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

(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 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 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 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 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 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 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 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2)余玠传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

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 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 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 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兄弟饮食而已。

C.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 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 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 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 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3)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 巡阳许诺 阳:假装

C. 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 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 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 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 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4)张巡传(2)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 óu ,由,从②癯(q 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

C. 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杀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①且上存亡莫知 D.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 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 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 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 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5.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 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 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 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6.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5)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 食不重肉 重:重叠

C. 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 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 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 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 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

A. 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 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4.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 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 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

(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 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 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 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 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 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 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 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2)余玠传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

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 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 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 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兄弟饮食而已。

C.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 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 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 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 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3)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 巡阳许诺 阳:假装

C. 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 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 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 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 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4)张巡传(2)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 óu ,由,从②癯(q 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

C. 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杀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①且上存亡莫知 D.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 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 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 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 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5.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 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 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 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6.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5)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 食不重肉 重:重叠

C. 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 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 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 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 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

A. 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 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4.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 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 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相关内容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作者:127 添加时间:2009-6-25 9:27:1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 ...

  • 胸中万千沟壑笔下点滴细节
  • 胸中万千沟壑 笔下点滴细节 --2008年高考二轮复习指导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 安学军 你深知一段历程结束同时就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穿过乌云穿过暴雨,你的双翅将强壮有力:你的身姿会更加矫健敏捷:你的天空将更为宽广深邃,你会成为搏击生命长空的苍鹰!你会,因为你渴望那一份生命的精彩,你选择勇敢面对. ...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 ...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2015级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期目标: 1.熟练识记高考必考的字音字形,掌握常见成语的含义,了解句子常见结构,提高辨析语病的能力! 2.理解并识记必修一.二教材中的文言现象!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3.熟练背诵必修一.二中的篇目,防止眼高手低,要求人人过关,夯实基础! ...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细化与分解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解读刘海霞 一.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编排特点: 编写结构 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 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 ...

  • 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 2015 年 2 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 2015 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 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 2014 年高考 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 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查灵活,注 ...

  •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
  •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 2009-01-04 21:16 近几年,文言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分值已经上升到19分甚至22分.可见,文言文试题是考生拿高分的重点.对一般的考生来说,在高考试题中最有把握得分的应该是文言文,要想既快又准地解答这类题目,除了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外,更要掌握一定的 ...

  • [项脊轩志]说课稿
  •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 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 ...

  • 2017年部编教材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 2017年部编教材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9)班.(10)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级共有学生87人,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差距较大,10班明显语文较弱,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效有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课后认真作业也比较马虎,也有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 ...

  •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发布:张爱菊 时间:2010-5-14 20:46:34 0 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 点击:930 讨论:<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灵武三中 张爱菊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把它 作为寓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