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2934次)

一 而(319次) 三 乎(140次) 1.连词(310次) 1.介词,用法同“于”。(27次) (1)表两事并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1·5) (1)表比较。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 (2)表两事相因。学而时习之。(1·1) (2)表处所。今拜乎上。(9·3)(现在在堂上磕头。) (3)表修饰。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率尔,不加(3)和动词连用。攻乎异端。(2·16) 思索的样子。) (4)引出动作对象。致孝乎鬼神。(8.21) (4)连接能愿动词和动词,表相因。可得而闻也。2.助词。(113次) (5·13) (1)放在形容词后。(9次)郁郁乎文哉?(3·14)焕乎其(5)连接“来”“往”诸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8·3) 有文章!(8·19) (6)表时间紧接。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17·1) (2)表疑问。为人谋而不忠乎?(1·4) (7)表两事相关联。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 (3)表商量或不太确定。必也射乎?(3·7) (8)表转折。贫而无谄。(1·15) (4)表呼唤或感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9)表假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2.助词(7次) 乎哉(8次) (1)用于主谓之间,和“之”相同。君子耻其言而过表反问。仁远乎哉?(7·30) 其行。(14·27) 四 乃(3次) (2)表语气。今之从政者殆而。(18·5) 无乃(3次) (3)无义。既而曰(14·39) 相当于不是,只用于反问句。 3.介词(1次) 无乃太简乎?(6·2)(不是太简单了吗?) 同为。奚而不丧?(14·19)(为什么不败亡?) 五 其(254次) 而已(13次) 1.代词(213次) 语气助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3) (1)人称代词,他,他的;它,它的。(181次)其为人也孝而后(9次) 悌。(1·2)事父母能竭其力。(1·7) 连词,表顺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2)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32次)其斯之谓二 何(54次) 与?(1·15)(那说的就是这意思吧?)尔爱其羊,我1.疑问代词,什么。(36次)于予与何诛?(5·10)子夏爱其礼。(3·17) 云何?(19·3)何器也?(5·4) 2.副词 2.疑问副词,怎么。(18次)赐也何敢望回?(5·9)子在,(1)表示推测,句末一般有疑问语气词“乎”或“与”回何敢死?(11·23) 。(16次)从我者其由与?(5·7)尧舜其犹病诸?(6·30)何以(8次) 回也其庶乎?(11·19) 1.为什么。何以伐为?(16·1) (2)将。(6次)桓魋其如予何?(7·23) 2.如何,怎么。不敬,何以别乎?(2·7) (3)表反问,难道。(3次)山川其舍诸?(6·6) 何用(1次) (4)表疑问。(14次)奚其为为政?(2·21)如之何其废何以。何用不臧?(9·27)(何用不臧:为什么不好?) 之?(18·7) 何如(21次) 3.助词(2次) 怎么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同“之”。言不可若是其几也。(13·15)(说话不可何有(7次) 以像这样简单机械。) 表示没有什么困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其诸(1次) 有?(4·13)(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表示不肯定。其诸异乎人之求与?(1·10)(或者和别难呢?) 人获求的方法不一样吧。)

六 且(12次)

连词,表递进,而且。有耻且格。(2·3)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七 若(14次)

1.动词,像,赶得上。(8次)有若无,实若虚。(8·5)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15) 2.代词,这。(3次)君子哉若人!(5·3)

3.连词,至于。(1次)若圣与人,则吾岂敢?(7·34) 八 所(47次)

1.名词,地方。(2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2.代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结合成名词或名词短语。(44次)有所不行。(1·12)

3. 连词,只用于句中,表假设。(1次)予所否者。(6·28) 所以(3次)

“的方法”“的原因”。不知所以裁之。(5.22)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九 为(170次) 1.wéi(151次)

(1)动词,是。(33次)子为谁?(18·6)

(2)动词,做,干,治理(114次)其为人也孝悌。(1·2)可以为师矣。(2·11)为政以德。(2·1)

(3)语气助词,和“奚”“何”连用。(4次)何以文为?(12·8)

(4)动词,帮助。(2次)夫子为卫君乎?(7.15)(朱熹《四书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均注为读四声。) 2.wèi

(1)介词,替。(11次)冉子为其母请粟。(6·4) (2)介词,因为。(5次)为力不同科。(3·16) (3)介词,被。(1次)不为酒困。(9·16) 十 焉(88次)

1.代词,同之。(8次)见贤而思齐焉。(4·7)信则人任焉。(17·6)(诚信别人就任用他。) 2.兼词,于是。(2次)又何加焉?(13·9)

3.兼词,于他。(7次)忠焉能无诲乎(14.7)(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4.疑问代词,什么。(1次)又焉贪?(20·2) 5.疑问代词,哪里。(6次)人焉廋哉?(2·10)(人哪里躲藏呢?)

6.疑问副词,怎么。(19次)焉得俭?(3·22)(怎么能说节俭呢?) 7.助词,放在形容词后。(1次)忽焉在后。(9·11) 8.助词,句末陈述语气。(42次)有君子之道四焉。(5·16)

9.助词,句末疑问语气。(2次)孰先传焉?(19·12) 十一 也(469次)

1.语气词,表肯定或终结。(307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1·2)

2.语气词,用于句中表停顿。(141次)其为人也孝悌。(1·2)

3.语气词,用于疑问句中,和其它表疑问的词连用。(19次)何谓也?(2·5)

4.语气词,表疑问,句中无其它表疑问的词,同“耶”。(2次)子张问:“十世而可知也?”(2·23) 也已(5次)

语气词连用,表肯定。可谓好学也已。(1·14) 也已矣(6次)

语气词连用,表加强肯定。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也夫(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没有人知道我呀!) 也哉(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吾岂匏瓜也哉!(17·7)(我难道是匏瓜吗?匏瓜味苦不能吃,比水轻可系在腰上帮助渡水。) 也与(11次)

语气词连用,表疑问。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6·8) 也以哉(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而以疑问口吻说出。鄙夫可与事君也以哉?(17·15) 十二 以(152次)

1.指示代词,此。(1次)以告者过也。(14·13)

2.指示代词,如此,作状语。(1次)无以为也。(19·24)(不要这样做!)

3.动词,任用。(8次)毋吾以也。(11·26)

4.动词,及。(1次)朕躬有罪,无以万方。(20·1)(我本人有罪,不要连及天下人。)

5.动词,与,结交。(1次)视其所以。(2·10)(考察他结交的朋友。)

6.介词,依,按。(4次)使民以时。(1·5)以季孟之间待

之。(18.3)

7.介词,用。(85次)为政以德。(2·1)以不教民战。(13·30)君子义以为上。(17·23)

8.介词,因为。(3次)不以言举人。(15·23)

9.介词,表凭借。(3次)藏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4)(臧武仲凭借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

10.介词,与,和。(1次)而谁以易之?(18·6)(你和谁去改革它?)

11.连词,和。(1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20)(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相互劝勉,应该怎么做?”)

12.连词,因为。(4次)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从大夫之后”是孔子对自己做过位属大夫的司寇的谦逊说法。)

13.连词,表目的。(36次)则修文德以来之。

14.助词,和方位词结合,组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空间或数量的界限。(3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6.21)(孔子说:“中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十三 因(5次)

1.动词,依靠,凭借。(1次)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2.动词,沿袭,依循。(3次)殷因于夏礼。(2·23) 3.动词,加以。(1次)因之以饥饉。(11·26) 十四 于(174次)

1.动词,在。(3次)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在仓促匆忙时和仁德在一起,在颠沛流离时和仁德在一起。)人之过也各于其党。(4·7) 2.介词。(171次)

(1)引出时间或地点。子于是日哭。(7·10)八佾舞于庭。(3·1)夫子之至于是邦也。(1·10) (2)从,自。奚取于三家之堂?(3·2)

(3)对于。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3.11)

(4)被,被动句中引出主动者。屡憎于人。(5·5)

(5)比,引出用来作比较的对象。季氏富于周公。(11·17)吾党之直者异于是。(13·18)(我们那里直率坦白的人和这些人不同。)

(6)引出动作对象,不翻译。多识于草木虫兽之名。(17·9) 十五 与(119次)

1.动词,协同,交往。(7次)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7·11)(子路问:“你率领三军,和谁共事?”) 2.介词,同,和,跟。(40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 3.连词,同,和。(18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4·5) 4.动词,给予。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5.动词,同意,许可,赞许。互乡(地名)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29)(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 6.yù,动词,参与。(4次)吾不与祭。(3·12)

7.语气词,表疑问。(29次)其为仁之本与?(1·2) 8.语气词,表停顿。(6次)于予与何诛?(5·10) 十六 则,连词(121次)

1.表示承接关系,就。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2.用在并列的两个句子中,表示对举。弟子入则孝,出则悌。(1·6)

3.表示与意愿或预期相反,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8·7)

十七 者(202次)

1.代词,代指人、事、物,译为“的„„”。(169次)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2.代词,“的样子”,表猜度。(4次)似不能言者。(10·1) 3.助词,表提示。政者正也。(12·17)

4.代词,„„的时候。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5.助词,有假设意味。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取美好品德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6·12)(如果真是力量不够,那么会走到中途停下来)

6.语气助词,表疑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 十八 之(596次)

1.代词,只用作宾语和兼语。(306次)学而时习之。(1·1)使之闻之。(17·20)

2.代词,用法同“其”。(8次)可使为之宰也。(5·8)赤也为之小。(11·26)(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司仪。)

3.助词,的。(180次)其为仁之本与?(1·2)

4.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使句子变为句子成分,有时可译为的。(71次)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知欲?(1·10)

5.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使句子变为分句,有时可译为的。(4次)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9·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19·3)

6.助词,位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13次)父母唯其疾之忧。(2·6)何陋之有?(9·14)

7.音节助词,无意义。(8次)譬之宫墙。(19·23)迩之事父。(17·9)

8.动词,往,到。(6次)之一邦。(5·19)之三子告。(14·21)何必公山氏之之也?(17·5)(为什么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2934次)

一 而(319次) 三 乎(140次) 1.连词(310次) 1.介词,用法同“于”。(27次) (1)表两事并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1·5) (1)表比较。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 (2)表两事相因。学而时习之。(1·1) (2)表处所。今拜乎上。(9·3)(现在在堂上磕头。) (3)表修饰。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率尔,不加(3)和动词连用。攻乎异端。(2·16) 思索的样子。) (4)引出动作对象。致孝乎鬼神。(8.21) (4)连接能愿动词和动词,表相因。可得而闻也。2.助词。(113次) (5·13) (1)放在形容词后。(9次)郁郁乎文哉?(3·14)焕乎其(5)连接“来”“往”诸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8·3) 有文章!(8·19) (6)表时间紧接。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17·1) (2)表疑问。为人谋而不忠乎?(1·4) (7)表两事相关联。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 (3)表商量或不太确定。必也射乎?(3·7) (8)表转折。贫而无谄。(1·15) (4)表呼唤或感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9)表假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2.助词(7次) 乎哉(8次) (1)用于主谓之间,和“之”相同。君子耻其言而过表反问。仁远乎哉?(7·30) 其行。(14·27) 四 乃(3次) (2)表语气。今之从政者殆而。(18·5) 无乃(3次) (3)无义。既而曰(14·39) 相当于不是,只用于反问句。 3.介词(1次) 无乃太简乎?(6·2)(不是太简单了吗?) 同为。奚而不丧?(14·19)(为什么不败亡?) 五 其(254次) 而已(13次) 1.代词(213次) 语气助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3) (1)人称代词,他,他的;它,它的。(181次)其为人也孝而后(9次) 悌。(1·2)事父母能竭其力。(1·7) 连词,表顺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2)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32次)其斯之谓二 何(54次) 与?(1·15)(那说的就是这意思吧?)尔爱其羊,我1.疑问代词,什么。(36次)于予与何诛?(5·10)子夏爱其礼。(3·17) 云何?(19·3)何器也?(5·4) 2.副词 2.疑问副词,怎么。(18次)赐也何敢望回?(5·9)子在,(1)表示推测,句末一般有疑问语气词“乎”或“与”回何敢死?(11·23) 。(16次)从我者其由与?(5·7)尧舜其犹病诸?(6·30)何以(8次) 回也其庶乎?(11·19) 1.为什么。何以伐为?(16·1) (2)将。(6次)桓魋其如予何?(7·23) 2.如何,怎么。不敬,何以别乎?(2·7) (3)表反问,难道。(3次)山川其舍诸?(6·6) 何用(1次) (4)表疑问。(14次)奚其为为政?(2·21)如之何其废何以。何用不臧?(9·27)(何用不臧:为什么不好?) 之?(18·7) 何如(21次) 3.助词(2次) 怎么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同“之”。言不可若是其几也。(13·15)(说话不可何有(7次) 以像这样简单机械。) 表示没有什么困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其诸(1次) 有?(4·13)(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表示不肯定。其诸异乎人之求与?(1·10)(或者和别难呢?) 人获求的方法不一样吧。)

六 且(12次)

连词,表递进,而且。有耻且格。(2·3)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七 若(14次)

1.动词,像,赶得上。(8次)有若无,实若虚。(8·5)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15) 2.代词,这。(3次)君子哉若人!(5·3)

3.连词,至于。(1次)若圣与人,则吾岂敢?(7·34) 八 所(47次)

1.名词,地方。(2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2.代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结合成名词或名词短语。(44次)有所不行。(1·12)

3. 连词,只用于句中,表假设。(1次)予所否者。(6·28) 所以(3次)

“的方法”“的原因”。不知所以裁之。(5.22)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九 为(170次) 1.wéi(151次)

(1)动词,是。(33次)子为谁?(18·6)

(2)动词,做,干,治理(114次)其为人也孝悌。(1·2)可以为师矣。(2·11)为政以德。(2·1)

(3)语气助词,和“奚”“何”连用。(4次)何以文为?(12·8)

(4)动词,帮助。(2次)夫子为卫君乎?(7.15)(朱熹《四书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均注为读四声。) 2.wèi

(1)介词,替。(11次)冉子为其母请粟。(6·4) (2)介词,因为。(5次)为力不同科。(3·16) (3)介词,被。(1次)不为酒困。(9·16) 十 焉(88次)

1.代词,同之。(8次)见贤而思齐焉。(4·7)信则人任焉。(17·6)(诚信别人就任用他。) 2.兼词,于是。(2次)又何加焉?(13·9)

3.兼词,于他。(7次)忠焉能无诲乎(14.7)(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4.疑问代词,什么。(1次)又焉贪?(20·2) 5.疑问代词,哪里。(6次)人焉廋哉?(2·10)(人哪里躲藏呢?)

6.疑问副词,怎么。(19次)焉得俭?(3·22)(怎么能说节俭呢?) 7.助词,放在形容词后。(1次)忽焉在后。(9·11) 8.助词,句末陈述语气。(42次)有君子之道四焉。(5·16)

9.助词,句末疑问语气。(2次)孰先传焉?(19·12) 十一 也(469次)

1.语气词,表肯定或终结。(307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1·2)

2.语气词,用于句中表停顿。(141次)其为人也孝悌。(1·2)

3.语气词,用于疑问句中,和其它表疑问的词连用。(19次)何谓也?(2·5)

4.语气词,表疑问,句中无其它表疑问的词,同“耶”。(2次)子张问:“十世而可知也?”(2·23) 也已(5次)

语气词连用,表肯定。可谓好学也已。(1·14) 也已矣(6次)

语气词连用,表加强肯定。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也夫(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没有人知道我呀!) 也哉(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吾岂匏瓜也哉!(17·7)(我难道是匏瓜吗?匏瓜味苦不能吃,比水轻可系在腰上帮助渡水。) 也与(11次)

语气词连用,表疑问。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6·8) 也以哉(1次)

语气词连用,表感叹而以疑问口吻说出。鄙夫可与事君也以哉?(17·15) 十二 以(152次)

1.指示代词,此。(1次)以告者过也。(14·13)

2.指示代词,如此,作状语。(1次)无以为也。(19·24)(不要这样做!)

3.动词,任用。(8次)毋吾以也。(11·26)

4.动词,及。(1次)朕躬有罪,无以万方。(20·1)(我本人有罪,不要连及天下人。)

5.动词,与,结交。(1次)视其所以。(2·10)(考察他结交的朋友。)

6.介词,依,按。(4次)使民以时。(1·5)以季孟之间待

之。(18.3)

7.介词,用。(85次)为政以德。(2·1)以不教民战。(13·30)君子义以为上。(17·23)

8.介词,因为。(3次)不以言举人。(15·23)

9.介词,表凭借。(3次)藏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4)(臧武仲凭借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

10.介词,与,和。(1次)而谁以易之?(18·6)(你和谁去改革它?)

11.连词,和。(1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20)(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相互劝勉,应该怎么做?”)

12.连词,因为。(4次)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从大夫之后”是孔子对自己做过位属大夫的司寇的谦逊说法。)

13.连词,表目的。(36次)则修文德以来之。

14.助词,和方位词结合,组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空间或数量的界限。(3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6.21)(孔子说:“中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十三 因(5次)

1.动词,依靠,凭借。(1次)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2.动词,沿袭,依循。(3次)殷因于夏礼。(2·23) 3.动词,加以。(1次)因之以饥饉。(11·26) 十四 于(174次)

1.动词,在。(3次)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在仓促匆忙时和仁德在一起,在颠沛流离时和仁德在一起。)人之过也各于其党。(4·7) 2.介词。(171次)

(1)引出时间或地点。子于是日哭。(7·10)八佾舞于庭。(3·1)夫子之至于是邦也。(1·10) (2)从,自。奚取于三家之堂?(3·2)

(3)对于。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3.11)

(4)被,被动句中引出主动者。屡憎于人。(5·5)

(5)比,引出用来作比较的对象。季氏富于周公。(11·17)吾党之直者异于是。(13·18)(我们那里直率坦白的人和这些人不同。)

(6)引出动作对象,不翻译。多识于草木虫兽之名。(17·9) 十五 与(119次)

1.动词,协同,交往。(7次)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7·11)(子路问:“你率领三军,和谁共事?”) 2.介词,同,和,跟。(40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 3.连词,同,和。(18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4·5) 4.动词,给予。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5.动词,同意,许可,赞许。互乡(地名)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29)(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 6.yù,动词,参与。(4次)吾不与祭。(3·12)

7.语气词,表疑问。(29次)其为仁之本与?(1·2) 8.语气词,表停顿。(6次)于予与何诛?(5·10) 十六 则,连词(121次)

1.表示承接关系,就。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2.用在并列的两个句子中,表示对举。弟子入则孝,出则悌。(1·6)

3.表示与意愿或预期相反,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8·7)

十七 者(202次)

1.代词,代指人、事、物,译为“的„„”。(169次)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2.代词,“的样子”,表猜度。(4次)似不能言者。(10·1) 3.助词,表提示。政者正也。(12·17)

4.代词,„„的时候。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5.助词,有假设意味。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取美好品德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6·12)(如果真是力量不够,那么会走到中途停下来)

6.语气助词,表疑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 十八 之(596次)

1.代词,只用作宾语和兼语。(306次)学而时习之。(1·1)使之闻之。(17·20)

2.代词,用法同“其”。(8次)可使为之宰也。(5·8)赤也为之小。(11·26)(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司仪。)

3.助词,的。(180次)其为仁之本与?(1·2)

4.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使句子变为句子成分,有时可译为的。(71次)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知欲?(1·10)

5.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使句子变为分句,有时可译为的。(4次)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9·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19·3)

6.助词,位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13次)父母唯其疾之忧。(2·6)何陋之有?(9·14)

7.音节助词,无意义。(8次)譬之宫墙。(19·23)迩之事父。(17·9)

8.动词,往,到。(6次)之一邦。(5·19)之三子告。(14·21)何必公山氏之之也?(17·5)(为什么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相关内容

  • 高考文言文中的实虚词2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虚词(一) 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 关于高考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 ...

  •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 下面对上面的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之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quo ...

  • 高三语文论语七则
  • 十五.<论语>七则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 常锋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 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 ...

  • (2014语文版)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一.代词 1.作宾语,代人,可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宾语,代物,可译作"它""它们&q ...

  • 虚词"而"的用法
  • 虚词"而"的用法 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患其众之 ...

  •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

  • 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
  •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 ...

  • 古汉语音节助词之研究
  • 古汉语音节助词之研究 古汉语音节助词之研究新高考 古汉语音节助词之研究 李亚军 于仪农(陕西中医学院中国语言文化教研室 咸阳712083) 摘要古汉语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义.而以协调音节为主.兼表一定语气或起一定作用的虚词.在讲求韵律.注重以入微语气曲尽情意的古汉语中,它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成作用.本 ...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人教版)
  • 1 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 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