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一、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

人类社会的雏形是我们所谓的“母系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因为文明程度的低下,古人们保持着许多与一般生物类似的生活习性,其中“交配”这一点对之社会存在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里之所以用“交配”而不用“婚姻”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人类间初始的“交配”是没有对象的限制,简单来说就是很有可能会出现我们现代文明中的“乱伦”一词。

然而随着生产力与文明的发展,“婚姻”一词逐步成型,古人们开始意识到相近血缘间通婚的危害性,便出现了一种部落与部落间的男女互相通婚的现象,从而避免了近亲通婚的危害。但这种通婚的“个体单位”是两个部落的所有适婚男子与女子。因此,婚姻不固定的男女关系就造成了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这样,世系就只能按母方来计算,一个部落集团都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集团中的权力由女性掌握,部落财富属于女性,母系社会由此形成。

母系社会的存在在中国的历史中可以得到不少的印证。传说中,黄帝是其母感应北斗而生;炎帝则是其母与神龙结合而生;尧是其母与赤龙结合而生;舜是其母感应枢星而生;大禹是母亲吞薏苡草而生;商朝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鸟蛋而生;周朝人祖先弃是其母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等等,这些传说都说明在中国,人们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阶段。这都说明了当时所处在母系社会的阶段。另外,中国古代的姓氏,如姒(夏朝姓)、姬(周朝姓)、嬴(秦朝姓)、姜、娥等,多从女字旁,这都是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

父系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集团中出现了劳动的剩余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由于男女在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决定了社会大部分财富是由男性创造,是社会生产的绝对主力。很自然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男性希望在部落集团中获得权力,并且将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上以及能确保财富能够让自己的亲生后代继承。因此,与母系社会中的权力由女性掌握以及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些特点的矛盾,就引发了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的转变。从此,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在人类历史上长时间存在——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的父系社会。

二、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社会革命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社会革命之一,这场革命的完成使得人类社会由此向文明的门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导致这场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却是通过人的贪欲的本性而体现出来的。

如前面所说的,在母系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男性在社会生产及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占绝大部分的比例,但他们自己在部落集团中却毫无地位与权力可言。由此不断发展下去,男性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毫无疑问要求自己能在部落集团中占据统治地位,掌握极大的权利,以及将自己创造的财富传给自己确凿无疑的后代。因此,就必须废除之前母系社会的母权制及母系继承制,还有婚后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在父权制取代母权制这一社会革命中,社会成员被分为纯粹的两个对立的集团——男性与女性,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协调的余地,没有中立的区域,矛盾空前激烈且无法进行任何的调和——为了争取社会地位、权利和财富进行激烈而漫长的斗争,双方必须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击败对方,直至其中一方完全胜利为止。这人类历史上最早而又最激烈的社会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革命最终以男性的胜利而告终,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并最终确立了以男人为社会统治的父权制,从而确立了男子在以后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的权威地位。而婚姻制度也确立为能保证子女血缘归属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夫”,保证男子后代的血缘关系)。

三、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无论是在母系社会形成,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革命以及父系社会最终确立这三方面上,其社会意识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由人类社会初期的婚偶制度决定了母系社会的产生;男性在社会上贡献与权力不成比例推进了社会变革;父权与母权的斗争及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父系社会最终确立。这些事件都是由当时社会的客观状况即社会存在所决定及引发的,它们不为人类个体的意志所发生改变,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其过程可能是多样的,但结果必定是唯一的。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决定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决定因素,其发展的程度便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不难看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无不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进行的。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条件使社会发展进步,如前所说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进程便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劳动产品剩余以及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推动的。类似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以及所相对应的生产关系,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决定的。

阶级矛盾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直接动力

在母系社会中,当男性与女性两大阶级集团的利益冲突并引起矛盾,便酝酿着社会变革的发生,在社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男性阶级要求新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及财产分配方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要生产者利益的社会模式,这就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直接体现。当在特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社会变革就会发生而促进社会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进步与变革进程中的动力也都是直接体现为当时的社会矛盾。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前进的,历史的运动是从未停息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历史进程,便能局部反映出历史的“运动”,就算是同在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 其不同时间段的具体表现不同也是运动的表现,而且,这种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由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历史;但是,以某个特定背景为前提,例如以社会权力掌握者的性别为前提,那么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便可以分别看成相对静止两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夏禹还是汉武、桀纣或是宣统,在这个前提下前后两者没有区别,可以看成是一个静止的历史阶段,当然,这个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参考文献

《中国小通史》(第一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一、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

人类社会的雏形是我们所谓的“母系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因为文明程度的低下,古人们保持着许多与一般生物类似的生活习性,其中“交配”这一点对之社会存在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里之所以用“交配”而不用“婚姻”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人类间初始的“交配”是没有对象的限制,简单来说就是很有可能会出现我们现代文明中的“乱伦”一词。

然而随着生产力与文明的发展,“婚姻”一词逐步成型,古人们开始意识到相近血缘间通婚的危害性,便出现了一种部落与部落间的男女互相通婚的现象,从而避免了近亲通婚的危害。但这种通婚的“个体单位”是两个部落的所有适婚男子与女子。因此,婚姻不固定的男女关系就造成了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这样,世系就只能按母方来计算,一个部落集团都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集团中的权力由女性掌握,部落财富属于女性,母系社会由此形成。

母系社会的存在在中国的历史中可以得到不少的印证。传说中,黄帝是其母感应北斗而生;炎帝则是其母与神龙结合而生;尧是其母与赤龙结合而生;舜是其母感应枢星而生;大禹是母亲吞薏苡草而生;商朝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鸟蛋而生;周朝人祖先弃是其母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等等,这些传说都说明在中国,人们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阶段。这都说明了当时所处在母系社会的阶段。另外,中国古代的姓氏,如姒(夏朝姓)、姬(周朝姓)、嬴(秦朝姓)、姜、娥等,多从女字旁,这都是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

父系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集团中出现了劳动的剩余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由于男女在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决定了社会大部分财富是由男性创造,是社会生产的绝对主力。很自然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男性希望在部落集团中获得权力,并且将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上以及能确保财富能够让自己的亲生后代继承。因此,与母系社会中的权力由女性掌握以及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些特点的矛盾,就引发了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的转变。从此,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在人类历史上长时间存在——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的父系社会。

二、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社会革命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社会革命之一,这场革命的完成使得人类社会由此向文明的门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导致这场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却是通过人的贪欲的本性而体现出来的。

如前面所说的,在母系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男性在社会生产及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占绝大部分的比例,但他们自己在部落集团中却毫无地位与权力可言。由此不断发展下去,男性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毫无疑问要求自己能在部落集团中占据统治地位,掌握极大的权利,以及将自己创造的财富传给自己确凿无疑的后代。因此,就必须废除之前母系社会的母权制及母系继承制,还有婚后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在父权制取代母权制这一社会革命中,社会成员被分为纯粹的两个对立的集团——男性与女性,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协调的余地,没有中立的区域,矛盾空前激烈且无法进行任何的调和——为了争取社会地位、权利和财富进行激烈而漫长的斗争,双方必须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击败对方,直至其中一方完全胜利为止。这人类历史上最早而又最激烈的社会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革命最终以男性的胜利而告终,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并最终确立了以男人为社会统治的父权制,从而确立了男子在以后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的权威地位。而婚姻制度也确立为能保证子女血缘归属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夫”,保证男子后代的血缘关系)。

三、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哲学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无论是在母系社会形成,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革命以及父系社会最终确立这三方面上,其社会意识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由人类社会初期的婚偶制度决定了母系社会的产生;男性在社会上贡献与权力不成比例推进了社会变革;父权与母权的斗争及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父系社会最终确立。这些事件都是由当时社会的客观状况即社会存在所决定及引发的,它们不为人类个体的意志所发生改变,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其过程可能是多样的,但结果必定是唯一的。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决定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决定因素,其发展的程度便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不难看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无不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进行的。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条件使社会发展进步,如前所说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进程便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劳动产品剩余以及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推动的。类似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以及所相对应的生产关系,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决定的。

阶级矛盾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直接动力

在母系社会中,当男性与女性两大阶级集团的利益冲突并引起矛盾,便酝酿着社会变革的发生,在社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男性阶级要求新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及财产分配方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要生产者利益的社会模式,这就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直接体现。当在特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社会变革就会发生而促进社会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进步与变革进程中的动力也都是直接体现为当时的社会矛盾。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前进的,历史的运动是从未停息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历史进程,便能局部反映出历史的“运动”,就算是同在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 其不同时间段的具体表现不同也是运动的表现,而且,这种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由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历史;但是,以某个特定背景为前提,例如以社会权力掌握者的性别为前提,那么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便可以分别看成相对静止两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夏禹还是汉武、桀纣或是宣统,在这个前提下前后两者没有区别,可以看成是一个静止的历史阶段,当然,这个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参考文献

《中国小通史》(第一册)


相关内容

  • 1.1人类的形成教案1(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 第 1 课<人类的形成>教案 1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 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二.课程标准 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 ...

  •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教案
  •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过程和方法: (1) 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 ...

  • 史前时期的人类
  •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该亚的传说 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 ...

  • 返景入深林:女性社会性别的多元建构
  • [摘要]  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具开创性与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性别建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体系对两性分工与社会地位的规范,由此衍生的性别隐喻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实践与建构的差别.摩梭人对女性性别的多元建构为我们研究女性性别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难得的个案.本文从空间分类.语言建构.亲属制度.宗教信仰.人观象征 ...

  • (刘娜)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 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摘 要: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 ...

  • 探究摩梭人族源:至今保存母系氏族社会特征
  • 美丽绽放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摩梭人 孩子没有父亲,女人没有丈夫,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又回到自己家中. 在云南西北宁蒗县部美丽的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过着走婚的生活.这是迄今中国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社会形态 ...

  • 16.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了解他们的 形成原因: 说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 点.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 (2)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远古人类的资料,了解远古 ...

  • 财富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 财富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转载) 财富是怎样创造出来的(1)--在<劳动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之一(王在安 2004-05-19 下午)1.劳资关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持人:今天下午参加会议的人数不是很多,但是都是工会理论界的精英.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昨天我曾经给大家简单介绍过 ...

  •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kinship terms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章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