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 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

2. 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 在兵团二中上了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 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 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 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 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

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

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 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 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篇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地理课堂、新课程、策略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地理有效性教学”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3、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

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地理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的研究: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小组活动的研究:小组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如何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尤为重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5、使用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

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其次,收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反思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理课堂的现状,运用统计技术描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况;第四,运用行动研究法等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形成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论文,制作课件,开展问卷调查等。

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做好课题实施准备: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各教师专家咨询、请教。

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有效教学方面的意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教师对地理课堂改革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从而确定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开展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办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探索促进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地理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得、案例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课题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查阅学习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专家的网络视频,学习《关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学习材料》等文章,并举办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已形成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把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

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

通过实施学案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高效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

创造多种机会为全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4、形成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篇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取了“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选取某些地理教师及高一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高一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 学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并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提供一定的证据。

二、理论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

(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

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 点以远) 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 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图1)

图1所表现的,是一维空间的情形,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 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 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 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 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 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 的移动(其实是b 点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 )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只有当内容(p0)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

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三、 现状分析

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教学观为基础的。新课程实施,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已产生可喜的变化,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有效性问题。为此,我们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三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目标

2)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

如: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如果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

3)上课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局限于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课堂教学时间效率观念淡薄,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废话太多,只注意教的内容,不注意学的效率。

2)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结构和课程内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3、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讲解---接受”的填空教学模式过多

2)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形式化、绝对化。尤其是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不当b 、合作学习的分组不科学c 、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d 、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足e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准确

四、研究构思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选取我校中学高一(14)为实验班,高一(15)为控制班。

2、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

数据采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1、 准备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2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1)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2) 制定研究计划

3)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 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

2. 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 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 在兵团二中上了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 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 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 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 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

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

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 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 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篇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地理课堂、新课程、策略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地理有效性教学”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3、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

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地理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的研究: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小组活动的研究:小组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如何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尤为重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5、使用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

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其次,收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反思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理课堂的现状,运用统计技术描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况;第四,运用行动研究法等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形成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论文,制作课件,开展问卷调查等。

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做好课题实施准备: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各教师专家咨询、请教。

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有效教学方面的意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教师对地理课堂改革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从而确定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开展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办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探索促进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地理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得、案例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课题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查阅学习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专家的网络视频,学习《关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学习材料》等文章,并举办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已形成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把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

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

通过实施学案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高效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

创造多种机会为全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4、形成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篇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取了“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选取某些地理教师及高一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高一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 学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并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提供一定的证据。

二、理论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

(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

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 点以远) 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 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图1)

图1所表现的,是一维空间的情形,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 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 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 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 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 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 的移动(其实是b 点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 )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只有当内容(p0)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

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三、 现状分析

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教学观为基础的。新课程实施,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已产生可喜的变化,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有效性问题。为此,我们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三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目标

2)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

如: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如果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

3)上课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局限于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课堂教学时间效率观念淡薄,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废话太多,只注意教的内容,不注意学的效率。

2)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结构和课程内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3、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讲解---接受”的填空教学模式过多

2)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形式化、绝对化。尤其是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不当b 、合作学习的分组不科学c 、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d 、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足e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准确

四、研究构思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选取我校中学高一(14)为实验班,高一(15)为控制班。

2、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

数据采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1、 准备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2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1)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2) 制定研究计划

3)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


相关内容

  • 地理教学论
  • 第一章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1.1904年颁布了的第一个课程设置方案."地理教授法"由此正式产生,可称之为我国早期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2.1919年,陶行知先生基于&qu ...

  • 地理科学专业
  • 地理科学专业 自评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系 2013年9月 一.专业规划与实施 1.专业成立时间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历史悠久,缘起于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的史地专业.1956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专业本科生,195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业奠 ...

  • 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_袁孝亭
  • ·专论· 现已风行英国和意大利的比萨饼和通心粉.同时, 南北方之间以及各大洋两岸之间酒类贸易, 已经促使这种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市场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许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务通过一个按纽就可以在一个大计算机屏幕上处理将成为社会现实. 后现代主义在设想不同地方的特性, 其中一些地 ...

  •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高中地理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高中|地理|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高中|地理|思维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 ...

  •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篇一:初一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 ...

  •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
  •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 作者:郑明进 来源:福建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15日 点击数: 653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地理教育科研是提高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 ...

  • 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与原则
  • 摘 要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可以将地理教学方法分为六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多样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 关键词 ...

  •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高)
  •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贯彻基础教育 ...

  • 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摘 要:文章介绍了微课程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3-01 ...

  •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 地理学科三年教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科教研室是地理教育和地理学科建设的基层单位.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为宗旨,以"1+1"高效课堂为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