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海林市第二小学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抓住诗中的艺术形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以读促悟,以悟带读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运用独特的诗歌形象来表达主题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朗读)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能把这四句一起背出来吗?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四句诗!今天回家一定告诉妈妈,就说赵老师夸我,说我表现得特别好!

师:我要接着读诗了啊!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学生自动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朗读)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

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学生自觉地兴奋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幽黙地)同学们还不鼓掌等什么呢?

师:这首诗其实还有最后一句我没说,这句写得特别好,会让人觉得很震撼,现在同学

们一起背诵前面的部分,然后我背诵最后一句,好不好?

(学生自觉地兴奋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朗诵)到处都是―――

生:(自觉地与老师朗读)开门的声音!

师:刚才我们背的是现代诗,现在我们背一首古诗吧。你们会背哪首古诗呢?

(学生争相发言,多数人要求背李白的《静夜思》)

师:那好吧,我们就来背这首同学们最熟悉的《静夜思》。

(学生齐背《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思故乡”)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在“思故乡”后接着板书“的忧愁”)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板书:余光中)

(学生沉默,表示都没听说过)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学生专心倾听)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77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05-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2、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其实就是让作者余光中来写,也是件很难的事。但是余光中找到了一个方法,真就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想!

师:这个方法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教师板书:一枚)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幽黙地)我可就要读了啊!有没有掌声我不是很在乎的!

(学生鼓掌,会心地微笑)

师:(朗读)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师:我只读了一遍,有没有人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厉害厉害,听一遍就能背对,一个字也不差,真行!谁还能背?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再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现在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背第一节诗。

(学生背诵,教师发现学生背诵的情感不到位)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我就是你的母亲,已经好久没有见过你们了,我想你们想得眼泪都快哭干了,你们看到了我,会用怎样的语气跟我说话呢?再背诵一遍。

(沉思片刻,学生回忆相似的生活经验,再度背诵时,效果明显好转,教师带头掌声祝贺)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板书:青年、长大后),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有道理!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

生:没忘。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板书: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创编,学习热情高涨)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大家讨论讨论,看看这个同学编得怎么样?

生:老师,船票不应该用“一枚”,应该是“一张”!

师:说得对(板书:一张)。谁知道船票是什么形状的?也是小小的吗?

生:应该是窄窄的。

师:很好。把自己的诗改改。现在谁再来背诵自己编的这节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得很好,教师带头鼓掌)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故意地)同学们,对不起,我的感情没有酝酿好。刚才两位同学背诵得很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没有赶上,我们能不能再来一次?

生:行!

师:这次我再指定两名同学来背诵。

(学生背诵:小时候„„长大后„„)

师:(背景音乐响起,教师背诵第三节诗)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音乐渐强,静黙十几秒。板书:后来啊、中年、生死离别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师:记住这段的同学点点头。

(全体学生都得意地点点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配乐,学生背诵提得声情并茂)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配乐)

(学生十分流利地有感情地背诵前三节诗)

3、深思细察,体悟诗理精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板书。作者在第一节诗写的是母亲,在第二节写的是妻子,在第三节写的又是母亲,这三节诗写的都是女人,那么诗的第四节作者会写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这是你们绝对想象不到的,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老年)

生:想!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背前三节,老师接着来背第四节,好吗?

生:好!

(学生背诵:小时候„„)

师:(背诵)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板书:一湾、国土分离忧思绵绵、思归浓愁)

师:记住这节诗了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师:男同学背一、二节,女同学背三、四节。(学生背诵)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第四节诗写的是谁了吧?

生:是祖国。

生:是祖国母亲!

师:对,是祖国母亲!作者在写完前三节诗时思路忽然断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了。这时,他猛然想起了祖国,对,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我更伟大的母亲!脑子里便跳出了这样一句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于是便有了这节诗。

师:同学们再看黑板,(指板书)第一、二节写思念母亲和妻子,他们还能再见到吗? 生:能!

师:对,所以,这是生离之愁。(板书:生离之愁)

师:第三节写母亲去逝了,还能再见到吗?

生:不能!

师:对,这是――

生:死别之愁。

师:这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对吧?所以,这又叫做――家愁(板书:家愁)

师: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

生:不是!

师:所以,这是――

生:国愁。(教师板书: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配乐 教师充满深情地)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也许――

到将来,

乡愁会是一抹甜甜的微笑,

我们笑在这头,

台湾同胞就会笑在那头!

《乡愁》教学实录

——海林市第二小学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抓住诗中的艺术形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以读促悟,以悟带读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运用独特的诗歌形象来表达主题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朗读)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能把这四句一起背出来吗?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四句诗!今天回家一定告诉妈妈,就说赵老师夸我,说我表现得特别好!

师:我要接着读诗了啊!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学生自动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朗读)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

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学生自觉地兴奋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出来?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幽黙地)同学们还不鼓掌等什么呢?

师:这首诗其实还有最后一句我没说,这句写得特别好,会让人觉得很震撼,现在同学

们一起背诵前面的部分,然后我背诵最后一句,好不好?

(学生自觉地兴奋地背诗,背得很准确)

师:(朗诵)到处都是―――

生:(自觉地与老师朗读)开门的声音!

师:刚才我们背的是现代诗,现在我们背一首古诗吧。你们会背哪首古诗呢?

(学生争相发言,多数人要求背李白的《静夜思》)

师:那好吧,我们就来背这首同学们最熟悉的《静夜思》。

(学生齐背《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思故乡”)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在“思故乡”后接着板书“的忧愁”)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板书:余光中)

(学生沉默,表示都没听说过)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学生专心倾听)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77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05-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2、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其实就是让作者余光中来写,也是件很难的事。但是余光中找到了一个方法,真就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想!

师:这个方法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教师板书:一枚)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幽黙地)我可就要读了啊!有没有掌声我不是很在乎的!

(学生鼓掌,会心地微笑)

师:(朗读)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师:我只读了一遍,有没有人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厉害厉害,听一遍就能背对,一个字也不差,真行!谁还能背?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再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现在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背第一节诗。

(学生背诵,教师发现学生背诵的情感不到位)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我就是你的母亲,已经好久没有见过你们了,我想你们想得眼泪都快哭干了,你们看到了我,会用怎样的语气跟我说话呢?再背诵一遍。

(沉思片刻,学生回忆相似的生活经验,再度背诵时,效果明显好转,教师带头掌声祝贺)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板书:青年、长大后),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有道理!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

生:没忘。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板书: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创编,学习热情高涨)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大家讨论讨论,看看这个同学编得怎么样?

生:老师,船票不应该用“一枚”,应该是“一张”!

师:说得对(板书:一张)。谁知道船票是什么形状的?也是小小的吗?

生:应该是窄窄的。

师:很好。把自己的诗改改。现在谁再来背诵自己编的这节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得很好,教师带头鼓掌)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故意地)同学们,对不起,我的感情没有酝酿好。刚才两位同学背诵得很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没有赶上,我们能不能再来一次?

生:行!

师:这次我再指定两名同学来背诵。

(学生背诵:小时候„„长大后„„)

师:(背景音乐响起,教师背诵第三节诗)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音乐渐强,静黙十几秒。板书:后来啊、中年、生死离别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师:记住这段的同学点点头。

(全体学生都得意地点点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配乐,学生背诵提得声情并茂)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配乐)

(学生十分流利地有感情地背诵前三节诗)

3、深思细察,体悟诗理精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板书。作者在第一节诗写的是母亲,在第二节写的是妻子,在第三节写的又是母亲,这三节诗写的都是女人,那么诗的第四节作者会写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这是你们绝对想象不到的,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老年)

生:想!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背前三节,老师接着来背第四节,好吗?

生:好!

(学生背诵:小时候„„)

师:(背诵)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板书:一湾、国土分离忧思绵绵、思归浓愁)

师:记住这节诗了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

师:男同学背一、二节,女同学背三、四节。(学生背诵)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第四节诗写的是谁了吧?

生:是祖国。

生:是祖国母亲!

师:对,是祖国母亲!作者在写完前三节诗时思路忽然断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了。这时,他猛然想起了祖国,对,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我更伟大的母亲!脑子里便跳出了这样一句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于是便有了这节诗。

师:同学们再看黑板,(指板书)第一、二节写思念母亲和妻子,他们还能再见到吗? 生:能!

师:对,所以,这是生离之愁。(板书:生离之愁)

师:第三节写母亲去逝了,还能再见到吗?

生:不能!

师:对,这是――

生:死别之愁。

师:这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对吧?所以,这又叫做――家愁(板书:家愁)

师: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

生:不是!

师:所以,这是――

生:国愁。(教师板书: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配乐 教师充满深情地)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也许――

到将来,

乡愁会是一抹甜甜的微笑,

我们笑在这头,

台湾同胞就会笑在那头!


相关内容

  • 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 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

  •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 8.教师在近一段时间的作文批改中,发现有不少同学爱使用成语,可是常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于是安排了一节语文活动课--"啄木鸟啄错题",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从事建设,争取美好的理想早日实现,绝不能守株待兔,妄想坐享其成 B .就 ...

  •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乡愁]课堂实录
  • <乡愁>课堂实录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 ...

  • _问_可简而_听_无穷_欣赏课_思乡曲_教学实录与赏析
  •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具有非语义的特征.这决定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只有靠听觉来感受,用耳朵来欣赏.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你要听懂音乐吗?第一是听,第二是听,第三还是听."那么,在音乐欣赏中怎样引领学生去聆听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呢?我认为,欣赏 ...

  •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王君篇)
  • 王君,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重庆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150 多篇,近 10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推荐为封面人物.头版人物.曾应邀 ...

  • [乡愁]衢州优质课一等奖
  • <乡愁>课堂实录 上课班级: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九(8)班 执教者: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邱慧(衢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整理者:郑建周 说明:仅凭借课堂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肯定多有疏漏之处,遗憾! <乡愁>教学目标: 1. 理解内容,借助朗读,感受诗歌感情. 2. 品析意象 ...

  • 浅入或能深出_浅读则难深入_评_将进酒_课堂实录_郭惠宇
  •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3月 着好的生成.诗的语言简约凝练,诗的意境含蓄蕴藉,品味诗歌需要慢慢"浸泡".教师用竞聘"摄影家"的方式,把音乐引进课堂,把摄影引进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用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诗意的心灵感知作品,欣赏作品,演绎出一段段荡人 ...

  • [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实录与点评
  •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实录 罗才军 一.纵情想象,书写二十年"变化"的神奇 师:平常喜欢作文吗?为什么喜欢? 生:喜欢.因为作文可以表达我心中所想. 师:一语中的啊,写作文就是表达心中所想,就是情感的宣泄,就是跟自己说话. 生:喜欢.因为我 ...

  • 传统美德韵语教学古诗文教案
  • 低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指导,望各位老师能够借鉴,并有所提升! 传统美德韵语教学(一) 诵读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诵读目标:1.制定课堂常规. 2.熟读背诵,初步理解含义. 3.初步将韵味语中的美德渗透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诵读重点: 熟读背诵,初步理解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