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一、进化地位

由合颞窝类的一支古代爬行类即兽齿类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进化。因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有极高的体温调节能力,而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几乎生活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

由哺乳类中的灵长类进化出直立行走、大脑高度发达的人类。

二、胎生和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 鸟类已成功地完成了登陆后的生存和繁殖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本能行为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 哺乳动物更加发展和完善了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等措施来实现的。

第10天人胚

12周末:9cm 16周末:16cm 20周末:25cm 24周末:30cm 28周末:35cm,1000g 32周末:40cm 36周末:45cm,2500g 40周末:50cm

• 幼小的生命经过生长(growth),终究会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成熟的个体中又会产生出配子,并再由配子的融合开始另一代的个体发育,如此周而复始,使种族的生命得以延续。

胎生和(羊膜)卵生的比较

1. 胎生及其意义:

• 胎生的方式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恒温的发育条件,从而保证了胎儿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 哺乳及其意义

哺乳可使胎儿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和安全保护下迅速地成长,可大大地提高胎儿的成活率。

胎生和哺乳是动物与环境的长期斗争的产物。由于哺乳类获得了这些

进步的特征,使哺乳类能在多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仍能有效地繁育后代,继而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三、体型

• 绝大多数哺乳类的躯体构造以及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在陆地上做快速运动:

•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

• 四肢紧贴于躯体的下方,可将躯体高高的抬离地面,结束了低等陆栖动物以腹壁贴地,以尾巴作为运动辅助器官的局面;

• 头、颈、躯干在外形上和功能上都比较明显,而尾部由于作用不大而大为退化; • 分别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适应性改变。

四、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的结构和特点:

• • • •

表皮和真皮层加厚;

角质层发达、致密,抗透水性强;

真皮为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感觉神经等; 皮下能储蓄脂肪,具有保温、隔热等作用;

2. 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长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包括:皮脂腺、

汗腺、乳腺和气味腺等;

3. 温作用;

4. 具有多种皮肤特化产物:爪、鳞片、指甲、蹄、角等。

• 绝大多数的哺乳类指端具爪,为指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起到防御、抓捕、攀缘、挖掘和保护指端的功能。蹄和指甲为爪的变形。

五、骨骼系统

1. 头骨:

• •

全部骨化,愈合程度增加;是解决坚固与轻便这一矛盾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由于脑容易的增加使脑颅颅腔增大;

1. 头骨:

• • •

鼻腔增大,形成复杂的鼻甲骨→嗅觉灵敏度提高 ;次生腭延长;出现 “脸部” 出现了三块听小骨; 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

2. 脊柱:

• •

由颈、胸、腰、荐、尾椎组成,

双平型锥体,椎体间有软骨性椎间盘,承重和缓冲能力增加;

• 颈椎大多为7枚,第一、二块颈椎特化成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

• 胸椎10-13枚,与肋骨、胸骨一起形成胸廓。

• 荐椎多愈合成荐骨,在与腰带的结合中增加了坚固性和后肘的承重能力(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

化,而无明显的荐椎)。 尾椎数目不定而且退化。

3. 附肢骨

• 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

•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增加了奔跑的能力;

• 四肢与带骨的关节方式使四肢位于躯体的下方,这样可将身体抬离地面,增加了整个身体运动的灵活性。

六、肌肉

1. 四肢肌肉发达、强大,运动能力增强;

2. 具有特殊的隔肌; 3. 咀嚼肌发达;

4. 皮肤肌肉发达,灵长类出现特殊的表情肌。

七、消化和吸收

• • • •

消化管的分化程度提高;

牙齿分化,异型齿,槽生齿; 发达的消化腺; 次生颚更趋完善;

5. 消化能力强,需要大量的食物补给。

6. 食草动物的胃发达多样,有反刍的特点。

7. 消化道的类型和长短与食性相适应。

3. 肌肉质的隔肌,增强了呼吸的能动性。

2. 完全的双循环;

3. 右体动脉弓退化消失;

4. 大静脉主干部分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血液回流速度加快。

十、排泄系统

后肾型的肾脏,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哺乳类的肾单位数量增加,如人共有170 - 240万个。

• 肾脏排出以尿素为主的含氮废物;

• 排泄过程中伴随的大量水分的流失将由肾小管予以重吸

收,水分重吸收的程度因动物的生活习性而异。

1. 大脑皮层有发达的新脑皮组成;

2. 纹状体相应退化,功能上缴给大脑。原脑皮萎缩成海马,古脑皮退化; 3. 间脑中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中枢;

4. 丘脑成为大脑与低等中枢联络的中继站,丘脑下部为重要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5. 中脑相对不发达;

6. 小脑发达,出现了新小脑皮质,是主要的运动协调中枢;

7. 延脑发达,有联系、头面部控制和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功能。

十二、感觉器官

2. 听觉:三块听小骨、发达的耳廓外耳道、螺旋状的耳蜗管使听觉的灵敏度提高; 3. 视觉:比较发达; 4. 其它:回声定位。

十三、生殖与发育

1 生殖系统的结构基本同爬行类;

2 胎生和哺乳为最主要的特征和进步的表现。

一、哺乳类的主要类群

• 现有的哺乳类动物共有4600多种,分成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三个亚纲。

1. 原兽亚纲:又称单孔类,3种,代表动物针鼹、鸭嘴兽。

• 体外被毛,具乳腺但没有乳头;

• 能维持体温(26-35℃),但缺乏完善的调温能力; • 肩带的结构类似爬行类,成体无牙齿,代以角质鞘; • 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聠胝体;

具泄殖腔,卵生,雌性有孵卵的行为。

2. 后兽亚纲:又称有袋类,270多种,代表动物袋鼠等。

• 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而不是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幼仔发育不完全。

• 哺乳,具育儿袋和乳头,幼仔需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7-8个月。 • 基本上恒温(33-35℃),具有一定的调温能力。 • 肩带的结构有高等哺乳类的特征,异型齿。 •

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聠胝体。

3. 真兽亚纲:又称胎盘类,4,000多种,代表动物家兔等。

• • • • •

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

哺乳,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无泄殖腔; 恒温(37℃),具有良好的调温机制; 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构成,异型齿; 大脑皮层发达,有聠胝体。

现有的种类分17个目,我国有13个目。 • 食虫目:刺猬、鼩鼠、鼹鼠 • 翼手目:蝙蝠

• 灵长目:猿、猴、猩猩、人类 • 鳞甲目:穿山甲 • 兔形目:兔

• 啮齿目:鼠、河狸、的、旱獭、豪猪 • 鲸 目:各种鲸 • 长鼻目:大象

• 鳍脚目:海狗、海豹、海象、海狮等

• • • • • • • •

食肉目:豺、狼、狐、虎等食肉类,熊、小熊猫、大熊猫等杂食性动物 海牛目:海牛

奇蹄目:马、犀牛

偶蹄目:猪、河马、骆驼,各种反刍动物,如牛、羊、鹿等 管齿目:土豚(非洲)

蹄兔目:蹄兔(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皮翼目:飞狐猴(东南亚热带森林)

贫齿目:犰狳、食蚁兽、树懒(南、北美)

二、哺乳动物的系统发展

• 古爬行类起源后,其中的一支盘龙类(合颞窝)是二叠纪常见的羊膜类动物,外形同现代的蜥蜴。盘龙类到二叠纪中期绝大多数种类灭绝。但其中的兽孔类保存下来,二叠纪末期兽孔类的大部分后裔绝灭,只有其中的兽齿类生存下来。兽齿类(兽形亚纲)同鸟类一样,由

于获得了恒温、胎生等一系列进步的特征,因而在爬行类大量灭绝时得以生存下来,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兽齿类的典型的化石代表是犬颌兽(发现于南非三叠纪地层中)和卞氏兽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禄丰的晚三叠纪地层中)。从化石分析的资料可以看出,此时的兽齿类开始朝着哺乳类的方向发展,

如四肢位于身体下面,可将身体抬起,以利于快速活动,牙齿开始分化成异型齿,有发达的颌肌,有撕咬和咀嚼的功能,不象爬行类那样整吞食物,下颌骨虽尚未愈合成一块,但数目减少,从而提高了咀嚼和消化能力,具有次生硬腭,使呼吸和取食互不干扰,提高了口腔的功能,另外,脑和感觉器官发达,预示着可能有较高和相对恒定的体温等。但此时的哺乳动物祖先仍属于爬行类的范畴。

三叠纪末期,原始的哺乳动物出现,根据对化石的分析,表明当时的哺乳动物体型小,只有老鼠大小,数量少,在当时地球上的恐龙年代里显得更加渺小,但由于它们体制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了比爬行类更高的特点,已发展出现了现代哺乳类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因而,非但没有在恐龙年代里被排斥和灭绝,反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适应辐射。

• 哺乳动物的进化进行了三个适应辐射阶段。

• 第一阶段是中生代的侏罗纪,这个时期的原始哺乳类分为两大类(根据牙齿的构造特点):多结节齿类和三结节齿类,其中三结节齿类可又分为三齿兽目,对齿兽目和古兽目。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交替时,三齿兽目和对齿兽目灭绝了,古兽目和多结节齿类仍生存着。

• 第二阶段为中生代白垩纪,这时从古兽目中演化出了有袋类和早期胎盘类动物,其中有袋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陆上。而其它的古兽目动物于白垩纪初灭绝。

• 哺乳动物的进化进行了三个适应辐射阶段。

•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其时,恐龙已经灭绝,而有袋类和胎盘类则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并逐渐适应和占据了恐龙腾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生态位,得到了空前大发展。进入新生代一直到现代,被称之为哺乳动物时代。

• 最早的胎盘类是一些小型的食虫类,白垩纪从古兽类起源后,到新生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向各种不同的方向辐射发展,演化出许多分支,成为现代生存的各目有胎盘的动物。

• 有胎盘动物的大发展,在生存竞争中排斥了其它哺乳动物:多结节齿类从此开始绝了,现仅有为数很少的单孔类(原兽亚纲)后裔;有袋类也在生存竞争中衰落,在那些有胎盘类的地区,有袋类被消灭了,现在仅存有有袋类的澳大利亚和南美,由于于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初期开始与大陆脱离,当时除蝙蝠外,还没有其它有胎盘类,这样,才得以保存下来。

 Humans are a tiny twig(分支) on the tree of life.

Chimpanzees (黑猩猩) and humans diverg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that lived in Africa 6–7 million years ago. Since then, at least 14 humanlike species have existed.

• The Primates (灵长类) of mammals consists of two main

groups: the prosimians(原猴亚目) (“before-monkeys”) and the anthropoids (类人猿) ("human-like")

• Anthropoid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prosimians by their fully opposable thumbs(对持的拇指).

• The lineage composed of the great apes is called the hominids(原始人类). Humans are the only great ape that is bipedal (“two-footed”), walking upright on two legs(直立人).

• The fossil record of hominins (原始人类) is not complete but is rapidly improving. Hominins can be organized into four general groups.

Australopithecus(阿法尔南方古猿), composed of four species of small apes called gracile (“slender”) australopithecines (纤细种) (300-400万年前).

• Paranthropus, composed of bipedal robust australopithecines (南方古

猿粗壮种) and hypothesized to be an independent lineage during human evolution that became extinct(灭绝) (300-400万年前).

(3) Early Homo, composed of the first humans. Species in the

genus Homo are called humans (160-300万年前).

•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ncreased tool and language use triggered natural

selection for the ability to reason and communicate, which resulted in humans with large brains.

•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

Fossils of Homo sapiens (现代人), Homo erectus(直立人), and Homo neanderthalensis(穴居人)are present in different location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rom about 160,000 to 100,000 years ago.

In the phylogeny of humans living today, the first lineages to

branch off lead to descendant populations that live in Africa today, suggesting that modern humans originated in Africa and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

Two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th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 to the other hominid groups as Homo sapiens migrated:

(1) The assimilation hypothesis(同化学说) proposes that Homo sapiens interb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and that modern humans have traits from all three groups.

(2)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出非洲学说) contends that Homo sapiens evolved independently from the other groups and did not interbreed with them. Current evidence favors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

哺乳纲——总结

• 全身被毛,具有汗腺; 恒温,高代谢率; 四肢位于身体腹面,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这种结构有利于完进行活跃敏捷的运动;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具肌肉质横膈; 完全双循环,保留左体动脉弓,肾门静脉消失;

哺乳纲——总结

脑发达和机能皮层化。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感觉、运动和整合机能。有极强的行为可塑能力,这些结构和习性使哺乳类获得了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能力; 感觉器官发达,听觉器官有外耳和3块听小骨;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胎盘,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直接产出幼仔。有哺乳本能。

一、进化地位

由合颞窝类的一支古代爬行类即兽齿类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进化。因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有极高的体温调节能力,而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几乎生活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

由哺乳类中的灵长类进化出直立行走、大脑高度发达的人类。

二、胎生和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 鸟类已成功地完成了登陆后的生存和繁殖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本能行为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 哺乳动物更加发展和完善了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等措施来实现的。

第10天人胚

12周末:9cm 16周末:16cm 20周末:25cm 24周末:30cm 28周末:35cm,1000g 32周末:40cm 36周末:45cm,2500g 40周末:50cm

• 幼小的生命经过生长(growth),终究会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成熟的个体中又会产生出配子,并再由配子的融合开始另一代的个体发育,如此周而复始,使种族的生命得以延续。

胎生和(羊膜)卵生的比较

1. 胎生及其意义:

• 胎生的方式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恒温的发育条件,从而保证了胎儿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 哺乳及其意义

哺乳可使胎儿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和安全保护下迅速地成长,可大大地提高胎儿的成活率。

胎生和哺乳是动物与环境的长期斗争的产物。由于哺乳类获得了这些

进步的特征,使哺乳类能在多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仍能有效地繁育后代,继而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三、体型

• 绝大多数哺乳类的躯体构造以及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在陆地上做快速运动:

•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

• 四肢紧贴于躯体的下方,可将躯体高高的抬离地面,结束了低等陆栖动物以腹壁贴地,以尾巴作为运动辅助器官的局面;

• 头、颈、躯干在外形上和功能上都比较明显,而尾部由于作用不大而大为退化; • 分别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适应性改变。

四、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的结构和特点:

• • • •

表皮和真皮层加厚;

角质层发达、致密,抗透水性强;

真皮为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感觉神经等; 皮下能储蓄脂肪,具有保温、隔热等作用;

2. 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长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包括:皮脂腺、

汗腺、乳腺和气味腺等;

3. 温作用;

4. 具有多种皮肤特化产物:爪、鳞片、指甲、蹄、角等。

• 绝大多数的哺乳类指端具爪,为指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起到防御、抓捕、攀缘、挖掘和保护指端的功能。蹄和指甲为爪的变形。

五、骨骼系统

1. 头骨:

• •

全部骨化,愈合程度增加;是解决坚固与轻便这一矛盾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由于脑容易的增加使脑颅颅腔增大;

1. 头骨:

• • •

鼻腔增大,形成复杂的鼻甲骨→嗅觉灵敏度提高 ;次生腭延长;出现 “脸部” 出现了三块听小骨; 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

2. 脊柱:

• •

由颈、胸、腰、荐、尾椎组成,

双平型锥体,椎体间有软骨性椎间盘,承重和缓冲能力增加;

• 颈椎大多为7枚,第一、二块颈椎特化成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

• 胸椎10-13枚,与肋骨、胸骨一起形成胸廓。

• 荐椎多愈合成荐骨,在与腰带的结合中增加了坚固性和后肘的承重能力(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

化,而无明显的荐椎)。 尾椎数目不定而且退化。

3. 附肢骨

• 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

•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增加了奔跑的能力;

• 四肢与带骨的关节方式使四肢位于躯体的下方,这样可将身体抬离地面,增加了整个身体运动的灵活性。

六、肌肉

1. 四肢肌肉发达、强大,运动能力增强;

2. 具有特殊的隔肌; 3. 咀嚼肌发达;

4. 皮肤肌肉发达,灵长类出现特殊的表情肌。

七、消化和吸收

• • • •

消化管的分化程度提高;

牙齿分化,异型齿,槽生齿; 发达的消化腺; 次生颚更趋完善;

5. 消化能力强,需要大量的食物补给。

6. 食草动物的胃发达多样,有反刍的特点。

7. 消化道的类型和长短与食性相适应。

3. 肌肉质的隔肌,增强了呼吸的能动性。

2. 完全的双循环;

3. 右体动脉弓退化消失;

4. 大静脉主干部分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血液回流速度加快。

十、排泄系统

后肾型的肾脏,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哺乳类的肾单位数量增加,如人共有170 - 240万个。

• 肾脏排出以尿素为主的含氮废物;

• 排泄过程中伴随的大量水分的流失将由肾小管予以重吸

收,水分重吸收的程度因动物的生活习性而异。

1. 大脑皮层有发达的新脑皮组成;

2. 纹状体相应退化,功能上缴给大脑。原脑皮萎缩成海马,古脑皮退化; 3. 间脑中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中枢;

4. 丘脑成为大脑与低等中枢联络的中继站,丘脑下部为重要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5. 中脑相对不发达;

6. 小脑发达,出现了新小脑皮质,是主要的运动协调中枢;

7. 延脑发达,有联系、头面部控制和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功能。

十二、感觉器官

2. 听觉:三块听小骨、发达的耳廓外耳道、螺旋状的耳蜗管使听觉的灵敏度提高; 3. 视觉:比较发达; 4. 其它:回声定位。

十三、生殖与发育

1 生殖系统的结构基本同爬行类;

2 胎生和哺乳为最主要的特征和进步的表现。

一、哺乳类的主要类群

• 现有的哺乳类动物共有4600多种,分成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三个亚纲。

1. 原兽亚纲:又称单孔类,3种,代表动物针鼹、鸭嘴兽。

• 体外被毛,具乳腺但没有乳头;

• 能维持体温(26-35℃),但缺乏完善的调温能力; • 肩带的结构类似爬行类,成体无牙齿,代以角质鞘; • 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聠胝体;

具泄殖腔,卵生,雌性有孵卵的行为。

2. 后兽亚纲:又称有袋类,270多种,代表动物袋鼠等。

• 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而不是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幼仔发育不完全。

• 哺乳,具育儿袋和乳头,幼仔需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7-8个月。 • 基本上恒温(33-35℃),具有一定的调温能力。 • 肩带的结构有高等哺乳类的特征,异型齿。 •

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聠胝体。

3. 真兽亚纲:又称胎盘类,4,000多种,代表动物家兔等。

• • • • •

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

哺乳,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无泄殖腔; 恒温(37℃),具有良好的调温机制; 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构成,异型齿; 大脑皮层发达,有聠胝体。

现有的种类分17个目,我国有13个目。 • 食虫目:刺猬、鼩鼠、鼹鼠 • 翼手目:蝙蝠

• 灵长目:猿、猴、猩猩、人类 • 鳞甲目:穿山甲 • 兔形目:兔

• 啮齿目:鼠、河狸、的、旱獭、豪猪 • 鲸 目:各种鲸 • 长鼻目:大象

• 鳍脚目:海狗、海豹、海象、海狮等

• • • • • • • •

食肉目:豺、狼、狐、虎等食肉类,熊、小熊猫、大熊猫等杂食性动物 海牛目:海牛

奇蹄目:马、犀牛

偶蹄目:猪、河马、骆驼,各种反刍动物,如牛、羊、鹿等 管齿目:土豚(非洲)

蹄兔目:蹄兔(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皮翼目:飞狐猴(东南亚热带森林)

贫齿目:犰狳、食蚁兽、树懒(南、北美)

二、哺乳动物的系统发展

• 古爬行类起源后,其中的一支盘龙类(合颞窝)是二叠纪常见的羊膜类动物,外形同现代的蜥蜴。盘龙类到二叠纪中期绝大多数种类灭绝。但其中的兽孔类保存下来,二叠纪末期兽孔类的大部分后裔绝灭,只有其中的兽齿类生存下来。兽齿类(兽形亚纲)同鸟类一样,由

于获得了恒温、胎生等一系列进步的特征,因而在爬行类大量灭绝时得以生存下来,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兽齿类的典型的化石代表是犬颌兽(发现于南非三叠纪地层中)和卞氏兽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禄丰的晚三叠纪地层中)。从化石分析的资料可以看出,此时的兽齿类开始朝着哺乳类的方向发展,

如四肢位于身体下面,可将身体抬起,以利于快速活动,牙齿开始分化成异型齿,有发达的颌肌,有撕咬和咀嚼的功能,不象爬行类那样整吞食物,下颌骨虽尚未愈合成一块,但数目减少,从而提高了咀嚼和消化能力,具有次生硬腭,使呼吸和取食互不干扰,提高了口腔的功能,另外,脑和感觉器官发达,预示着可能有较高和相对恒定的体温等。但此时的哺乳动物祖先仍属于爬行类的范畴。

三叠纪末期,原始的哺乳动物出现,根据对化石的分析,表明当时的哺乳动物体型小,只有老鼠大小,数量少,在当时地球上的恐龙年代里显得更加渺小,但由于它们体制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了比爬行类更高的特点,已发展出现了现代哺乳类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因而,非但没有在恐龙年代里被排斥和灭绝,反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适应辐射。

• 哺乳动物的进化进行了三个适应辐射阶段。

• 第一阶段是中生代的侏罗纪,这个时期的原始哺乳类分为两大类(根据牙齿的构造特点):多结节齿类和三结节齿类,其中三结节齿类可又分为三齿兽目,对齿兽目和古兽目。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交替时,三齿兽目和对齿兽目灭绝了,古兽目和多结节齿类仍生存着。

• 第二阶段为中生代白垩纪,这时从古兽目中演化出了有袋类和早期胎盘类动物,其中有袋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陆上。而其它的古兽目动物于白垩纪初灭绝。

• 哺乳动物的进化进行了三个适应辐射阶段。

•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其时,恐龙已经灭绝,而有袋类和胎盘类则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并逐渐适应和占据了恐龙腾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生态位,得到了空前大发展。进入新生代一直到现代,被称之为哺乳动物时代。

• 最早的胎盘类是一些小型的食虫类,白垩纪从古兽类起源后,到新生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向各种不同的方向辐射发展,演化出许多分支,成为现代生存的各目有胎盘的动物。

• 有胎盘动物的大发展,在生存竞争中排斥了其它哺乳动物:多结节齿类从此开始绝了,现仅有为数很少的单孔类(原兽亚纲)后裔;有袋类也在生存竞争中衰落,在那些有胎盘类的地区,有袋类被消灭了,现在仅存有有袋类的澳大利亚和南美,由于于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初期开始与大陆脱离,当时除蝙蝠外,还没有其它有胎盘类,这样,才得以保存下来。

 Humans are a tiny twig(分支) on the tree of life.

Chimpanzees (黑猩猩) and humans diverg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that lived in Africa 6–7 million years ago. Since then, at least 14 humanlike species have existed.

• The Primates (灵长类) of mammals consists of two main

groups: the prosimians(原猴亚目) (“before-monkeys”) and the anthropoids (类人猿) ("human-like")

• Anthropoid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prosimians by their fully opposable thumbs(对持的拇指).

• The lineage composed of the great apes is called the hominids(原始人类). Humans are the only great ape that is bipedal (“two-footed”), walking upright on two legs(直立人).

• The fossil record of hominins (原始人类) is not complete but is rapidly improving. Hominins can be organized into four general groups.

Australopithecus(阿法尔南方古猿), composed of four species of small apes called gracile (“slender”) australopithecines (纤细种) (300-400万年前).

• Paranthropus, composed of bipedal robust australopithecines (南方古

猿粗壮种) and hypothesized to be an independent lineage during human evolution that became extinct(灭绝) (300-400万年前).

(3) Early Homo, composed of the first humans. Species in the

genus Homo are called humans (160-300万年前).

•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ncreased tool and language use triggered natural

selection for the ability to reason and communicate, which resulted in humans with large brains.

•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

Fossils of Homo sapiens (现代人), Homo erectus(直立人), and Homo neanderthalensis(穴居人)are present in different location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rom about 160,000 to 100,000 years ago.

In the phylogeny of humans living today, the first lineages to

branch off lead to descendant populations that live in Africa today, suggesting that modern humans originated in Africa and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

Two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th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 to the other hominid groups as Homo sapiens migrated:

(1) The assimilation hypothesis(同化学说) proposes that Homo sapiens interb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and that modern humans have traits from all three groups.

(2)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出非洲学说) contends that Homo sapiens evolved independently from the other groups and did not interbreed with them. Current evidence favors the out-of-Africa hypothesis.

哺乳纲——总结

• 全身被毛,具有汗腺; 恒温,高代谢率; 四肢位于身体腹面,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这种结构有利于完进行活跃敏捷的运动;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具肌肉质横膈; 完全双循环,保留左体动脉弓,肾门静脉消失;

哺乳纲——总结

脑发达和机能皮层化。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感觉、运动和整合机能。有极强的行为可塑能力,这些结构和习性使哺乳类获得了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能力; 感觉器官发达,听觉器官有外耳和3块听小骨;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胎盘,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直接产出幼仔。有哺乳本能。


相关内容

  • 从种到界教案刘国芳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课时计划 实习生姓名 原任课教师 课 题 刘国芳 黄沙 实 习 学 校 本校指导老师 课型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肖亚梅.周畅 教具 实习班级 授课时间 C1107 11.02 从种到界 多媒体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及其依据和意义.了解 ...

  • 普通动物学笔记二
  • 笫九章 棘皮动物门 [进度]授课2课时:自学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棘皮动物的分(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蛇尾纲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毛颚动物主要特征. [重点]由代表动物--海盘车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掌握门的主要特征. [内容] 1 棘皮动物是最高等 ...

  • 普通生物学实验大纲
  • 附件1:课程简介 普通生物学 课程号:07110040 周学时:3-2 学分:4 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 内容简介: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是理科2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宏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多样性和统一性和微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本质的一致性 ...

  • 丰富的海产
  • 丰富的海产 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已查明的约有 20万种,其个体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有关研究表明,海洋动物种类比陆地上的动物多,陆地只有昆虫.鸟类.哺乳类等有限的几个门类.海洋动物,则从低等到高等的各门类的动物中,都有海洋动物的代表.由此可见,海洋动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地位 ...

  • 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原理及进化机制
  •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及分类代表 一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 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部分组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 ...

  •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大纲
  •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大纲 写在前面的话:怎样应付生物竞赛?首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尽可能的看多几遍,虽然下面给出了重点,但不是通读全书后是明白不了这些重点内容所在的.读到感觉对生物学知识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如果有<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的,可以再看看里边的提纲 ...

  •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将生物分类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1.对被子植物来说,以下哪一项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 A.根.茎.叶 B.花.果与种子 C.根.茎.叶.花.果与种子 D.花.果 2.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 ...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儒艮
  • 中文学名:儒艮 中文别名:海牛.人鱼.美人鱼.南海牛 英文名:Dugong 二名法:Dugong dugo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海牛目(Sirenia) 科:儒艮科(Dudongidae) ...

  • 人类起源的大致过程是什么?
  • 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star question 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