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评课材料

《一夜的工作》评课材料

山东省临朐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忠彦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四个目标:

(识字写字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阅读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根据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规定: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根据二:

本课属于第十二册课本第三组,本组教学要求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还有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措施到位:

由于这篇课文的人物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难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李老师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从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产生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突破教学重点,李老师让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地感悟周总理的品质。先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整体感悟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然后让学生找出体现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句子,进行重点朗读、交流、探究,深入感悟,突破教学重点。

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则紧紧把握文中“审稿——感受”这两部分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而感知,细读而感动,朗读而感悟,广读而感染”这一情感脉络,通过“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旁边空白处写一写”“ 仔细读读课

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等问题和手段,促进学生走入文本,接近作者,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感受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优质高效

(一)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材处理过程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到课文主要写了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然后细读文本,分部分具体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再次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对语文教材进行处理。

(二)课堂流程科学、简洁、高效

突出“主问题”: 从哪里读出“简朴”、“劳苦”。以“一夜的工作”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与作者强烈的情感串联起来。像课堂一开始,通读之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感受,从而引出作者的感受“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之后引导学生品读、探究直接体现“劳苦、简朴”的重点句段,并通过叙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和作者融为一体,入境入情,朗读感悟,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导向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四)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充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只是点拨,实现了角色转换,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对话者,平等中的首席。

4、标注

5、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同学自由发言。

(五)在“读”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牛吃草与生读书》

(六)重视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一尺来高”“一叠”“极其简单” “如此而已” “看、画、想、问”

“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

(七)教学手段灵活高效。

如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形成对比;“工作任务那么繁重和饮食如此简单”形成对比,使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到总理的生活非常简朴,从而产生对总理的敬仰之情 。

教师设疑激趣:有的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八)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课前搜集、回忆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文章。

最后,补充了总理的有关资料, “周总理的一天” 和“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节选)”,

(九)注重思维的培养

标注: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旁边空白处写一写。

教师提问:“一尺来高到底有多高?”学生通过比划,得到直观的认识,从而体会周总理工作劳苦。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是)注重语言的积累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不足之处:

合作学习体现不够

写法指导体现不够

情境创设体现不够:

引领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语言的同时更深的了解了周总理这个人。我把这个环节记下了:

师:当夜幕降临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师:当夜深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师:当东方拂晓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背诵方法指导不够:

使学生在获得情感熏陶的同时,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看到总理一夜工作后所产生的感受的句子,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感悟。然后从而体会文字运用的精妙,感悟作者表达的巧妙,进而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评课标准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必须作出与之相适应调整。在两年多以前,我曾经借鉴外地经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提出过这样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草稿,供老师们参考。

该评价标准采取分层设计原理,共分为四个层次十个评价项

目,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层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准确。

是否明确,着重看是否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准确,主要看能否体现“学情”,把握教学重点;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描述否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科学,着重看是否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是否合理,主要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读写时间、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3、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主要看通过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多少提高。

第二层次: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4、教材处理是否正确、灵活。

主要看能否正确地把握教材,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拓展。

5、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灵活。

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改变原定教学方法。

6、教学手段是否恰当、自如。

主要看所用手段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媒体的运用能否做到操纵自如,应尽可能减少因媒体操作而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第三层次:教学理念、教学机智、教师素质

7、教学理念是否端正。

主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否确立,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8、教学机智是否灵活。

主要看能否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

9、教师素质是否良好。

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语言、教学板书及媒体运用等。

第四层次:一种成熟、一种境界、一种文化、一种共生状态

10、是否有普遍应用的推广价值。

主要看能否向听课者传达某种新的教学理念及在这种理念下的某种具体操作方式。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不能不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预设与达成度,师生课堂学习的共生状态。

  (1)好课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

  (2)好课必须适应绝大多数学生;

  (3)好课必须要好的内容设计、语言设计、阅读设计和活动设计;

  (4)好课应该成为“家常课”;

  (5)好课应是一种智慧生成课。

现在看起来有点烦琐。今年提出只在单位时间内看教学效果而且只看学生情感、认知和能力形成的方案就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修改的。

小学语文高年级评课参照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2.教学设计是否能够体现教研专题。

3.教学过程是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

4.学生是否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5.学生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的体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课标准。

1.学习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2)学习目标明确、恰当。

2.教学内容:(1)教师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注意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2)积极开发和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1)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学策略和方法灵活多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3)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适时、适度,讲求实效。(4)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4.教师素质。(1)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2)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3)有较强的组织、调控及应变能力。

5.教学效果。(1)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

1.改革识字的教学方法,打好识字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部件、熟字、工具书来独立识字。

2.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1)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字;(2)复习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生字;(3)复习、巩固生字的形式多样、活动有趣。

3.识字融入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印象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字指导。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本课要会认的字有:点、数、清、彩、飘、落、空、问、回、答、方。教师在教学生认字的同时,还出示生词卡片认识了相关的生词,其中有:雨点、数不清、云彩、飘落。这时,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前几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读一读(个体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样,就将识字融入到句子中,融入到课文中,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这些生字、词语,发音准确,印象深刻。

4.相互交流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5.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识字指导的重点应不同,有所侧重。加强范写,抓重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重视写字的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小学语文评课原则标准

1、体现语文课

程标准基本理念,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现年段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效果显著。

3、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处理阅读、感悟、质疑、运用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合理、简约,教学手段简便、实用、效果好。

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制定的评课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体现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新课改下如何评小学语文课 

评课也称课的分析,是听课人依据一定标准对所听课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诊断。它对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就新课改下如何评小学语文课的一些浅见与同行们作以探讨。

一、评课的原则。

评课是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指导性原则。评课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指导,给执教者或执教者所在学校指出一个明确的教研方向。因此,评课要抓准主要问题与主要特点来评。

二是综合性原则。评课者要凭借评课的各种标准综合评定其所长或所短。

三是分析性原则。评课者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其长处充分肯定鼓励,并委婉指出不足是什么,什么地方还要提高。

四是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教师,不同的课,要采用不同评法。

五是互动性原则。对课的评价不宜搞一言堂,要让执教者、听课者、评课者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在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中,求同存导,互相借鉴,互相提高。

二、评课的标准。

课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发挥着教学导向、问题诊断、结果评定等重要作用。传统的评

价标准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吸收当前教学改革诸多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高屋建瓴地把握小语教学改革的走势和轨迹基础上,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尝试制定新的评课标准。我认为可尝试从下几方面去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教学特点,体现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和基础性目标的完成,关注学生发展性目标达成。

2、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尊重中下等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重视指导学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新课标要求充分落实。(1)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与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意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阅读:强化朗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3)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作中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视具体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关注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

4、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根据预设及学生提问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变化有效地调控教学步骤,以学定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真正的启发式。讲授生动、恰当,提问有启发性。对学生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矛盾,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与补救措施。

5、教学手段恰当、有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使用电教媒体技术熟练,效率高,效果好。

6、教师业务素质良好。仪表端正,教态亲切。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富有启发性、引导性。板书精当,书写工整。组织教学能力强,善于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开发和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体现大的语文观。

7、教学效果显著。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任务完成较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评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站得高看得远。精彩的评课应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站在教材、课标,站在当前教学的高度,引导听者透

过某些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抓枝节问题,如字错,音错。

2、要摆事实讲道理。评课者在评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听课时详略地记录好教学过程,把随感随想以批注形式写下来,并及时地整理、归纳。便于评课时具体指出哪个环节好,好在哪;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及原因,应怎样改进。以使人心口折服。

3、要体现以师为本。新一轮课改大潮中,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学领导,均应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协作者。所以除了听评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向他们学习。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即使课堂出现偏差,也不要过份批评指责。评课者还要因人、因课而异确定评课侧重点及评课方法。

因人而异。对于新上岗教师,评课侧重点要放在备课、上课的基本思路,教学基本功理否扎实上,重在引导激励他们能尽快步入正轨;对于学科的骨干教师,则应在充分挖掘优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指出存在着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因课而异。课的性质不同,评课侧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常规课可抓住制定的相应标准评课;专题研讨课,侧重点可放在专题学术研究方面:观摩课的重点放在课的优点赏析,教研经验的推广上。

4、 要讲求语言技巧。评课态度要平和,语言力求口语化,深入浅出,对于引用的教育教学名言要结合具体教学作以具体解释,避免语言晦涩。对于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不要冷嘲热讽,建议宜用商量口吻提出,易于执教者与被听者接受。

v如何评课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推广经验,发现不足,;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评课应重视“非知识传授因素”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6日

前几天到一所学校听课,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上的几行大字:“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评课时,大多数老师都针对授课教师怎样传授知识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授课教师挖掘教材全面,突破知识难点方法灵活等

,而我对课堂中知识传授因素没有过多发言,而主要就“非知识传授因素”作了一些评价,给授课者“泼了一盆凉水”。

首先,从“为了一切学生”角度来说。听课的学生刚走进礼堂,我就发现总共才二十来个学生,而据我所知,这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五十多名学生,而其他的学生都留在了教室里。还有,课堂上老师指名回答或指名读书的时间占三分之二还多,有的学生站起来了七八次,而很多学生却一次都没有表现的机会,整个课堂俨然成了老师和个别优秀生作秀的舞台。而我的观点是不论学生学习怎样,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否则就有歧视的嫌疑。课堂上,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制造“学生明星”,应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设计的环节应遵循每一个学生都“动”的原则,如同桌互相读一读,三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而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否则很难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其次,从“为了学生一切”角度来说。 我注意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不正确,特别是写字时,90%以上的学生都低着头,弯着背,但老师没有纠正。下课铃响了,眼保健操音乐响起,老师为了完成教案上预设的任务,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解,直至眼保健操音乐响完了,才完成了授课任务。我的观点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胜过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只追求书本知识的学习,无异于舍本逐末,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三,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上课前,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吹了吹讲桌上的粉笔尘,前排学生都用手捂住了鼻子。另外,老师板书时都是用身子把自己写的字挡住。我的观点是,老师吹粉笔尘完全可以背对学生,板书时应让身子略歪一歪或微蹲。让学生看着老师板书,既加深了学生对板书内容的印象,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写字规范的教育,还避免了学生无事可作而扰乱课堂秩序。

俗话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其实,正是课堂中一些“非知识传授因素”才真实反映出教师是否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正是不少老师所忽视的。新课改呼唤教师关注细节,从细微处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处彰显境界 细节体现品味

一堂课,科学高效的课堂设计固然重要,而一些课堂细节往往让听课者怦然心动,觉着心里暖暖的,成为教师上课的“亮点”。我在平时听课中就善于

捕捉让自己心灵为之一颤的那些尽显人文性的课堂细节,现作一整理与简介,以供同行们指正和借鉴之需。

一、背对学生吹粉笔尘。一老师上课前,看到讲桌上有粉笔尘,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轻轻吹去粉笔尘。而大部分老师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吹掉讲桌上的粉笔尘,往往最前排的学生都用手掩住鼻子。

二、让生把话说完。一老师上课,一生回答问题时答案明显不对,且用的时间较长,但老师并没有打断他的话,而是让他把话说完,然后让此生想想刚才回答的应该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又给此生一机会,让他重新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生回答问题时因紧张而支支吾吾,老师鼓励该生别紧张,慢慢想一想,再想一想,想好了再说,在老师的鼓励下,该生终于圆满地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而大部分老师看到学生答非所问或吞吞吐吐时,往往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让学生或摸不着头脑或脸面尽失。

三、让生把课文读完。一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都读完了,只有一个学生还在认真读,当他看到别人都读完而静静地坐着时,他又想读又不好意思再读了,老师示意他读完,直到此生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后,老师才新授内容。而此种情况有的老师往往忽视该生没读完的事实而急着往下进行教学活动。

四、应该作眼保健操了。下课铃响了,眼保健操音乐响起,一老师还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他却说:“现在应该做眼保健操了”。此种情况很多老师往往为了完成教案上预设的任务,不顾眼保健操音乐或下课铃的存在,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直至完成所设想的授课任务。

五、板书时身子弯一弯腰。一老师板书时,把身子弯一弯,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板书。”学生和老师一起一笔一划地板书,很是认真,板书很规范。而很多老师板书时身子挡住所写的字,学生根本看不到老师的板书,无事可作而融不到课堂中。

六、回答错了更应该坐下。一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此生回答错了,老师又让其他生回答,此生可能觉着回答错了就没有坐下,一会儿老师发觉了,就对所有学生说:“同学们回答错了问题不是丢人的事,因为这样老师才知道同学们哪个地方没有学好,哪个地方需要重点强调,以后回答问题错了的同学自觉坐下。”此生高兴地坐下了。此后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都自觉坐下。而大部分老师往往让回答问题对的学生坐下,而对于回答问题错的学生则不理睬或瞟白眼,以示批评。

七、就是找差生来板书。一老师找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指一生后其他学生纷纷说此生是班里学习写字最差的,

老师问那个学生愿不愿意到讲台上板书,此生点头,老师又问此生板书过没有,此生摇头,老师说:“正因为他平时没有板书的机会,今天我就是把这个机会给他。”此生板书后老师表扬他写得不错,此生激动不已。老师又问哪些学生平时回答问题机会少,此后老师专找这些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课将要结束,老师让学生站起来读书,问:“这节课谁还没回答过问题,谁还没站起来读过书,现在可以一起站起来读”,尽显一视同仁与同情保护弱势群体之风范。

八、亲自捡拾一张纸。一老师到教室中上课,发现地上有不少纸屑,他没有说话,而是弯腰轻轻捡拾起来,学生看了都纷纷弯腰捡拾自己座位边的纸屑,很快教室里就干净了。很多老师看到地上有纸都习惯性地吩咐学生拾起来,而此老师真正做到了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效果明显。

九、“妙手”如春。一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因不知学生姓名而只能用手势表示,他不是用指头直指学生,而是用手掌招呼,掌心向上,略弯曲,轻轻地柔柔地一抬,很是礼貌,尽显文明之风。课堂上很多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他不时用手或拍拍学生腰或抬抬学生头,师生相视一笑,学生在略显羞涩中把姿势摆正。一生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作业本上,正手足无措时老师随手递过一粉笔头,此生心领神会,用粉笔头吸去墨水。一堂课老师的“妙手”让学生如沐春风。

十、拉窗让蜻蜓飞走。一老师上课,教室内突然飞入一蜻蜓,猛撞玻璃窗,老师边轻轻拉窗子边说:“蜻蜓是益虫,我们应该爱护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蜻蜓飞走了,但老师的话却永远留在了学生和听课者的心里。

十一、听课者坐学生后面。一教师上公开课,看到听课老师颇多,课前指挥调整了一下桌子,让学生往前靠一靠,留出教室后面的空,让听课老师坐在学生后面。课后我问该老师缘由,他回答:“听课老师坐在教室过道中,就如一堵墙挡住学生看黑板的视线,也挡住了老师看学生的视线,老师还不易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也无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弊处多多。”该老师调桌之用心周到良苦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很多更细微之处,现不一一累述。所谓“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正是课堂中的小处彰显了教师以人为本的境界,细节体现了课堂平等对话的品味,也正是这些细节性“碎片”才真正击中听课者的心灵,使听课者受到震撼,而这也正是大多数老师所忽视的。新课改呼唤我们教师关注细节,从细微处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牛吃草”与“生读书”

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把现在的某些语文老师当作牧牛人,怎样的牧牛人呢,只是精心分析每种草的营养成分,这种草有多好,里面含有什么什么营养,那种草有多好,吃了会多么健壮,但就是不让牛吃,结果牛只是听着,只是馋着,最终还是因营养不良而死去。近期听了几节公开课,细细品位,还真是这么回事,有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泛泛分析课文,第一段怎样,第二段怎样,我就在下面干着急:你倒是让学生读,让学生体会呀,而老师就是不让学生读,一个个毫无价值的问题,支离破碎的细节分析,东拉西扯的脱离文本的拓展,一节课就在这种看似启发式,实际上是拉锯式的纯浪费时间的问答中结束了,我就在想,这节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多大用呢?说实话,还真是不如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让学生把课文读熟了效果好呢,长此以往,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营养不良才怪呢!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曾经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学生的能力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确实,正如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语文素养是凭老师分析得来的,大多还是靠“读”得来的。因此,要想不让自己的学生营养不良,语文老师还要在指导学生读上下工夫。也有的老师说,说得容易做得难,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但就那么一篇短小的课文,光读不讲怎么能凑够四十分钟,怎么能体现老师的水平和功劳?那我们再看看有经验的牧牛人吧,都是把牛引到水草丰足的地方,让牛尽情地吃,尽情地喝,自己自得其乐,再把牛引到一个空闲处,让牛慢慢反刍,保证牛都骠肥体壮。所以,我的观点是,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抓住一个“读”字不放,让学生读懂、读熟、读烂,读出自己的“味”,老师就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引导、点拨就行了。这样,让学生趁“记忆黄金期”积累大量的优秀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慢慢地吸收和消化,成为受益终生的营养品。

引导学生怎样读,结合自己的读书及教学经验,可指导学生分步读:

读懂主要内容。可让学生自由读,读一遍或两遍学生即可读懂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事。再让学生说一说,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熟课文。让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读几遍课文,达到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说实话,就是现在,给我们教师一篇文章,有时不读三遍以上还有很多细节搞不懂,也不能流利地读下来,何况是阅读能力远远不如我们的学生,他们读课文时的感受不亚于我们读一般性的文言文。可以说,很多老师就忽视了这点,学生刚读一遍课文就开始面面俱到地分析起来。要知道,一颗一颗的珍珠很美,但总不如一串珍珠更美。学习课文也一样,如果光一句句地分析,就失去了文章的整体美。有某教育专家曾说过,一篇漂亮的文章,就像一个完整的美女,我们应当从外表上、内涵上和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把“美女”“大卸八块”,不但不让人觉得美,反而吓死人。反观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

读出自己的疑问。要知道,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引发问题的地方。设置质疑问难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说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老师才有的放矢,加以点拨引导。如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邱少云枪里的子弹在大火中不爆炸”。在学《乌鸦喝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根据我的经验,瓶子里的水很少时,放入小石子,开始水升高,后来小石子会没过水,水就不再升高了。”要知道,课堂的“亮点”往往就是由学生的疑问引发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课堂上没有这一环节,不论学生懂的还是没懂的,泛泛其谈,学生何来兴趣,不捣乱才怪呢。

读烂好句佳段。在这里用了一个“烂”字,强调的就是“烂熟于心”,为什么很多课文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就是因为当时已做到了“烂熟于心”,如《桂林山水》《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草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小的时候就背熟了,每当学这些课文时,为人师的我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学生惊讶之余怎么会不喜欢去背诵,去和老师一样把这样有“营养”的“好东西”据为己有呢?好的句子段落我总提倡学生当堂背诵,且当堂朗诵。要知道,好的句子段落不是因老师的讲而精彩,而是其自身的精彩,你得让学生去“占有”。所以,当老师的要少讲,省下时间让学生去“吃”才是。

读准作者的感情。课文本身无不饱蘸作者的深厚感情。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把握作者的感情,走进作者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要动情,其实每个老师自己在读课文时,也会每每激动不已,总禁不住被文章的情所感染。课堂

上,要毫不掩饰地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自身的被感染,字字带情,句句感人。并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铺设激起学生情感的桥梁,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如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描写周总理的文章,如《温暖》《难忘的泼水节》《一夜的工作》等,学生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的都是周总理的和蔼可亲、鞠躬尽瘁,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神情,然后老师一句充满悲伤的话语“可是今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紧接着哀乐响起,学生的心一下子沉痛起来,爱愈切,痛愈深,在浓情的气氛包围下,在创设的情的境界中,在老师的情的感染下,学生会自然走进文章深处,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那一颗悲痛欲绝的心,在领悟到作者的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怀念的情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读好自己的感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读“真是一株大树”时,突出了“一株”一词。然后老师指一生读,他读“真是一株大树”时,突出了“大”字,老师评价:“他读得真好,突出了榕树的大”,接着说:“好,同学们齐读这段话”,结果读“真是一株大树”时,学生全重读了“大”字,包括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学生。课下我悄悄问他:“你第一次读时为什么突出了‘一株’”,他回答:“前边‘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这里说‘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我觉得应强调出‘一株’来”。说得多好,可惜的是那位执教老师没有听到,更不会想到。还有一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第一场雪》,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一部分时,第一位老师先范读,读“嗬!”一字时,声音轻快,然后指生读、齐读,学生“异口同声”,一样的语气,仿佛只是老师范读的扩音版,老师听后不住地点头。另一位老师教学这里时,没有范读,而是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作者早晨推开门看到大雪后的心情、感受,学生有的说“惊讶”,有的说“欣喜”,有的说“激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读这部分,结果学生在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时风采各异,趣味盎然,有的读得缓慢,有的读得短促,有的读得厚重,有的读得舒缓,但都是从学生自己的心底里发出的,我觉得,

这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掌握和累积,更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对作者情感把握的展示。所以,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朗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朗读不必“异口同声”,应提倡“异口异声”。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执教《朋友》时,在引导学生读“我回来了!”一句时,她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公,不停地说对学生“读出你自己的味来”,结果学生不仅读得投入,而且读得“千变万化”,读出了自己的“味”,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读透课文的妙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妙处,或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或意味深长,如《荔枝》一课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如《挑山工》中的“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等,都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读透,读出其中的意境和绝妙。

总之,一个好的牧牛人总千方百计地让牛自己多吃好草,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读,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指导“五忌”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朗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在朗读指导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朗读指导有“五忌”。

一忌 “冷水浇头”。即评价时只指不足,不指优点。大部分老师认为优点不指也听得出来,指出不足才会使学生进步。其实,不论读得好与不好,对当事学生来说,都发挥了其最高水平,都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得到肯定是人的天性,光指不足,学生享受不到朗读的成功感,朗读兴趣顿失。特别是让学生评价时,老师们不注意引导的话,学生们往往只评价朗读中的不足,或说“朗读得一点也没有感情”,或说“声音太小了”,或说“特别难听”, 真可谓“一棍子打死”,朗读的学生发挥了最高水平换来的却是“冷水浇头”,其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让学生评价一是慎重,应以老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激励性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为辅;二是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水平时要先指优点再说不足。不论老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让学生知道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也更喜欢朗读,如果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了,对朗读指导来说无异于舍本逐末。

二忌 “异口同声”。 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一个调子,千人一面。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在朗读上就是朗读语气的不同。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回答后,老师再问:“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或者问:“那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一生回答后,老师说:“好,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来齐读这一句话”。你看,有时老师的范读,或一个优秀学生的朗读,往往成为全班学生朗读的“标准语气”,而正是这“标准语气”扼杀了学生的语感。这里,不是说老师不能范读,也不是说不能让学生齐读,我觉得老师的范读也仅仅代表老师个人的感受,只不过有时比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一点而已,对课文的情感把握更准确一点而已,老师的范读只是起参与、引导的作用,决不能以老师的范读作为学生朗读的标准。而齐读更是不宜过多,不能动辄让学生齐读,如果是齐读是为了让学生都读的话,那让学生同桌读读听听岂不更好?当然,低年级学生还需要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老师的范读、优秀学生的带读是必不可少的,仿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朗读就不单单是朗读技巧的问题了,更主要的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对作者情感把握的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朗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窦桂梅老师曾执教《朋友》一课,在引导学生读“我回来了!”一句时,她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公,不停地说对学生“读出你自己的味来”,结果学生不仅读得投入,而且读得“千变万化”,读出了自己的“味”,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忌“虚情假意”。即学生朗读时不是抒发真情实感,而是装腔作势。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是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情感,朗读时的节奏、停顿、重音以及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而只是单纯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那就是拿腔拿调,无病呻吟。要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味”,提高学生的语感,就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容,研读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入手揣摩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才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意。

四忌“漫无目标”,即指导学生的朗读没有层次性,没有梯度

,泛泛而读,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慢。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读、读、再读,在读的要求上没有变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应该一次比一次高,应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读得越来越好。如指导学生读《颐和园》一课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部分时,可以指导学生分几步来朗读:一是初读,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再细读,读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然后品读,边读边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感悟作者把昆明湖比作“镜子”,比作“碧玉的妙处,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一个“滑”字衬托出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四是想象读,边读边想象昆明湖的美;五是配乐激情诵读,引导欣赏图片或录象,或者让部分学生谈亲身游览的感受后,配上音乐,让学生激情诵读。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还有精读、研读、赏读、表演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真正把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课文的韵味,上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课堂,正如叶澜所说:“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

五忌 “全面挑战”。 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为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总好问一句:“谁比他读得还要好?”其实,这一句话既伤了前边一个学生的心,言外之意是他读得不够好,又使其他学生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读吧,如果读不好怎么办?即使读得比他好,老师又问还有谁比自己读得好,所以还不如不读呢!所以,这种“全面挑战”的激励方式并不高明,一个学生读完后,老师在分析其优点后,如果有不足,可以委婉地说出来,如“如果你的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接着说:“谁能比他读的声音更大一点?”这种就事论事的“单方面挑战”效果就好得多。

“品诵”教学 实现语文课堂的回归

吕叔湘曾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是语言,“文”是文字。所以说,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语言文字来设计各环节。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得意忘言“的情况,生怕学生搞不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泛泛分析,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理解得“死去活来”,理解的时候还不愿让学生自己多读书,就是师生翻来覆去的问答。就好像有一桌佳肴,老师总是领着学生分析其色其香,就是不让学生吃。

可以说,

小学生语言积累少,忽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和成篇背诵,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偏低,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以至于形成这样的局面:学生学了六年语文,读课文磕磕绊绊,成篇的课文脑中没有几篇,不会说完整规范的话,写作文时咬着笔头半天蹦不出几个字。学生望着课文发愁,体会不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妙处和无穷魅力。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有诗一首耐人寻味,诗云: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要让学生不“腹中空如洗”,就要让学生多背诵。我们的学生应该背什么呢?让孩子背传统经典,很好。却很少有人注重我们的教材。语文教材,哪一本不是精心编制的,哪一篇文章不是精挑细选的,据说每篇课文都是从二三百篇优秀作品里面选出来的。教材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就是最规范的语言。我们成人应很有感触的,小时背的东西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背诵的最佳阶段。

因此,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实现语文课堂的回归,回归语言文字本质,同时,扩大学生背诵课文的量。近年来,自己摸索出了“品诵”教学法,形成了小学课文“读——悟——品——诵——拓”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赏析语言,积累语言,拓展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精讲,少讲,扩大学生的语言背诵量,让学生品味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母语的快乐。

一、读,感知语言

即先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让学生自由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通,即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认会,扫除阅读“拦路虎”;第二遍读顺、读懂,即遇到不懂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词典解决,扫除理解“拦路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一般让同桌互读互听,纠正字音,作出标注,划出疑问等。每个学生都读了三遍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为后面的“悟”“品”“诵”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读的实效性,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并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本、练习本打开,钢笔吸足墨水,从文具盒中拿出来,工具书(字典、词典等)放在桌子上。

四年级开始,一般把“读”的环节放在课前,作为预习来处理,每个学生发一张《预习导航》,贴在预习本的扉页上,每篇课文都按照《预习导航》的步骤自己预习,记下预习收获,上课后交流预习情况。

二、悟,理解语言

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交流读书收获,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合作梳理问题,释疑答

惑,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点拨深化,深入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点拨深化的问题有时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梳理出来的,有时是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该问题一定是贯穿全文,挈领全文的问题。如学习《荷花》一课,就提出一个大问题:“从哪些语句读出荷花的美丽?”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最后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也是只提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 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感受到了父爱如山,体会到了儿子品质的高尚。

只有提的问题精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少讲,节省下时间让学生品、诵。这就需要老师深钻教材,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

(三)品,赏析语言

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致美妙,领悟祖国语言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表达方法的别具一格,而品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也是读中学写的最好方法。品的内容和重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如低年级,可品词句的优美、精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的细致等,中年级还要品一些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课文结构设计的自然、巧妙、别具匠心等,高年级还要加上品语句深刻含义的巧妙表达,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巧妙抒发,不同形式写作方法的巧妙运用等。

如学习《荷花》一课,学生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品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等。 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品出了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想到荷叶很大,很圆,很绿,很美,感受到这句话的形象、生动。在品味中,学生不仅品出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还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品”和“读”是分不开的,以“品”定“读”的基调,以“读”表达“品”的效果。在“品”“读”中,学生深化了理解,提高了语感,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享受到了学习母语的快乐,自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品”又为“诵”奠定了感情基础,也是“诵”的一种好方法。

(四)诵,积累语言

在品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全篇课文或其中某些段落词句很感兴趣,已有了背诵的感情基础,应相机让学生背诵,水到渠成,只“品”不“诵”,事倍功半。可以让学生先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感兴趣的语

句,如果整篇课文都很有背诵的必要,可以再引导学生背诵全文。这些好词佳句记在脑海里,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营养”。

为提高“诵”的效果,一是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科学高效的背诵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背诵方法来提高背诵速度。每学期组织开展背诵经验交流会两次以上,让背诵快的学生介绍自己好的背诵方法,现在已总结出了多种科学高效的背诵课文的方法,如:提要法、结合插图法、分割法、追踪法、演读法、抄写法、想象法等;二是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如:签名加分激励法:谁背过了哪篇课文,老师就在他的课本上相关课文题目处签名,并加分;喜报激励法:背诵了3篇课文得到一张喜报;背诵篇目一目了然法:设计了《背诵课文统计表》,谁背诵了一篇马上记上,谁背过了多少篇课文一目了然,定时公布每个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致。还要与家长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激励孩子保持背诵兴趣的持久性。

同时,要注意分层次给学生制定背诵目标。激励优秀学生、背诵文章快的学生在背诵过课文后,再多背一些课外优秀文章,做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让后进学生、背诵课文慢的学生尽量背诵,能背诵多少背多少,先背诵优美语言,学有余力再背诵剩余语言。努力做到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能走的走得更远。避免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后进学生整天被人家拽的紧张兮兮,整日疲于应付,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

(五)拓,拓展语言

即拓展课程资源,做到一篇带多篇。一是扩充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二是扩充教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体现“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特别是利用好潍坊教科院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如教学《荷花》一课,补充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采莲 》《莲花赞》《忆莲》等。

“读——悟——品——诵——拓”五步教学是处理一篇课文(特别是精读课文)的步骤,不是针对一课时来说的。该教学法的最大好处是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语言进行的。“读”是学生在感知语言;“悟”是学生在理解语言;“品”是学生在“咀嚼”品味语言;“诵”是学生在积累语言;“拓”是学生在拓展语言。有时加上“写”这个环节,即以读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文,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有模可仿,有章可效,有时按照课文结构仿写,有时练习运用课文优美语言,学生练笔就有了“拐棍”,有了文字材料,有了兴致

。如学了《荷花》,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花卉,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又运用了自己积累的语言,体会到了成功感。让学生运用语言。老师仅仅是引导点拨。同时,各环节相辅相成,每一环节都为后面的环节打基础,实现了课堂教学程序的最优化。

“品诵”教学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母语的感悟力和喜爱的感情,从而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说,“品诵”教学,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设计课堂各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回归,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一夜的工作》评课材料

山东省临朐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忠彦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四个目标:

(识字写字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阅读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根据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规定: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根据二:

本课属于第十二册课本第三组,本组教学要求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还有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措施到位:

由于这篇课文的人物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难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李老师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从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产生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突破教学重点,李老师让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地感悟周总理的品质。先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整体感悟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然后让学生找出体现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句子,进行重点朗读、交流、探究,深入感悟,突破教学重点。

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则紧紧把握文中“审稿——感受”这两部分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而感知,细读而感动,朗读而感悟,广读而感染”这一情感脉络,通过“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旁边空白处写一写”“ 仔细读读课

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等问题和手段,促进学生走入文本,接近作者,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感受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优质高效

(一)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材处理过程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到课文主要写了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然后细读文本,分部分具体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再次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对语文教材进行处理。

(二)课堂流程科学、简洁、高效

突出“主问题”: 从哪里读出“简朴”、“劳苦”。以“一夜的工作”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与作者强烈的情感串联起来。像课堂一开始,通读之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感受,从而引出作者的感受“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之后引导学生品读、探究直接体现“劳苦、简朴”的重点句段,并通过叙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和作者融为一体,入境入情,朗读感悟,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导向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四)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充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只是点拨,实现了角色转换,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对话者,平等中的首席。

4、标注

5、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同学自由发言。

(五)在“读”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牛吃草与生读书》

(六)重视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一尺来高”“一叠”“极其简单” “如此而已” “看、画、想、问”

“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

(七)教学手段灵活高效。

如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形成对比;“工作任务那么繁重和饮食如此简单”形成对比,使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到总理的生活非常简朴,从而产生对总理的敬仰之情 。

教师设疑激趣:有的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八)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课前搜集、回忆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文章。

最后,补充了总理的有关资料, “周总理的一天” 和“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节选)”,

(九)注重思维的培养

标注: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旁边空白处写一写。

教师提问:“一尺来高到底有多高?”学生通过比划,得到直观的认识,从而体会周总理工作劳苦。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是)注重语言的积累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不足之处:

合作学习体现不够

写法指导体现不够

情境创设体现不够:

引领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语言的同时更深的了解了周总理这个人。我把这个环节记下了:

师:当夜幕降临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师:当夜深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师:当东方拂晓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背诵方法指导不够:

使学生在获得情感熏陶的同时,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看到总理一夜工作后所产生的感受的句子,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感悟。然后从而体会文字运用的精妙,感悟作者表达的巧妙,进而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评课标准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必须作出与之相适应调整。在两年多以前,我曾经借鉴外地经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提出过这样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草稿,供老师们参考。

该评价标准采取分层设计原理,共分为四个层次十个评价项

目,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层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准确。

是否明确,着重看是否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准确,主要看能否体现“学情”,把握教学重点;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描述否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科学,着重看是否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是否合理,主要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读写时间、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3、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主要看通过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多少提高。

第二层次: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4、教材处理是否正确、灵活。

主要看能否正确地把握教材,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拓展。

5、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灵活。

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改变原定教学方法。

6、教学手段是否恰当、自如。

主要看所用手段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媒体的运用能否做到操纵自如,应尽可能减少因媒体操作而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第三层次:教学理念、教学机智、教师素质

7、教学理念是否端正。

主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否确立,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8、教学机智是否灵活。

主要看能否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

9、教师素质是否良好。

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语言、教学板书及媒体运用等。

第四层次:一种成熟、一种境界、一种文化、一种共生状态

10、是否有普遍应用的推广价值。

主要看能否向听课者传达某种新的教学理念及在这种理念下的某种具体操作方式。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不能不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预设与达成度,师生课堂学习的共生状态。

  (1)好课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

  (2)好课必须适应绝大多数学生;

  (3)好课必须要好的内容设计、语言设计、阅读设计和活动设计;

  (4)好课应该成为“家常课”;

  (5)好课应是一种智慧生成课。

现在看起来有点烦琐。今年提出只在单位时间内看教学效果而且只看学生情感、认知和能力形成的方案就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修改的。

小学语文高年级评课参照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2.教学设计是否能够体现教研专题。

3.教学过程是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

4.学生是否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5.学生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的体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课标准。

1.学习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2)学习目标明确、恰当。

2.教学内容:(1)教师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注意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2)积极开发和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1)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学策略和方法灵活多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3)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适时、适度,讲求实效。(4)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4.教师素质。(1)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2)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3)有较强的组织、调控及应变能力。

5.教学效果。(1)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

1.改革识字的教学方法,打好识字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部件、熟字、工具书来独立识字。

2.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1)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字;(2)复习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生字;(3)复习、巩固生字的形式多样、活动有趣。

3.识字融入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印象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字指导。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本课要会认的字有:点、数、清、彩、飘、落、空、问、回、答、方。教师在教学生认字的同时,还出示生词卡片认识了相关的生词,其中有:雨点、数不清、云彩、飘落。这时,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前几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读一读(个体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样,就将识字融入到句子中,融入到课文中,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这些生字、词语,发音准确,印象深刻。

4.相互交流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5.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识字指导的重点应不同,有所侧重。加强范写,抓重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重视写字的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小学语文评课原则标准

1、体现语文课

程标准基本理念,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现年段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效果显著。

3、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处理阅读、感悟、质疑、运用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合理、简约,教学手段简便、实用、效果好。

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制定的评课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体现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新课改下如何评小学语文课 

评课也称课的分析,是听课人依据一定标准对所听课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诊断。它对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就新课改下如何评小学语文课的一些浅见与同行们作以探讨。

一、评课的原则。

评课是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指导性原则。评课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指导,给执教者或执教者所在学校指出一个明确的教研方向。因此,评课要抓准主要问题与主要特点来评。

二是综合性原则。评课者要凭借评课的各种标准综合评定其所长或所短。

三是分析性原则。评课者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其长处充分肯定鼓励,并委婉指出不足是什么,什么地方还要提高。

四是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教师,不同的课,要采用不同评法。

五是互动性原则。对课的评价不宜搞一言堂,要让执教者、听课者、评课者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在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中,求同存导,互相借鉴,互相提高。

二、评课的标准。

课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发挥着教学导向、问题诊断、结果评定等重要作用。传统的评

价标准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吸收当前教学改革诸多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高屋建瓴地把握小语教学改革的走势和轨迹基础上,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尝试制定新的评课标准。我认为可尝试从下几方面去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教学特点,体现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和基础性目标的完成,关注学生发展性目标达成。

2、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尊重中下等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重视指导学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新课标要求充分落实。(1)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与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意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阅读:强化朗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3)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作中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视具体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关注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

4、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根据预设及学生提问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变化有效地调控教学步骤,以学定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真正的启发式。讲授生动、恰当,提问有启发性。对学生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矛盾,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与补救措施。

5、教学手段恰当、有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使用电教媒体技术熟练,效率高,效果好。

6、教师业务素质良好。仪表端正,教态亲切。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富有启发性、引导性。板书精当,书写工整。组织教学能力强,善于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开发和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体现大的语文观。

7、教学效果显著。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任务完成较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评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站得高看得远。精彩的评课应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站在教材、课标,站在当前教学的高度,引导听者透

过某些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抓枝节问题,如字错,音错。

2、要摆事实讲道理。评课者在评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听课时详略地记录好教学过程,把随感随想以批注形式写下来,并及时地整理、归纳。便于评课时具体指出哪个环节好,好在哪;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及原因,应怎样改进。以使人心口折服。

3、要体现以师为本。新一轮课改大潮中,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学领导,均应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协作者。所以除了听评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向他们学习。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即使课堂出现偏差,也不要过份批评指责。评课者还要因人、因课而异确定评课侧重点及评课方法。

因人而异。对于新上岗教师,评课侧重点要放在备课、上课的基本思路,教学基本功理否扎实上,重在引导激励他们能尽快步入正轨;对于学科的骨干教师,则应在充分挖掘优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指出存在着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因课而异。课的性质不同,评课侧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常规课可抓住制定的相应标准评课;专题研讨课,侧重点可放在专题学术研究方面:观摩课的重点放在课的优点赏析,教研经验的推广上。

4、 要讲求语言技巧。评课态度要平和,语言力求口语化,深入浅出,对于引用的教育教学名言要结合具体教学作以具体解释,避免语言晦涩。对于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不要冷嘲热讽,建议宜用商量口吻提出,易于执教者与被听者接受。

v如何评课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推广经验,发现不足,;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评课应重视“非知识传授因素”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6日

前几天到一所学校听课,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上的几行大字:“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评课时,大多数老师都针对授课教师怎样传授知识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授课教师挖掘教材全面,突破知识难点方法灵活等

,而我对课堂中知识传授因素没有过多发言,而主要就“非知识传授因素”作了一些评价,给授课者“泼了一盆凉水”。

首先,从“为了一切学生”角度来说。听课的学生刚走进礼堂,我就发现总共才二十来个学生,而据我所知,这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五十多名学生,而其他的学生都留在了教室里。还有,课堂上老师指名回答或指名读书的时间占三分之二还多,有的学生站起来了七八次,而很多学生却一次都没有表现的机会,整个课堂俨然成了老师和个别优秀生作秀的舞台。而我的观点是不论学生学习怎样,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否则就有歧视的嫌疑。课堂上,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制造“学生明星”,应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设计的环节应遵循每一个学生都“动”的原则,如同桌互相读一读,三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而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否则很难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其次,从“为了学生一切”角度来说。 我注意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不正确,特别是写字时,90%以上的学生都低着头,弯着背,但老师没有纠正。下课铃响了,眼保健操音乐响起,老师为了完成教案上预设的任务,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解,直至眼保健操音乐响完了,才完成了授课任务。我的观点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胜过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只追求书本知识的学习,无异于舍本逐末,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三,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上课前,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吹了吹讲桌上的粉笔尘,前排学生都用手捂住了鼻子。另外,老师板书时都是用身子把自己写的字挡住。我的观点是,老师吹粉笔尘完全可以背对学生,板书时应让身子略歪一歪或微蹲。让学生看着老师板书,既加深了学生对板书内容的印象,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写字规范的教育,还避免了学生无事可作而扰乱课堂秩序。

俗话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其实,正是课堂中一些“非知识传授因素”才真实反映出教师是否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正是不少老师所忽视的。新课改呼唤教师关注细节,从细微处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处彰显境界 细节体现品味

一堂课,科学高效的课堂设计固然重要,而一些课堂细节往往让听课者怦然心动,觉着心里暖暖的,成为教师上课的“亮点”。我在平时听课中就善于

捕捉让自己心灵为之一颤的那些尽显人文性的课堂细节,现作一整理与简介,以供同行们指正和借鉴之需。

一、背对学生吹粉笔尘。一老师上课前,看到讲桌上有粉笔尘,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轻轻吹去粉笔尘。而大部分老师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吹掉讲桌上的粉笔尘,往往最前排的学生都用手掩住鼻子。

二、让生把话说完。一老师上课,一生回答问题时答案明显不对,且用的时间较长,但老师并没有打断他的话,而是让他把话说完,然后让此生想想刚才回答的应该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又给此生一机会,让他重新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生回答问题时因紧张而支支吾吾,老师鼓励该生别紧张,慢慢想一想,再想一想,想好了再说,在老师的鼓励下,该生终于圆满地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而大部分老师看到学生答非所问或吞吞吐吐时,往往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让学生或摸不着头脑或脸面尽失。

三、让生把课文读完。一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都读完了,只有一个学生还在认真读,当他看到别人都读完而静静地坐着时,他又想读又不好意思再读了,老师示意他读完,直到此生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后,老师才新授内容。而此种情况有的老师往往忽视该生没读完的事实而急着往下进行教学活动。

四、应该作眼保健操了。下课铃响了,眼保健操音乐响起,一老师还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他却说:“现在应该做眼保健操了”。此种情况很多老师往往为了完成教案上预设的任务,不顾眼保健操音乐或下课铃的存在,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直至完成所设想的授课任务。

五、板书时身子弯一弯腰。一老师板书时,把身子弯一弯,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板书。”学生和老师一起一笔一划地板书,很是认真,板书很规范。而很多老师板书时身子挡住所写的字,学生根本看不到老师的板书,无事可作而融不到课堂中。

六、回答错了更应该坐下。一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此生回答错了,老师又让其他生回答,此生可能觉着回答错了就没有坐下,一会儿老师发觉了,就对所有学生说:“同学们回答错了问题不是丢人的事,因为这样老师才知道同学们哪个地方没有学好,哪个地方需要重点强调,以后回答问题错了的同学自觉坐下。”此生高兴地坐下了。此后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都自觉坐下。而大部分老师往往让回答问题对的学生坐下,而对于回答问题错的学生则不理睬或瞟白眼,以示批评。

七、就是找差生来板书。一老师找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指一生后其他学生纷纷说此生是班里学习写字最差的,

老师问那个学生愿不愿意到讲台上板书,此生点头,老师又问此生板书过没有,此生摇头,老师说:“正因为他平时没有板书的机会,今天我就是把这个机会给他。”此生板书后老师表扬他写得不错,此生激动不已。老师又问哪些学生平时回答问题机会少,此后老师专找这些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课将要结束,老师让学生站起来读书,问:“这节课谁还没回答过问题,谁还没站起来读过书,现在可以一起站起来读”,尽显一视同仁与同情保护弱势群体之风范。

八、亲自捡拾一张纸。一老师到教室中上课,发现地上有不少纸屑,他没有说话,而是弯腰轻轻捡拾起来,学生看了都纷纷弯腰捡拾自己座位边的纸屑,很快教室里就干净了。很多老师看到地上有纸都习惯性地吩咐学生拾起来,而此老师真正做到了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效果明显。

九、“妙手”如春。一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因不知学生姓名而只能用手势表示,他不是用指头直指学生,而是用手掌招呼,掌心向上,略弯曲,轻轻地柔柔地一抬,很是礼貌,尽显文明之风。课堂上很多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他不时用手或拍拍学生腰或抬抬学生头,师生相视一笑,学生在略显羞涩中把姿势摆正。一生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作业本上,正手足无措时老师随手递过一粉笔头,此生心领神会,用粉笔头吸去墨水。一堂课老师的“妙手”让学生如沐春风。

十、拉窗让蜻蜓飞走。一老师上课,教室内突然飞入一蜻蜓,猛撞玻璃窗,老师边轻轻拉窗子边说:“蜻蜓是益虫,我们应该爱护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蜻蜓飞走了,但老师的话却永远留在了学生和听课者的心里。

十一、听课者坐学生后面。一教师上公开课,看到听课老师颇多,课前指挥调整了一下桌子,让学生往前靠一靠,留出教室后面的空,让听课老师坐在学生后面。课后我问该老师缘由,他回答:“听课老师坐在教室过道中,就如一堵墙挡住学生看黑板的视线,也挡住了老师看学生的视线,老师还不易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也无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弊处多多。”该老师调桌之用心周到良苦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很多更细微之处,现不一一累述。所谓“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正是课堂中的小处彰显了教师以人为本的境界,细节体现了课堂平等对话的品味,也正是这些细节性“碎片”才真正击中听课者的心灵,使听课者受到震撼,而这也正是大多数老师所忽视的。新课改呼唤我们教师关注细节,从细微处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牛吃草”与“生读书”

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把现在的某些语文老师当作牧牛人,怎样的牧牛人呢,只是精心分析每种草的营养成分,这种草有多好,里面含有什么什么营养,那种草有多好,吃了会多么健壮,但就是不让牛吃,结果牛只是听着,只是馋着,最终还是因营养不良而死去。近期听了几节公开课,细细品位,还真是这么回事,有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泛泛分析课文,第一段怎样,第二段怎样,我就在下面干着急:你倒是让学生读,让学生体会呀,而老师就是不让学生读,一个个毫无价值的问题,支离破碎的细节分析,东拉西扯的脱离文本的拓展,一节课就在这种看似启发式,实际上是拉锯式的纯浪费时间的问答中结束了,我就在想,这节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多大用呢?说实话,还真是不如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让学生把课文读熟了效果好呢,长此以往,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营养不良才怪呢!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曾经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学生的能力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确实,正如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语文素养是凭老师分析得来的,大多还是靠“读”得来的。因此,要想不让自己的学生营养不良,语文老师还要在指导学生读上下工夫。也有的老师说,说得容易做得难,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但就那么一篇短小的课文,光读不讲怎么能凑够四十分钟,怎么能体现老师的水平和功劳?那我们再看看有经验的牧牛人吧,都是把牛引到水草丰足的地方,让牛尽情地吃,尽情地喝,自己自得其乐,再把牛引到一个空闲处,让牛慢慢反刍,保证牛都骠肥体壮。所以,我的观点是,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抓住一个“读”字不放,让学生读懂、读熟、读烂,读出自己的“味”,老师就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引导、点拨就行了。这样,让学生趁“记忆黄金期”积累大量的优秀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慢慢地吸收和消化,成为受益终生的营养品。

引导学生怎样读,结合自己的读书及教学经验,可指导学生分步读:

读懂主要内容。可让学生自由读,读一遍或两遍学生即可读懂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事。再让学生说一说,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熟课文。让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读几遍课文,达到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说实话,就是现在,给我们教师一篇文章,有时不读三遍以上还有很多细节搞不懂,也不能流利地读下来,何况是阅读能力远远不如我们的学生,他们读课文时的感受不亚于我们读一般性的文言文。可以说,很多老师就忽视了这点,学生刚读一遍课文就开始面面俱到地分析起来。要知道,一颗一颗的珍珠很美,但总不如一串珍珠更美。学习课文也一样,如果光一句句地分析,就失去了文章的整体美。有某教育专家曾说过,一篇漂亮的文章,就像一个完整的美女,我们应当从外表上、内涵上和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把“美女”“大卸八块”,不但不让人觉得美,反而吓死人。反观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

读出自己的疑问。要知道,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引发问题的地方。设置质疑问难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说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老师才有的放矢,加以点拨引导。如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邱少云枪里的子弹在大火中不爆炸”。在学《乌鸦喝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根据我的经验,瓶子里的水很少时,放入小石子,开始水升高,后来小石子会没过水,水就不再升高了。”要知道,课堂的“亮点”往往就是由学生的疑问引发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课堂上没有这一环节,不论学生懂的还是没懂的,泛泛其谈,学生何来兴趣,不捣乱才怪呢。

读烂好句佳段。在这里用了一个“烂”字,强调的就是“烂熟于心”,为什么很多课文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就是因为当时已做到了“烂熟于心”,如《桂林山水》《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草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小的时候就背熟了,每当学这些课文时,为人师的我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学生惊讶之余怎么会不喜欢去背诵,去和老师一样把这样有“营养”的“好东西”据为己有呢?好的句子段落我总提倡学生当堂背诵,且当堂朗诵。要知道,好的句子段落不是因老师的讲而精彩,而是其自身的精彩,你得让学生去“占有”。所以,当老师的要少讲,省下时间让学生去“吃”才是。

读准作者的感情。课文本身无不饱蘸作者的深厚感情。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把握作者的感情,走进作者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要动情,其实每个老师自己在读课文时,也会每每激动不已,总禁不住被文章的情所感染。课堂

上,要毫不掩饰地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自身的被感染,字字带情,句句感人。并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铺设激起学生情感的桥梁,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如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描写周总理的文章,如《温暖》《难忘的泼水节》《一夜的工作》等,学生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的都是周总理的和蔼可亲、鞠躬尽瘁,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神情,然后老师一句充满悲伤的话语“可是今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紧接着哀乐响起,学生的心一下子沉痛起来,爱愈切,痛愈深,在浓情的气氛包围下,在创设的情的境界中,在老师的情的感染下,学生会自然走进文章深处,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那一颗悲痛欲绝的心,在领悟到作者的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怀念的情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读好自己的感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读“真是一株大树”时,突出了“一株”一词。然后老师指一生读,他读“真是一株大树”时,突出了“大”字,老师评价:“他读得真好,突出了榕树的大”,接着说:“好,同学们齐读这段话”,结果读“真是一株大树”时,学生全重读了“大”字,包括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学生。课下我悄悄问他:“你第一次读时为什么突出了‘一株’”,他回答:“前边‘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这里说‘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我觉得应强调出‘一株’来”。说得多好,可惜的是那位执教老师没有听到,更不会想到。还有一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第一场雪》,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一部分时,第一位老师先范读,读“嗬!”一字时,声音轻快,然后指生读、齐读,学生“异口同声”,一样的语气,仿佛只是老师范读的扩音版,老师听后不住地点头。另一位老师教学这里时,没有范读,而是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作者早晨推开门看到大雪后的心情、感受,学生有的说“惊讶”,有的说“欣喜”,有的说“激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读这部分,结果学生在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时风采各异,趣味盎然,有的读得缓慢,有的读得短促,有的读得厚重,有的读得舒缓,但都是从学生自己的心底里发出的,我觉得,

这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掌握和累积,更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对作者情感把握的展示。所以,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朗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朗读不必“异口同声”,应提倡“异口异声”。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执教《朋友》时,在引导学生读“我回来了!”一句时,她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公,不停地说对学生“读出你自己的味来”,结果学生不仅读得投入,而且读得“千变万化”,读出了自己的“味”,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读透课文的妙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妙处,或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或意味深长,如《荔枝》一课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如《挑山工》中的“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等,都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读透,读出其中的意境和绝妙。

总之,一个好的牧牛人总千方百计地让牛自己多吃好草,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读,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指导“五忌”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朗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在朗读指导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朗读指导有“五忌”。

一忌 “冷水浇头”。即评价时只指不足,不指优点。大部分老师认为优点不指也听得出来,指出不足才会使学生进步。其实,不论读得好与不好,对当事学生来说,都发挥了其最高水平,都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得到肯定是人的天性,光指不足,学生享受不到朗读的成功感,朗读兴趣顿失。特别是让学生评价时,老师们不注意引导的话,学生们往往只评价朗读中的不足,或说“朗读得一点也没有感情”,或说“声音太小了”,或说“特别难听”, 真可谓“一棍子打死”,朗读的学生发挥了最高水平换来的却是“冷水浇头”,其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让学生评价一是慎重,应以老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激励性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为辅;二是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水平时要先指优点再说不足。不论老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让学生知道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也更喜欢朗读,如果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了,对朗读指导来说无异于舍本逐末。

二忌 “异口同声”。 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一个调子,千人一面。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在朗读上就是朗读语气的不同。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回答后,老师再问:“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或者问:“那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一生回答后,老师说:“好,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来齐读这一句话”。你看,有时老师的范读,或一个优秀学生的朗读,往往成为全班学生朗读的“标准语气”,而正是这“标准语气”扼杀了学生的语感。这里,不是说老师不能范读,也不是说不能让学生齐读,我觉得老师的范读也仅仅代表老师个人的感受,只不过有时比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一点而已,对课文的情感把握更准确一点而已,老师的范读只是起参与、引导的作用,决不能以老师的范读作为学生朗读的标准。而齐读更是不宜过多,不能动辄让学生齐读,如果是齐读是为了让学生都读的话,那让学生同桌读读听听岂不更好?当然,低年级学生还需要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老师的范读、优秀学生的带读是必不可少的,仿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朗读就不单单是朗读技巧的问题了,更主要的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对作者情感把握的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朗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窦桂梅老师曾执教《朋友》一课,在引导学生读“我回来了!”一句时,她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公,不停地说对学生“读出你自己的味来”,结果学生不仅读得投入,而且读得“千变万化”,读出了自己的“味”,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忌“虚情假意”。即学生朗读时不是抒发真情实感,而是装腔作势。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是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情感,朗读时的节奏、停顿、重音以及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而只是单纯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那就是拿腔拿调,无病呻吟。要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味”,提高学生的语感,就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容,研读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入手揣摩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才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意。

四忌“漫无目标”,即指导学生的朗读没有层次性,没有梯度

,泛泛而读,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慢。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读、读、再读,在读的要求上没有变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应该一次比一次高,应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读得越来越好。如指导学生读《颐和园》一课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部分时,可以指导学生分几步来朗读:一是初读,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再细读,读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然后品读,边读边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感悟作者把昆明湖比作“镜子”,比作“碧玉的妙处,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一个“滑”字衬托出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四是想象读,边读边想象昆明湖的美;五是配乐激情诵读,引导欣赏图片或录象,或者让部分学生谈亲身游览的感受后,配上音乐,让学生激情诵读。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还有精读、研读、赏读、表演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真正把课文内容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课文的韵味,上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课堂,正如叶澜所说:“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

五忌 “全面挑战”。 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为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总好问一句:“谁比他读得还要好?”其实,这一句话既伤了前边一个学生的心,言外之意是他读得不够好,又使其他学生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读吧,如果读不好怎么办?即使读得比他好,老师又问还有谁比自己读得好,所以还不如不读呢!所以,这种“全面挑战”的激励方式并不高明,一个学生读完后,老师在分析其优点后,如果有不足,可以委婉地说出来,如“如果你的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接着说:“谁能比他读的声音更大一点?”这种就事论事的“单方面挑战”效果就好得多。

“品诵”教学 实现语文课堂的回归

吕叔湘曾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是语言,“文”是文字。所以说,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语言文字来设计各环节。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得意忘言“的情况,生怕学生搞不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泛泛分析,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理解得“死去活来”,理解的时候还不愿让学生自己多读书,就是师生翻来覆去的问答。就好像有一桌佳肴,老师总是领着学生分析其色其香,就是不让学生吃。

可以说,

小学生语言积累少,忽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和成篇背诵,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偏低,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以至于形成这样的局面:学生学了六年语文,读课文磕磕绊绊,成篇的课文脑中没有几篇,不会说完整规范的话,写作文时咬着笔头半天蹦不出几个字。学生望着课文发愁,体会不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妙处和无穷魅力。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有诗一首耐人寻味,诗云: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要让学生不“腹中空如洗”,就要让学生多背诵。我们的学生应该背什么呢?让孩子背传统经典,很好。却很少有人注重我们的教材。语文教材,哪一本不是精心编制的,哪一篇文章不是精挑细选的,据说每篇课文都是从二三百篇优秀作品里面选出来的。教材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就是最规范的语言。我们成人应很有感触的,小时背的东西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背诵的最佳阶段。

因此,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实现语文课堂的回归,回归语言文字本质,同时,扩大学生背诵课文的量。近年来,自己摸索出了“品诵”教学法,形成了小学课文“读——悟——品——诵——拓”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赏析语言,积累语言,拓展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精讲,少讲,扩大学生的语言背诵量,让学生品味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母语的快乐。

一、读,感知语言

即先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让学生自由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通,即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认会,扫除阅读“拦路虎”;第二遍读顺、读懂,即遇到不懂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词典解决,扫除理解“拦路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一般让同桌互读互听,纠正字音,作出标注,划出疑问等。每个学生都读了三遍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为后面的“悟”“品”“诵”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读的实效性,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并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本、练习本打开,钢笔吸足墨水,从文具盒中拿出来,工具书(字典、词典等)放在桌子上。

四年级开始,一般把“读”的环节放在课前,作为预习来处理,每个学生发一张《预习导航》,贴在预习本的扉页上,每篇课文都按照《预习导航》的步骤自己预习,记下预习收获,上课后交流预习情况。

二、悟,理解语言

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交流读书收获,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合作梳理问题,释疑答

惑,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点拨深化,深入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点拨深化的问题有时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梳理出来的,有时是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该问题一定是贯穿全文,挈领全文的问题。如学习《荷花》一课,就提出一个大问题:“从哪些语句读出荷花的美丽?”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最后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也是只提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 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感受到了父爱如山,体会到了儿子品质的高尚。

只有提的问题精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少讲,节省下时间让学生品、诵。这就需要老师深钻教材,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

(三)品,赏析语言

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致美妙,领悟祖国语言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表达方法的别具一格,而品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也是读中学写的最好方法。品的内容和重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如低年级,可品词句的优美、精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的细致等,中年级还要品一些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课文结构设计的自然、巧妙、别具匠心等,高年级还要加上品语句深刻含义的巧妙表达,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巧妙抒发,不同形式写作方法的巧妙运用等。

如学习《荷花》一课,学生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品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等。 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品出了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想到荷叶很大,很圆,很绿,很美,感受到这句话的形象、生动。在品味中,学生不仅品出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还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品”和“读”是分不开的,以“品”定“读”的基调,以“读”表达“品”的效果。在“品”“读”中,学生深化了理解,提高了语感,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享受到了学习母语的快乐,自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品”又为“诵”奠定了感情基础,也是“诵”的一种好方法。

(四)诵,积累语言

在品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全篇课文或其中某些段落词句很感兴趣,已有了背诵的感情基础,应相机让学生背诵,水到渠成,只“品”不“诵”,事倍功半。可以让学生先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感兴趣的语

句,如果整篇课文都很有背诵的必要,可以再引导学生背诵全文。这些好词佳句记在脑海里,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营养”。

为提高“诵”的效果,一是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科学高效的背诵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背诵方法来提高背诵速度。每学期组织开展背诵经验交流会两次以上,让背诵快的学生介绍自己好的背诵方法,现在已总结出了多种科学高效的背诵课文的方法,如:提要法、结合插图法、分割法、追踪法、演读法、抄写法、想象法等;二是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如:签名加分激励法:谁背过了哪篇课文,老师就在他的课本上相关课文题目处签名,并加分;喜报激励法:背诵了3篇课文得到一张喜报;背诵篇目一目了然法:设计了《背诵课文统计表》,谁背诵了一篇马上记上,谁背过了多少篇课文一目了然,定时公布每个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致。还要与家长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激励孩子保持背诵兴趣的持久性。

同时,要注意分层次给学生制定背诵目标。激励优秀学生、背诵文章快的学生在背诵过课文后,再多背一些课外优秀文章,做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让后进学生、背诵课文慢的学生尽量背诵,能背诵多少背多少,先背诵优美语言,学有余力再背诵剩余语言。努力做到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能走的走得更远。避免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后进学生整天被人家拽的紧张兮兮,整日疲于应付,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

(五)拓,拓展语言

即拓展课程资源,做到一篇带多篇。一是扩充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二是扩充教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体现“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特别是利用好潍坊教科院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如教学《荷花》一课,补充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采莲 》《莲花赞》《忆莲》等。

“读——悟——品——诵——拓”五步教学是处理一篇课文(特别是精读课文)的步骤,不是针对一课时来说的。该教学法的最大好处是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语言进行的。“读”是学生在感知语言;“悟”是学生在理解语言;“品”是学生在“咀嚼”品味语言;“诵”是学生在积累语言;“拓”是学生在拓展语言。有时加上“写”这个环节,即以读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文,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有模可仿,有章可效,有时按照课文结构仿写,有时练习运用课文优美语言,学生练笔就有了“拐棍”,有了文字材料,有了兴致

。如学了《荷花》,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花卉,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又运用了自己积累的语言,体会到了成功感。让学生运用语言。老师仅仅是引导点拨。同时,各环节相辅相成,每一环节都为后面的环节打基础,实现了课堂教学程序的最优化。

“品诵”教学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母语的感悟力和喜爱的感情,从而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说,“品诵”教学,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设计课堂各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回归,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相关内容

  • 乡镇党政班子届末工作总结
  • 乡镇党政班子届末工作总结|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 春节|元旦|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中秋节|国庆节 首页 总结 演讲 讲话 心得 党建 集粹 法律 节日材料 行业材料 各种材料 更多 搜索 首页 > 报告总结 > 工作总结 > 正文Google广告 国 ...

  • 企业档案管理
  • 如何开展档案工作 本单位档案工作有档案员与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共同完成.坚持谁办理工作,谁立卷原则,档案员指导监督各个部门档案工作.年终交到档案部门. 一.文书档案整理基本原则和标准 (一)归档文件材料应收集齐全完整: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有机联系:区分文件材料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

  • 人事档案整理说明
  • 人事档案的整理说明 一.人事档案包括十项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履历材料: 按照组通字(1991)11号文件要求,内容包括:干部履历表.简历表,干部.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学生等各类人员登记表,个人简历材料,更改姓名的材料. 干部履历表是主要内容,档案中应有中组部下发的1988.1999年版 ...

  • 材料管理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 xx年即将过去,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中我通过努力的工作,在项目经理的严格要求和同事们大力的支持协助下,在材料管理中严格把关,认真负责,也有了一点收获.我自5月到建投综合一号楼项目部做材料管理以来,使得我管理的材料.工具.机具没有发生不合理使用和丢失损坏.临近年终,我感觉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目

  • 第二讲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和转递工作
  • 第二讲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和转递工作 一.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 (一)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干部人事档案的整理,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收集起来的档案材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审核.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等,使之成为系统化和条例化的专门案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 ...

  • 文书档案管理年限
  • (2006年12月18日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便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以下统称机关)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反映机关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 ...

  • 材料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0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总结在过去的半年中,自己所做的本职工作,从接手治理监理材料方面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熟识和进步。 200x年7月我担负了xx小区材料员,从前任材料员接手了xx小区5#6#7#8#楼材料治理工作,在施工阶段对一局、八局和各分包工程材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 ...

  • 材料采购管理制度(2012版)
  • 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总 则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的管理与经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规范材料管理.采购.周转过程,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着分清职责,保证材料正常供应的原则,现结合本集团的实际情况,经研究,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材料采购管理 第一条.工 作 职 责 1.负责集团公司自营 ...

  • 保管期限表
  • 国家第8号令<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已经2006年9月19日国家档案局局务 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 杨 冬权 二○○六年十二月 十八日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 ...

  • ★申报材料范文:先进个人申报材料,优秀团员申报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 "申报材料范文:先进个人申报材料,优秀团员申报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文章列表 附件2 安全生产许可证申报材料样本 附件2 安全生产许可证申报材料样本 本材料是主管部门为企业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提供的申报材料样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规定,只作为参考.企业要结合经营范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