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总结与心得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这不是本人的新发现,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1)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大家想一想,如果农民都富裕了,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有三农问题吗?

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穷有穷的原因,穷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这样,才好问病开方,对症下药。不然,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既是不加重病情,也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深奥。问题的关键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承认关于这个问题的事实和正视其中的科学道理。以愚人之见,中国农民之所以穷,不是干部队伍的政治觉悟不高,也不是区位和资源条件不好,更不是农民兄弟不够勤劳,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当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有助于鼓励生产性努力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加快;相反,当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给个体和组织留下太多非生产性努力的空间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抑或倒退;当个人的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当社会的激励机制弱化到个体无法容忍的地步时,人们要么是无所事事,要么离职另就或者远走他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4)当个人的正当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人们为什么要为之而奋斗、不辞辛劳呢?

从历史和形成机制上看,制度和激励机制的人们长期博弈的结果。政府作为公民契约的结果及意志代理人,培育和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是政府不可推卸责任的责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政府是权力的象征,但政府不是抽象的,政府的权力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手中,政府的理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知识化程度和理性水平。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要管理就要内行。”

(5)政府管理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不能依靠外行领导内行,而要成为内行,必须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真正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知识个体,真正成为知识渊博、事业心责任心强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专家。

“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历史上“知识存量的累计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长期变迁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6)计划经济年代没能解决中国治穷的问题,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制度知识和科学的经济理性,甚至一度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分子成了人人喊打的“臭老九”,尤其是决策层在经济体制的认识上存在着当时无法克服的意识形态刚性,延缓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回顾80年代中期,当“民工潮”刚刚启动时,我们的城乡干部带头围追堵截,甚至把“民工潮”定性为“盲流”。事实上,“民工潮”是贫困中的农民对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城市收入流和对劳动力的增量需求的理性回应,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还是事实教育了我们的干部,唤醒了我们干部的科学理性。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服务当地百姓,造福当地人民;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当地确立了长期的联系,今后将长期到那开展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使我们回到学校后都感觉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我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风采。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将牢记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理解了很多有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的暑期实践意义对于小组成员而言:第一次做问卷,第一次成为一个野外实践者,第一次尝到了汗水的香甜,第一次明白了人生的责任,第一次……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暑期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快乐和意义。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这不是本人的新发现,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1)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大家想一想,如果农民都富裕了,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有三农问题吗?

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穷有穷的原因,穷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这样,才好问病开方,对症下药。不然,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既是不加重病情,也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深奥。问题的关键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承认关于这个问题的事实和正视其中的科学道理。以愚人之见,中国农民之所以穷,不是干部队伍的政治觉悟不高,也不是区位和资源条件不好,更不是农民兄弟不够勤劳,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当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有助于鼓励生产性努力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加快;相反,当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给个体和组织留下太多非生产性努力的空间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抑或倒退;当个人的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当社会的激励机制弱化到个体无法容忍的地步时,人们要么是无所事事,要么离职另就或者远走他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4)当个人的正当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人们为什么要为之而奋斗、不辞辛劳呢?

从历史和形成机制上看,制度和激励机制的人们长期博弈的结果。政府作为公民契约的结果及意志代理人,培育和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是政府不可推卸责任的责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政府是权力的象征,但政府不是抽象的,政府的权力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手中,政府的理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知识化程度和理性水平。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要管理就要内行。”

(5)政府管理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不能依靠外行领导内行,而要成为内行,必须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真正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知识个体,真正成为知识渊博、事业心责任心强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专家。

“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历史上“知识存量的累计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长期变迁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6)计划经济年代没能解决中国治穷的问题,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制度知识和科学的经济理性,甚至一度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分子成了人人喊打的“臭老九”,尤其是决策层在经济体制的认识上存在着当时无法克服的意识形态刚性,延缓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回顾80年代中期,当“民工潮”刚刚启动时,我们的城乡干部带头围追堵截,甚至把“民工潮”定性为“盲流”。事实上,“民工潮”是贫困中的农民对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城市收入流和对劳动力的增量需求的理性回应,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还是事实教育了我们的干部,唤醒了我们干部的科学理性。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服务当地百姓,造福当地人民;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当地确立了长期的联系,今后将长期到那开展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使我们回到学校后都感觉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我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风采。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将牢记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理解了很多有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的暑期实践意义对于小组成员而言:第一次做问卷,第一次成为一个野外实践者,第一次尝到了汗水的香甜,第一次明白了人生的责任,第一次……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暑期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快乐和意义。


相关内容

  • 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总结与心得
  •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惠来实践团,当初报名参加并不觉得短短几日里自己能得到什么锻炼,而是源于xx总理的一句话:"我的大学暑期都是在乡村里度过的".燃烧自己的激情青春,用热腾的热血,去浇灌青春之花,让自己暑期过得有意义,使这盛夏如金秋般硕果 ...

  • 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管理心得)
  •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我院组织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一行14人前往,渭南市洽川县洽阳镇进行调研。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为明年的团队积累一定的经验,以下是我对此次实践管理工作的一些认识和心得。   如果把此次实践活动用管理方面的理论加以概括或总结的话,三下乡暑期实践同样需要进行一个计划,组织,领导与 ...

  • 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总结
  • 手指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写下我点点滴滴记忆.今年的夏天酷热如旧,今年的雷雨急骤如夕.然而今年的夏天我们却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拥有不同的感动.我们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院团委的支持和系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 "牵手石化储运,共促科学发展"暑期实践团队的活动已经圆满结束. 三下乡为的是更好 ...

  • 医学生暑期实践心得
  • 一、团队三下乡概况 根据学校团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湖南师范大学20xx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八大计划”精神,今年暑期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按照“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的指导方针,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 ...

  • 暑期七日"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心得:成长,责任,愿景
  • 窗外依然炙热如烤,但窗内汗津津的我已慢慢心静如水。回首刚刚过去的七日“三下乡”社会活动实践日,一切细节仍然是那么清晰、宛如昨日。 我们的社会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对于正在成长的社会,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脚踏实地履行这些义务的同时,也不断生出新的愿景。虽然大学离社会已经很近了 ...

  •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 作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一员,我很幸运地参加了xx年的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到温江周边乡镇.xx市区.xx和绵阳做关于中国农村农业保险的暑期实践问卷调查.在带队老师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接近20天的实践活动中,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有意义的暑期"三下乡"之旅, ...

  • 2014暑期三下乡个人心得总结
  • 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这样结束,从开始时的畏惧与好奇到现在的怀念与不舍,种种难以忘怀的感情都汇集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七天里. 今天,当我坐在这里写暑期三下乡个人心得总结时,突然间思如泉涌,而在这之前写东西时,大脑总是一片空白,让我不知从何着手.这七天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人生旅途上一笔不 ...

  •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完整策划
  • x x 大 学 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策 划 书 xx大学法学院 2015年xx月xx日 目 录 活动方案概况 ······································································ 3 暑期实践团队简介 ··········· ...

  • 暑期三下乡个人实践总结
  • 这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八天,犹如做梦一般,一晃就过去了,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深深地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在这里,我们一起筹备着期待着,共同面对困难,携手共进,无怨无悔! 很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到针推学院暑期三下乡康协分队,跟一帮曾共事相处一年的老干部和小理事搞三下乡活动,的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