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谣作为舆论的特点分析

  “谣”、“歌谣”以及“民谣”      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匿名创作加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某个社会群体集体的创造。“谣”作为民众集体的作品又称为“民谣”。“歌谣”、“谣”可以统称“歌”,因为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最初是以有音乐节奏的形式产生的。后来“谣”从一般配曲调的文字中抽离出来,为民间老百姓用以表现个人情感或社会情绪、讽喻和针砭时弊等,广泛流传于民间,又称“谣谚”、“民谣”、“百姓谣”等。民谣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短小口诀,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题材,常通过讽喻和幽默诙谐的表达,宣泄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宣扬某一道理、树立某种社会观念,语言上对偶、押韵。民谣传播以口头文学为外在形式,实则是民心外化为整体行为的表现,是一种民间声音的舆论力量,一种民间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表征。民谣的价值更多地不在于其文学性,而在于其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反映的社会情绪。      古代“民谣”作为舆论的特点      1.呈现历史性和政治性的特点   第一,民谣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前进的脉络。表面看来,民众口口相传的呈现方式似乎是片断式的,但是这些缩影背后的宏观背景以及民谣所述历史事件的串联,能比较完整地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或抨击时弊、或揭露黑暗、或惩恶扬善、或褒贬人物、或评价时政,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流行风尚、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每当发生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历史事件或情况变动时,都会有针对时事的民谣应运而生,同时也形成了民间舆论。   第二,民谣具有天然的政治性,也因此形成了舆论。它满足了下层民众由于对社会现实有不满、赞同、愤慨等的感觉引发的评论欲望,是下层民众表达政治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民谣具有简洁通俗、易传易记等特点,符合民众对于社会新闻和社会问题的评论诉求,如咒骂董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民谣小调。古代社会的民间舆论是口口相传的集合,几乎没有文字或某种技术手段为媒介,民谣充当了评论时事的载体,其不可捉摸的流动与游走的特点,使得民谣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政治人物似乎是民谣与生俱来的讨论对象,带有政治色彩的民谣成了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当人们以游戏的态度来传播和评价政治时,表面看来政治成了下层民众自我愉悦的佐料,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出了问题。   第三,在任何时代,下层民众的话语都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甚至会在“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集体沉默失语。下层民众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就会发出声音,“民谣”成了他们表达情感和发泄不满的工具,形成了事实上的舆论。古代民谣普遍具有不妥协性、讽刺性和直接指向等特点,在鲜明的冲突和对立中,也决定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永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政治越黑暗,经济越凋敝,民众越不满,民谣也就越多、越猛烈。      2.民谣“民众性”流失   第一,对于民谣描述的人物形象,从《古今风谣》、《古谣谚》以及今人编录《二十五史谣谚通检》来看,除少量涉及地方物产和风俗的风土谣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谣皆为政治和社会性主题。在民谣中的人物,帝王将相有之,忠廉奸佞有之,英雄豪杰有之,就好像是一个偌大的舆论市场,充满着各种政治关系的平行和对立、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得失,普通民众远离历史的中心舞台,永远对社会精英人物仰视,看不到自己。   第二,从民谣产生的传统渠道来看,胡愈之认为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民间文学是“原始人类的本能产物”和“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其基本特征在于群体创作、口头文学以及流行民间。那么民谣是否具备“民众性”呢?   首先,关于创作民谣的作者,一是民谣可能来自民间,或者是古代下层卿大夫以民众的口吻所作,《国风》即是这类作品;二是人文知识分子在国势颓危、民心离散时发出的感慨,例如《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是他们创作,借助民众之口来传播。   其次,从民谣的呈现机制来看,古代民谣在典籍中被记载主要有两种方式:“采诗”制度和以历史学家为主体的学者的记载。   再次,从传播学的角度和民谣产生的过程来看,经过采诗官筛选传达到乐师那里,再由乐师谱曲吟唱,呈送天子的民歌民谣在内容上“保真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采诗官和乐官等官僚集团的解读与修正?这些民谣不能说是反映民众真实生活的民谣了。      3.集体无意识形成“沉默的螺旋”,民众话语权被操纵和主宰   在古代社会,读写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大的知识垄断,普通民众缺乏知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没有清晰的认识,很难形成正确统一的意见和编制民谣散播来达到目的的意识,所以,在民众的背后活跃着他们的“代言人”。其中不乏立足于其他立场的少数人,运用民众之口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制造和传播舆论,这种现象本身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民众在传播舆论的过程中似乎陷入了集体无意识,判断力缺席,甚至乐于去传播错误和神秘的信息。   再者,由于畏惧强势、从众心理、趋同行为和下层民众中普遍存在求得“坐稳奴隶”的共通心理等原因,就形成了民众“沉默的螺旋”,舆论的主体民众只负责传递信息,而那些精英阶层则控制和引导舆论,然后自觉不自觉地使得舆论朝某一方向发展,比如民众在接受权威的意见时的心安理得和安全感诉求的实现。所以,古代民谣形式的舆论是一种公众形式的公开意见,不一定是真正的公众意见,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民众信以为真,最后使信息内化,形成实际的民众舆论。

  “谣”、“歌谣”以及“民谣”      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匿名创作加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某个社会群体集体的创造。“谣”作为民众集体的作品又称为“民谣”。“歌谣”、“谣”可以统称“歌”,因为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最初是以有音乐节奏的形式产生的。后来“谣”从一般配曲调的文字中抽离出来,为民间老百姓用以表现个人情感或社会情绪、讽喻和针砭时弊等,广泛流传于民间,又称“谣谚”、“民谣”、“百姓谣”等。民谣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短小口诀,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题材,常通过讽喻和幽默诙谐的表达,宣泄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宣扬某一道理、树立某种社会观念,语言上对偶、押韵。民谣传播以口头文学为外在形式,实则是民心外化为整体行为的表现,是一种民间声音的舆论力量,一种民间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表征。民谣的价值更多地不在于其文学性,而在于其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反映的社会情绪。      古代“民谣”作为舆论的特点      1.呈现历史性和政治性的特点   第一,民谣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前进的脉络。表面看来,民众口口相传的呈现方式似乎是片断式的,但是这些缩影背后的宏观背景以及民谣所述历史事件的串联,能比较完整地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或抨击时弊、或揭露黑暗、或惩恶扬善、或褒贬人物、或评价时政,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流行风尚、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每当发生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历史事件或情况变动时,都会有针对时事的民谣应运而生,同时也形成了民间舆论。   第二,民谣具有天然的政治性,也因此形成了舆论。它满足了下层民众由于对社会现实有不满、赞同、愤慨等的感觉引发的评论欲望,是下层民众表达政治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民谣具有简洁通俗、易传易记等特点,符合民众对于社会新闻和社会问题的评论诉求,如咒骂董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民谣小调。古代社会的民间舆论是口口相传的集合,几乎没有文字或某种技术手段为媒介,民谣充当了评论时事的载体,其不可捉摸的流动与游走的特点,使得民谣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政治人物似乎是民谣与生俱来的讨论对象,带有政治色彩的民谣成了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当人们以游戏的态度来传播和评价政治时,表面看来政治成了下层民众自我愉悦的佐料,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出了问题。   第三,在任何时代,下层民众的话语都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甚至会在“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集体沉默失语。下层民众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就会发出声音,“民谣”成了他们表达情感和发泄不满的工具,形成了事实上的舆论。古代民谣普遍具有不妥协性、讽刺性和直接指向等特点,在鲜明的冲突和对立中,也决定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永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政治越黑暗,经济越凋敝,民众越不满,民谣也就越多、越猛烈。      2.民谣“民众性”流失   第一,对于民谣描述的人物形象,从《古今风谣》、《古谣谚》以及今人编录《二十五史谣谚通检》来看,除少量涉及地方物产和风俗的风土谣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谣皆为政治和社会性主题。在民谣中的人物,帝王将相有之,忠廉奸佞有之,英雄豪杰有之,就好像是一个偌大的舆论市场,充满着各种政治关系的平行和对立、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得失,普通民众远离历史的中心舞台,永远对社会精英人物仰视,看不到自己。   第二,从民谣产生的传统渠道来看,胡愈之认为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民间文学是“原始人类的本能产物”和“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其基本特征在于群体创作、口头文学以及流行民间。那么民谣是否具备“民众性”呢?   首先,关于创作民谣的作者,一是民谣可能来自民间,或者是古代下层卿大夫以民众的口吻所作,《国风》即是这类作品;二是人文知识分子在国势颓危、民心离散时发出的感慨,例如《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是他们创作,借助民众之口来传播。   其次,从民谣的呈现机制来看,古代民谣在典籍中被记载主要有两种方式:“采诗”制度和以历史学家为主体的学者的记载。   再次,从传播学的角度和民谣产生的过程来看,经过采诗官筛选传达到乐师那里,再由乐师谱曲吟唱,呈送天子的民歌民谣在内容上“保真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采诗官和乐官等官僚集团的解读与修正?这些民谣不能说是反映民众真实生活的民谣了。      3.集体无意识形成“沉默的螺旋”,民众话语权被操纵和主宰   在古代社会,读写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大的知识垄断,普通民众缺乏知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没有清晰的认识,很难形成正确统一的意见和编制民谣散播来达到目的的意识,所以,在民众的背后活跃着他们的“代言人”。其中不乏立足于其他立场的少数人,运用民众之口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制造和传播舆论,这种现象本身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民众在传播舆论的过程中似乎陷入了集体无意识,判断力缺席,甚至乐于去传播错误和神秘的信息。   再者,由于畏惧强势、从众心理、趋同行为和下层民众中普遍存在求得“坐稳奴隶”的共通心理等原因,就形成了民众“沉默的螺旋”,舆论的主体民众只负责传递信息,而那些精英阶层则控制和引导舆论,然后自觉不自觉地使得舆论朝某一方向发展,比如民众在接受权威的意见时的心安理得和安全感诉求的实现。所以,古代民谣形式的舆论是一种公众形式的公开意见,不一定是真正的公众意见,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民众信以为真,最后使信息内化,形成实际的民众舆论。


相关内容

  • 论社会舆论
  • 第17卷第1期2005年2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PublicAdministration Vol117No11Feb12005 论社会舆论 陈丽影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社会舆论的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也是社会舆论活动 ...

  • 张爱军.刘姝红:微博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 作者简介: 张爱军,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姝红,辽宁师范大学政治文明专业博士研究生,辽宁大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 ...

  •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 ...

  • 现代民谣创作特征
  • 浅析现代民谣的创作特征 摘要现代民谣采用平民化的语言.朴实的叙事口吻和简洁有效的配器手法,在广大听众中流传并发扬光大.其歌词概括.精炼并且较口语化,通俗易通.感情真挚极易引起听众共鸣:旋律曲调简单,节奏铿锵并且琅琅上口:表现形式自然而纯朴,个性鲜明.现代民谣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丰富充实着生活,具有独 ...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真题演练] 1.(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 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 (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题)<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 ...

  • 民间文学概要
  • <民间文学概要>复习资料精选 2008-03-07 20:21:15| 分类: 自考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民间文学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文学形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词.曲.戏曲.小说)起源于他之中,历代文学高潮(诗经.楚辞.建安文学.唐诗.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 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张磊唱红的马頔的作品<南山南>在今年夏天占领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不得不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谣年".这种曾经小众.低调的音乐类型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歌手.演出场地到受众的换代升级,甚至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