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麦地与诗人赏析

《麦地与诗人》赏析(清泉与一棵开花的树合作)

海子离开我们有17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个梦,失去了一个回声,失去了一棵会思考的空气中的“麦子”。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麦地之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后朦胧诗代表诗人。1964年5月生于安徽怀宁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北京大学毕业。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短短的七八年间,海子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但生前几乎没有结集出版。海子生前好友西川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在前一方面,海子甚至被人强加了两项“罪名”:“搞浪漫主义”和“写长诗”,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正因为这些缘故,海子是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的。而这种情形对海子诗歌中浓郁的抒情气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实生存环境既如此恶劣,诗歌的虚构成分可能适度抵消它对个体的压制。两者由此具有对照意味。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在精神气质上则更接近北岛,也受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 海子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纯粹的抒情短诗,如《麦地》、《日记》、《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另一类则是取材“东至太平洋,西至两河流域”的长篇史诗(也称“大诗”)。《麦地与诗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诗。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诗一样,它的抒情色彩也是显在的。《麦地与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麦地》(1985)。在海子笔下,“麦地”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性的场所,而是诗歌的一个基本意象。这种处理和海子本人的农业背景深刻相关,“海子是农民的儿子,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西川:《死亡后记》)。诗人不是吟咏山水风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关注人类命运、以诗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麦子是诗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贫瘠的土地和生动富有的激情构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扩张力,这种丰盛的精神财富最终要归还土地。但是,诗人意识到个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由此引发了痛苦:“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作为诗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尘世,海子是痛苦的。我们选编的这首《麦地与诗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挣扎的一面。诗中表现了诗人感到诗性价值崩溃之后的孤独和困境。“麦地”赋予了海子诗歌的创造情感和想象,“麦地”又是诗人“一无所有”和“两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诗人离不开诗,只能看着诗使自己痛苦,在这首诗中,诗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诗中痛苦地体现出来。诗人站在一

个虚幻的“你”面前,实际上是诗人面对着世俗中的一个自我,以“你”来引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诗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诗人难以告人的痛苦已达到只有“你”看见而自己却不能发现的地步。“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表面是对“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实是对自己的疑问一个毫无说服力的辩解。诗人主观上虽希望不要“一无所有”,但现实却是“两手空空”,诗中充满了一个饱受挫折、处于困窘之境受伤诗人的无奈、消极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现世,诗人根本“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在一个世俗的社会里,他只有背负着无能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对着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质问”,接受着宿命式的审判:诗人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在这里,诗人的愤慨情绪是明显的,而内在的悲观情绪也可见一斑。。 诗的前一段是“询问”,询问句式和“你”在海子诗歌里经常出现,也形成海子诗歌的一个特色,这种既描绘理想又蕴涵着意义追寻的句式往往能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力。“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转瞬,美丽的自然画面在我们面前消失,诗人的矛盾与痛苦出现,中国农村是贫穷的,一片麦子对诗人来说不是安慰、童话,而是对良心的追问和考验。诗人的愿望和善良改变不了现实,他是一无所有的。诗人听到大地在黄金外衣下的颤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仿佛一个人独自承担着与生俱来非他莫属的与神灵的对语:“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诗人拥有的只是他的诗歌,但是诗歌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意义?诗人不仅是在拷问自己,其实诗人也在拷问世人:“诗歌,真的已经一文不名了?一无是处了?”

诗人对“麦地、阳光”隐喻的生命意义所在无法解答、无法回报,此时他对生活已有绝望。麦子、阳光、黑土经常在海子的诗里的反复出现,不难理解,海子来自农村,对土地、粮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只关心粮食。”这其中,海子对今天已绝望,一切从明天开始。

海子除了对麦地诗情做出超凡痛苦的体验,还能够用迷人的苦恋对大地施以一种语言的“魔法”,海子的诗歌语言直白、干练,有恣意而为的势态,不讲究文字上的规范,也不讲究诗歌中通过换行、排列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谓“文学趣味”、“文字游戏”和海子那如同灵魂深处直接喷薄出来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麦地与诗人》中写到“雪和太阳的光芒在麦地上跑着”,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四季交替的麦地,雪、阳光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美好的馈赠,雪和阳光交替过后,阳光变的越来越强烈,海子的思绪也越来越激烈,海子站在阳光下的麦地里,暖风、黑土地、麦浪、光芒,就像他所热爱的“瘦哥哥”梵高在麦地里作画,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样的是浓烈、热情,一样地对生命热爱,一样地对生命终极所在无法解答,最后都自杀身亡。

海子走了,他留下了他的200万字的诗歌作品,每一行文字组成的诗行都像是海子辛勤耕耘的麦地,字里行间跳跃着闪亮的麦芒。纵观海子短暂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的一位纯粹的诗人。

《麦地与诗人》分《询问》和《答复》两部分。

诗人在诗中以麦地与诗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质问人类存在的意义,但是更主要的,是叩问诗人存在的意义。神布置万物宇宙,在诗人看来,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善良”,而神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太阳和土地。太阳,正如海子在另一首诗《日光》中所描述的,是“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给予了人类无限的能量和生机。而土地,祖祖辈辈以来,承载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使人类得以果腹,解除人类因饥饿而消耗死去的困境。在诗人看来,神的这种安排,正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意愿,否则万物就不会循环往复。而这种善良和愿望,是落在地球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物种――人类身上的。作为人类中最敏感的群体――诗人,他最先理解到这种善良和愿望的期待。诗人环顾人类自身表现,感到有些惶恐。但诗人作为人类优秀的代表,认为自己负有使命,能回应神的期望。由于诗人对于人类是绝望的,他只能从自身方面给予回答,不管神满意与否。所以,诗人回答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诗人接着的回答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海子以大胆的逻辑颠倒将诗歌揉合成真实与疯颠的载体。人类的痛苦虽是诗歌的原动力和原材料,但到了海子眼中,又成了一种可征服与可超越的事物,它成了诗人“放射的诗歌和光芒”。而且,它在经过诗人加工成“诗歌和光芒”后,可以作为对神祇的回馈。诗人在无法超越的巨大真实面前,只能通过自己的才华加工,将人类的痛苦“放射”为诗歌和光芒予以呈现,以回应麦地的“善良”。于是,诗歌成了一种疯颠,一种野蛮,一种诗人强力的人为,将丑的转换为美的,将恶的变幻为善的。 诗人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一种大无奈与大超脱的纠结。例如“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又如“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而诗人的其他诗作中,如“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眼泪”(《日记》)„„也是将痛苦与悲伤幻化为美——视觉的美和声音的美。痛苦与悲伤,是人类永恒的故事,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是将不能储藏的泪水,一一结晶在诗行当中,完成了苦难的升华。

该诗亦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孤独与自我。诗人无法掌握人类的命运,甚至有时候诗人们往往连与人类有效的沟通都做不到。在这种现实情境下,诗人往往只能选择单独与神进行对话了。海子曾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日记》)实际上,诗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关心人类”,只是人类一直拒绝诗人的“关心”罢了。诗人无法改造人类,无法回应麦地的“善良”,则只能将自身所有的艺术加以奉献了。但是,诗人呈现的艺术,则必须关联整个人类,因为神是将“雪和太阳的光芒”、将“麦地”交给了整个人类。而在诗人眼中,人类只有痛苦可以呈现。因为人类最擅长于制造苦难,不管是给别人还是自己,不管是给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诗人以一种天启

式的语言冲动,将人类的痛苦打磨雕琢成一件件珍奇的艺术作品,它们足以媲美“雪和太阳的光芒”,从而偿还“麦地与光芒的情义”。诗人是在一种不能改变的苦楚中、不被理解的孤独中、不能回应(麦地的“善良”)的忧郁中,才将人类的痛苦在和自身的痛苦融为一体,从而“放射”成诗歌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为诗人群体辟出了一条不是出路的出路。人类只有在言说痛苦中才能稍减痛苦,而诗人们只有在艺术加工中,在供给神的凝结成霜的痛苦之音中,才能减轻自身因深刻体会却又不能丝毫减轻人类痛苦而增加了的痛苦。但是,即使采用这种“迂回术”,诗人最终还是不能令人相信这就是诗人存在的意义:人类的痛苦无方可解,只能放任自流,只有那些懂得审美的人能够稍稍减轻,而诗人仍可以孤独地与神对话。最后,海子连自己也无法说服(他选择了弃世游走)。面对麦地对诗人存在意义的拷问,海子的回答仍然是以失败告终。

只是,通过这种直面的问答形式,该诗让读者理解了诗人对太阳、麦地等的歌颂的深层含义,让读者不只是从诗歌的字面上,而且从根本上,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海子其实一直是在以悲伤的情调歌颂,歌颂那些人们永远不敢回应、更不能报答的事物。

麦地与诗人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1]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麦地与诗人》赏析(清泉与一棵开花的树合作)

海子离开我们有17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个梦,失去了一个回声,失去了一棵会思考的空气中的“麦子”。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麦地之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后朦胧诗代表诗人。1964年5月生于安徽怀宁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北京大学毕业。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短短的七八年间,海子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但生前几乎没有结集出版。海子生前好友西川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在前一方面,海子甚至被人强加了两项“罪名”:“搞浪漫主义”和“写长诗”,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正因为这些缘故,海子是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的。而这种情形对海子诗歌中浓郁的抒情气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实生存环境既如此恶劣,诗歌的虚构成分可能适度抵消它对个体的压制。两者由此具有对照意味。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在精神气质上则更接近北岛,也受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 海子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纯粹的抒情短诗,如《麦地》、《日记》、《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另一类则是取材“东至太平洋,西至两河流域”的长篇史诗(也称“大诗”)。《麦地与诗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诗。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诗一样,它的抒情色彩也是显在的。《麦地与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麦地》(1985)。在海子笔下,“麦地”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性的场所,而是诗歌的一个基本意象。这种处理和海子本人的农业背景深刻相关,“海子是农民的儿子,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西川:《死亡后记》)。诗人不是吟咏山水风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关注人类命运、以诗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麦子是诗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贫瘠的土地和生动富有的激情构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扩张力,这种丰盛的精神财富最终要归还土地。但是,诗人意识到个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由此引发了痛苦:“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作为诗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尘世,海子是痛苦的。我们选编的这首《麦地与诗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挣扎的一面。诗中表现了诗人感到诗性价值崩溃之后的孤独和困境。“麦地”赋予了海子诗歌的创造情感和想象,“麦地”又是诗人“一无所有”和“两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诗人离不开诗,只能看着诗使自己痛苦,在这首诗中,诗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诗中痛苦地体现出来。诗人站在一

个虚幻的“你”面前,实际上是诗人面对着世俗中的一个自我,以“你”来引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诗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诗人难以告人的痛苦已达到只有“你”看见而自己却不能发现的地步。“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表面是对“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实是对自己的疑问一个毫无说服力的辩解。诗人主观上虽希望不要“一无所有”,但现实却是“两手空空”,诗中充满了一个饱受挫折、处于困窘之境受伤诗人的无奈、消极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现世,诗人根本“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在一个世俗的社会里,他只有背负着无能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对着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质问”,接受着宿命式的审判:诗人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在这里,诗人的愤慨情绪是明显的,而内在的悲观情绪也可见一斑。。 诗的前一段是“询问”,询问句式和“你”在海子诗歌里经常出现,也形成海子诗歌的一个特色,这种既描绘理想又蕴涵着意义追寻的句式往往能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力。“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转瞬,美丽的自然画面在我们面前消失,诗人的矛盾与痛苦出现,中国农村是贫穷的,一片麦子对诗人来说不是安慰、童话,而是对良心的追问和考验。诗人的愿望和善良改变不了现实,他是一无所有的。诗人听到大地在黄金外衣下的颤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仿佛一个人独自承担着与生俱来非他莫属的与神灵的对语:“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诗人拥有的只是他的诗歌,但是诗歌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意义?诗人不仅是在拷问自己,其实诗人也在拷问世人:“诗歌,真的已经一文不名了?一无是处了?”

诗人对“麦地、阳光”隐喻的生命意义所在无法解答、无法回报,此时他对生活已有绝望。麦子、阳光、黑土经常在海子的诗里的反复出现,不难理解,海子来自农村,对土地、粮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只关心粮食。”这其中,海子对今天已绝望,一切从明天开始。

海子除了对麦地诗情做出超凡痛苦的体验,还能够用迷人的苦恋对大地施以一种语言的“魔法”,海子的诗歌语言直白、干练,有恣意而为的势态,不讲究文字上的规范,也不讲究诗歌中通过换行、排列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谓“文学趣味”、“文字游戏”和海子那如同灵魂深处直接喷薄出来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麦地与诗人》中写到“雪和太阳的光芒在麦地上跑着”,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四季交替的麦地,雪、阳光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美好的馈赠,雪和阳光交替过后,阳光变的越来越强烈,海子的思绪也越来越激烈,海子站在阳光下的麦地里,暖风、黑土地、麦浪、光芒,就像他所热爱的“瘦哥哥”梵高在麦地里作画,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样的是浓烈、热情,一样地对生命热爱,一样地对生命终极所在无法解答,最后都自杀身亡。

海子走了,他留下了他的200万字的诗歌作品,每一行文字组成的诗行都像是海子辛勤耕耘的麦地,字里行间跳跃着闪亮的麦芒。纵观海子短暂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的一位纯粹的诗人。

《麦地与诗人》分《询问》和《答复》两部分。

诗人在诗中以麦地与诗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质问人类存在的意义,但是更主要的,是叩问诗人存在的意义。神布置万物宇宙,在诗人看来,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善良”,而神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太阳和土地。太阳,正如海子在另一首诗《日光》中所描述的,是“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给予了人类无限的能量和生机。而土地,祖祖辈辈以来,承载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使人类得以果腹,解除人类因饥饿而消耗死去的困境。在诗人看来,神的这种安排,正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意愿,否则万物就不会循环往复。而这种善良和愿望,是落在地球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物种――人类身上的。作为人类中最敏感的群体――诗人,他最先理解到这种善良和愿望的期待。诗人环顾人类自身表现,感到有些惶恐。但诗人作为人类优秀的代表,认为自己负有使命,能回应神的期望。由于诗人对于人类是绝望的,他只能从自身方面给予回答,不管神满意与否。所以,诗人回答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诗人接着的回答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海子以大胆的逻辑颠倒将诗歌揉合成真实与疯颠的载体。人类的痛苦虽是诗歌的原动力和原材料,但到了海子眼中,又成了一种可征服与可超越的事物,它成了诗人“放射的诗歌和光芒”。而且,它在经过诗人加工成“诗歌和光芒”后,可以作为对神祇的回馈。诗人在无法超越的巨大真实面前,只能通过自己的才华加工,将人类的痛苦“放射”为诗歌和光芒予以呈现,以回应麦地的“善良”。于是,诗歌成了一种疯颠,一种野蛮,一种诗人强力的人为,将丑的转换为美的,将恶的变幻为善的。 诗人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一种大无奈与大超脱的纠结。例如“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又如“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而诗人的其他诗作中,如“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眼泪”(《日记》)„„也是将痛苦与悲伤幻化为美——视觉的美和声音的美。痛苦与悲伤,是人类永恒的故事,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是将不能储藏的泪水,一一结晶在诗行当中,完成了苦难的升华。

该诗亦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孤独与自我。诗人无法掌握人类的命运,甚至有时候诗人们往往连与人类有效的沟通都做不到。在这种现实情境下,诗人往往只能选择单独与神进行对话了。海子曾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日记》)实际上,诗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关心人类”,只是人类一直拒绝诗人的“关心”罢了。诗人无法改造人类,无法回应麦地的“善良”,则只能将自身所有的艺术加以奉献了。但是,诗人呈现的艺术,则必须关联整个人类,因为神是将“雪和太阳的光芒”、将“麦地”交给了整个人类。而在诗人眼中,人类只有痛苦可以呈现。因为人类最擅长于制造苦难,不管是给别人还是自己,不管是给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诗人以一种天启

式的语言冲动,将人类的痛苦打磨雕琢成一件件珍奇的艺术作品,它们足以媲美“雪和太阳的光芒”,从而偿还“麦地与光芒的情义”。诗人是在一种不能改变的苦楚中、不被理解的孤独中、不能回应(麦地的“善良”)的忧郁中,才将人类的痛苦在和自身的痛苦融为一体,从而“放射”成诗歌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为诗人群体辟出了一条不是出路的出路。人类只有在言说痛苦中才能稍减痛苦,而诗人们只有在艺术加工中,在供给神的凝结成霜的痛苦之音中,才能减轻自身因深刻体会却又不能丝毫减轻人类痛苦而增加了的痛苦。但是,即使采用这种“迂回术”,诗人最终还是不能令人相信这就是诗人存在的意义:人类的痛苦无方可解,只能放任自流,只有那些懂得审美的人能够稍稍减轻,而诗人仍可以孤独地与神对话。最后,海子连自己也无法说服(他选择了弃世游走)。面对麦地对诗人存在意义的拷问,海子的回答仍然是以失败告终。

只是,通过这种直面的问答形式,该诗让读者理解了诗人对太阳、麦地等的歌颂的深层含义,让读者不只是从诗歌的字面上,而且从根本上,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海子其实一直是在以悲伤的情调歌颂,歌颂那些人们永远不敢回应、更不能报答的事物。

麦地与诗人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1]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相关内容

  • 海子[面朝大海_春暖花开]赏析
  • 喜欢诗歌,不同心情喜欢读不同的诗.<海子的诗>放在书架外沿,最常读的时刻,是黄昏.翻开海子的诗,仿佛一座安宁的灯塔,带你静静向过去回望.读不太懂,但觉得美,有时想,也许正因为不太懂,新鲜的美感才常存. 有趣的是,不同时期读同一首诗,理解和感受又不相同.这时便能清楚地感到时光在流逝.据说战 ...

  • 论海子的精神气质与诗歌内涵
  • 文学课程论文 20**-20**学年第2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老师: 海子--你这孤独的王 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对海子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的形成,依据海子的诗论来分析其建立在赤子情怀上的诗歌内涵,并探讨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以及对海子死因的分析.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 ...

  • 海子作品经典语录
  • 人物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 ...

  • 海子经典句子
  • 海子经典句子 1.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秋) 2.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 3.我本是农家子弟,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诗人叶赛宁之七> 4.远在远 ...

  • 面朝大海教案3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案 --信阳师院 数学一班 刘慧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海子生平及作品,掌握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感受诗意,体会诗人蕴藏在诗意中的感情及意境.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并 ...

  •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 第26卷第4期 2011年4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Vol.26,No.4Apr.2011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1.04.020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周 勇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海 ...

  • [优秀作文]没有天空的日子里我怀念海子
  • 一片片麦地仰望着天空,那里有他戴着眼镜的笑容.他不会忘记,"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麦地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有风有光,有云有雨的天空,他在那里. 他住在山间的木屋里,繁华的城市几乎要把他忘记.对着窗子,他只会看见荒凉的山岗.黑色的土地,只会看见美丽苍白的手和月形的山峰. 带上<圣 ...

  • 长文:海子: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 2015-12-18 04:00 | 豆瓣:waits 1 二十五岁的一生.十五岁从皖南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期间除了两次西北之行和一次南方之旅外,主要是在北京郊区的小城昌平教书度日: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七年之后骤然将生命自行结束:在其短促的.为整个八十年代所覆盖的诗人 ...

  • 应试教育韩寒语录
  • 1、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秋日黄昏》2、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新娘》3、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却,但不会遇见你。《情诗一束,山楂树》4、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与诗人,答复》5、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