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课题研究内容:一、合作搜录带雨的唐诗(包括含雨字的诗歌、有雨景雨境的诗歌)

二、分类整理:按季节 按场景 按情境 按意蕴

三、根据分类分析唐诗中的雨文化(看唐朝社会的民风民俗、诗人的人生际

遇、诗人的情感、与雨有关的花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四、拓展:写作中如何巧妙使用“雨意”

人们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常常要想起四种常见的意象:风、花、雪、月。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中的雨,一旦进入诗歌而上升为艺术意象,便具有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了一个广大而幽微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 唐诗之路不单单只是一条诗人吟颂浙东山水的诗路,更是中国佛教、 道教、儒教的柔合之路,也是书、画、诗的整合之路。唐诗之路直接的历史渊源在东晋;唐诗之路的文化发端在魏晋玄学与隐逸之风。希望通过这次的课题,能让同学们感到唐诗中朦胧的雨意。一起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吧!

【摘要】:正 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最早,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此处“含糊”意即朦胧。但仅止景语的朦胧,而非情语的朦胧,更非意蕴的朦胧。及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对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开创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所崇尚追求的艺术朦

【关键词】: 朦胧美 唐诗 意象 孤独感 意蕴 王维 李商隐 巴山夜雨 《登幽州台歌》 艺术现象

【正文快照】: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以为朦胧就是晦涩,体会不到朦胧蕴含的淡淡的美。最早,明人谢椽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透露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心境,让远古千年的历史有迹可循,历历在目。

打开唐诗选集,到处能够寻得到雨声。雨中多愁,而愁又是普遍诗人寄托在诗中的字词句点里的情感,雨音淅淅沥沥就像是忧伤点点滴滴落入心头,拨动了不知多少诗人心中的弦,因而雨中多诗。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讨人喜欢的雨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也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祖从那个时候就对大自然的雨隐隐的喜爱。

在王维的笔下,雨使大唐气象更加壮观。“云里帝城出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是一幅带有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一般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朦胧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透出一种神秘的别样美,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帝城的阔大和昌盛,大唐当年的辉煌和雄伟壮观处处可见。

又如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诗中的夜雨像是晚上偷偷溜出来玩的孩子,被晚风轻浮的情景想象成孩子被长辈捉个正着的时刻,充满了别树一帜的童真童趣。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细致的描写和美好的诗意,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二、引人愁丝的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

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诗借助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离别的寥落。前一句色彩和感觉对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又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清新雅致的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常建,一个在唐代众多诗人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绝句《三日寻李九庄》却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诗。“雨歇杨林东渡头”,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清脆满眼,生意盎然。为诗人出外寻友提供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氛围。雨后必然水涨,又为诗人泛舟访友平添了几分乐趣。

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代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充满禅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就是写诗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感到极度的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们被秋雨摧毁;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里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发现这些无知的草木昆虫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了。雨声在这里就成了诗人彻悟的诱因。

还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

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课题研究内容:一、合作搜录带雨的唐诗(包括含雨字的诗歌、有雨景雨境的诗歌)

二、分类整理:按季节 按场景 按情境 按意蕴

三、根据分类分析唐诗中的雨文化(看唐朝社会的民风民俗、诗人的人生际

遇、诗人的情感、与雨有关的花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四、拓展:写作中如何巧妙使用“雨意”

人们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常常要想起四种常见的意象:风、花、雪、月。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中的雨,一旦进入诗歌而上升为艺术意象,便具有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了一个广大而幽微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 唐诗之路不单单只是一条诗人吟颂浙东山水的诗路,更是中国佛教、 道教、儒教的柔合之路,也是书、画、诗的整合之路。唐诗之路直接的历史渊源在东晋;唐诗之路的文化发端在魏晋玄学与隐逸之风。希望通过这次的课题,能让同学们感到唐诗中朦胧的雨意。一起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吧!

【摘要】:正 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最早,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此处“含糊”意即朦胧。但仅止景语的朦胧,而非情语的朦胧,更非意蕴的朦胧。及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对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开创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所崇尚追求的艺术朦

【关键词】: 朦胧美 唐诗 意象 孤独感 意蕴 王维 李商隐 巴山夜雨 《登幽州台歌》 艺术现象

【正文快照】: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以为朦胧就是晦涩,体会不到朦胧蕴含的淡淡的美。最早,明人谢椽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透露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心境,让远古千年的历史有迹可循,历历在目。

打开唐诗选集,到处能够寻得到雨声。雨中多愁,而愁又是普遍诗人寄托在诗中的字词句点里的情感,雨音淅淅沥沥就像是忧伤点点滴滴落入心头,拨动了不知多少诗人心中的弦,因而雨中多诗。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讨人喜欢的雨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也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祖从那个时候就对大自然的雨隐隐的喜爱。

在王维的笔下,雨使大唐气象更加壮观。“云里帝城出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是一幅带有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一般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朦胧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透出一种神秘的别样美,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帝城的阔大和昌盛,大唐当年的辉煌和雄伟壮观处处可见。

又如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诗中的夜雨像是晚上偷偷溜出来玩的孩子,被晚风轻浮的情景想象成孩子被长辈捉个正着的时刻,充满了别树一帜的童真童趣。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细致的描写和美好的诗意,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二、引人愁丝的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

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诗借助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离别的寥落。前一句色彩和感觉对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又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清新雅致的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常建,一个在唐代众多诗人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绝句《三日寻李九庄》却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诗。“雨歇杨林东渡头”,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清脆满眼,生意盎然。为诗人出外寻友提供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氛围。雨后必然水涨,又为诗人泛舟访友平添了几分乐趣。

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代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充满禅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就是写诗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感到极度的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们被秋雨摧毁;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里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发现这些无知的草木昆虫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了。雨声在这里就成了诗人彻悟的诱因。

还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

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 ...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 ...

  • (六)春夜喜雨
  • 第三课时 <春夜喜雨>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 ...

  •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届)论文(设计)题目 作学 班论文字院.专者业级数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 ...

  •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 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 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 5.论曹操 6.曹植的诗歌艺术 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8.嵇康<幽愤诗>辨 9.左思<咏史>诗论 10.玄言诗的再认识 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

  •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 <唐诗三百首> 读书笔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则又如众芳斗艳.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 ...

  • (英语毕业论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
  • 天天毕业设计工作坊,专业提供毕业论文,诚信经营,快乐服务 毕业论文工作坊由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教师组成,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国内最权威的毕业论文之一. 本站宗旨 本站面向广大本科.专科.成人.自考.电大.夜大.函授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参考,帮助提高其论文写作水平. 本帖公布只是部分毕业论 ...

  • 初唐诗教案
  •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主备人:张新梅 审核人:陈明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