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第26卷第4期 2011年4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Vol.26,No.4Apr.2011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1.04.020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周 勇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海子与西方圣典和巨匠、西方抒情诗人以及蒙藏高地的关系三个视点,透视出异质文化对于海子及其诗作的意义所在,重新认识和定位了海子的诗歌身份。通过将以上研究与关于海子失恋挫折的观察相结合,解释了其相应诗篇中澄明孤独的神性之所由,以及其不同时期诗歌意象的分类及其质态的升华变化的原因。关键词:海子;诗歌;比较视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1)04-0062-04

  海子的抒情短诗无人能够模仿,那是一些抱着我们的良心在大地上痛苦疾走的句子和诗篇,简朴的诗行却会久久拷问着你。海子的诗歌何以放射出如此纯粹的光芒?对此或许可以做出多种探询,找到多种元素,考察他诗歌中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是种种解索努力中的一种,以此我们可以观察对海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的异质文化,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延伸并重构了他麦地里的乡愁和原初的农业抒情。

时身边带了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还有他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被放在

[2]门边的桌子上”(大约是因为携带不便)。其中没有

一本中国文人的作品或民族神话。有准备地赴死前所带的书应该是有所选择的,很可能是比较珍视的。姑且这么认为吧,尽管其中也没有一本是他“更珍惜的”那些诗歌王子的作品。

在海子提到《圣经》时,特别注明了是其中的《旧约》,他在《黎明(之一)》这首诗中写道:“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圣书下卷肮脏而欢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可见,他更把《旧约》作为他所珍视的神圣经典。可直观上看,从《旧约》中海子只抽取了有限的武器,我们比较有把握地认为自《旧约》的词汇和意象是“天堂、神(或类似的上帝、父、王)、葡萄园”,或许可以加上“黎明、鲜血”和很可能来自仪式而非典籍的“杯子”(与诗歌和诗歌王子的死亡有关)。这个结果令人沮丧,而和这部西方古老的经书相关的短诗,海子要么被自己的焦灼所抽打,表现得极其出色,以至完全成了自己心灵的痛苦祭坛,要么直接以主的名字作标题(如《耶稣》),叙述得十分乏味。至于长诗,因为就像在赤红的顽石中不时有灼灼的野花和宝石样的断章,所以一方面因为质地坚硬和凡人无法坚持的烈度,我们不好评判,另一方面出于对那些悲痛的断章的热爱,我们也不忍做否定的断言。如果说《旧约》一方面是希伯来民族上古时代与神所签订的巨大而不朽的神圣契约,另一方面是在子孙的头脑中播下一个永受赞美的沉重又刚愎的神,使他们的头脑不会因无所服从和皈依而失重

1 海子与西方圣典和巨匠

当展开海子相关的阅读书目,会发现在这张地图上,仅就海子的外国文学阅读视野而言,覆盖范围之广对任何一个想作此探究的人都不是一桩轻松事。不过,在他不多的诗论中,海子在他篇幅最长也最完整的《诗学:一份提纲》里将他所敬佩的诗人(史诗)分作了三个等级:(1)登上了西方诗歌王国王座的富于某种旷世品性的“亚当型巨匠”。这包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他们是“伟大的峰顶,诗歌王子角逐的宝座,可望而不可及”。(2)他更珍惜的“那些没有成为王的王子。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3)“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人类的集体回忆和造型”。他大概列举了一下: 金字塔; 敦煌佛教艺术; 《圣经・旧约》; 两大印度史诗和奥义书; 荷马两大史诗和《古兰经》及一些波斯的长诗汇集

[1]889-901

还可以把问题开始得更明了一些。1989年3月26日下午3点半,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自杀

收稿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周勇(1972-),江苏沛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逾矩,那么相应地,海子的长诗在与《旧约》的僵持中继承的除了不可言说的庞大幻景,也许只是怒气。他的被怒气劈开的疼痛的身体带着对母亲、家园(村庄——刀子一样割着他良心的)、公主(妹妹,少女)的无限热爱与绝望(这种本应是怨恨的绝望来自于他最热爱的事物,同时不能成为他构筑史诗的原始元

[1]606

素),在他的诗歌王国中“骑着我的头颅”狂奔而

为学习的成果之一,他写出了自己结构匀整、激情丰

沛的诗剧:《太阳・弑》,但区区50页的篇幅和类似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乃至他并不擅长的宫廷阴谋故事,都不足以使他跻身王者的行列。他又说:“我和但丁不一样,我在这样早早的青春中就已步入地狱

[1]883

的大门。”但丁经历了放逐的穷愁潦倒,近50岁写作《神曲》,凭借爱情的牵引,由地狱而天堂。而海子系命于平原上的麦子,在史诗野心的炙烤下,被两次失败的爱情(尤其是结束于1986年8月的第一次)烧伤,在继续对爱情和村庄进行天才言说的同时,又开始以青春、诗才、疲惫以及痛苦做燃料,进行太阳七部书的写作,走向他力不能任但似乎又无法逃脱的命运——向着太阳和火的一次性自杀式飞翔。在歌德和但丁的映照下,我们再次无比清楚地看到海子无疑仍还是一位极为优秀的抒情诗人。

来又暴走而去。一路收容着工匠、流浪汉、疯子、小

鸟、巫祝、祭司、王和一些图腾符号,这样一些在他看来可以进入大诗的事物,而且其中不乏耶和华一再要“治死”的异教偶像。《旧约》作为“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对于海子首先是无法企及的典范,紧接着成了令他走火入魔乃至疯狂的一种标高,因为仍是在他的那篇诗论中,他曾经描述过他隐约的野心与“欣喜和预感”:“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个人巨匠的创造之手以后,是否又会在20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

[1]901

造?!”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真是一个雄心

[1]901

2 海子与西方抒情诗人

在那些海子认为已与他们“融为一体”的“抒情主体的王子们”中,他专门为荷尔德林写了一篇文章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和一首叫做《不幸》的诗。荷尔德林是把自然当成神殿的诗人,当海子在西藏的雪山间发现了自己的神殿后,他毫不犹豫地像一个傻孩子热爱自己白痴的兄长一般爱上了荷尔德林,但在海子的诗歌历险中,荷尔德林却只是一个短暂的旅伴。海子通过直觉和本能正确地把荷尔德林和凡高引为同类,在阐释荷尔德林时大部分时候也是正确的,但在说到从荷尔德林那里得到的启示时,他显然学到了过多的东西,例如“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1]917

勃勃的角斗场。

情形与此略近的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它那夸张的富于装饰性的酥软的语言、缓慢的节奏以及明确的叙事性,阅读起来也许更令人愉快,但那只是一件镶满宝石的刀鞘,砍下来前要令人眼花缭乱地舞动很久,及至真地触及到脖子反而没什么看头了,这和海子那种刀劈斧砍般的句子差异甚大。如果海子某个时刻翻阅着这部史诗,而且要摹仿它的风格进行写作的话,你看到这么一小段时是很容易觉察到的。譬如他的《太阳・土地篇》的第11章“土地的处境与宿命”。这里海子突然放弃了一贯的不由分说的疼痛激烈的抒情,转而尝试古代史诗风格的叙事。在诗中,他将土地的处境具像为一位不断沦落成寡妇的苦命妇人的不幸遭遇,并且非常显眼地在这一章的头一句就交代:这位女子是出身本很高贵的“婆罗门女儿”。这不但在笔者看来是一处要不得的软肋,而且似乎也违背了海子的原则:在《诗学:一份提纲》的“五、朝霞”中,他要以“印度幻象”“为始原,根底和材料,为富有,长出‘彻底’的直

[1]901

观”,并“提高生存的深度与生存的深刻”,而此处这种对风格的直观摹仿而不是对幻象的摹仿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

关于那些终于为王的少数——主要是歌德和但丁,对于前者,在1987年11月14日的日记中,海子说“现在和这两年,我在向歌德学习精神和诗艺,但首先是学习生活”,但又表示“对于生活是什么……

[1]882

该怎样地生活?确实也是茫然而混沌”。尽管作

这与其说是学习的结果,不如说是无师自通的自我

评说。对于前一句,荷尔德林是神性的使徒温和地受难,或具有一种受难后的平和,在大地上的风景中发现了天国光辉的深沉投射。他的痛苦从来没有加热到燃烧的地步,在神圣的黑夜中,他最孤独时只是像个神圣的哑巴,这也因此可以解释后来他虽然疯狂却没有自杀,是海子钟爱的那些短命天才中活得最长的。对于后一句,荷尔德林要求诗歌语言是一种

[3]

“精纯的以美的方式得到描述的情感的语言”。这与海子从荷的诗篇中得出的“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的认识也差异甚大。所以,虽然他俩是神所规定的同一种受难,称之为天才——孤独,但却是神肩上的两个雷霆,一个叫光,一个叫火。也因此,对这一系列的诗歌王子们,海子第一热爱的是因为他们的气质和才华而导致的悲剧性命运。在诗论中,他认为“他们悲剧性的存在是诗中之诗”,而“他们美

[1]896好的毁灭就是人类的象征”;在他的诗中,有时

[1]917

则不顾诗意地大声喊道:“我永久永久怀念着你,不

[1]313

幸的兄弟,荷尔德林!”(《不幸—给荷尔德林》)他第二热爱的仍还是类似于命运的浪子生涯。例如,他说:“有时,我甚至在一刹那间,觉得雪莱或叶赛宁的某些诗是我写的。我与这些抒情主体的王子们已

[1]897

经融为一体”,“他们悲剧性的抗争和抒情,本

[1]896身就是人类存在最为壮丽的诗篇”。但对前者,

他在1986年的远方折下的是“草原上野花一片”

(《九月》),而青海湖则是一块用于熄灭他的爱情的含盐的忧伤的宝石(《七月不远》),那时,他是一个失意的浪子。在这个时期不到20首短诗中,杰作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过去的100首。但表面上这种光芒没有维持,短暂而耀眼的光华随即被1987年五月麦地的痛苦光芒所遮盖和暂时遗忘,只有在他觉察到季节的转换的时刻才重新集合(《秋》)。但在1988年七八月间的第二次的漫游,被全世界的爱情所遗忘,这个穷孩子深情地称青海湖为他的“绿色小公主”(《绿松石》),请求这“青海的公主”把他“抱在怀中”(《青海湖》),而不用请求,西藏这块“坐满整个天空的孤独的石头”(《西藏》)给他戴上了冰凉的雪山作他的王冠。而他的头颅中的幻景此时“大火照耀,火光中心,雨雪纷纷”(《太阳・弥赛亚》)。他“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太阳・诗剧》),在《太阳・弥赛亚》中,他是诗国中的基督,他开始回顾自己短暂的青春,他草率地在一处未知的地方架好了“通往天堂的天梯”,但“坐在天堂,坐在天梯上”,看到的是有着“望不到边的金帐”的荒凉草原,是他最后的诗篇中“天堂的大雪纷纷”。哦,在蒙藏高地,谁说孤独不是一部诗,死亡不是尖锐疼痛的诞生!

我猜测他更爱的是雪莱这个富于“纯洁气质”的名字

本身(就像他喜欢称自己的“女儿”叫“波兰”,只是喜欢这个音节,而与那个国家关系不大一样);而对同样由“村庄公主”生下的诗人叶赛宁,他不但为他写下了从来没有为某个个人(除了《给母亲》)写过的九节的组诗,而且在笔者看来在这类诗中是少见的优秀。海子为他献上了他最挚爱的事物:野花的村庄,乡村的云、少女、故乡、浪子、绝命和天才。这些词语或者是他们的歌声,或者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之于海子,不是“王”和“老师”,而是“麦地里的好兄弟”,常常在“五月的麦地”里,被一人独坐的海子梦见,那时候,“大地上布满了哀伤的村庄”

[1]353

3 海子与蒙藏高地

没有上面谈到的这三类诗人或诗歌,我们仍拥有一个优秀的乡村歌手叫海子,可是如果没有草原和西藏,我们将缺少一个神性的王。在两次途经草原戈壁的西藏之行后,草原、牧场、湖泊、马匹、野花、大雪、雪山、岩石、羊群、远方、神、天堂、遥远——这些词语像羔羊一样被领进了他的诗篇,他此时的诗歌开始变得明亮,但益发荒凉。他神性的目光投注之处,贫穷的变成了圣洁的,混沌的变成了雪白的,悲痛的变成了美丽的,但孤独的更加孤独,如高出雪山的天堂中高飞的“雪白的鸟”(《青海湖》)。海子写于1986年5月的长诗《太阳・断头篇》是混沌的、盲目的,完全不得要领。当他说“大雪”的时候,平凡得令人沮丧,说在“考虑真正的史诗”则令人发笑。他写到了喜马拉雅,并把湿婆这样的大神安置在那里,但实际效果却显得像是在描述一位近似巫婆的神及其巢穴。为了追求深度,则有始无终地邀请来了这块不产史诗的土地上众多农业社会的抽象符号或半仙,哪怕为了表现痛苦与惨烈而一刀砍下了“战士”的头颅,效果依旧有限。这一切难道是因为那时他还未见识过1986年夏天真正的雪的故乡,草原的故乡?但

[4]

是,说“‘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也

4 其他与结语

现在谈谈他自杀时携带的书包内的其他三本书。关于《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除了在《太

阳・土地篇》的第五章“原始力”中他似乎擂响了康拉德《黑暗深处》中神秘、狂野、令人恐怖的鼓声(两者写到鼓声都一样提到了跳舞的心脏),海子在诗中从没为它们写过一个字。他倒是在1986年8月写了一首给梭罗——《梭罗这人有脑子》,从题目看就算不上成功之作,因为一个注定在俗世失意的人是不该像这样作世故的评判的。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他黄金的嗓子发出的有生铁味的声音,因为在两个月后的十月,第一次失恋的打击就捂灭了所有他在尘世点起的烟火[5]。从那以后,等他再次谈及梭罗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那个瓦尔登湖边自给自足的清教徒隐士,在《太阳・土地篇》晦暗的有着杀伐气的第一章第六歌咏中,他让梭罗和陶渊明携手逃亡,成为类似采薇首阳的饥饿义士。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窥见差不多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天才诗人开始痛苦地起飞时,是如何由碎瓦变成有着凄厉棱角的钻石,反射着他内心时常变换的炽热幻景。这里首先是像湖水一样清贫而淡泊地融入自然的苦行风度契合了海子性格的部分本相,然后海子为他在自己的诗歌炼狱中安排下了一个位置。这三本书如果说有什么共同

并不完全确切——不是所有的远方都点化与提升了他的诗篇,并且同时由于爱情这种俗世幸福的失却,才使得海子在1986年的夏天短暂地,并最终在1988年的夏天之后持久地成为远方的痛苦的情人。

之处的话,那就只好说是英雄主义,或是向着自然,或是向着历史:人类的洪荒时代,或是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奋力掘进。海子曾说“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

[1]897

块麦地。而所有这些远方的事物因为爱情的缺席而

[1]409

“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他的孤独就在这两者之间流浪和受难,不停地咳出宝石和血泪。

参考文献:

[1]海子.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西川.怀念[C]//周俊.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306

[3]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M].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5:235

[4]王一川.海子:诗人中的歌者[C]//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l999:248-239

[5]参见燎原.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131-134

(责任编辑:宗蔚)

,那么,写完“用尽了天空和海水的长诗”

[1]802

(《太阳・弥赛亚》)的海子,携带着镌刻了西方古代

和现代英雄们神一样行动力的四部书走向死亡,死亡此时是否是海子心目中最卓绝的行动的勇气?当暴力的轮子碾过他的身体,铁轨难道就是他诗中通往太阳的天梯?

对于海子,史诗(圣典)和王者型诗歌巨匠是他诗歌野心的两类引擎;诗歌王子们是想起来令人有些感伤的断章和在长诗中不太派用场的异姓兄弟;蒙藏高地则是海子在高原上发现的令人发疯的另一(上接第40页)这里已经为王龙家族的兴衰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在赛珍珠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王龙一家的日常琐碎,被这些极富口语色彩的时间节点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零碎却不散乱,事多却很有序,看似无心写就,实则有意为之,首部曲中主要表现了王龙的生活场景,而作为一个农民的王龙,作为一个视土地为命的王龙,他的生活就是零零碎碎,日复一日,碎散的时间节点拼凑了王龙的一生,也拼就了首部曲的脉络。

或许赛珍珠亦为王龙的庸碌一生感到倦怠,特意为他补充了阿兰这样一个人物,寡言少语,辛苦一生的阿兰并未占去多少笔墨,正如她在王龙家的地位一样,做着辛苦的活,享着最少的福。乍看之下,阿兰的人生在《大地》中并非浓墨重彩,但字里行间,特别是赛珍珠有意无意地牵来往日的时间之维,将读者的视线立体化,将阿兰的悲苦一生作昙花一现,最典型的一处便是当阿兰领着孩子们在街头行乞时,王龙和孩子们对阿兰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乞讨声感到惊讶,阿兰却平静地说到“我小时候这样讨过,而且讨得到。那年也是这样的荒年,我被卖去做了丫

[3]61头”。王龙和孩子们的惊讶与阿兰的平静形成了

在以王龙的人生为主维的《大地》首部曲中,阿兰的人生与王龙的人生自结婚之日起出现交集,并相互

糅合在一起,使得王龙粗放庸碌的生命之中,呈现出一丝细腻与温情。

4 结语

《大地》三部曲谋篇甚大,叙事上的独到之处很多,而时间维线的灵活运用当属其中的典型之一。赛珍珠以其独特匠心,用时间细络围绕着时间主维,将琐碎点滴串联在宏大时代之轴上,将这幅巨大的画卷绣制得斑斓壮阔,远近有致,也拓展了文本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霜.从小说到电影:《大地》叙事基调之转变[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47-258

[2]孙宗广.大地上的性格:循环怪圈与超越之路——读赛珍珠《大地》三部曲[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30

[3]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9

[4]霍九仓.论赛珍珠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民俗手法——以《大地》中王龙为例[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33-238

[5]梁志芳.“三重”杂合与文学翻译——《大地》的中译研究

[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72-278

[6]李铭.“大地”上的女人——简评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

女性形象——阿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8-120

(责任编辑:宗蔚)

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之中,在阿兰“小时候”的一言

带过中,读者仿佛看见了时间的闪回,刹那之间,便看尽阿兰从前的种种辛酸。这样的时间闪回并非无足轻重,因为正是这样的闪回,拓展了文本的厚度与深度,使得无限深意蕴于文字之外。“正是由于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妇女的了解,以及她娴熟的运用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才使得阿兰成为《大地》中的经典人物,也使得《大地》这部作品更为厚重。”

[6]

 第26卷第4期 2011年4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Vol.26,No.4Apr.2011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1.04.020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周 勇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海子与西方圣典和巨匠、西方抒情诗人以及蒙藏高地的关系三个视点,透视出异质文化对于海子及其诗作的意义所在,重新认识和定位了海子的诗歌身份。通过将以上研究与关于海子失恋挫折的观察相结合,解释了其相应诗篇中澄明孤独的神性之所由,以及其不同时期诗歌意象的分类及其质态的升华变化的原因。关键词:海子;诗歌;比较视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1)04-0062-04

  海子的抒情短诗无人能够模仿,那是一些抱着我们的良心在大地上痛苦疾走的句子和诗篇,简朴的诗行却会久久拷问着你。海子的诗歌何以放射出如此纯粹的光芒?对此或许可以做出多种探询,找到多种元素,考察他诗歌中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是种种解索努力中的一种,以此我们可以观察对海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的异质文化,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延伸并重构了他麦地里的乡愁和原初的农业抒情。

时身边带了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还有他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被放在

[2]门边的桌子上”(大约是因为携带不便)。其中没有

一本中国文人的作品或民族神话。有准备地赴死前所带的书应该是有所选择的,很可能是比较珍视的。姑且这么认为吧,尽管其中也没有一本是他“更珍惜的”那些诗歌王子的作品。

在海子提到《圣经》时,特别注明了是其中的《旧约》,他在《黎明(之一)》这首诗中写道:“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圣书下卷肮脏而欢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可见,他更把《旧约》作为他所珍视的神圣经典。可直观上看,从《旧约》中海子只抽取了有限的武器,我们比较有把握地认为自《旧约》的词汇和意象是“天堂、神(或类似的上帝、父、王)、葡萄园”,或许可以加上“黎明、鲜血”和很可能来自仪式而非典籍的“杯子”(与诗歌和诗歌王子的死亡有关)。这个结果令人沮丧,而和这部西方古老的经书相关的短诗,海子要么被自己的焦灼所抽打,表现得极其出色,以至完全成了自己心灵的痛苦祭坛,要么直接以主的名字作标题(如《耶稣》),叙述得十分乏味。至于长诗,因为就像在赤红的顽石中不时有灼灼的野花和宝石样的断章,所以一方面因为质地坚硬和凡人无法坚持的烈度,我们不好评判,另一方面出于对那些悲痛的断章的热爱,我们也不忍做否定的断言。如果说《旧约》一方面是希伯来民族上古时代与神所签订的巨大而不朽的神圣契约,另一方面是在子孙的头脑中播下一个永受赞美的沉重又刚愎的神,使他们的头脑不会因无所服从和皈依而失重

1 海子与西方圣典和巨匠

当展开海子相关的阅读书目,会发现在这张地图上,仅就海子的外国文学阅读视野而言,覆盖范围之广对任何一个想作此探究的人都不是一桩轻松事。不过,在他不多的诗论中,海子在他篇幅最长也最完整的《诗学:一份提纲》里将他所敬佩的诗人(史诗)分作了三个等级:(1)登上了西方诗歌王国王座的富于某种旷世品性的“亚当型巨匠”。这包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他们是“伟大的峰顶,诗歌王子角逐的宝座,可望而不可及”。(2)他更珍惜的“那些没有成为王的王子。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3)“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人类的集体回忆和造型”。他大概列举了一下: 金字塔; 敦煌佛教艺术; 《圣经・旧约》; 两大印度史诗和奥义书; 荷马两大史诗和《古兰经》及一些波斯的长诗汇集

[1]889-901

还可以把问题开始得更明了一些。1989年3月26日下午3点半,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自杀

收稿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周勇(1972-),江苏沛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逾矩,那么相应地,海子的长诗在与《旧约》的僵持中继承的除了不可言说的庞大幻景,也许只是怒气。他的被怒气劈开的疼痛的身体带着对母亲、家园(村庄——刀子一样割着他良心的)、公主(妹妹,少女)的无限热爱与绝望(这种本应是怨恨的绝望来自于他最热爱的事物,同时不能成为他构筑史诗的原始元

[1]606

素),在他的诗歌王国中“骑着我的头颅”狂奔而

为学习的成果之一,他写出了自己结构匀整、激情丰

沛的诗剧:《太阳・弑》,但区区50页的篇幅和类似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乃至他并不擅长的宫廷阴谋故事,都不足以使他跻身王者的行列。他又说:“我和但丁不一样,我在这样早早的青春中就已步入地狱

[1]883

的大门。”但丁经历了放逐的穷愁潦倒,近50岁写作《神曲》,凭借爱情的牵引,由地狱而天堂。而海子系命于平原上的麦子,在史诗野心的炙烤下,被两次失败的爱情(尤其是结束于1986年8月的第一次)烧伤,在继续对爱情和村庄进行天才言说的同时,又开始以青春、诗才、疲惫以及痛苦做燃料,进行太阳七部书的写作,走向他力不能任但似乎又无法逃脱的命运——向着太阳和火的一次性自杀式飞翔。在歌德和但丁的映照下,我们再次无比清楚地看到海子无疑仍还是一位极为优秀的抒情诗人。

来又暴走而去。一路收容着工匠、流浪汉、疯子、小

鸟、巫祝、祭司、王和一些图腾符号,这样一些在他看来可以进入大诗的事物,而且其中不乏耶和华一再要“治死”的异教偶像。《旧约》作为“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对于海子首先是无法企及的典范,紧接着成了令他走火入魔乃至疯狂的一种标高,因为仍是在他的那篇诗论中,他曾经描述过他隐约的野心与“欣喜和预感”:“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个人巨匠的创造之手以后,是否又会在20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

[1]901

造?!”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真是一个雄心

[1]901

2 海子与西方抒情诗人

在那些海子认为已与他们“融为一体”的“抒情主体的王子们”中,他专门为荷尔德林写了一篇文章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和一首叫做《不幸》的诗。荷尔德林是把自然当成神殿的诗人,当海子在西藏的雪山间发现了自己的神殿后,他毫不犹豫地像一个傻孩子热爱自己白痴的兄长一般爱上了荷尔德林,但在海子的诗歌历险中,荷尔德林却只是一个短暂的旅伴。海子通过直觉和本能正确地把荷尔德林和凡高引为同类,在阐释荷尔德林时大部分时候也是正确的,但在说到从荷尔德林那里得到的启示时,他显然学到了过多的东西,例如“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1]917

勃勃的角斗场。

情形与此略近的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它那夸张的富于装饰性的酥软的语言、缓慢的节奏以及明确的叙事性,阅读起来也许更令人愉快,但那只是一件镶满宝石的刀鞘,砍下来前要令人眼花缭乱地舞动很久,及至真地触及到脖子反而没什么看头了,这和海子那种刀劈斧砍般的句子差异甚大。如果海子某个时刻翻阅着这部史诗,而且要摹仿它的风格进行写作的话,你看到这么一小段时是很容易觉察到的。譬如他的《太阳・土地篇》的第11章“土地的处境与宿命”。这里海子突然放弃了一贯的不由分说的疼痛激烈的抒情,转而尝试古代史诗风格的叙事。在诗中,他将土地的处境具像为一位不断沦落成寡妇的苦命妇人的不幸遭遇,并且非常显眼地在这一章的头一句就交代:这位女子是出身本很高贵的“婆罗门女儿”。这不但在笔者看来是一处要不得的软肋,而且似乎也违背了海子的原则:在《诗学:一份提纲》的“五、朝霞”中,他要以“印度幻象”“为始原,根底和材料,为富有,长出‘彻底’的直

[1]901

观”,并“提高生存的深度与生存的深刻”,而此处这种对风格的直观摹仿而不是对幻象的摹仿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

关于那些终于为王的少数——主要是歌德和但丁,对于前者,在1987年11月14日的日记中,海子说“现在和这两年,我在向歌德学习精神和诗艺,但首先是学习生活”,但又表示“对于生活是什么……

[1]882

该怎样地生活?确实也是茫然而混沌”。尽管作

这与其说是学习的结果,不如说是无师自通的自我

评说。对于前一句,荷尔德林是神性的使徒温和地受难,或具有一种受难后的平和,在大地上的风景中发现了天国光辉的深沉投射。他的痛苦从来没有加热到燃烧的地步,在神圣的黑夜中,他最孤独时只是像个神圣的哑巴,这也因此可以解释后来他虽然疯狂却没有自杀,是海子钟爱的那些短命天才中活得最长的。对于后一句,荷尔德林要求诗歌语言是一种

[3]

“精纯的以美的方式得到描述的情感的语言”。这与海子从荷的诗篇中得出的“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的认识也差异甚大。所以,虽然他俩是神所规定的同一种受难,称之为天才——孤独,但却是神肩上的两个雷霆,一个叫光,一个叫火。也因此,对这一系列的诗歌王子们,海子第一热爱的是因为他们的气质和才华而导致的悲剧性命运。在诗论中,他认为“他们悲剧性的存在是诗中之诗”,而“他们美

[1]896好的毁灭就是人类的象征”;在他的诗中,有时

[1]917

则不顾诗意地大声喊道:“我永久永久怀念着你,不

[1]313

幸的兄弟,荷尔德林!”(《不幸—给荷尔德林》)他第二热爱的仍还是类似于命运的浪子生涯。例如,他说:“有时,我甚至在一刹那间,觉得雪莱或叶赛宁的某些诗是我写的。我与这些抒情主体的王子们已

[1]897

经融为一体”,“他们悲剧性的抗争和抒情,本

[1]896身就是人类存在最为壮丽的诗篇”。但对前者,

他在1986年的远方折下的是“草原上野花一片”

(《九月》),而青海湖则是一块用于熄灭他的爱情的含盐的忧伤的宝石(《七月不远》),那时,他是一个失意的浪子。在这个时期不到20首短诗中,杰作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过去的100首。但表面上这种光芒没有维持,短暂而耀眼的光华随即被1987年五月麦地的痛苦光芒所遮盖和暂时遗忘,只有在他觉察到季节的转换的时刻才重新集合(《秋》)。但在1988年七八月间的第二次的漫游,被全世界的爱情所遗忘,这个穷孩子深情地称青海湖为他的“绿色小公主”(《绿松石》),请求这“青海的公主”把他“抱在怀中”(《青海湖》),而不用请求,西藏这块“坐满整个天空的孤独的石头”(《西藏》)给他戴上了冰凉的雪山作他的王冠。而他的头颅中的幻景此时“大火照耀,火光中心,雨雪纷纷”(《太阳・弥赛亚》)。他“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太阳・诗剧》),在《太阳・弥赛亚》中,他是诗国中的基督,他开始回顾自己短暂的青春,他草率地在一处未知的地方架好了“通往天堂的天梯”,但“坐在天堂,坐在天梯上”,看到的是有着“望不到边的金帐”的荒凉草原,是他最后的诗篇中“天堂的大雪纷纷”。哦,在蒙藏高地,谁说孤独不是一部诗,死亡不是尖锐疼痛的诞生!

我猜测他更爱的是雪莱这个富于“纯洁气质”的名字

本身(就像他喜欢称自己的“女儿”叫“波兰”,只是喜欢这个音节,而与那个国家关系不大一样);而对同样由“村庄公主”生下的诗人叶赛宁,他不但为他写下了从来没有为某个个人(除了《给母亲》)写过的九节的组诗,而且在笔者看来在这类诗中是少见的优秀。海子为他献上了他最挚爱的事物:野花的村庄,乡村的云、少女、故乡、浪子、绝命和天才。这些词语或者是他们的歌声,或者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之于海子,不是“王”和“老师”,而是“麦地里的好兄弟”,常常在“五月的麦地”里,被一人独坐的海子梦见,那时候,“大地上布满了哀伤的村庄”

[1]353

3 海子与蒙藏高地

没有上面谈到的这三类诗人或诗歌,我们仍拥有一个优秀的乡村歌手叫海子,可是如果没有草原和西藏,我们将缺少一个神性的王。在两次途经草原戈壁的西藏之行后,草原、牧场、湖泊、马匹、野花、大雪、雪山、岩石、羊群、远方、神、天堂、遥远——这些词语像羔羊一样被领进了他的诗篇,他此时的诗歌开始变得明亮,但益发荒凉。他神性的目光投注之处,贫穷的变成了圣洁的,混沌的变成了雪白的,悲痛的变成了美丽的,但孤独的更加孤独,如高出雪山的天堂中高飞的“雪白的鸟”(《青海湖》)。海子写于1986年5月的长诗《太阳・断头篇》是混沌的、盲目的,完全不得要领。当他说“大雪”的时候,平凡得令人沮丧,说在“考虑真正的史诗”则令人发笑。他写到了喜马拉雅,并把湿婆这样的大神安置在那里,但实际效果却显得像是在描述一位近似巫婆的神及其巢穴。为了追求深度,则有始无终地邀请来了这块不产史诗的土地上众多农业社会的抽象符号或半仙,哪怕为了表现痛苦与惨烈而一刀砍下了“战士”的头颅,效果依旧有限。这一切难道是因为那时他还未见识过1986年夏天真正的雪的故乡,草原的故乡?但

[4]

是,说“‘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也

4 其他与结语

现在谈谈他自杀时携带的书包内的其他三本书。关于《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除了在《太

阳・土地篇》的第五章“原始力”中他似乎擂响了康拉德《黑暗深处》中神秘、狂野、令人恐怖的鼓声(两者写到鼓声都一样提到了跳舞的心脏),海子在诗中从没为它们写过一个字。他倒是在1986年8月写了一首给梭罗——《梭罗这人有脑子》,从题目看就算不上成功之作,因为一个注定在俗世失意的人是不该像这样作世故的评判的。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他黄金的嗓子发出的有生铁味的声音,因为在两个月后的十月,第一次失恋的打击就捂灭了所有他在尘世点起的烟火[5]。从那以后,等他再次谈及梭罗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那个瓦尔登湖边自给自足的清教徒隐士,在《太阳・土地篇》晦暗的有着杀伐气的第一章第六歌咏中,他让梭罗和陶渊明携手逃亡,成为类似采薇首阳的饥饿义士。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窥见差不多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天才诗人开始痛苦地起飞时,是如何由碎瓦变成有着凄厉棱角的钻石,反射着他内心时常变换的炽热幻景。这里首先是像湖水一样清贫而淡泊地融入自然的苦行风度契合了海子性格的部分本相,然后海子为他在自己的诗歌炼狱中安排下了一个位置。这三本书如果说有什么共同

并不完全确切——不是所有的远方都点化与提升了他的诗篇,并且同时由于爱情这种俗世幸福的失却,才使得海子在1986年的夏天短暂地,并最终在1988年的夏天之后持久地成为远方的痛苦的情人。

之处的话,那就只好说是英雄主义,或是向着自然,或是向着历史:人类的洪荒时代,或是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奋力掘进。海子曾说“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

[1]897

块麦地。而所有这些远方的事物因为爱情的缺席而

[1]409

“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他的孤独就在这两者之间流浪和受难,不停地咳出宝石和血泪。

参考文献:

[1]海子.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西川.怀念[C]//周俊.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306

[3]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M].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5:235

[4]王一川.海子:诗人中的歌者[C]//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l999:248-239

[5]参见燎原.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131-134

(责任编辑:宗蔚)

,那么,写完“用尽了天空和海水的长诗”

[1]802

(《太阳・弥赛亚》)的海子,携带着镌刻了西方古代

和现代英雄们神一样行动力的四部书走向死亡,死亡此时是否是海子心目中最卓绝的行动的勇气?当暴力的轮子碾过他的身体,铁轨难道就是他诗中通往太阳的天梯?

对于海子,史诗(圣典)和王者型诗歌巨匠是他诗歌野心的两类引擎;诗歌王子们是想起来令人有些感伤的断章和在长诗中不太派用场的异姓兄弟;蒙藏高地则是海子在高原上发现的令人发疯的另一(上接第40页)这里已经为王龙家族的兴衰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在赛珍珠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王龙一家的日常琐碎,被这些极富口语色彩的时间节点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零碎却不散乱,事多却很有序,看似无心写就,实则有意为之,首部曲中主要表现了王龙的生活场景,而作为一个农民的王龙,作为一个视土地为命的王龙,他的生活就是零零碎碎,日复一日,碎散的时间节点拼凑了王龙的一生,也拼就了首部曲的脉络。

或许赛珍珠亦为王龙的庸碌一生感到倦怠,特意为他补充了阿兰这样一个人物,寡言少语,辛苦一生的阿兰并未占去多少笔墨,正如她在王龙家的地位一样,做着辛苦的活,享着最少的福。乍看之下,阿兰的人生在《大地》中并非浓墨重彩,但字里行间,特别是赛珍珠有意无意地牵来往日的时间之维,将读者的视线立体化,将阿兰的悲苦一生作昙花一现,最典型的一处便是当阿兰领着孩子们在街头行乞时,王龙和孩子们对阿兰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乞讨声感到惊讶,阿兰却平静地说到“我小时候这样讨过,而且讨得到。那年也是这样的荒年,我被卖去做了丫

[3]61头”。王龙和孩子们的惊讶与阿兰的平静形成了

在以王龙的人生为主维的《大地》首部曲中,阿兰的人生与王龙的人生自结婚之日起出现交集,并相互

糅合在一起,使得王龙粗放庸碌的生命之中,呈现出一丝细腻与温情。

4 结语

《大地》三部曲谋篇甚大,叙事上的独到之处很多,而时间维线的灵活运用当属其中的典型之一。赛珍珠以其独特匠心,用时间细络围绕着时间主维,将琐碎点滴串联在宏大时代之轴上,将这幅巨大的画卷绣制得斑斓壮阔,远近有致,也拓展了文本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霜.从小说到电影:《大地》叙事基调之转变[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47-258

[2]孙宗广.大地上的性格:循环怪圈与超越之路——读赛珍珠《大地》三部曲[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30

[3]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9

[4]霍九仓.论赛珍珠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民俗手法——以《大地》中王龙为例[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33-238

[5]梁志芳.“三重”杂合与文学翻译——《大地》的中译研究

[C]//许晓霞.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72-278

[6]李铭.“大地”上的女人——简评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

女性形象——阿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8-120

(责任编辑:宗蔚)

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之中,在阿兰“小时候”的一言

带过中,读者仿佛看见了时间的闪回,刹那之间,便看尽阿兰从前的种种辛酸。这样的时间闪回并非无足轻重,因为正是这样的闪回,拓展了文本的厚度与深度,使得无限深意蕴于文字之外。“正是由于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妇女的了解,以及她娴熟的运用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才使得阿兰成为《大地》中的经典人物,也使得《大地》这部作品更为厚重。”

[6]


相关内容

  • 海子留给了我们什么
  • 海子留给了我们什么 为纪念海子去世20周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海子诗全集>,这对燃烧着诗歌灵魂的人们,特别是海子的崇拜者们,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思索,在这类消息后面的追贴,就有不少有一定深度的思考.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对海子诗歌和海子本人的深入解读. 当然这一信息也触动了我 ...

  • 海子诗歌理想
  • 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 ...

  • 尼采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5卷第6期2006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 25No . 6200 ...

  • 关于诗歌建设与理想--兼论海子.顾城诗歌意义
  • 关于诗歌建设与理想--兼论海子.顾城诗歌意义 [ 10-10-09 13:11:00 ] 作者:金鑫 邱潋青 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 诗歌 理想 论文摘要:文章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视角,历史客观地分析文化工业q-q-国先锋诗歌现状.存在的问题噩其根源.认为诗歌的理想建设在于诗歌本质的回归在于心曼的陈述. ...

  • 论海子的精神气质与诗歌内涵
  • 文学课程论文 20**-20**学年第2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老师: 海子--你这孤独的王 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对海子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的形成,依据海子的诗论来分析其建立在赤子情怀上的诗歌内涵,并探讨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以及对海子死因的分析.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 ...

  • 长文:海子: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 2015-12-18 04:00 | 豆瓣:waits 1 二十五岁的一生.十五岁从皖南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期间除了两次西北之行和一次南方之旅外,主要是在北京郊区的小城昌平教书度日: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七年之后骤然将生命自行结束:在其短促的.为整个八十年代所覆盖的诗人 ...

  • 专题阅读:海子,不死的歌者--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 海子: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我不想成为一名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为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 1989年2月 2009年3月26日,查曙明发布了他写给哥哥海子的一封信. 邮寄地址:太阳,天堂.收信人:查海生(哥收).他 ...

  • 海子--麦地与诗人赏析
  • <麦地与诗人>赏析(清泉与一棵开花的树合作) 海子离开我们有17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个梦,失去了一个回声,失去了一棵会思考的空气中的"麦子".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 ...

  •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海子爱情诗 并非都来自想象
  • 今年是海子去世25周年.日前,首届海子诗歌奖在北京揭晓,诗人寒烟等获奖.海子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在25岁时自杀离世,留下许多爱情诗名篇.海子的感情世界是个谜,他反复吟咏的女性对象是否是主观的想象?近日,本报记者连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海子研究专家张清华,他明确表示:海子爱情诗并非都来自想象,他与多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