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

  内容摘要: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造象样式既表现出来自云冈石窟造像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来自南朝秀骨清像的塑画风格的影响。正面释迦佛两侧的胁侍像,应认定为帝释天和大梵天。其图像来源与犍陀罗艺术有关,更直接的来源应是长安。释迦三尊像背面的无量寿佛是目前所见北魏时期最早的造像实例,其所表现的净土信仰应来源于长安佛教。  关键词:释迦三尊像;无量寿佛;弥勒下生;帝释天;大梵天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3-0007-08  Statues of the Northern Wei Sakyamuni  Triad Unearthed from Cheng'an County in Handan  Lidu YI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 Communication Studies,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Abstract: The Shakyamuni Buddha triad image, dated the 6th year of Taihe (482), which was unearthed in Cheng'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bears significant scholarly value. The style of the image attest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Yungang Caves, and of the elegant and refined style from the South. The two attendants are identified as Indra (Sakradevanam) and Mahabrahman. The origin of the iconography is associated with Gandhara art, however, it i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that of Chang'an. The seated Buddha on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image is the earliest extant image of Amitayus Buddha of the Northern Wei (386-534). The Pure Land belief reflected in the iconography 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in Chang'an.  Keywords: Sakyamuni Triad; Amitayus Buddha; Maitreya's Rebirth Below; Indra; Mahabrahma  2006年笔者在中原地区考察北魏石窟时有幸参观了邯郸市文物研究所,该所收藏一批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佛寺遗址中出土的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是北魏太和六年(482)雕造的释迦三尊像{1}(图版2),这是目前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1},弥足珍贵。此造像保存完好,雕刻精致,尤其是完整的发愿文,明确表明了造像的题材内容和雕造者的祈愿,这对于研究邺城地区北魏时期佛教造象样式、题材,以及社会宗教状况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造像也为进一步研究学术界一直所争议的佛像汉化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据此,笔者试图对该造像及相关问题作些初步探究。  一  释迦三尊像为石灰岩质,背屏式。下为长方形座,带舟形背光。正面雕释迦坐佛并二胁侍菩萨。释迦佛头后有莲瓣组成的头光,佛头顶肉髻高而宽,漩涡波状发髻,面相长圆,眉眼细长,鼻子挺直,嘴角上翘,露出微笑。两侧胁侍菩萨形体较小,浅浮雕。左侧菩萨头后有圆形头光,头戴束发式高冠,面相长圆,细颈,颈下戴圆形项圈,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身体修长,微有扭动。右手上举于胸下;左手下垂,持净瓶。右侧菩萨面相形体同左侧菩萨,身着通肩袈裟,左手自然下垂,右手上举于胸前,持一拂尘。二菩萨之上各雕一飞天。  佛头两侧及上方各雕一化佛,均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式,身后有舟形背光。  佛座正面雕壸门,壸门内正中雕一博山炉,炉两侧各有一半跪世俗供养人。左侧男供养人着鲜卑服,头戴鲜卑垂裙帽,身着窄袖胡服。身后刻有供养人题名:“祖鞠癸供养。”右侧女供养人,亦着鲜卑装,双手伸向香炉。身后题名:“祖母王阿容供养。”佛座两侧面各雕一狮子。  背面为浅浮雕,正中雕无量寿佛(图版3)。佛头上有华盖,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身光。佛像左侧镌刻“无量受(寿)像;”右侧刻“相州阳平郡发干县”。佛座上镌刻发愿文:“太和六年十月三日佛弟子鞠抚夫妻三人为祖父母造释迦像一躯,愿祖父母夫妻眷属等亡见弥勒下生,三会说法,愿如此福。”  二  释迦三尊像的出土地点为邯郸市成安县城关。成安县位于邺城之北,属东魏、北齐邺都京畿之地。据《隋书·地理志中》魏郡条记载:“成安,北齐置。”[1]《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成安县,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2]无量寿佛右侧刻有“相州阳平郡发干县”,字体与佛座背面的发愿文完全一致,是同一人书写篆刻的,这应表明造像者鞠抚为相州阳平郡发干县人。据《魏书·地形志上》记载:“司州治邺城,魏武帝国于此。太祖天兴四年(401)置相州。天平元年(534)迁都改。”[3]由此可知北魏时期,邺城称为相州,东魏迁都邺城后则改称司州。北魏相州所辖阳平郡有发干县,阳平郡治馆陶(今河北邯郸市之东馆陶县),发干县在馆陶县东南(今山东冠县境内),距离造像出土地有100多公里。据此似可推知鞠抚原籍为发干县,成安为迁居地。这种推测若能成立,造像的雕造地可能就在成安县。从造像铭文分析,鞠抚家族为汉人,并无官职,该像应属民间雕造。因此,释迦三尊像为我们研究北魏时期邺城地区的造像特点与民间佛教信仰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

  内容摘要: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造象样式既表现出来自云冈石窟造像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来自南朝秀骨清像的塑画风格的影响。正面释迦佛两侧的胁侍像,应认定为帝释天和大梵天。其图像来源与犍陀罗艺术有关,更直接的来源应是长安。释迦三尊像背面的无量寿佛是目前所见北魏时期最早的造像实例,其所表现的净土信仰应来源于长安佛教。  关键词:释迦三尊像;无量寿佛;弥勒下生;帝释天;大梵天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3-0007-08  Statues of the Northern Wei Sakyamuni  Triad Unearthed from Cheng'an County in Handan  Lidu YI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 Communication Studies,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Abstract: The Shakyamuni Buddha triad image, dated the 6th year of Taihe (482), which was unearthed in Cheng'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bears significant scholarly value. The style of the image attest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Yungang Caves, and of the elegant and refined style from the South. The two attendants are identified as Indra (Sakradevanam) and Mahabrahman. The origin of the iconography is associated with Gandhara art, however, it i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that of Chang'an. The seated Buddha on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image is the earliest extant image of Amitayus Buddha of the Northern Wei (386-534). The Pure Land belief reflected in the iconography 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in Chang'an.  Keywords: Sakyamuni Triad; Amitayus Buddha; Maitreya's Rebirth Below; Indra; Mahabrahma  2006年笔者在中原地区考察北魏石窟时有幸参观了邯郸市文物研究所,该所收藏一批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佛寺遗址中出土的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是北魏太和六年(482)雕造的释迦三尊像{1}(图版2),这是目前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1},弥足珍贵。此造像保存完好,雕刻精致,尤其是完整的发愿文,明确表明了造像的题材内容和雕造者的祈愿,这对于研究邺城地区北魏时期佛教造象样式、题材,以及社会宗教状况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造像也为进一步研究学术界一直所争议的佛像汉化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据此,笔者试图对该造像及相关问题作些初步探究。  一  释迦三尊像为石灰岩质,背屏式。下为长方形座,带舟形背光。正面雕释迦坐佛并二胁侍菩萨。释迦佛头后有莲瓣组成的头光,佛头顶肉髻高而宽,漩涡波状发髻,面相长圆,眉眼细长,鼻子挺直,嘴角上翘,露出微笑。两侧胁侍菩萨形体较小,浅浮雕。左侧菩萨头后有圆形头光,头戴束发式高冠,面相长圆,细颈,颈下戴圆形项圈,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身体修长,微有扭动。右手上举于胸下;左手下垂,持净瓶。右侧菩萨面相形体同左侧菩萨,身着通肩袈裟,左手自然下垂,右手上举于胸前,持一拂尘。二菩萨之上各雕一飞天。  佛头两侧及上方各雕一化佛,均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式,身后有舟形背光。  佛座正面雕壸门,壸门内正中雕一博山炉,炉两侧各有一半跪世俗供养人。左侧男供养人着鲜卑服,头戴鲜卑垂裙帽,身着窄袖胡服。身后刻有供养人题名:“祖鞠癸供养。”右侧女供养人,亦着鲜卑装,双手伸向香炉。身后题名:“祖母王阿容供养。”佛座两侧面各雕一狮子。  背面为浅浮雕,正中雕无量寿佛(图版3)。佛头上有华盖,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身光。佛像左侧镌刻“无量受(寿)像;”右侧刻“相州阳平郡发干县”。佛座上镌刻发愿文:“太和六年十月三日佛弟子鞠抚夫妻三人为祖父母造释迦像一躯,愿祖父母夫妻眷属等亡见弥勒下生,三会说法,愿如此福。”  二  释迦三尊像的出土地点为邯郸市成安县城关。成安县位于邺城之北,属东魏、北齐邺都京畿之地。据《隋书·地理志中》魏郡条记载:“成安,北齐置。”[1]《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成安县,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2]无量寿佛右侧刻有“相州阳平郡发干县”,字体与佛座背面的发愿文完全一致,是同一人书写篆刻的,这应表明造像者鞠抚为相州阳平郡发干县人。据《魏书·地形志上》记载:“司州治邺城,魏武帝国于此。太祖天兴四年(401)置相州。天平元年(534)迁都改。”[3]由此可知北魏时期,邺城称为相州,东魏迁都邺城后则改称司州。北魏相州所辖阳平郡有发干县,阳平郡治馆陶(今河北邯郸市之东馆陶县),发干县在馆陶县东南(今山东冠县境内),距离造像出土地有100多公里。据此似可推知鞠抚原籍为发干县,成安为迁居地。这种推测若能成立,造像的雕造地可能就在成安县。从造像铭文分析,鞠抚家族为汉人,并无官职,该像应属民间雕造。因此,释迦三尊像为我们研究北魏时期邺城地区的造像特点与民间佛教信仰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


相关内容

  • 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一)平城地区的关陇人士墓葬
  • 北魏平城地区墓葬文化有多种来源,以东北.河西.关陇为三大主要源头.各源头地区文化因素在平城发挥作用的时机.内容.程度是不同的,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平城地区的新文化形成后,也与各源头地区发生反馈.从考古资料对此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尚无专论.本文即以关陇与平城地区之间的关系为例来观察这种互动过程.北魏早期, ...

  • 甘肃省博物馆
  • 妙相庄严--甘肃省博物馆藏佛教文物展 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的过程中,甘肃全境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域.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甘肃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传入,比一般认为佛教传入内地的时间早了300多年.两汉时,有明确记载大月氏国王的使者口授佛经给秦景宪.此时,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来西往的高僧很多, ...

  • 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 公共选修课: <衡水地域文化讲座> 教 案 第四讲 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授课班级: 20 -20 学年第 学期 授课教师:王长征 第四讲 衡水的文化古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 ...

  • 龙游石窟导游词
  •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 ...

  • 洛阳简略龙门关林水席
  • 洛阳的整个城市格局与其他城市相比显得不太规范.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仅十余公里)整个城市呈长方形.(针对西安过来的游客:西安是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要框架的城市)这种特殊的城市格局使得洛阳的城市街道都是以东西走向为主的. 牡丹广场是洛阳市最大的城市绿地广场. 中州路我们 ...

  • 2云冈石窟
  • 2云冈石窟 遗产简介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

  • 河南郑州名胜古迹
  •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有藏品11.6万余件,一级品259件.大部分藏品是在河南省发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价值,如新郑裴李岗出土的椭圆形四足石磨盘和圆柱状石磨棒,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礼 ...

  •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
  • 内容摘要: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关键词:天门:汉晋佛像: ...

  • 长安佛韵--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之三
  • 释迦坐像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 1974年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 四面佛造像      北周 高38cm 宽18cm 1974年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 弥勒造像     北魏皇兴五年(471年) 1949年前陕西兴平县出土 双观音菩萨立像       隋 高56cm 宽25cm 碑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