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复习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由此导入本课: 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 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简介统治危机的表现(贪污成风、军事战斗力很差、农民起义不断)。

2、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的鸦片走私

1)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英国的鸦片走私

议议—鸦片走私的危害(学习活动)

3、林则徐虎门销烟:

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指导学生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1、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1、起因

2、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的鸦片走私 2、经过:

议议—鸦片走私的危害(学习活动) 史海拾贝:关天培壮烈殉国(学生阅读)。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

2、影响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2、《天津条约》的签定

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老师讲述。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

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3课 左宗堂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二、新课

1.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3.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

4、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

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5.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

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问题探究

1、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分小组讨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把本组的意见谈一谈,看哪个小

组总结得好。 板书设计:

第3课 左宗堂收复新疆

(一)左宗堂收复新疆

1、 阿古柏入侵新疆

2、 左宗堂率军收复新疆

3、 曾纪泽收复伊犁地区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

响。

2、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

② 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3、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

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

2)、《马关条约》的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作业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

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

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

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既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巩固小结:

活动课 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

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

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程序:

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

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

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

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

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

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

片段,写成时事报道。

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

班级评比。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6.把获奖作品编制成图文并茂的《“侵略与反抗”时事快报》的墙报。

第一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二单元

第6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1、 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b 曾国藩,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c 左

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

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b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

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

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

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

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

第6课 洋务运动

(一) 洋务派的产生

1、 洋务运动的目的

2、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二)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1、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

(三) 洋务运动的作用 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教材学习策评;《八年级上册历史达标训练》 教学后记: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公车上书" 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

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戊戌变法" 。

二、百日维新

1、屏幕显示" 百日维新" 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2、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3、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戊戌政变

1、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

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

2、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

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 百日维新" 。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巩固小结

板书设计

一、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 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 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 武昌起义

1、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2、 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发展。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 前期:

① 提倡民主、科学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宣传社会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课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大家知不知道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青年节)那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将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由此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五四爱国运动

请一位同学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师生共同欣赏小品表演:北京青年学生书写爱国标语,为示威游行做准备

交流:从看过的小品中,你获得了关于五四运动的哪些信息?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师过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并且开始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学生齐唱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设问:大家知道共产党什么时候成立,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2.投影:中国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分布示意图,看一看,中国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分布在哪些地方。教师提示: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投影显示:中共一大会址,南湖游船,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画像

学生对照投影内容,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等基本情况。

4.学生诵读中共一大所确立的革命纲领,体会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认识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四.教师小结

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11课 国命大革命

教学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2. 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

A . 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 . 广州→南昌→南京

C . 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A .作战方针正确;B .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 .[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 .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第12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 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明位置]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 .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 .会师时间:1928年4月B .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 .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 .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 .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3课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提问:这是哪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情景? 学习新课 (一)长征的开始

1、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3、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召开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安排学生讨论。) (三)长征的胜利

1、中央红军的艰苦历程

2、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巩固升华:

结合板书线索总结:

长征概况: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和意义→重点: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布置作业:

活动课 ──重走长征路 活动目标:

1.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联系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延伸课外知识,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3.文史相通,通过以诗入境、以史佐证,加强历史和语文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诗词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毛泽东诗词,界定在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可在历史或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理解诗词的意境。

2.选定其中易于学生朗读、背诵、理解的诗词(见附录)。可配乐朗诵或选用为诗词谱曲的歌曲。

3.把学生分为三组,确定小组的主持人、朗诵诗词的同学、担任导游的同学。明确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担任导游的同学可一人也可多人,拟好介绍诗词中提到的有关地点的概况、红军长征时发生在当地的战斗或事件、故事等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

1.由总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先带领大家朗诵毛泽东《七律 长征》,介绍本课的活动内容和具体方法。

2.分组活动。先由第一组朗读《十六字令三首》,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等,导游带领大家重温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的省份,着重介绍红军翻越的主要山脉及其概况,特别是翻越山势险峻、终年积雪的山峰和红军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事迹。

3.由第二组朗读《忆秦娥 娄山关》,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发生在这里的战斗等。有条件还可介绍《娄山关》油画及发行的特种纪念邮票。

4.由第三组朗读《清平乐 六盘山》,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六盘山的地理位置和中央红军在宁夏南部的主要活动,翻越六盘山的意义等。

5.由学生评出最佳导游和最佳小组。同时,由学生选定最喜爱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6.教师点评,肯定优点,弥补不足,鼓励今后继续搞好类似活动。

第三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教材导语引入。布置学生阅读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 、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全国各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

二、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 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B. 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 .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 .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 .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后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 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第15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教学重点 “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问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

1、根据“看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3、根据“读一读”: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

二、淞沪抗战(1937年8月-11月)

学生自行阅读这一框题,然后教师简单小结突出淞沪抗战的意义。

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A.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B. 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C. 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6课 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问题:

*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台儿庄战役(先概述四大会战)

1、

2

3、 章的故事。

(三)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第二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A. 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 规模:兵力共计100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 战绩:战斗达180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4、学生讨论回答: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了解了解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掌握中国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成就和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见教材P99,可让学生齐读。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

1、 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 学唱《南泥湾》歌曲。

(二)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当堂完成“练一练”。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 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 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2、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 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 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 让学生说说美蒋是怎样相互勾结,加紧进行内战准备的?

2、 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标志是什么?(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三)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 “练一练”。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四)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小结巩固: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梳理知识:

A. 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 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布置作业:

第2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指导学生阅读。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 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 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 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4、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 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 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课 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2、简述“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

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 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 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 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二)状元企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2课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 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 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娱乐方式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七学习主题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2、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

A. 人物姓名:詹天佑

B. 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 年代:1905——1909年

D.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 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B. 代表作:《制碱》 C. 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

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2课 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2、掌握《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 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魏源和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 生活时代: 鸦片战争期间

B. 代表作:《海国图志》

C. 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 生活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

B. 代表作:译著《天演论》

C. 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 《狂人日记》、《孔乙己》b. 《屈原》c.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 《愚公移山》 f. 《义勇军进行曲》 g. 《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

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一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复习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由此导入本课: 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 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简介统治危机的表现(贪污成风、军事战斗力很差、农民起义不断)。

2、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的鸦片走私

1)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英国的鸦片走私

议议—鸦片走私的危害(学习活动)

3、林则徐虎门销烟:

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指导学生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1、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1、起因

2、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的鸦片走私 2、经过:

议议—鸦片走私的危害(学习活动) 史海拾贝:关天培壮烈殉国(学生阅读)。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

2、影响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2、《天津条约》的签定

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老师讲述。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

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3课 左宗堂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二、新课

1.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3.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

4、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

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5.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

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问题探究

1、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分小组讨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把本组的意见谈一谈,看哪个小

组总结得好。 板书设计:

第3课 左宗堂收复新疆

(一)左宗堂收复新疆

1、 阿古柏入侵新疆

2、 左宗堂率军收复新疆

3、 曾纪泽收复伊犁地区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

响。

2、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

② 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3、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

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

2)、《马关条约》的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作业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

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

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

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既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巩固小结:

活动课 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

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

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程序:

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

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

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

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

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

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

片段,写成时事报道。

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

班级评比。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6.把获奖作品编制成图文并茂的《“侵略与反抗”时事快报》的墙报。

第一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二单元

第6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1、 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b 曾国藩,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c 左

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

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b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

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

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

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

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

第6课 洋务运动

(一) 洋务派的产生

1、 洋务运动的目的

2、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二)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1、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

(三) 洋务运动的作用 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教材学习策评;《八年级上册历史达标训练》 教学后记: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公车上书" 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

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戊戌变法" 。

二、百日维新

1、屏幕显示" 百日维新" 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2、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3、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戊戌政变

1、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

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

2、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

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 百日维新" 。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巩固小结

板书设计

一、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 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 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 武昌起义

1、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2、 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发展。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 前期:

① 提倡民主、科学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宣传社会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课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大家知不知道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青年节)那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将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由此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五四爱国运动

请一位同学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师生共同欣赏小品表演:北京青年学生书写爱国标语,为示威游行做准备

交流:从看过的小品中,你获得了关于五四运动的哪些信息?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师过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并且开始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学生齐唱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设问:大家知道共产党什么时候成立,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2.投影:中国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分布示意图,看一看,中国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分布在哪些地方。教师提示: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投影显示:中共一大会址,南湖游船,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画像

学生对照投影内容,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等基本情况。

4.学生诵读中共一大所确立的革命纲领,体会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认识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四.教师小结

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11课 国命大革命

教学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2. 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

A . 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 . 广州→南昌→南京

C . 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A .作战方针正确;B .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 .[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 .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第12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 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明位置]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 .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 .会师时间:1928年4月B .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 .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 .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 .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3课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提问:这是哪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情景? 学习新课 (一)长征的开始

1、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3、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召开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安排学生讨论。) (三)长征的胜利

1、中央红军的艰苦历程

2、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巩固升华:

结合板书线索总结:

长征概况: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和意义→重点: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布置作业:

活动课 ──重走长征路 活动目标:

1.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联系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延伸课外知识,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3.文史相通,通过以诗入境、以史佐证,加强历史和语文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诗词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毛泽东诗词,界定在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可在历史或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理解诗词的意境。

2.选定其中易于学生朗读、背诵、理解的诗词(见附录)。可配乐朗诵或选用为诗词谱曲的歌曲。

3.把学生分为三组,确定小组的主持人、朗诵诗词的同学、担任导游的同学。明确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担任导游的同学可一人也可多人,拟好介绍诗词中提到的有关地点的概况、红军长征时发生在当地的战斗或事件、故事等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

1.由总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先带领大家朗诵毛泽东《七律 长征》,介绍本课的活动内容和具体方法。

2.分组活动。先由第一组朗读《十六字令三首》,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等,导游带领大家重温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的省份,着重介绍红军翻越的主要山脉及其概况,特别是翻越山势险峻、终年积雪的山峰和红军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事迹。

3.由第二组朗读《忆秦娥 娄山关》,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发生在这里的战斗等。有条件还可介绍《娄山关》油画及发行的特种纪念邮票。

4.由第三组朗读《清平乐 六盘山》,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诗人的情感等,导游介绍六盘山的地理位置和中央红军在宁夏南部的主要活动,翻越六盘山的意义等。

5.由学生评出最佳导游和最佳小组。同时,由学生选定最喜爱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6.教师点评,肯定优点,弥补不足,鼓励今后继续搞好类似活动。

第三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教材导语引入。布置学生阅读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 、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全国各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

二、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 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B. 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 .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 .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 .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后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 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第15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教学重点 “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问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

1、根据“看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3、根据“读一读”: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

二、淞沪抗战(1937年8月-11月)

学生自行阅读这一框题,然后教师简单小结突出淞沪抗战的意义。

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A.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B. 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C. 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6课 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问题:

*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台儿庄战役(先概述四大会战)

1、

2

3、 章的故事。

(三)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第二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A. 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 规模:兵力共计100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 战绩:战斗达180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4、学生讨论回答: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了解了解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掌握中国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成就和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见教材P99,可让学生齐读。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

1、 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 学唱《南泥湾》歌曲。

(二)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当堂完成“练一练”。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 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 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2、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 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 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 让学生说说美蒋是怎样相互勾结,加紧进行内战准备的?

2、 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标志是什么?(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三)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 “练一练”。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四)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小结巩固: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梳理知识:

A. 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 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布置作业:

第2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指导学生阅读。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 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 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 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4、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 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 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课 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2、简述“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

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 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 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 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二)状元企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2课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 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 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娱乐方式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第七学习主题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2、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

A. 人物姓名:詹天佑

B. 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 年代:1905——1909年

D.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 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B. 代表作:《制碱》 C. 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

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第2课 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2、掌握《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 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魏源和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 生活时代: 鸦片战争期间

B. 代表作:《海国图志》

C. 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 生活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

B. 代表作:译著《天演论》

C. 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 《狂人日记》、《孔乙己》b. 《屈原》c.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 《愚公移山》 f. 《义勇军进行曲》 g. 《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

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

单元检测 1课时

(见教研室检测题)


相关内容

  •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小学语文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1夏日绝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小学语文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1夏日绝句>优质 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 使学生入情入境, 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 ...

  • 七年级历史上册1-9课教案3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

  • 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 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 ...

  • 教学设计_川教社历史课程网
  • 首页 课程培训 教材教辅 中考专题 教学设计 学案试题 课件展示 教海探航 备课参考 课堂实录 教材插图 访客留言 投稿演示 川教社网 七年级上册 | 七年级下册 | 八年级上册 | 八年级下册 | 九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下册 | 留言本 | 投稿 | 搜索 最新文章 · 08-04 第13课 两汉 ...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
  •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 ...

  •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教案01
  • 难忘九一八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初二历史. 2.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识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东北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时间.意义. 理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危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分析: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 ...

  • 综合内容与测试(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3)
  •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2.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共成立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认真阅读课本63-65页"五四风雷"一目的内容,回答1-4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口号分别是什么? 2.6 ...

  • 1.1鸦片战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1.1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 发.中英<南京条约>: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分析鸦片输入的危害.战争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 ...

  • 六年级美术上册 家乡的老房子教案 人美版 精品
  • 家乡的老房子 教学目地: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多种风格的老房子,感悟不同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