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实验

目录

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

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

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

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

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

九、记忆恢复现象的实验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

十三、沉浮试验

十四、守恒试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

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

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

一、 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

(一)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儿童手的动作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了解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二) 对象和材料

对象:二、四、六、八、十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大小粗细不同的物品几种:大小积木、娃娃、铅笔、细绳。

(三) 步骤与方法

1、 在儿童面前呈现各种物品,让儿童拿取。如儿童不会拿,可将物品放

在他的手中。放两个物体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拿取。要求儿童将一个物体

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要儿童用笔模仿画直线和圆。

2、 观察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抬头(俯卧抬头)、翻身,自行做起、爬行、

扶着站、独立站、扶着走、独立走、跑和跳。

3、 观察儿童在动作过程中感知、主义、思维等的发展特点。

(四)结果

表一 手的动作的发展

注:表一中每项可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况填写。

物体接触手心:(1)抓握反射;(2)抓得不牢;(3)抓得牢

玩具放在面前:(1)眼注视或高兴地笑,并无拿的企图;(2)注视,并企图拿取,但拿不到或偶然拿到;(3)注视并能随意拿取。

拿取大小物体:(1)一把抓;(2)五指分化,拇指与四指相对;(3)指尖拿取。 拿取两样物体:(1)只拿一个,不管第二个;(2)一只手拿一个,拿第二个时丢掉第一个;(3)两手同时拿,一手一个。

传递:(1)不能传递;(2)传递不灵活;(3)灵活传递。

画直线:(1)乱涂乱画不成直线;(2)画成一条直线但不直;(3)能较直地画成一条直线。

画圆:(1)乱涂乱画不成形;(2)画成不闭合的圆;(3)画成闭合的圆。

根据表一材料,要学生自己将手的动作发展顺序排列成表二。

表二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出现时打√)

(五) 分析讨论

1、 从实验结果能否看出动作发展的规律?

2、 手的动作与行走动作的发展有何关系?

3、 根据结果分析三岁前儿童感知、注意、思维等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三岁前儿童发音或说话,并观察他们对言语的反应,以了解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二、六、九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适合于三岁前儿童水平的画片一张,积木一盒。

(三) 步骤与方法

用个别测查的方法,测查内容岁年龄而异。

1、 二个月到一岁

(1)在婴儿面前摆弄玩具或成人对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

(2) 成人说出婴儿近旁他所熟悉的人或物的名称,让他寻找(如妈妈

呢?灯呢?)或让婴儿做一个它所熟悉的动作(如拍手、再见)(九个

月、一岁的婴儿)

(3)成人发一些音或词,令婴儿模仿发音(九个月、一岁婴儿)。

(4) 给婴儿指出它所熟悉的东西,看能否说出名称来(九个月、一岁)。

详细记录儿童的发音和反应(有条件可用录音机)。

2、 一岁半到三岁

(1)看图说话

将图片给儿童看,问他:“这张图片好看吗?”“图片上有些什

么?”“他们是怎么的? ”“他们在干什么? ”等。如儿童不能回答,可

作进一步启发,或教儿童模仿成人的回答。记录儿童的回答。

(2) 执行指示

①令儿童用积木排队、搭房子(或汽车、桥等),打完后问他搭的是

什么。

②拿一块积木给某人。

记录儿童对言语指示的反应(一般有四种情况,言语指示不起作用;按指

示开始动作,担任意进行;按指示进行,但完成得不好;按指示进行,完成得好。)

(四)结果

将各项测试的结果,按年龄整理。

(五) 分析讨论

分析三岁前不同年龄儿童在发音、词汇、句子掌握、言语模仿能力,对言语的理解和对言语指示的执行等方面的发展,看三岁前儿童的言语是怎样发展的,有何规律?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年龄创造性游戏(或主题游戏)的特点和游戏所反映的心理特点。着重通过动作和言语观察游戏中幼儿想象、思维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特点。

(六)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大班、小班儿童

材料:构造积木、大动物园所需的动物模型等。

(七)步骤与方法

在教师指示下,分别由小班和大班幼儿用构造积木搭汽车和动物园,玩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游览的游戏。小班如不能集体进行则由每个孩子个别搭,搭完后自己玩。大班则集体进行,先搭汽车和动物园,然后进行游戏。游戏的顺序为排队乘公共汽车,下车进动物园参观各种动物,有讲解员介绍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角色为汽车司机、售票员、交通警、老师、讲解员各一,小朋友多人。

观察内容:

1、 能否按要求搭,搭之前又无计划。

2、 搭的过程中幼儿的关系如何,分工协作的怎样。

3、 搭完后如何玩,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如何分配角色,持续多长时间。

4、 能否按照各个角色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5、 在游戏中有哪些言语和动作的表现,两者关系如何,其中反映的想象、思维的特点如何。

(八)结果

按上述要求记录观察内容并进行整理。

(九)分析讨论

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着重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幼儿游戏的特点及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差异。

2、 幼儿的想象和思维有什么特点。

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水平发展

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儿童对图画的观察,了解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 对象和材料

对象: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材料:两幅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图画,一幅画着早晨姐弟二人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另一幅画是傍晚,姐弟俩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情景。(也可设计更复杂的画)

(三) 方法和步骤

限定儿童在五分钟内仔细观察这两幅画,在观察前对儿童说明目的要求。指导语:“小朋友,你仔细地观察这两幅画。画的是什么事情?你怎么知道的,从什么地方开出来的?”“这两张画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如果儿童说得不完善,可再提问:“仔细看看, 还有没有其它东西? ”

记录儿童的回答。

观察特点分析表

相同处:1、房子 2、山 3、河 4、桥 5、树 6、儿童 7、太阳

相异处:1、太阳 2、天空3、旗4、拖拉机 5、稻田6、儿童

(四)分析讨论

1、 儿童在观察图画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2、 从儿童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中,能否看出哪个易,哪个难,为什么?

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从幼儿的感知和记忆活动,看幼儿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钓“鱼”(“鱼”实际上是“草鞋” )和踢“球”(“球”实际上是“帽子” )的图画各一幅。

(三)方法和步骤

一)感知的受暗示性

小、中、大班儿童

小、中、大班幼儿各分成四组,每组发展水平相等,给每组幼儿分别呈现上述两幅画,各组采用下列四种提问方式中的一种。

1、你看看这画上的小朋友钓了一条大鱼(或在踢球)是吗?(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

2、你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钓鱼(或踢球)?(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但提问的暗示略减弱)

3、请你看看这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画有暗示,提问无暗示)

4、你看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画错了?(图画有暗示,提问企图消除图画的暗示)

二)记忆的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

在假日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分别在小、中、大班上对一些孩子提问:“昨天你到哪里去玩了没有?”“见到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答的内容,提问幼儿的次序也要纪录。然后询问家长,孩子在假日的活动情况,做好纪录。

(四)结果

一)对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这两幅画的反映。

二)对比:1、幼儿的回答和家长的报告

2、每个幼儿的回答和在他前面受到提问的一些幼儿

的回答,看后面的幼儿的回答内容是否受前面幼儿回答内容的影

响。

(五)分析讨论

一)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如何?为什么有这些特点?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述之

三)根据这些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什么?

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情况;了解小班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变化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

材料:1、八样实物:洋娃娃、手枪、小车、积木、香蕉(蜡制)、

苹果(蜡制)、玩具熊和猴。

2、八个数:73、12、45、21、34、57、68、92,其中12和

21是个位、十位互换,68和34是倍数。

(三)方法和步骤

一)将小、中、大班儿童分别分成水平相等的三组,各做下列一项内容。

1、一般情境下的无意识记:随机向儿童呈现八种实物,将最后一件实物拿走后立即就问儿童:“你看到了哪些东西?”纪录儿童的回答。

2、游戏情境下的无意记忆:儿童玩到商店买东西的游戏,售货员随机取出上述八样物体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完售货员将最后一件拿走后,问幼儿你要买哪样东西?带儿童回答后再问幼儿:“刚才售货员阿姨给你看了哪些东西?”纪录幼儿的回答。

3、有意记忆:开始告诉儿童:“小朋友现在请你看几样东西,你要想法记住她,看完后就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其余同一。

二)将小、中、大班幼儿和一、三、五年级小学生各分成水平相等的两组,一组进行无意记忆,另一组进行有意记忆。一次念给被试者8个数字呈现后即问幼儿:“你刚才听到哪些数字?”幼儿回答后再问他你是怎么样记住它们的,你有没有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记忆?”纪录儿童的回答。

(四)结果

表一 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园对实物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表二 儿童对数字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五)分析讨论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2、在幼儿期无意记忆是否优于有意记忆?不同情境对幼儿的记忆有何影响?

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忆广度的情况。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 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数字卡片: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刘伟恕、七

位数、八位数、九位数的数字卡片个三张,卡片上的数字随机选取。

图片:六类十二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大象、猴子、橘子、香

蕉、床、凳子、公鸡、牙孜、铅笔、书包、汽车、飞机。

(三)方法步骤

1、数字跟读(数字记忆广度实验)

注试按每秒1位数的速度跟读表中的数字,随后让幼儿立即复述。记录幼儿正确复述的最多位数。

2、图片回忆(图片记忆广度实验)

随机逐一呈现画有12种物品的图片。让幼儿看1分钟,再将图片盖住,主试说:“请你告诉我图片上画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忆图片的数量和名称。

3、 全部回忆完后,主试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结合观察记录幼儿的记忆策略。

4、 位幼儿做完后换另一位幼儿继续实验。

(四)结果

以同一位数的数字三次跟读正确的最多位数为幼儿的数字记忆广度。将幼儿的数字跟读的结果记录在下表:

数字记忆广度记录表

将幼儿图片回忆的情况记录在下表:

(幼儿回忆出的图片,在相应的表格中画√)

(五) 分析讨论

1、 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幼儿对两种材料的记忆广度,看记忆广度是否存在年龄差异。

2、 用相关样本t 检验,分析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书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结果作出解释。

3、 检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材料上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

(一)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规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

材料:1、有意义联系的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伞雨;红色绿色;铅

笔橡皮;医院大夫;运动滑雪;山河;饼干香蕉;机器钢铁。

2、无意义联系的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椅子瓶子;灰色太阳;尺闪电;黄瓜小车;救火车军库;砚台积木;脚碗;云钟。

3、有意义联系的词一套(八对词):房子窗户;菊花树;自行车公路;学生书;学习提高;领导服从;成绩发扬;概念抽象。

4、无意义联系的词一套(八对词):船月亮;母鸡教室;电灯笔;裙子报纸;经济蒸发;精华压力;矛盾跳跃;勇敢关系。

为了使儿童知道怎样进行,另备一份材料(数量可少于正式使用的)供预试用。

(三)方法和步骤

均按有意识记进行,将上述四套材料按随机次序呈现给不同年龄的儿童(每套中的图片或词也均随机呈现)每呈现一套后,按呈现次序出示每对中的一张画(一个词),另儿童回忆与之配对的另一张画(或词),实验完后可问孩子:“你是怎么样记住的?”“有没有用什么方法?”

(六) 结果

按下表统计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随着儿童的发展,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词的记忆和形象记忆的效果有何变化?有何规律?这些规律在教学上如何应用?

九、记忆恢复现象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同过实验研究小、中、大班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变化的规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一个适合儿童水平的故事(如有条件最好的用录音机播放故事及录制幼儿复述内容)

(三)方法步骤

1、实验开始时告诉幼儿:“小朋友,现在我给你讲给一个故事,你要仔细的听,要把它记住,等一下你要讲给我听。”

2、给幼儿讲故事(故事见附录)

3、讲完后让幼儿分四次(立即、间隔三天、七天、十四天)复述故事内容。

4、根据故事的意义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以各年龄阶段儿童立即复述的意义单位的均数为100%,进行材料统计(恢复量是指比立即复数量增加的数量)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发展的特点:比较在不同间隔时间记忆恢复的情况。(试分析记忆恢复现象产生的原因)

附录:

让 苹 果

小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妹妹,名字叫芳芳。芳芳才四岁,大大的眼

1 2 3 4 5 6 7 8 睛,红红的脸,梳着两条小辫子,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小明喜欢妹妹,妹妹也喜欢哥哥。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星期六下午,妈妈买了三个苹果给小明和芳芳。小明分给芳芳两个大苹果,自己拿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个小苹果。芳芳见了,发了急,她不要那两个大苹果,而去拿那个小苹果。妈妈高兴地说: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你们都是好孩子。”

35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的想象力

(一)目的要求

运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儿童想象力发展水平与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班儿童各20名。

材料:画画用纸,彩笔每幼儿一套。

(三)方法和步骤

(1)主试者布置绘画任务。

(2)主试观察儿童的绘画过程,记录幼儿看别人且照画的次数。

(3) 画画结束后,收集儿童的绘画作品,用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的想象力水平。

(四)结果

按以下判断标准,以相应的分数,给幼儿新作品打分。

1、 独立性:完全独立3分、偶尔看小朋友的2分、多次照别人的画1分。

2、 新异性:无人重复5分、两个相同给每个幼儿4分、3人相同3分、4人相同2分、5人相同1分、6人以上不得分。

3、 图案布局:有明显主题5分、零数无主题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4、 色彩搭配:色彩能体现主题的5分,色彩杂乱单调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想象发展的年龄特点。

2、 讨论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儿童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三、四岁的幼儿,以间隔半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玩具娃娃34个,豆子一把,围棋子一盒。

(三)方法与步骤

采用个别实验法,要求幼儿进行下列认数计数和计算活动。

1、 对数目的直接感知:拿出14个娃娃,要幼儿说出数量;

2、 口头数数;

3、 按实数点数;

4、 点数后说出物体总数;

5、 按照事物的一定数目,要幼儿拿出同样多的实物(用围棋子);

6、 用围棋子作计算工具,要幼儿进行五以内的加减运算,从1+1;2-1起逐个进行;

7、 五以内书的口头加减运算。

(以上各项以做对二两遍为通过标准)

(四)结果

根据目的要求计算出幼儿对上述各项目做对的最高数目,列出幼儿不同计算水平的发展顺序表。

记录幼儿计数的方式和特点。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计数的形成过程及计数和运算的思维特点。

2、 幼儿计数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有无一定的顺序。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六类二十四张实物图。

(三)方法步骤

一)排除法

1、 依次在幼儿面前呈现图片,每组图片4张,逐一说出图片名称。

2、 让幼儿看看哪一张和其它三张不一样,找出来,说出去除这张图片的理由。

3、 主试说:“你为什么把那三张图片放在一起?”记下幼儿的回答,然后继续出示另一组。

二)下定义法

主试问: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武器?什么是交通工具?什么是水果等。让幼儿下定义。

(四)结果

将幼儿的实验的结果,按年龄分别整理。

(五)分析讨论

1、 掌握实物概念有无年龄差异?

2、 幼儿分类的标准有无年龄差异?

十三、沉浮试验

(一)、目的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个若干名

材料:水一盆、火柴若干枝、铁钉一支、积木一块、硬币一枚、空铁盒一个、盛有泥土的铁盒一个。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按照一定顺序(火柴、铁钉、积木、硬币、空铁盒、盛土铁盒)把物体一一放到水中后,让儿童直接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在物体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都要儿童分别说出是沉还是浮。并让儿童分别说明沉浮的原因。结果列入下表:

十四、守恒试验

(一)、目的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可逆关系的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各若干名。

材料:铅笔两支、同样大的玻璃杯两个、比这两个玻璃杯细而高和粗而矮的玻璃容器各一个、有色液体若干、立方体积木十六块。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

一、长度守恒试验

两支等长的笔,先平行并齐的放着,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将两支铅笔错开(见下页图)。上下两支铅笔向不同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结果

二、液体守恒试验

将有色液体分别注入两个同样大小的杯(或瓶)内,当儿童认为一样多后,再将其中一杯液体小心得倒入另一个高而细的容器内,然后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然后将液体倒回原杯内,再用短而粗的容器同样重复一遍,将结果填入下表:

三、体积守恒试验

将十六块小方积木分成二堆,每堆八块,叠成两层,上下各四块(2*2*2),让儿童看清楚这两座“房子”是一样大的。然后将一堆叠成底二块,高四块(2*1*4),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堆积木进行比较,问儿童:“这两座房子还是不是一样大?为什么?”

结果分析如下表:

(四)、结果分析

1、 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有二因果思维的若干特点。

2、 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学前儿童对可逆关系理解的特点?和皮亚杰的实验结果比较有什么异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归类,了解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并了解言语指示对概括能力的影响。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大、中、小班儿童若干名。

材料:彩色实物画片二套、彩色几何图形一套(见实验材料)

(三)、 法与步骤

一)、对不同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归类

1、 将第一套实物图片按类依次呈现给幼儿,令幼儿去掉不一样的一张。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不一样的一张拿出来吗?”

2、 将第二张实物图片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相像的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3、 将几何图形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一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二)、将分类标准用言语指示幼儿,令其分类。

(1)、同一1,指导语改为:“小朋友,你能将这四张图片中,用处不一样的一张拿出来?”

(2)、同一2,指导语改为:“小朋友,你能按用处把这堆图片分成三堆吗?”

(3)、同一3,指导语改为:“你能将这堆图最长的一边像这样长的(那标准长度给幼儿看)图形拿出来,归在一起吗?”并要幼儿指明哪边和它一样长?

幼儿每次分完后都问他为什么这样分

(四)、 结果

按下表统计

表一 幼儿对实物图片的分类

表二 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分类

(五)分析讨论

根据分类的情况及幼儿的回答分析幼儿概括发展的特点。

实验材料:

(一) 第一套实物图片

1、 鸿墀、绿铅笔、红橡皮、红筷子。

2、 绿苹果、绿香蕉、绿皮球、橙色橘子。

3、 绿色口杯、白脸盆、白牙刷、白色点钟。

(二)第二套实物图片

(三)几何图形

以最长边为准,其它按比例,分三种大小:

1)1.5cm 2)2cm 3)3cm 标准为2cm.

几何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三种,图形颜色,大小、形状的搭配见图。 几何图形(2寸×2寸)

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幼儿同伴群体的整体人际交往状况和结构特点;

(二)、了解幼儿同伴群体中每个幼儿在全体群体中的地位和同伴关系。

(三)、根据其提名结果将幼儿划分为不同的交往类型;

(四)、从性别维度上,探讨各类型幼儿在男女中所占的比例。

二、研究对象

(一)、城市幼儿园大班(普通班)5-6岁幼儿

(二)、城市幼儿园大班(试验班)5-6岁幼儿

三、研究方法

(一)、同伴提名法变式(1)现场提名法

同伴提名法变式(2)照片提名法

(二)、提名标准及数目

1、标准:一个标准两个方法:正向提名与负向提名

2、数目:正向提名,每人提出3个喜欢者

负向提名,每人提出3个不喜欢者 共6名对象 3、主试:山师大教育系95级2班

主试语:你最喜欢过不喜欢谁?你还喜欢或不喜欢谁?为什么?

(三)、提名法的实施

1、现场提名:游戏法《找朋友》

玩法:指导语“小朋友,我们今天玩找朋友的游戏,这次教师想知道你的最好的朋友是谁,你在游戏中把他找出来告诉教师好吗?”

全体幼儿站成圆圈,面向圆心站好。为方便记录,主试将全班幼儿编上顺序号。在音乐伴奏下,6名小朋友边唱边找,唱到“再见”为止(主试记录6名幼儿找到的朋友名字),6名小朋友归队,音乐重新开始,继续找朋友。游戏反复进行,每个幼儿找过3次后结束。

2、照片提名:谈话“为什么喜欢?”

做法:1情境布置:主试将全体幼儿的个人照片展示出来,同时呈现在被试面前,带幼儿逐个辨认熟悉后,再开始选择,把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还喜欢或还不喜欢的同伴照依次选出,并说出名字。2记录谈话: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呢?正向提名记录喜欢的理由,负向提名记录不喜欢的理由。

(四)评分标准

1、正向提名评分:最喜欢(3分)、较喜欢(2分)、一般喜欢(-1分)、,按提名顺序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定量分析

各种交往类型的划分标准

受欢迎儿:个人正提名分大于等于正提名平均分*2

被排斥儿:个人负提名分大于等于负提名平均分*4

一般忽略儿:个人正提名分小于正提名平均分*2

个人负提名分小于负提名平均分*4

严重忽略儿:个人正负提名分均为零分

(二)定性分析

1、各种类型幼儿的总体分布比例的分析

2、各种类型幼儿的交往特点的分析

3、性别维度上所表现的特点分析

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

一、主 试 须 知

1、 按“测验必备”备齐物件。

2、 对照着记录纸,一个题一个题的,熟读各测试题的指导语,要求能在受试做每个试题时,自然而准确地说出,至少能在边读边说的情况下,不至张口结舌的测验结果,破坏测验的科学性。

3、 主试对受试必须保持一般的和善态度。对于受试的有关试题内容,一概支吾过去,比如对他说:“你自己想一想。”对于他的答案,不论对与不对,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神态,以免影响他的测试效果。

4、 除按指导语让受试回答试题外,凡属闲话],一概不说。

5、 施行测验之前,主试可将指导书立在面前,以免受试窥视主试的记录,思想受到扰乱。

6、 测验开始之前,主试让受试或替受试填明记录纸上的简历,并签上自己的姓名,请主试签名是为了日后遇有情况不清之处好使主试协助解决。

7、 根据受试年龄差附表一,找到开始的试题,就可以按照指导书进行检测了。

8、 请把每一试题的分数(通过一题给一分,不通过不给分)。记在记录纸上各题后的()里。须录答案时请把答案记在题号之后--------线上,记录要尽量受试原话,以便根据真实材料和对分数或解决有关问题。

9、 各试题附带的答案,有的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如第36、43等题的答案。是不能牵强附会的。但例如23题的答案,则只是代表性的答案。当邻居家的奶奶突然病了的时候,一个儿童或青少年时可能有所表现的;例如去请医生,去买药。这是可行的,是可取的答案。此外,如“告诉妈妈去”,“送她去医院”等,都是可以通过答案的。至于“给她药吃”和“照顾她”一类的答案,则是不确切不具体的,所以是不通过的答案。判断不在试题后标明的答案之间的答案是否正确,主要应以试题后标明的答案为例,凡符合该答案含义的答案,即使词句与他不同,也是可以通过的。否则就是不可以通过的答案。

10、主试必须按照各试题的时限控制时间,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时间不包括主试用的时间。

11、受试继续有五题不通过时,停止测验,并对他说:“好了,就到这吧,谢谢你。”这句“谢谢你”很重要,它能解除受试的紧张情绪,也是对受试的礼貌。

12、为了查明受试的智商(IQ )请先按附表二算出他的实足年龄,记在他的记录纸上,然后在智商表上,按他的实足年龄(岁、月)和得分,找到他的智商。得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受试答对若干试题的总分数,另一部分是根据附表一,承认它能通过的试题的分数,分别为低于或高于中等水平。从本测验得到的智商,表明一个受试在各年岁的儿童或青少年中的相对智慧水平。

13、本测验的适用对象原是懂普通话的城市的小学生。所以用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年龄的对象,其成绩都只能作为对比性的一般参考。

二、测 试 必 备

1、 两个1寸半*2寸半的长方形(最好用卡片纸),把其中一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试题4

2、 黑(或灰)钮扣13个。---------------试题9

3、 三张卡片分别写上(1)桌子、饼、老鼠;(2)汽车、工人、河;(3)妈妈、老师、我----试题21

4、 3寸见方白纸若干张(每人用一张)----------------------------------试题25

5、 五张卡片分别写上爱、残暴、光荣、狡猾、隆重---------试题40

6、 剪刀一把

7、 铅笔两只

8、 橡皮一块

9、 小块草稿纸若干张

10、跑表(或有秒针表)一只

11、记录纸若干份(每人一份)

三、测试方法与步骤

用中国比纳智力测验量表分别对每位幼儿进行测验,将幼儿的回答记录在记录纸上。

最后根据智商的公式:

智力年龄

智力年龄=×100

实际年龄

计算幼儿的智商。

中国比纳测验记录纸

姓名 男/女 岁 年 月 日生

在 省 市 幼儿园 班,兄 人,弟 人,姐 人,妹 人。父亲(生,死)的职业 母亲(生,死)的职业 今天是 年 月 日。主试人 。

题号 记录 1 ( )

2 (1) (2) (3) ( )

3 ( )

4 ( )

5(1) (2) (3) (4) (5) (6) (7) (8)

6 ( )

7 ( )

8 ( )

9 ( )

10(1) (2) (3) ( )

11 ( )

12 ( )

13 (1) (2) (3) (4) (5) ( )

14 (1) (2) (3) (4) ( )

15 (1) (2) (3) ( )

16 (1) (2) (3) (4) ( )

17 (1) (2) (3) (4) (5) ( )

18 (1) (2) (3) (4) (5) ( )

19 (1) (2) (3) (4) (5) ( )

20 (1) (2) (3) (4) (5) ( )

21 (1) (2) (3) ( )

22 (1) (2) (3) ( )

23 (1) (2) (3) (4) (5) (6)

(9) (10) (11) (

24 (1) (2) ( )

25 ( ) 9) (10)( (7) (8) ) 总分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1) (2) (3) ( ) 32(1) (2) (3) ( ) 33

(1) (2) (3) (4) ( )

34

(1) (2) (3) (4) (5) ( ) 35(1) (2) (3) (4) (5) (6) ( ) 36 ( )

37

(1) (2) (3) (4) ( )

38

(1) (2) (3) (4) (5) (6) ( )

39(1) (2) (3) (4) (5) ( )

40(1) (2) (3) (4) (5) ( )

41(1) (2) ( )

42(1) (2) (3) (4) ( )

43(1) (2) (3) (4) (5) (6) (7) (

目录

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

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

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

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

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

九、记忆恢复现象的实验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

十三、沉浮试验

十四、守恒试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

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

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

一、 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

(一)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儿童手的动作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了解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二) 对象和材料

对象:二、四、六、八、十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大小粗细不同的物品几种:大小积木、娃娃、铅笔、细绳。

(三) 步骤与方法

1、 在儿童面前呈现各种物品,让儿童拿取。如儿童不会拿,可将物品放

在他的手中。放两个物体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拿取。要求儿童将一个物体

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要儿童用笔模仿画直线和圆。

2、 观察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抬头(俯卧抬头)、翻身,自行做起、爬行、

扶着站、独立站、扶着走、独立走、跑和跳。

3、 观察儿童在动作过程中感知、主义、思维等的发展特点。

(四)结果

表一 手的动作的发展

注:表一中每项可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况填写。

物体接触手心:(1)抓握反射;(2)抓得不牢;(3)抓得牢

玩具放在面前:(1)眼注视或高兴地笑,并无拿的企图;(2)注视,并企图拿取,但拿不到或偶然拿到;(3)注视并能随意拿取。

拿取大小物体:(1)一把抓;(2)五指分化,拇指与四指相对;(3)指尖拿取。 拿取两样物体:(1)只拿一个,不管第二个;(2)一只手拿一个,拿第二个时丢掉第一个;(3)两手同时拿,一手一个。

传递:(1)不能传递;(2)传递不灵活;(3)灵活传递。

画直线:(1)乱涂乱画不成直线;(2)画成一条直线但不直;(3)能较直地画成一条直线。

画圆:(1)乱涂乱画不成形;(2)画成不闭合的圆;(3)画成闭合的圆。

根据表一材料,要学生自己将手的动作发展顺序排列成表二。

表二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出现时打√)

(五) 分析讨论

1、 从实验结果能否看出动作发展的规律?

2、 手的动作与行走动作的发展有何关系?

3、 根据结果分析三岁前儿童感知、注意、思维等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三岁前儿童发音或说话,并观察他们对言语的反应,以了解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二、六、九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适合于三岁前儿童水平的画片一张,积木一盒。

(三) 步骤与方法

用个别测查的方法,测查内容岁年龄而异。

1、 二个月到一岁

(1)在婴儿面前摆弄玩具或成人对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

(2) 成人说出婴儿近旁他所熟悉的人或物的名称,让他寻找(如妈妈

呢?灯呢?)或让婴儿做一个它所熟悉的动作(如拍手、再见)(九个

月、一岁的婴儿)

(3)成人发一些音或词,令婴儿模仿发音(九个月、一岁婴儿)。

(4) 给婴儿指出它所熟悉的东西,看能否说出名称来(九个月、一岁)。

详细记录儿童的发音和反应(有条件可用录音机)。

2、 一岁半到三岁

(1)看图说话

将图片给儿童看,问他:“这张图片好看吗?”“图片上有些什

么?”“他们是怎么的? ”“他们在干什么? ”等。如儿童不能回答,可

作进一步启发,或教儿童模仿成人的回答。记录儿童的回答。

(2) 执行指示

①令儿童用积木排队、搭房子(或汽车、桥等),打完后问他搭的是

什么。

②拿一块积木给某人。

记录儿童对言语指示的反应(一般有四种情况,言语指示不起作用;按指

示开始动作,担任意进行;按指示进行,但完成得不好;按指示进行,完成得好。)

(四)结果

将各项测试的结果,按年龄整理。

(五) 分析讨论

分析三岁前不同年龄儿童在发音、词汇、句子掌握、言语模仿能力,对言语的理解和对言语指示的执行等方面的发展,看三岁前儿童的言语是怎样发展的,有何规律?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年龄创造性游戏(或主题游戏)的特点和游戏所反映的心理特点。着重通过动作和言语观察游戏中幼儿想象、思维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特点。

(六)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大班、小班儿童

材料:构造积木、大动物园所需的动物模型等。

(七)步骤与方法

在教师指示下,分别由小班和大班幼儿用构造积木搭汽车和动物园,玩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游览的游戏。小班如不能集体进行则由每个孩子个别搭,搭完后自己玩。大班则集体进行,先搭汽车和动物园,然后进行游戏。游戏的顺序为排队乘公共汽车,下车进动物园参观各种动物,有讲解员介绍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角色为汽车司机、售票员、交通警、老师、讲解员各一,小朋友多人。

观察内容:

1、 能否按要求搭,搭之前又无计划。

2、 搭的过程中幼儿的关系如何,分工协作的怎样。

3、 搭完后如何玩,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如何分配角色,持续多长时间。

4、 能否按照各个角色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5、 在游戏中有哪些言语和动作的表现,两者关系如何,其中反映的想象、思维的特点如何。

(八)结果

按上述要求记录观察内容并进行整理。

(九)分析讨论

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着重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幼儿游戏的特点及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差异。

2、 幼儿的想象和思维有什么特点。

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水平发展

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儿童对图画的观察,了解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 对象和材料

对象: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材料:两幅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图画,一幅画着早晨姐弟二人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另一幅画是傍晚,姐弟俩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情景。(也可设计更复杂的画)

(三) 方法和步骤

限定儿童在五分钟内仔细观察这两幅画,在观察前对儿童说明目的要求。指导语:“小朋友,你仔细地观察这两幅画。画的是什么事情?你怎么知道的,从什么地方开出来的?”“这两张画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如果儿童说得不完善,可再提问:“仔细看看, 还有没有其它东西? ”

记录儿童的回答。

观察特点分析表

相同处:1、房子 2、山 3、河 4、桥 5、树 6、儿童 7、太阳

相异处:1、太阳 2、天空3、旗4、拖拉机 5、稻田6、儿童

(四)分析讨论

1、 儿童在观察图画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2、 从儿童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中,能否看出哪个易,哪个难,为什么?

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从幼儿的感知和记忆活动,看幼儿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钓“鱼”(“鱼”实际上是“草鞋” )和踢“球”(“球”实际上是“帽子” )的图画各一幅。

(三)方法和步骤

一)感知的受暗示性

小、中、大班儿童

小、中、大班幼儿各分成四组,每组发展水平相等,给每组幼儿分别呈现上述两幅画,各组采用下列四种提问方式中的一种。

1、你看看这画上的小朋友钓了一条大鱼(或在踢球)是吗?(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

2、你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钓鱼(或踢球)?(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但提问的暗示略减弱)

3、请你看看这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画有暗示,提问无暗示)

4、你看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画错了?(图画有暗示,提问企图消除图画的暗示)

二)记忆的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

在假日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分别在小、中、大班上对一些孩子提问:“昨天你到哪里去玩了没有?”“见到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答的内容,提问幼儿的次序也要纪录。然后询问家长,孩子在假日的活动情况,做好纪录。

(四)结果

一)对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这两幅画的反映。

二)对比:1、幼儿的回答和家长的报告

2、每个幼儿的回答和在他前面受到提问的一些幼儿

的回答,看后面的幼儿的回答内容是否受前面幼儿回答内容的影

响。

(五)分析讨论

一)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如何?为什么有这些特点?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述之

三)根据这些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什么?

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情况;了解小班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变化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

材料:1、八样实物:洋娃娃、手枪、小车、积木、香蕉(蜡制)、

苹果(蜡制)、玩具熊和猴。

2、八个数:73、12、45、21、34、57、68、92,其中12和

21是个位、十位互换,68和34是倍数。

(三)方法和步骤

一)将小、中、大班儿童分别分成水平相等的三组,各做下列一项内容。

1、一般情境下的无意识记:随机向儿童呈现八种实物,将最后一件实物拿走后立即就问儿童:“你看到了哪些东西?”纪录儿童的回答。

2、游戏情境下的无意记忆:儿童玩到商店买东西的游戏,售货员随机取出上述八样物体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完售货员将最后一件拿走后,问幼儿你要买哪样东西?带儿童回答后再问幼儿:“刚才售货员阿姨给你看了哪些东西?”纪录幼儿的回答。

3、有意记忆:开始告诉儿童:“小朋友现在请你看几样东西,你要想法记住她,看完后就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其余同一。

二)将小、中、大班幼儿和一、三、五年级小学生各分成水平相等的两组,一组进行无意记忆,另一组进行有意记忆。一次念给被试者8个数字呈现后即问幼儿:“你刚才听到哪些数字?”幼儿回答后再问他你是怎么样记住它们的,你有没有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记忆?”纪录儿童的回答。

(四)结果

表一 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园对实物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表二 儿童对数字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五)分析讨论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2、在幼儿期无意记忆是否优于有意记忆?不同情境对幼儿的记忆有何影响?

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忆广度的情况。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 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数字卡片: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刘伟恕、七

位数、八位数、九位数的数字卡片个三张,卡片上的数字随机选取。

图片:六类十二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大象、猴子、橘子、香

蕉、床、凳子、公鸡、牙孜、铅笔、书包、汽车、飞机。

(三)方法步骤

1、数字跟读(数字记忆广度实验)

注试按每秒1位数的速度跟读表中的数字,随后让幼儿立即复述。记录幼儿正确复述的最多位数。

2、图片回忆(图片记忆广度实验)

随机逐一呈现画有12种物品的图片。让幼儿看1分钟,再将图片盖住,主试说:“请你告诉我图片上画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忆图片的数量和名称。

3、 全部回忆完后,主试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结合观察记录幼儿的记忆策略。

4、 位幼儿做完后换另一位幼儿继续实验。

(四)结果

以同一位数的数字三次跟读正确的最多位数为幼儿的数字记忆广度。将幼儿的数字跟读的结果记录在下表:

数字记忆广度记录表

将幼儿图片回忆的情况记录在下表:

(幼儿回忆出的图片,在相应的表格中画√)

(五) 分析讨论

1、 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幼儿对两种材料的记忆广度,看记忆广度是否存在年龄差异。

2、 用相关样本t 检验,分析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书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结果作出解释。

3、 检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材料上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

(一)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规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

材料:1、有意义联系的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伞雨;红色绿色;铅

笔橡皮;医院大夫;运动滑雪;山河;饼干香蕉;机器钢铁。

2、无意义联系的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椅子瓶子;灰色太阳;尺闪电;黄瓜小车;救火车军库;砚台积木;脚碗;云钟。

3、有意义联系的词一套(八对词):房子窗户;菊花树;自行车公路;学生书;学习提高;领导服从;成绩发扬;概念抽象。

4、无意义联系的词一套(八对词):船月亮;母鸡教室;电灯笔;裙子报纸;经济蒸发;精华压力;矛盾跳跃;勇敢关系。

为了使儿童知道怎样进行,另备一份材料(数量可少于正式使用的)供预试用。

(三)方法和步骤

均按有意识记进行,将上述四套材料按随机次序呈现给不同年龄的儿童(每套中的图片或词也均随机呈现)每呈现一套后,按呈现次序出示每对中的一张画(一个词),另儿童回忆与之配对的另一张画(或词),实验完后可问孩子:“你是怎么样记住的?”“有没有用什么方法?”

(六) 结果

按下表统计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随着儿童的发展,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词的记忆和形象记忆的效果有何变化?有何规律?这些规律在教学上如何应用?

九、记忆恢复现象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同过实验研究小、中、大班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变化的规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一个适合儿童水平的故事(如有条件最好的用录音机播放故事及录制幼儿复述内容)

(三)方法步骤

1、实验开始时告诉幼儿:“小朋友,现在我给你讲给一个故事,你要仔细的听,要把它记住,等一下你要讲给我听。”

2、给幼儿讲故事(故事见附录)

3、讲完后让幼儿分四次(立即、间隔三天、七天、十四天)复述故事内容。

4、根据故事的意义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以各年龄阶段儿童立即复述的意义单位的均数为100%,进行材料统计(恢复量是指比立即复数量增加的数量)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发展的特点:比较在不同间隔时间记忆恢复的情况。(试分析记忆恢复现象产生的原因)

附录:

让 苹 果

小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妹妹,名字叫芳芳。芳芳才四岁,大大的眼

1 2 3 4 5 6 7 8 睛,红红的脸,梳着两条小辫子,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小明喜欢妹妹,妹妹也喜欢哥哥。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星期六下午,妈妈买了三个苹果给小明和芳芳。小明分给芳芳两个大苹果,自己拿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个小苹果。芳芳见了,发了急,她不要那两个大苹果,而去拿那个小苹果。妈妈高兴地说: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你们都是好孩子。”

35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的想象力

(一)目的要求

运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儿童想象力发展水平与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班儿童各20名。

材料:画画用纸,彩笔每幼儿一套。

(三)方法和步骤

(1)主试者布置绘画任务。

(2)主试观察儿童的绘画过程,记录幼儿看别人且照画的次数。

(3) 画画结束后,收集儿童的绘画作品,用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的想象力水平。

(四)结果

按以下判断标准,以相应的分数,给幼儿新作品打分。

1、 独立性:完全独立3分、偶尔看小朋友的2分、多次照别人的画1分。

2、 新异性:无人重复5分、两个相同给每个幼儿4分、3人相同3分、4人相同2分、5人相同1分、6人以上不得分。

3、 图案布局:有明显主题5分、零数无主题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4、 色彩搭配:色彩能体现主题的5分,色彩杂乱单调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想象发展的年龄特点。

2、 讨论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儿童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三、四岁的幼儿,以间隔半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玩具娃娃34个,豆子一把,围棋子一盒。

(三)方法与步骤

采用个别实验法,要求幼儿进行下列认数计数和计算活动。

1、 对数目的直接感知:拿出14个娃娃,要幼儿说出数量;

2、 口头数数;

3、 按实数点数;

4、 点数后说出物体总数;

5、 按照事物的一定数目,要幼儿拿出同样多的实物(用围棋子);

6、 用围棋子作计算工具,要幼儿进行五以内的加减运算,从1+1;2-1起逐个进行;

7、 五以内书的口头加减运算。

(以上各项以做对二两遍为通过标准)

(四)结果

根据目的要求计算出幼儿对上述各项目做对的最高数目,列出幼儿不同计算水平的发展顺序表。

记录幼儿计数的方式和特点。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计数的形成过程及计数和运算的思维特点。

2、 幼儿计数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有无一定的顺序。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六类二十四张实物图。

(三)方法步骤

一)排除法

1、 依次在幼儿面前呈现图片,每组图片4张,逐一说出图片名称。

2、 让幼儿看看哪一张和其它三张不一样,找出来,说出去除这张图片的理由。

3、 主试说:“你为什么把那三张图片放在一起?”记下幼儿的回答,然后继续出示另一组。

二)下定义法

主试问: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武器?什么是交通工具?什么是水果等。让幼儿下定义。

(四)结果

将幼儿的实验的结果,按年龄分别整理。

(五)分析讨论

1、 掌握实物概念有无年龄差异?

2、 幼儿分类的标准有无年龄差异?

十三、沉浮试验

(一)、目的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个若干名

材料:水一盆、火柴若干枝、铁钉一支、积木一块、硬币一枚、空铁盒一个、盛有泥土的铁盒一个。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按照一定顺序(火柴、铁钉、积木、硬币、空铁盒、盛土铁盒)把物体一一放到水中后,让儿童直接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在物体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都要儿童分别说出是沉还是浮。并让儿童分别说明沉浮的原因。结果列入下表:

十四、守恒试验

(一)、目的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可逆关系的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各若干名。

材料:铅笔两支、同样大的玻璃杯两个、比这两个玻璃杯细而高和粗而矮的玻璃容器各一个、有色液体若干、立方体积木十六块。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

一、长度守恒试验

两支等长的笔,先平行并齐的放着,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将两支铅笔错开(见下页图)。上下两支铅笔向不同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结果

二、液体守恒试验

将有色液体分别注入两个同样大小的杯(或瓶)内,当儿童认为一样多后,再将其中一杯液体小心得倒入另一个高而细的容器内,然后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然后将液体倒回原杯内,再用短而粗的容器同样重复一遍,将结果填入下表:

三、体积守恒试验

将十六块小方积木分成二堆,每堆八块,叠成两层,上下各四块(2*2*2),让儿童看清楚这两座“房子”是一样大的。然后将一堆叠成底二块,高四块(2*1*4),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堆积木进行比较,问儿童:“这两座房子还是不是一样大?为什么?”

结果分析如下表:

(四)、结果分析

1、 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有二因果思维的若干特点。

2、 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学前儿童对可逆关系理解的特点?和皮亚杰的实验结果比较有什么异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归类,了解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并了解言语指示对概括能力的影响。

(二)、对象和材料

对象:幼儿园大、中、小班儿童若干名。

材料:彩色实物画片二套、彩色几何图形一套(见实验材料)

(三)、 法与步骤

一)、对不同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归类

1、 将第一套实物图片按类依次呈现给幼儿,令幼儿去掉不一样的一张。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不一样的一张拿出来吗?”

2、 将第二张实物图片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相像的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3、 将几何图形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指导语:“你能把这堆图片中一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二)、将分类标准用言语指示幼儿,令其分类。

(1)、同一1,指导语改为:“小朋友,你能将这四张图片中,用处不一样的一张拿出来?”

(2)、同一2,指导语改为:“小朋友,你能按用处把这堆图片分成三堆吗?”

(3)、同一3,指导语改为:“你能将这堆图最长的一边像这样长的(那标准长度给幼儿看)图形拿出来,归在一起吗?”并要幼儿指明哪边和它一样长?

幼儿每次分完后都问他为什么这样分

(四)、 结果

按下表统计

表一 幼儿对实物图片的分类

表二 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分类

(五)分析讨论

根据分类的情况及幼儿的回答分析幼儿概括发展的特点。

实验材料:

(一) 第一套实物图片

1、 鸿墀、绿铅笔、红橡皮、红筷子。

2、 绿苹果、绿香蕉、绿皮球、橙色橘子。

3、 绿色口杯、白脸盆、白牙刷、白色点钟。

(二)第二套实物图片

(三)几何图形

以最长边为准,其它按比例,分三种大小:

1)1.5cm 2)2cm 3)3cm 标准为2cm.

几何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三种,图形颜色,大小、形状的搭配见图。 几何图形(2寸×2寸)

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幼儿同伴群体的整体人际交往状况和结构特点;

(二)、了解幼儿同伴群体中每个幼儿在全体群体中的地位和同伴关系。

(三)、根据其提名结果将幼儿划分为不同的交往类型;

(四)、从性别维度上,探讨各类型幼儿在男女中所占的比例。

二、研究对象

(一)、城市幼儿园大班(普通班)5-6岁幼儿

(二)、城市幼儿园大班(试验班)5-6岁幼儿

三、研究方法

(一)、同伴提名法变式(1)现场提名法

同伴提名法变式(2)照片提名法

(二)、提名标准及数目

1、标准:一个标准两个方法:正向提名与负向提名

2、数目:正向提名,每人提出3个喜欢者

负向提名,每人提出3个不喜欢者 共6名对象 3、主试:山师大教育系95级2班

主试语:你最喜欢过不喜欢谁?你还喜欢或不喜欢谁?为什么?

(三)、提名法的实施

1、现场提名:游戏法《找朋友》

玩法:指导语“小朋友,我们今天玩找朋友的游戏,这次教师想知道你的最好的朋友是谁,你在游戏中把他找出来告诉教师好吗?”

全体幼儿站成圆圈,面向圆心站好。为方便记录,主试将全班幼儿编上顺序号。在音乐伴奏下,6名小朋友边唱边找,唱到“再见”为止(主试记录6名幼儿找到的朋友名字),6名小朋友归队,音乐重新开始,继续找朋友。游戏反复进行,每个幼儿找过3次后结束。

2、照片提名:谈话“为什么喜欢?”

做法:1情境布置:主试将全体幼儿的个人照片展示出来,同时呈现在被试面前,带幼儿逐个辨认熟悉后,再开始选择,把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还喜欢或还不喜欢的同伴照依次选出,并说出名字。2记录谈话: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呢?正向提名记录喜欢的理由,负向提名记录不喜欢的理由。

(四)评分标准

1、正向提名评分:最喜欢(3分)、较喜欢(2分)、一般喜欢(-1分)、,按提名顺序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定量分析

各种交往类型的划分标准

受欢迎儿:个人正提名分大于等于正提名平均分*2

被排斥儿:个人负提名分大于等于负提名平均分*4

一般忽略儿:个人正提名分小于正提名平均分*2

个人负提名分小于负提名平均分*4

严重忽略儿:个人正负提名分均为零分

(二)定性分析

1、各种类型幼儿的总体分布比例的分析

2、各种类型幼儿的交往特点的分析

3、性别维度上所表现的特点分析

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

一、主 试 须 知

1、 按“测验必备”备齐物件。

2、 对照着记录纸,一个题一个题的,熟读各测试题的指导语,要求能在受试做每个试题时,自然而准确地说出,至少能在边读边说的情况下,不至张口结舌的测验结果,破坏测验的科学性。

3、 主试对受试必须保持一般的和善态度。对于受试的有关试题内容,一概支吾过去,比如对他说:“你自己想一想。”对于他的答案,不论对与不对,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神态,以免影响他的测试效果。

4、 除按指导语让受试回答试题外,凡属闲话],一概不说。

5、 施行测验之前,主试可将指导书立在面前,以免受试窥视主试的记录,思想受到扰乱。

6、 测验开始之前,主试让受试或替受试填明记录纸上的简历,并签上自己的姓名,请主试签名是为了日后遇有情况不清之处好使主试协助解决。

7、 根据受试年龄差附表一,找到开始的试题,就可以按照指导书进行检测了。

8、 请把每一试题的分数(通过一题给一分,不通过不给分)。记在记录纸上各题后的()里。须录答案时请把答案记在题号之后--------线上,记录要尽量受试原话,以便根据真实材料和对分数或解决有关问题。

9、 各试题附带的答案,有的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如第36、43等题的答案。是不能牵强附会的。但例如23题的答案,则只是代表性的答案。当邻居家的奶奶突然病了的时候,一个儿童或青少年时可能有所表现的;例如去请医生,去买药。这是可行的,是可取的答案。此外,如“告诉妈妈去”,“送她去医院”等,都是可以通过答案的。至于“给她药吃”和“照顾她”一类的答案,则是不确切不具体的,所以是不通过的答案。判断不在试题后标明的答案之间的答案是否正确,主要应以试题后标明的答案为例,凡符合该答案含义的答案,即使词句与他不同,也是可以通过的。否则就是不可以通过的答案。

10、主试必须按照各试题的时限控制时间,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时间不包括主试用的时间。

11、受试继续有五题不通过时,停止测验,并对他说:“好了,就到这吧,谢谢你。”这句“谢谢你”很重要,它能解除受试的紧张情绪,也是对受试的礼貌。

12、为了查明受试的智商(IQ )请先按附表二算出他的实足年龄,记在他的记录纸上,然后在智商表上,按他的实足年龄(岁、月)和得分,找到他的智商。得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受试答对若干试题的总分数,另一部分是根据附表一,承认它能通过的试题的分数,分别为低于或高于中等水平。从本测验得到的智商,表明一个受试在各年岁的儿童或青少年中的相对智慧水平。

13、本测验的适用对象原是懂普通话的城市的小学生。所以用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年龄的对象,其成绩都只能作为对比性的一般参考。

二、测 试 必 备

1、 两个1寸半*2寸半的长方形(最好用卡片纸),把其中一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试题4

2、 黑(或灰)钮扣13个。---------------试题9

3、 三张卡片分别写上(1)桌子、饼、老鼠;(2)汽车、工人、河;(3)妈妈、老师、我----试题21

4、 3寸见方白纸若干张(每人用一张)----------------------------------试题25

5、 五张卡片分别写上爱、残暴、光荣、狡猾、隆重---------试题40

6、 剪刀一把

7、 铅笔两只

8、 橡皮一块

9、 小块草稿纸若干张

10、跑表(或有秒针表)一只

11、记录纸若干份(每人一份)

三、测试方法与步骤

用中国比纳智力测验量表分别对每位幼儿进行测验,将幼儿的回答记录在记录纸上。

最后根据智商的公式:

智力年龄

智力年龄=×100

实际年龄

计算幼儿的智商。

中国比纳测验记录纸

姓名 男/女 岁 年 月 日生

在 省 市 幼儿园 班,兄 人,弟 人,姐 人,妹 人。父亲(生,死)的职业 母亲(生,死)的职业 今天是 年 月 日。主试人 。

题号 记录 1 ( )

2 (1) (2) (3) ( )

3 ( )

4 ( )

5(1) (2) (3) (4) (5) (6) (7) (8)

6 ( )

7 ( )

8 ( )

9 ( )

10(1) (2) (3) ( )

11 ( )

12 ( )

13 (1) (2) (3) (4) (5) ( )

14 (1) (2) (3) (4) ( )

15 (1) (2) (3) ( )

16 (1) (2) (3) (4) ( )

17 (1) (2) (3) (4) (5) ( )

18 (1) (2) (3) (4) (5) ( )

19 (1) (2) (3) (4) (5) ( )

20 (1) (2) (3) (4) (5) ( )

21 (1) (2) (3) ( )

22 (1) (2) (3) ( )

23 (1) (2) (3) (4) (5) (6)

(9) (10) (11) (

24 (1) (2) ( )

25 ( ) 9) (10)( (7) (8) ) 总分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1) (2) (3) ( ) 32(1) (2) (3) ( ) 33

(1) (2) (3) (4) ( )

34

(1) (2) (3) (4) (5) ( ) 35(1) (2) (3) (4) (5) (6) ( ) 36 ( )

37

(1) (2) (3) (4) ( )

38

(1) (2) (3) (4) (5) (6) ( )

39(1) (2) (3) (4) (5) ( )

40(1) (2) (3) (4) (5) ( )

41(1) (2) ( )

42(1) (2) (3) (4) ( )

43(1) (2) (3) (4) (5) (6) (7) (


相关内容

  • "最近发展区"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启示
  • 摘 要:结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情分析,正确定位"最近发展区"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在探究 ...

  • 试验室论文
  • 实验室不仅是科研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教学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实验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实验室的水平,就没有学校的办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是评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抓好实验室建设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跨 ...

  •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
  •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10)--认知发展  09-10-13  梅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如何掌握知识 他的成就屡屡被人怀疑,因为他提出的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广受争议的观点之一.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和理论一经问世,就面对无数的挑战,很多内容后来被修正. 但是由于他对于儿童心理学发展不朽的贡献和 ...

  • 加强实验室建设
  • 武警院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王文良 (武警工程学院军事经济系 710086) 摘 要:武警院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应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效益为核心,从优化实验室体系.提高实验室的系统性.完整性.配套性出发,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软硬件的保障能力,构建具有武警院校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开创 ...

  • 2014考研心理学大纲
  • 翔高启弘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 ...

  • 实验动物伦理问题探讨
  •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问题探讨 摘要: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采用的手段,对生物医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学争论及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立法状况.实施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如何正确认识和 ...

  • 教育论坛主体性教育:我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题
  • 作者:张天宝 上海教育科研 1997年06期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从八十年代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全面辐射,迅速扩展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股研究热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作为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提上了教育理论的研究日程. 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对此我国教育 ...

  • 校企共建录井工程实验室的探索与思考
  •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7, 39(5), 9-17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7 in Hans. Th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Co-construction Lo ...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题目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题目 [1]视点[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1). [2]余清臣,. 教育公平的系统性与和谐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1). [3]程天君,. 中西之别还是古今之异--"本土化"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可能陷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 ...

  • 对教学科研课题整合的研究
  • 作者:袁茂坤 中学生物教学 2014年06期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外出实地考察获取了不少课改先进地区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每个教学科研课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若根据需要整合相关的教学科研课题,则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