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从思考教育目酌的逻辑起点上看,教育活动存在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与选择问题,这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目的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冲突,这也是教育主体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选择。从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如跷跷板的两端,总是一方高于另一方,而找不到使二者保持平衡的尺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造成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取向的“钟摆”现象。从二者的内在性价值取向上来看,他们都受启蒙运动“打倒宗教权威,真正幸福的人是有理性和自由主体的”思想的感染,他们都是耍培养有理性的人,因此这两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从这两派的外在性价值取向上来看,这两种价值取向完全是相对的,一个指向个人的完善,一个指向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随着社会对个体自主性的日益重视,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界限日益模糊。教育关注个体主动发展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目的的外在性价值取向走到今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一个教育目的中要关注人类性,渗透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赋予文化性。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目的,这四种价值取向维度是浑然一体的。文化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翼,人类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最深思境界。 同时,它们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目的的人类性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类永远追求并将无限接近的目的;民族性价值取向则为我们追求人类性价值取向提供了

一个场所;时代性价值取向则为我们追求人类性价值、实现人类性价值提供了手段和可能;而文化性价值取向则规范、调控着我们思考教育活动的方式和“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 当然,这四种价值取向作用于个体之上,分别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四者的完美统一;作用在经验过程中,则体现哲学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的统一;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则是哲学层面知识、民族传统知识、时代挑战性知识和主流文化知识的四者的统一。

因此,我们说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这四个维度在内在性价值取向上是客观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的人类性价值取向想要在教育中抽象出某种共同的存在物;教育目的的民族性价值取向成为这个存在物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地;文化性则承载着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希望与梦想;而教育目的的时代性价值取向就像三维空间中的时间一样将这一存在物连同它的空间—起向无限推进,这样,整个教育目的才会栩栩如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从思考教育目酌的逻辑起点上看,教育活动存在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与选择问题,这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目的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冲突,这也是教育主体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选择。从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如跷跷板的两端,总是一方高于另一方,而找不到使二者保持平衡的尺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造成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取向的“钟摆”现象。从二者的内在性价值取向上来看,他们都受启蒙运动“打倒宗教权威,真正幸福的人是有理性和自由主体的”思想的感染,他们都是耍培养有理性的人,因此这两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从这两派的外在性价值取向上来看,这两种价值取向完全是相对的,一个指向个人的完善,一个指向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随着社会对个体自主性的日益重视,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界限日益模糊。教育关注个体主动发展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目的的外在性价值取向走到今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一个教育目的中要关注人类性,渗透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赋予文化性。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目的,这四种价值取向维度是浑然一体的。文化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翼,人类性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最深思境界。 同时,它们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目的的人类性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类永远追求并将无限接近的目的;民族性价值取向则为我们追求人类性价值取向提供了

一个场所;时代性价值取向则为我们追求人类性价值、实现人类性价值提供了手段和可能;而文化性价值取向则规范、调控着我们思考教育活动的方式和“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 当然,这四种价值取向作用于个体之上,分别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四者的完美统一;作用在经验过程中,则体现哲学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的统一;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则是哲学层面知识、民族传统知识、时代挑战性知识和主流文化知识的四者的统一。

因此,我们说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这四个维度在内在性价值取向上是客观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的人类性价值取向想要在教育中抽象出某种共同的存在物;教育目的的民族性价值取向成为这个存在物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地;文化性则承载着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希望与梦想;而教育目的的时代性价值取向就像三维空间中的时间一样将这一存在物连同它的空间—起向无限推进,这样,整个教育目的才会栩栩如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关内容

  • 教育知识价值选择中的目的/手段取向及其批判
  • 作者:陈建华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05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01-0134-07 教育知识价值选择是教育哲学的经典问题,很多学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经常会把它概括为彼此密切相关且又具有对立性的两点:目的取向和手段取向.其中目的取向指向教育知识的内 ...

  •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摘 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 价值取 ...

  •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 摘 要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理想和实践的分野,职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要求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拓展知识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实然状态,指明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来源.检验标准和发展 ...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2. 描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及特点: 3. 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 4.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5.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述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 ...

  •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一.教育术语解释 1.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 操作性教育 ...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 ...

  •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案
  • 第2单元 第2课 第4课时 职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陈利荣 教学目标: 认知 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以及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价值取向以及13种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职业的选择中,不仅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或者 ...

  •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 ...

  • 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 作者:桂建生 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10期 教育对人类(人的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价值,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客观事实.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教育对人类所呈现的实际意义(功能)也就不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教育的价值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