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45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255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总体上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往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1,绝对收入差距为7238元。相当一部分农村存在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比如,全国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三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现在,结合“三农”工作实际,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五亿吨左右。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服务与农村流通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加强,各类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渠道包括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完善增收减负政策。要重点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到201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实现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农业劳动力转移4500万人的目标;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保证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已有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综合改革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模式,已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重点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部署。其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按照《决定》的要求,今后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期间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有关精神,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建设重点:      (一)发展现代农业   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结构,夯实基础,促进生产。借鉴国内外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恢复性增长,粮食供需矛盾已大大缓解,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但是,我国粮食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2005年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约为234亿斤。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人口增长,我国2010年国内粮食总需求将超过一万亿斤。从长远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加粮农收入。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继续推动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第三,提高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化水平。实行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今后,各级政府随着财力的增强,对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应给予适当补贴并加强技术指导;农业的设施化,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和防洪排涝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旱涝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现代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等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设施农业,既可解决蔬菜、水果、禽蛋等农产品供应淡季不淡的问题,也能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帮助农民致富。   第四,提高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中,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稳定产销联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通过建设和改造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物资公司等投资主体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措施,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此外,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存在市场和自然等方面的多种风险,通过延长其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减小风险,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建设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间重点集中于对国家有重大影响和一些群众要求迫切,效果好、见效快的工程,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动物防疫体系、旱作节水农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气象设施等。      (二)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大量事实说明,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等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需要,欲富口袋,先富脑袋。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持范围,在校舍、师资、经费等方面,为农村儿童提高受教育水平,尽力创造与城市平等的条件。二是要面向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务工、务农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更多地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三是通过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等,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给农民以智力支持。   由于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尽管国家用于“三农”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国家财力还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在增强其大脑和双手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增强其投入能力和投入效果,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必须高度重视。      (三)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积极改善水、路、气、电等乡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注重及时改善医疗、卫生、通信、文化等设施与服务水平。   对于“水、气、路、电”等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重点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今后五年,国家计划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将增加30万公里,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亿农民受益,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将达到31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大部分通沥青或水泥路;2006~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300万户,到2010年全国达到4000万户;在完善农村电网、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今后五年解决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农村的医疗问题同教育问题一样,都是目前在农村涉及面广、程度深、受关注多的重点问题。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保证农民以高素质的智力、体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尽快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严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此外,国家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和“五保户”供养工作,解决好偏远山区和受灾农民的温饱等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要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有序加强村庄和小城镇的环境治理和改造,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国家将重点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扩大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范围。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垃圾集中和无害化处理、给排水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国家各级政府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将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沼气,并鼓励农民将农村户用沼气与改厨、改厕、改圈一并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房前屋后院内的环境。   同时,各地要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与有效途径,在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开展新社区建设,进行空心村整理,保持有特色的农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新与好统一起来,把速度与质量统一起来,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高俊才简历:   高俊才,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1954年生,1975~1978年曾在农村担任生产队长,1982年毕业于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1982年至今在原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45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255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总体上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往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1,绝对收入差距为7238元。相当一部分农村存在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比如,全国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三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现在,结合“三农”工作实际,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五亿吨左右。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服务与农村流通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加强,各类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渠道包括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完善增收减负政策。要重点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到201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实现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农业劳动力转移4500万人的目标;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保证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已有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综合改革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模式,已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重点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部署。其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按照《决定》的要求,今后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期间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有关精神,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建设重点:      (一)发展现代农业   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结构,夯实基础,促进生产。借鉴国内外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恢复性增长,粮食供需矛盾已大大缓解,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但是,我国粮食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2005年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约为234亿斤。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人口增长,我国2010年国内粮食总需求将超过一万亿斤。从长远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加粮农收入。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继续推动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第三,提高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化水平。实行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今后,各级政府随着财力的增强,对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应给予适当补贴并加强技术指导;农业的设施化,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和防洪排涝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旱涝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现代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等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设施农业,既可解决蔬菜、水果、禽蛋等农产品供应淡季不淡的问题,也能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帮助农民致富。   第四,提高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中,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稳定产销联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通过建设和改造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物资公司等投资主体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措施,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此外,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存在市场和自然等方面的多种风险,通过延长其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减小风险,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建设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间重点集中于对国家有重大影响和一些群众要求迫切,效果好、见效快的工程,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动物防疫体系、旱作节水农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气象设施等。      (二)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大量事实说明,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等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需要,欲富口袋,先富脑袋。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持范围,在校舍、师资、经费等方面,为农村儿童提高受教育水平,尽力创造与城市平等的条件。二是要面向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务工、务农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更多地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三是通过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等,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给农民以智力支持。   由于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尽管国家用于“三农”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国家财力还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在增强其大脑和双手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增强其投入能力和投入效果,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必须高度重视。      (三)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积极改善水、路、气、电等乡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注重及时改善医疗、卫生、通信、文化等设施与服务水平。   对于“水、气、路、电”等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重点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今后五年,国家计划安排100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将增加30万公里,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亿农民受益,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将达到31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大部分通沥青或水泥路;2006~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300万户,到2010年全国达到4000万户;在完善农村电网、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今后五年解决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农村的医疗问题同教育问题一样,都是目前在农村涉及面广、程度深、受关注多的重点问题。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保证农民以高素质的智力、体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尽快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严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此外,国家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和“五保户”供养工作,解决好偏远山区和受灾农民的温饱等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要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有序加强村庄和小城镇的环境治理和改造,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国家将重点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扩大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范围。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垃圾集中和无害化处理、给排水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国家各级政府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将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沼气,并鼓励农民将农村户用沼气与改厨、改厕、改圈一并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房前屋后院内的环境。   同时,各地要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与有效途径,在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开展新社区建设,进行空心村整理,保持有特色的农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新与好统一起来,把速度与质量统一起来,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高俊才简历:   高俊才,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1954年生,1975~1978年曾在农村担任生产队长,1982年毕业于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1982年至今在原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相关内容

  • "十一五"规划新亮点
  • 全国省.区.市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省.市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 北京:2008年前办奥运200 ...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_(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_(.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 ...

  •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
  • 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29日09:22 来源:<大众日报>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29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 ...

  •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框架 试卷
  •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框架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本讲认为,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至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正确 错误 2.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韩国的1/12左右. 正确 错误 3.本讲认为, ...

  •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 文) 关键词: 十二五 规划 纲要 黑龙江 农业 农村经济 产业化 农民增收 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 2011-2015年,既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

  • xx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 xx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xx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期,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xx ...

  • 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大家,上午好!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www.lrn.cn 修武 沁阳 焦作 濮阳 胶州 孟州 平阴 滕州 武威 庆城 丰县 南漳 临海 邵阳 武平 叙永 神州连线 泗洪 新沂 宿迁 滨海 安乡 伊犁 台州 龙岩 华蓥 黄冈 兰考 开封 首 页 投稿集萃 媒体 ...

  • 十二五规划建议
  • 中 共 xx 市 委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 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qu ...

  •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 卫生工作方针 一.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 1990年,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起草的<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经中央同意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