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_超越二元对立

2006年1月第33卷第1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Jan . , 2006V o. l 33 N o . 1

美学:超越二元对立

顾梅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062)

摘 要: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 后学! 思潮中,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 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 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 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 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 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 后实践美学! 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 力图超越认识论, 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 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 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二元对立; 存在论; 后实践美学; 新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06) 01 0063 04

美学学科建立是现代的产物, 它也必然随着现代性的进程而不断接受新的挑战。鲍姆嘉通在宣布 美学! 诞生时, 把美学看作 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 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 这种 对象化! (即主客

两分) 的观点一直影响了后来美学学科的建设, 中国美学建设多年来也一直徘徊在这样的怪圈之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几大美学观都或多或少存在 二元对立! 的倾向。近来, 随着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各种 后学! 思潮的兴起, 建立 新美学! 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必然引起美学界更为深入的思考。不过, 这些努力在学理层面上有极大建设性,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和对象:主观与客观、观念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等。其实, 自古希腊时代开始, 这样的思维就已经出现了。柏拉图认为世界最高的本源是一种 理念! , 而与理念相对的现象界是低等的, 可见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着。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危机的年代, 以往约定俗成的一切都开始遭受挑战, 理性的 上帝! 死了, 尼采提出了 重估一切价值! , 同样, 二元关系也免不了被重新审视。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包括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 思潮都对二元关系作过深刻的思考。不过无论这样的 后学! 如何热闹, 二元思维的牢固性还是清晰可辨。围绕二元关系有着一系列对应的看问题的套路和运作方法, 在取消二元对立关系后, 围绕新思维建构一套相应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范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一不留神就会重新回到习惯思维中去。以尼采为例, 作为一个 价值重估者! , 他虽然彻底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理性的统治地位, 在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革命, 但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 他仅仅把 中心! 和 边缘! 进行了对换, 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二元主义, 逃脱不了形而上学的怪圈, 是一种新

占据世界思维领域漫长时段的 形而上学! 最终在20世纪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此思维

而来的 二元对立! 观更是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质疑。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断言 我思故我在! 把原来统一混沌的世界和思维分为两个部分, 造成了 心! 与 物! 的对立, 割裂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由此, 出现了一系列明确的二元对立的概念

收稿日期:2005 09 29

作者简介:顾梅珑(1979 ), 女, 江苏无锡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的 形而上学! 。

在当代纷杂的 后学! 思潮中, 存在着两种颠覆二元关系的思考:一种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一种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如果说德里达解构一切的做法对美学学科重建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就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了(如朱立元先生提出 存在实践美学! 、张弘先生的 存在论美学! 观点) 。海德格尔一直试图在逃避二元对立的怪圈, 他通过揭示世界的 存在! 状态试图打破此岸和彼岸的界限。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过程, 它和 此在! 与 存在者! 是不可分的, 有了 此在! 就有了 存在! , 机械地把两者割裂开来是极端主观和错误的。在此认识基础上, 一切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观念和对象、思维和存在的两分法都是极端荒谬的。海德格尔首先肯定了 此在! 在存在中的地位, 他说: 对存在问题来说, 此在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几层优先地位。第一层是实际存在者的优先上的优先地位:这种存在者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第二层是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而作为生存之理解的受托者, 此在又同样原始地包含在对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理解, 因而此在的第三层优先地位就在于:它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实际存在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1](P10) 虽然强调了此在的重要性, 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否定存在问题在存在层次上的优先地位。他说: 而生存论分析归根到底在实际生存上有其根苗, 也就是说, 在实际存在上有其根苗。我们必须把哲学追问理解为此在的一种实际存在上的可能性, 才有可能进行生存论分析, 从而才有可能着手讨论一般的存在论问题。! [1](P10) 从海德格尔对 此在! 与 存在! 这样的分别描述中可以看出, 他眼中 存在! 与 此在! 的关系就像一张白纸的两面一样密不可分, 可见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和以往的主客两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它与 客观! 论相去甚远。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在场不是单纯一事。首先它为现象, 即自身显现; 但也可能以假象出现, 同时还采取人的表面印象或意见的样式。现象虽不就等于存在, 假象与印象还会遮蔽存在的本真, 但存在就是借寓它们而到场的, 离开了它们, 存在也就不存在了。其次, 它与 主观! 至上论也有着根本区别。海德格尔曾经明确反对 生存论! , 反对把萨特 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论点与自己的存在观混为一谈, 明确地与 主观性! 、 主体性! 划清了界限。他认为, 即使是感性也不再作为单独主体的一种展示, 而是 感受者和感受物的

共同行为! 。正如存在主义另一个代表人物杜夫海纳所表明的: 把握对象形式的情感不仅是审美感知的顶点, 也是主体和客体融合在审美经验中进行独特交流的关节点。! [2](引言) 这样, 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 而且从二元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象化的思路和二元两分的认知模式受到了根本挑战, 新美学重建出现可能。

在建国初期, 我国美学界经过一场大讨论, 在美学基本问题上初步形成了四个派别, 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朱立元先生还认为存在着第五个审美派别, 即以其师蒋孔阳先生为代表的审美关系派。蒋先生不同意客观派认为的美能离开人、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主张, 主张一种 以实践论为基础, 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

[3](P2) 。虽然这一转变是建立在实践美学基础上

的, 但是已经表现出了打破二元对立的企图, 试图通过 关系说! 把主客二元统一在实践之中。随着现代思潮的转型, 美学学科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 后实践美学! 的派别, 如生命美学(潘知常) 、存在论美学(张弘) 、超越美学(杨春时) 、现象学美学(汤桐华) 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各自鲜明的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意图。即使是实践美学本身, 也在拓宽自己, 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然而, 美学真的能超越二元对立吗? 这个过程真的像喊口号那么容易吗? 笔者试图从实践美学的变化动向来谈论这个问题。前面所谈及的客观论美学、主观论美学和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由于其明显的偏颇和调和倾向已呈现明显劣势, 只有实践美学以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客观性和无限开阔的包容性依旧在新世纪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魅力。特别是面对当前的现代思潮转型, 实践美学积极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阳光, 给美学带来了巨大的突破性进展。谁也不能否认, 借助 实践! 统一主客二元是实践美学坚实的基础。不过实践美学所采用的对象化的手段、研究范式和结构模式依旧保持着传统二元两分的倾向, 即使用 存在论! 进行调和, 还是有着换汤不换药的嫌疑, 并且 实践论! 和 存在论! 究竟可否调和还是一个问题, 毕竟两者分属不同的场域, 这在朱立元新编的∀美学#一书中可以鲜明看出缺憾来。

朱立元先生作为当前实践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 早就十分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要求和转变, 对实践美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他尝试着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弥补和完善其实践观。他在新编的∀美学#教程中不止一次地对美学中运用存在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推崇。例如, 在书的开头他就提出, 对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的考察不仅包括审美对象、审美主体问题, 自然还有对象与主体间关系的一些情况的考察。他进一步把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 静观! 关系; (二) 对话! 关系; (三) 审美活动中最高层的关系对应与审美对象的 存在! 。他说: 审美经验的∃存在%, 是常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却难以言传的。如果说前两种关系还有一种共同点, 即主体与对象还多少有些分离的话, 那么, 当对象展示出它的∃存在%, 主体也进入了忘∃我%投入的实践时, 主体、对象的分离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 分不清哪是我, 哪是对象了。这种 存在! , 也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4](P8) 他认为: 在∃境界%中, 审美主体进入了∃生存%状态, 而审美对象也展示了它的∃存在%。∃生存%也好, ∃存在%也好, 都超越了对象与主体的自我界限。! [4](P9) 不过通读全书,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他又回到了传统实践美学 对象化! 的模式中去了。怎样用新的思维看待一些传统的东西依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美学#教程中, 朱立元先生虽然多次提到了 实践! 、 关系! 、 存在! 等概念, 并试图用这种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 但在具体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对象、体验等词还是频频出现。另外, 在∀美学#教材中关键的两个章节即审美形态论与审美经验论还是依旧分别从主客观两个二元方面进行表述。朱立元先生自己也承认:审美形态论多从客观(即审美客体) 方面来说, 审美经验多从主观(即审美主体) 方面来研讨。虽然在一些篇章段落方面, 作者试图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一些综合性、联合性的分析, 但从整体美学建构上的二元对峙的表现来看, 还是和他的初衷有所偏差的。况且, 朱先生的存在论多体现于 生存论! , 和海德格尔的 存在! 观有所不同, 主要凸现美学的人学精神, 关注于人此在的审美状态, 因而多偏重于主体关怀, 在涉及 存在! 观点时, 也多侧重于在实践基础上加重 美! 与人的主体生存之间的联系, 而这正是海德格尔所坚决反对的, 因为那又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 对象化! 二元两分的陷阱。

判。不管这些美学流派的存在是否合法, 既然有一定的发现, 就应该给予关注。潘知常这样说: 实践美学的一个根本缺憾, 就是把美学的根源问题与美学的本质问题混淆起来&&![5](P41) 张弘这样质疑实践美学超越二元的努力: 正因为还是从∃我思%出发, 实践论美学才照样以主客观的二分中心, 设定了如此众多的二元对立。这样一来, 实践论美学从一开始就陷于悖论之中。虽然它有意通过实践这个关节点, 来克服认识论及以认识论为哲学根据的传统美学中主客观的分裂, 但由于尚未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是超越于以∃我思%为基础的二元对立之上的, 它又要求∃实践%去整合这个人为的二元对立。! [6](P 248) 实践美学既然超越二元对立面临这么多困境和悖论, 那么一些 后实践派! 新美学的探索又将如何呢?

继实践美学之后, 中国美学异彩纷呈, 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美学派别, 先不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事实上对实践美学突破的企图还是极为明显的, 当然其中对二元关系的审视是一个被强调的重点。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这样夸耀过自己创建的生命美学: 既然审美活动只是超主客关系中的体验, 那么它就不再归属于认识活动(不再受任何限制), 而被归属于最为自由、最为根本的生命活动; 同样, 既然从主客关系转向超主客关系, 自由也就不再是人的一种属性, 而就是人之为人本身。正是自由才使人之为人, 也正是自由才显现出系统质意义上的生命, 意味无穷的生命, 显示出美。! [5](P14) 同样, 张弘在其生存论美学中也多处强调了它超越二元对立的优势。他说: 存在论美学明显地拒斥二元论。对存在论美学而言, 存在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同一, 因而心与物的二元对立及何者为先的问题不再有任何意义。必然地, 它不会把外在于主体的客观事物当作唯一的真, 并用作衡量精神创造的唯一依据。相反, 传统意义上的主观与客观都一元化为∃现象%了。! [6](P254) 二元论只是在认识论中存在, 在本体论中它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海德格尔正是在此基础上, 消除二元对立的。从根本上消除二元对立, 必须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论为根本的美学, 所谓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都由此努力。

然而, 后实践美学! 庞大体系的建构真的那么容易吗? 首先, 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 美学体系到底该怎样建构, 在实际过程中毕竟还没有人进行过完整的操作。正如前文所论朱立元先生编写的∀美学#教材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把

实践美学的不足, 当代许多美学派别都有所批

主客关系统一于一身的新美学究竟该采用怎样的建构方式和编写模式, 这依旧是个未知数。另外, 美学领域的许多范畴, 如美丑、自然美与社会美、崇高与优美等等在离开了原有的叙述方式后, 该给它们怎样的定位都还是未探索的幽径。海德格尔的哲学只是对未来的美学发展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 究竟该怎样走, 他并没有最终给出答案。他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 真理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真理是存在之真理。美与真理并非比肩而立的。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它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Ersche i n en) 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 就是美。! [7](P65) 尽管如此, 美是真理怎样的显现, 真理又是怎样置入作品的, 海德格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并无意探讨艺术和美学的问题, 看样子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许多对存在论和美学都怀有极大爱好的人们去做了。可见, 建立超越二元对立的新美学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用 存在论! 这样一种思想来构建美学的可能性还将遭受着广泛的质疑。不过无论怎样, 这种超越思维给美学的学科建设带来的震颤和冲击还是

不可忽视的。它毕竟意味着一种新美学发展的可能性。

柏拉图曾经叹曰: 美是难的。! 审美作为一种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现象, 引发热爱它的人们不断探寻。它的金字塔顶, 是人类苦苦寻求超越永恒时空的璀璨宝石, 为了它哲学家和美学家进行着飞蛾扑火般悲壮地探求,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美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编著. 北京:北京三

联书店出版社, 1999.

[2]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第四章) [M ].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 1992.

[3]蒋孔阳. 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

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4]朱立元. 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潘知常. 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

[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6]张弘. 临界的对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海德格尔. 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A estheti cs :Transcendi ng Dualis m

GU M ei long

(Instit u te of Chinese , East China N or m al Universit y , Shanghai 200062, Ch ina) )

Abstract :The dua listw ay of think i n g i n the m etaphysics has been do m inan t for a long ti m e , ho w ever , it has su ff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 llenge i n the 20t h century . I n the num erous and co m p licated " post-curren t" trend of t h ough, t H edegger s ' t h eory o f ex istentialis m not only broke t h e ob j e ctive m ethod in the dualistic relation, but also overt h re w it fr o m its roo. t Th is w ay o f th i n k i n g produced huge i m pact on reexa m i n i n g the aest h etic course . Faced

w it h the m oder n transf o r m ation, practice aesthetics integ ratesw it h ex i s tenti a lis m actively , treats aesthe tic pheno m e na w ith the ne w m ode of th i n k i n g . Post-practice A esthetics , such as aestheti c s of life , pheno m enon , transcenden cy , ex istentialis m, departs fro m ex istentialis m, pheno m enon , and life , tries its best to transcend ep iste m o l o gy and heads for aesthetics o f onto logy w hich is based on ex istentialis m. H o w ever , w ithout the descri p ti v e m ethod of objec ti v e d ic hoto m y ,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constr uct the huge aesthetic syste m w ith the ne w m ode o f th i n k i n g . K ey w ords :dua lis m ; ex isten tialis m; post practice aesthetics ; ne w aesthetics

2006年1月第33卷第1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Jan . , 2006V o. l 33 N o . 1

美学:超越二元对立

顾梅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062)

摘 要: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 后学! 思潮中,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 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 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 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 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 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 后实践美学! 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 力图超越认识论, 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 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 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二元对立; 存在论; 后实践美学; 新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06) 01 0063 04

美学学科建立是现代的产物, 它也必然随着现代性的进程而不断接受新的挑战。鲍姆嘉通在宣布 美学! 诞生时, 把美学看作 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 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 这种 对象化! (即主客

两分) 的观点一直影响了后来美学学科的建设, 中国美学建设多年来也一直徘徊在这样的怪圈之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几大美学观都或多或少存在 二元对立! 的倾向。近来, 随着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各种 后学! 思潮的兴起, 建立 新美学! 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必然引起美学界更为深入的思考。不过, 这些努力在学理层面上有极大建设性,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和对象:主观与客观、观念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等。其实, 自古希腊时代开始, 这样的思维就已经出现了。柏拉图认为世界最高的本源是一种 理念! , 而与理念相对的现象界是低等的, 可见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着。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危机的年代, 以往约定俗成的一切都开始遭受挑战, 理性的 上帝! 死了, 尼采提出了 重估一切价值! , 同样, 二元关系也免不了被重新审视。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包括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 思潮都对二元关系作过深刻的思考。不过无论这样的 后学! 如何热闹, 二元思维的牢固性还是清晰可辨。围绕二元关系有着一系列对应的看问题的套路和运作方法, 在取消二元对立关系后, 围绕新思维建构一套相应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范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一不留神就会重新回到习惯思维中去。以尼采为例, 作为一个 价值重估者! , 他虽然彻底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理性的统治地位, 在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革命, 但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 他仅仅把 中心! 和 边缘! 进行了对换, 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二元主义, 逃脱不了形而上学的怪圈, 是一种新

占据世界思维领域漫长时段的 形而上学! 最终在20世纪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此思维

而来的 二元对立! 观更是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质疑。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断言 我思故我在! 把原来统一混沌的世界和思维分为两个部分, 造成了 心! 与 物! 的对立, 割裂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由此, 出现了一系列明确的二元对立的概念

收稿日期:2005 09 29

作者简介:顾梅珑(1979 ), 女, 江苏无锡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的 形而上学! 。

在当代纷杂的 后学! 思潮中, 存在着两种颠覆二元关系的思考:一种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一种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如果说德里达解构一切的做法对美学学科重建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就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了(如朱立元先生提出 存在实践美学! 、张弘先生的 存在论美学! 观点) 。海德格尔一直试图在逃避二元对立的怪圈, 他通过揭示世界的 存在! 状态试图打破此岸和彼岸的界限。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过程, 它和 此在! 与 存在者! 是不可分的, 有了 此在! 就有了 存在! , 机械地把两者割裂开来是极端主观和错误的。在此认识基础上, 一切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观念和对象、思维和存在的两分法都是极端荒谬的。海德格尔首先肯定了 此在! 在存在中的地位, 他说: 对存在问题来说, 此在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几层优先地位。第一层是实际存在者的优先上的优先地位:这种存在者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第二层是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而作为生存之理解的受托者, 此在又同样原始地包含在对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理解, 因而此在的第三层优先地位就在于:它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实际存在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1](P10) 虽然强调了此在的重要性, 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否定存在问题在存在层次上的优先地位。他说: 而生存论分析归根到底在实际生存上有其根苗, 也就是说, 在实际存在上有其根苗。我们必须把哲学追问理解为此在的一种实际存在上的可能性, 才有可能进行生存论分析, 从而才有可能着手讨论一般的存在论问题。! [1](P10) 从海德格尔对 此在! 与 存在! 这样的分别描述中可以看出, 他眼中 存在! 与 此在! 的关系就像一张白纸的两面一样密不可分, 可见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和以往的主客两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它与 客观! 论相去甚远。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在场不是单纯一事。首先它为现象, 即自身显现; 但也可能以假象出现, 同时还采取人的表面印象或意见的样式。现象虽不就等于存在, 假象与印象还会遮蔽存在的本真, 但存在就是借寓它们而到场的, 离开了它们, 存在也就不存在了。其次, 它与 主观! 至上论也有着根本区别。海德格尔曾经明确反对 生存论! , 反对把萨特 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论点与自己的存在观混为一谈, 明确地与 主观性! 、 主体性! 划清了界限。他认为, 即使是感性也不再作为单独主体的一种展示, 而是 感受者和感受物的

共同行为! 。正如存在主义另一个代表人物杜夫海纳所表明的: 把握对象形式的情感不仅是审美感知的顶点, 也是主体和客体融合在审美经验中进行独特交流的关节点。! [2](引言) 这样, 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 而且从二元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象化的思路和二元两分的认知模式受到了根本挑战, 新美学重建出现可能。

在建国初期, 我国美学界经过一场大讨论, 在美学基本问题上初步形成了四个派别, 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朱立元先生还认为存在着第五个审美派别, 即以其师蒋孔阳先生为代表的审美关系派。蒋先生不同意客观派认为的美能离开人、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主张, 主张一种 以实践论为基础, 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

[3](P2) 。虽然这一转变是建立在实践美学基础上

的, 但是已经表现出了打破二元对立的企图, 试图通过 关系说! 把主客二元统一在实践之中。随着现代思潮的转型, 美学学科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 后实践美学! 的派别, 如生命美学(潘知常) 、存在论美学(张弘) 、超越美学(杨春时) 、现象学美学(汤桐华) 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各自鲜明的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意图。即使是实践美学本身, 也在拓宽自己, 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然而, 美学真的能超越二元对立吗? 这个过程真的像喊口号那么容易吗? 笔者试图从实践美学的变化动向来谈论这个问题。前面所谈及的客观论美学、主观论美学和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由于其明显的偏颇和调和倾向已呈现明显劣势, 只有实践美学以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客观性和无限开阔的包容性依旧在新世纪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魅力。特别是面对当前的现代思潮转型, 实践美学积极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阳光, 给美学带来了巨大的突破性进展。谁也不能否认, 借助 实践! 统一主客二元是实践美学坚实的基础。不过实践美学所采用的对象化的手段、研究范式和结构模式依旧保持着传统二元两分的倾向, 即使用 存在论! 进行调和, 还是有着换汤不换药的嫌疑, 并且 实践论! 和 存在论! 究竟可否调和还是一个问题, 毕竟两者分属不同的场域, 这在朱立元新编的∀美学#一书中可以鲜明看出缺憾来。

朱立元先生作为当前实践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 早就十分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要求和转变, 对实践美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他尝试着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弥补和完善其实践观。他在新编的∀美学#教程中不止一次地对美学中运用存在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推崇。例如, 在书的开头他就提出, 对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的考察不仅包括审美对象、审美主体问题, 自然还有对象与主体间关系的一些情况的考察。他进一步把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 静观! 关系; (二) 对话! 关系; (三) 审美活动中最高层的关系对应与审美对象的 存在! 。他说: 审美经验的∃存在%, 是常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却难以言传的。如果说前两种关系还有一种共同点, 即主体与对象还多少有些分离的话, 那么, 当对象展示出它的∃存在%, 主体也进入了忘∃我%投入的实践时, 主体、对象的分离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 分不清哪是我, 哪是对象了。这种 存在! , 也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4](P8) 他认为: 在∃境界%中, 审美主体进入了∃生存%状态, 而审美对象也展示了它的∃存在%。∃生存%也好, ∃存在%也好, 都超越了对象与主体的自我界限。! [4](P9) 不过通读全书,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他又回到了传统实践美学 对象化! 的模式中去了。怎样用新的思维看待一些传统的东西依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美学#教程中, 朱立元先生虽然多次提到了 实践! 、 关系! 、 存在! 等概念, 并试图用这种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 但在具体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对象、体验等词还是频频出现。另外, 在∀美学#教材中关键的两个章节即审美形态论与审美经验论还是依旧分别从主客观两个二元方面进行表述。朱立元先生自己也承认:审美形态论多从客观(即审美客体) 方面来说, 审美经验多从主观(即审美主体) 方面来研讨。虽然在一些篇章段落方面, 作者试图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一些综合性、联合性的分析, 但从整体美学建构上的二元对峙的表现来看, 还是和他的初衷有所偏差的。况且, 朱先生的存在论多体现于 生存论! , 和海德格尔的 存在! 观有所不同, 主要凸现美学的人学精神, 关注于人此在的审美状态, 因而多偏重于主体关怀, 在涉及 存在! 观点时, 也多侧重于在实践基础上加重 美! 与人的主体生存之间的联系, 而这正是海德格尔所坚决反对的, 因为那又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 对象化! 二元两分的陷阱。

判。不管这些美学流派的存在是否合法, 既然有一定的发现, 就应该给予关注。潘知常这样说: 实践美学的一个根本缺憾, 就是把美学的根源问题与美学的本质问题混淆起来&&![5](P41) 张弘这样质疑实践美学超越二元的努力: 正因为还是从∃我思%出发, 实践论美学才照样以主客观的二分中心, 设定了如此众多的二元对立。这样一来, 实践论美学从一开始就陷于悖论之中。虽然它有意通过实践这个关节点, 来克服认识论及以认识论为哲学根据的传统美学中主客观的分裂, 但由于尚未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是超越于以∃我思%为基础的二元对立之上的, 它又要求∃实践%去整合这个人为的二元对立。! [6](P 248) 实践美学既然超越二元对立面临这么多困境和悖论, 那么一些 后实践派! 新美学的探索又将如何呢?

继实践美学之后, 中国美学异彩纷呈, 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美学派别, 先不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事实上对实践美学突破的企图还是极为明显的, 当然其中对二元关系的审视是一个被强调的重点。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这样夸耀过自己创建的生命美学: 既然审美活动只是超主客关系中的体验, 那么它就不再归属于认识活动(不再受任何限制), 而被归属于最为自由、最为根本的生命活动; 同样, 既然从主客关系转向超主客关系, 自由也就不再是人的一种属性, 而就是人之为人本身。正是自由才使人之为人, 也正是自由才显现出系统质意义上的生命, 意味无穷的生命, 显示出美。! [5](P14) 同样, 张弘在其生存论美学中也多处强调了它超越二元对立的优势。他说: 存在论美学明显地拒斥二元论。对存在论美学而言, 存在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同一, 因而心与物的二元对立及何者为先的问题不再有任何意义。必然地, 它不会把外在于主体的客观事物当作唯一的真, 并用作衡量精神创造的唯一依据。相反, 传统意义上的主观与客观都一元化为∃现象%了。! [6](P254) 二元论只是在认识论中存在, 在本体论中它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海德格尔正是在此基础上, 消除二元对立的。从根本上消除二元对立, 必须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论为根本的美学, 所谓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都由此努力。

然而, 后实践美学! 庞大体系的建构真的那么容易吗? 首先, 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 美学体系到底该怎样建构, 在实际过程中毕竟还没有人进行过完整的操作。正如前文所论朱立元先生编写的∀美学#教材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把

实践美学的不足, 当代许多美学派别都有所批

主客关系统一于一身的新美学究竟该采用怎样的建构方式和编写模式, 这依旧是个未知数。另外, 美学领域的许多范畴, 如美丑、自然美与社会美、崇高与优美等等在离开了原有的叙述方式后, 该给它们怎样的定位都还是未探索的幽径。海德格尔的哲学只是对未来的美学发展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 究竟该怎样走, 他并没有最终给出答案。他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 真理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真理是存在之真理。美与真理并非比肩而立的。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它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Ersche i n en) 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 就是美。! [7](P65) 尽管如此, 美是真理怎样的显现, 真理又是怎样置入作品的, 海德格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并无意探讨艺术和美学的问题, 看样子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许多对存在论和美学都怀有极大爱好的人们去做了。可见, 建立超越二元对立的新美学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用 存在论! 这样一种思想来构建美学的可能性还将遭受着广泛的质疑。不过无论怎样, 这种超越思维给美学的学科建设带来的震颤和冲击还是

不可忽视的。它毕竟意味着一种新美学发展的可能性。

柏拉图曾经叹曰: 美是难的。! 审美作为一种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现象, 引发热爱它的人们不断探寻。它的金字塔顶, 是人类苦苦寻求超越永恒时空的璀璨宝石, 为了它哲学家和美学家进行着飞蛾扑火般悲壮地探求,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美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编著. 北京:北京三

联书店出版社, 1999.

[2]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第四章) [M ].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 1992.

[3]蒋孔阳. 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 蒋孔阳美学思想研

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4]朱立元. 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潘知常. 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

[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6]张弘. 临界的对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海德格尔. 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A estheti cs :Transcendi ng Dualis m

GU M ei long

(Instit u te of Chinese , East China N or m al Universit y , Shanghai 200062, Ch ina) )

Abstract :The dua listw ay of think i n g i n the m etaphysics has been do m inan t for a long ti m e , ho w ever , it has su ff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 llenge i n the 20t h century . I n the num erous and co m p licated " post-curren t" trend of t h ough, t H edegger s ' t h eory o f ex istentialis m not only broke t h e ob j e ctive m ethod in the dualistic relation, but also overt h re w it fr o m its roo. t Th is w ay o f th i n k i n g produced huge i m pact on reexa m i n i n g the aest h etic course . Faced

w it h the m oder n transf o r m ation, practice aesthetics integ ratesw it h ex i s tenti a lis m actively , treats aesthe tic pheno m e na w ith the ne w m ode of th i n k i n g . Post-practice A esthetics , such as aestheti c s of life , pheno m enon , transcenden cy , ex istentialis m, departs fro m ex istentialis m, pheno m enon , and life , tries its best to transcend ep iste m o l o gy and heads for aesthetics o f onto logy w hich is based on ex istentialis m. H o w ever , w ithout the descri p ti v e m ethod of objec ti v e d ic hoto m y ,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constr uct the huge aesthetic syste m w ith the ne w m ode o f th i n k i n g . K ey w ords :dua lis m ; ex isten tialis m; post practice aesthetics ; ne w aesthetics


相关内容

  • 体育文化论文作业
  •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西方文化选择.民族心理结构.认识论等文化哲学视角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差异.主要结论:西方体育基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中国传统体育基于形神互相依赖的哲学观:西方体育注重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内在的超越.在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认识中西体育文 ...

  • 意境_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_薛富兴
  • 意境: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 薛富兴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将意境明确地界定为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具体考察了意境的历史演变.哲学内涵和空间结构.本文力图将范畴研究与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存在于诗歌.绘画和书法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的共有结构原型及其各 ...

  •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2007-12-6 [大 中 小]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 ...

  •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
  •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2.就模仿 ...

  • 是桥梁,还是阶梯---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从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
  • "lit"界文艺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2011-07 是桥梁,还是阶梯? --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从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 李海楠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搭建起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 ...

  • _长恨歌_的叙事学分析
  •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04年第6期 第20卷--No.6. 2004 Vol.20.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 王彩蓉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 637002) 摘 要: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内在结构上看是由 ...

  • _长恨歌_的叙事学分析_王彩蓉
  •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04年第6期 第20卷--No.6. 2004 Vol.20.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 王彩蓉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 637002) 摘 要: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内在结构上看是由 ...

  • 浅析后现代美学特征
  • 2008.09(上旬刊) 艺术传媒 浅析后现代美学特征 □ 摘 要 刘盈盈 江西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30022)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归纳和分析,使我们能够从它凌乱的思维中理出一些头绪.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让 我们保持怀疑.宽广以及不断超越,创造新的生活.艺术方式. 关键词 后现代 ...

  •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
  • 作者:王德胜 文艺争鸣 2005年01期 毫无预料的,原本出自于一种当下文化现象考察和学术自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却引来了文论界.美学界不少的议论乃至"征讨",一时间竟成为近一时期中国文论界和美学界最为热闹的话题.这其中,尤以鲁枢元教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