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

作者:林剑

江海学刊 1995年05期

   人作为类存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根本的类特性。然而,人的自由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常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拓展,拾级而升的历史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历史沉积的产物就是人的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既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与标志。人在塑造着人的世界的过程中,也就在塑造着人自身及其自由;同样,人在塑造着自身及其自由,也就在塑造着人的世界。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的关系,犹似物体的形与影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至少是难于理解的。

  

   天然世界·人涉世界·人的世界

   “世界”范畴在一切范畴中属于涵盖面最广的范畴,它包罗万象,囊括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然而,对于科学研究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说,他所面对的通常不是这个总体性的世界,而是有着特殊性质的具体世界,或曰子世界。人们在考察世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座标将总体性的“世界”区分为具体的子世界。如果我们从世界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的角度去看世界时,可以将其区分为:自然世界、人涉世界和人的世界。

   受着本文论题主旨的约束,在这里将主要考察自然世界、人涉世界与人的世界三大子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及各自的最基本的特征。

  

   (一)天然世界

   世界的历史先于人类的历史,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的世界具有纯粹自然天成的性质,它自己产生,自己运动,自己满足,自己代谢,自然演进,一切都靠自己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种事物与现象间的相互作用维持其自身的运动与存在;那时的世界具有单一的性质,这种单一性当然不是指它内部各部分间没有质的差别,而是就其发生学的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只是大自然在其漫长岁月的自然演进的一定阶段,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运用自己的理性、意识与能力,塑造出一种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与原来的世界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世界时,世界才发生了分裂,产生了天然世界与人化世界的区别。

   天然世界范畴,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范畴,但是,在人们的理解中,天然世界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天然世界是指人及其人的实际活动尚未影响过的,完全不依赖于人类世界而存在的天然自然界,或原始的自然界。也有人认为,对天然世界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除了人类活动尚未影响到的自然界外,还包括作为生物体的人,一切人造物的自然质料。还有人认为,天然世界除了应容纳自然界、生物体的人之外,还应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其理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从自然界的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那么,天然世界范畴究竟应怎样理解才比较确切呢?这就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思维逻辑座标,弄清楚提出天然世界的逻辑前提问题。

   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天然世界”的概念时,首先它的逻辑前提是,在与天然世界相对立的不仅有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且在物质世界本身中也存在着一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人为世界的存在。其次,提出天然世界范畴的主旨不在于要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划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物质性的,另一类是精神性的,它的主旨在于,要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区分为这样的两大类,一类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一类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更确切些说,一类是天然造化,离开人及其活动独立自存的,另一类则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天然世界无疑归属于物质世界的范围,但物质世界则不能与天然世界划等号,物质世界在内涵上与外延上都与天然世界有着明显的差别。物质世界范畴既涵盖着天然世界,也涵盖着人为世界的物质世界。

   人本身究竟是属于天然世界还是属于“人的世界”呢?有人将之归属于天然世界,因为人同动物一样,属于自然之子;有人将之归属于“人的世界”,因为人同动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人具有社会性的规定。两种观点不能说全没道理,但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人本身的进化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人还没有理性,缺乏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时候,人与其它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的人,是纯粹生物学意义的人,它与自然界混然一体;当人还没有从自然界提升出来时,这样的人无疑是属于天然世界范畴的。然而,当大自然的长期造化,锻造出人的理性,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裂变之后,就再也不能将人归之于天然世界了。“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的涵义一方面涵盖着人化世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包容着人本身的世界的内容。人成为人存在之前的动物时期,其进化机制完全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作为人存在的动物时期,其进化机制一方面不能完全脱离自然规律的约束,但在更大的程度上则受他自身活动机制的影响,人的生理器官,人的活动能力,人的多方面的素质,都是伴随着自己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黑格尔曾经深刻指出的,真正的人是自己劳动的结果。循着上述思路,我们应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作为人存在之前的动物时期,他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所以应归属于天然世界范畴;人作为真正的人是自我塑造的产物,因而应排斥在天然世界范畴之外。

   当我们以是否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与作用为座标去区分世界时,天然世界的涵义显然是指那些尚未被人类的实践所改造,完全不依赖人的理性与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原始的或原生的自然界。

  

   (二)人涉世界

   人涉世界的概念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研究文章中是一个极少使用的概念,然而,在我们论及天然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区分时,这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概念,因为“人涉世界”既不同于天然世界,也不同于“人的世界”,是二者难以涵盖的概念。我们之所以要提出人涉世界的概念,还由于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将人涉世界与“人的世界”概念相混淆,误把“人的世界”等同于人涉世界。

   所谓人涉世界即是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或人所生活其中的世界。它既包括那些虽未经人的活动改造,但已经进入人的生活范围,成为人们认识与审美对象的天然世界,也包括经过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的世界”。如果从主客体活动及其关系的视角方面看,人涉世界是指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已经纳入了主体活动结构,与主体的人构成一定的对象性关系,成为人们活动客体的世界。人涉世界之所以不等于天然世界,因为人涉世界并没有涵盖天然世界的全部内容,那些在人的活动视野之外的事物与现象,由于并不现实的与人的活动构成主客体的对象性的关系,因而不属于人涉世界的范围,只有那些纳入了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主体的认识、审美等活动对象的事物与现象才属于人涉世界的涵盖域。人涉世界也不能归结于“人的世界”,不错,按照我们上面对人涉世界的界定,人所改造的“人的世界”都属于人涉世界的内容,但无论是就其内涵看,还是就其外延看,二者都有着质的差别。人涉世界指向人的一切活动的客体,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人的世界仅指向那些经过人的改造与创造,作为人的智慧结晶的事物与现象。人涉世界既统括着那些打上了人的智慧印迹的事物与现象,也统括着那些已进入了人的活动视野,但还没有打上人的智慧印迹的事物与现象。

  

   (三)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的世界”有时也可以用人为世界、人化世界、人造世界来表达与代称。如果我们用一个教科书式的界定来表达的话,则可把“人的世界”界定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感性的与精神的实践)所改造与创造的世界。

   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常常把“人的世界”简单地看成是“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人们这样指称“人的世界”时,其用意是明确的,通常是为了与“天然自然”、“原始自然”相对应,用以说明“人化自然”与“天然自然”的性质差别。但人们似乎忽视了,用天然自然指称天然世界是可以的,天然自然与天然世界的确具有一致性,如果用“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指称“人的世界”则是片面的。“人的世界”不仅涵盖着人所创造与改造过的自然,同时也包括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诞生和裂变出的一切社会事物与现象,还包括由人的自我活动塑造出的人本身的世界。

   总之,人的世界有着丰富的内容,既不是指单纯的人工自然,也不是单指人的社会历史,当然也不仅仅是人自身的世界,而是指人改变、重塑过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人的世界”是人所创造的自然,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人所创造的人的自身世界的完整与有机的统一。更概括地讲是人所创造的身外世界与自身世界的统一。

  

   “人的世界”是人发展的一面镜子

   上面,我们先后澄清了有关“世界”的几个重要概念,概略考察了天然世界、人涉世界、人的世界诸范畴间质的差别,对于我们来说,上面的讨论虽然不属于本文的正题,但为本文下面的讨论创造了前提。

   人作为人存在,自由自觉活动是他的类特性,但正如我们曾经指出的,人的这种自由特性,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人的自由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恒数,而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变量。诚然,人的自由及其扩张,离不开天然自然的存在,但是,对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说,思维的兴奋点则主要的集中在“人的世界”上。深刻的原因在于:真正表现与确证人的自由及其发展程度的是“人的世界”及其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写下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于人说来也是无。”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这段话曾引起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作为一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当然不是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然而若从人的活动的角度看,这种与人分离的存在,既不能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客体,也不确证人的自由,因而对于人的自由来说,确实不构成现实的价值关系,只是从它对人的意义的角度看才可以将其视为无。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①。“人的世界”首先表现为人的自由活动的作品,表现为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是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人是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人的世界”来反观自身的自由度的。当人将自己从天然世界中提升出来与天然世界相对峙的时候,人所直面的第一个对象无疑也是天然世界。人作为人存在之始,就与大自然展开了不屈的斗争。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力图对自然进行改造与重塑,使自然界的变化适合于自己的需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受动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能动与自由的关系。正是在世代不绝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着一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人化自然界”。这个“人化自然界”,是人将自己的目的、需要、愿望、理想、情感、智慧、意志、才能、想象力与创造力融铸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一部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的历史,人以自己自觉的感性活动创造着人化自然界,人的自由达到何种程度,他也就在何种程度上创造着他的感性自然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②。“而人所创造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则是人的自由历史发展的反映与确证”。“人类学的自然界”具有何种性质,人化到何种程度,人对自然的自由就发展到何种程度,“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然而,人与自然界的对峙并不是以个体的形态存在的,人对自然界的斗争也不是单个人的行为,真正的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自然界的人化”,“人类学自然界的”诞生与演进不是个别人的杰作,而是以社会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③人在使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创造着属人的自然和“人类学的自然”的同时,人也创造着人的社会和社会的历史。首先,人将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的生产,而人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④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理路中,人在创造“人类学的自然界”的活动是一种共同活动的行为,而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它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正如马克思在另一个地方曾经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⑤其次,人不仅是人的社会的创造者,也是人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生命的生产,或人创造“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表明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是人的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联系的不同方面,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从横的方面看即是人的社会,从纵的方面看即是人的历史。人在创造着“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同时,创造着自己的社会,也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正如“人类学的自然界”与天然的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样,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也与天然自然与纯粹的自然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自由活动的结果,都是人作为人存在的现实。人的自由意识与自由能力,犹如一种普照的光照耀着人们生活的社会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人的社会和历史样犹如一面镜子映现出人的自由的光辉。

   人不仅是“人类学的自然”的创造者,是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与历史的创造者,人也是自身的创造者。真正的人必然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因此,人的自由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他们创造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上,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社会与历史上,而且同样表现在他自身的进化上。“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的社会和历史的进化,以及人本身的进化,属于同一个过程,三者之间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三者又都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由活动的演进而发展,并从三个不同的维面确证着人的自由的演进。

  

   “人的世界”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杠杆和加速器

   人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人的世界”,人是“人的世界”的著作者;但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的关系又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度的,人也是“人的世界”的剧中人。人作为“人的世界”的剧中人,他的自由的发展又离不开“人的世界”的发展,“人的世界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常常又成为人的自由在历史中继续发展的新起点,成为人的自由继续发展的杠杆。人的自由活动的真正使命就是要使人直面的世界革命化、属人化;使之显现为文化的性质与意义,而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也是在使“人的世界”不断地膨胀,扩张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的自由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

   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创造出了有别于“天然自然”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也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使“人类学的自然界”不断地再裂变,再人化。就其基本性质讲,“人类学的自然界”是一个历史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发展无限性的开放系统,只要人的活动不停滞,这个开放性的系统就不会凝固化。“人类学的自然界”历史性的膨胀与扩张的过程,也即是为人的自由继续发展创造条件与动力的过程。第一,“人类学自然界”的扩大,为人的自由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活动对象,扩大着人的自由活动的范围,为人的自由的历史发展提供着日益广阔的舞台,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塑造出“人类学的自然界”,当“人类学的自然界”又成为人们自由活动新的出发点和基础时,它又激发出人们新的创造兴趣,游离出新的需要与欲望;新的兴趣、需要与欲望又引导着人们向新的自由目标迈进,这是一个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既是结果,又是原因的周而复始、无限延伸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无限可塑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狭窄走向广阔,人对自然界的自由性的占有从个别走向普遍。第二,“人类学的自然界”在性质上的变化,也为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的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地创造和提供新手段和工具。人与外部自然界的斗争,必须凭借一定的工具与手段,人们凭借的工具与手段直接地决定着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自由度的高低。然而,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工具、手段的进步与“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同轨的性质。“人类学的自然界”的扩大与分化,促进着劳动工具与手段的分化,也为劳动工具、手段的趋向精致与完善提供着新材料。第三,“人类学的自然”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起着一种加速器的作用。自然的人化,与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的发展,不是均质的,通常表现为一种加速度或指数扩张的形式。在这个过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由的发展,互为因果,双向互动,彼此促进。自然的人化,“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膨胀与扩张,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与非自然物质进入人的活动的结构,变成属人的能力与力量。第四,“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发展促进着人自身的潜能的开发,人的生理器官向着日益属人化的方向进化,为人的自由的发展创造出日益有利的主体条件。人的自由的发展是以人的素质、人的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素质、能力与自身生理器官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人的生理器官的进化与人化自然的进化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日益减少大自然留给自己的络印,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使确证自己感觉力量的各种感觉能力产生与发展起来。

   人是社会与历史的剧作者,社会与历史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作品;人也是社会与历史的剧中人,只有在社会与历史的舞台上,人才能演出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自由的话剧。

   人作为人存在,能动性是他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能动性是人的活动具有自由性质的可能性的前提。但人的能动性又是建立在与活动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基础之上的,没有外部客体的存在与对客体的改造,人的能动性与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也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他不仅以外部自然界为其存在对象,也以自己创造的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历史为其存在的对象。社会条件、历史环境一方面是人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现实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基础。

   首先,对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整体与个体来说,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上进行活动、表现自己的自由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语)

   其二,对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与个体来说,人类在历史上积淀而成的精神成果也是他的精神活动及其自由创造得以进行与展开的现实基础。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物质关系中,以一定的物质成果为其活动基础和出发点;也生活于一定的精神环境与精神关系之中,以一定的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活动出发点,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于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关系与精神成果,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人的现实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起着积极的与消极的作用。

   其三,人的活动与自由创造还有着民族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虽然在其总体上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在其基本发展趋势上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但也应承认,由于各个民族与国家在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异,由于各个具体的民族与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或个性。不同民族存在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结构上的差异,各自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而这些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传统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作用于人们的活动,对其自由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与消极的反作用。

   社会、历史环境与条件作为人的现实的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对人的自由的发展的制约作用是明显的。但我们在过去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是从受动的意义上去理解这种作用,其实,人们赖以作为活动基础的社会、历史环境与条件对于人的活动及其自由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受动与规定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杠杆。“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新。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伎俩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人们的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是人们自主活动借以实现的现实形式,人们对自己的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改变与革新,实质上不过是在追求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自主活动的有效的可能的形式。

   当然,“人类学的自然”,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作为人的自主活动的现实基础,对人的自主活动及其自由确有规定与制约的作用,每一时代的人类总体及其个人,只能在历史给他提供的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只能去追求可能作与可能达到的目标,而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随心所欲地行动。正是由于“人的世界”对人的自由发展具有这种作用与规定,人的自由对“人的世界”的关系具有能动与受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过程。就人类的总体及人类总体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言,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不可能有一个形而上学的极点,只要人类不因地球的毁灭而灭亡,就不可能停止其迈向新的自由的步伐。但相对于每一具体时代的人类总体,尤其是个人来说,他们达到的自由度又是定在的,有限的;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自由的更高程度的发展迈进了一步,但这一步又不过是人类整体自由无限发展的一个具体环节。“人的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人的自由也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携手共进,比肩而立,相互创造着对方前进的基础,为对方的发展提供着条件与动力。

   注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第34页。

   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第128页,第24、131页。

作者介绍:林剑,1956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作者:林剑

江海学刊 1995年05期

   人作为类存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根本的类特性。然而,人的自由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常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拓展,拾级而升的历史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历史沉积的产物就是人的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既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与标志。人在塑造着人的世界的过程中,也就在塑造着人自身及其自由;同样,人在塑造着自身及其自由,也就在塑造着人的世界。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的关系,犹似物体的形与影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至少是难于理解的。

  

   天然世界·人涉世界·人的世界

   “世界”范畴在一切范畴中属于涵盖面最广的范畴,它包罗万象,囊括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然而,对于科学研究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说,他所面对的通常不是这个总体性的世界,而是有着特殊性质的具体世界,或曰子世界。人们在考察世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座标将总体性的“世界”区分为具体的子世界。如果我们从世界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的角度去看世界时,可以将其区分为:自然世界、人涉世界和人的世界。

   受着本文论题主旨的约束,在这里将主要考察自然世界、人涉世界与人的世界三大子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及各自的最基本的特征。

  

   (一)天然世界

   世界的历史先于人类的历史,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的世界具有纯粹自然天成的性质,它自己产生,自己运动,自己满足,自己代谢,自然演进,一切都靠自己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种事物与现象间的相互作用维持其自身的运动与存在;那时的世界具有单一的性质,这种单一性当然不是指它内部各部分间没有质的差别,而是就其发生学的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只是大自然在其漫长岁月的自然演进的一定阶段,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运用自己的理性、意识与能力,塑造出一种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与原来的世界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世界时,世界才发生了分裂,产生了天然世界与人化世界的区别。

   天然世界范畴,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范畴,但是,在人们的理解中,天然世界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天然世界是指人及其人的实际活动尚未影响过的,完全不依赖于人类世界而存在的天然自然界,或原始的自然界。也有人认为,对天然世界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除了人类活动尚未影响到的自然界外,还包括作为生物体的人,一切人造物的自然质料。还有人认为,天然世界除了应容纳自然界、生物体的人之外,还应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其理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从自然界的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那么,天然世界范畴究竟应怎样理解才比较确切呢?这就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思维逻辑座标,弄清楚提出天然世界的逻辑前提问题。

   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天然世界”的概念时,首先它的逻辑前提是,在与天然世界相对立的不仅有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且在物质世界本身中也存在着一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人为世界的存在。其次,提出天然世界范畴的主旨不在于要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划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物质性的,另一类是精神性的,它的主旨在于,要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区分为这样的两大类,一类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一类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更确切些说,一类是天然造化,离开人及其活动独立自存的,另一类则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天然世界无疑归属于物质世界的范围,但物质世界则不能与天然世界划等号,物质世界在内涵上与外延上都与天然世界有着明显的差别。物质世界范畴既涵盖着天然世界,也涵盖着人为世界的物质世界。

   人本身究竟是属于天然世界还是属于“人的世界”呢?有人将之归属于天然世界,因为人同动物一样,属于自然之子;有人将之归属于“人的世界”,因为人同动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人具有社会性的规定。两种观点不能说全没道理,但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人本身的进化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人还没有理性,缺乏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时候,人与其它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的人,是纯粹生物学意义的人,它与自然界混然一体;当人还没有从自然界提升出来时,这样的人无疑是属于天然世界范畴的。然而,当大自然的长期造化,锻造出人的理性,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裂变之后,就再也不能将人归之于天然世界了。“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的涵义一方面涵盖着人化世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包容着人本身的世界的内容。人成为人存在之前的动物时期,其进化机制完全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作为人存在的动物时期,其进化机制一方面不能完全脱离自然规律的约束,但在更大的程度上则受他自身活动机制的影响,人的生理器官,人的活动能力,人的多方面的素质,都是伴随着自己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黑格尔曾经深刻指出的,真正的人是自己劳动的结果。循着上述思路,我们应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作为人存在之前的动物时期,他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所以应归属于天然世界范畴;人作为真正的人是自我塑造的产物,因而应排斥在天然世界范畴之外。

   当我们以是否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与作用为座标去区分世界时,天然世界的涵义显然是指那些尚未被人类的实践所改造,完全不依赖人的理性与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原始的或原生的自然界。

  

   (二)人涉世界

   人涉世界的概念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研究文章中是一个极少使用的概念,然而,在我们论及天然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区分时,这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概念,因为“人涉世界”既不同于天然世界,也不同于“人的世界”,是二者难以涵盖的概念。我们之所以要提出人涉世界的概念,还由于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将人涉世界与“人的世界”概念相混淆,误把“人的世界”等同于人涉世界。

   所谓人涉世界即是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或人所生活其中的世界。它既包括那些虽未经人的活动改造,但已经进入人的生活范围,成为人们认识与审美对象的天然世界,也包括经过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的世界”。如果从主客体活动及其关系的视角方面看,人涉世界是指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已经纳入了主体活动结构,与主体的人构成一定的对象性关系,成为人们活动客体的世界。人涉世界之所以不等于天然世界,因为人涉世界并没有涵盖天然世界的全部内容,那些在人的活动视野之外的事物与现象,由于并不现实的与人的活动构成主客体的对象性的关系,因而不属于人涉世界的范围,只有那些纳入了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主体的认识、审美等活动对象的事物与现象才属于人涉世界的涵盖域。人涉世界也不能归结于“人的世界”,不错,按照我们上面对人涉世界的界定,人所改造的“人的世界”都属于人涉世界的内容,但无论是就其内涵看,还是就其外延看,二者都有着质的差别。人涉世界指向人的一切活动的客体,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人的世界仅指向那些经过人的改造与创造,作为人的智慧结晶的事物与现象。人涉世界既统括着那些打上了人的智慧印迹的事物与现象,也统括着那些已进入了人的活动视野,但还没有打上人的智慧印迹的事物与现象。

  

   (三)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的世界”有时也可以用人为世界、人化世界、人造世界来表达与代称。如果我们用一个教科书式的界定来表达的话,则可把“人的世界”界定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感性的与精神的实践)所改造与创造的世界。

   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常常把“人的世界”简单地看成是“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人们这样指称“人的世界”时,其用意是明确的,通常是为了与“天然自然”、“原始自然”相对应,用以说明“人化自然”与“天然自然”的性质差别。但人们似乎忽视了,用天然自然指称天然世界是可以的,天然自然与天然世界的确具有一致性,如果用“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指称“人的世界”则是片面的。“人的世界”不仅涵盖着人所创造与改造过的自然,同时也包括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诞生和裂变出的一切社会事物与现象,还包括由人的自我活动塑造出的人本身的世界。

   总之,人的世界有着丰富的内容,既不是指单纯的人工自然,也不是单指人的社会历史,当然也不仅仅是人自身的世界,而是指人改变、重塑过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人的世界”是人所创造的自然,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人所创造的人的自身世界的完整与有机的统一。更概括地讲是人所创造的身外世界与自身世界的统一。

  

   “人的世界”是人发展的一面镜子

   上面,我们先后澄清了有关“世界”的几个重要概念,概略考察了天然世界、人涉世界、人的世界诸范畴间质的差别,对于我们来说,上面的讨论虽然不属于本文的正题,但为本文下面的讨论创造了前提。

   人作为人存在,自由自觉活动是他的类特性,但正如我们曾经指出的,人的这种自由特性,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人的自由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恒数,而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变量。诚然,人的自由及其扩张,离不开天然自然的存在,但是,对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说,思维的兴奋点则主要的集中在“人的世界”上。深刻的原因在于:真正表现与确证人的自由及其发展程度的是“人的世界”及其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写下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于人说来也是无。”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这段话曾引起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作为一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当然不是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然而若从人的活动的角度看,这种与人分离的存在,既不能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客体,也不确证人的自由,因而对于人的自由来说,确实不构成现实的价值关系,只是从它对人的意义的角度看才可以将其视为无。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①。“人的世界”首先表现为人的自由活动的作品,表现为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是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人是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人的世界”来反观自身的自由度的。当人将自己从天然世界中提升出来与天然世界相对峙的时候,人所直面的第一个对象无疑也是天然世界。人作为人存在之始,就与大自然展开了不屈的斗争。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力图对自然进行改造与重塑,使自然界的变化适合于自己的需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受动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能动与自由的关系。正是在世代不绝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着一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人化自然界”。这个“人化自然界”,是人将自己的目的、需要、愿望、理想、情感、智慧、意志、才能、想象力与创造力融铸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一部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的历史,人以自己自觉的感性活动创造着人化自然界,人的自由达到何种程度,他也就在何种程度上创造着他的感性自然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②。“而人所创造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则是人的自由历史发展的反映与确证”。“人类学的自然界”具有何种性质,人化到何种程度,人对自然的自由就发展到何种程度,“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然而,人与自然界的对峙并不是以个体的形态存在的,人对自然界的斗争也不是单个人的行为,真正的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自然界的人化”,“人类学自然界的”诞生与演进不是个别人的杰作,而是以社会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③人在使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创造着属人的自然和“人类学的自然”的同时,人也创造着人的社会和社会的历史。首先,人将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的生产,而人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④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理路中,人在创造“人类学的自然界”的活动是一种共同活动的行为,而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它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正如马克思在另一个地方曾经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⑤其次,人不仅是人的社会的创造者,也是人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生命的生产,或人创造“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表明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是人的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联系的不同方面,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从横的方面看即是人的社会,从纵的方面看即是人的历史。人在创造着“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同时,创造着自己的社会,也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正如“人类学的自然界”与天然的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样,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也与天然自然与纯粹的自然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自由活动的结果,都是人作为人存在的现实。人的自由意识与自由能力,犹如一种普照的光照耀着人们生活的社会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人的社会和历史样犹如一面镜子映现出人的自由的光辉。

   人不仅是“人类学的自然”的创造者,是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与历史的创造者,人也是自身的创造者。真正的人必然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因此,人的自由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他们创造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上,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社会与历史上,而且同样表现在他自身的进化上。“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的社会和历史的进化,以及人本身的进化,属于同一个过程,三者之间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三者又都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由活动的演进而发展,并从三个不同的维面确证着人的自由的演进。

  

   “人的世界”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杠杆和加速器

   人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人的世界”,人是“人的世界”的著作者;但人的自由与“人的世界”的关系又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度的,人也是“人的世界”的剧中人。人作为“人的世界”的剧中人,他的自由的发展又离不开“人的世界”的发展,“人的世界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常常又成为人的自由在历史中继续发展的新起点,成为人的自由继续发展的杠杆。人的自由活动的真正使命就是要使人直面的世界革命化、属人化;使之显现为文化的性质与意义,而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也是在使“人的世界”不断地膨胀,扩张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的自由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

   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创造出了有别于“天然自然”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也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使“人类学的自然界”不断地再裂变,再人化。就其基本性质讲,“人类学的自然界”是一个历史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发展无限性的开放系统,只要人的活动不停滞,这个开放性的系统就不会凝固化。“人类学的自然界”历史性的膨胀与扩张的过程,也即是为人的自由继续发展创造条件与动力的过程。第一,“人类学自然界”的扩大,为人的自由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活动对象,扩大着人的自由活动的范围,为人的自由的历史发展提供着日益广阔的舞台,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塑造出“人类学的自然界”,当“人类学的自然界”又成为人们自由活动新的出发点和基础时,它又激发出人们新的创造兴趣,游离出新的需要与欲望;新的兴趣、需要与欲望又引导着人们向新的自由目标迈进,这是一个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既是结果,又是原因的周而复始、无限延伸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无限可塑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狭窄走向广阔,人对自然界的自由性的占有从个别走向普遍。第二,“人类学的自然界”在性质上的变化,也为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的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地创造和提供新手段和工具。人与外部自然界的斗争,必须凭借一定的工具与手段,人们凭借的工具与手段直接地决定着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自由度的高低。然而,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工具、手段的进步与“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同轨的性质。“人类学的自然界”的扩大与分化,促进着劳动工具与手段的分化,也为劳动工具、手段的趋向精致与完善提供着新材料。第三,“人类学的自然”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起着一种加速器的作用。自然的人化,与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的发展,不是均质的,通常表现为一种加速度或指数扩张的形式。在这个过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由的发展,互为因果,双向互动,彼此促进。自然的人化,“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膨胀与扩张,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与非自然物质进入人的活动的结构,变成属人的能力与力量。第四,“人类学的自然界”的发展促进着人自身的潜能的开发,人的生理器官向着日益属人化的方向进化,为人的自由的发展创造出日益有利的主体条件。人的自由的发展是以人的素质、人的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素质、能力与自身生理器官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人的生理器官的进化与人化自然的进化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日益减少大自然留给自己的络印,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使确证自己感觉力量的各种感觉能力产生与发展起来。

   人是社会与历史的剧作者,社会与历史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作品;人也是社会与历史的剧中人,只有在社会与历史的舞台上,人才能演出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自由的话剧。

   人作为人存在,能动性是他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能动性是人的活动具有自由性质的可能性的前提。但人的能动性又是建立在与活动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基础之上的,没有外部客体的存在与对客体的改造,人的能动性与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也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他不仅以外部自然界为其存在对象,也以自己创造的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历史为其存在的对象。社会条件、历史环境一方面是人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现实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基础。

   首先,对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整体与个体来说,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上进行活动、表现自己的自由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语)

   其二,对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与个体来说,人类在历史上积淀而成的精神成果也是他的精神活动及其自由创造得以进行与展开的现实基础。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物质关系中,以一定的物质成果为其活动基础和出发点;也生活于一定的精神环境与精神关系之中,以一定的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活动出发点,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于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关系与精神成果,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人的现实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起着积极的与消极的作用。

   其三,人的活动与自由创造还有着民族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虽然在其总体上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在其基本发展趋势上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但也应承认,由于各个民族与国家在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异,由于各个具体的民族与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或个性。不同民族存在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结构上的差异,各自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而这些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传统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作用于人们的活动,对其自由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与消极的反作用。

   社会、历史环境与条件作为人的现实的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对人的自由的发展的制约作用是明显的。但我们在过去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是从受动的意义上去理解这种作用,其实,人们赖以作为活动基础的社会、历史环境与条件对于人的活动及其自由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受动与规定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杠杆。“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新。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伎俩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人们的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是人们自主活动借以实现的现实形式,人们对自己的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改变与革新,实质上不过是在追求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自主活动的有效的可能的形式。

   当然,“人类学的自然”,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作为人的自主活动的现实基础,对人的自主活动及其自由确有规定与制约的作用,每一时代的人类总体及其个人,只能在历史给他提供的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只能去追求可能作与可能达到的目标,而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随心所欲地行动。正是由于“人的世界”对人的自由发展具有这种作用与规定,人的自由对“人的世界”的关系具有能动与受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过程。就人类的总体及人类总体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言,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不可能有一个形而上学的极点,只要人类不因地球的毁灭而灭亡,就不可能停止其迈向新的自由的步伐。但相对于每一具体时代的人类总体,尤其是个人来说,他们达到的自由度又是定在的,有限的;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自由的更高程度的发展迈进了一步,但这一步又不过是人类整体自由无限发展的一个具体环节。“人的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人的自由也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携手共进,比肩而立,相互创造着对方前进的基础,为对方的发展提供着条件与动力。

   注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第34页。

   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第128页,第24、131页。

作者介绍:林剑,1956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相关内容

  • 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本质分析
  • 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分析 --基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 董璇, 女,重庆市巫山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04100 摘要:马克思探索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入手,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为起点,用超地域和超民族性的全球视角,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发展过程和最终指向,对尚处于全球化初 ...

  • 康德历史哲学中的自然和自由
  • 安希孟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从自然开始,又脱离自然.这与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关系同步.一致.康德早年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即<宇宙发展史概论>)讲的是自然的历史.然而,自然界没有历史,这是昭然若揭的.康德后来又复归于历史哲学.一部脱离自然状态的历史哲学,不可避免地要从全人 ...

  • 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 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远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进入"二战"之前,那些坚信为遏制正在欧洲兴起的法西斯主义浪潮政府必须出面干预的人就启用了自由的语言.为了唤醒和敦促不甚情愿的美国为参战做准备,主张干预的人竭力推广和宣传了一些后来成为战时动员的中心口号 ...

  • 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自由
  • 摘 要:"自由"是黑格尔美学范畴体系的中心范畴,在<美学>中发挥了中枢作用,一方面它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总架构相联结,另一方面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以及艺术的产生等关系密切,同时,黑格尔的"自由"范畴丰富了西方美学史上 ...

  • 自由主义与霸权-中国自由主义的其他
  •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认为,个人自由具有极为崇高的价值, 我也十分赞同自由主义的许多原则:另一方面,我对于特定的自由主义者们在特 定的问题上运用这些原则的具体方式并不总是能够同意的.因此,我不知道自己 是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更深深地怀疑的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 ...

  • 寻找自我的历程
  • 寻找自我的历程 本学期的马原课上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以及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男主角阿米尔儿时是阿富汗的富家少年,他仆人的儿子哈山则是他忠实的跟班与玩伴.他们当时流行放风筝比赛,阿米尔总是在哈山的帮助下取得比赛的胜利.有 ...

  • 新自由主义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理论工具
  • 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福柯 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勃兴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面对凯恩斯主义失灵所做的政策选择.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学术思潮,形成于20世纪20-30 ...

  • 教宗2011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宗教信仰自由,迈向和平的途径
  • 2011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宗教信仰自由,迈向和平的途径 1.在这新一年的开始,我向每一位献上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在这一年祥和与繁荣,特别是充满平安.不幸的是,即将结束的一年依然给我们留下了迫害.歧视.可怕的暴力行为与对宗教信仰的不容忍. 我的思念特别转向伊拉克这个被深爱的国家,它在朝向未来稳定与修和 ...

  •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
  • 2006年第12期 总第150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No.12,2006 SerialNo.150 [世界经济] 徐 元 [摘 要].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代呈现出 ,.双边化.纵深化.复杂化.跨区化.开放化和南北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