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广州史记篇]黄佐:知真行诚知行合一 德馨才高德才兼备

2005-11-01 09:53: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咸丰年间,烈焰狂风焚劫双门底,而黄佐故居安然无恙,人们都称

那里是“张华福地”。可惜,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在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

被夷为平地,解放前曾在此开设游乐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年文化宫,

今其靠北部分即为泰泉旧里和圣贤里两街故址。

文献学者音乐理论家黄佐

知真行诚知行合一 德馨才高德才兼备

人物印象

得失之间总风流

黄佐是位史志学家、思想家、学者,他博学多才,对于典礼、乐律、词章,无不通晓,而这一切我们更多的是从他的著作中去了解、体会到的。

黄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不禁瞠目结舌,人的一生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东西?

细观黄佐的一生,可以说他在仕途上是浮沉波折,虽是暮年方才辞官,其间断断续续,或因孝义礼节,或因政治争斗,他真正在官位上的时间不算很长,而且所掌之位基本皆为编修、撰写之任,在政治上应该说他是没有多大作为的,至少没有人会说他是政治家,但是不同的人生安排,也给了他不同的人生辉煌。

试想黄佐在“大礼议”事件中如果未受波及,试想黄佐掌管其他当权之位,试想黄佐没有多次的辞官归隐、潜心治学,也许我们今天就很难提及他,或许他能够仕途坦荡,但却很难给后人留下众多的著述。

黄佐的一生秉承程朱理学,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与命运,虽然他辞归多次,但绝不是效法老庄,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入世,只是思想主使着他的选择,或许这选择与意想中的不相吻合,但他还是努力去践行着每一步的选择。我不知道黄佐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但我深悦于他曾经的得失。

大事记

【 公元1449年 】

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景帝立;也先挟英宗逼京师,于谦率军击退

【 公元1457年 】

明朝宦官曹吉祥等迎太上皇英宗复位,废景帝,史称夺门之变;杀于谦

【 公元1513年前后 】

苏州建拙政园

【 公元1534~1536年 】

北京建皇史宬

【 公元1550年 】

蒙古俺答汗攻宣府,至通州,逼京师,饱掠8日而退,史称庚戌之变

【 公元1557年 】

葡萄牙侵占澳门作为贸易据点

【 公元1581年 】

明朝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 公元1599年 】

明廷遣宦官至各地征税、办矿。临清、沙市、武昌、汉阳等地民变

【 公元1615年 】

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

【 公元1616年 】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人物简介

黄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代香山石岐仁厚里人,12岁考取举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进士,次年选庶吉士,授编修陈初政要务,编修兼左司谏、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祭酒、少詹事等职。晚年谒哲学家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得到王守仁称赞,授江西佥事、广西学督等职,曾因与大学士夏言议论河套事不合,弃官归养。其学以程朱为宗,但理气之说独树一帜,著作尤多。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修广东通志,全书体裁典雅,分为:图经、书记、表、志、列传、外志六部分(现国内存两套)。其余著作四百六十余卷。计有《诗文集》六十卷、《乐典》三十六卷、《诗经通解》二十五卷、《春秋传意》十二卷、《庸言》十二卷、《翰林记》二十卷等。志书有:《广东通志》七十卷、《广西通志》二十四卷、《香山县志》八卷、《琼台外记》五卷、《珠崖录》五卷、《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明言类选》、《文艺流别》、《乡礼》等。

人物生平

明弘治三年(1490年) 黄佐出生

明正德四年(1509年) 中举、乡试第一。

正德十五年(1520年) 中庚辰科进士,廷试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九年(1530年) 乞休家居,在广州著《泰泉乡礼》

嘉靖十年(1531年) 编纂的《广西通志》成书

嘉靖十五年(1536年) 以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增修《南雍志·经籍考》,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着手《广东通志》的编纂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广东通志》成书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广东通志》刻本,共70卷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黄佐去世,享年77岁

圣贤里人来人往,但有几人知道在几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岭南文人黄佐曾在此度过其后半生。

如今这里更变成了广州的标志性道路——北京路虽然少了钟鼓之声,但却多了市井之声。

一股人潮过后,小巷恢复平静。这时,你就不难体会到什么叫“大隐隐于市”了。

人生轨迹

仕途坎坷 学问彪炳

聪慧勤学终登科

黄佐的原籍在香山县城仁厚坊,他的祖父黄瑜也是一代才俊,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任长乐(五华)知县,后归隐,建屋于省城的番山下(即现在的圣贤里),亲手植下两棵槐树,吟著其中,自得逍遥。黄佐的父亲黄畿精通三才、五行、九流,16岁补郡庠,撰有《三五元书》、《易说》等书,因其号粤洲,人皆称其“粤洲先生”,在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粤人著书之精奥,以畿为最”的甚高赞言。

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聪明勤学的黄佐四岁就开始读《孝经》,五岁随父亲“执养亲礼”。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勤思善疑的黄佐就大胆地向私塾先生问道:“《大学》自纲领条目之外,何以释本末而不及始终?”可是,当时的先生无从回答这个难题。

12岁那年,黄佐完成了举子的学业,20岁时,取得明正德庚午乡试第一。正德庚辰登科进士,时年30岁。几年之后,嘉靖进廷,试选庶吉士,黄佐五试均名列前茅,授翰林院编修、兼左春坊司谏。

宦海沉浮

“首为清、次为慎、三为勤”,这是黄佐的为官箴言。

黄佐年轻时,无论人生、仕途,都可谓一帆风顺。在黄佐为官没多久,朝廷就发生了一宗“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后,因其无子继承,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兄中弟及”的身份,由藩王身份继承了皇位。嘉靖上台不久,为了巩固自身的威信,加强对政权的统治,授意大臣议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即死去的太上皇),但是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此举不合礼法,应尊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为皇考,兴献王则为皇叔父。

“大礼议”的论争,表面上是“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之争,由于两派价值观的不同,因而对儒家典礼的解释也大异。透过“大礼议”论争,它背后体现的是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具体表现为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在这场政治事件中,黄佐也联名签署奏章,据“礼”力争。但在“大礼议”中,言官受到空前的打击,最惨重者莫过左顺门事件。嘉靖三年,世宗欲为其父上尊号,百官于左顺门外跪谏,被残酷镇压。跪谏的231人中,受廷杖者180余人,杖死18人;142人下狱,另有11人远谪。谪戍之臣都遇赦不宥,死于戍所。黄佐作为据“礼”之人,自然也难逃波及,便以“终养老亲”为名,辞官归了故里。

省亲归来之后,黄佐便道拜访了王守仁,一起讨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王守仁赞称黄佐乃正直可靠之人,得以重新起用,外放任江西佥事,再改广西学督。在广西学督的任内,黄佐尽行拆除荒诞不经的庙宇,建立乡村社学,用“射御”的礼节教导人们,强调忠孝节义。他还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士子入学,当地士人无不对他充满着感激与尊重。后来母亲生病,接到家报以后,他再度请求退休返归故里。

黄佐在家九年期间,远接近交,从游甚众,朝中大臣们又纷纷上表相荐,但无奈都被“大礼议”的掌权者所阻。直至后来,朝廷下令选拔人才,黄佐才再度被起用,以编修兼司谏、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祭酒、少詹事等职。最后,他因为与大学士夏言议论河套事,相互意见不合,终于去官,终年77岁,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典藏书香

明代的私人藏书和藏书理论发展迅速,作为岭南重镇的广州也是得风气之先,孕育出了一大批藏书家,黄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旧藩司左(今北京路)建有“宝书楼”,藏书之多、之广遐迩闻名,是广东著名藏书楼之一。到清嘉庆年间,黄佐的裔孙、诗人黄培芳将宝书楼改建,改名为岭海楼,曾请当时的广东学政翁方纲题写楼名。可惜广州失陷时成了焦土。

桃李天下

黄佐的父亲黄畿曾隐居粤山之麓,潜心学术研究,并创粤洲草堂(书院)讲学,作为儿子黄佐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黄佐辞官归故里,将曾经位于现在白云上的天南第一峰的“景泰寺”改建为泰泉书院,将寺僧移往光孝寺,于泰泉书院讲学论道。在他门下授业的弟子,大多品学兼优、行为检点的斯文人家,其中有梁有誉[顺德人,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号“七才子”、欧大任(顺德人),任南京工部侍郎,是明代“广五子”之一]、黎民表(从化人,曾任河南布政使,是明代“续五子”之一)等等,他们都是乡邦文献学者,欧、黎更是“南园诗社”的佼佼者,他们的诗、名在当时声震大江南北。

“昔为史官,素称直笔”

黄佐一生勤奋撰述,其著作共计460多卷。包括《诗文集》六十卷、《乐典》三十六卷、《诗经通解》二十五卷、《春秋传意》十二卷、《庸言》十二卷、《翰林记》二十卷等。志书有:《广东通志》七十卷、《广西通志》二十四卷、《香山县志》八卷、《琼台外记》五卷、《珠崖录》五卷、《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明言类选》、《文艺流别》、《乡礼》等。

在这众多茫的著作之中,史志之类的书籍无疑占了巨大的部分,也是黄佐一生学术上的代表,上述志书,至今仍是广东乡邦文献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众多志书之中,又尤以《广东通志》影响最为巨大,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黄佐的《广东通志》是广东的第二部省志,它在广东“省志”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存世的只有中国广东、日本各一部。上世纪70年代,香港大东图书有限公司曾经影印发行,当时是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为主体,辅以其他残本存页而成,但整部书中,“错字”、“错页”、“错拼版”、“窜改”之处比较多,质量终是问题。

在明朝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年),当时的广东巡抚监察御史戴璟正值卸任之际,而暂时又无人替代,乘此卸任临代、空闲时光比较多的最后任期,着手编修“省志”。因为前任总督陶谐任中已案行各府取志,戴璟则提举张岳等人以及十余名学生共同将其加工编纂成初稿,其后再结合《一统志》,广泛搜集各种杂记野史、风物民情,综合编纂成《广东通志初稿》,共计40卷,历时三个月。

由于“戴志”成书仓促,质量难免不尽人意,正如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摘要》中的评价“是书乃璟于嘉靖乙未以临代时三月而成,未免潦草,其门类亦多未当。”因此,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督谭恺以“戴志”质量粗疏,提议重修。继任王钫将提议付诸实施,特聘黄佐主持编纂,地方官员则分头请各地名士,收集有关图经、史籍。

当年冬季,就在贡院开设了通志局,当时已集中了各州(府)、县志多部。同时还继续向各地发文,征集地方史料典籍文献。黄佐在编纂过程中,除亲自担任了总纂主笔外,还力邀欧大任、黎民等社会名士十多人担任分纂,同时聘专长学者予以协助、指导。经过三年的呕心沥血,这本凝聚了黄佐以及众多同仁心血的《广东通志》终于成书,事件记载截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本,共70卷,全书体裁典雅,分为:图经、书记、表、志、列传、外志六部分,不仅内容比“戴志”更为丰富充实,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在《广东通志》中,黄佐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戴志”的众多谬误。嘉靖四十年(1561年),雷礼(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黄志”作序,誉黄佐为“昔为史官,素称直笔”。

“黄志”问世大约四十年之后,才有第三部省志出现,但该书也是利用“黄志”的基础和有关史料编纂而成,基本只用体例的差别,没有其他突破。直到清代阮元主修最后一部省志时,在序中仍对“黄志”以“体裁渊雅”的高度赞许,可见“黄志”对后期省志的巨大影响和强大生命力。

乐韵悠扬

黄佐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研究,音乐方面也不例外,他不仅写出了《乐典》(36卷),同时为了检验自己的音乐理论,还在自己的学生中组织起一支民间乐队。这也是从地方文献记载中得知的在珠江三角洲最早出现的民间乐社了。黄佐无疑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珠三角民间音乐的向前发展指引了方向。

遗址回望

“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

广州的名人宅第,时代最古、保存历史最长,今天仍可寻其遗址者,只有明代学者黄佐的宅第了。现在,建筑物虽已荡然,街巷也已湮灭,但其遗址却可确知在今北京路的青年文化宫内。

黄佐之家,世代书香,皆属广州名人,但是因为黄佐的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又号泰泉,人称泰泉先生。所居的街巷,就名为泰泉旧里。今北京路的健民药店旁边有条不长的小巷,叫做圣贤里,从前,在圣贤里之南,与之平行的尚有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两条街巷,黄佐的宅第就坐落于此。黄佐之后,其子嗣又多有风流才俊,以至清代的黄香石(培芳)、黄佛颐,书香绵延,前后400余载,据《番禺县续志·余事志》载:“广州城旧宅以黄文裕公故居为最古,黄香石中翰门联: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

咸丰年间,烈焰狂风焚劫双门底,而黄佐故居安然无恙,人们都称那里是“张华福地”。可惜,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在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被夷为平地,解放前曾在此开设游乐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年文化宫,今其靠北部分即为两街故址。黄佐曾担任过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曾为他立“大司成”牌坊在街口,以为表彰。20世纪50年代时,这牌坊仍矗立在青年文化宫门口,面向北京路,以后不知移去何处了。

流风余韵

知真行诚示旁人

黄佐出生于书香世家,平生操守非常严谨,据说他的住宅附近既有官府又有寺庙,每日市井之声、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喧嚣亦然,但是处在如此环境中,他依然我心清净,毫无所动,每天依旧著书治学,处之坦然。

黄佐家世殷实,自己又为官多载,然而生活中他却非常俭朴,在他的卧室中一直使用着一张简陋的布帐大床,虽然很多人都劝他换张新的舒适的床,尤其是他年老之后,家人、亲朋更是劝说,但是他一直坚持不置换,以身作则,树立节俭朴素的家风。然而,对于周济贫困人家的社会义举,黄佐则是慷慨有余,惟恐自己落后于别人,还特意为此购置“义田”,用来周济族人。

黄佐一生秉承程朱理学,对忠孝节义非常注重,无论为官还是赋闲在家,每当发现有孝义弟子,黄佐必当向当地官府申明报告,予以宣扬嘉奖。

思想流派

特立泰泉学案

明初,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黄佐传承家学,重视忠孝节义,其思想脉络大体是崇尚朱学而与阳明不合。《明史·本传》称其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虽然黄佐以程朱理学为宗,但是绝不迷信权威,对于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由理生气”之说坚持不赞成,认为应是“理在气中”、“理气一体”。

对于陆王心学,黄佐曾多次予以辨难和批驳,斥之为浮淡、空疏,是“阳儒阳释”、“但借良知以文饰之耳”。因此,后来明代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为他特立泰泉学案,称他是个博通经史的思想家,肯定他在岭南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蒯威

实习生 李刚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2005-11-01 09:53: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咸丰年间,烈焰狂风焚劫双门底,而黄佐故居安然无恙,人们都称

那里是“张华福地”。可惜,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在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

被夷为平地,解放前曾在此开设游乐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年文化宫,

今其靠北部分即为泰泉旧里和圣贤里两街故址。

文献学者音乐理论家黄佐

知真行诚知行合一 德馨才高德才兼备

人物印象

得失之间总风流

黄佐是位史志学家、思想家、学者,他博学多才,对于典礼、乐律、词章,无不通晓,而这一切我们更多的是从他的著作中去了解、体会到的。

黄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不禁瞠目结舌,人的一生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东西?

细观黄佐的一生,可以说他在仕途上是浮沉波折,虽是暮年方才辞官,其间断断续续,或因孝义礼节,或因政治争斗,他真正在官位上的时间不算很长,而且所掌之位基本皆为编修、撰写之任,在政治上应该说他是没有多大作为的,至少没有人会说他是政治家,但是不同的人生安排,也给了他不同的人生辉煌。

试想黄佐在“大礼议”事件中如果未受波及,试想黄佐掌管其他当权之位,试想黄佐没有多次的辞官归隐、潜心治学,也许我们今天就很难提及他,或许他能够仕途坦荡,但却很难给后人留下众多的著述。

黄佐的一生秉承程朱理学,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与命运,虽然他辞归多次,但绝不是效法老庄,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入世,只是思想主使着他的选择,或许这选择与意想中的不相吻合,但他还是努力去践行着每一步的选择。我不知道黄佐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但我深悦于他曾经的得失。

大事记

【 公元1449年 】

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景帝立;也先挟英宗逼京师,于谦率军击退

【 公元1457年 】

明朝宦官曹吉祥等迎太上皇英宗复位,废景帝,史称夺门之变;杀于谦

【 公元1513年前后 】

苏州建拙政园

【 公元1534~1536年 】

北京建皇史宬

【 公元1550年 】

蒙古俺答汗攻宣府,至通州,逼京师,饱掠8日而退,史称庚戌之变

【 公元1557年 】

葡萄牙侵占澳门作为贸易据点

【 公元1581年 】

明朝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 公元1599年 】

明廷遣宦官至各地征税、办矿。临清、沙市、武昌、汉阳等地民变

【 公元1615年 】

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

【 公元1616年 】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人物简介

黄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代香山石岐仁厚里人,12岁考取举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进士,次年选庶吉士,授编修陈初政要务,编修兼左司谏、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祭酒、少詹事等职。晚年谒哲学家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得到王守仁称赞,授江西佥事、广西学督等职,曾因与大学士夏言议论河套事不合,弃官归养。其学以程朱为宗,但理气之说独树一帜,著作尤多。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修广东通志,全书体裁典雅,分为:图经、书记、表、志、列传、外志六部分(现国内存两套)。其余著作四百六十余卷。计有《诗文集》六十卷、《乐典》三十六卷、《诗经通解》二十五卷、《春秋传意》十二卷、《庸言》十二卷、《翰林记》二十卷等。志书有:《广东通志》七十卷、《广西通志》二十四卷、《香山县志》八卷、《琼台外记》五卷、《珠崖录》五卷、《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明言类选》、《文艺流别》、《乡礼》等。

人物生平

明弘治三年(1490年) 黄佐出生

明正德四年(1509年) 中举、乡试第一。

正德十五年(1520年) 中庚辰科进士,廷试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九年(1530年) 乞休家居,在广州著《泰泉乡礼》

嘉靖十年(1531年) 编纂的《广西通志》成书

嘉靖十五年(1536年) 以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增修《南雍志·经籍考》,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着手《广东通志》的编纂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广东通志》成书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广东通志》刻本,共70卷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黄佐去世,享年77岁

圣贤里人来人往,但有几人知道在几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岭南文人黄佐曾在此度过其后半生。

如今这里更变成了广州的标志性道路——北京路虽然少了钟鼓之声,但却多了市井之声。

一股人潮过后,小巷恢复平静。这时,你就不难体会到什么叫“大隐隐于市”了。

人生轨迹

仕途坎坷 学问彪炳

聪慧勤学终登科

黄佐的原籍在香山县城仁厚坊,他的祖父黄瑜也是一代才俊,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任长乐(五华)知县,后归隐,建屋于省城的番山下(即现在的圣贤里),亲手植下两棵槐树,吟著其中,自得逍遥。黄佐的父亲黄畿精通三才、五行、九流,16岁补郡庠,撰有《三五元书》、《易说》等书,因其号粤洲,人皆称其“粤洲先生”,在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粤人著书之精奥,以畿为最”的甚高赞言。

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聪明勤学的黄佐四岁就开始读《孝经》,五岁随父亲“执养亲礼”。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勤思善疑的黄佐就大胆地向私塾先生问道:“《大学》自纲领条目之外,何以释本末而不及始终?”可是,当时的先生无从回答这个难题。

12岁那年,黄佐完成了举子的学业,20岁时,取得明正德庚午乡试第一。正德庚辰登科进士,时年30岁。几年之后,嘉靖进廷,试选庶吉士,黄佐五试均名列前茅,授翰林院编修、兼左春坊司谏。

宦海沉浮

“首为清、次为慎、三为勤”,这是黄佐的为官箴言。

黄佐年轻时,无论人生、仕途,都可谓一帆风顺。在黄佐为官没多久,朝廷就发生了一宗“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后,因其无子继承,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兄中弟及”的身份,由藩王身份继承了皇位。嘉靖上台不久,为了巩固自身的威信,加强对政权的统治,授意大臣议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即死去的太上皇),但是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此举不合礼法,应尊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为皇考,兴献王则为皇叔父。

“大礼议”的论争,表面上是“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之争,由于两派价值观的不同,因而对儒家典礼的解释也大异。透过“大礼议”论争,它背后体现的是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具体表现为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在这场政治事件中,黄佐也联名签署奏章,据“礼”力争。但在“大礼议”中,言官受到空前的打击,最惨重者莫过左顺门事件。嘉靖三年,世宗欲为其父上尊号,百官于左顺门外跪谏,被残酷镇压。跪谏的231人中,受廷杖者180余人,杖死18人;142人下狱,另有11人远谪。谪戍之臣都遇赦不宥,死于戍所。黄佐作为据“礼”之人,自然也难逃波及,便以“终养老亲”为名,辞官归了故里。

省亲归来之后,黄佐便道拜访了王守仁,一起讨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王守仁赞称黄佐乃正直可靠之人,得以重新起用,外放任江西佥事,再改广西学督。在广西学督的任内,黄佐尽行拆除荒诞不经的庙宇,建立乡村社学,用“射御”的礼节教导人们,强调忠孝节义。他还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士子入学,当地士人无不对他充满着感激与尊重。后来母亲生病,接到家报以后,他再度请求退休返归故里。

黄佐在家九年期间,远接近交,从游甚众,朝中大臣们又纷纷上表相荐,但无奈都被“大礼议”的掌权者所阻。直至后来,朝廷下令选拔人才,黄佐才再度被起用,以编修兼司谏、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祭酒、少詹事等职。最后,他因为与大学士夏言议论河套事,相互意见不合,终于去官,终年77岁,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典藏书香

明代的私人藏书和藏书理论发展迅速,作为岭南重镇的广州也是得风气之先,孕育出了一大批藏书家,黄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旧藩司左(今北京路)建有“宝书楼”,藏书之多、之广遐迩闻名,是广东著名藏书楼之一。到清嘉庆年间,黄佐的裔孙、诗人黄培芳将宝书楼改建,改名为岭海楼,曾请当时的广东学政翁方纲题写楼名。可惜广州失陷时成了焦土。

桃李天下

黄佐的父亲黄畿曾隐居粤山之麓,潜心学术研究,并创粤洲草堂(书院)讲学,作为儿子黄佐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黄佐辞官归故里,将曾经位于现在白云上的天南第一峰的“景泰寺”改建为泰泉书院,将寺僧移往光孝寺,于泰泉书院讲学论道。在他门下授业的弟子,大多品学兼优、行为检点的斯文人家,其中有梁有誉[顺德人,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号“七才子”、欧大任(顺德人),任南京工部侍郎,是明代“广五子”之一]、黎民表(从化人,曾任河南布政使,是明代“续五子”之一)等等,他们都是乡邦文献学者,欧、黎更是“南园诗社”的佼佼者,他们的诗、名在当时声震大江南北。

“昔为史官,素称直笔”

黄佐一生勤奋撰述,其著作共计460多卷。包括《诗文集》六十卷、《乐典》三十六卷、《诗经通解》二十五卷、《春秋传意》十二卷、《庸言》十二卷、《翰林记》二十卷等。志书有:《广东通志》七十卷、《广西通志》二十四卷、《香山县志》八卷、《琼台外记》五卷、《珠崖录》五卷、《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明言类选》、《文艺流别》、《乡礼》等。

在这众多茫的著作之中,史志之类的书籍无疑占了巨大的部分,也是黄佐一生学术上的代表,上述志书,至今仍是广东乡邦文献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众多志书之中,又尤以《广东通志》影响最为巨大,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黄佐的《广东通志》是广东的第二部省志,它在广东“省志”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存世的只有中国广东、日本各一部。上世纪70年代,香港大东图书有限公司曾经影印发行,当时是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为主体,辅以其他残本存页而成,但整部书中,“错字”、“错页”、“错拼版”、“窜改”之处比较多,质量终是问题。

在明朝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年),当时的广东巡抚监察御史戴璟正值卸任之际,而暂时又无人替代,乘此卸任临代、空闲时光比较多的最后任期,着手编修“省志”。因为前任总督陶谐任中已案行各府取志,戴璟则提举张岳等人以及十余名学生共同将其加工编纂成初稿,其后再结合《一统志》,广泛搜集各种杂记野史、风物民情,综合编纂成《广东通志初稿》,共计40卷,历时三个月。

由于“戴志”成书仓促,质量难免不尽人意,正如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摘要》中的评价“是书乃璟于嘉靖乙未以临代时三月而成,未免潦草,其门类亦多未当。”因此,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督谭恺以“戴志”质量粗疏,提议重修。继任王钫将提议付诸实施,特聘黄佐主持编纂,地方官员则分头请各地名士,收集有关图经、史籍。

当年冬季,就在贡院开设了通志局,当时已集中了各州(府)、县志多部。同时还继续向各地发文,征集地方史料典籍文献。黄佐在编纂过程中,除亲自担任了总纂主笔外,还力邀欧大任、黎民等社会名士十多人担任分纂,同时聘专长学者予以协助、指导。经过三年的呕心沥血,这本凝聚了黄佐以及众多同仁心血的《广东通志》终于成书,事件记载截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本,共70卷,全书体裁典雅,分为:图经、书记、表、志、列传、外志六部分,不仅内容比“戴志”更为丰富充实,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在《广东通志》中,黄佐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戴志”的众多谬误。嘉靖四十年(1561年),雷礼(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黄志”作序,誉黄佐为“昔为史官,素称直笔”。

“黄志”问世大约四十年之后,才有第三部省志出现,但该书也是利用“黄志”的基础和有关史料编纂而成,基本只用体例的差别,没有其他突破。直到清代阮元主修最后一部省志时,在序中仍对“黄志”以“体裁渊雅”的高度赞许,可见“黄志”对后期省志的巨大影响和强大生命力。

乐韵悠扬

黄佐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研究,音乐方面也不例外,他不仅写出了《乐典》(36卷),同时为了检验自己的音乐理论,还在自己的学生中组织起一支民间乐队。这也是从地方文献记载中得知的在珠江三角洲最早出现的民间乐社了。黄佐无疑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珠三角民间音乐的向前发展指引了方向。

遗址回望

“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

广州的名人宅第,时代最古、保存历史最长,今天仍可寻其遗址者,只有明代学者黄佐的宅第了。现在,建筑物虽已荡然,街巷也已湮灭,但其遗址却可确知在今北京路的青年文化宫内。

黄佐之家,世代书香,皆属广州名人,但是因为黄佐的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又号泰泉,人称泰泉先生。所居的街巷,就名为泰泉旧里。今北京路的健民药店旁边有条不长的小巷,叫做圣贤里,从前,在圣贤里之南,与之平行的尚有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两条街巷,黄佐的宅第就坐落于此。黄佐之后,其子嗣又多有风流才俊,以至清代的黄香石(培芳)、黄佛颐,书香绵延,前后400余载,据《番禺县续志·余事志》载:“广州城旧宅以黄文裕公故居为最古,黄香石中翰门联: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

咸丰年间,烈焰狂风焚劫双门底,而黄佐故居安然无恙,人们都称那里是“张华福地”。可惜,大司成里和泰泉旧里在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被夷为平地,解放前曾在此开设游乐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年文化宫,今其靠北部分即为两街故址。黄佐曾担任过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曾为他立“大司成”牌坊在街口,以为表彰。20世纪50年代时,这牌坊仍矗立在青年文化宫门口,面向北京路,以后不知移去何处了。

流风余韵

知真行诚示旁人

黄佐出生于书香世家,平生操守非常严谨,据说他的住宅附近既有官府又有寺庙,每日市井之声、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喧嚣亦然,但是处在如此环境中,他依然我心清净,毫无所动,每天依旧著书治学,处之坦然。

黄佐家世殷实,自己又为官多载,然而生活中他却非常俭朴,在他的卧室中一直使用着一张简陋的布帐大床,虽然很多人都劝他换张新的舒适的床,尤其是他年老之后,家人、亲朋更是劝说,但是他一直坚持不置换,以身作则,树立节俭朴素的家风。然而,对于周济贫困人家的社会义举,黄佐则是慷慨有余,惟恐自己落后于别人,还特意为此购置“义田”,用来周济族人。

黄佐一生秉承程朱理学,对忠孝节义非常注重,无论为官还是赋闲在家,每当发现有孝义弟子,黄佐必当向当地官府申明报告,予以宣扬嘉奖。

思想流派

特立泰泉学案

明初,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黄佐传承家学,重视忠孝节义,其思想脉络大体是崇尚朱学而与阳明不合。《明史·本传》称其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虽然黄佐以程朱理学为宗,但是绝不迷信权威,对于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由理生气”之说坚持不赞成,认为应是“理在气中”、“理气一体”。

对于陆王心学,黄佐曾多次予以辨难和批驳,斥之为浮淡、空疏,是“阳儒阳释”、“但借良知以文饰之耳”。因此,后来明代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为他特立泰泉学案,称他是个博通经史的思想家,肯定他在岭南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蒯威

实习生 李刚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相关内容

  • 王阳明_知行合一_思想研究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 吴 兴 怀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对王阳明各哲学命题之间相关性,以及"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意义进行研究.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物欲和私欲横 ...

  • 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文化价值观目标校训理念宗旨
  • 一.国内大学校训100条: 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 2.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 ...

  • 武之道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
  • 搏击武术科学 [武术文化研究] 武之道: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 葛国政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4)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武术作 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及 ...

  • 国学第一课讲义
  •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 ...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 2006-10-27    李存山    新浪    点击: 3841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 "哲 ...

  • 大学校训集锦(三)
  • 广西 广西大学:勤恳朴诚 厚学致新 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琼州学院:明德 励志 博学 笃行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勤学 敬业 求实海南省师范学院:崇德尚学 求是创新 广西民族大学: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 海南医学院:求是 创新 广西医科大学:厚德励志 博学弘医 广西师范学院:学高为师 身正为 ...

  •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大全
  • 学校的校训,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北京师大: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

  • 学习高德荣
  • 学习高德荣.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了高德荣和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不已,通过学习,在心底也激活了一些以往总是徘徊与模糊的斗志,他们这样的先进事迹是一中精神,也是一中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我对高德荣和杨善洲同志的这种精神充满了敬意,同时在脑海中也是浮现了对自身的反思,我们应该向他 ...

  • 简述答案[1]
  •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