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分析III)教案

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分析III) 教案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一次课

(2学时)

绪论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意义、对象和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与意义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

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着重介绍本学科在临床药学研究中的意义。

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血液是体内药物分析的主要对象。除血液外,尚有尿液、唾液、毛发和脏器等较为常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

体内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分析方法学研究,探讨各种方法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中的规律性问题。并简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在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的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探讨生物样品的特点及分析目的与分析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简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热点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内药物分析这一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发展概况,以及当前本学科的热点问题。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吸收

主要回顾药物的胃肠道吸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药物的其他途径吸收过程不作具体介绍。 药物的分布

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与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血流量与膜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等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药物的生物转化

探讨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及过程、药物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以及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药物的排泄

主要介绍药物的肾排泄、胆汁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其他排泄途径不作具体介绍。

教材:

李好枝主编《体内药物分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及期刊:

陆明廉主编《血药浓度测定与临床应用》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Sadee W, et al. Drug Level Monitoring

Charmerlain G. Analysis of drug in biological fluids

药物分析杂志

药学学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Journal of Chromatogr B

Clinical Chemistry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本章参考书:

吴如金主编.《体内药物分析》

王丽.介绍美国一个独特的TDM 模式.中国药学杂志,1993,28(8):505

陈刚.近五年来TDM 的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3):127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二次课

(2学时)

第二章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

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血药浓度的变化与药理作用“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本节从药物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性、游离药物浓度与药效关系、活性代谢物与药效的关系、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四方面简要介绍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大多数药物的药理作用是体内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血药浓度可间接反映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成为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作用规律的重要参数。

本节根据血药浓度及药理效应的影响因素探讨血药浓度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系,并给出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

峰值血药浓度(Cmax )

达峰浓度(Tmax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表现分布容积(Vd )

半衰期(t1/2)

稳态血药浓度(Css )

治疗药物监测

从以下四方面简要介绍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原则及其发展概况: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原则

监测的药物种类

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与展望

血药浓度测定种类

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总浓度的测定

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

药物活性代谢物的测定

对映体药物的测定

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测定

本章主要参考书:

Malcolm Rowland, et al. 著. 彭彬主译《临床药动学》

徐叔云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莱文主编《治疗药物监测》

凌树森主编《治疗药物监测新理论与新方法》

Melander A. Influence of food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rugs. Clinical Pharmacoki- netics. 1978, 3: 337

Tam YK.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first-pass meta- bolism. Clinical Pharmacoki- netics. 1993, 25 (4): 300

De Boer AG, et al. Rectal drug administratio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1982,7:285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三次课

(2学时)

第三章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制备与贮存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制备

体内药物分析采用的生物样品包括:血液、尿液、唾液、毛发、脏器组织、乳汁、精液、脑脊液、泪液、胆汁、胃液、胰液、淋巴液、粪便等生物的体液、组织和排泄物。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液中的血浆和血清。

本节主要详细介绍血液(血浆、血清及全血)和尿液、唾液、组织和毛发等较为常用生物样品的特点、应用、采集与制备方法,简要介绍乳汁和精液的特点与应用情况。

生物样品的贮存与处理

简要介绍血浆、血清、尿液、唾液等常用生物样品的处置与保存条件。

本章主要参考书:

Anil C, et al. Sample Pretreatment in The Trace Determination of Drugs in Biological Fluids.

Talanta, 1986,33(1): 67

Rolert K, et 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Saliva. Clin. Pharmacokinet, 1992, 23(5): 356 李章万,等.色谱分析中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药物分析杂志,1996,16(1):55 王学琳,等.毛发微量元素试样的预处理.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2):41 王贞贞,等.现代过滤技术——超滤技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6):284 李增标,等.液固萃取及其在样品处理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杂志,1990,10(8):184

Nicholas H, et al.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of drugs from biological matnics. J Chromatogr. A 2000, 885: 447

余自成,等.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1):76

第四次课

(2学时)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

在测定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时,除了少数情况将体液作简单处理后进行直接测定外,一般在测定之前要采取适当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实施分离、净化、浓集、化学衍生化等,从而为药物的测定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很难规定固定的程序和方式,而必须结合测定实际和具体要求,采取恰当的技术。

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

详细讨论各种去除蛋白质方法的原理、特点、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详细讨论液-液提取法和固相萃取法的特点、萃取条件、技术要求、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酸水解和酶水解技术的特点、条件及应用;

简要介绍经有机破坏法和各种化学衍生化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简要介绍经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膜萃取等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五次课

(2学时)

第四章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分析方法的设计依据

检索文献,了解待测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存在状况、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检测方法等相关资料,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分析目的与要求选择适当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 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按拟定方法进行试验,选择最佳分析条件,并对分析方法加以验证,以确认是否适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分析。

检测条件的筛选

使用标准物质,确定最佳检测条件和灵敏度。

分离条件的筛选

分别使用空白基质、模拟生物样品和实际样品,考察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和代谢物对测定的干扰。

本章主要参考书: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如金等编著.体内药物分析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刘文英主编.药物分析(第四版)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

USP(22). 第9补充版: 3448

Francois Vallee, etal. Deter- mination of ciprofloxacin in biological samples by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 mance liquid chromatogra- phy.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1986, 8(3): 340~345 Robin L Davis, etal. Pharmacokinetics of three oral formulations of cipro- floxacin.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notherapy, 1985, 28(1): 74~77

第六次课

(2学时)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

采用模拟生物样品和用药后的实际生物样品,对于所建立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行方法学的验证:

特异性——考察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物、伍用药物的干扰;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介绍标准曲线的制备方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准确度——介绍相对回收率与相对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限度要求;

精密度——介绍两种日内与日间RSD 的测定法、计算方法及限度要求;

定量限——介绍定量限的技术要求;

样品稳定性——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的稳定性; 提取回收率——介绍提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与要求;

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质控样品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七次课

(2学时)

第四章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应用示例

以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盐酸环丙沙星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为例,讨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过程。

第五章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在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II 课程中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本章主要简介TLC 、GC 和HPLC 的特点、GC 和HPLC 常用检测器的特点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相关应用。

第五章主要参考书:

王琴孙,等.窗口法在高效薄层色谱中的应用.色谱,1989,7(5):288

孙毓庆主编.薄层扫描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朱彭龄,等.直接进样分析固定相.中国药学杂志,1994,29(3):129

第八次课

(2学时)

第六章免疫分析法

概述

基本原理

主要讲授免疫竞争抑制原理、反应条件、竞争抑制曲线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特异性、可逆性和最适比例性。

基本条件

抗原及其制备——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特异性、半抗原、全抗原的概念及人工抗原的制备。 特异抗体的制备及鉴定——抗体的制备、滴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法。

方法分类

免疫测定法的分类体系。

放射免疫分析

RIA 的原理与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3H 和125I 的特点与标记方法。

F 与B 的分离技术——沉淀法、吸附法、固相法和双抗体法。

酶免疫分析法

标记酶与底物的选取原则和常用标记酶及其底物。

均相酶免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非均相酶免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简介。

荧光免疫分析

荧光免疫分析的类型与特点——简介

本章主要参考书: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如金等.酶标记免疫分析法及其在体液中药物测定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3:129

巴德年主编.当代免疫技术与应用

Thomas M. Li, et al. Homogeneous substrate- labeled fluorescent immuno- assay for theophylline in serum. Clin Chem, 1981, 27(1): 22

E Toivonent, et al. Two-site time-resolved immunofluorometic assay of sulin in human. Clin Chem, 1986, 32(41): 637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九次课

(2学时)

第七章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简介

手性药物的HPLC 法

概述

不同手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展望

柱切换HPLC 法

原理与方法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联用技术

HPLC-MS 联用技术

概述

接口装置与离子化方式

质量分析器

将现有HPLC 流动相用于LC/MS时的注意事项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参考书:

何煦昌.手性药物的进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11):519

Nerurkar SG, et al. Bioeguivalence of racemic drugs. J Clin Pharmacol, 1992, 32(10): 9352

Wyss R,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tinoids in biological fluids by HPLC using column switching. J Chromatogr, 1988, 431(2): 297

Lee MS, et al. LC/MS application in drug develop- ment. Mass Spectrom Rev, 1999, 18(1): 187

第十次课

(2学时)

自学内容:

光谱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其他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内分析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体内分析

组织胺H2受体阻断剂的体内分析

内源性雌性甾体激素的体内分析

在上述内容中任选一项,并独立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40%)。

本章主要参考书:

近10年内中外相关期刊杂志

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分析III) 教案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一次课

(2学时)

绪论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意义、对象和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与意义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

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着重介绍本学科在临床药学研究中的意义。

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血液是体内药物分析的主要对象。除血液外,尚有尿液、唾液、毛发和脏器等较为常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

体内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分析方法学研究,探讨各种方法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中的规律性问题。并简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在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的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探讨生物样品的特点及分析目的与分析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简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热点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内药物分析这一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发展概况,以及当前本学科的热点问题。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吸收

主要回顾药物的胃肠道吸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药物的其他途径吸收过程不作具体介绍。 药物的分布

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与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血流量与膜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等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药物的生物转化

探讨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及过程、药物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以及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药物的排泄

主要介绍药物的肾排泄、胆汁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其他排泄途径不作具体介绍。

教材:

李好枝主编《体内药物分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及期刊:

陆明廉主编《血药浓度测定与临床应用》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Sadee W, et al. Drug Level Monitoring

Charmerlain G. Analysis of drug in biological fluids

药物分析杂志

药学学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Journal of Chromatogr B

Clinical Chemistry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本章参考书:

吴如金主编.《体内药物分析》

王丽.介绍美国一个独特的TDM 模式.中国药学杂志,1993,28(8):505

陈刚.近五年来TDM 的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3):127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二次课

(2学时)

第二章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

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血药浓度的变化与药理作用“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本节从药物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性、游离药物浓度与药效关系、活性代谢物与药效的关系、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四方面简要介绍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大多数药物的药理作用是体内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血药浓度可间接反映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成为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作用规律的重要参数。

本节根据血药浓度及药理效应的影响因素探讨血药浓度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系,并给出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

峰值血药浓度(Cmax )

达峰浓度(Tmax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表现分布容积(Vd )

半衰期(t1/2)

稳态血药浓度(Css )

治疗药物监测

从以下四方面简要介绍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原则及其发展概况: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原则

监测的药物种类

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与展望

血药浓度测定种类

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总浓度的测定

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

药物活性代谢物的测定

对映体药物的测定

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测定

本章主要参考书:

Malcolm Rowland, et al. 著. 彭彬主译《临床药动学》

徐叔云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莱文主编《治疗药物监测》

凌树森主编《治疗药物监测新理论与新方法》

Melander A. Influence of food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rugs. Clinical Pharmacoki- netics. 1978, 3: 337

Tam YK.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first-pass meta- bolism. Clinical Pharmacoki- netics. 1993, 25 (4): 300

De Boer AG, et al. Rectal drug administratio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1982,7:285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三次课

(2学时)

第三章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制备与贮存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制备

体内药物分析采用的生物样品包括:血液、尿液、唾液、毛发、脏器组织、乳汁、精液、脑脊液、泪液、胆汁、胃液、胰液、淋巴液、粪便等生物的体液、组织和排泄物。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液中的血浆和血清。

本节主要详细介绍血液(血浆、血清及全血)和尿液、唾液、组织和毛发等较为常用生物样品的特点、应用、采集与制备方法,简要介绍乳汁和精液的特点与应用情况。

生物样品的贮存与处理

简要介绍血浆、血清、尿液、唾液等常用生物样品的处置与保存条件。

本章主要参考书:

Anil C, et al. Sample Pretreatment in The Trace Determination of Drugs in Biological Fluids.

Talanta, 1986,33(1): 67

Rolert K, et 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Saliva. Clin. Pharmacokinet, 1992, 23(5): 356 李章万,等.色谱分析中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药物分析杂志,1996,16(1):55 王学琳,等.毛发微量元素试样的预处理.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2):41 王贞贞,等.现代过滤技术——超滤技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6):284 李增标,等.液固萃取及其在样品处理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杂志,1990,10(8):184

Nicholas H, et al.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of drugs from biological matnics. J Chromatogr. A 2000, 885: 447

余自成,等.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1):76

第四次课

(2学时)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

在测定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时,除了少数情况将体液作简单处理后进行直接测定外,一般在测定之前要采取适当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实施分离、净化、浓集、化学衍生化等,从而为药物的测定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很难规定固定的程序和方式,而必须结合测定实际和具体要求,采取恰当的技术。

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

详细讨论各种去除蛋白质方法的原理、特点、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详细讨论液-液提取法和固相萃取法的特点、萃取条件、技术要求、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酸水解和酶水解技术的特点、条件及应用;

简要介绍经有机破坏法和各种化学衍生化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简要介绍经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膜萃取等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五次课

(2学时)

第四章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分析方法的设计依据

检索文献,了解待测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存在状况、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检测方法等相关资料,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分析目的与要求选择适当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 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按拟定方法进行试验,选择最佳分析条件,并对分析方法加以验证,以确认是否适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分析。

检测条件的筛选

使用标准物质,确定最佳检测条件和灵敏度。

分离条件的筛选

分别使用空白基质、模拟生物样品和实际样品,考察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和代谢物对测定的干扰。

本章主要参考书: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如金等编著.体内药物分析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刘文英主编.药物分析(第四版)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

USP(22). 第9补充版: 3448

Francois Vallee, etal. Deter- mination of ciprofloxacin in biological samples by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 mance liquid chromatogra- phy.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1986, 8(3): 340~345 Robin L Davis, etal. Pharmacokinetics of three oral formulations of cipro- floxacin.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notherapy, 1985, 28(1): 74~77

第六次课

(2学时)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

采用模拟生物样品和用药后的实际生物样品,对于所建立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行方法学的验证:

特异性——考察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物、伍用药物的干扰;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介绍标准曲线的制备方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准确度——介绍相对回收率与相对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限度要求;

精密度——介绍两种日内与日间RSD 的测定法、计算方法及限度要求;

定量限——介绍定量限的技术要求;

样品稳定性——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的稳定性; 提取回收率——介绍提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与要求;

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质控样品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七次课

(2学时)

第四章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应用示例

以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盐酸环丙沙星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为例,讨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过程。

第五章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在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II 课程中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本章主要简介TLC 、GC 和HPLC 的特点、GC 和HPLC 常用检测器的特点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相关应用。

第五章主要参考书:

王琴孙,等.窗口法在高效薄层色谱中的应用.色谱,1989,7(5):288

孙毓庆主编.薄层扫描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李发美主编.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朱彭龄,等.直接进样分析固定相.中国药学杂志,1994,29(3):129

第八次课

(2学时)

第六章免疫分析法

概述

基本原理

主要讲授免疫竞争抑制原理、反应条件、竞争抑制曲线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特异性、可逆性和最适比例性。

基本条件

抗原及其制备——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特异性、半抗原、全抗原的概念及人工抗原的制备。 特异抗体的制备及鉴定——抗体的制备、滴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法。

方法分类

免疫测定法的分类体系。

放射免疫分析

RIA 的原理与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3H 和125I 的特点与标记方法。

F 与B 的分离技术——沉淀法、吸附法、固相法和双抗体法。

酶免疫分析法

标记酶与底物的选取原则和常用标记酶及其底物。

均相酶免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非均相酶免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简介。

荧光免疫分析

荧光免疫分析的类型与特点——简介

本章主要参考书:

曾经泽主编.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吴如金等.酶标记免疫分析法及其在体液中药物测定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3:129

巴德年主编.当代免疫技术与应用

Thomas M. Li, et al. Homogeneous substrate- labeled fluorescent immuno- assay for theophylline in serum. Clin Chem, 1981, 27(1): 22

E Toivonent, et al. Two-site time-resolved immunofluorometic assay of sulin in human. Clin Chem, 1986, 32(41): 637

课程名称

体内药物分析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程性质

指定选修课

授课时数

20学时

授课对象

2000级药学专业第四学年7学期

制订日期

2003. 8

课次

授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九次课

(2学时)

第七章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简介

手性药物的HPLC 法

概述

不同手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展望

柱切换HPLC 法

原理与方法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联用技术

HPLC-MS 联用技术

概述

接口装置与离子化方式

质量分析器

将现有HPLC 流动相用于LC/MS时的注意事项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参考书:

何煦昌.手性药物的进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11):519

Nerurkar SG, et al. Bioeguivalence of racemic drugs. J Clin Pharmacol, 1992, 32(10): 9352

Wyss R,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tinoids in biological fluids by HPLC using column switching. J Chromatogr, 1988, 431(2): 297

Lee MS, et al. LC/MS application in drug develop- ment. Mass Spectrom Rev, 1999, 18(1): 187

第十次课

(2学时)

自学内容:

光谱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其他分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内分析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体内分析

组织胺H2受体阻断剂的体内分析

内源性雌性甾体激素的体内分析

在上述内容中任选一项,并独立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40%)。

本章主要参考书:

近10年内中外相关期刊杂志


相关内容

  • 重组人和大鼠醇脱氢酶.醛 酮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应用
  • · 778 · 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9, 44 (7): 778−784 重组人和大鼠醇脱氢酶.醛-酮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应用 高凌波1, 王金朝1, 2, 曾 苏1* (1. 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与代谢研究室, 浙江 杭州 310058; 2. 浙江 ...

  • 药物分析-提取方法
  • 1. 加速溶剂萃取并结合 LC-TOF/MS法(ASE-LC-TOF/MS)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清肝 散结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结合 LC-TOF/MS 技术对清肝散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分析,借助数据库自动匹配功能对色谱峰进行定性鉴别. 对清肝散结方中的 30 个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中药及复 ...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 ·方舟子· 经常听到有人声称自己从来不上医院,但很少有人敢说自己从来不吃药.一 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会患病.生了病就难免要和 药物打交道.现代医学已经为许多疾病提供了各种很有良效的药物,但是同样还 有许多疾病没有特效药甚至无药可治.因此,人们仍然需要不停地研发.寻找新 药. ...

  • 外科总论(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 外科学 一.填空题 1.外科疾病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它性质的疾病. 2.认为外科就是手术,手术解决一切,这种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损伤2.感染3.肿瘤4.畸形 5.不正确的6.有害的 一.填空题 1. ...

  • 金属药物的设计与应用
  • 金属药物的设计与应用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及理论的不断发展,单一学科方向的发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对人们所关注的健康问题.现在,医学.生物以及化学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快速发展,人们从细胞层次.基因层次及分子层次上逐步认识翻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 ...

  • 高等数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 高等数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数学方法在医药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药学科逐步由传统的定性描述阶段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发展.数学方法为医药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高等数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下文仅例举一些用高等 ...

  • 生物药分类系统
  •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 )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 ...

  • 执业药师网上继续教育答案
  • (所有题目均为单项选择) 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介质不包括:E A组胺 B缓激肽 C嗜酸粒细胞超化因子 D白三烯 E血小板活化因子 II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E A巨噬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浸润C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嗜中性粒细胞E红细胞浸润 超敏反应的本质:B A特殊的免疫应答B异常的免疫应答C正常 ...

  • 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 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浅析 周 铜 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根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的.国际上不同国家或国际高血压组织,如美国联合委员会(JNC),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指南委员会,在不同时间颁布了不同的高血压定义.我国也根据不同时期国情需要颁布了高血压诊断标准.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