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并要求“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1]随着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活动越来越引起数学教师的关注。我校也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活动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下面是我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明确教材意图,确立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活动,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数学、“创造”数学。通过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了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活动的设计必须服从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该具备清晰、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有可观测的目标定位。下面通过一案例加以阐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一课,根据教材编排及教材说明要求,让学生观察教材图例,发现图中所示的统计方法是“一个学生报三种形状学具的名称,其余学生记下来”,从而估计学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在上这一课前,我对学生情况做了简单的了解,发现两个大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排一排、理一理的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即上册教材《统计》一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简单,这些不同形状的学具稍经整理就可观察出统计结果,采用教材所示的报名称记录后统计的方法反而麻烦。我觉得如果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用教材所示统计方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就没法让学生真正发挥出主体作用,如果处理稍不恰当就极易使教学变成机械的模仿、逼迫式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记录方法上,在教材所安排的情境中一般只会产生前两种,教师不得已教授第三种记录方法后,学生普遍认为第二种记录方法也很清楚、简单,相对于第三种方法更为直观,第三种记录方法(教材的本意)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教学活动极易变成为教学而活动。

  如果按照上面的设计教学,虽然学生也学会了教材所要求的统计方法,但对照新课程理念中的新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学生并非“情不自禁”地想学会,他们对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记忆是暂时的、是很容易“丢失”的。我们能不能在好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其呈现形式和学习方式,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二、为实现课堂不同环节教学目标而活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而要注意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按照新课程理念,同时根据教科书设计本意,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策略多样化,感受统计的乐趣。

  (一)兴趣是关键,导入阶段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课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了第一次统计――无目的的统计:猪八戒趁人不注意偷吃了形状各异的饼干,饼干的“一去无踪”(多媒体电脑演示),要想知道饼干的块数,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气球的个数,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使得学生产生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强烈愿望,初步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二) 新知探究阶段的活动要适应学生的内需

  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担负着“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1],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2],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统计》一课中,在学生想到应该记录下来的时候,我又安排了第二次统计――重新播放,但加快饼干下落速度,又迫使部分记录慢的学生不得不产生寻找更为简单记录方法的强烈愿望,接着顺势让学生在共同“目的”的驱动下讨论“怎样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第三次统计――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简单清楚的方法再次体验,让学生体会符号越简单,记录就越快、越简单清楚。这三次统计活动,改变了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不时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教学效果显著。

  (三)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简单的机械重复。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3],“对于一个可能使出他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4]。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练习,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情感体验,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但对做游戏很感兴趣,注意力比较集中。在统计一课中,经历了三次统计之后,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已有较好的认识,这时,学生可能会觉得:真简单,我已经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两个统计巩固练习,一个是将“统计”与“石头剪子布”游戏结合,学生更愿意和老师玩,用刚学会的方法边玩边统计输赢平的次数,提高了小朋友的兴奋点,不仅消除了一年级小朋友课堂中暂时的疲劳,而且使学生对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并能灵活运用,课堂的灵动与活泼可见一斑。二是播放马路上汽车来回穿梭的视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说说你站在马路边想统计什么,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体会到统计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策略的多样化,可以根据汽车的颜色、车型、行驶方向等的不同进行统计。拓展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呢?”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到生活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这样的活动时有效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有趣的活动谁不喜欢呢?

  

  三、为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而活动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活动”在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有效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不断地调整学习状态,不断地改进学习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片断:游戏结束后,学生将结果填写在统计表中。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的?把你统计的结果和大家说说!

  生11:我是用打对号的方法统计的,我赢了7次,输了3次,平了2次。

  ……

  师展示生6的统计表:从这一位同学的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8:我知道了他赢了1次,输了8次,平了3次。

  生12:他只赢了1次。

  生9:老师,他输的次数最多。

  (这时候有学生在座位上窃笑。)师:我觉得着为同学的记录非常好,他非常诚实地反映了自己玩游戏的结果,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这种诚实的精神。(一下子,所有的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所有人鼓起掌来。)

  “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片断中教师没有因为同学的嘲笑而情绪低落,而是在老师的开导下,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教师把教书转换到教人,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从人文的视角探究数学的内涵时,我们不仅能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能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这是新课程课堂感动人心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们应该构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厦。

  数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做”数学的机会,而且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对接的过程,使课堂呈现丰富生动。如果在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能建立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实际需要、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活动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真情实感才能真正被唤起,才不需要教师辛苦地唱独角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并要求“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1]随着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活动越来越引起数学教师的关注。我校也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活动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下面是我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明确教材意图,确立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活动,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数学、“创造”数学。通过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了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活动的设计必须服从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该具备清晰、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有可观测的目标定位。下面通过一案例加以阐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一课,根据教材编排及教材说明要求,让学生观察教材图例,发现图中所示的统计方法是“一个学生报三种形状学具的名称,其余学生记下来”,从而估计学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在上这一课前,我对学生情况做了简单的了解,发现两个大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排一排、理一理的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即上册教材《统计》一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简单,这些不同形状的学具稍经整理就可观察出统计结果,采用教材所示的报名称记录后统计的方法反而麻烦。我觉得如果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用教材所示统计方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就没法让学生真正发挥出主体作用,如果处理稍不恰当就极易使教学变成机械的模仿、逼迫式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记录方法上,在教材所安排的情境中一般只会产生前两种,教师不得已教授第三种记录方法后,学生普遍认为第二种记录方法也很清楚、简单,相对于第三种方法更为直观,第三种记录方法(教材的本意)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教学活动极易变成为教学而活动。

  如果按照上面的设计教学,虽然学生也学会了教材所要求的统计方法,但对照新课程理念中的新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学生并非“情不自禁”地想学会,他们对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记忆是暂时的、是很容易“丢失”的。我们能不能在好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其呈现形式和学习方式,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二、为实现课堂不同环节教学目标而活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而要注意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按照新课程理念,同时根据教科书设计本意,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策略多样化,感受统计的乐趣。

  (一)兴趣是关键,导入阶段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课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了第一次统计――无目的的统计:猪八戒趁人不注意偷吃了形状各异的饼干,饼干的“一去无踪”(多媒体电脑演示),要想知道饼干的块数,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气球的个数,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使得学生产生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强烈愿望,初步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二) 新知探究阶段的活动要适应学生的内需

  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担负着“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1],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2],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统计》一课中,在学生想到应该记录下来的时候,我又安排了第二次统计――重新播放,但加快饼干下落速度,又迫使部分记录慢的学生不得不产生寻找更为简单记录方法的强烈愿望,接着顺势让学生在共同“目的”的驱动下讨论“怎样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第三次统计――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简单清楚的方法再次体验,让学生体会符号越简单,记录就越快、越简单清楚。这三次统计活动,改变了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不时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教学效果显著。

  (三)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简单的机械重复。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3],“对于一个可能使出他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4]。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练习,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情感体验,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但对做游戏很感兴趣,注意力比较集中。在统计一课中,经历了三次统计之后,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已有较好的认识,这时,学生可能会觉得:真简单,我已经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两个统计巩固练习,一个是将“统计”与“石头剪子布”游戏结合,学生更愿意和老师玩,用刚学会的方法边玩边统计输赢平的次数,提高了小朋友的兴奋点,不仅消除了一年级小朋友课堂中暂时的疲劳,而且使学生对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并能灵活运用,课堂的灵动与活泼可见一斑。二是播放马路上汽车来回穿梭的视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说说你站在马路边想统计什么,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体会到统计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策略的多样化,可以根据汽车的颜色、车型、行驶方向等的不同进行统计。拓展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呢?”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到生活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这样的活动时有效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有趣的活动谁不喜欢呢?

  

  三、为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而活动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活动”在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有效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不断地调整学习状态,不断地改进学习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片断:游戏结束后,学生将结果填写在统计表中。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的?把你统计的结果和大家说说!

  生11:我是用打对号的方法统计的,我赢了7次,输了3次,平了2次。

  ……

  师展示生6的统计表:从这一位同学的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8:我知道了他赢了1次,输了8次,平了3次。

  生12:他只赢了1次。

  生9:老师,他输的次数最多。

  (这时候有学生在座位上窃笑。)师:我觉得着为同学的记录非常好,他非常诚实地反映了自己玩游戏的结果,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这种诚实的精神。(一下子,所有的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所有人鼓起掌来。)

  “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片断中教师没有因为同学的嘲笑而情绪低落,而是在老师的开导下,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教师把教书转换到教人,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从人文的视角探究数学的内涵时,我们不仅能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能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这是新课程课堂感动人心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们应该构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厦。

  数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做”数学的机会,而且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对接的过程,使课堂呈现丰富生动。如果在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能建立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实际需要、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活动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真情实感才能真正被唤起,才不需要教师辛苦地唱独角戏。


相关内容

  • 有效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 有效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四.1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6 2.有效教学所需的四个主要条件?P11 3.有效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分类?P29 4.教师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有哪些?P40 5.有效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有哪些?P101 6.有效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

  • 特殊教育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 ∙ ∙ ∙ 特殊教育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009-10-18 来源: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课题设计论证 (一) 选题: 1.研究现状: 前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尤其是省内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资料.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 ...

  • "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
  • [摘要] 为了科学.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情况,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在系统分析当前现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的混合式评价方法,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在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录像分 ...

  • "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总结材料
  • "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总结材料 xx年,xx中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微观课堂"为焦点,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积极开展了"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 ...

  •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参照南安市确定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提高 ...

  • 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

  • 有效教学1
  • <有效教学>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 1.用"三有论"的观点来描述"有效教学",即①有效果:②有效率:③有效益.见16页 2.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见20页 3.有效指导不是一个量的 ...

  • 对小班幼儿实施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 对小班幼儿实施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摘要 有效教学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一节活动能否被孩子接受,是否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效果如何,主要在于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活动,提升幼儿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关键词 有效教 ...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小结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小结 (2011-06-27 21:16:59) 转载▼ 标签: 分类: 方案总结 杂谈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小结 本学期我申报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研究目标: 1. 探索并形成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 ...

  • 课堂教学心得
  •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