河南强农兴工走出城乡协调发展新路

2009年11月10日 15:04 来源:农民日报 李钧德

两篇文章连起做 一张蓝图绘到底

——河南强农兴工走出城乡协调发展新路

农业大省河南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不断强化

农业的基础地位,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居全国之首,连续4

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

路。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然而,在粮食生产连创辉煌的同时,河南

工业化、城镇化的步履却异常沉重。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大省,河

南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应该如何起步?上世纪90年代初,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当时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要求围绕农业上工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连起做、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2005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世界的“大餐桌”。

近20年来,围绕强农兴工、城乡统筹发展的富民强省思路,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以农兴工、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省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省辖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制度,不仅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而且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始终稳定在1.188亿亩和1.034亿亩。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2004年底在全国率先宣布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后,又陆续出台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17项补贴。仅2009年,省财政各项惠农补贴预计总额达1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已兑现78亿元。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据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加到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河南省粮食总产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不仅养活了全省近1亿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7%,比2003年增长1.6倍,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居全国第二位。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助推河南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九位上升到全国第五位。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8年达到1.84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时期。目前,河南省仅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安排就业500余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全省每年有15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市民。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有设市城市38个,居全国第四位;城镇化水平达到35.9%。与2002年相比,提高10.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3.3个百分点。

“三农”难题的河南答案

本报评论员

粮食总产量十年居全国第一,GDP 突破万亿跨入两万亿,这些闪亮的数字表明,河南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率先在中部奋力崛起。在破解“三农”难题这一“重中之重”的大背景

下,河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让人们看到了破解“三农”难题的一缕曙光。

河南的变化是突破性的,而这个突破首先源自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思维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要求围绕农业上工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连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世界的“大餐桌”……通过近20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的内陆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发展新路子。

纵观河南的发展,他们始终没有放松粮食生产,没有放弃农业,粮食总产量连年刷新纪录,中国最大粮仓地位越来越稳固。不仅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离不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而河南上下对于“粮食责任”的坚守尤为可贵。

(责任编辑:施晓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10:52 经济日报

强农兴工:河南" 大粮仓" 变身" 大厨房"

来源: 2009-08-18

作为河南粮食生产的大头,夏粮丰收意味着河南全年实现1000亿斤粮食生产目标有了重要保障,是国家建设粮食核心区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据统计,正是夏粮的连年丰收,2006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才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一边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边是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坚持“两手抓”方针,一手抓应对危机、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抗旱浇麦、确保夏粮持续丰收,不仅打赢了抗旱浇麦这一硬仗,还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有望与去年612亿斤产量略有增长。

至此,占全国夏粮总产四分之一强的河南,夏粮已连续7年增产,连续6年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省农业厅专家说,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我省夏粮在1984年首破300亿斤、1996年首破400亿斤、2004年首破500亿斤的重大关口后,连续两年站上600亿斤,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的位置。

去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074亿斤。

1074亿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专家描述:1074亿斤粮食,如果13亿人每个人1天吃1斤粮食的话,那么可以供应全国人民吃近两个半月。如果把1074亿斤粮食分别装到高1米、宽1米的箱子里面,可以从北京一直铺到巴黎。

在去年国际粮价飞涨和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今年河南夏粮再夺丰收,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人民的期望,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又一道坚强屏障,增强了战胜危机的信心。

正如专家所言: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去年在国际粮食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的情况下,我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来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地区。如今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特别是小麦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河南粮食生产不仅要解决自身近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发生了争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能否稳定耕地面积。近年来,河南工业发展很快,工业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河南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粮食总产没有减少,走出了一条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削弱农业特别是不影响粮食生产的路子。

专家指出,河南之所以能稳固国家粮仓的地位,不仅中央对河南粮食生产寄予厚望,而且关键在于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充分认识到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把粮食生产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强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12月,省委作出决定,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从此,伴随这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而且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投入更加积极。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省连续9年实现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35亿亩以上,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河南省大力推进科学种田,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小麦亩产由500斤提高到700斤左右。

面对去年底以来河南遭遇的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春节过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部署抗旱浇麦工作,并强调,当前全省要把抗旱浇麦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一天也不能耽搁,一刻也不能放松。

省长郭庚茂出国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到重旱区指导小麦生产。郭庚茂要求,一定要把抗旱浇麦工作放到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制订保证夏粮稳定增产的工作方案。

河南省启动了“600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整合近13亿元涉农资金,在缺少灌溉工程设施的地区应急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据统计,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8.13亿元,浇麦9514万亩次,基本实现了应浇尽浇、应管尽管,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为夺取丰收争得了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实施“120个省直单位包县(市、区)制度”,紧急启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指导农民科学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这些举措,一举扭转了生产的不利局面,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夏粮刚刚入袋,省委省政府又启动了“秋粮450丰收计划”,立足抗灾夺丰收,将采取系列举措,力

争秋粮有个好收成,并以全年总产再上1000亿斤的产量,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强农兴工发展食品工业,“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在解决了“吃粮难”后,河南省农业生产却又面临着效益低、卖粮难等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河南省长期的“原”字号外输,农副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业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导致农业缺“钙”,工业缺“钢”,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状况,从上世纪90年代起,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

进入新世纪,河南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战略。2001年,河南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的重大战略,并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

2006年,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成为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成为国人的“大厨房”。 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

“一系列战略举措,使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食品工业茁壮成长。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推动了河南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鹏亮说。

如今,河南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厨房”。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达2600亿元,由全国第5位跃居全国第2位,粮食加工能力居全国第1位,食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国内食品市场,每10个速冻汤圆就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每10包方便面就有3包产自河南。

“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郭鹏亮说。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跟农副产品是紧密结合的,仅思念食品每年就要消耗5万吨面粉、3万吨糯米粉、1万吨大米、4万吨肉类、5万吨蔬菜和0.3万吨的调味料等大量的农副产品。”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农副产品转化为工业化食品,可以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充分发挥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和条件,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08年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并努力探索一条以粮为题带动“三农”、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共赢”的新型发展道路。

“这一战略抉择,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河南人民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敢于担当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专家说,粮食核心区建设抓住了“三农”工作中的核心,对破解“三农”难题,对解决产粮大县财政困难、农民增收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新的战略的实施,河南粮食生产将迎来更高的发展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要培育油脂加工业中的“双汇”

来源:东方今报 2008-08-26

今报郑州讯在河南强大的食品加工业体系中,肉制品加工行业有“双汇”、速冻食品行业有“三全”、“思念”,方便面行业有“白象”等叫响全国的品牌,但在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3185亿元的“油脂系”中,却没有河南企业的身影。

就河南油脂业的尴尬地位,8月24日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召集我省13家油脂骨干企业召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振兴河南花生油产业大有希望。

粮食大省缺少强大的本土食用油品牌

“河南的油脂业类似于当年河南的小麦,卖出去的是小麦,回来的是饼干。”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魏祖耀在座谈会上这样描述河南油脂业的现状。

魏祖耀认为,河南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但是油脂业却是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弱项,深加工明显不足,也没有形成强大的食用油品牌。

目前,河南人的厨房大部分被金龙鱼、福临门等知名品牌所占据。

据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陈振杰主任介绍,河南是油脂原材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国油料产量为2400万吨,河南的油料产量为483.9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0%,居全国第一位。但河南规模以上的174家油脂企业,油脂产量却只有157.57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6.8%。

陈振杰说,在河南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产业提升中,油脂加工业目前与省情不太匹配,未来将要着力培育出河南油脂加工业中的“双汇”。

河南具备振兴花生油产业的优势

“现在花生油的发展现状就像福建、广东那些鞋厂一样,人家下单子我们替人家生产。比如河南市场卖的金龙鱼花生油,大部分是我们生产的,人家买回去一贴上自己的牌子,每桶要比我们多卖一二十元。”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的李总说。

不过,他认为河南的花生油产业大有希望。目前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能保证原料的供应。“河南是全国花生种植大省,今年花生种植有望突破400万吨。”他说。

河南阳光油脂董事长司胜利也表示,目前国内大豆和菜子大部分需要进口,而且价格被跨国粮油巨头掌控,本土企业要做大很难。但花生油产业相对独立,产量决定价格走势,河南本身就是花生生产大省,不受粮油巨头的“垄断”。

河南油脂企业谋划“逆市扩张”(2008-12-10 13:54:50)

标签:杂谈

□今报记者 高亮/文 李杨/图20081210 分类:食用油

最近,河南本土油脂企业惊现集中扩潮,仅11月,就有10多家本土企业集中开始新建生产线,总投入的资金超过10亿元。如果这些生产线最终实现,将实现超过110万吨的产能,占到去年河南油脂总产量的70%。

现象

10家油脂企业“逆市扩张”

一场轰轰烈烈的扩产运动已经在河南油脂行业展开。

记者日前获悉,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开封包公”)正准备耗资1.5亿元,投资新建年产20万吨花生油(花生米) 生产线,实施“逆市扩张”。

实施“逆市扩张”计划的企业并非开封包公一家。记者查阅省发改委投资备案项目公示表发现,在11月份,除了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的1.5亿元投资项目,还有河南爱厨植物

油有限公司的1.02亿元投资项目;河南省星河油脂有限公司的1.13亿元投资项目;焦作市意达植物油脂有限公司的2.08亿元投资项目„„最近河南食用油行业呈现了“一拥而上”扩张产能的热潮。

据介绍,11月份,河南有10多家本土油脂企业,共投入10亿多元资金新建生产线,其中涉及大豆油、花生油、芝麻调和油、棉籽油、菜子油等不同的品种。

记者初步测算,如果这些新的项目全部建成,将为河南油脂产业新增超过110万吨的产能,这个数字占到2007年总产量的70%以上。

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说,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食用油35公斤,而中国的数字仅为10公斤,所以河南油脂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说法

很想摆脱外资企业的操纵

面对影响日益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何河南的食用油企业还“一掷千金”?“最近国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今年年底之前国家要投资1000亿元,在这1000亿元中有一部分资金是扶持全内资的油脂企业,河南油脂行业出现这一波上项目热潮,与争取国家资金直接相关。”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功民说。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扶持全内资油脂企业?除了与解决内需问题相关,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用李功民的话说:“目前国内食用油价格很多方面已经被外资企业操纵。” 据了解,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量最大的主要为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油消费国,国内约70%的大豆要依靠进口,由于一些国际大豆经销商的操作,国内的油脂企业经常吃亏。

花生油方面,来自新加坡的丰益国际公司所生产的“金龙鱼”超过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的40%,而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和山东的“鲁花”,在全国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棕榈油方面,2007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万吨,而通过丰益国际公司销往中国的棕榈油在400万吨以上。

李功民认为,国内的食用油企业要想摆脱外资企业的操纵,需得到政策的扶持。 破解

政府扶持出台“倍增计划”

河南年产花生超过420万吨,是全国花生生产大省,居全国前列,另外河南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

但“两头大”的河南,油脂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7年,河南油脂产量是157.57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但是针对每年200万吨到250万吨的食用油需求量来说,尚不能满足自给。

河南企业个头太小也是一大软肋。据业内人士透露,河南的油脂加工企业往往还充当着

“卖散油”的角色,即将散油卖给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

陈振杰说,不仅是河南,全国的油脂加工企业都很难,针对这一现象,2007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油料生产工作,确定了油脂产业的扶持政策。

今年1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河南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到2010年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要比2007年提升20%,保证河南油脂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打造2~3个知名品牌。

李功民表示:“政策的扶持,对加工企业而言将从原材料保障和生产经营方面获得信心,对油脂加工企业的发展将是实质性利好。”

影响

未来食用油价格还会再降

正阳是全国花生产量第一大县,该县经销花生的何立表示:“现在一斤花生的收购价格只有2.2元,最高价也就2.5元一斤,而去年这个时候一斤的价格在5元以上,价格跌了一半。” 记者走访郑州市各大卖场发现,一线品牌中,5升金龙鱼花生油已经由109元下调至89.5元,另外还赠送400毫升小包装花生油;5升福临门花生油由109元下调至87.9元,另外还赠送900毫升价值25元左右的小包装花生油。而本土品牌中,记者注意到5升星河花生油也由此前的95.8元下跌至59.5元,跌了36.3元。

河南目前超过10亿元的资金同时运作新的油脂项目,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功民说:“110万吨的产能如果能实现,将是河南本土油脂企业崛起的一次机会。这部分的产能将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能起到力挺河南目前花生价格低廉的作用。”

这是否会影响到未来市场上食用油价格的走势?“如果产能释放,应该可以降低食用油市场价格,但如果消费者不认可本土品牌,本土企业仍将继续沦为大品牌提供散油的境地,依然起不到影响市场价格的作用。因此,河南本土品牌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力的培养。”李功民称。

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

http://www.aweb.com.cn 2009年11月23日 15:43 光明日报 春种秋收,一个沉甸甸的数字呈现在中原千里沃野——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大灾之年,河南依然迎来了丰收;与此同时,全省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2009年GDP 增速仍有望超过10%,总量可突破2万亿元。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河南工业依然大步向前。

种种事实表明,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以来,河南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保

持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的同时,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新征程。

经济腾飞科学发展走新路

按照传统思维,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河南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跃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

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的同时,河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河南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84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河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4年累计提高7.1个百分点,700万左右农民转为市民;2008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河南占40个,其中前十名占7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 文化繁荣古今融合魅力显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把文化建设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跨越步伐矫健,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事的新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中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60亿元,近4年翻了两番;以超凡影视制作公司、天乐动画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全省已超过25000家;宝丰民间艺人占全国的一半,年收入达6亿多元,催生了闻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王公庄村创作的“民权虎”享誉国内外书画市场,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文化精品异彩纷呈。《程婴救孤》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首,《风中少林》获中国舞蹈界最高荣誉“金荷花奖”,《少林武魂》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入美国百老汇的原创舞台剧,《独角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小樱桃》作品规模居全球第

一、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河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的CCTV —新科动漫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全年龄段、全天候播放的动漫频道。

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强劲的“河南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人瞩目、名流纷至,成为中原文化的强势品牌、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冠军决赛,成为河南吸引世界的靓丽风景线。

形象提升刮目相看新河南

“我自豪,我是堂堂正正的河南人。”近年来,河南省先后有9人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届届榜上有名;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籍有6人,占全国1/9;刚刚揭晓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又有3人当选。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带给河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足。河南人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干事业的氛围空前浓厚,河南形象显著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一个充满活力、开明开通、日新月异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成就好评如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对河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河南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来河南后坦诚评价,“如今河南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由衷赞叹黄河文明,称在中原大地上生活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精神、这个民族的品格。来河南出席第六届公民道德论坛的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河南最大的变化就是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让13亿人重新认识了河南,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众多国内外媒体异口同声“刮目相看新河南”,就连走遍全球的世界旅游小姐也动情地说:“河南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两大跨越”战略的实施,一个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河南必将崛起于神州大地。

2009粮食产量再超千亿斤

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078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千亿斤之上。经冬春连旱和夏季暴风灾情的考验,河南粮食总产千亿斤平台更稳固,“中原粮仓”更坚实。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2008年全球蔓延的粮食危机中,中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有保障的粮食安全使中国有条件从容应对经济危机。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粮食安全既是本省头等大事又为全国肩负着重要责任,粮食总产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占全国四分之一,可谓“河南有粮,全国不慌”,可靠的粮食保障使河南有基础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型。

河南粮食丰收,对全国粮食的数量安全提供保障,为质量安全提供条件,为结构安全奠定基础。基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河南从传统粮食种植业,扩展到现代农区养殖业,从大宗农产品初级生产,发展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全国的“大粮仓”,做成国人的“大厨房”。在不断巩固的千亿斤基础上,河南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对全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 党和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惠农政策,不断调动粮农积极性;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生产打牢基础。这既是大灾之年夺丰收的经验,又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要求。

大旱之年 再夺丰收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78亿斤,比上年增产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连续4年突破1000亿斤的目标。这也是我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今年我省秋粮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对河南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表示祝贺,对河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河南是国人重要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除了要满足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外,每年还要向省外提供300多亿斤商品粮。 今年我省粮食再夺丰收,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我省连续107天无有效降雨,遭遇了中原大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严重的旱灾。全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山区、丘陵地带高峰时有45万人、9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省委、省政府连续5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举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汇聚一切力量,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浇一遍。紧急启动了“600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并紧急筹措12.51亿元,在4月底前建成了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同时紧急组织全省13794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面对面地指导农民合理浇水、科学抗旱„„

针对河南过去存在的重夏(夏粮)轻秋(秋粮)、秋季易遭涝灾等影响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省委、省政府今年专门制订下发了《关于实施“450行动计划”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意见》,对秋粮生产进行部署和安排,力求做到夏秋并重。省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的低洼易涝秋播农田进行了治理。

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同时,通过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变“一缴”为“多送”。

2003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兑现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193.22亿元,户均补贴1003元。 据统计,全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46亿亩,较上年增加240万亩。同时,全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1.07亿亩,较上年增加393万亩。

●我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

●421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本报讯 (记者田宜龙) 我省通过财政扶持、加强银企对接等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记者2月20日从省农业厅获悉,去年我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421家龙头企业个个销售收入超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3800多亿元,成为我省战危机、保增长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去年我省加大了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9亿元,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7000万元,设立了1亿元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河南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基金。我省还通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畜牧业、粮食、农机等多个银企合作与招商引资对接会,累计合同金额达960亿元,为龙头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我省粮食、肉类、乳品精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0万吨、807万吨、370万吨。

据悉,今年,我省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品牌创建奖励等各项政策,鼓励食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承包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并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等形式,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河南食品工业品牌,加快河南实现由产粮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转变。②7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 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 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

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 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两大跨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刊发时间:2009-11-23 07:13:39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春种秋收, 一个沉甸甸的数字呈现在中原千里沃野——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 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大灾之年, 河南依然迎来了丰收; 与此同时, 全省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9.3%,2009年GDP 增速仍有望超过10%,总量可突破2万亿元。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河南工业依然大步向前。

种种事实表明,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 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以来, 河南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在保持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的同时,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踏上了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新征程。

经济腾飞科学发展走新路

按照传统思维, 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 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 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 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河南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 用占全国1/16的耕地, 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 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 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跃居全国第一, 食品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

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的同时, 河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

1.2%的速度增长, 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 河南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 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 84万亿元, 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河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 4年累计提高7.1个百分点,700万左右农民转为市民;2008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

0%,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河南占40个, 其中前十名占7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

文化繁荣古今融合魅力显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 把文化建设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文化跨越步伐矫健, 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事的新路,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中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60亿元, 近4年翻了两番; 以超凡影视制作公司、天乐动画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 全省已超过25000家; 宝丰民间艺人占全国的一半, 年收入达6亿多元, 催生了闻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王公庄村创作的“民权虎”享誉国内外书画市场, 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文化精品异彩纷呈。《程婴救孤》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首, 《风中少林》获中国舞蹈界最高荣誉“金荷花奖”,《少林武魂》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入美国百老汇的原创舞台剧, 《独角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 《小樱桃》作品规模居全球第

一、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 河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的CCTV —新科动漫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全年龄段、全天候播放的动漫频道。

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强劲的“河南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人瞩目、名流纷至, 成为中原文化的强势品牌、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冠军决赛, 成为河南吸引世界的靓丽风景线。

形象提升刮目相看新河南

“我自豪, 我是堂堂正正的河南人。”近年来, 河南省先后有9人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届届榜上有名;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籍有6人, 占全国1/9;刚刚揭晓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又有3人当选。经济的发达, 文化的繁荣, 带给河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足。河南人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 全省上下风清气正, 干事业的氛围空前浓厚, 河南形象显著提升, 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一个充满活力、开明开通、日新月异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成就好评如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 对河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对河南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来河南后坦诚评价,“如今河南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由衷赞叹黄河文明, 称在中原大地上生活过的人, 发生过的事, 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精神、这个民族的品格。来河南出席第六届公民道德论坛的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河南最大的变化就是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让13亿人重新认识了河南, 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众多国内外媒体异口同声“刮目相看新河南”,就连走遍全球的世界旅游小姐也动情地说:“河南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两大跨越”战略的实施, 一个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河南必将崛起于神州大地。

河南省2009年粮食产量1078亿斤

新华网郑州1月21日电 记者21日从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078亿斤,同比增长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农业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45万亩,同比增加145万亩;粮食总产1078亿斤,同比增长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765元,实际增长7%左右。

2009年河南省夏粮生产遭遇罕见的特大干旱、病虫害重发叠发,秋粮生产遭遇大风暴雨、低温寡照等严重自然灾害。经过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活动,进行关键技术推广培训,强化农情信息调度,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战胜严重频发灾害,实现了粮食生产预期目标,在大灾之年获得了粮食丰收。

据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州介绍,2010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科学防灾减灾,加强农业抗灾救灾的科学指导,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应对各种气象和生物灾害的准备工作,努力实现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继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力争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加强农情信息工作;抓好高产创建活动。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以“粮食稳定保收行动计划”为抓手,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夏秋并重、稳夏增秋,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

坚持强农兴工 河南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纪

实之四

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一边是粮食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连续4年超千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一边是工业兴旺发达,经济总量连年攀升并跃上全国第5的位置,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古、土、穷”的河南,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河南不仅没有削弱或牺牲农业,而是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走出了一条强农兴工、工农并举、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通常是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农业过重会影响工业发展,强调工业往往造成农业萎缩。对河南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省份,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既是双重任务,又是两难选择。

无粮不稳,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的决策层便深深认识到,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

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到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就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根据力学原理,与两根支柱、四根支柱相比较,三根支柱最稳定也最牢固。所谓的“三足鼎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省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牢固基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今年多发的自然灾害等特殊生产形势,省委、省政府极端重视粮食生产。徐光春书记多次强调,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的崛起与其他省份特别是与沿海省份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我们必须在搞好“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崛起。如果粮食问题搞不好,粮食不能丰收,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会受影响,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支柱性产业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就会削弱中原崛起的基础,影响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加快中原崛起的斗志和热情。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也多次指出,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稳定粮食增产也是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做好“三保”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无论从国家大局出发还是从河南发展出发,都必须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须臾不可放松。

有专家评论,是省委、省政府胸怀全局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两篇文章”联起做, “两幅画卷”一起绘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河南的工业化之路该如何起步、如何走?

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我省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推进中原崛起进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三化”进程,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做世界的“餐桌”。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我省按照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继2005年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后,我省又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7项补贴。在省委、省政府每年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大部分涉及“三农”。仅今年,省财政15项惠农补贴预计总额达1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兑现78亿元。

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加到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们认为,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形成了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顶托中原崛起的良好局面。

强农兴工,实现工业农业“共赢”

金秋,满载丰收的喜悦。

粮食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总产有望达1078亿斤,较上年增产5亿斤,实现了河南粮

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开门红”。

一份刚刚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省经济开始企

稳回升。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56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

全年有望实现10%的增长目标。

两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我省工农协调发展的又一有力证明。

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省粮食单产实现了从中低产向高产的

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

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近5年来,我省仅向省外

输出原粮就达1150亿斤,比河南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多,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

献。

围绕农业上工业,我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 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

家, 实现增加值1043.3亿元, 比2005年增长1.35倍, 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 占全省工业的比

重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

目前,“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均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三全凌”

汤圆占到60%以上,全国30%的方便面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半成品原料

也来自河南。“河南造”食品遍布全球。

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

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

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84

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在工业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其中,

2001年~2008年年均增长15.9%。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546.08亿元。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

工农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威力。

大灾之年的丰收带来了更多喜悦,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跨越式发展态势奠定了

坚实基础,提振了战胜危机、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如今,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以进一步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农民增

收共赢的崛起之路。(记者 李晓玮 田宜龙)

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

——探索“中原崛起”之路(一)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 河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古老的中原大地从沉寂到奋起,由追赶到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崛起之路,探索和创造了符合河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回顾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谋划河南的未来,实现“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召开之际,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探索“中原崛起”之路:《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中原城市群:昂起河南发展的“龙头”》、《县域经济:中原崛起的雄厚“基石”》、《一通百兴:带活发展一盘棋》、《双翼齐飞:两个“毫不动摇”的河南实践》、《两大跨越:吹响强省进军号》、《来吧,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让我们携手阔步,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创造中原崛起的辉煌明天。

6月的河南,正是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收获季节。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达到610.61亿元, 增幅居全国第6位;今年夏粮生产,全省小麦总产量超过600亿斤,依然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两份接踵而至的喜报,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600亿”,两个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深情地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见落叶而知深秋。河南已不是印象中的„古、土、穷‟,而是„新、活、亮‟;不是全国的„中不溜儿‟省,而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大省;不是„随大流‟的省份,而是快速成长的省份;不是封闭保守的省份,而是开放、开明、开通的省份。”

这些成就,来自9800万中原儿女的奋力拼搏、励精图治,同时也来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河南立足省情,创造性地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成

功走出的强农兴工推进中原崛起的正确道路。

抉 择

1993年1月14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到新野县蔬菜市场调研。一位菜农告诉他,上好的菜也卖不出去,一天收入才8元、10元。李长春喃喃地说:“10元钱,再吃顿饭,会落个啥?”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河南。数据显示,1990年河南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4.9∶35.5∶29.6。有关专家这样解读:当时的河南工业化水平相当低,同全国相比,河南农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工业则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

一组数据,勾起人们多少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让河南人彻底告别了半饥饿状态,但粮食盈余的不断增加,也令河南人对丰收喜忧参半。“卖粮难”带来一系列严重影响,粮食系统大面积亏损,农民手里攥着大把“白条”。

工业发展同样不乐观:全省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但遍地开花、多而不大、大而不强;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机制转换困难重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河南省官方文件中,往往用“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来描述河南的总体状况,且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落在全国后面,处境尴尬。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

河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那时候,有沿海地区工业化的诱惑,也有农业发展上的困惑,河南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确是个重大考验。”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

当时,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后的感受是,河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程度上,没有高速发展的工业,河南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粮价低、农业比较效益差,也使一些地方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已经近乎放弃了农业,热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时间,仿佛谁谈农业谁的思想就不解放,谁抓农业就是经济发展落后的标志。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河南省决策层深知,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到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面对这个似乎是“两难”的选择,河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自觉,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河南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做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党代会上铿锵有力地说: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业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不是减少的,而是不断上升的;向省外调出的粮食不是减少的,而是上升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在河南这样一个有着近亿人口的大省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对国家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还有专家这样总结: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做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削弱,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决 策

2003年2月12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踏着厚厚的积雪在焦作市调研后,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新思路:“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集中力量,把优势产业突出出来,加快发展,力争在中西部地区走在前列,在中部崛起,实现全面振兴。”

一个月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赫然出世,河南的工农业发展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沙澧河畔,柳岸风柔。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食品名城”,风光宜人的漯河市见证并受益于食品工业的勃兴。

在国内市场,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在香港市场,来自漯河的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北京,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市民菜篮子中占四分之一多……漯河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全国主要的粮食加工基地、中部重要的饮料生产基地。

漯河市财政局的一位官员笑称:“我们这里公务员的工资,每一块钱中有六、七毛钱来自食品工业。” 不独漯河双汇的肉制品、南街村的方便面,如今,郑州三全汤圆、思念速冻水饺以及神象、金苑面粉和挂面,信阳华英鸭,鹤壁大用肉鸡,三门峡湖滨果汁……一大批食品名牌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河南制造”极大地丰富了“国人厨房”。

靠着这些从田间成长起来的“工业大树”,河南的食品工业硕果盈枝: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3亿元,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食品工业成为河南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一个产业。 食品工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成长历程是河南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典型结合点,也是河南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基础较差的省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农业大省实现工业化方面寻求着发展与突破。

上世纪80年代,河南下大决心上项目,投资兴建了洛阳石化、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重点工程。但在农业上,河南除了靠卖“原”字号农产品外,农副产品加工业上一直乏善可陈。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有着便利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资源的角度看,“农”字是河南最大的市场优势。“广东能让全国人都喝广东水,河南为什么不能让全国人都吃点河南粮?”决策层向脚下这片热土发出了这样大大的问号,也向全省人民发出了激昂的动员令。

省委、省政府开启解放思想的“总开关”,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制定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发展战略,并树立了巩义竹林村、安阳钢铁等20面工农业战线红旗,对加快全省工农业发展起到了旗帜和导向作用。

一个个新的思想不断涌现,一项项新的决策相继出台: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优质小麦为主的全国重要优质粮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两个基地”建设……

2006年5月,徐光春深入郑州市食品工业企业调研时指出: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是7000万农民要是守着这个“粮仓”,那可富不了。只有把“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甚至不用生火动手做饭的“餐厅”,那才能富起来。

决策化为行动,蓝图变为现实。如今,河南农业产业化链条已经贯通了从“粮仓”到“厨房”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的主链带动下,其他产业也融入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中,为中原粮仓提供了新的支柱和效益增长点。在食品工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使这个农业大省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深刻嬗变。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为,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集中力量实施了关系全省经济大局和发展后劲的郑州民用机场、郑汴洛高速公路、50万门程控电话工程、350万千瓦电力建设等“十大基础工程”,和洛阳石化工程、河南煤化工工程、河南食品工程、河南钢铁工程等“二十项产业发展工程”,改变了全省经济面貌,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由此基本奠定。

进入21世纪,河南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扶持食品、有色金属、煤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新形势下,河南又筛选了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企业,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贷款协调等方面进行支持;推动省内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倾力打造河南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河南这艘„大船‟近年真的启动起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令人振奋。”

决 胜

2004年12月21日,瑞雪飞舞。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宣布:“从明年起,河南省所有县(市) 将全部免征农业税。”

在此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有关部门汇报了减免农业税的方案后,刚刚就任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稍事沉思,毅然决然地拍板:2005年起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

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我国农业大省河南宣告终结,这对全省7300万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曾有外电评述:河南全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这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河南来说,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这个重大举措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让河南农民高兴的事儿一件接一件:

2005年9月开始,河南省用了3个月的时间,分流安置了14万名乡镇干部,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打下坚实的基础,被舆论评价为“徐光春河南施政以来,在„三农‟领域中的第二手妙棋。”

2006年4月,徐光春深入到许昌县苏桥镇禄马村,面对面地向乡亲们宣讲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并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好补贴工作,做到“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中原连年大熟,粮食总产节节攀升。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其他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这样说。

2005年5月,已近83岁的基辛格第一次来到河南,他对河南不仅解决一亿人的吃饭问题,且还有粮食输出的成就大加赞扬,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以及美国鼓励用粮食提取生物能源等原因,引发世界粮食危机,有人惊呼:这无异于一场“粮食战争”。

面对关于粮食的“对话”,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河南用连年的丰收增添了中国的砝码,给世人以有力的回答。

在今年4月刚刚出版的《河南省情概览》中,一幅节节拔高的柱状图形象地勾画出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2000年以前的几年,河南经济总量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从2004年开始每年增加上千亿元,2005年到2007年,增幅均达到14%,2007年突破了15000亿元大关,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5位。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位,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连年大丰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总产均在1000亿斤以上,不仅为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还显示: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安钢、平煤、义煤、双汇、金龙、神马、新飞、宇通、洛拖、洛轴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蓬勃兴起,进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500家,居全国第6位……

工业的振兴极大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从全面免除农业税,到各项支农、惠农支出,河南财政投向“三农”的资金大量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突破400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专款增长15%以上。

工业文明的长足进步大大提升了河南农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耕作、基地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科技

化提升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同时,广阔的农村腹地也为河南工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工农业发展“两篇文章联起做”,正在书写着壮丽的篇章。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对河南在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成就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满怀期望地要求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

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承载着全省9800万人民的希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开始了河南从“大”到“强”新跨越。

最近,河南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请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已就此事到河南进行专题调研。

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眼光。加强核心区建设,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流失,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在河南能实现工农业“双赢”,这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其发展模式值得探讨和总结。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巨大威力。伴着十七大的春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河南强农兴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本报记者朱夏炎 王自合张学文 田宜龙)

河南强农兴工走出城乡协调发展新路

2009年11月10日 15:04 来源:农民日报 李钧德

两篇文章连起做 一张蓝图绘到底

——河南强农兴工走出城乡协调发展新路

农业大省河南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不断强化

农业的基础地位,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居全国之首,连续4

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

路。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然而,在粮食生产连创辉煌的同时,河南

工业化、城镇化的步履却异常沉重。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大省,河

南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应该如何起步?上世纪90年代初,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当时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要求围绕农业上工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连起做、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2005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世界的“大餐桌”。

近20年来,围绕强农兴工、城乡统筹发展的富民强省思路,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以农兴工、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省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省辖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制度,不仅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而且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始终稳定在1.188亿亩和1.034亿亩。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2004年底在全国率先宣布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后,又陆续出台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17项补贴。仅2009年,省财政各项惠农补贴预计总额达1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已兑现78亿元。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据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加到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河南省粮食总产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不仅养活了全省近1亿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7%,比2003年增长1.6倍,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居全国第二位。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助推河南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九位上升到全国第五位。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8年达到1.84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时期。目前,河南省仅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安排就业500余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全省每年有15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市民。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有设市城市38个,居全国第四位;城镇化水平达到35.9%。与2002年相比,提高10.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3.3个百分点。

“三农”难题的河南答案

本报评论员

粮食总产量十年居全国第一,GDP 突破万亿跨入两万亿,这些闪亮的数字表明,河南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率先在中部奋力崛起。在破解“三农”难题这一“重中之重”的大背景

下,河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让人们看到了破解“三农”难题的一缕曙光。

河南的变化是突破性的,而这个突破首先源自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思维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要求围绕农业上工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连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世界的“大餐桌”……通过近20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的内陆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发展新路子。

纵观河南的发展,他们始终没有放松粮食生产,没有放弃农业,粮食总产量连年刷新纪录,中国最大粮仓地位越来越稳固。不仅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离不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而河南上下对于“粮食责任”的坚守尤为可贵。

(责任编辑:施晓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10:52 经济日报

强农兴工:河南" 大粮仓" 变身" 大厨房"

来源: 2009-08-18

作为河南粮食生产的大头,夏粮丰收意味着河南全年实现1000亿斤粮食生产目标有了重要保障,是国家建设粮食核心区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据统计,正是夏粮的连年丰收,2006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才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一边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边是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坚持“两手抓”方针,一手抓应对危机、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抗旱浇麦、确保夏粮持续丰收,不仅打赢了抗旱浇麦这一硬仗,还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有望与去年612亿斤产量略有增长。

至此,占全国夏粮总产四分之一强的河南,夏粮已连续7年增产,连续6年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省农业厅专家说,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我省夏粮在1984年首破300亿斤、1996年首破400亿斤、2004年首破500亿斤的重大关口后,连续两年站上600亿斤,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的位置。

去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074亿斤。

1074亿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专家描述:1074亿斤粮食,如果13亿人每个人1天吃1斤粮食的话,那么可以供应全国人民吃近两个半月。如果把1074亿斤粮食分别装到高1米、宽1米的箱子里面,可以从北京一直铺到巴黎。

在去年国际粮价飞涨和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今年河南夏粮再夺丰收,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人民的期望,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又一道坚强屏障,增强了战胜危机的信心。

正如专家所言: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去年在国际粮食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的情况下,我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来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地区。如今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特别是小麦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河南粮食生产不仅要解决自身近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发生了争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能否稳定耕地面积。近年来,河南工业发展很快,工业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河南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粮食总产没有减少,走出了一条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削弱农业特别是不影响粮食生产的路子。

专家指出,河南之所以能稳固国家粮仓的地位,不仅中央对河南粮食生产寄予厚望,而且关键在于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充分认识到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把粮食生产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强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12月,省委作出决定,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从此,伴随这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而且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投入更加积极。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省连续9年实现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35亿亩以上,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河南省大力推进科学种田,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小麦亩产由500斤提高到700斤左右。

面对去年底以来河南遭遇的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春节过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部署抗旱浇麦工作,并强调,当前全省要把抗旱浇麦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一天也不能耽搁,一刻也不能放松。

省长郭庚茂出国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到重旱区指导小麦生产。郭庚茂要求,一定要把抗旱浇麦工作放到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制订保证夏粮稳定增产的工作方案。

河南省启动了“600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整合近13亿元涉农资金,在缺少灌溉工程设施的地区应急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据统计,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8.13亿元,浇麦9514万亩次,基本实现了应浇尽浇、应管尽管,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为夺取丰收争得了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实施“120个省直单位包县(市、区)制度”,紧急启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指导农民科学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这些举措,一举扭转了生产的不利局面,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夏粮刚刚入袋,省委省政府又启动了“秋粮450丰收计划”,立足抗灾夺丰收,将采取系列举措,力

争秋粮有个好收成,并以全年总产再上1000亿斤的产量,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强农兴工发展食品工业,“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在解决了“吃粮难”后,河南省农业生产却又面临着效益低、卖粮难等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河南省长期的“原”字号外输,农副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业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导致农业缺“钙”,工业缺“钢”,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状况,从上世纪90年代起,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

进入新世纪,河南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战略。2001年,河南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的重大战略,并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

2006年,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成为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成为国人的“大厨房”。 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

“一系列战略举措,使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食品工业茁壮成长。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推动了河南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鹏亮说。

如今,河南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厨房”。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达2600亿元,由全国第5位跃居全国第2位,粮食加工能力居全国第1位,食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国内食品市场,每10个速冻汤圆就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每10包方便面就有3包产自河南。

“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郭鹏亮说。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跟农副产品是紧密结合的,仅思念食品每年就要消耗5万吨面粉、3万吨糯米粉、1万吨大米、4万吨肉类、5万吨蔬菜和0.3万吨的调味料等大量的农副产品。”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农副产品转化为工业化食品,可以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充分发挥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和条件,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08年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并努力探索一条以粮为题带动“三农”、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共赢”的新型发展道路。

“这一战略抉择,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河南人民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敢于担当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专家说,粮食核心区建设抓住了“三农”工作中的核心,对破解“三农”难题,对解决产粮大县财政困难、农民增收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新的战略的实施,河南粮食生产将迎来更高的发展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要培育油脂加工业中的“双汇”

来源:东方今报 2008-08-26

今报郑州讯在河南强大的食品加工业体系中,肉制品加工行业有“双汇”、速冻食品行业有“三全”、“思念”,方便面行业有“白象”等叫响全国的品牌,但在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3185亿元的“油脂系”中,却没有河南企业的身影。

就河南油脂业的尴尬地位,8月24日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召集我省13家油脂骨干企业召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振兴河南花生油产业大有希望。

粮食大省缺少强大的本土食用油品牌

“河南的油脂业类似于当年河南的小麦,卖出去的是小麦,回来的是饼干。”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魏祖耀在座谈会上这样描述河南油脂业的现状。

魏祖耀认为,河南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但是油脂业却是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弱项,深加工明显不足,也没有形成强大的食用油品牌。

目前,河南人的厨房大部分被金龙鱼、福临门等知名品牌所占据。

据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陈振杰主任介绍,河南是油脂原材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国油料产量为2400万吨,河南的油料产量为483.9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0%,居全国第一位。但河南规模以上的174家油脂企业,油脂产量却只有157.57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6.8%。

陈振杰说,在河南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产业提升中,油脂加工业目前与省情不太匹配,未来将要着力培育出河南油脂加工业中的“双汇”。

河南具备振兴花生油产业的优势

“现在花生油的发展现状就像福建、广东那些鞋厂一样,人家下单子我们替人家生产。比如河南市场卖的金龙鱼花生油,大部分是我们生产的,人家买回去一贴上自己的牌子,每桶要比我们多卖一二十元。”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的李总说。

不过,他认为河南的花生油产业大有希望。目前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能保证原料的供应。“河南是全国花生种植大省,今年花生种植有望突破400万吨。”他说。

河南阳光油脂董事长司胜利也表示,目前国内大豆和菜子大部分需要进口,而且价格被跨国粮油巨头掌控,本土企业要做大很难。但花生油产业相对独立,产量决定价格走势,河南本身就是花生生产大省,不受粮油巨头的“垄断”。

河南油脂企业谋划“逆市扩张”(2008-12-10 13:54:50)

标签:杂谈

□今报记者 高亮/文 李杨/图20081210 分类:食用油

最近,河南本土油脂企业惊现集中扩潮,仅11月,就有10多家本土企业集中开始新建生产线,总投入的资金超过10亿元。如果这些生产线最终实现,将实现超过110万吨的产能,占到去年河南油脂总产量的70%。

现象

10家油脂企业“逆市扩张”

一场轰轰烈烈的扩产运动已经在河南油脂行业展开。

记者日前获悉,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开封包公”)正准备耗资1.5亿元,投资新建年产20万吨花生油(花生米) 生产线,实施“逆市扩张”。

实施“逆市扩张”计划的企业并非开封包公一家。记者查阅省发改委投资备案项目公示表发现,在11月份,除了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的1.5亿元投资项目,还有河南爱厨植物

油有限公司的1.02亿元投资项目;河南省星河油脂有限公司的1.13亿元投资项目;焦作市意达植物油脂有限公司的2.08亿元投资项目„„最近河南食用油行业呈现了“一拥而上”扩张产能的热潮。

据介绍,11月份,河南有10多家本土油脂企业,共投入10亿多元资金新建生产线,其中涉及大豆油、花生油、芝麻调和油、棉籽油、菜子油等不同的品种。

记者初步测算,如果这些新的项目全部建成,将为河南油脂产业新增超过110万吨的产能,这个数字占到2007年总产量的70%以上。

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说,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食用油35公斤,而中国的数字仅为10公斤,所以河南油脂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说法

很想摆脱外资企业的操纵

面对影响日益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何河南的食用油企业还“一掷千金”?“最近国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今年年底之前国家要投资1000亿元,在这1000亿元中有一部分资金是扶持全内资的油脂企业,河南油脂行业出现这一波上项目热潮,与争取国家资金直接相关。”开封包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功民说。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扶持全内资油脂企业?除了与解决内需问题相关,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用李功民的话说:“目前国内食用油价格很多方面已经被外资企业操纵。” 据了解,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量最大的主要为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油消费国,国内约70%的大豆要依靠进口,由于一些国际大豆经销商的操作,国内的油脂企业经常吃亏。

花生油方面,来自新加坡的丰益国际公司所生产的“金龙鱼”超过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的40%,而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和山东的“鲁花”,在全国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棕榈油方面,2007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万吨,而通过丰益国际公司销往中国的棕榈油在400万吨以上。

李功民认为,国内的食用油企业要想摆脱外资企业的操纵,需得到政策的扶持。 破解

政府扶持出台“倍增计划”

河南年产花生超过420万吨,是全国花生生产大省,居全国前列,另外河南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

但“两头大”的河南,油脂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7年,河南油脂产量是157.57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但是针对每年200万吨到250万吨的食用油需求量来说,尚不能满足自给。

河南企业个头太小也是一大软肋。据业内人士透露,河南的油脂加工企业往往还充当着

“卖散油”的角色,即将散油卖给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

陈振杰说,不仅是河南,全国的油脂加工企业都很难,针对这一现象,2007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油料生产工作,确定了油脂产业的扶持政策。

今年1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河南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到2010年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要比2007年提升20%,保证河南油脂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打造2~3个知名品牌。

李功民表示:“政策的扶持,对加工企业而言将从原材料保障和生产经营方面获得信心,对油脂加工企业的发展将是实质性利好。”

影响

未来食用油价格还会再降

正阳是全国花生产量第一大县,该县经销花生的何立表示:“现在一斤花生的收购价格只有2.2元,最高价也就2.5元一斤,而去年这个时候一斤的价格在5元以上,价格跌了一半。” 记者走访郑州市各大卖场发现,一线品牌中,5升金龙鱼花生油已经由109元下调至89.5元,另外还赠送400毫升小包装花生油;5升福临门花生油由109元下调至87.9元,另外还赠送900毫升价值25元左右的小包装花生油。而本土品牌中,记者注意到5升星河花生油也由此前的95.8元下跌至59.5元,跌了36.3元。

河南目前超过10亿元的资金同时运作新的油脂项目,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功民说:“110万吨的产能如果能实现,将是河南本土油脂企业崛起的一次机会。这部分的产能将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能起到力挺河南目前花生价格低廉的作用。”

这是否会影响到未来市场上食用油价格的走势?“如果产能释放,应该可以降低食用油市场价格,但如果消费者不认可本土品牌,本土企业仍将继续沦为大品牌提供散油的境地,依然起不到影响市场价格的作用。因此,河南本土品牌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力的培养。”李功民称。

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

http://www.aweb.com.cn 2009年11月23日 15:43 光明日报 春种秋收,一个沉甸甸的数字呈现在中原千里沃野——河南今年粮食总产1078亿斤,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大灾之年,河南依然迎来了丰收;与此同时,全省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2009年GDP 增速仍有望超过10%,总量可突破2万亿元。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河南工业依然大步向前。

种种事实表明,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以来,河南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保

持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的同时,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新征程。

经济腾飞科学发展走新路

按照传统思维,工业化、城镇化、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农业的衰退,而发展农业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对贫穷的代价。但河南却把“粮食包袱”视为特有的优势,把“农业包袱”视为经济腾飞的基础。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河南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跃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

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的同时,河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河南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84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河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4年累计提高7.1个百分点,700万左右农民转为市民;2008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河南占40个,其中前十名占7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 文化繁荣古今融合魅力显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把文化建设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跨越步伐矫健,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事的新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中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60亿元,近4年翻了两番;以超凡影视制作公司、天乐动画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全省已超过25000家;宝丰民间艺人占全国的一半,年收入达6亿多元,催生了闻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王公庄村创作的“民权虎”享誉国内外书画市场,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文化精品异彩纷呈。《程婴救孤》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首,《风中少林》获中国舞蹈界最高荣誉“金荷花奖”,《少林武魂》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入美国百老汇的原创舞台剧,《独角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小樱桃》作品规模居全球第

一、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河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的CCTV —新科动漫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全年龄段、全天候播放的动漫频道。

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强劲的“河南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人瞩目、名流纷至,成为中原文化的强势品牌、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冠军决赛,成为河南吸引世界的靓丽风景线。

形象提升刮目相看新河南

“我自豪,我是堂堂正正的河南人。”近年来,河南省先后有9人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届届榜上有名;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籍有6人,占全国1/9;刚刚揭晓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又有3人当选。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带给河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足。河南人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干事业的氛围空前浓厚,河南形象显著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一个充满活力、开明开通、日新月异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成就好评如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对河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河南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来河南后坦诚评价,“如今河南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由衷赞叹黄河文明,称在中原大地上生活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精神、这个民族的品格。来河南出席第六届公民道德论坛的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河南最大的变化就是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让13亿人重新认识了河南,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众多国内外媒体异口同声“刮目相看新河南”,就连走遍全球的世界旅游小姐也动情地说:“河南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两大跨越”战略的实施,一个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河南必将崛起于神州大地。


相关内容

  • 粮食安全_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7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1No.72011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周 力 周应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基于198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

  •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 [**************]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 ...

  • 基于优化始点离散灰色模型的河南省化肥施用量预测
  • 基于优化始点离散灰色模型的河南省化肥施用量预测 作者:杨旭 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 摘 要:为了解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历年的增长趋势,选取2000-2012年河南省化肥施用折纯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起相应的优化始点离散灰色模型,通过平均相对误差检验等对预测函 ...

  • 粮食补贴政策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
  • [摘 要] 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文章运用经济学分析手段,从产量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角度入手,对粮食补贴政策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进行解析. [关键词] 粮食补贴 农业发展 机制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但粮食生产 ...

  • 因旱灾损失300多亿公斤 恐成粮食安全主要威胁 中国粮食网
  • 因旱灾损失300多亿公斤 恐成粮食安全主要威胁 浏览次数:237 发布时间:2010-07-23 17:28: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给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我国部分粮食产区调 ...

  • 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其广阔的土地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薯类以及其他作物,它们的主要分布区也各不相同. 稻谷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黑龙江.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上述六省的稻谷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稻谷播种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百 ...

  • 2016年粮食加工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2016-2020年中国粮食加工行业现状研究分 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10A9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2012年第5期 文献著录格式:李凤.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2(5):625-627.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李 凤 714000) (渭南师范学院统计科学与社会计算研究所,陕西渭南 摘要: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益比较优势指数 ...

  • 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厅党组和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全厅干部职工一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扎实苦干,依靠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和本厅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