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和运河(2--2)doc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并通过图片、课件,进一步感悟了长城和运河的壮丽。前者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后者却不是那么轻松。主要是学生的年龄、阅历所致。因此,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在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图片进行理解。从而真正理解长城和运河的雄伟美丽,体会诗的含义。

1、长城和运河(2--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进入诗境: 1.范读,边听边看看诗歌的第1、2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交流,指导朗读好1、2、句。 引读: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2)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如何?(很奇异)理解“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惊喜的语气:个别读、齐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板书:长城 运河

4.长城和运河各有什么特点?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

(1)说说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

(2)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板书:雄伟壮丽)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补充: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

(3)引读:万里长城东起„„西到„„(课件显示)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小组读) 你能把写长城特点的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配音朗读、背诵。

6.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1)引读:运河像„„(板书:动人秀丽)

(2)课件显示运河图片: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3)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4)配音朗读、背诵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奇迹)

(1)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2)比较句子:

A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B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在语感上它们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初步认识设问句)读好书上句子A)(板书: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3)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三、品味语言,迁移内化。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2.现在,你理解为什么要“驾驶着飞机”观察了吧?

3.你认为诗里边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好在何处?

4.欣赏录象,激发情感,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

5.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6.我们伟大的祖国仅仅这两大人间奇迹吗?你还知道哪些?也想用诗歌来赞颂它吗?

7.小组合作,完成诗歌仿写:(课件显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 ( ),( ),(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祖先)。

8.总结: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这些奇迹的确值得我们赞扬,然而最值得我们颂扬的是奇迹的创造者们,希望我们现在学好本领,将来也成为创造奇迹的人!

总结前提问: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四、趣味作业,拓展实践。

课件显示:课后选择以下一个或几个作业,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

1.爱读书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读背背《长城和运河》;

2.爱写作的你,请仿写一段诗歌,赞美课文以外我国的一些“人间奇迹”;

3.爱画画的你,请画一画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设计的你,请收集歌颂祖国山河壮美、人民智慧的短诗,设计一张《祖国颂》小报;

5.爱上网的你,请上网浏览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些古今人间奇迹。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雄伟壮丽 动人秀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奇 迹

反思:《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共两个自然节,它们结构相同,写法相似。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读、品,引导学生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继而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二自然节。从学习效果看,部分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有待加强。当然自己的教法上还需要再具体一些,步骤放慢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并通过图片、课件,进一步感悟了长城和运河的壮丽。前者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后者却不是那么轻松。主要是学生的年龄、阅历所致。因此,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在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图片进行理解。从而真正理解长城和运河的雄伟美丽,体会诗的含义。

1、长城和运河(2--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进入诗境: 1.范读,边听边看看诗歌的第1、2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交流,指导朗读好1、2、句。 引读: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2)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如何?(很奇异)理解“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惊喜的语气:个别读、齐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板书:长城 运河

4.长城和运河各有什么特点?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

(1)说说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

(2)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板书:雄伟壮丽)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补充: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

(3)引读:万里长城东起„„西到„„(课件显示)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小组读) 你能把写长城特点的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配音朗读、背诵。

6.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1)引读:运河像„„(板书:动人秀丽)

(2)课件显示运河图片: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3)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4)配音朗读、背诵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奇迹)

(1)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2)比较句子:

A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B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在语感上它们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初步认识设问句)读好书上句子A)(板书: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3)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三、品味语言,迁移内化。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2.现在,你理解为什么要“驾驶着飞机”观察了吧?

3.你认为诗里边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好在何处?

4.欣赏录象,激发情感,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

5.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6.我们伟大的祖国仅仅这两大人间奇迹吗?你还知道哪些?也想用诗歌来赞颂它吗?

7.小组合作,完成诗歌仿写:(课件显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 ( ),( ),(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祖先)。

8.总结: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这些奇迹的确值得我们赞扬,然而最值得我们颂扬的是奇迹的创造者们,希望我们现在学好本领,将来也成为创造奇迹的人!

总结前提问: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四、趣味作业,拓展实践。

课件显示:课后选择以下一个或几个作业,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

1.爱读书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读背背《长城和运河》;

2.爱写作的你,请仿写一段诗歌,赞美课文以外我国的一些“人间奇迹”;

3.爱画画的你,请画一画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设计的你,请收集歌颂祖国山河壮美、人民智慧的短诗,设计一张《祖国颂》小报;

5.爱上网的你,请上网浏览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些古今人间奇迹。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雄伟壮丽 动人秀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奇 迹

反思:《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共两个自然节,它们结构相同,写法相似。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读、品,引导学生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继而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二自然节。从学习效果看,部分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有待加强。当然自己的教法上还需要再具体一些,步骤放慢些。


相关内容

  • 二年级上第十三课长城和运河
  • 第十三课: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填空. 3.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知道万里长城和京 ...

  • 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长城和运河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方案 河南省虞城县刘店乡宋关庙小学 杨茂才 一. 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是:语文.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突出主要学科语文. 二. 学习目标任务 1. 情感目标 (1).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培养学生 ...

  • 长城和运河教案(第一课时)
  • 单 课 时 元 第 1 单元 主 备 人 课 题 李岩 1.长城和运河 执 教 李岩 人 课 新授 型 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 学 目 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 料,加深对 ...

  •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二
  •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要读出情感. 教具准备: 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

  •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 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

  • 13长城和运河(沪教版)
  • 第13课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壮.曲.创.迹.华.飘.京.堂"8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 ...

  •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 ...

  •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 第一周(2月13日--2月19日) 小学现代诗教学反思 --以<长城和运河>为例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 彭静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 ...

  •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1长城和运河教案
  •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图片与上下文理解词义.把握奇迹"奇异"之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逐步先后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读课后第一行的生字,会写第二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读一读.圈一圈.看一看(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