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

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

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

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

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

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

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

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

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

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

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

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

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

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

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

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

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

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

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

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

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

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

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

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

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

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

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

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

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

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

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

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

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

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

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

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

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

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

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

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

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

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

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

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

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

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

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

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

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

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

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

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

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

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

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

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

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

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

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

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

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

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

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

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

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

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

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

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

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

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

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

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

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

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

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

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

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

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篇二:读隈研吾《负建筑》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有感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负建筑》完全抛弃了一个建筑师从结构或者设计理念进

行说教的方式,而从经济、社会、艺术等层面进行阐述其观点。当然,无论社会、艺术等都

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观反映,而一切将最终归结为经济动力。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受到

经济理论的影响,进而反推经济理论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流派的更迭。关于《负建筑》一书,

作者这种摒弃传统思路或者行业常规的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回味。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来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内心的感觉却是五味杂陈。刻苦

地学习、钻研和发展一种技术,并用于一种现实的场景,获得商业或经济的成功。在这一点

上,不论是建筑一幢房子、设计一款软件,在贵族学校里进行教育,为gdp增长修一个百年

大计的水库。从本质上,并无差别。 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巨大的成就,让我们颇为自豪。我

们在战胜自然,经济上的不懈努力,有理由让我们成为自然的一个强大的对立面: 地震

只用了那么几分钟,物质中隐藏的欲望被无情地剥离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

一场无声的控诉。这些欲望中有腐败、有贪婪,也有狂妄。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从未如此对建筑充满了怀疑:人们在电视里面看见都江堰聚源中学

完全坍塌的教学楼,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学生家长绝望的哭喊。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学校

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地方;人们从工作的高楼逃生,回到家里,又从倾注一生被其奴役的住房

中逃离到帐篷里面,或蜗居在汽车里面,如惊弓之鸟;大震过后,我看见劫后余生的人们冒

着余震危险在废墟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房产证。内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荒诞。 地震把很多事情简化了。 地震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活人,另外一种是死人。 地震

把人的欲望分离得很快。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活命的话,你只需要水、食物和可以活命的

足够的空气。 地震也教会了人们如何简单地看待房子,即如何首先从逃生的角度来看待房子: 高的楼层,是否真的安全?从楼上到楼下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在拥挤的大楼与大楼

之间,是否还有可以容身之处? 在灾难之后,人们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开始明白,对任何一个

系统而言,真正的测试是如实地面对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任何时候,你是否能把自己的

生命托付给这样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人造物和人共同组成。在经济的时代里,人造物更

多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人们看见的是商品的形态,不容易认识到商品中隐藏的欲望。 还是拿房子来说。你不会看到面团水泥后面的交易、那些在电脑上存在的草地如何变成

了拥挤在一起的楼房。人们被希望小学、gdp、维多利亚风情、城市别墅,各种粉色的词汇,

所淹没,为幕后的种种力量所左右、操纵。你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力量,哪些是虚假的力量。

只要需要,我们就非常容易把道德,分成两种: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因为这样,我们可以

毫无罪恶感,为所欲为。

有了这样的自我标准,我们终于有了很多正当的借口: 我们可以在千年屹立的都江堰上

游,去修百年大计的紫坪铺水库; 我们还可以继续有信心去修一个造福人民的化工炼油项目;

我们不会去想太远的事情: 当地震来临,又是遥感,又是拍胸脯保证一样说没什么大事,看

着让人真的揪心! 地震是一次真实的灾难,也是灾难的一种象征。它剥离了物质中隐藏的

欲望,也给我们留下了生的启示。 作为系统的设计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情怀? 在地

震前,要阅读并理解《负建筑》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本来你准备接受大师的一些高级技

巧。结果却发现他在谈形而上的东西,你会有些失望,你没有理解其含义的认知基础。 在地

震后,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让人顿悟到大师所叙述的那种情怀: 我们周遭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布满了欲望,我们已经习惯在很多人造物上布满各种意义、

价值,而忘记了我们为何需要这些东西。我们忘记了需要这些东西的真实的理由、用途,被 各种符号所淹没。我们只想看见赤裸裸的金钱,看见成功,看见胜利。 我们习惯用“胜、

负”来分别一切:无论是建筑、经济,还是人生。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借问建筑,讨论的

是物质中的人文关怀。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

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

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

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其实,所有建筑或人

工世界也是一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现在看来并不仅仅是句空话。 之前看柯布

西耶作品时,对他的集合住宅(在柯布西耶的时代,为了缓解二战后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

而不得不设计很多新型的密集型集合住宅。于是柯布西耶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实现

了大量的低造价的理性建筑。他利用集合光影和体量的变化造就了马赛公寓等一批划时代的

住宅建筑)总是一带而过,千篇一律的布局,简易的空间,没有想到在二战期间,柯布西耶

等大师致力于的事业是何等崇高! 或许,这次地震是建筑师,准建筑师们又一次的洗礼??

篇三:《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

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

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

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

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

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对于隈研吾最初的认识来源于长城脚下公社——竹屋,一座全部用竹子建成的,空间十

分开放、通透的建筑。隈研吾自己的解释显然更具煽动性。“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

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

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

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

和平,才能向前发展。”

竹屋也体现出隈研吾很多作品中表现出的共同点:1.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一种俯伏

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2.运用体现本土特点的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建筑的外在形式,更多的方面体现出民族思想层面的问

题。3.用空间表现出文化。采用柱子界定空间,遮蔽却不遮挡视线,虚实相生。开放式的庭

院、用于静坐的茶房都是对意境的追求。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

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

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

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

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

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

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

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

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

——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

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

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

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

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

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

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1.建筑

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

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3.建筑

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

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

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

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

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

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

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

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

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

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凯恩斯的理论:对公共建筑、土木用料的财政投入,会促进社会繁荣、激活经济。建筑

消耗大量资源,本是致命缺点,但凯恩斯却能将其说成是正面因素,真是一次精彩的逆转。

建筑促进了社会发展,消费(甚至是不必要,远超出实际需要的欲望)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

在凯恩斯的观念里没有资源是有限的认识,他不认为地球上的资源都是宝贵的。当然这不是

他个人道德素质的原因,在20世纪的初期,几乎没有人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

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

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

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

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

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

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

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建筑1102

张 晨 凯

31103314篇四:《体验建筑》读书笔记 阅读分享报告1——建筑篇 请从以下推荐书单中挑选1本书进行阅读(不限于此书单),并完成阅读报告( word),

形成汇报文件(ppt)。

一.阅读过程要求:

1. 仔细思考书籍标题,联想所有以前知道的关于该题目的知识。(能画出思维图最好)。

2. 仔细阅读目录,了解书籍的内容,框架,作者的思路,要说明的问题。 4. 挑自己最感兴

趣的部分精读。

3. 浏览全书,浏览每一段(或每一节)的第一句话。

二. 阅读报告内容:(word文件)

1.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你想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什么问题)。 2. 针对上一个问题,你的

体会或收获。

3. 全书的总体内容及框架介绍(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 4. 通过阅读,你下一步想深

入了解的问题。

三.阅读报告要求(word文件)

1. 提供书籍封面照片。(小)

2. 文章分成四章进行,条理清晰,禁止大段抄袭copy。 3.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

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a4打印。(2页为佳,不要封面) 4. 在第一页标题下注明自己的班级、

姓名、学号。

四.汇报文件要求(ppt文件)

1. 文字精炼,每页文字少于50字。

2. 以图片说明问题,每张图片可以附有简要说明文字。 3. 图片清晰。 4.不少于15

四.时间要求

第六周周四:10

月17日上交打印稿

月17日10:00。 ppt电子版上传多模式教学网,截止时间:10 篇五: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张宸磨璨齐啸 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各类资料,我们将自己现场调研的成果结合资料内容整理

如下,写出两篇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章 附件1

浅析竹里馆之文化立意 前言:王维之古诗《竹里馆》有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应为该建筑文化精神内涵之所在。经前期实地调研,查阅茶

艺文献及历史文化书籍,同行三人对馆中之茶,竹及文化寓意顿生浓厚兴趣,深入钻研,见

其馆风古朴厚实,遂有感而发,利用茶余饭后之闲暇,作此杂文。绝无抄袭,仅作浅谈。 关

键词:茶竹馆文人关联《竹里馆》

1. 茶

茶之文化源远流长,“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自三皇五帝之时有神农

氏以茶解毒之轶事流传至今。其流传原因多释为交际一说,有诗云:“对做细论文,烹茶香胜

酒。”此说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之轨畴。茶文化建于中华文化之上,借茶凸显其自身之雅

好,礼数,故在文人,士大夫贵族阶级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仍被中产阶级,文人奉为交友,

洽谈途径之不二选择。茶叶大多为绿,红两色。其汤兼具清苦,恬淡,醇厚之特色。与佛教

“苦修”之精神及文人“出世”之品行相契合。品茗品茗,是谓查其色,饮其汤,赏其具为

乐。间或抒己之志,谈彼之情,甚感快哉。

2. 竹

竹,高雅,正直。郑燮诗中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前朝文人嗜竹咏竹者甚多,有甚者将其自身比作竹,谓竹君子,望借竹之

势,显其品,见其志。竹可作材,可食用,可赏玩,可作画,其用处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恰古时文人奉“隐逸”为其志之极,而茂林修竹多隐于崇山峻岭,与修隐之气有互为衬托之

用,故文人多怜竹之隐,仿竹之直,习竹之雅。故竹于古之文化生活,有极崇高之地位。

3. 馆

“馆,客舍也”-----《说文》古人尚隐,常将其屋馆修于隐秘清秀之地。不求金碧辉煌,

但求简陋淳朴。刘禹锡之陋室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显

其志之淡薄,自得其乐,独善其身,此为文人共同之追求也。而“客舍”,则多与志同道合之

人于此品茗,或谈风云,或抒风月。故该馆之用。多在于彰其志,结其友,而不仅为安身立

命之所用。

4. 文化立意

古人之于茶,竹,馆,不单为物质,其意多在于精神及文化方面之需求。借其意,明其 志,借其形,抒其情。亦或结志同道合者共谋大事。故茶,竹,馆三者,多为文人贵族

文化层面之载体。今人亦爱竹,品茗,泡茶馆,交友言志,其乐无穷。此为古今相通之处。 故现代茶室建筑竹里馆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其文化寓意,予馆室以深厚文化沉淀,

故借此吸引滇中之文化精英,成功人士莅临品鉴。于其中。使临者明古之遗风,忘其忧,追

其往昔,品其茗,读其文,依然自得。借古之品味。满今人之需,善莫大焉。 ——作于某初秋午后馆内

张宸磨璨齐啸

附件2

茶室设计要点分析

1:茶室概念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

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

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

道始祖千利体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2:茶室渊源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

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

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

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

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

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

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 3:茶室发展动态

饮食业建筑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内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设施,该项服务性建筑在人流

集散、功能要求、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的影响较其它类型建筑为大。如能深入调查,结合

实际,因势利导,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景区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且可为园景添色,为游客

的饮宴提供方便。

4:功能作用

茶室主要是供游人饮茶、休息的地方。同时供游人在品茶之余,赏景、交往和从事文娱

活动。

5:园林建筑布局特点

(1)因地制宜

(2)功能合理,形式美观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6:基地选择

园林茶室—般位于游人集中的景点附近,或在园林的安静区中,其选址要结合整体园林

的环境通盘考虑。人们在茶室品茶时,应有开阔的视野,美丽的风景或静谧的环境与其相伴,

因此茶室的选址要尽可能考虑处在构图的中心,以及游人视线的焦点,茶室选址具有既寻景

又点景的意义。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顾客到达,避免交通干扰

(3)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4)环境优美,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与自然结合

(5)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安排,室外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的条件 ? 公园茶室的设计1: 为方便游客,应配合游览路线布置茶室服务点。在一般公园里,茶室建筑(部分有快餐)

应与各景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抢景、压景而又能便于交通联系。建筑位置经营适当尚能达

到组织风景的作用。

在中等规模的公园里,本项建筑亦宜布置在人流活动较集中的地方。建筑地段一般要交

通方便、地势开阔,以适应客流处于高峰期的需要,也有利于管理和供应。为吸引更多的游

客,基址所在的环境应考虑在观景与点景方面的作用。有些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环境,将

建筑物略偏离主园道。

在风景区或大规模的公园里,一般采取分区设点。 ? 公园茶室的设计2: 在规模较大的风景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亦有设置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生活服务

点,以供游客食宿。在各景区则分设一些饮食点、茶室、冰室等。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一个完

整的服务网。

结合游览线路布置饮食服务点,还可使富有动态的茶饮服务区和园中其它宁静的游览区

交替出现.使园林空间序列富有节奏。 ? 公园茶室的设计3: 在位置经营方面要注意下列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设施过于集中,二是选址过于偏僻。茶

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景效,建筑基址稍偏一隅,以减小公共活动地段对建筑的干扰及便于茶

饮业建筑辅助部分的处理。但要注意偏倚要适度,否则在使用中会影响营业。 7:组成

茶室的室内外空间应相互交融,园林中游人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应注意利用室外空间调

整人流。

8:类型

茶室名称繁多,有以景区、景点命名;有以公园名称直呼;有以其所在环境、气氛之特

点另设雅号。至于店名和其营业内容,从其实质而言也有不尽确切之处。称茶室、茶圃者,

其营业性质多样,有属中小型餐室,有属小吃或茶座(音乐茶座或普通茶座)等。冰室则多

是名符其实。为了方便游客和合理经营,其中不少冰室冬季改营小吃或作茶室。 茶室除了—般茶室外,常见的尚有文艺茶室、曲艺茶室、音乐茶室、冰室、茶艺馆等类

型。

9:建筑处理

(1)建筑造型和空间组织 ①湖心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岸边建筑 ④旱地建筑

(2)隐蔽辅助部分

①山地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平地建筑

10:建筑设计

? 营业用房

(1)布置在最好的日照方位

(2)良好的通风条件

(3)良好的景观视线

(4)内部布置合理,通畅,避免各流线间的干扰

(5)桌椅布置符合人体工程学

(6)净高不小于3.0m,设空调营业用房不低于2.4m,异性顶最低处不低于2.4m

(7)单侧采光的营业厅,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

(8)楼台或阳台不应遮挡底层日照 ? 辅助用房

(1)加工间净高不低于3.0m

(2)卫生间宜设置前室,并注意防止视线干扰 总结

由此可见,茶室设计不仅需要契合设计规范,还应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总结出来的这两篇笔记,必定会对我们今后的设计方案产生极为深远的促进作用。

《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

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

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

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

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

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

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

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

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

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

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

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

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

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

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

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

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

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

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

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

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

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

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

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

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

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

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

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

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

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

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

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

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

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

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

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

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

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

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

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

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

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

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

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

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

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

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

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

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

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

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

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

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

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

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

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

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

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

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

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

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

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

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

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

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

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

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

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

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

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

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

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

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

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

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

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

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

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篇二:读隈研吾《负建筑》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有感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负建筑》完全抛弃了一个建筑师从结构或者设计理念进

行说教的方式,而从经济、社会、艺术等层面进行阐述其观点。当然,无论社会、艺术等都

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观反映,而一切将最终归结为经济动力。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受到

经济理论的影响,进而反推经济理论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流派的更迭。关于《负建筑》一书,

作者这种摒弃传统思路或者行业常规的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回味。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来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内心的感觉却是五味杂陈。刻苦

地学习、钻研和发展一种技术,并用于一种现实的场景,获得商业或经济的成功。在这一点

上,不论是建筑一幢房子、设计一款软件,在贵族学校里进行教育,为gdp增长修一个百年

大计的水库。从本质上,并无差别。 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巨大的成就,让我们颇为自豪。我

们在战胜自然,经济上的不懈努力,有理由让我们成为自然的一个强大的对立面: 地震

只用了那么几分钟,物质中隐藏的欲望被无情地剥离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

一场无声的控诉。这些欲望中有腐败、有贪婪,也有狂妄。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从未如此对建筑充满了怀疑:人们在电视里面看见都江堰聚源中学

完全坍塌的教学楼,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学生家长绝望的哭喊。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学校

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地方;人们从工作的高楼逃生,回到家里,又从倾注一生被其奴役的住房

中逃离到帐篷里面,或蜗居在汽车里面,如惊弓之鸟;大震过后,我看见劫后余生的人们冒

着余震危险在废墟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房产证。内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荒诞。 地震把很多事情简化了。 地震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活人,另外一种是死人。 地震

把人的欲望分离得很快。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活命的话,你只需要水、食物和可以活命的

足够的空气。 地震也教会了人们如何简单地看待房子,即如何首先从逃生的角度来看待房子: 高的楼层,是否真的安全?从楼上到楼下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在拥挤的大楼与大楼

之间,是否还有可以容身之处? 在灾难之后,人们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开始明白,对任何一个

系统而言,真正的测试是如实地面对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任何时候,你是否能把自己的

生命托付给这样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人造物和人共同组成。在经济的时代里,人造物更

多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人们看见的是商品的形态,不容易认识到商品中隐藏的欲望。 还是拿房子来说。你不会看到面团水泥后面的交易、那些在电脑上存在的草地如何变成

了拥挤在一起的楼房。人们被希望小学、gdp、维多利亚风情、城市别墅,各种粉色的词汇,

所淹没,为幕后的种种力量所左右、操纵。你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力量,哪些是虚假的力量。

只要需要,我们就非常容易把道德,分成两种: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因为这样,我们可以

毫无罪恶感,为所欲为。

有了这样的自我标准,我们终于有了很多正当的借口: 我们可以在千年屹立的都江堰上

游,去修百年大计的紫坪铺水库; 我们还可以继续有信心去修一个造福人民的化工炼油项目;

我们不会去想太远的事情: 当地震来临,又是遥感,又是拍胸脯保证一样说没什么大事,看

着让人真的揪心! 地震是一次真实的灾难,也是灾难的一种象征。它剥离了物质中隐藏的

欲望,也给我们留下了生的启示。 作为系统的设计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情怀? 在地

震前,要阅读并理解《负建筑》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本来你准备接受大师的一些高级技

巧。结果却发现他在谈形而上的东西,你会有些失望,你没有理解其含义的认知基础。 在地

震后,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让人顿悟到大师所叙述的那种情怀: 我们周遭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布满了欲望,我们已经习惯在很多人造物上布满各种意义、

价值,而忘记了我们为何需要这些东西。我们忘记了需要这些东西的真实的理由、用途,被 各种符号所淹没。我们只想看见赤裸裸的金钱,看见成功,看见胜利。 我们习惯用“胜、

负”来分别一切:无论是建筑、经济,还是人生。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借问建筑,讨论的

是物质中的人文关怀。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

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

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

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其实,所有建筑或人

工世界也是一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现在看来并不仅仅是句空话。 之前看柯布

西耶作品时,对他的集合住宅(在柯布西耶的时代,为了缓解二战后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

而不得不设计很多新型的密集型集合住宅。于是柯布西耶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实现

了大量的低造价的理性建筑。他利用集合光影和体量的变化造就了马赛公寓等一批划时代的

住宅建筑)总是一带而过,千篇一律的布局,简易的空间,没有想到在二战期间,柯布西耶

等大师致力于的事业是何等崇高! 或许,这次地震是建筑师,准建筑师们又一次的洗礼??

篇三:《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

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

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

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

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

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对于隈研吾最初的认识来源于长城脚下公社——竹屋,一座全部用竹子建成的,空间十

分开放、通透的建筑。隈研吾自己的解释显然更具煽动性。“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

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

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

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

和平,才能向前发展。”

竹屋也体现出隈研吾很多作品中表现出的共同点:1.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一种俯伏

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2.运用体现本土特点的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建筑的外在形式,更多的方面体现出民族思想层面的问

题。3.用空间表现出文化。采用柱子界定空间,遮蔽却不遮挡视线,虚实相生。开放式的庭

院、用于静坐的茶房都是对意境的追求。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

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

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

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

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

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

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

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

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

——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

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

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

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

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

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

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1.建筑

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

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3.建筑

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

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

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

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

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

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

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

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

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

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凯恩斯的理论:对公共建筑、土木用料的财政投入,会促进社会繁荣、激活经济。建筑

消耗大量资源,本是致命缺点,但凯恩斯却能将其说成是正面因素,真是一次精彩的逆转。

建筑促进了社会发展,消费(甚至是不必要,远超出实际需要的欲望)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

在凯恩斯的观念里没有资源是有限的认识,他不认为地球上的资源都是宝贵的。当然这不是

他个人道德素质的原因,在20世纪的初期,几乎没有人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

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

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

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

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

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

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

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建筑1102

张 晨 凯

31103314篇四:《体验建筑》读书笔记 阅读分享报告1——建筑篇 请从以下推荐书单中挑选1本书进行阅读(不限于此书单),并完成阅读报告( word),

形成汇报文件(ppt)。

一.阅读过程要求:

1. 仔细思考书籍标题,联想所有以前知道的关于该题目的知识。(能画出思维图最好)。

2. 仔细阅读目录,了解书籍的内容,框架,作者的思路,要说明的问题。 4. 挑自己最感兴

趣的部分精读。

3. 浏览全书,浏览每一段(或每一节)的第一句话。

二. 阅读报告内容:(word文件)

1.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你想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什么问题)。 2. 针对上一个问题,你的

体会或收获。

3. 全书的总体内容及框架介绍(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 4. 通过阅读,你下一步想深

入了解的问题。

三.阅读报告要求(word文件)

1. 提供书籍封面照片。(小)

2. 文章分成四章进行,条理清晰,禁止大段抄袭copy。 3.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

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a4打印。(2页为佳,不要封面) 4. 在第一页标题下注明自己的班级、

姓名、学号。

四.汇报文件要求(ppt文件)

1. 文字精炼,每页文字少于50字。

2. 以图片说明问题,每张图片可以附有简要说明文字。 3. 图片清晰。 4.不少于15

四.时间要求

第六周周四:10

月17日上交打印稿

月17日10:00。 ppt电子版上传多模式教学网,截止时间:10 篇五: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张宸磨璨齐啸 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各类资料,我们将自己现场调研的成果结合资料内容整理

如下,写出两篇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章 附件1

浅析竹里馆之文化立意 前言:王维之古诗《竹里馆》有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应为该建筑文化精神内涵之所在。经前期实地调研,查阅茶

艺文献及历史文化书籍,同行三人对馆中之茶,竹及文化寓意顿生浓厚兴趣,深入钻研,见

其馆风古朴厚实,遂有感而发,利用茶余饭后之闲暇,作此杂文。绝无抄袭,仅作浅谈。 关

键词:茶竹馆文人关联《竹里馆》

1. 茶

茶之文化源远流长,“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自三皇五帝之时有神农

氏以茶解毒之轶事流传至今。其流传原因多释为交际一说,有诗云:“对做细论文,烹茶香胜

酒。”此说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之轨畴。茶文化建于中华文化之上,借茶凸显其自身之雅

好,礼数,故在文人,士大夫贵族阶级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仍被中产阶级,文人奉为交友,

洽谈途径之不二选择。茶叶大多为绿,红两色。其汤兼具清苦,恬淡,醇厚之特色。与佛教

“苦修”之精神及文人“出世”之品行相契合。品茗品茗,是谓查其色,饮其汤,赏其具为

乐。间或抒己之志,谈彼之情,甚感快哉。

2. 竹

竹,高雅,正直。郑燮诗中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前朝文人嗜竹咏竹者甚多,有甚者将其自身比作竹,谓竹君子,望借竹之

势,显其品,见其志。竹可作材,可食用,可赏玩,可作画,其用处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恰古时文人奉“隐逸”为其志之极,而茂林修竹多隐于崇山峻岭,与修隐之气有互为衬托之

用,故文人多怜竹之隐,仿竹之直,习竹之雅。故竹于古之文化生活,有极崇高之地位。

3. 馆

“馆,客舍也”-----《说文》古人尚隐,常将其屋馆修于隐秘清秀之地。不求金碧辉煌,

但求简陋淳朴。刘禹锡之陋室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显

其志之淡薄,自得其乐,独善其身,此为文人共同之追求也。而“客舍”,则多与志同道合之

人于此品茗,或谈风云,或抒风月。故该馆之用。多在于彰其志,结其友,而不仅为安身立

命之所用。

4. 文化立意

古人之于茶,竹,馆,不单为物质,其意多在于精神及文化方面之需求。借其意,明其 志,借其形,抒其情。亦或结志同道合者共谋大事。故茶,竹,馆三者,多为文人贵族

文化层面之载体。今人亦爱竹,品茗,泡茶馆,交友言志,其乐无穷。此为古今相通之处。 故现代茶室建筑竹里馆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其文化寓意,予馆室以深厚文化沉淀,

故借此吸引滇中之文化精英,成功人士莅临品鉴。于其中。使临者明古之遗风,忘其忧,追

其往昔,品其茗,读其文,依然自得。借古之品味。满今人之需,善莫大焉。 ——作于某初秋午后馆内

张宸磨璨齐啸

附件2

茶室设计要点分析

1:茶室概念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

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

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

道始祖千利体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2:茶室渊源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

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

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

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

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

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

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 3:茶室发展动态

饮食业建筑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内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设施,该项服务性建筑在人流

集散、功能要求、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的影响较其它类型建筑为大。如能深入调查,结合

实际,因势利导,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景区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且可为园景添色,为游客

的饮宴提供方便。

4:功能作用

茶室主要是供游人饮茶、休息的地方。同时供游人在品茶之余,赏景、交往和从事文娱

活动。

5:园林建筑布局特点

(1)因地制宜

(2)功能合理,形式美观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6:基地选择

园林茶室—般位于游人集中的景点附近,或在园林的安静区中,其选址要结合整体园林

的环境通盘考虑。人们在茶室品茶时,应有开阔的视野,美丽的风景或静谧的环境与其相伴,

因此茶室的选址要尽可能考虑处在构图的中心,以及游人视线的焦点,茶室选址具有既寻景

又点景的意义。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顾客到达,避免交通干扰

(3)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4)环境优美,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与自然结合

(5)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安排,室外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的条件 ? 公园茶室的设计1: 为方便游客,应配合游览路线布置茶室服务点。在一般公园里,茶室建筑(部分有快餐)

应与各景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抢景、压景而又能便于交通联系。建筑位置经营适当尚能达

到组织风景的作用。

在中等规模的公园里,本项建筑亦宜布置在人流活动较集中的地方。建筑地段一般要交

通方便、地势开阔,以适应客流处于高峰期的需要,也有利于管理和供应。为吸引更多的游

客,基址所在的环境应考虑在观景与点景方面的作用。有些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环境,将

建筑物略偏离主园道。

在风景区或大规模的公园里,一般采取分区设点。 ? 公园茶室的设计2: 在规模较大的风景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亦有设置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生活服务

点,以供游客食宿。在各景区则分设一些饮食点、茶室、冰室等。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一个完

整的服务网。

结合游览线路布置饮食服务点,还可使富有动态的茶饮服务区和园中其它宁静的游览区

交替出现.使园林空间序列富有节奏。 ? 公园茶室的设计3: 在位置经营方面要注意下列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设施过于集中,二是选址过于偏僻。茶

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景效,建筑基址稍偏一隅,以减小公共活动地段对建筑的干扰及便于茶

饮业建筑辅助部分的处理。但要注意偏倚要适度,否则在使用中会影响营业。 7:组成

茶室的室内外空间应相互交融,园林中游人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应注意利用室外空间调

整人流。

8:类型

茶室名称繁多,有以景区、景点命名;有以公园名称直呼;有以其所在环境、气氛之特

点另设雅号。至于店名和其营业内容,从其实质而言也有不尽确切之处。称茶室、茶圃者,

其营业性质多样,有属中小型餐室,有属小吃或茶座(音乐茶座或普通茶座)等。冰室则多

是名符其实。为了方便游客和合理经营,其中不少冰室冬季改营小吃或作茶室。 茶室除了—般茶室外,常见的尚有文艺茶室、曲艺茶室、音乐茶室、冰室、茶艺馆等类

型。

9:建筑处理

(1)建筑造型和空间组织 ①湖心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岸边建筑 ④旱地建筑

(2)隐蔽辅助部分

①山地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平地建筑

10:建筑设计

? 营业用房

(1)布置在最好的日照方位

(2)良好的通风条件

(3)良好的景观视线

(4)内部布置合理,通畅,避免各流线间的干扰

(5)桌椅布置符合人体工程学

(6)净高不小于3.0m,设空调营业用房不低于2.4m,异性顶最低处不低于2.4m

(7)单侧采光的营业厅,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

(8)楼台或阳台不应遮挡底层日照 ? 辅助用房

(1)加工间净高不低于3.0m

(2)卫生间宜设置前室,并注意防止视线干扰 总结

由此可见,茶室设计不仅需要契合设计规范,还应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总结出来的这两篇笔记,必定会对我们今后的设计方案产生极为深远的促进作用。


相关内容

  •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 班级:建筑0812 姓名:丁之琪 学号:0820101222 指导老师:申青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如果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消亡的起点,那么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在后现代建筑师眼里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文丘里这部复杂与矛盾的著作中,我最关注的是现代建筑为何以及如何消 ...

  •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 ...

  • [读书笔记]粗糙西洋美术史(一)
  • 原创 2017-04-08 Jana 最近在对照两本书看: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和北大出版社的<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做个粗糙.无聊.乏味的读书笔记放在公众号里以便查阅,每天一章,先从蒋勋开始. 蒋勋的这本书从地中海区域的古代写起. 多数人只以为蓝白相间的家装就是地中海 ...

  • 房地产开发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随着住房制度,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房地产估价活动在房地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严重的角色.无论是房地产的买卖交易﹑出租﹑抵押贷款﹑课税﹑保险﹑拍卖,土地使用权招标﹑挂牌﹑拍卖﹑协议出让及转让,还是企业的合资﹑合作﹑联合﹑合并﹑兼并﹑分立﹑出售﹑破产清 ...

  • 马克思读书笔记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读书笔记 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通过学习其中的观点受益匪浅. 书中提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

  • 党员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读"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六篇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有感 作者: 吴 萌 班级:会计031班 学号: xx0381 日期:xx年4月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 ...

  • 读书笔记: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了解
  • 读书笔记: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了解-网师园 姓 名:号:学 院 系: 业: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 〇 一五 年 五 月 摘要:网师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代表,隐匿于苏州老城区狭窄的街巷中,园林面 积十分有限,但其风采并未因面积小而有所减损.文中试从园林特色,空间营造手 法,从两个大角度 ...

  •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 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 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 --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 ...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