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人与内外世界的和解

  摘 要: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鲁宾逊》)作为英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而闻名于世。作家笔下的鲁滨逊缔造了一个生存的奇迹留给后人一个远行梦,更揭示了一个人自我心灵与外界世界和解的过程。   关键字:鲁滨逊漂流记;理性主义;与自我和解   人,实在是最奇特的生灵。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却必须时刻都与他人及外界以不同的形式(国家或文明社会)构成联系并以此为重要的生存基础。另一方面,每个人自身都是一个运转不息的小宇宙,我们在出生以及死亡的时刻都是茕然一身,而大部分人却穷尽一生都难以达到与自我和解。与他人共处似乎艰难,然而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不断发展进步的道德规范,信仰,以及法制为此种联系提供了基础;与自我和内心的和解才是一个难题。   笛福为世人提出了这个难题,作品主人公鲁滨逊用生命的前四五十年完成了这个和解过程。   一、逃离世俗,回归内心的启程   青年时期的鲁滨逊极度向往航海,他视父亲的阻挠于不顾,将自己的命运做赌注,终于在1651年踏上了漂泊。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鲁滨逊内心的渴望与现实产生了冲突,以父亲为代表的世俗社会主张航海是不属于中产阶级的游戏,而鲁滨逊选择了听从内心的旨意。踏上航程中风浪,疾病以及奴役相伴而行,鲁滨逊内心的动摇与挣扎从未止息,然而对自由的向往念头超越了一切,最终导致了他的荒岛生活。故事至此鲁滨逊一直将内心深处的对自由的渴盼放在首位,这种坚持使他在精神上克服了与外界的冲突,在受到肉体之苦时仍然义无反顾,这是一种回归人性的体现。这一部分的描写既揭示了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又为其后荒岛生存奠定了基础。   笛福借鲁滨逊之口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一般人往往都逃不过一种通病,就是老不肯照着上天的安排好好生活,依我看,人们经历的各种苦难多半来源于此。”诚然,人的内心或许都向往过隐居独处,逃离文明社会,或怀揣一个与世俗相悖的念头,而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内心向现实屈服,留下一生内心为此翻腾遗憾。鲁滨逊听从内心,走出了第一步。   二、独处:劳动,信仰,理性带来内心的平静   与克服外界带来的压力相比,长久的独处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更为艰难。鲁滨逊的荒岛生活构成了作品的主体,一个文明社会里的英国人在35年的荒岛独居中长达28年,极端的自然条件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这些年鲁滨逊内心转变展现了一个人与自身和解的过程也彰显了鲁滨逊虔诚而强大的内心世界。首先,人难以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极易走向崩溃的边缘。鲁滨逊最初便是如此,恼怒,绝望,乃至万般凄凉。他寻找到了调节的方式—书写,作品中写到“我开始将自己做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给后人看,是为了减轻自己生活中的苦闷。我的理智已经渐渐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文字书写成为鲁滨逊第一个宣泄情绪的突破口。而与此同时的劳动和经济的头脑则避免了长期独处中能力的退化实现了压力的分散。第二,是独处过程中的恐惧与安全感的缺失。鲁滨逊第一次看到野人形迹的心理刻画令人印象深刻,独自生活在荒岛目睹到食人的场面接连几日不敢出行,“正常的生活”被惊扰,然而紧接着鲁滨逊却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通过观察潮汐张罗判断野人的行踪,最终消除了内心的恐慌,并且得出结论“一个人忧心着祸事比真正遭遇或是还要痛苦得多,难过得多。”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使人得救的体现,也是启蒙思想的最好诠释。其三,也是独处的至高境界,即自省与思考。中国自古有“慎独”之说,西方思想中也有类似表述。宗教是支撑鲁滨逊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生存数十年且独善其身的精神力量。我们注意到,在这些年的荒岛生活中,鲁滨逊除了一些劳动工具以及小动物在身边以外,还有一部《圣经》。每当他感到困苦与难受之时,他便从中获得缓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参透着人生的哲理并且实现了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我一向认为这个海岛比监牢还要坏上十倍,可是现在,我已经懂得一个人被上帝从灵魂的罪恶中解救出来,比悲伤地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更幸福。我开始想到一些高尚的事情,相应的,我的内心也拥有了很多安详和宁静。”当他的内心达到真正的平静·,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得以彰显。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能够达到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境界并且实现了内心从惶恐愤怒到平静强大的过程中人性,理性与信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启蒙文学中,人性回归成为重要的表达内容,鲁滨逊的逃离文明实现夙愿是一种人性的回归,而一个人的荒岛日记以及后来对与人交流的极度热切的渴盼亦是人性最赤裸的展现;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崇尚以光明的理性以及经验指导人们获得大地上更美好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运用工具进行劳动,为回归家乡奴仆星期五与野人们的战斗,以及危难时刻理性的思考诠释了这一观念。需要说明的是,18世纪文学对上帝以及宗教信仰的刻画与此前文学的渲染大有不同,启蒙时代所倡导的宗教更趋向于一种摆脱形式束缚,回归朴实自然,强调对人内心的教化。这一点我们在《鲁滨逊》中可以看出,作品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只是一部深藏在箱子底下的《圣经》,以及《诗篇》中“在患难之日祷告我,我比拯救你,你也要荣耀我。”主人公却一次又一次在磨难与内心波折的时刻通过祈祷得到内心的安宁,上帝的旨意一次次地指导了他的行动,此时宗教已经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虔诚的信仰。特别是文中屡次出现这样的描述:“每当我们心里犹豫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时,内心就会出现神秘的暗示,指导我们做出决定。我也要劝奉那些不信神明的人,千万不要忽略上天的启示。我想神明和神明之间是相同的,有形和无形之间也是。”信仰是鲁滨逊实现内心平静的武器。   三、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是启蒙文学花园中绚烂夺目的一枝,鲁滨逊的航海梦,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情结,而他在一个人的岛屿完成与内外世界的和解。在这场荒岛生存中,人演绎了自己的强大,彰显了理性之美,信仰之光,人性之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卡尔·贝克,十八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摘 要: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鲁宾逊》)作为英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而闻名于世。作家笔下的鲁滨逊缔造了一个生存的奇迹留给后人一个远行梦,更揭示了一个人自我心灵与外界世界和解的过程。   关键字:鲁滨逊漂流记;理性主义;与自我和解   人,实在是最奇特的生灵。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却必须时刻都与他人及外界以不同的形式(国家或文明社会)构成联系并以此为重要的生存基础。另一方面,每个人自身都是一个运转不息的小宇宙,我们在出生以及死亡的时刻都是茕然一身,而大部分人却穷尽一生都难以达到与自我和解。与他人共处似乎艰难,然而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不断发展进步的道德规范,信仰,以及法制为此种联系提供了基础;与自我和内心的和解才是一个难题。   笛福为世人提出了这个难题,作品主人公鲁滨逊用生命的前四五十年完成了这个和解过程。   一、逃离世俗,回归内心的启程   青年时期的鲁滨逊极度向往航海,他视父亲的阻挠于不顾,将自己的命运做赌注,终于在1651年踏上了漂泊。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鲁滨逊内心的渴望与现实产生了冲突,以父亲为代表的世俗社会主张航海是不属于中产阶级的游戏,而鲁滨逊选择了听从内心的旨意。踏上航程中风浪,疾病以及奴役相伴而行,鲁滨逊内心的动摇与挣扎从未止息,然而对自由的向往念头超越了一切,最终导致了他的荒岛生活。故事至此鲁滨逊一直将内心深处的对自由的渴盼放在首位,这种坚持使他在精神上克服了与外界的冲突,在受到肉体之苦时仍然义无反顾,这是一种回归人性的体现。这一部分的描写既揭示了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又为其后荒岛生存奠定了基础。   笛福借鲁滨逊之口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一般人往往都逃不过一种通病,就是老不肯照着上天的安排好好生活,依我看,人们经历的各种苦难多半来源于此。”诚然,人的内心或许都向往过隐居独处,逃离文明社会,或怀揣一个与世俗相悖的念头,而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内心向现实屈服,留下一生内心为此翻腾遗憾。鲁滨逊听从内心,走出了第一步。   二、独处:劳动,信仰,理性带来内心的平静   与克服外界带来的压力相比,长久的独处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更为艰难。鲁滨逊的荒岛生活构成了作品的主体,一个文明社会里的英国人在35年的荒岛独居中长达28年,极端的自然条件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这些年鲁滨逊内心转变展现了一个人与自身和解的过程也彰显了鲁滨逊虔诚而强大的内心世界。首先,人难以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极易走向崩溃的边缘。鲁滨逊最初便是如此,恼怒,绝望,乃至万般凄凉。他寻找到了调节的方式—书写,作品中写到“我开始将自己做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给后人看,是为了减轻自己生活中的苦闷。我的理智已经渐渐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文字书写成为鲁滨逊第一个宣泄情绪的突破口。而与此同时的劳动和经济的头脑则避免了长期独处中能力的退化实现了压力的分散。第二,是独处过程中的恐惧与安全感的缺失。鲁滨逊第一次看到野人形迹的心理刻画令人印象深刻,独自生活在荒岛目睹到食人的场面接连几日不敢出行,“正常的生活”被惊扰,然而紧接着鲁滨逊却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通过观察潮汐张罗判断野人的行踪,最终消除了内心的恐慌,并且得出结论“一个人忧心着祸事比真正遭遇或是还要痛苦得多,难过得多。”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使人得救的体现,也是启蒙思想的最好诠释。其三,也是独处的至高境界,即自省与思考。中国自古有“慎独”之说,西方思想中也有类似表述。宗教是支撑鲁滨逊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生存数十年且独善其身的精神力量。我们注意到,在这些年的荒岛生活中,鲁滨逊除了一些劳动工具以及小动物在身边以外,还有一部《圣经》。每当他感到困苦与难受之时,他便从中获得缓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参透着人生的哲理并且实现了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我一向认为这个海岛比监牢还要坏上十倍,可是现在,我已经懂得一个人被上帝从灵魂的罪恶中解救出来,比悲伤地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更幸福。我开始想到一些高尚的事情,相应的,我的内心也拥有了很多安详和宁静。”当他的内心达到真正的平静·,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得以彰显。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能够达到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境界并且实现了内心从惶恐愤怒到平静强大的过程中人性,理性与信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启蒙文学中,人性回归成为重要的表达内容,鲁滨逊的逃离文明实现夙愿是一种人性的回归,而一个人的荒岛日记以及后来对与人交流的极度热切的渴盼亦是人性最赤裸的展现;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崇尚以光明的理性以及经验指导人们获得大地上更美好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运用工具进行劳动,为回归家乡奴仆星期五与野人们的战斗,以及危难时刻理性的思考诠释了这一观念。需要说明的是,18世纪文学对上帝以及宗教信仰的刻画与此前文学的渲染大有不同,启蒙时代所倡导的宗教更趋向于一种摆脱形式束缚,回归朴实自然,强调对人内心的教化。这一点我们在《鲁滨逊》中可以看出,作品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只是一部深藏在箱子底下的《圣经》,以及《诗篇》中“在患难之日祷告我,我比拯救你,你也要荣耀我。”主人公却一次又一次在磨难与内心波折的时刻通过祈祷得到内心的安宁,上帝的旨意一次次地指导了他的行动,此时宗教已经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虔诚的信仰。特别是文中屡次出现这样的描述:“每当我们心里犹豫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时,内心就会出现神秘的暗示,指导我们做出决定。我也要劝奉那些不信神明的人,千万不要忽略上天的启示。我想神明和神明之间是相同的,有形和无形之间也是。”信仰是鲁滨逊实现内心平静的武器。   三、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是启蒙文学花园中绚烂夺目的一枝,鲁滨逊的航海梦,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情结,而他在一个人的岛屿完成与内外世界的和解。在这场荒岛生存中,人演绎了自己的强大,彰显了理性之美,信仰之光,人性之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卡尔·贝克,十八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内容

  • 人和自然的顽强斗争----读[鲁滨逊漂流记]等三篇名文的感悟
  • 人和自然的顽强斗争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人和自然的顽强斗争,具有鼓舞人的斗志的力量,这是我从<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但理智明达的他不屑守成,倾向开拓,不满足于现状,不甘平庸,有实干精神,性格坚强.他从小就对自 ...

  • [整本书阅读]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
  • >>>>整本书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愈加重视,并从政策制定.课程设置.教学研讨.测试评价等方面逐步推进.本期就"整本书阅读:为人生,为成长"专题从不同的视角刊发三篇文章,有大学教授谈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规定性及课堂教学中如 ...

  • 第四单元外国名篇名著
  • 第四单元 外国名篇名著 教材解读: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柯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邹人.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匆匆>时光匆匆过,万事须及早.作者 朱自清原名 ...

  •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 <荷马史 ...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电子课本
  • 初中语新文程标课 准第一 分部 前 言 现 代社会要公民求备良好具的人素养文和学素养,具科创备新精神.作意合识开放的视野.具备和括阅包理读与解达交流在内的多表面的方本能基,力及运以现代技用搜集术和处理息的信能.语力文教育该应且而够造能就代化现社所会的需代一人新挥发要作用重面.对会发社的展要,评价目的 ...

  • 关于孤独的经典语录
  • 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法比拟的。《死魂灵》 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好兵帅克历险记 ...

  • [鲁滨逊漂流记]教导我们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不要祸害小动物
  • 来源:尘飞扬的QQ空间 文/田金双 欧洲"小说之父"笛福原著<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人荒岛求生的故事,脱胎于原著的动画片<鲁滨逊漂流记>则是一部反映爱和团结的作品.在这个版本中,鲁滨逊当初游落那个荒岛上的各色小动物纷纷唱起了主角,鲁滨逊本人也倾情加盟这 ...

  •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
  •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