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宁静的心灵

守住宁静的心灵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是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陡然发现学生的言语间多了几分浮躁、迷惘,少了一些理性和乐观。出于教育者的敏感,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后来,由学生而社会,关注的面也不断地拓宽。于是,在一派平静祥和的社会表象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话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下面,我借用三首古诗作为标题,分三个层次说一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得让人心躁,让人疲惫,让人无所适从,让人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放眼当今社会,有人为养家糊口,往返于北上南下、劳碌奔波;有人为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有人为消闲自在,沉溺于麻将、扑克等游戏之中。总之,在市井的繁华、喧器的热闹、笑容的洋溢之中,心灵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很难有宁静的空隙。

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追求嘈杂的浮华,已经缺失了内心弥足珍贵的宁静。而缺失了心灵的宁静,就必然造成心态的失衡,于是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乘隙而入。

一、心态的失衡有害于自身的健康。心态失衡最显示性的表

现是牢骚满腹,睁眼全是社会的阴暗面,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牢骚太盛防肠断‛,虽然‚肠断‛的现实不一定出现,但心情长期悲观抑郁会让一个人疾病缠身,难以自拔。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癌症病人和一个感冒患者同时到一家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弄错了诊断书,于是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以后,原本的癌症患者病症好转,而原本的感冒患者却撒手人寰。故事的结果极具戏剧性,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生活的首要保障。我们还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工作劳累、抑郁、失眠等引发的疾病,大多是我们的心态失衡所致。我们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是失衡的心态拖垮了我们的身体。

二、心态失衡有害于我们的事业。心态失衡必然导致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变形,这样就会产生信念的动摇,这就好比拉车,一旦拉车人对方向有了怀疑,要么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要么调转车头,倒行逆施。无论哪种情形都会有害于我们的事业。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凡是牢骚满腹的人,有哪个在工作上是满腔热情、奋发向上的?大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不撞;更有甚者,利欲膨胀、腐化堕落,危害国家和人民。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原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杨世洪涉嫌贪污受贿数百万元,被判死刑。当检察官问他,生活本来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贪财。得到的回答是‚心态失衡‛。最近有记者总结,几乎所有贪官没有因为缺钱才去贪污受贿的,究其根源是在心态上出了问题,最终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有人这样说:‚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欲望、喧器,就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没有一天停止过风浪;生活就像大海中航船,没有一刻停止过颠簸。‛且不论这种比喻贴切与否,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个人即使生得再幸福,活得再滋润,也不可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况且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面对压力、竞争、喧哗、浮躁,宁静的心灵也偶尔会泛起涟漪,或者掀起波浪。关键是我们要告诫自己,要守住心灵的守静。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守住心灵的宁静就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纷纭。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于公于私,守住底线,不投机,不偷懒,带着宁静的心态去从容追求。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一种风度,一种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宁静不但能为我们带来心灵的安宁,更能让我享受生活的乐趣。心灵宁静就能洞明世事,看世间荣华,阅人间沧桑,评是非功过,任人情冷暖。宁静是淡定超脱,是人生境界的极致。宁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对信念的执著,是一种睿智。从生活到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守住心灵的宁静,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

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

当然,要守住心灵的宁静,会面临许多的阻力和诱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我们的周围已不再宁静,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天空布满云雾;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狂躁迷惘的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家园呢?

(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

朱熹的诗说非常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世事风云变幻,使心灵澄澈宁静的活水,就是读书。

或许,大家都会说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上了十几年学,别的且不说,难道不会读书吗?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我们中很多人确实不爱读书,不会读书。

其一、说‚不爱读书‛就是读书越来越少,导致国民阅读量下降。本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们是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传统的;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定义为最高雅的行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是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人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48.7%,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7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每人每年64本、前苏联每人每年55本、

美国人每人每年21本、日本人每人每年17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是太低了。还是在2006年的那次调查中,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

我们难道已经忙到这个份上了吗?泱泱古国,13亿国人,除了那些暂时不识字的和20%的在校学生,95%的人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现在面对人们从大到小都不爱读书的现状,面对人们正在逐渐失去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想一想,当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世风‛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色列是弹丸小国,却是科技强国;犹太民族屡遭不幸,却名人辈出。这都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教育者正在为多年未培养出一个诺贝而奖获得者而进行反思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在下降,这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素质的下降,其后果是严重的。一个国家不是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读书的人口,靠国民的素质。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力。可见不读书的民族就会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贻害将不止三年五年。

其二、我所说的‚不会读书‛具体有三种表现:为什么读书,功利性强;读什么书,视野狭窄;怎么读书,太随意。

先说读书的功利性强,这与我们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证、上学、晋级、升级,是晋身之价、求财之路。古代的‚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就毫不掩饰地宣扬读书的功利性:而这种‚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的做法,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不竭的动力,一旦时过境迁,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一些人以工作忙、应酬多为由长期不读书,一些人以读书无用,不如搞好上下级关系为由放弃读书,这就实让人忧虑。看看那些失足者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读书、不学习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今年重庆市上万名考生的‚弃考‛事件,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通过读书,上大学已不能得‚吾之所大欲‛,既然作为工具的读书没有了价值,自然就会被随时抛弃。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国人中漫延,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社会对于读书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的自觉性,使人思维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的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将不可估量。

二是读书的选择面窄,这与读书的功利性密切相关。读书如饮食,读什么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不足5本,且80%是课本

教材,其目的无非汲汲于经世致用;而学校所倡导的读书也大多是读教科书和教辅书,一些所谓的‚闲书‛同样会被无情的没收。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孩子们真正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沦为换得一纸文凭做‚稻梁谋‛的敲门砖。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流行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不怕‛什么呢?究其实质,就是不怕饿肚子,不怕不能出人头地。这就无疑在告诉我们,只要专业精,其余如何都无所谓。这种‚唯专业‛的读书观,造成了几代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知识体系的单一,通识和常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贫乏就成了时代的文化征候。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专业书,而是说读书应不厌其杂,不厌其多,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人文书,读科技书,读健康书,读哲学书,读经典著作。特别是经典著作,不但要读,而且要背;因为经典是永恒的星辰,是一般作品无法相比的,对人们有普遍的意义。我就常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讲,如果你能背育200首诗词,100篇散文,你的说话、做事、行为就会有大的改变,经典的熏陶力量是巨大的。

三是怎么读书,太随意。古人读书非常讲究,书房要清幽雅谈,读前要沐浴焚香,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虽然现在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行事,但读书却也不是可以太随意的事情。经常听到有的同志说:‚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有时候是一天看一本,但总觉得收获了了。‛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他读书太随意,深度不够,是‚浅阅读‛。《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这种当下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的读书方法。所

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以在线济览为主、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我认为‚浅阅读‛是读书人应该力戒的一种倾向,因为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是阅读的庸俗化,是极不可取的;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平时不思考问题,不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又很可能演化成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就会更多。

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发展和强大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一些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的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读书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许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碰撞融合、人心浮躁不安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因特网、电视机、应酬、麻将桌等等充斥的世界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

因而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不仅要‚用眼‛读书,更要‚用心‛读书。

‚用心‛读书,不是为了接受采访时的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人前引经据典的卖弄。古人说:‚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可以慰藉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气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激扬斗志;可以使人变得聪慧、成熟、睿智、豁达;可以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所以,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常态,进而固定为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读书习惯的培养是人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之前我们谈到我国国民的读书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也需要切实加以改变。然而,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三)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诗

读书习惯的养成首先应从教育抓起。教育必须改变目前的应试体制,砍掉泛滥的教辅,压缩课堂讲课,扩大课外阅读,或许对于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有利。尤其是大学,作为个性教育的阶段,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应该是最适宜培养读书习惯的阶段,许多人的读书习惯也应该是在大学养成的。当然,

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毕竟是阶段性的,谁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学校里。人是需要终身发展的,要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学校虽然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好地方,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的人在学校就没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有的到了社会,把好的读书习惯丢掉了。工作、生活等压力四面八方挤压过来,文化快餐、影像媒体又有那么大的诱惑;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日益浮躁、生活节奏加快,稍不坚持,读书习惯就溜掉了。而此时,单位和社会,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有了责任,不仅仅是道理上如此,实际也有这方面的开拓空间。

读者失去了读书兴趣,进而失去了读书习惯,既有读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过去年出书是以千计或万计,而现在加上进口书,当以数十万计!而我们的读者面对如此数量之众的图书,而如今书如烟海,也会给读者带来读书障碍。更何况我们的图书良莠不齐,不乏平庸之作、外形漂亮华美而实则空洞无物之作,坏了读者的胃口。此等情况下,引导阅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引导阅读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读书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因为我们人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会‚遗传‛性格,也会‚遗传‛读书习惯。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讲一个家庭,几代人都有读书传统;一个家庭,成员中多是读书人。譬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王、谢家庭,就是几代人文脉相传的。如此说来,书香门第现象就很值得我们思考。进入现当代以来,王、谢那样的数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日渐

少了,但是一家皆有读书良好习惯的家庭却有很多。这实际上可以称为读书的‚群‛现象,与此相似的是升学的‚群‛现象。前些年,一家中姐妹弟兄几个很普遍,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要么一个考不上,要么一上上几个,这也是‚群‛现象。读书的‚群‛现象的产生,决定于家庭的风气、习惯和环境的熏陶。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的家庭装饰豪华,所有现代的摆设应有尽有,环顾四周,就是没有书橱书架;有的家庭,居处也许简单,然而却是四壁皆书,‚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庭氛围怎样,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国民读书习惯,就不能忽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但要倡导社会阅读,建书香社会,还要倡导家庭阅读,建书香家庭。

总之,读书习惯的养成,社会要提倡,创造条件;家庭要鼓励,形成氛围;我们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起到表率作用。但关键还是要个人自身认识到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诸多媒介中,书的不可替代性,形成个人的读书的自觉性,这是读书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这原动力,提倡就不会发生作用;甚至有了读书习惯也会失去。如果我们不是把读书看作一种生活之外另加的负担,不是把它看作一种熬灯费神的苦差事,而是把它视为人生智慧之源,欢乐之源,久而久之,读书便会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日不读,若有所失;两日不读,寝食不安;三日不读,便觉得生活了无意味。这样,读书的习惯自然就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了。

清人山阴金曾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书籍具有

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只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丰碑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了,而经典书籍则与世长存。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习近平副主席在2009年中央党校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带头读书,读好书的表率。不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愿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书籍把我们引导向思想的远方,让我们的灵魂获得宁静和充实,让我们的目光和胸怀日渐清澈、宽广,让我们的精神超脱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守住宁静的心灵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是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陡然发现学生的言语间多了几分浮躁、迷惘,少了一些理性和乐观。出于教育者的敏感,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后来,由学生而社会,关注的面也不断地拓宽。于是,在一派平静祥和的社会表象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话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下面,我借用三首古诗作为标题,分三个层次说一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得让人心躁,让人疲惫,让人无所适从,让人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放眼当今社会,有人为养家糊口,往返于北上南下、劳碌奔波;有人为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有人为消闲自在,沉溺于麻将、扑克等游戏之中。总之,在市井的繁华、喧器的热闹、笑容的洋溢之中,心灵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很难有宁静的空隙。

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追求嘈杂的浮华,已经缺失了内心弥足珍贵的宁静。而缺失了心灵的宁静,就必然造成心态的失衡,于是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乘隙而入。

一、心态的失衡有害于自身的健康。心态失衡最显示性的表

现是牢骚满腹,睁眼全是社会的阴暗面,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牢骚太盛防肠断‛,虽然‚肠断‛的现实不一定出现,但心情长期悲观抑郁会让一个人疾病缠身,难以自拔。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癌症病人和一个感冒患者同时到一家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弄错了诊断书,于是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以后,原本的癌症患者病症好转,而原本的感冒患者却撒手人寰。故事的结果极具戏剧性,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生活的首要保障。我们还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工作劳累、抑郁、失眠等引发的疾病,大多是我们的心态失衡所致。我们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是失衡的心态拖垮了我们的身体。

二、心态失衡有害于我们的事业。心态失衡必然导致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变形,这样就会产生信念的动摇,这就好比拉车,一旦拉车人对方向有了怀疑,要么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要么调转车头,倒行逆施。无论哪种情形都会有害于我们的事业。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凡是牢骚满腹的人,有哪个在工作上是满腔热情、奋发向上的?大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不撞;更有甚者,利欲膨胀、腐化堕落,危害国家和人民。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原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杨世洪涉嫌贪污受贿数百万元,被判死刑。当检察官问他,生活本来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贪财。得到的回答是‚心态失衡‛。最近有记者总结,几乎所有贪官没有因为缺钱才去贪污受贿的,究其根源是在心态上出了问题,最终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有人这样说:‚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欲望、喧器,就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没有一天停止过风浪;生活就像大海中航船,没有一刻停止过颠簸。‛且不论这种比喻贴切与否,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个人即使生得再幸福,活得再滋润,也不可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况且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面对压力、竞争、喧哗、浮躁,宁静的心灵也偶尔会泛起涟漪,或者掀起波浪。关键是我们要告诫自己,要守住心灵的守静。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守住心灵的宁静就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纷纭。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于公于私,守住底线,不投机,不偷懒,带着宁静的心态去从容追求。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一种风度,一种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宁静不但能为我们带来心灵的安宁,更能让我享受生活的乐趣。心灵宁静就能洞明世事,看世间荣华,阅人间沧桑,评是非功过,任人情冷暖。宁静是淡定超脱,是人生境界的极致。宁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对信念的执著,是一种睿智。从生活到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守住心灵的宁静,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

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

当然,要守住心灵的宁静,会面临许多的阻力和诱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我们的周围已不再宁静,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天空布满云雾;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狂躁迷惘的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家园呢?

(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

朱熹的诗说非常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世事风云变幻,使心灵澄澈宁静的活水,就是读书。

或许,大家都会说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上了十几年学,别的且不说,难道不会读书吗?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我们中很多人确实不爱读书,不会读书。

其一、说‚不爱读书‛就是读书越来越少,导致国民阅读量下降。本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们是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传统的;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定义为最高雅的行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是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人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48.7%,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7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每人每年64本、前苏联每人每年55本、

美国人每人每年21本、日本人每人每年17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是太低了。还是在2006年的那次调查中,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

我们难道已经忙到这个份上了吗?泱泱古国,13亿国人,除了那些暂时不识字的和20%的在校学生,95%的人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现在面对人们从大到小都不爱读书的现状,面对人们正在逐渐失去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想一想,当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世风‛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色列是弹丸小国,却是科技强国;犹太民族屡遭不幸,却名人辈出。这都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教育者正在为多年未培养出一个诺贝而奖获得者而进行反思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在下降,这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素质的下降,其后果是严重的。一个国家不是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读书的人口,靠国民的素质。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力。可见不读书的民族就会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贻害将不止三年五年。

其二、我所说的‚不会读书‛具体有三种表现:为什么读书,功利性强;读什么书,视野狭窄;怎么读书,太随意。

先说读书的功利性强,这与我们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证、上学、晋级、升级,是晋身之价、求财之路。古代的‚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就毫不掩饰地宣扬读书的功利性:而这种‚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的做法,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不竭的动力,一旦时过境迁,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一些人以工作忙、应酬多为由长期不读书,一些人以读书无用,不如搞好上下级关系为由放弃读书,这就实让人忧虑。看看那些失足者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读书、不学习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今年重庆市上万名考生的‚弃考‛事件,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通过读书,上大学已不能得‚吾之所大欲‛,既然作为工具的读书没有了价值,自然就会被随时抛弃。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国人中漫延,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社会对于读书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的自觉性,使人思维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的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将不可估量。

二是读书的选择面窄,这与读书的功利性密切相关。读书如饮食,读什么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不足5本,且80%是课本

教材,其目的无非汲汲于经世致用;而学校所倡导的读书也大多是读教科书和教辅书,一些所谓的‚闲书‛同样会被无情的没收。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孩子们真正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沦为换得一纸文凭做‚稻梁谋‛的敲门砖。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流行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不怕‛什么呢?究其实质,就是不怕饿肚子,不怕不能出人头地。这就无疑在告诉我们,只要专业精,其余如何都无所谓。这种‚唯专业‛的读书观,造成了几代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知识体系的单一,通识和常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贫乏就成了时代的文化征候。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专业书,而是说读书应不厌其杂,不厌其多,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人文书,读科技书,读健康书,读哲学书,读经典著作。特别是经典著作,不但要读,而且要背;因为经典是永恒的星辰,是一般作品无法相比的,对人们有普遍的意义。我就常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讲,如果你能背育200首诗词,100篇散文,你的说话、做事、行为就会有大的改变,经典的熏陶力量是巨大的。

三是怎么读书,太随意。古人读书非常讲究,书房要清幽雅谈,读前要沐浴焚香,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虽然现在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行事,但读书却也不是可以太随意的事情。经常听到有的同志说:‚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有时候是一天看一本,但总觉得收获了了。‛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他读书太随意,深度不够,是‚浅阅读‛。《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这种当下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的读书方法。所

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以在线济览为主、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我认为‚浅阅读‛是读书人应该力戒的一种倾向,因为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是阅读的庸俗化,是极不可取的;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平时不思考问题,不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又很可能演化成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就会更多。

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发展和强大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一些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的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读书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许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碰撞融合、人心浮躁不安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因特网、电视机、应酬、麻将桌等等充斥的世界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

因而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不仅要‚用眼‛读书,更要‚用心‛读书。

‚用心‛读书,不是为了接受采访时的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人前引经据典的卖弄。古人说:‚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可以慰藉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气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激扬斗志;可以使人变得聪慧、成熟、睿智、豁达;可以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所以,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常态,进而固定为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读书习惯的培养是人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之前我们谈到我国国民的读书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也需要切实加以改变。然而,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三)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诗

读书习惯的养成首先应从教育抓起。教育必须改变目前的应试体制,砍掉泛滥的教辅,压缩课堂讲课,扩大课外阅读,或许对于国民读书习惯的培养有利。尤其是大学,作为个性教育的阶段,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应该是最适宜培养读书习惯的阶段,许多人的读书习惯也应该是在大学养成的。当然,

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毕竟是阶段性的,谁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学校里。人是需要终身发展的,要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学校虽然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好地方,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的人在学校就没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有的到了社会,把好的读书习惯丢掉了。工作、生活等压力四面八方挤压过来,文化快餐、影像媒体又有那么大的诱惑;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日益浮躁、生活节奏加快,稍不坚持,读书习惯就溜掉了。而此时,单位和社会,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有了责任,不仅仅是道理上如此,实际也有这方面的开拓空间。

读者失去了读书兴趣,进而失去了读书习惯,既有读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过去年出书是以千计或万计,而现在加上进口书,当以数十万计!而我们的读者面对如此数量之众的图书,而如今书如烟海,也会给读者带来读书障碍。更何况我们的图书良莠不齐,不乏平庸之作、外形漂亮华美而实则空洞无物之作,坏了读者的胃口。此等情况下,引导阅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引导阅读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读书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因为我们人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会‚遗传‛性格,也会‚遗传‛读书习惯。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讲一个家庭,几代人都有读书传统;一个家庭,成员中多是读书人。譬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王、谢家庭,就是几代人文脉相传的。如此说来,书香门第现象就很值得我们思考。进入现当代以来,王、谢那样的数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日渐

少了,但是一家皆有读书良好习惯的家庭却有很多。这实际上可以称为读书的‚群‛现象,与此相似的是升学的‚群‛现象。前些年,一家中姐妹弟兄几个很普遍,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要么一个考不上,要么一上上几个,这也是‚群‛现象。读书的‚群‛现象的产生,决定于家庭的风气、习惯和环境的熏陶。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的家庭装饰豪华,所有现代的摆设应有尽有,环顾四周,就是没有书橱书架;有的家庭,居处也许简单,然而却是四壁皆书,‚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庭氛围怎样,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国民读书习惯,就不能忽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但要倡导社会阅读,建书香社会,还要倡导家庭阅读,建书香家庭。

总之,读书习惯的养成,社会要提倡,创造条件;家庭要鼓励,形成氛围;我们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起到表率作用。但关键还是要个人自身认识到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诸多媒介中,书的不可替代性,形成个人的读书的自觉性,这是读书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这原动力,提倡就不会发生作用;甚至有了读书习惯也会失去。如果我们不是把读书看作一种生活之外另加的负担,不是把它看作一种熬灯费神的苦差事,而是把它视为人生智慧之源,欢乐之源,久而久之,读书便会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日不读,若有所失;两日不读,寝食不安;三日不读,便觉得生活了无意味。这样,读书的习惯自然就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了。

清人山阴金曾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书籍具有

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只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丰碑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了,而经典书籍则与世长存。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习近平副主席在2009年中央党校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带头读书,读好书的表率。不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愿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书籍把我们引导向思想的远方,让我们的灵魂获得宁静和充实,让我们的目光和胸怀日渐清澈、宽广,让我们的精神超脱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相关内容

  • 守住心灵宁静
  • 守 住 心 灵 宁 静 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 何业 有幸在杭州师范学院的网上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郊区教师,虽然不是农村老师,其实和农村老师也一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教师还能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不容易的. 魏书生老师曾强调,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守住心灵的宁静.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守住或不守住本来 ...

  • 守护一份宁静,让心灵充满阳光
  • 日志内容 冬日,静谧的天空散落着白云朵朵,枝头的小鸟高声鸣唱,在岁月的怀抱里寻找着生命的厚度.是啊,也许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有能力拓展和控制自己生命的宽度.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帆风顺的,也有坎坷不平,风雨路程,人生总有失意,总有不幸,要学会在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也许前路荆棘丛生,我们要 ...

  • [优秀作文]守护一份宁静,让心灵充满阳光
  • 冬日,静谧的天空散落着白云朵朵,枝头的小鸟高声鸣唱,在岁月的怀抱里寻找着生命的厚度.是啊,也许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有能力拓展和控制自己生命的宽度.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帆风顺的,也有坎坷不平,风雨路程,人生总有失意,总有不幸,要学会在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也许前路荆棘丛生,我们要怀着一颗淡 ...

  • 守护一份宁静,让心灵充满阳光_1000字
  •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冬日,静谧的天空散落着白云朵朵,枝头的小鸟高声鸣唱,在岁月的怀抱里寻找着生命的厚度.是啊,也许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有能力拓展和控制自己生命的宽度.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帆风顺的,也有坎坷不平,风雨路程,人生总有失意,总有不幸,要学会在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也许 ...

  •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淡泊是一种大境界
  • 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王阳明 对于我来说,一切得失荣辱,真的就如同疾风吹过耳边一样,哪里足以扰动我一分一毫呢?今天虽然立下了此等功绩,也不过是一时良知随机应对的事迹,过眼便成浮云,飘逝而去,早已把它忘掉了! ...

  • 淡,是人生最美的色彩
  • 淡淡的茶很芳馨.闲暇时,沏一杯淡茶,观其姿,赏其韵,品其味,点染心灵.片片绿叶于杯中几番沉浮后,用清新淡雅的色彩勾勒出生活的纯真,用安详恬静的姿态纯粹着生活的情调,用清雅恬淡的芳香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展示着登大雅之堂不骄矜,入茅屋陋室无自卑的风韵.人生如茶,只要把自己置于沸腾的生活之中,激活自己,就能 ...

  • 作文:面对喧嚣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静".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 ...

  • [保持心灵的宁静]
  • 保持心灵的宁静 作者简介:侯元清 男 出生于1967年 教师 中教一级 1989年毕业于荆州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从事教育行业至今,期间任教过小学语数,初中语文等科目,任职过副校长政教主任等职,现任工会主席.从教以来,多次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多次承担镇级市级公开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 ...

  • 如水般宁静 古筝与心灵的对话·『好风如水』
  • 祝朋友们新年快乐!顺心顺意! [春节特辑]如水般宁静 古筝与心灵的对话·『好风如水』320K/MP3 ',1)"> 专辑中文名: 好风如水 艺术家: 风潮唱片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纯音乐 发行时间: 1995年03月14日 地区: 台湾 专辑介绍: 以大众耳熟能详的台湾民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