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热矿水资源调查

第八章 热矿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 热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热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热资源,即温度大于25℃的热矿水资源;第二部分是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饮用和医疗矿泉水;第三部分是温度小于25℃,埋藏在200m 以浅的地热资源。 一、地热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任务

地热水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带,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地热田的空间分布,确定勘查范围,通过钻探、勘查取得各种参数和指标,确定最有希望的远景开发区。 二、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

(一)地热田地质

地热田是指地壳中某一范围受共同地质因素所控制的,地温相对较高,具有开发价值的独立的地热系统,其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 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出)活动及地热显示、水热蚀变等特点,控制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关系。

2. 对于受断裂控制的地热田,断裂构造特别是深大断裂常常是控制地热异常分布的主要因素,我国众多的温泉形成,大都与断裂构造有关,一般来说切穿深度越大、活动越强烈的断裂越有利于形成地热异常,因此需要研究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组合配套关系等特点,查明断裂系统与地热的关系。

3. 对于层控的地热田,应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区分储层和盖层。着重研究热储结构、热储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范围、热储的孔隙、裂隙或岩溶发育情况等影响地热流体储存、运移、富集的地质因素。

4. 对地热田的外围有关地区应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探索地热田的形成、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和循环途径。

(二)地温场

地热场是指地球内部空间各点在某一瞬间的温度分布。

地热田内的地温、地温梯度及有关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圈定地热异常范围、计算热流密度,推算热储温度,并对地热异常的成因、热储结构特征、控热构造及可能存在的热源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断。

(三)热储

地热田的热储结构,热储分布面积、岩性与厚度变化、产状、埋深及边界条件,查明热储结构、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规律及各热储间的关系,测定热储的孔隙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和压缩系数等。

(四)地热流体

1. 地热流体特征,包括地热流体在热储中的相态、温度、地热井排放时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流体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

2. 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有用组分以及有害成分等;

3. 地热流体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常温地下水的关系,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补给、储集、运移、排泄条件及地热流体运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变和与冷水混合过程;

4. 高温地热田还应查明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并排放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不凝气体成分。

三、地热资源调查方法

(一)航卫片解译

1. 航卫片主要判断下列地热地质问题:

(1)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及地热区隐伏构造;

(2)地面泉点、泉群和地热溢出带,地面地热显示位置及地表水体位置范围; (3)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范围。

2. 遥感图像解译应先于地质测量工作,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两者结合使用,必要时可进行航空红外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应结合地面地质、物探资料进行。

3. 卫片宜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影像进行综合解译。注意卫片质量,收集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建立地质、地热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视工作要求和条件许可,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 宜用大比例尺航片。用目视和航空立体镜解译,还可用立体测图仪成图。 5. 航卫片解译,应提交相应比例尺的解译图及文字说明。 (二)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1. 地质测量在充分利用航卫片解译、搜集和分析区域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

a. 实地验证航卫片解译的疑难点,提高航卫片解译质量,选择最有希望的远景区和最好的地点进行钻探。

b. 着重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特别要查明与现代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断裂,查明地热田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岩浆活动,阐明地热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c. 查明地表地热显示的类型、分布和规模,阐述地热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质测量范围应包括可能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图件比例尺应根据勘查类型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参照表8-1-1选定。

表8-1-1 地质测量比例尺

(三)地球化学调查

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在地热勘查中多被用来区分地热系统的类型,推定地下水储热体的温度以及按地热液蚀变的矿物预测热储的历史和演变,主要查明以下问题:

1. 在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中都应进行地球化学调查,并尽量采用多种地球化学地面调查方法,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

2. 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热流体(泉、井)、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等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对比分析它们与地热流体的关系。地热流体分析样品采集方法按本规范附录B (参考件)要求采取。

3. 进行温标计算,推断深部热储温度。

4. 测定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确定地热流体的成因,测定地热水的年龄,推算深部热水的温度,查明热水中的物质成分来源。

5. 计算地热流体中的C1/B 、C1/F 、C1/SiO 2等组分的比率,对比分析地热流体和冷水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水、岩均衡计算。

6. 对地表岩石和勘探井岩芯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定,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7. 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应与地质测量比例尺一致。 (四)地球物理调查 1. 主要查明以下问题:

(1)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和热储体的空间分布;

(2)确定地热田的基底起伏及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 (3)圈定隐伏火成岩体和岩浆房位置; (4)圈定地热蚀变带。

2. 根据地热田的地质条件和被探测体的物性特征选用物探方法(见表8-1-2)。一般利用地温勘探圈定地热异常区;利用重力法确定地热田基底起伏(凸起和凹陷)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利用磁法确定水热蚀变带位置和隐伏火成岩体的分布、厚度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利用电法、α卡、210P 0法圈定热异常和确定热储体的范围及深度;利用人工地震法较准确的测定断裂位置、产状和热储结构;利用磁大地电流法确定高温地热田的岩浆房及热储位置和规模;利用微地震法测定活动断裂带。

表8-1-2 各勘查阶段不同类型地热田物探方法

3. 地球物理调查比例尺应与地面测绘比例尺一致。对获得的物探资料,应结合地热地质条件、

地热流体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综合解译成果,作为勘探井的布置依据。

(五)地热流体、土、岩实验

1. 在地热勘查工作中,应系统采取水、气、岩土等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获得热储的有关参数。

按以下要求采取样品:

地热流体全分析:各勘查阶段的勘探井和代表性泉点全部取样。 气体分析:凡有逸出气体的井、泉均需采集气体样品。

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毒物分析:普查阶段各取1-3个,详查阶段各取3-5个,勘探阶段各取5—7个。

稳定同位素:详查阶段可取1-2个,勘探阶段1-3个。 放射同位素:详查阶段可取3-5个,勘探阶段5-7个。 岩、土分析样:按实际需要采取。

2. 地热流体化学成分应进行全分析(主要阴阳离子和F 、Br 、I 、SiO 2、B 、H 2S 等)微量元素(Li 、Sr 、Cu 、Zn 等),放射性元素(U 、Ra 、Rh )及总α总β放射性的分析,对温泉和浅埋热储应视情况增加污染指标的分析,如酚、氰等,还要根据不同的利用目的增加其他分析项目。

3. 同位素分析一般测定稳定同位素(18O 、34S 、2H )和放射性同位素(3H 、14C ),以研究地下水热水的成因、年龄、补给来源等。

4. 气体成分分析应尽量包括H 2S 、CO 2、02、N 2、CO 、NH 4、CH 4、Ar 、He 等项目,以评价地热流体质量。

5. 岩、土分析鉴定应依据地热田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

(1)对热储及代表性盖层的岩芯或岩石,一般可测定其物理、水理性质,项目包括:密度、比热、导热率、渗透率、孔隙度等。

(2)与热储密切有关的岩芯或岩石可进行同位素年龄、古地磁、微体古生物、化石、孢粉、重矿物、岩石化学等测定和鉴定,以确定其地层时代和岩性。

(3)应用岩石薄片鉴定水热蚀变矿物并研究其演化过程,如发现矿物包体则可进行包体测温。

(4)应用岩石中铀、钍、钾放射性含量,研究形成区域性热异常的产热率背景。 (六)地热钻探

1. 勘探井的设计、施工以及勘探井内各种测试应满足查明地热地质条件,取得有代表性的计算参数和评价地热资源的需要。

2. 地热田内存在多个热储时,应分别查明热储的压力、水位、温度、流量和地热流体质量。勘探井穿透不同热储时应做好下套管固井或止水工作,防止破坏热储的自然特征。

3. 除专门设计的定向井外,勘探井应保持垂直,在100m 深度内其井斜不应大于1º。

4. 勘探井口径应满足取样测井以及完井后安装抽水试验设备要求,探采结合井还应满足生产井设计抽水量及止水填料的要求。第四纪松散地层勘探井应保证滤水管外围有100mm 的填充厚度。基岩勘探井口径应能满足水泥固井及可能下入滤水管的要求。地质勘探井及观测井终井口径一般不小于91mm 。

5. 每一热田应有1—2个勘探井要求全部取芯,探采结合井可间断取芯,但必须做好岩屑录井。岩芯采取与岩屑录井应满足划分地层、确定破碎带、储层岩性、厚度等要求。松散地层和断层破碎带采取率不应小于40%,完整基岩不低于60%。对中、高温地热勘探井要特别注意采取水热蚀变岩芯或岩屑。

6. 勘探井在钻进过程中和完井后必须进行地球物理测井,测井项目取决于地质需要,一般井段做井径、井斜、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玛、井温和井底温度等项目。完井后除做上述项目外。还应进行稳态井温测量。对高温地热田和中低温大型地热田还应做密度、声波、中子和流量测井。

7. 钻进过程中的简易观测要求:

(1)目的层井段,必须经常对泥浆槽液面及泥浆池中的泥浆量的变化进行观察,注意有否漏失,漏失量及速度、漏失前后泥浆性能的变化。

(2)详细记录钻进的涌水、井喷、漏水、涌砂、逸气、掉块、塌孔、缩径等现象的起止时间、井深、层位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对井涌或井喷还应详细观察记录涌、喷量及高度,连续或间断的涌喷规律、涌喷前后的泥浆性能变化等。

(3)系统测定井口泥浆的温度变化,在钻入热储目的层段时应加密观测并做好记录。 (4)钻进过程中对蹩、跳钻、放空等情况应认真记录起止时间、井深、层位、蹩跳程度、钻时情况,做好地质方面的分析判断。

(七)完井试验

1. 勘探井和探采结合井都应进行完井试验,测定地热资源评价必须的计算参数。完井试验是指低温井的抽水、涌水试验和中、高温井的放喷试验。它们门又都分为单井、多井和群井试验三类。

2. 抽水试验要求:

(1)单井抽水试验一般做三个落程,稳定延续时间8—12h ,用以确定流量与水位降低的关系,概略的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试验期间应尽量采用井下压力计测量水位的变化。直接从孔口测量水位时,应同时测量孔内水温,以换算为相同密度的水位。

(2)多井抽水试验是指带有观测井的主井抽水试验,一般做一个落程,稳定延续时间24—72h ,求得较为准确的计算参数。在详查阶段每一地热田进行1—3组试验。

(3)群井抽水试验是指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井中同时进行并有观测井的抽水试验。在勘探阶段可结合开采方案进行1-2组试验,一般做一个落程,抽水延续时间不少于7昼夜,以确定水位下降与总开采量的关系和合理开采方案。

3. 放喷试验要求:

(1)中、高温地热井的单井放喷试验可先应用端压法(经验方法)估测单井的热潜力。但精确的测定必须在井口进行汽水分离,分别测定不同压力下的汽水流量和温度,并测定分离蒸汽中的不凝结气体含量,确定单井的热焓和热流体产量,并绘制井口压力、产量压力与温度、流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试验延续时间不少于15昼夜。

(2)中、高温地热田勘探阶段,需结合试验性生产进行群井放喷试验,即用多个生产井同时放喷,并可在外围设立一定的观测井,以分别测定上述内容。试验延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以求得各生产井在干扰状况下的产量及地热田总的生产量,进而为准确地判断热储潜力和补给源提供依据。

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井涌水量应保持常量,其变化幅度不大于3%。抽水、涌水、放喷试验中,均应观测水位(压力)温度的变化,温度观测读数应准确到0.5℃,并换算成相同密度的水位(压力)值。试验结束后观测其恢复水位(压力)。水位(压力)的变化宜用井下压力计观测,直接测量水位时应同时测量孔内水温,以便换算和比较。

(八)动态监测

1. 在勘查工作中,应及早建立地热流体动态监测网,以掌握地热流体的天然动态和开采动态变化规律。对已开发的地热田应在已有观测点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监测,以了解开采降落漏斗范围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地热田水位(压力)下降、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2. 观测井的布设应以能控制地热储量动态为目的。普查阶段每个地热田建立控制性监测点1-2个;详查阶段每一热储建立1-2个;勘探阶段每一热储设立2-3个。监测点尽量应用已有井、泉。 3. 监测内容包括:水位或压力、流量、温度及热流体化学成分。监测频率可根据不同动态类型而定。水位(压力)、温度、流量监测,一般每月2-3次。水质监测,一般每年1-2次。

4. 动态监测资料应及时进行分析,编制年鉴或存入数据库,为地热田的合理开采提供信息。 四、地热资源评价

地热资源类型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相同。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地热资源类型大致有:沉积盆地型、断裂(裂隙)型和近期岩浆活动型三种类型。

(一)热储法 1. 计算

热储法的地热资源量按式(8-1-1)计算:

Q R =(t r -t j ) „„„„„„„„„„„„„(8-1-1)

式中:Q R ——地热资源量,kcal ;

A ——热储量面积,m 2; d ——热储厚度,m ; t r ——热储温度,℃;

t j ——基准温度(即当地地下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

——热储岩石和水的平均热容量,kcal /m 3·℃,由式(8-1-2)求出:

=ρc c c (1-φ) +ρw c w φ„„„„„„„„„(8-1-2)

式中:ρc 、ρw ——分别为岩石和水的密度,kg /m 3;

c c 、c w ——分别为岩石及水的比热容,kcal /kg ·℃;

φ——岩石的孔隙度,%。

将式(3)代入式(2)即得式(8-1-3):

Q R =Ad [ρc c c (1-φ) +ρw c w φ](t r -t j ) „„„„„„(8-1-3)

热储法不但适用于非火山型地热资源量的计算,而且适用于与近期火山活动有关的地热资源量计算。不仅适用孔隙型热储,而且也适用于裂隙型热储。凡条件具备的地方,一律采用这种方法。

2. 回收率

用热储法计算出的资源量不可能全部被开采出来,只能开采出一部分,二者的比值称为回收率。用式(8-1-4)表示:

R E =

式中:R E ——回收率;

Q wh

„„ „„„„„„„„„„„(8-1-4) Q R

Q wh ——开采出的热量,即从井口得到的热量; Q R ——埋藏在地下热储中的地热资源量。

回收率的大小取决于热储的岩性,孔隙及裂隙发育情况,是否采取回灌措施以及回灌井布置是否科学合理等等。在进行地热资源评价时,对回收率作如下规定:对大型沉积盆地的新生代砂岩,当孔隙度大于20%时,热储回收率定为0.25;碳酸盐岩裂隙热储定为0.15;中生代砂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类热储则根据裂隙发育情况定为0.05~0.1。

3. 参数确定

(1)比热、岩石密度

热储岩石的比热、密度由试验获得,但在初期工作阶段缺少试验数据时,可参照表8-1-3、表8-1-4。

表8-1-3 岩石比热等一览表

(2)孔隙度(裂隙率)

对于孔隙热储层,孔隙度可以通过实验室求出,也可以用测井方法求得。对于裂隙热储层,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测井、抽水试验及比拟法求得。

表8-1-4 饱和蒸汽表

在完整井中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热储的裂隙率和流体的流量有式(8-1-5)关系:

式中:φ——裂隙率;%

B ——液体的容积系数;

μ——液体的粘度,CP (1CP=1mPa·s ); H ——热储层的有效厚度,m ; R ——试验井的影响半径,m ; r ——试验井的半径,m ; K c ——产量指数; 577..9——换算系数。

a. 容积系数B 是指液体在地下热储中的体积V 地下与在地面体积V 地上之比,即式(8-1-6)所示:

B =

φ=

„„„„„„„„„„„(8-1-5)

V 地下

„„„„„„„„„„„„„„„(8-1-6) V 地上

液体在储层条件下的体积通常总大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其B 值大于1。容积系数也可用热储条件下液体的比容与地面条件下的比容的比值来表示。图2表示压力与热储中流体的容积系数之间的关系数曲线。

图2 容积系数与压力关系图

b. 液体的粘度μ和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愈高粘度越小,粘度变化会导致流速的成倍变化(表6)。

表8-1-5 水温和粘度关系

c. 产量指数Kc 由式(8-1-7)表示:

K c =

Q

„„„„„„„„„„„„„„(8-1-7) ∆P

式中:Q ——流量,m 3/d ;

∆P ——动水位和静水位的压力差值,用大气压表示,bar (101325Pa )。 (3)热储面积的确定

圈定热储面积一般多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即利用地质(包括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测温、红外线、重力、磁法、地震、电法等,测温、红外线、视电阻率法等大致能反映出热田面积的大小。重力、磁法、地震是间接方法,利用它们在查明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配合测温、钻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利用磁法资料计算居里点,了解深部高温热储的分布往往也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在地热显示区域热储浅埋区,利用热流体的标性化学成分,如汞、砷、氯、二氧化硅以及水热蚀变带等作为圈定热储面积的依据。

a. 根据浅层地温梯度圈定热储面积

在热储埋藏很浅(几米至几十米)的热异常区,以及有特殊热源的热异常区,一般进行浅部测温。从这种深度得到的地温(t )包括三种因素,由式(8-1-8)所示:

t =t a +t n +t p „„„ „„„„„„„(8-1-8)

式中:t a ——由特殊热源引起的地温,℃;

t n ——正常地温,℃;

t p ——因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而引起地温发生周期性变化,℃。

其中t a 及t n 是稳定的,t p 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在一定的深度也发生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大致影响到地下0.5m ,年变化的影响深度大致为10~20m 。为消除t p 的影响。应通过观测求出地温变化的年平均值来消除周期性变化。此外由于地形、植被、朝阳或背阴等因素的影响,测定的误差达2~3℃。因此,在进行浅部地温梯度计算时应进行校正。例如,欲求0.75m 深处的地温梯度,则设1m 深的地温为t 1,0.5m 深的地温为t 0.5,0.75m 的地温梯度Δt /Δh 0.75由式(8-1-9)表示:

∆t /∆h 0.75=

t 1-t 0.5

„„„ „„„„„„(8-1-9) 50

通过地温梯度图圈出热异常范围并根据地质情况,把有可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温梯度下限作为计算热储面积的边界。

b. 利用深层地温梯度圈定热储面积

深层测温工作多在隐伏地热区特别是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地区进行。所计算的地温梯度必须是恒温层以下的。一般基底以上的盖层的地温梯度能较准确地反映热储的分布情况。如果用地温梯度圈定热储边界时,应以在1000m 以浅地温不得小于40℃时的地温梯度(Δt /Δh )为下限,即式(8-1-10)所示:

∆t /∆h =

40-t 0

„„„„„„„„„„„„„(8-1-10)

1000-h

式中:t 0——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

h ——恒温层深度,m 。

恒温层温度和年平均气温变化因地而异,在确定地温梯度的下限值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

(4)热储厚度的确定 a. 钻探法

除少数钻孔为取参数需全部取心外,多采用钻探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确定热储厚度。 钻探录井包括钻时录井、岩心录井和岩屑录井等。

地球物理测井配合录井资料可以确定岩性、岩层厚度、热流体流量、压力及孔隙度等。在确定孔隙热储厚度时,利用自然电位及顶(底)部梯度曲线进行划分如能利用微电极测井资料确定热储厚度,其效果更好。对于裂隙热储厚度的划分可采用电阻率、自然伽玛、中子伽玛、声波和井径等。

b. 综合分析法

当资料不充分或钻孔(井)不足控制热储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地质、物探及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热储厚度。

对于有温泉出露的热显示且有基岩出露的地区,如果热储属于沉积岩类(碳酸盐岩、砂岩等),可以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温和钻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如果热储属于花岗岩等火成岩,除了研究地质构造和地温外,还需一定数量的钻孔控制才能确定。

对于水热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除了研究地质条件外,应利用电测探等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热储厚度。

对于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如果热储属孔隙型,可以利用钻孔资料算出砂厚比,即热储厚度和相应的地层厚度的百分比,然后通过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层厚度进行计算即可。

(5)热储温度的确定 a. 直接测量法

当有钻孔(井)揭露或穿透热储时,可用热敏电阻等井温仪进行测量。计算时采用顶、底板温度的平均值。

b. 地温梯度推算法

当工作区内揭露热储的井(孔)很少或仅有浅层地温资料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利用热储上部的地温梯度按式(8-1-11)推算热储温度:

t =(d -h )

∆t

+t 0„„„„„„„„„„„„(8-1-11) ∆h

式中:t ——热储温度,℃;

d ——热储埋藏深度,m ; h ——常温层埋藏深度,m ;

∆t

——地温梯度,℃/m ; ∆h

t 0——常温层温度或当地年平均气温,℃。 c. 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见附表H ) (6)渗透系数与渗透率

水文地质学把岩石本身可以通过流体的能力称为渗透系数(用K 表示)。地热、石油等则称为渗透率(用K d 表示)。水文地质学是以常温水为研究对象,其物理性质(容重、粘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对地热水等流体则不可忽视。

根据达西定律,通过多孔介质的流量Q 与渗透系数K 、水头损失h 、以及垂直于流向的断面积A 成正比,与水流经的长度l 成反比,即式(8-1-12)所示:

Q =K

h

A „„„„„„„„ „(8-1-12) l

渗透率的物理意义是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透时,当量的孔道截面积大小。通常把通过渗透面积A 为1cm 2、长度Δl 为1cm 的岩样,压差ΔP 为1atm (101325Pa ),液体粘度μ为1cP (1mPa·s ),流量Q 为1cm 2/s 的渗透能力作为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即式(8-1-13)所示:

K d =

Q μ∆l

„„„„„„„„„„„(8-1-13) A ∆P

渗透率的单位为cm 3,称为达西。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毫达西,即千分之一达西。

渗透系数的量纲为(长度/时间),渗透率的量纲为(长度)2。两者的关系为式(8-1-14)所示:

K d =

ρg

K „„„„„„„„„„(8-1-14) μ

式中:ρ——液体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μ——液体的粘度。

粘度μ和密度ρ可以通过查表得出,由此可以算出K d 或K (表8-1-6)。

表8-1-6 不同水温情况下渗透率为1达西时与渗透系数换算表

渗透率可以通过试验室试验及抽水试验取得。 (二)自然放热量推算法

在天然状态下,地球内部的热通过热传导、对流并以温泉、喷气孔等形式释放的热量称为自然放热量。用从地表测量获得的放热量来推算地下储藏的热量,是假定地下热量与自然放热量有成正比的倍数关系,一般从几倍到一千倍。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但在进行地热资源规划时,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标准规定用十倍。

1. 计算

自然放热量推算法的地热资源量按式(8-1-15)计算:

Q z =Q d +Q k +Q h +Q g +Q p „„„„„„„„„„(8-1-15)

式中:Q z ——计算区的总放热量;

Q d ——从热传导求出的放热量; Q k ——从喷气孔求出的放热量;

Q h ——从河流求出的放热量(应扣除温泉水流入河中的流量); Q g ——从温泉求出的放热量; Q p ——从冒气地面求出的放热量。

该式的量纲为kcal /s 。式(16)比较完善地表达了一个地热区所要测量的内容,但一个地热区不一定都具有式(16)所表达的内容,因此应有几项就测量几项。

2. 放热量调查

放热量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多,如对温泉、温泉河、热水塘、冒气地面和喷气孔等有不同的测量方法。此外,可以通过测温和岩石的热导率计算热流量;利用红外线温度测量地表温度计算热异常区的放热量;利用降雪测定放热量等。关于常见的温泉和河流的放热量调查方法如下:

(1)温泉放热量调查

温泉放热量按式(8-1-16)计算:

Q =q v c ρ(t 1-t 0) „„„„„„„„„„(8-1-16)

式中:Q ——温泉的放热量,kcal /s ;

q v ——温泉的流量,L /s ;

c ——温泉水的比热,kcal /kg ·℃; ρ——温泉水的密度,kg /L ; t 1——温泉水的温度,℃

t 0——非热异常区恒温层温度,℃。 因为cρ≈1,所以有式(8-1-17):

Q =q v (t 1-t 0) „„„„„„„„„„„„„(8-1-17)

测定温泉流量的方法有容积法、流速法和喷出高度法。当温泉从垂直地面的管口流出(图8-1-1)时,用喷出高度法按式(8-1-18)计算流量:

图8-1-1 根据垂直喷出高度求流量示意图

q v =0.04238-1-18)

式中:q v ——温泉流量,1/s ;

C ——系数,0.8或0.9; D ——管子内径,cm ; H ——泉水喷出高度,cm ; 0.0423——换算系数。 (2)河流放热量调查

当温泉从河底涌出,不能直接测放热量时,可在温泉出露点的上游和下游布置测线,分别测出河流上、下游的流量与水温,二者的放热量差就是温泉的放热量。按式(8-1-19)计算:

Q =ρ2c 2q v 2t 2-ρ1c 1q v 1t 1-ρ0c 0(q v 2-q v 1) t 0„„„„„„(8-1-19)

式中:Q ——河流放热量,kcal /s ;

p 1、p 2、p 0——上、下游及附近恒温层水的密度,kg /L ;

c 1、c 2、c 0——上、下游及附近恒温层水的比热,kcal /kg ·℃; q v1、q v2——上、下游水流量,L /s ; t 1、t 2——上、下游水温,℃; t 0——附近恒温层水温。

一般说来p i c i ≈1,则有式(8-1-20):

Q =q v 2t 2-q v 1t 1-(q v 2-q v 1) t 0„„„„„„„„„„(8-1-20)

(三)水热均衡法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一汇水区(热水盆地或山间盆地)内的水、热均衡计算,能够了解地下深部水,热储存量和汇水区外水热补给情况。这种方法对山区裂隙水、山间盆地比较适用。

1. 水均衡法

在一个汇水区内,水的收入量有: 降水量q vs ;

深部的热水量及地下水补给量q vr 。 汇水区的水支出量有: 温泉水量 q vq ; 河水流出量 q vh ; 实际蒸发量 q vz 。

有式(8-1-21)的关系:

q vs +q vr =q vg +q vh +q vz

即 q vr =q vg +q vh +q vz -q vs „„„„„„„„„„„„(8-1-21) 上式各项的量纲均为m 3/a 。 2. 热均衡法

汇水区内的热收入量有: 阳光照射量 Q y ; 大地热流量 Q d ;

热异常区热储存量 Q r 。 汇水区内的热支出量有: 向大气散发的热量 Q f ;

温泉等热显示点的放热量 Q q 。 有式(8-1-22)的关系:

Q y +Q d +Q r =Q f +Q q

即 Q r =Q f +Q q -Q d -Q y „„„„„„„„„„„„(8-1-22) 上式各项的量纲均为kcal /a 。

水热均衡法是建立在长期动态观测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山区,热储厚度、分布以及有关参数都不清楚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

(四)其他方法 1. 类比法

类比法又称比拟法。即利用已知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去推算地热地质条件相似的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

2. 水文地质学计算法

水文地质计算法如静储量、动储量、弹性储量等都可用来进行地热资源评价,但其计算结果应换算成热量。该方法未考虑热储岩石的热量,计算结果显著偏小。 五、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

(一)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温度分级基本原则

1. 根据主要热储代表性温度可以将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划分成I 、II 、III 、IV 、V 五个利用级别。 2. 在开发利用时,应从I 级至V 级逐级进行考虑。

3. 对于医疗、工业提炼、矿泉饮用、农灌和养殖等用途, 应考虑地热流体质量。 4. 上一级利用的出口温度即为下一级利用的入口温度。 (二)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温度分级

I 级:主要用于发电、烘干等工业利用和采暖,流体温度大于150℃。 II 级:主要用于烘干、发电等和采暖,温度在90-150℃。

III 级:主要用于采暖、医疗、洗浴、和温室种植,温度在60-90℃。

IV 级:主要用于医疗、休闲洗浴、采暖、温室种植和养殖,温度在40-60℃。

V 级:主要为洗浴、温室种植、养殖、农灌和采用热泵技术的制冷供热,温度在25-40℃ (三)流体按质量分类综合利用

1. 在流体质量方面,医疗热矿水的命名和分类水质标准见附录1。

2. 用于工业提炼的一些热矿水矿物原料工业指标见附录2,有的还可生产食盐、芒硝等。 3. 对达到工业利用可提取有用元素最低含量标准的,可参照《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予以评价。

4. 矿泉饮用水水质应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 8537-1995)。

5. 用于农业灌溉和养殖用途的应分别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5)和《渔业水质标准》(TJ 35-2005)的要求,或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要求。

6. 多数用途还应评价地热流体的腐蚀性和结垢性。采用热泵技术的制冷供热还应按“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的水质要求进行评价。

第二节 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 的埋深),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能,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是赋存在地球表层岩土体中的低温地热资源。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温度稳定,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

浅层地热能勘查分为: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评价两类。 一、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一)浅层地热资源调查内容

区域浅层呢各地热资源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其数量、质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行开发利用区划,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要求基本查明以下内容: (1)区域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含水层结构、厚度、埋藏条件、地下水水位分布、水量、水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 (3)地温分布、水温分布及其动态,确定恒温带的温度和深度、大地热流值,并在冻土地区,确定冻土层厚度。

(4)岩土体的热导率、比热等热物理参数

(5)包气带岩土体结构、岩土体的孔隙率(裂隙率)、含水量、密度、等物理力学参数。 (6)未进行回灌试验的空白地区,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回灌试验,初步评价含水层的回灌能力并求取渗透系数。

(7)浅层地热能的热来源和热成因机制,地下水水热的补给、运移、排泄条件,包气带地热能的补给、运移和排泄条件。

(二)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方法 1. 地温调查与试验

(1)地温调查采用槽探、坑探或钻探等手段进行,应边施工,边测量地温,并按相关标准布点进行岩土体描述和取样测试,应同时测试岩土体的热物理参数。在岩土体取样位置必须测量地温,其它位置可视情况加密测点,使测量间距大致均匀。

(2)地温试验点应选择原有的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地温监测频率应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气温等项目的一致。岩性及结构在区域上应具代表性和完备性。并坚持长期监测。

(3)如果没有合适的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则应选择若干代表性地段建立简易的地温试验点。试验项目应包括地温、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和气温等,监测时间应在一个水文年以上。

2. 回灌试验

(1)回灌试验应准确测定回灌井的回灌量、压力(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回灌影响范围及影响区内地下水温度、压力(水位)和化学组分变化等,为确定合理回灌方案提供依据。

(2)浅层地热能的回灌应为同层回灌,回灌试验分为单井回灌试验、对井回灌试验和群井生产性回灌试验。一般宜采用单井回灌试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进行对井回灌试验。回灌时间不少于4个月(不含恢复观测时间)。

(3)按回灌方式可分为真空回灌、自流回灌和加压回灌三种类型。一般采用自流回灌方式进行。

(4)回灌试验应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井,试验前应实测回灌井和观测井的地下水温度、压力(水位)及化学组份;试验期间(包括回灌期间及恢复期间)应定期监测其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与灌(采)量变化的关系,直至相对稳定。

3. 原位热传导试验

(1)原位热传导试验是指采用人工冷(热)源对岩土体的热传导性能进行探测的一种试验。 (2)原位热传导试验分为单孔热传导试验和群孔热传导试验。群孔热传导试验一般由一个主孔和一个以上的观测孔组成的。

(3)原位热传导试验应实测冷(热)源和观测孔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等变化,确定不同温度不同压力(或流量)的冷(热)源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区内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的变化。

(4)输入的冷(热)量应大到足以在观测孔中观测到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等的变化,且试验时间不少于30天或直至温度、压力(水位)变化相对稳定。

(5)探求冷(热)源的温度、冷(热)量与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区内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变化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计算热导率或热扩散率。推荐采用数值法再现原位热传导试验过程。

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

勘查的目的是为地源热泵系统提供可靠的土壤热源或地下水热源。

评价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必须以地质勘查评价为基础,对于土壤源换热系统需要掌握地热承载力、地温场特征、岩土体热传导系数等参数、地热地质条件和浅层地热资源。

地热水换热系统需要有丰富的稳定的地下水源作为保证,水文地质条件必须适合于回灌、水质未受污染的地区。 三、浅层地热资源评价

(一)浅层地热资源量评价 1. 热流量法

根据大地热流计算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适用于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公式为:

Q h =aqM ⨯10-6 (8-3-1)

式中:

Q h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kW ;

a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

q ——大地热流值,mW/m。

2

M ——计算面积,m

2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a 为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与大地热流值之比。该系数与当地的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条件有关,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应根据经开采验证的地源热泵工程中实测的单位面积提取利用的热流量与当地实测大地热流值的比值取得,可用于地热地质条件类似区域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的评价。

计算得出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是在采暖期的利用热量,在一个水文年达到热均衡的条件下,该热量是可持续利用的。

大地热流值q 应按照技术要求测定。 2. 热储法

采用热储法计算评价地热能储存量。

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热储法计算地热能储存量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1)在包气带中,其地热能储存量按下式计算:

Q R =Q S +Q W +Q A (8-3-2)

式中:

Q R ——地热能储存总量,kJ ,(1kcal= 4.1868kJ); Q S ——岩土体中的热储存量,kJ ;

Q W ——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储存量,kJ ; Q A ——岩土体中所含空气中的热储存量,kJ 。 其中:

Q S =ρS C S (1-φ) Md ∆T (8-3-3)

式中:

ρS ——岩土体密度,kg /m 3; C S ——岩土体比热容,kJ /kg·℃; φ——岩土体的孔隙率(或裂隙率); M ——计算面积,m 2; d ——计算厚度,m ; ΔT——利用温差,℃。

Q W =ρW C W ωMd ∆T (8-3-4)

式中:

ρW ——水密度,kg /m 3; C W ——水比热容,kJ /kg·℃; ω——岩土体的含水量。

Q A =ρA C A (φ-ω) Md ∆T (8-3-5)

式中:

ρW ——空气密度,kg /m 3; C W ——空气比热容,kJ /kg·℃。

(2)在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中,地热能储存量按下式计算:

Q R =Q S +Q W (8-3-6)

式中:

Q R ——地热能储存总量,kJ ; Q S ——岩土体中的热储存量,kJ ;

Q W ——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储存量,kJ 。

其中,Q S 的计算公式同(2)式,Q W 的计算公式如下:

Q W =ρW C W φMd ∆T (8-3-7)

d 为地下水面至计算下限的岩土体厚度,包括需要计算的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

热储法不仅适用于松散岩层分布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而且同样适用于基岩地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故凡是条件具备的地区,均应采用此方法评价地热能储存量。

3. 热导率计算法

适用于取得实测热导率等参数后,计算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的地热能可利用量。如果没有实测的热导率值,则利用前人测定和公布的一些地区的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值进行计算,得到计算区的综合热导率λ值(W/m℃)。在以传导方式进行热传递和热交换达到稳定的条件下,采用U 形管进行热交换的单孔地热能可按以下公式近似计算:

D =

∆T

=R

∆T r ln 2

2πλL r 11

(8-3-8)

式中:

D ——单孔地热能(W ); ΔT——温差(℃),即为U 形管内温度平均值与r 2处岩土体温度之差; R ——导热热阻(℃/W); λ——热导率(W/m℃);

L ——单孔U 形管有效热交换长度(m ),若热交换孔钻200m 深,扣除浅表10m 太阳能影响的深度,则U 形管的有效热交换长度为190m ;

r 2,r 1——分别为影响范围半径和U 形管等效外半径,r 1为U 形管外半径的2倍。 上式中ΔT,r 2,r 1的值可根据地源热泵工程实例实测或经验获取,这样就可得到单孔地热能,然后乘以区域可钻孔数,钻孔一般按网格布置,布孔间距根据经验确定,若按常规(平均)情况以5m×5m 网格布置热交换孔,则可钻孔数=有效面积(有效面积为扣除建筑和道路等占地的评价区域面积,一般情况不在建筑物覆盖和道路下钻孔)÷25m 2,即得评价区(地源热泵工程区)的总地热能(W )。

4. 地下水量折算法

适用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地热能可利用量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Q h =q w ∆T ρW C W ⨯1. 16⨯10-5 (8-3-9)

式中:

Q h — 地热能可利用量,kW ; q w — 地下水循环利用量,m 3/d; △T —地下水利用温差(℃)。

此方法对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结果是准确的。 5. 水热均衡法

水热均衡法主要通过研究区的水、热均衡计算,了解地下水的水、热储存量和水、热补排情况。

(1)水均衡

q win =q wout +∆q w (8-3-10)

式中:q win ——补给量,m 3/d

q wout ——排泄量,m 3/d

Δq w ——储存量的变化量,m 3/d

在包气带,土壤水分的补给项有:降水入渗量、灌溉入渗量等;排泄项有:植物蒸腾量、土面蒸发量、下渗补给地下水的量等。

地下水补给项有:降水入渗量、灌溉入渗量、渠系入渗量、河流入渗量、侧向补给量、越流补给量等;排泄项有:潜水蒸发量、人工开采量、侧向排泄量、泉排泄量、河流排泄量、越流排泄量等。

(2)热均衡

Q in =Q out +∆Q (8-3-11)

式中:Q in ——热收入量,kW ;

Q out ——热支出量,kW ;

ΔQ ——热储存量的变化量,kW 。

在包气带,热的收入项有:太阳照射热量、大地热流量、地表水(泉)向土壤散发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入的热量等;支出项有:向大气散发的热量、向地表水(泉)散发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出的热量等。

在地下水中,热的收入项有:太阳照射热量、大地热流量、水补给带来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入的热量等;支出项有: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水排泄带走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出的热量等。

这种方法需要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支撑,适用于评价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保证程度。在调查评价时,须注意查明各均衡项情况。恒温带以下,热收入项中没有太阳照射热量。

6. 类比法

利用已知地区的地热能热资源量来推算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未知地区的地热能源量。此方法适用于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和储存量的估算。

7. 数值法

数值法适用于地源热泵工程取得了实测的热物理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后应用,既适用于地热能资源储存量的计算,也适用于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这种方法需要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支撑。本规程所列数值法中能量平衡方程的一种形式见附录D ,此能量平衡方程还应与水量平衡方程耦合求解。

(二)浅层地热资源水质评价

1. 地下水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在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地源热泵利用技术,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评价。

2. 地下水水质可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

3. 工业用水评价,应根据地下水的质量特性结合不同工业对水质的要求做出评价。如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澄清、水质稳定、不腐蚀、不滋生微生物或生物、不结垢、不阻塞等。地下水对水源热泵机组的有害成分有:铁、锰、钙、镁、二氧化碳、溶解氧、氯离子、酸碱度等。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参考标准如表1所示。

表8-3-1 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质要求

注: 引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

引自赵峰、邵林广、文远高. 2005.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水质处理技术. 工业安全与环保,31(12):15-17。在此文中矿化度

≤500mg/L。

4. 腐蚀评价

应对地下水中由于C1-、SO 42、CO 32-等的存在导致对金属(如铜)和碳钢的腐蚀性作出评价。另外,地下水对管线和设施的腐蚀影响,一般应在工程中,通过试验(最基本的试验是挂片试验)作出评价,确定不同材料的腐蚀率。可参照工业上用腐蚀系数来衡量地下水的腐蚀性,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若腐蚀系数K k > 0, 称为腐蚀性水;

腐蚀系数K k 0, 称为半腐蚀性水; 腐蚀系数K k

对酸性水 K k = 1.008(r H+ + r Al3+ + r Fe2+ + r Mg2+ - r HCO3- - rCO32- ); 对碱性水 K k = 1.008( r Mg2+ - r HCO3-)。

式中r 是表示离子含量的每升毫克当量(毫摩尔)数。

5. 结垢评价

地下水中的钙盐是造成空调系统结垢的主要成分。对地热流体中所含钙、镁和铁等组分产生结垢的可能性作出评价,评述结垢程度。对结垢较严重的地下水,在工程中还应做防垢试验,提出较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可参照工业用锅垢总量来衡量地下水的结垢性,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若锅垢总量 H 0

H 0= S + C + 36 r Fe2+ + 17 r Al3+ + 20 r Mg2+ + 59 r Ca2+

式中:

S--地热流体中的悬浮物含量(mg/L);

C--胶体含量 C = SiO2 + Fe2O 3 + Al2O 3(mg/L); r--表示离子含量的每升毫克当量数。

对氯离子含量高(超过25% 摩尔当量)的地下水,可采用拉申指数(LARSON )判断碳酸钙的结垢趋势。拉申指数“Li ”按下式计算:

Cl +SO 4 (8-3-12) L i =

ALK

式中:

Cl ——氯化物或卤化物浓度; SO 4——硫酸盐浓度; ALK ——总碱度。

三项均以等当量的CaCO 3(mg/L)表示。 当L i >0.5,不结垢;

L i

(一)浅层地热资源利用环境评价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应在查明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所选用的开采利用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 一般规定

(1)地源热泵浅层地热能勘查应对地源热泵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评价和预测地源热泵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正、负效应。

(3)应提出促进环境改善、防止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保护环境,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地质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应与地源热泵工程开发方式对应。

(5)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以能够满足保护地质环境的需要为原则,应依据地源热泵工程的性质、工程规模、布局、生产工艺并结合当地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浅层地热能利用不致引发地质灾害为环境影响评价基准。 (二)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 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根据目的、任务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 2. 地质环境及工程性质等相关资料的搜集。

3. 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4. 浅层地热能开发对环境地质的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浅层地热能利用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2)以地下水换热系统为主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过程中应考虑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排放流体中某些化学成分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能产生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 (3)以地埋管换热系统为主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过程中应考虑循环水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4)浅层地热能开发对浅层地热场的影响。 5. 提出防止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的措施。 (三)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 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 根据浅层地热能相关流体的性质、质量、温度及储存空间按工程要求对流体环境进行评价。 3. 设立长期观测站,采集现有水质、水位及温度等系统资料。 4. 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 建立环境预测模型及获取模型相关参数。 6. 利用历史资料及本身的观测资料校正模型。 (四)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工程对减少大气污染、清洁环境的效应,包括:减少排放燃烧产物的估算,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煤尘排放量等,做出评价。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地源热泵工程有关水质指标,对地下水质量现状做出评价。回灌到原含水层中的水质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3.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地源热泵工程能否产生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做出评价。

4. 工程造成的热污染评价应按在一个水文年内取热层保持地温平衡为原则进行评价,回灌水的温度不宜大于25℃。不影响相邻地区浅层地热开发。

5. 放射性污染评价可参照《放射性保护规定》(GBJ8)进行。

6. 其它环境影响评价可包括:地源热泵工程是否引起的原有地质景观的变化,等。 (五)浅层地热能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

1. 浅层地热能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任务是根据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基础上,对大气环境、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为浅层地热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预测方法的选择:

(1)在资料齐全,参数、数据可靠的条件下进行定量预测宜采用数学模型法; (2)解决个别特定问题可选择物理模型法;

(3)在勘查程度较低,无法取得足够参数和数据而只能进行半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预测时宜采用类比调查法;

(4)对于尚无实用预测方法定量评价的环境因子,且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时可采用专业判断法。

第三节 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

一、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

天然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对矿泉水资源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

1. 从地层、地质构造活动、地表及岩心观察到的近代地下流体引起的蚀变、沉淀析出物,研究其与水源地在空间位置上的联系;

2. 从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研究其与矿泉水组分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3. 研究构造断裂-裂隙系统,基岩风化裂隙系统在平面和深部的延伸、分布,及其对水源地富水性的影响。

(二)水文地质

1. 研究矿泉水系统形成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内容包括: (1)矿泉水补给范围的确定;

(2)含水层、隔水层的划分,每层在平面和垂向的分布、组合特征;

(3)矿泉水出水段部位(指矿泉水在基岩中上升流动的主要构造断裂带位置)的确定,必要时辅以物探(电法、重力、磁法、地温测量、射气测量等)确定矿泉水的含水层位;

(4)区域内矿泉水、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分布关系,水质特征和成因联系;

(5)区域内可能的污染源及卫生保护区的评价和圈定,侧重研究通过矿泉水的补给区可能引起的污染问题;

(6)采矿、隧道开挖、水利等工程活动对矿泉水水质、水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7)对可能提供第二期开发的水源地远景区,在不投入专门工作量的前提下,进行预测和初步评价。

2. 水源地调查:要求对水源地汇水范围进行比例尺l :25000~l:5000的综合水文地质测绘,必要时辅以钻探和坑探工作。查明矿泉水出露地的水文地质结构和卫生保护条件并对可能的污染源、必须的卫生保护区做出评价。

3. 水动力学试验:对适于井采的矿泉水水源地,应进行钻孔抽水试验,计算矿泉水含水岩层的渗透性等参数,确定井(孔)涌水量并研究长期开采后出现越流补给影响矿泉水水质的可能性。

4. 矿泉水动态观测:对泉(孔)及其周围地表水体,应布置动态观测点,观测矿泉水的水质、水量、水位、水温动态,确定其在枯、丰、平水期的动态特征,研究各类水体与矿泉水之间的联系。

5. 水文地热工作:对水温大于34℃的医疗矿泉水水源地,可参考GB11615有关要求编制等温线图,进行温度测井,计算地温梯度,确定温度异常,用水化学温标估算储层温度和热矿泉水循环深度。

(三)矿泉水水质

1. 研究矿泉水常量化学组分、微量化学组分及其变化;查明矿泉水水化学成分与流量、温度变化的关系;对锶含量在0.2~0.4mg/L ,偏硅酸含量在25~30mg/L ,且温度低于20℃的饮用矿泉水,还须应用同位素方法测定矿泉水年龄。

2. 对碳酸泉和医疗矿泉水,应测定水中溶解气体和逸出气体的组分和数量,研究水源地的原生环境(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变质作用)及气体的成因。

3. 测定矿泉水的限量组分、污染组分、有机物组分和微生物含量,查明其与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4. 测定放射性元素及其含量,查明其与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四)矿泉水开发技术条件

1. 利用钻井开采时应在查明含水层结构的条件下,提出合理的井孔结构、成井工艺、井口及含水层顶底板水质卫生防护措施,查明相邻地段已有开采井群对矿泉水开采的影响。

2. 直接从泉口引用矿泉水的情况下,应着重查明泉口的卫生保护条件及取水条件、浅层地下水对矿泉水系统的污染范围或地段。

3. 设立水源井专门档案,内容包括有关地层、井身结构、钻进、固井、洗井、修井等技术性资料记录以及有关开采量、水化学和卫生学等定期监测分析结果。 二、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

(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1. 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范围应包括矿泉水的补给区或卫生保护区。野外调查所用的地质地形底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2. 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应详细查明:

(1)水源地的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其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 (2)矿泉水的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和富水性、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水源地卫生保护条件;

(3)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微生物指标; (4)矿泉水运动状态和动态特征; (5)矿泉水允许开采量及其保证程度。 (二)地球物理调查

1. 对埋藏型矿泉水,可针对主要含矿泉水的断裂构造或含水层进行地球物理调查,确定断裂构造的宽度、产状、含水层的埋藏深度与分布等。

2. 地球物理调查比例尺应与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比例尺一致,对所获资料,应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综合解译成果,作为矿泉水勘探与布置开采水源井的依据。

(三)水文地质钻探与试验 1. 水文地质钻探

(1)钻孔口径:松散层中的勘探孔,口径不小于175 mm;基岩中的勘探孔最小终孔口径不应小于110 mm;勘探开采井,以能下入取水设备为原则。

(2)钻孔深度:应以矿泉水含水层埋深为依据,覆盖层中宜建立完整井,以穿过含水层10~20m为宜;基岩中穿过主要富水段,延深深度应不小于10 m。

(3)对含矿泉水的层位或地段的顶底板必须严格止水。 (4)必须采用清水钻进。严格禁止采用化学物质堵漏。

(5)详细进行钻孔地质编录,应特别注意对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性质,构造破碎带发育程度的观测和记录。

(6)详细记录钻进中的涌水、漏水。逸气等现象的起止时间、井深、层位。

(7)对埋藏型矿泉水,应进行综合物探测井,准确确定含水层层位,深度及其物性参数。 2. 钻孔抽水试验

(1)对只适于单井开采的地区,应进行单井抽水试验;适于井群开采的地区,则应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多孔或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

(2)抽水试验地段,应以矿泉水含水层为目的层,当有多个含水层时,宜选择富水性最好、水质最佳的井段作为抽水试验段;当含水层水量小而又不易分层或分段时,可作为一个试验段进行混合抽水。

(3)抽水试验应进行3次降深,确定涌水量与降深的关系和回归方程曲线,计算试验井(孔)在保证水质达标成分稳定条件下的出水能力.各次降深间距不小于1 m。

(4)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在水量丰富的地区,当抽水水位和水量易稳定时,稳定延续时间可选用24h ;在水源补给条件较差而水位和水量又不易稳定时,稳定延续时间可选用48h 或更多;群孔抽水试验,应结合开采方案进行,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96 h。

(5)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多次采取水样,测定水中达标成分的含量变化。 (四)样品测试 1. 水样

(1)饮用矿泉水检验项目见GB 8537中4.1~4.5条的感官要求、理化要求的界限指标、限量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医疗矿泉水检验项目见本规范附录B 。

(2)样品采集和保存见 GB 8538.2。

(3)检验方法见 GB 8538.3~8538.63。 2. 气样

(1)凡有逸出气体的井、泉均应采集气体样品。

(2)分析项目包括H 2S 、O 2、CO 2、CO 、N 2、NH 3、CH 4、及Rn 射气。 (3)样品采集和保存见GB 8538.2。 3. 同位素样

(1)按研究矿泉水的成因、年龄、补给来源等实际需要采集样品。

18342

(2) 分析项目按实际需要和水质情况确定,包括稳定同位素(O 、S 、H )和放射性同位314

素(H 、C )。

(五)动态观测

1. 应及早建立泉(井)动态监测点(网),掌握矿泉水天然动态。对已开发的泉(井)应在已有观测点(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监测,了解开采动态变化规律。

2. 观测内容和要求:水位(压力)、流量、温度可每月观测2~3次,连续观测一个水文年以上。

3. 应及时分析和整理观测资料,编制年鉴或存入数据库,绘制动态变化综合曲线图。 三、天热矿泉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一)储量计算一般原则

1. 矿泉水储量计算,一般只计算允许开采量。

2. 储量计算应根据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特征及水质类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和各项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计算精度。

3. 对于碳酸类型矿泉水的储量计算,在勘探阶段必须考虑伴生气体(游离CO 2)的流量, 4. 储量计算应以水质稳定为前提并满足综合评价的要求。 (二)储量计算参数要求 1. 含水层体积的确定:

a. 含水层的分布面积:由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图上圈定,一般依据含水岩层的分布范围确定; b. 含水层厚度:由水源地控制性钻孔揭露的地层柱状图上确定。

2. 含水层特性参数:包括导水系数T 、压力传导系数a 、给水系数μ、释水系数μθ、越流系数K /M 等,依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选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确定。

(三)允许开采量计算

1. 对于泉水,可依据泉水动态连续观测资料,按泉水流量衰减方程或频率分析推算允许开采量;

2. 对于单井开采,可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绘制Q=f(s )曲线(含指数、对数、幂函数等类型),依据曲线类型确定水流方程,用内插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或依据钻孔的水位、水量长期观测资料.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允许开采量;

3. 对于群井开采,可根据水源地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确定水文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用解析法或数值法预测允许开采量;

4. 对于消耗型矿泉水,可计算探明区可利用的矿泵水储存量,按开采规模、开采年限计算允许开采量。

(四)允许开采量评价

1. 对计算依据的原始数据、计算方法、计算选用的参数,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可靠性等做出评定;

2. 根据矿泉水的利用方向、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确定在保证水质稳定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预测水源地开采动态的趋势,论证矿泉水允许开采量的保证程度及其级别;

3. 指出矿泉水开采后的环境地质及资源保护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要求。 (五)矿泉水水源地保护

1. 矿泉水水源地卫生保护区的划分

矿泉水水源地,尤其是天然出露型矿泉水水源地应严格划分卫生保护区。

保护区的划分应结合水源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含水层的天然防护能力,矿泉水的类型,以及水源地的卫生、经济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确定。卫生保护区一般划分为I 、Ⅱ、Ⅲ级。

2. 各级卫生保护区的卫生保护措施 (1)Ⅰ级保护区(开采区)

① 范围包括矿泉水取水点、引水及取水建筑物所在地区。 ②保护区边界距取水点最少为l0~15 m。对天然出露型矿泉水以及处于卫生保护性能较差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时,范围可适当的扩大。

③ 范围内严禁无关的工作人员居住或逗留;禁止兴建与矿泉水引水无关的建筑物;消除一切可能导致矿泉水污染的因素及妨碍取水建筑物运行的活动。

(2)Ⅱ级保护区(内保护区)

①范围包括水源地的周围地区,即地表水及潜水向矿泉水取水点流动的径流地区。

②在矿泉水与潜水具有水力联系且流速很小的情况下,二级保护区界离开引水工程的上游最短距离不小于100 m ;产于岩溶含水层的矿泉水,二级保护区界距离不小于300 m 。当有条件确定矿泉水流速时,可考虑以50 d的自净化范围界限作为确定二级保护区的依据。亦可用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③ 范围内,禁止设置可导致矿泉水水质、水量、水温改变的引水工程;禁止进行可能引起含水层污染的人类生活及经济-工程活动。

(3)Ⅲ级保护区(外保护区)

①范围包括矿泉水资源补给和形成的整个地区。

② 在此地区内只允许对水源地卫生情况没有危害的经济-工程活动。

附录1

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 单位: mg/L

注:本表根据:

a. 1981年全国疗养学术会议修订的医疗矿泉水分类标准;

b.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编写的《地下热普查勘探方法》(地质出版社,1973),并参照苏联、日本等有关标准综合制定;

c. 卫生部文件[73]卫军管第29号《关于北京站热水井水质分析和疗效观察工作总结报告》。

附录2

热矿水矿物原料提取工业指标 单位:mg/L

第八章 热矿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 热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热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热资源,即温度大于25℃的热矿水资源;第二部分是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饮用和医疗矿泉水;第三部分是温度小于25℃,埋藏在200m 以浅的地热资源。 一、地热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任务

地热水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带,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地热田的空间分布,确定勘查范围,通过钻探、勘查取得各种参数和指标,确定最有希望的远景开发区。 二、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

(一)地热田地质

地热田是指地壳中某一范围受共同地质因素所控制的,地温相对较高,具有开发价值的独立的地热系统,其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 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出)活动及地热显示、水热蚀变等特点,控制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关系。

2. 对于受断裂控制的地热田,断裂构造特别是深大断裂常常是控制地热异常分布的主要因素,我国众多的温泉形成,大都与断裂构造有关,一般来说切穿深度越大、活动越强烈的断裂越有利于形成地热异常,因此需要研究断裂的形态、规模、产状、组合配套关系等特点,查明断裂系统与地热的关系。

3. 对于层控的地热田,应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地层时代,区分储层和盖层。着重研究热储结构、热储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范围、热储的孔隙、裂隙或岩溶发育情况等影响地热流体储存、运移、富集的地质因素。

4. 对地热田的外围有关地区应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探索地热田的形成、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和循环途径。

(二)地温场

地热场是指地球内部空间各点在某一瞬间的温度分布。

地热田内的地温、地温梯度及有关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圈定地热异常范围、计算热流密度,推算热储温度,并对地热异常的成因、热储结构特征、控热构造及可能存在的热源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断。

(三)热储

地热田的热储结构,热储分布面积、岩性与厚度变化、产状、埋深及边界条件,查明热储结构、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规律及各热储间的关系,测定热储的孔隙率、渗透系数、传导系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和压缩系数等。

(四)地热流体

1. 地热流体特征,包括地热流体在热储中的相态、温度、地热井排放时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流体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

2. 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有用组分以及有害成分等;

3. 地热流体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常温地下水的关系,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补给、储集、运移、排泄条件及地热流体运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变和与冷水混合过程;

4. 高温地热田还应查明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并排放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不凝气体成分。

三、地热资源调查方法

(一)航卫片解译

1. 航卫片主要判断下列地热地质问题:

(1)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及地热区隐伏构造;

(2)地面泉点、泉群和地热溢出带,地面地热显示位置及地表水体位置范围; (3)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范围。

2. 遥感图像解译应先于地质测量工作,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两者结合使用,必要时可进行航空红外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应结合地面地质、物探资料进行。

3. 卫片宜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影像进行综合解译。注意卫片质量,收集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建立地质、地热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视工作要求和条件许可,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 宜用大比例尺航片。用目视和航空立体镜解译,还可用立体测图仪成图。 5. 航卫片解译,应提交相应比例尺的解译图及文字说明。 (二)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1. 地质测量在充分利用航卫片解译、搜集和分析区域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

a. 实地验证航卫片解译的疑难点,提高航卫片解译质量,选择最有希望的远景区和最好的地点进行钻探。

b. 着重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特别要查明与现代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断裂,查明地热田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岩浆活动,阐明地热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c. 查明地表地热显示的类型、分布和规模,阐述地热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质测量范围应包括可能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图件比例尺应根据勘查类型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参照表8-1-1选定。

表8-1-1 地质测量比例尺

(三)地球化学调查

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在地热勘查中多被用来区分地热系统的类型,推定地下水储热体的温度以及按地热液蚀变的矿物预测热储的历史和演变,主要查明以下问题:

1. 在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中都应进行地球化学调查,并尽量采用多种地球化学地面调查方法,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

2. 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热流体(泉、井)、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等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对比分析它们与地热流体的关系。地热流体分析样品采集方法按本规范附录B (参考件)要求采取。

3. 进行温标计算,推断深部热储温度。

4. 测定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确定地热流体的成因,测定地热水的年龄,推算深部热水的温度,查明热水中的物质成分来源。

5. 计算地热流体中的C1/B 、C1/F 、C1/SiO 2等组分的比率,对比分析地热流体和冷水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水、岩均衡计算。

6. 对地表岩石和勘探井岩芯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定,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7. 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应与地质测量比例尺一致。 (四)地球物理调查 1. 主要查明以下问题:

(1)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和热储体的空间分布;

(2)确定地热田的基底起伏及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 (3)圈定隐伏火成岩体和岩浆房位置; (4)圈定地热蚀变带。

2. 根据地热田的地质条件和被探测体的物性特征选用物探方法(见表8-1-2)。一般利用地温勘探圈定地热异常区;利用重力法确定地热田基底起伏(凸起和凹陷)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利用磁法确定水热蚀变带位置和隐伏火成岩体的分布、厚度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利用电法、α卡、210P 0法圈定热异常和确定热储体的范围及深度;利用人工地震法较准确的测定断裂位置、产状和热储结构;利用磁大地电流法确定高温地热田的岩浆房及热储位置和规模;利用微地震法测定活动断裂带。

表8-1-2 各勘查阶段不同类型地热田物探方法

3. 地球物理调查比例尺应与地面测绘比例尺一致。对获得的物探资料,应结合地热地质条件、

地热流体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综合解译成果,作为勘探井的布置依据。

(五)地热流体、土、岩实验

1. 在地热勘查工作中,应系统采取水、气、岩土等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获得热储的有关参数。

按以下要求采取样品:

地热流体全分析:各勘查阶段的勘探井和代表性泉点全部取样。 气体分析:凡有逸出气体的井、泉均需采集气体样品。

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毒物分析:普查阶段各取1-3个,详查阶段各取3-5个,勘探阶段各取5—7个。

稳定同位素:详查阶段可取1-2个,勘探阶段1-3个。 放射同位素:详查阶段可取3-5个,勘探阶段5-7个。 岩、土分析样:按实际需要采取。

2. 地热流体化学成分应进行全分析(主要阴阳离子和F 、Br 、I 、SiO 2、B 、H 2S 等)微量元素(Li 、Sr 、Cu 、Zn 等),放射性元素(U 、Ra 、Rh )及总α总β放射性的分析,对温泉和浅埋热储应视情况增加污染指标的分析,如酚、氰等,还要根据不同的利用目的增加其他分析项目。

3. 同位素分析一般测定稳定同位素(18O 、34S 、2H )和放射性同位素(3H 、14C ),以研究地下水热水的成因、年龄、补给来源等。

4. 气体成分分析应尽量包括H 2S 、CO 2、02、N 2、CO 、NH 4、CH 4、Ar 、He 等项目,以评价地热流体质量。

5. 岩、土分析鉴定应依据地热田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

(1)对热储及代表性盖层的岩芯或岩石,一般可测定其物理、水理性质,项目包括:密度、比热、导热率、渗透率、孔隙度等。

(2)与热储密切有关的岩芯或岩石可进行同位素年龄、古地磁、微体古生物、化石、孢粉、重矿物、岩石化学等测定和鉴定,以确定其地层时代和岩性。

(3)应用岩石薄片鉴定水热蚀变矿物并研究其演化过程,如发现矿物包体则可进行包体测温。

(4)应用岩石中铀、钍、钾放射性含量,研究形成区域性热异常的产热率背景。 (六)地热钻探

1. 勘探井的设计、施工以及勘探井内各种测试应满足查明地热地质条件,取得有代表性的计算参数和评价地热资源的需要。

2. 地热田内存在多个热储时,应分别查明热储的压力、水位、温度、流量和地热流体质量。勘探井穿透不同热储时应做好下套管固井或止水工作,防止破坏热储的自然特征。

3. 除专门设计的定向井外,勘探井应保持垂直,在100m 深度内其井斜不应大于1º。

4. 勘探井口径应满足取样测井以及完井后安装抽水试验设备要求,探采结合井还应满足生产井设计抽水量及止水填料的要求。第四纪松散地层勘探井应保证滤水管外围有100mm 的填充厚度。基岩勘探井口径应能满足水泥固井及可能下入滤水管的要求。地质勘探井及观测井终井口径一般不小于91mm 。

5. 每一热田应有1—2个勘探井要求全部取芯,探采结合井可间断取芯,但必须做好岩屑录井。岩芯采取与岩屑录井应满足划分地层、确定破碎带、储层岩性、厚度等要求。松散地层和断层破碎带采取率不应小于40%,完整基岩不低于60%。对中、高温地热勘探井要特别注意采取水热蚀变岩芯或岩屑。

6. 勘探井在钻进过程中和完井后必须进行地球物理测井,测井项目取决于地质需要,一般井段做井径、井斜、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玛、井温和井底温度等项目。完井后除做上述项目外。还应进行稳态井温测量。对高温地热田和中低温大型地热田还应做密度、声波、中子和流量测井。

7. 钻进过程中的简易观测要求:

(1)目的层井段,必须经常对泥浆槽液面及泥浆池中的泥浆量的变化进行观察,注意有否漏失,漏失量及速度、漏失前后泥浆性能的变化。

(2)详细记录钻进的涌水、井喷、漏水、涌砂、逸气、掉块、塌孔、缩径等现象的起止时间、井深、层位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对井涌或井喷还应详细观察记录涌、喷量及高度,连续或间断的涌喷规律、涌喷前后的泥浆性能变化等。

(3)系统测定井口泥浆的温度变化,在钻入热储目的层段时应加密观测并做好记录。 (4)钻进过程中对蹩、跳钻、放空等情况应认真记录起止时间、井深、层位、蹩跳程度、钻时情况,做好地质方面的分析判断。

(七)完井试验

1. 勘探井和探采结合井都应进行完井试验,测定地热资源评价必须的计算参数。完井试验是指低温井的抽水、涌水试验和中、高温井的放喷试验。它们门又都分为单井、多井和群井试验三类。

2. 抽水试验要求:

(1)单井抽水试验一般做三个落程,稳定延续时间8—12h ,用以确定流量与水位降低的关系,概略的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试验期间应尽量采用井下压力计测量水位的变化。直接从孔口测量水位时,应同时测量孔内水温,以换算为相同密度的水位。

(2)多井抽水试验是指带有观测井的主井抽水试验,一般做一个落程,稳定延续时间24—72h ,求得较为准确的计算参数。在详查阶段每一地热田进行1—3组试验。

(3)群井抽水试验是指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井中同时进行并有观测井的抽水试验。在勘探阶段可结合开采方案进行1-2组试验,一般做一个落程,抽水延续时间不少于7昼夜,以确定水位下降与总开采量的关系和合理开采方案。

3. 放喷试验要求:

(1)中、高温地热井的单井放喷试验可先应用端压法(经验方法)估测单井的热潜力。但精确的测定必须在井口进行汽水分离,分别测定不同压力下的汽水流量和温度,并测定分离蒸汽中的不凝结气体含量,确定单井的热焓和热流体产量,并绘制井口压力、产量压力与温度、流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试验延续时间不少于15昼夜。

(2)中、高温地热田勘探阶段,需结合试验性生产进行群井放喷试验,即用多个生产井同时放喷,并可在外围设立一定的观测井,以分别测定上述内容。试验延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以求得各生产井在干扰状况下的产量及地热田总的生产量,进而为准确地判断热储潜力和补给源提供依据。

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井涌水量应保持常量,其变化幅度不大于3%。抽水、涌水、放喷试验中,均应观测水位(压力)温度的变化,温度观测读数应准确到0.5℃,并换算成相同密度的水位(压力)值。试验结束后观测其恢复水位(压力)。水位(压力)的变化宜用井下压力计观测,直接测量水位时应同时测量孔内水温,以便换算和比较。

(八)动态监测

1. 在勘查工作中,应及早建立地热流体动态监测网,以掌握地热流体的天然动态和开采动态变化规律。对已开发的地热田应在已有观测点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监测,以了解开采降落漏斗范围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地热田水位(压力)下降、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2. 观测井的布设应以能控制地热储量动态为目的。普查阶段每个地热田建立控制性监测点1-2个;详查阶段每一热储建立1-2个;勘探阶段每一热储设立2-3个。监测点尽量应用已有井、泉。 3. 监测内容包括:水位或压力、流量、温度及热流体化学成分。监测频率可根据不同动态类型而定。水位(压力)、温度、流量监测,一般每月2-3次。水质监测,一般每年1-2次。

4. 动态监测资料应及时进行分析,编制年鉴或存入数据库,为地热田的合理开采提供信息。 四、地热资源评价

地热资源类型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相同。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地热资源类型大致有:沉积盆地型、断裂(裂隙)型和近期岩浆活动型三种类型。

(一)热储法 1. 计算

热储法的地热资源量按式(8-1-1)计算:

Q R =(t r -t j ) „„„„„„„„„„„„„(8-1-1)

式中:Q R ——地热资源量,kcal ;

A ——热储量面积,m 2; d ——热储厚度,m ; t r ——热储温度,℃;

t j ——基准温度(即当地地下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

——热储岩石和水的平均热容量,kcal /m 3·℃,由式(8-1-2)求出:

=ρc c c (1-φ) +ρw c w φ„„„„„„„„„(8-1-2)

式中:ρc 、ρw ——分别为岩石和水的密度,kg /m 3;

c c 、c w ——分别为岩石及水的比热容,kcal /kg ·℃;

φ——岩石的孔隙度,%。

将式(3)代入式(2)即得式(8-1-3):

Q R =Ad [ρc c c (1-φ) +ρw c w φ](t r -t j ) „„„„„„(8-1-3)

热储法不但适用于非火山型地热资源量的计算,而且适用于与近期火山活动有关的地热资源量计算。不仅适用孔隙型热储,而且也适用于裂隙型热储。凡条件具备的地方,一律采用这种方法。

2. 回收率

用热储法计算出的资源量不可能全部被开采出来,只能开采出一部分,二者的比值称为回收率。用式(8-1-4)表示:

R E =

式中:R E ——回收率;

Q wh

„„ „„„„„„„„„„„(8-1-4) Q R

Q wh ——开采出的热量,即从井口得到的热量; Q R ——埋藏在地下热储中的地热资源量。

回收率的大小取决于热储的岩性,孔隙及裂隙发育情况,是否采取回灌措施以及回灌井布置是否科学合理等等。在进行地热资源评价时,对回收率作如下规定:对大型沉积盆地的新生代砂岩,当孔隙度大于20%时,热储回收率定为0.25;碳酸盐岩裂隙热储定为0.15;中生代砂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类热储则根据裂隙发育情况定为0.05~0.1。

3. 参数确定

(1)比热、岩石密度

热储岩石的比热、密度由试验获得,但在初期工作阶段缺少试验数据时,可参照表8-1-3、表8-1-4。

表8-1-3 岩石比热等一览表

(2)孔隙度(裂隙率)

对于孔隙热储层,孔隙度可以通过实验室求出,也可以用测井方法求得。对于裂隙热储层,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测井、抽水试验及比拟法求得。

表8-1-4 饱和蒸汽表

在完整井中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热储的裂隙率和流体的流量有式(8-1-5)关系:

式中:φ——裂隙率;%

B ——液体的容积系数;

μ——液体的粘度,CP (1CP=1mPa·s ); H ——热储层的有效厚度,m ; R ——试验井的影响半径,m ; r ——试验井的半径,m ; K c ——产量指数; 577..9——换算系数。

a. 容积系数B 是指液体在地下热储中的体积V 地下与在地面体积V 地上之比,即式(8-1-6)所示:

B =

φ=

„„„„„„„„„„„(8-1-5)

V 地下

„„„„„„„„„„„„„„„(8-1-6) V 地上

液体在储层条件下的体积通常总大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其B 值大于1。容积系数也可用热储条件下液体的比容与地面条件下的比容的比值来表示。图2表示压力与热储中流体的容积系数之间的关系数曲线。

图2 容积系数与压力关系图

b. 液体的粘度μ和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愈高粘度越小,粘度变化会导致流速的成倍变化(表6)。

表8-1-5 水温和粘度关系

c. 产量指数Kc 由式(8-1-7)表示:

K c =

Q

„„„„„„„„„„„„„„(8-1-7) ∆P

式中:Q ——流量,m 3/d ;

∆P ——动水位和静水位的压力差值,用大气压表示,bar (101325Pa )。 (3)热储面积的确定

圈定热储面积一般多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即利用地质(包括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测温、红外线、重力、磁法、地震、电法等,测温、红外线、视电阻率法等大致能反映出热田面积的大小。重力、磁法、地震是间接方法,利用它们在查明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配合测温、钻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利用磁法资料计算居里点,了解深部高温热储的分布往往也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在地热显示区域热储浅埋区,利用热流体的标性化学成分,如汞、砷、氯、二氧化硅以及水热蚀变带等作为圈定热储面积的依据。

a. 根据浅层地温梯度圈定热储面积

在热储埋藏很浅(几米至几十米)的热异常区,以及有特殊热源的热异常区,一般进行浅部测温。从这种深度得到的地温(t )包括三种因素,由式(8-1-8)所示:

t =t a +t n +t p „„„ „„„„„„„(8-1-8)

式中:t a ——由特殊热源引起的地温,℃;

t n ——正常地温,℃;

t p ——因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而引起地温发生周期性变化,℃。

其中t a 及t n 是稳定的,t p 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在一定的深度也发生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大致影响到地下0.5m ,年变化的影响深度大致为10~20m 。为消除t p 的影响。应通过观测求出地温变化的年平均值来消除周期性变化。此外由于地形、植被、朝阳或背阴等因素的影响,测定的误差达2~3℃。因此,在进行浅部地温梯度计算时应进行校正。例如,欲求0.75m 深处的地温梯度,则设1m 深的地温为t 1,0.5m 深的地温为t 0.5,0.75m 的地温梯度Δt /Δh 0.75由式(8-1-9)表示:

∆t /∆h 0.75=

t 1-t 0.5

„„„ „„„„„„(8-1-9) 50

通过地温梯度图圈出热异常范围并根据地质情况,把有可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温梯度下限作为计算热储面积的边界。

b. 利用深层地温梯度圈定热储面积

深层测温工作多在隐伏地热区特别是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地区进行。所计算的地温梯度必须是恒温层以下的。一般基底以上的盖层的地温梯度能较准确地反映热储的分布情况。如果用地温梯度圈定热储边界时,应以在1000m 以浅地温不得小于40℃时的地温梯度(Δt /Δh )为下限,即式(8-1-10)所示:

∆t /∆h =

40-t 0

„„„„„„„„„„„„„(8-1-10)

1000-h

式中:t 0——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

h ——恒温层深度,m 。

恒温层温度和年平均气温变化因地而异,在确定地温梯度的下限值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

(4)热储厚度的确定 a. 钻探法

除少数钻孔为取参数需全部取心外,多采用钻探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确定热储厚度。 钻探录井包括钻时录井、岩心录井和岩屑录井等。

地球物理测井配合录井资料可以确定岩性、岩层厚度、热流体流量、压力及孔隙度等。在确定孔隙热储厚度时,利用自然电位及顶(底)部梯度曲线进行划分如能利用微电极测井资料确定热储厚度,其效果更好。对于裂隙热储厚度的划分可采用电阻率、自然伽玛、中子伽玛、声波和井径等。

b. 综合分析法

当资料不充分或钻孔(井)不足控制热储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地质、物探及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热储厚度。

对于有温泉出露的热显示且有基岩出露的地区,如果热储属于沉积岩类(碳酸盐岩、砂岩等),可以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温和钻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如果热储属于花岗岩等火成岩,除了研究地质构造和地温外,还需一定数量的钻孔控制才能确定。

对于水热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除了研究地质条件外,应利用电测探等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热储厚度。

对于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如果热储属孔隙型,可以利用钻孔资料算出砂厚比,即热储厚度和相应的地层厚度的百分比,然后通过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层厚度进行计算即可。

(5)热储温度的确定 a. 直接测量法

当有钻孔(井)揭露或穿透热储时,可用热敏电阻等井温仪进行测量。计算时采用顶、底板温度的平均值。

b. 地温梯度推算法

当工作区内揭露热储的井(孔)很少或仅有浅层地温资料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利用热储上部的地温梯度按式(8-1-11)推算热储温度:

t =(d -h )

∆t

+t 0„„„„„„„„„„„„(8-1-11) ∆h

式中:t ——热储温度,℃;

d ——热储埋藏深度,m ; h ——常温层埋藏深度,m ;

∆t

——地温梯度,℃/m ; ∆h

t 0——常温层温度或当地年平均气温,℃。 c. 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见附表H ) (6)渗透系数与渗透率

水文地质学把岩石本身可以通过流体的能力称为渗透系数(用K 表示)。地热、石油等则称为渗透率(用K d 表示)。水文地质学是以常温水为研究对象,其物理性质(容重、粘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对地热水等流体则不可忽视。

根据达西定律,通过多孔介质的流量Q 与渗透系数K 、水头损失h 、以及垂直于流向的断面积A 成正比,与水流经的长度l 成反比,即式(8-1-12)所示:

Q =K

h

A „„„„„„„„ „(8-1-12) l

渗透率的物理意义是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透时,当量的孔道截面积大小。通常把通过渗透面积A 为1cm 2、长度Δl 为1cm 的岩样,压差ΔP 为1atm (101325Pa ),液体粘度μ为1cP (1mPa·s ),流量Q 为1cm 2/s 的渗透能力作为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即式(8-1-13)所示:

K d =

Q μ∆l

„„„„„„„„„„„(8-1-13) A ∆P

渗透率的单位为cm 3,称为达西。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毫达西,即千分之一达西。

渗透系数的量纲为(长度/时间),渗透率的量纲为(长度)2。两者的关系为式(8-1-14)所示:

K d =

ρg

K „„„„„„„„„„(8-1-14) μ

式中:ρ——液体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μ——液体的粘度。

粘度μ和密度ρ可以通过查表得出,由此可以算出K d 或K (表8-1-6)。

表8-1-6 不同水温情况下渗透率为1达西时与渗透系数换算表

渗透率可以通过试验室试验及抽水试验取得。 (二)自然放热量推算法

在天然状态下,地球内部的热通过热传导、对流并以温泉、喷气孔等形式释放的热量称为自然放热量。用从地表测量获得的放热量来推算地下储藏的热量,是假定地下热量与自然放热量有成正比的倍数关系,一般从几倍到一千倍。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但在进行地热资源规划时,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标准规定用十倍。

1. 计算

自然放热量推算法的地热资源量按式(8-1-15)计算:

Q z =Q d +Q k +Q h +Q g +Q p „„„„„„„„„„(8-1-15)

式中:Q z ——计算区的总放热量;

Q d ——从热传导求出的放热量; Q k ——从喷气孔求出的放热量;

Q h ——从河流求出的放热量(应扣除温泉水流入河中的流量); Q g ——从温泉求出的放热量; Q p ——从冒气地面求出的放热量。

该式的量纲为kcal /s 。式(16)比较完善地表达了一个地热区所要测量的内容,但一个地热区不一定都具有式(16)所表达的内容,因此应有几项就测量几项。

2. 放热量调查

放热量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多,如对温泉、温泉河、热水塘、冒气地面和喷气孔等有不同的测量方法。此外,可以通过测温和岩石的热导率计算热流量;利用红外线温度测量地表温度计算热异常区的放热量;利用降雪测定放热量等。关于常见的温泉和河流的放热量调查方法如下:

(1)温泉放热量调查

温泉放热量按式(8-1-16)计算:

Q =q v c ρ(t 1-t 0) „„„„„„„„„„(8-1-16)

式中:Q ——温泉的放热量,kcal /s ;

q v ——温泉的流量,L /s ;

c ——温泉水的比热,kcal /kg ·℃; ρ——温泉水的密度,kg /L ; t 1——温泉水的温度,℃

t 0——非热异常区恒温层温度,℃。 因为cρ≈1,所以有式(8-1-17):

Q =q v (t 1-t 0) „„„„„„„„„„„„„(8-1-17)

测定温泉流量的方法有容积法、流速法和喷出高度法。当温泉从垂直地面的管口流出(图8-1-1)时,用喷出高度法按式(8-1-18)计算流量:

图8-1-1 根据垂直喷出高度求流量示意图

q v =0.04238-1-18)

式中:q v ——温泉流量,1/s ;

C ——系数,0.8或0.9; D ——管子内径,cm ; H ——泉水喷出高度,cm ; 0.0423——换算系数。 (2)河流放热量调查

当温泉从河底涌出,不能直接测放热量时,可在温泉出露点的上游和下游布置测线,分别测出河流上、下游的流量与水温,二者的放热量差就是温泉的放热量。按式(8-1-19)计算:

Q =ρ2c 2q v 2t 2-ρ1c 1q v 1t 1-ρ0c 0(q v 2-q v 1) t 0„„„„„„(8-1-19)

式中:Q ——河流放热量,kcal /s ;

p 1、p 2、p 0——上、下游及附近恒温层水的密度,kg /L ;

c 1、c 2、c 0——上、下游及附近恒温层水的比热,kcal /kg ·℃; q v1、q v2——上、下游水流量,L /s ; t 1、t 2——上、下游水温,℃; t 0——附近恒温层水温。

一般说来p i c i ≈1,则有式(8-1-20):

Q =q v 2t 2-q v 1t 1-(q v 2-q v 1) t 0„„„„„„„„„„(8-1-20)

(三)水热均衡法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一汇水区(热水盆地或山间盆地)内的水、热均衡计算,能够了解地下深部水,热储存量和汇水区外水热补给情况。这种方法对山区裂隙水、山间盆地比较适用。

1. 水均衡法

在一个汇水区内,水的收入量有: 降水量q vs ;

深部的热水量及地下水补给量q vr 。 汇水区的水支出量有: 温泉水量 q vq ; 河水流出量 q vh ; 实际蒸发量 q vz 。

有式(8-1-21)的关系:

q vs +q vr =q vg +q vh +q vz

即 q vr =q vg +q vh +q vz -q vs „„„„„„„„„„„„(8-1-21) 上式各项的量纲均为m 3/a 。 2. 热均衡法

汇水区内的热收入量有: 阳光照射量 Q y ; 大地热流量 Q d ;

热异常区热储存量 Q r 。 汇水区内的热支出量有: 向大气散发的热量 Q f ;

温泉等热显示点的放热量 Q q 。 有式(8-1-22)的关系:

Q y +Q d +Q r =Q f +Q q

即 Q r =Q f +Q q -Q d -Q y „„„„„„„„„„„„(8-1-22) 上式各项的量纲均为kcal /a 。

水热均衡法是建立在长期动态观测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山区,热储厚度、分布以及有关参数都不清楚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

(四)其他方法 1. 类比法

类比法又称比拟法。即利用已知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去推算地热地质条件相似的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

2. 水文地质学计算法

水文地质计算法如静储量、动储量、弹性储量等都可用来进行地热资源评价,但其计算结果应换算成热量。该方法未考虑热储岩石的热量,计算结果显著偏小。 五、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

(一)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温度分级基本原则

1. 根据主要热储代表性温度可以将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划分成I 、II 、III 、IV 、V 五个利用级别。 2. 在开发利用时,应从I 级至V 级逐级进行考虑。

3. 对于医疗、工业提炼、矿泉饮用、农灌和养殖等用途, 应考虑地热流体质量。 4. 上一级利用的出口温度即为下一级利用的入口温度。 (二)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温度分级

I 级:主要用于发电、烘干等工业利用和采暖,流体温度大于150℃。 II 级:主要用于烘干、发电等和采暖,温度在90-150℃。

III 级:主要用于采暖、医疗、洗浴、和温室种植,温度在60-90℃。

IV 级:主要用于医疗、休闲洗浴、采暖、温室种植和养殖,温度在40-60℃。

V 级:主要为洗浴、温室种植、养殖、农灌和采用热泵技术的制冷供热,温度在25-40℃ (三)流体按质量分类综合利用

1. 在流体质量方面,医疗热矿水的命名和分类水质标准见附录1。

2. 用于工业提炼的一些热矿水矿物原料工业指标见附录2,有的还可生产食盐、芒硝等。 3. 对达到工业利用可提取有用元素最低含量标准的,可参照《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予以评价。

4. 矿泉饮用水水质应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 8537-1995)。

5. 用于农业灌溉和养殖用途的应分别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5)和《渔业水质标准》(TJ 35-2005)的要求,或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要求。

6. 多数用途还应评价地热流体的腐蚀性和结垢性。采用热泵技术的制冷供热还应按“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的水质要求进行评价。

第二节 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 的埋深),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能,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是赋存在地球表层岩土体中的低温地热资源。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温度稳定,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

浅层地热能勘查分为: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评价两类。 一、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一)浅层地热资源调查内容

区域浅层呢各地热资源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其数量、质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行开发利用区划,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要求基本查明以下内容: (1)区域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含水层结构、厚度、埋藏条件、地下水水位分布、水量、水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 (3)地温分布、水温分布及其动态,确定恒温带的温度和深度、大地热流值,并在冻土地区,确定冻土层厚度。

(4)岩土体的热导率、比热等热物理参数

(5)包气带岩土体结构、岩土体的孔隙率(裂隙率)、含水量、密度、等物理力学参数。 (6)未进行回灌试验的空白地区,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回灌试验,初步评价含水层的回灌能力并求取渗透系数。

(7)浅层地热能的热来源和热成因机制,地下水水热的补给、运移、排泄条件,包气带地热能的补给、运移和排泄条件。

(二)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方法 1. 地温调查与试验

(1)地温调查采用槽探、坑探或钻探等手段进行,应边施工,边测量地温,并按相关标准布点进行岩土体描述和取样测试,应同时测试岩土体的热物理参数。在岩土体取样位置必须测量地温,其它位置可视情况加密测点,使测量间距大致均匀。

(2)地温试验点应选择原有的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地温监测频率应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气温等项目的一致。岩性及结构在区域上应具代表性和完备性。并坚持长期监测。

(3)如果没有合适的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则应选择若干代表性地段建立简易的地温试验点。试验项目应包括地温、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和气温等,监测时间应在一个水文年以上。

2. 回灌试验

(1)回灌试验应准确测定回灌井的回灌量、压力(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回灌影响范围及影响区内地下水温度、压力(水位)和化学组分变化等,为确定合理回灌方案提供依据。

(2)浅层地热能的回灌应为同层回灌,回灌试验分为单井回灌试验、对井回灌试验和群井生产性回灌试验。一般宜采用单井回灌试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进行对井回灌试验。回灌时间不少于4个月(不含恢复观测时间)。

(3)按回灌方式可分为真空回灌、自流回灌和加压回灌三种类型。一般采用自流回灌方式进行。

(4)回灌试验应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井,试验前应实测回灌井和观测井的地下水温度、压力(水位)及化学组份;试验期间(包括回灌期间及恢复期间)应定期监测其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与灌(采)量变化的关系,直至相对稳定。

3. 原位热传导试验

(1)原位热传导试验是指采用人工冷(热)源对岩土体的热传导性能进行探测的一种试验。 (2)原位热传导试验分为单孔热传导试验和群孔热传导试验。群孔热传导试验一般由一个主孔和一个以上的观测孔组成的。

(3)原位热传导试验应实测冷(热)源和观测孔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等变化,确定不同温度不同压力(或流量)的冷(热)源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区内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的变化。

(4)输入的冷(热)量应大到足以在观测孔中观测到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等的变化,且试验时间不少于30天或直至温度、压力(水位)变化相对稳定。

(5)探求冷(热)源的温度、冷(热)量与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区内的温度、压力(水位)或流量变化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计算热导率或热扩散率。推荐采用数值法再现原位热传导试验过程。

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

勘查的目的是为地源热泵系统提供可靠的土壤热源或地下水热源。

评价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必须以地质勘查评价为基础,对于土壤源换热系统需要掌握地热承载力、地温场特征、岩土体热传导系数等参数、地热地质条件和浅层地热资源。

地热水换热系统需要有丰富的稳定的地下水源作为保证,水文地质条件必须适合于回灌、水质未受污染的地区。 三、浅层地热资源评价

(一)浅层地热资源量评价 1. 热流量法

根据大地热流计算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适用于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公式为:

Q h =aqM ⨯10-6 (8-3-1)

式中:

Q h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kW ;

a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

q ——大地热流值,mW/m。

2

M ——计算面积,m

2

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a 为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与大地热流值之比。该系数与当地的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条件有关,浅层地热能可利用系数应根据经开采验证的地源热泵工程中实测的单位面积提取利用的热流量与当地实测大地热流值的比值取得,可用于地热地质条件类似区域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的评价。

计算得出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是在采暖期的利用热量,在一个水文年达到热均衡的条件下,该热量是可持续利用的。

大地热流值q 应按照技术要求测定。 2. 热储法

采用热储法计算评价地热能储存量。

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热储法计算地热能储存量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1)在包气带中,其地热能储存量按下式计算:

Q R =Q S +Q W +Q A (8-3-2)

式中:

Q R ——地热能储存总量,kJ ,(1kcal= 4.1868kJ); Q S ——岩土体中的热储存量,kJ ;

Q W ——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储存量,kJ ; Q A ——岩土体中所含空气中的热储存量,kJ 。 其中:

Q S =ρS C S (1-φ) Md ∆T (8-3-3)

式中:

ρS ——岩土体密度,kg /m 3; C S ——岩土体比热容,kJ /kg·℃; φ——岩土体的孔隙率(或裂隙率); M ——计算面积,m 2; d ——计算厚度,m ; ΔT——利用温差,℃。

Q W =ρW C W ωMd ∆T (8-3-4)

式中:

ρW ——水密度,kg /m 3; C W ——水比热容,kJ /kg·℃; ω——岩土体的含水量。

Q A =ρA C A (φ-ω) Md ∆T (8-3-5)

式中:

ρW ——空气密度,kg /m 3; C W ——空气比热容,kJ /kg·℃。

(2)在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中,地热能储存量按下式计算:

Q R =Q S +Q W (8-3-6)

式中:

Q R ——地热能储存总量,kJ ; Q S ——岩土体中的热储存量,kJ ;

Q W ——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储存量,kJ 。

其中,Q S 的计算公式同(2)式,Q W 的计算公式如下:

Q W =ρW C W φMd ∆T (8-3-7)

d 为地下水面至计算下限的岩土体厚度,包括需要计算的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

热储法不仅适用于松散岩层分布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而且同样适用于基岩地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故凡是条件具备的地区,均应采用此方法评价地热能储存量。

3. 热导率计算法

适用于取得实测热导率等参数后,计算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的地热能可利用量。如果没有实测的热导率值,则利用前人测定和公布的一些地区的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值进行计算,得到计算区的综合热导率λ值(W/m℃)。在以传导方式进行热传递和热交换达到稳定的条件下,采用U 形管进行热交换的单孔地热能可按以下公式近似计算:

D =

∆T

=R

∆T r ln 2

2πλL r 11

(8-3-8)

式中:

D ——单孔地热能(W ); ΔT——温差(℃),即为U 形管内温度平均值与r 2处岩土体温度之差; R ——导热热阻(℃/W); λ——热导率(W/m℃);

L ——单孔U 形管有效热交换长度(m ),若热交换孔钻200m 深,扣除浅表10m 太阳能影响的深度,则U 形管的有效热交换长度为190m ;

r 2,r 1——分别为影响范围半径和U 形管等效外半径,r 1为U 形管外半径的2倍。 上式中ΔT,r 2,r 1的值可根据地源热泵工程实例实测或经验获取,这样就可得到单孔地热能,然后乘以区域可钻孔数,钻孔一般按网格布置,布孔间距根据经验确定,若按常规(平均)情况以5m×5m 网格布置热交换孔,则可钻孔数=有效面积(有效面积为扣除建筑和道路等占地的评价区域面积,一般情况不在建筑物覆盖和道路下钻孔)÷25m 2,即得评价区(地源热泵工程区)的总地热能(W )。

4. 地下水量折算法

适用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地热能可利用量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Q h =q w ∆T ρW C W ⨯1. 16⨯10-5 (8-3-9)

式中:

Q h — 地热能可利用量,kW ; q w — 地下水循环利用量,m 3/d; △T —地下水利用温差(℃)。

此方法对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结果是准确的。 5. 水热均衡法

水热均衡法主要通过研究区的水、热均衡计算,了解地下水的水、热储存量和水、热补排情况。

(1)水均衡

q win =q wout +∆q w (8-3-10)

式中:q win ——补给量,m 3/d

q wout ——排泄量,m 3/d

Δq w ——储存量的变化量,m 3/d

在包气带,土壤水分的补给项有:降水入渗量、灌溉入渗量等;排泄项有:植物蒸腾量、土面蒸发量、下渗补给地下水的量等。

地下水补给项有:降水入渗量、灌溉入渗量、渠系入渗量、河流入渗量、侧向补给量、越流补给量等;排泄项有:潜水蒸发量、人工开采量、侧向排泄量、泉排泄量、河流排泄量、越流排泄量等。

(2)热均衡

Q in =Q out +∆Q (8-3-11)

式中:Q in ——热收入量,kW ;

Q out ——热支出量,kW ;

ΔQ ——热储存量的变化量,kW 。

在包气带,热的收入项有:太阳照射热量、大地热流量、地表水(泉)向土壤散发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入的热量等;支出项有:向大气散发的热量、向地表水(泉)散发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出的热量等。

在地下水中,热的收入项有:太阳照射热量、大地热流量、水补给带来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入的热量等;支出项有: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水排泄带走的热量、侧向传导流出的热量等。

这种方法需要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支撑,适用于评价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保证程度。在调查评价时,须注意查明各均衡项情况。恒温带以下,热收入项中没有太阳照射热量。

6. 类比法

利用已知地区的地热能热资源量来推算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未知地区的地热能源量。此方法适用于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和储存量的估算。

7. 数值法

数值法适用于地源热泵工程取得了实测的热物理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后应用,既适用于地热能资源储存量的计算,也适用于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这种方法需要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支撑。本规程所列数值法中能量平衡方程的一种形式见附录D ,此能量平衡方程还应与水量平衡方程耦合求解。

(二)浅层地热资源水质评价

1. 地下水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在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地源热泵利用技术,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评价。

2. 地下水水质可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

3. 工业用水评价,应根据地下水的质量特性结合不同工业对水质的要求做出评价。如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澄清、水质稳定、不腐蚀、不滋生微生物或生物、不结垢、不阻塞等。地下水对水源热泵机组的有害成分有:铁、锰、钙、镁、二氧化碳、溶解氧、氯离子、酸碱度等。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参考标准如表1所示。

表8-3-1 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质要求

注: 引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

引自赵峰、邵林广、文远高. 2005.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水质处理技术. 工业安全与环保,31(12):15-17。在此文中矿化度

≤500mg/L。

4. 腐蚀评价

应对地下水中由于C1-、SO 42、CO 32-等的存在导致对金属(如铜)和碳钢的腐蚀性作出评价。另外,地下水对管线和设施的腐蚀影响,一般应在工程中,通过试验(最基本的试验是挂片试验)作出评价,确定不同材料的腐蚀率。可参照工业上用腐蚀系数来衡量地下水的腐蚀性,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若腐蚀系数K k > 0, 称为腐蚀性水;

腐蚀系数K k 0, 称为半腐蚀性水; 腐蚀系数K k

对酸性水 K k = 1.008(r H+ + r Al3+ + r Fe2+ + r Mg2+ - r HCO3- - rCO32- ); 对碱性水 K k = 1.008( r Mg2+ - r HCO3-)。

式中r 是表示离子含量的每升毫克当量(毫摩尔)数。

5. 结垢评价

地下水中的钙盐是造成空调系统结垢的主要成分。对地热流体中所含钙、镁和铁等组分产生结垢的可能性作出评价,评述结垢程度。对结垢较严重的地下水,在工程中还应做防垢试验,提出较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可参照工业用锅垢总量来衡量地下水的结垢性,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若锅垢总量 H 0

H 0= S + C + 36 r Fe2+ + 17 r Al3+ + 20 r Mg2+ + 59 r Ca2+

式中:

S--地热流体中的悬浮物含量(mg/L);

C--胶体含量 C = SiO2 + Fe2O 3 + Al2O 3(mg/L); r--表示离子含量的每升毫克当量数。

对氯离子含量高(超过25% 摩尔当量)的地下水,可采用拉申指数(LARSON )判断碳酸钙的结垢趋势。拉申指数“Li ”按下式计算:

Cl +SO 4 (8-3-12) L i =

ALK

式中:

Cl ——氯化物或卤化物浓度; SO 4——硫酸盐浓度; ALK ——总碱度。

三项均以等当量的CaCO 3(mg/L)表示。 当L i >0.5,不结垢;

L i

(一)浅层地热资源利用环境评价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应在查明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所选用的开采利用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 一般规定

(1)地源热泵浅层地热能勘查应对地源热泵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评价和预测地源热泵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正、负效应。

(3)应提出促进环境改善、防止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保护环境,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地质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应与地源热泵工程开发方式对应。

(5)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以能够满足保护地质环境的需要为原则,应依据地源热泵工程的性质、工程规模、布局、生产工艺并结合当地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浅层地热能利用不致引发地质灾害为环境影响评价基准。 (二)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 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根据目的、任务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 2. 地质环境及工程性质等相关资料的搜集。

3. 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4. 浅层地热能开发对环境地质的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浅层地热能利用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2)以地下水换热系统为主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过程中应考虑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排放流体中某些化学成分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能产生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 (3)以地埋管换热系统为主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过程中应考虑循环水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4)浅层地热能开发对浅层地热场的影响。 5. 提出防止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的措施。 (三)浅层地热能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 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 根据浅层地热能相关流体的性质、质量、温度及储存空间按工程要求对流体环境进行评价。 3. 设立长期观测站,采集现有水质、水位及温度等系统资料。 4. 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 建立环境预测模型及获取模型相关参数。 6. 利用历史资料及本身的观测资料校正模型。 (四)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工程对减少大气污染、清洁环境的效应,包括:减少排放燃烧产物的估算,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煤尘排放量等,做出评价。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地源热泵工程有关水质指标,对地下水质量现状做出评价。回灌到原含水层中的水质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3.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地源热泵工程能否产生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做出评价。

4. 工程造成的热污染评价应按在一个水文年内取热层保持地温平衡为原则进行评价,回灌水的温度不宜大于25℃。不影响相邻地区浅层地热开发。

5. 放射性污染评价可参照《放射性保护规定》(GBJ8)进行。

6. 其它环境影响评价可包括:地源热泵工程是否引起的原有地质景观的变化,等。 (五)浅层地热能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

1. 浅层地热能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任务是根据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基础上,对大气环境、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为浅层地热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预测方法的选择:

(1)在资料齐全,参数、数据可靠的条件下进行定量预测宜采用数学模型法; (2)解决个别特定问题可选择物理模型法;

(3)在勘查程度较低,无法取得足够参数和数据而只能进行半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预测时宜采用类比调查法;

(4)对于尚无实用预测方法定量评价的环境因子,且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时可采用专业判断法。

第三节 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

一、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

天然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对矿泉水资源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

1. 从地层、地质构造活动、地表及岩心观察到的近代地下流体引起的蚀变、沉淀析出物,研究其与水源地在空间位置上的联系;

2. 从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研究其与矿泉水组分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3. 研究构造断裂-裂隙系统,基岩风化裂隙系统在平面和深部的延伸、分布,及其对水源地富水性的影响。

(二)水文地质

1. 研究矿泉水系统形成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内容包括: (1)矿泉水补给范围的确定;

(2)含水层、隔水层的划分,每层在平面和垂向的分布、组合特征;

(3)矿泉水出水段部位(指矿泉水在基岩中上升流动的主要构造断裂带位置)的确定,必要时辅以物探(电法、重力、磁法、地温测量、射气测量等)确定矿泉水的含水层位;

(4)区域内矿泉水、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分布关系,水质特征和成因联系;

(5)区域内可能的污染源及卫生保护区的评价和圈定,侧重研究通过矿泉水的补给区可能引起的污染问题;

(6)采矿、隧道开挖、水利等工程活动对矿泉水水质、水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7)对可能提供第二期开发的水源地远景区,在不投入专门工作量的前提下,进行预测和初步评价。

2. 水源地调查:要求对水源地汇水范围进行比例尺l :25000~l:5000的综合水文地质测绘,必要时辅以钻探和坑探工作。查明矿泉水出露地的水文地质结构和卫生保护条件并对可能的污染源、必须的卫生保护区做出评价。

3. 水动力学试验:对适于井采的矿泉水水源地,应进行钻孔抽水试验,计算矿泉水含水岩层的渗透性等参数,确定井(孔)涌水量并研究长期开采后出现越流补给影响矿泉水水质的可能性。

4. 矿泉水动态观测:对泉(孔)及其周围地表水体,应布置动态观测点,观测矿泉水的水质、水量、水位、水温动态,确定其在枯、丰、平水期的动态特征,研究各类水体与矿泉水之间的联系。

5. 水文地热工作:对水温大于34℃的医疗矿泉水水源地,可参考GB11615有关要求编制等温线图,进行温度测井,计算地温梯度,确定温度异常,用水化学温标估算储层温度和热矿泉水循环深度。

(三)矿泉水水质

1. 研究矿泉水常量化学组分、微量化学组分及其变化;查明矿泉水水化学成分与流量、温度变化的关系;对锶含量在0.2~0.4mg/L ,偏硅酸含量在25~30mg/L ,且温度低于20℃的饮用矿泉水,还须应用同位素方法测定矿泉水年龄。

2. 对碳酸泉和医疗矿泉水,应测定水中溶解气体和逸出气体的组分和数量,研究水源地的原生环境(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变质作用)及气体的成因。

3. 测定矿泉水的限量组分、污染组分、有机物组分和微生物含量,查明其与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4. 测定放射性元素及其含量,查明其与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四)矿泉水开发技术条件

1. 利用钻井开采时应在查明含水层结构的条件下,提出合理的井孔结构、成井工艺、井口及含水层顶底板水质卫生防护措施,查明相邻地段已有开采井群对矿泉水开采的影响。

2. 直接从泉口引用矿泉水的情况下,应着重查明泉口的卫生保护条件及取水条件、浅层地下水对矿泉水系统的污染范围或地段。

3. 设立水源井专门档案,内容包括有关地层、井身结构、钻进、固井、洗井、修井等技术性资料记录以及有关开采量、水化学和卫生学等定期监测分析结果。 二、天热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

(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1. 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范围应包括矿泉水的补给区或卫生保护区。野外调查所用的地质地形底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2. 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应详细查明:

(1)水源地的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其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 (2)矿泉水的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和富水性、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水源地卫生保护条件;

(3)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微生物指标; (4)矿泉水运动状态和动态特征; (5)矿泉水允许开采量及其保证程度。 (二)地球物理调查

1. 对埋藏型矿泉水,可针对主要含矿泉水的断裂构造或含水层进行地球物理调查,确定断裂构造的宽度、产状、含水层的埋藏深度与分布等。

2. 地球物理调查比例尺应与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比例尺一致,对所获资料,应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综合解译成果,作为矿泉水勘探与布置开采水源井的依据。

(三)水文地质钻探与试验 1. 水文地质钻探

(1)钻孔口径:松散层中的勘探孔,口径不小于175 mm;基岩中的勘探孔最小终孔口径不应小于110 mm;勘探开采井,以能下入取水设备为原则。

(2)钻孔深度:应以矿泉水含水层埋深为依据,覆盖层中宜建立完整井,以穿过含水层10~20m为宜;基岩中穿过主要富水段,延深深度应不小于10 m。

(3)对含矿泉水的层位或地段的顶底板必须严格止水。 (4)必须采用清水钻进。严格禁止采用化学物质堵漏。

(5)详细进行钻孔地质编录,应特别注意对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性质,构造破碎带发育程度的观测和记录。

(6)详细记录钻进中的涌水、漏水。逸气等现象的起止时间、井深、层位。

(7)对埋藏型矿泉水,应进行综合物探测井,准确确定含水层层位,深度及其物性参数。 2. 钻孔抽水试验

(1)对只适于单井开采的地区,应进行单井抽水试验;适于井群开采的地区,则应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多孔或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

(2)抽水试验地段,应以矿泉水含水层为目的层,当有多个含水层时,宜选择富水性最好、水质最佳的井段作为抽水试验段;当含水层水量小而又不易分层或分段时,可作为一个试验段进行混合抽水。

(3)抽水试验应进行3次降深,确定涌水量与降深的关系和回归方程曲线,计算试验井(孔)在保证水质达标成分稳定条件下的出水能力.各次降深间距不小于1 m。

(4)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在水量丰富的地区,当抽水水位和水量易稳定时,稳定延续时间可选用24h ;在水源补给条件较差而水位和水量又不易稳定时,稳定延续时间可选用48h 或更多;群孔抽水试验,应结合开采方案进行,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96 h。

(5)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多次采取水样,测定水中达标成分的含量变化。 (四)样品测试 1. 水样

(1)饮用矿泉水检验项目见GB 8537中4.1~4.5条的感官要求、理化要求的界限指标、限量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医疗矿泉水检验项目见本规范附录B 。

(2)样品采集和保存见 GB 8538.2。

(3)检验方法见 GB 8538.3~8538.63。 2. 气样

(1)凡有逸出气体的井、泉均应采集气体样品。

(2)分析项目包括H 2S 、O 2、CO 2、CO 、N 2、NH 3、CH 4、及Rn 射气。 (3)样品采集和保存见GB 8538.2。 3. 同位素样

(1)按研究矿泉水的成因、年龄、补给来源等实际需要采集样品。

18342

(2) 分析项目按实际需要和水质情况确定,包括稳定同位素(O 、S 、H )和放射性同位314

素(H 、C )。

(五)动态观测

1. 应及早建立泉(井)动态监测点(网),掌握矿泉水天然动态。对已开发的泉(井)应在已有观测点(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监测,了解开采动态变化规律。

2. 观测内容和要求:水位(压力)、流量、温度可每月观测2~3次,连续观测一个水文年以上。

3. 应及时分析和整理观测资料,编制年鉴或存入数据库,绘制动态变化综合曲线图。 三、天热矿泉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一)储量计算一般原则

1. 矿泉水储量计算,一般只计算允许开采量。

2. 储量计算应根据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特征及水质类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和各项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计算精度。

3. 对于碳酸类型矿泉水的储量计算,在勘探阶段必须考虑伴生气体(游离CO 2)的流量, 4. 储量计算应以水质稳定为前提并满足综合评价的要求。 (二)储量计算参数要求 1. 含水层体积的确定:

a. 含水层的分布面积:由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图上圈定,一般依据含水岩层的分布范围确定; b. 含水层厚度:由水源地控制性钻孔揭露的地层柱状图上确定。

2. 含水层特性参数:包括导水系数T 、压力传导系数a 、给水系数μ、释水系数μθ、越流系数K /M 等,依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选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确定。

(三)允许开采量计算

1. 对于泉水,可依据泉水动态连续观测资料,按泉水流量衰减方程或频率分析推算允许开采量;

2. 对于单井开采,可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绘制Q=f(s )曲线(含指数、对数、幂函数等类型),依据曲线类型确定水流方程,用内插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或依据钻孔的水位、水量长期观测资料.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允许开采量;

3. 对于群井开采,可根据水源地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确定水文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用解析法或数值法预测允许开采量;

4. 对于消耗型矿泉水,可计算探明区可利用的矿泵水储存量,按开采规模、开采年限计算允许开采量。

(四)允许开采量评价

1. 对计算依据的原始数据、计算方法、计算选用的参数,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可靠性等做出评定;

2. 根据矿泉水的利用方向、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确定在保证水质稳定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预测水源地开采动态的趋势,论证矿泉水允许开采量的保证程度及其级别;

3. 指出矿泉水开采后的环境地质及资源保护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要求。 (五)矿泉水水源地保护

1. 矿泉水水源地卫生保护区的划分

矿泉水水源地,尤其是天然出露型矿泉水水源地应严格划分卫生保护区。

保护区的划分应结合水源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含水层的天然防护能力,矿泉水的类型,以及水源地的卫生、经济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确定。卫生保护区一般划分为I 、Ⅱ、Ⅲ级。

2. 各级卫生保护区的卫生保护措施 (1)Ⅰ级保护区(开采区)

① 范围包括矿泉水取水点、引水及取水建筑物所在地区。 ②保护区边界距取水点最少为l0~15 m。对天然出露型矿泉水以及处于卫生保护性能较差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时,范围可适当的扩大。

③ 范围内严禁无关的工作人员居住或逗留;禁止兴建与矿泉水引水无关的建筑物;消除一切可能导致矿泉水污染的因素及妨碍取水建筑物运行的活动。

(2)Ⅱ级保护区(内保护区)

①范围包括水源地的周围地区,即地表水及潜水向矿泉水取水点流动的径流地区。

②在矿泉水与潜水具有水力联系且流速很小的情况下,二级保护区界离开引水工程的上游最短距离不小于100 m ;产于岩溶含水层的矿泉水,二级保护区界距离不小于300 m 。当有条件确定矿泉水流速时,可考虑以50 d的自净化范围界限作为确定二级保护区的依据。亦可用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③ 范围内,禁止设置可导致矿泉水水质、水量、水温改变的引水工程;禁止进行可能引起含水层污染的人类生活及经济-工程活动。

(3)Ⅲ级保护区(外保护区)

①范围包括矿泉水资源补给和形成的整个地区。

② 在此地区内只允许对水源地卫生情况没有危害的经济-工程活动。

附录1

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 单位: mg/L

注:本表根据:

a. 1981年全国疗养学术会议修订的医疗矿泉水分类标准;

b.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编写的《地下热普查勘探方法》(地质出版社,1973),并参照苏联、日本等有关标准综合制定;

c. 卫生部文件[73]卫军管第29号《关于北京站热水井水质分析和疗效观察工作总结报告》。

附录2

热矿水矿物原料提取工业指标 单位:mg/L


相关内容

  • 关于汤山温泉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汤山温泉的调查报告 前言 汤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北部,在南京市主城区东,因温泉出露历史久远,为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是闻名全国的温泉疗养胜地.汤山镇经济发展迅速,列为全国重点发展城镇.旅游带动的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背景,现状,又将面对什么样的未来? 就此问题,我组对南京汤山温泉的情况做了调查 ...

  • 文登地热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 目 录 第一章 文登市地热资源开发项目背景 ............................................ 2 第二章 文登市地热资源开发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 2 第一节 我国及世界各国地热开发现状及趋势 ....... ...

  • 人与地球和谐拯救母亲的方法
  • 在过去的2006年中我们发现,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地球的前途被阴云所笼罩.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够明智.我们可以找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地球母亲和谐相处. 问题补充:----全球变暖? ----大河断流? ----空气污染? ----物种消亡? 上面四个问题谁能帮忙解答! 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 --访 ...

  • 新密市水资源保护措施及效益分析
  •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第12期 生态水利 HENAN 新密市水资源保护措施及效益分析 □郑雪平□薛会露(新密市水务局) 摘要:新密市是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县市之一.针对新密市水资源现状,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做的一些工作,以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支撑起新密 ...

  • 特殊地形的地下水与人类健康生活关系
  • 特殊地形的地下水与人类健康生活关系 Groundwater and human relations special terrain of healthy life 关键词:地下热水geothermal water 温度temperature 岩浆magma 人类健康human health 矿水mi ...

  • 06至10年中国重大水污染事件
  • 在国家水利部网上公告中了解到06,07,08三年中国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6年: 1.协同防控牤牛河水污染事件 牤牛河是第二松花江的支流,于吉林市九站附近注入第二松花江,其下游距河口10km处有吉林市第五水厂,为吉林市江北区约10万人服务. 起因:2006年8月21日凌晨,吉林省蛟河市境内的吉 ...

  • DZ 40-85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 DZ 40-85 地 热 资 源 评 价 方 法 1985-10-10发布 1986-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批 准 地 热 资 源 评 价 方 法 地热资源是地质矿产资源之一,为加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可作为国家.省. ...

  • [节能概论]地热能的利用
  • <节能概论>课程论文 学号:2011411021XXX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姓名:XXX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21世纪的今天,能源的不足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加 ...

  • 某某矿泉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矿泉水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河南深励海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篇 总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已从过去碳酸型饮料等少数品种转变到多样化选择,并且更注重饮料的营养.天然和无污染等特性.矿泉水因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