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本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将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教育的方法,完成数学教育的任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的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为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前儿童获取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能力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设数学教育环境物质条件。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6(理论总学时36、周学时2(理论学时2)学分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学教育的意义、任务;明确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内容;理解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了解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基本方法;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发展;掌握]物体分类教学、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方法;理解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明确10以内初数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10以内基序数的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方法;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明确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重量感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量的教学方法;明确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特点、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几何体的教学方法;掌握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明确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的特点,掌握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理解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明确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方法;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掌握研究的类型及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进行。理论课上注意对学生基本教育理论的培养,实践课中加强学生教学方法和幼儿数学教学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合理地使用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达到节约时间及使课程新颖,生动,直观的效果。
用的最基本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能掌握并且理解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到实
践教学中。
六、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11课时(包含课堂教学实践部分)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林嘉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1、刘范、张增杰主编:《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前苏联敏钦卡斯:《算数教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康斯坦斯. 凯米依:《怎样教幼儿学数》,江苏教育出版社。 4、幼儿园教材:《计算》(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5、林嘉绥:《儿童对部分与整体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4——7岁儿童数的组成》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2学时)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数学教育的意义、任务。 二、 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每个人必备的文化 素养之一;学前儿童生活、学习的需要;入学创造条件。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是实体、智、 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内容;理解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了解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 二、主要内容:
1、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符合数学研究 的对象最初知识;入学做准备;幼儿的认知特点。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项目及范围;各年龄的 教育内容。
3、 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的发展: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利因素;学 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数量关系。
4、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前苏联与美国。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和途径:数学课;游戏;其他教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 数学教育;数学角。
2、 学前儿童数学家欧的基本方法: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讲解演示;归 纳演绎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发展;掌握]物体分类教学、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起始于笼统的感知;笼统的感知是形成属概念 的中间环节及感性基础;让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2、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各年龄段的感知集合的发展。 3、 物体分类的数学:分类的数学意义;分类的数学要求。
4、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意义;教 学要求及方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明确10以内初数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10以内基序数的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什么是计数活动;计数活动实质;计数活动结构;
计数活动是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2、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的发展的一般 过程;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各年龄阶段的特点。 3、认识10以内的基数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4、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5、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6、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明确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2、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3、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重量感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认识大小 和长度能力的发展和教育。
2、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重量感知的发展和 教育。
3、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学习量排序意义;几种方法; 4、 认识量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八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明确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特点、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几何体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一 般过程;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的特点。 2、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3、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明确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的特点,掌握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空间方位概念及辨别;物体的空间方位是相 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2、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难以顺序;学前儿
童空间方位认识的过程;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区域的扩展。 3、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明确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关于时间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特点: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表示时间概念的 词汇和种类。
2、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认识时间的特点 3、 认识时间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学期计划;其它数学活动计划;数学课的计划。 2、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日常记录与总结。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掌握研究的类型及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心理与教育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求实与创新的关系。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及方法:从内容与性质上区分;历史法、观察 法、实验法。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明确目的;查阅文献;选择试验的形式研究 的对象及内;书写计划。。
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拟定测查的题目;拟定标准;设计统计表格。 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前的测验;教学实验;实验后的测验 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加工处理资料;材料的分析研究;撰写论文。
撰写人:谭卫群 审核人:
学校主管领导: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本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将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教育的方法,完成数学教育的任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的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为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前儿童获取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能力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设数学教育环境物质条件。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6(理论总学时36、周学时2(理论学时2)学分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学教育的意义、任务;明确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内容;理解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了解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基本方法;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发展;掌握]物体分类教学、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方法;理解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明确10以内初数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10以内基序数的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方法;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明确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重量感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量的教学方法;明确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特点、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几何体的教学方法;掌握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明确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的特点,掌握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理解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明确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方法;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掌握研究的类型及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进行。理论课上注意对学生基本教育理论的培养,实践课中加强学生教学方法和幼儿数学教学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合理地使用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达到节约时间及使课程新颖,生动,直观的效果。
用的最基本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能掌握并且理解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到实
践教学中。
六、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11课时(包含课堂教学实践部分)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林嘉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1、刘范、张增杰主编:《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前苏联敏钦卡斯:《算数教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康斯坦斯. 凯米依:《怎样教幼儿学数》,江苏教育出版社。 4、幼儿园教材:《计算》(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5、林嘉绥:《儿童对部分与整体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4——7岁儿童数的组成》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2学时)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数学教育的意义、任务。 二、 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每个人必备的文化 素养之一;学前儿童生活、学习的需要;入学创造条件。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是实体、智、 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内容;理解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了解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 二、主要内容:
1、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符合数学研究 的对象最初知识;入学做准备;幼儿的认知特点。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项目及范围;各年龄的 教育内容。
3、 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的发展: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利因素;学 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数量关系。
4、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前苏联与美国。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和途径:数学课;游戏;其他教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 数学教育;数学角。
2、 学前儿童数学家欧的基本方法: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讲解演示;归 纳演绎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发展;掌握]物体分类教学、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起始于笼统的感知;笼统的感知是形成属概念 的中间环节及感性基础;让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2、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各年龄段的感知集合的发展。 3、 物体分类的数学:分类的数学意义;分类的数学要求。
4、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意义;教 学要求及方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5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明确10以内初数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10以内基序数的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什么是计数活动;计数活动实质;计数活动结构;
计数活动是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2、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的发展的一般 过程;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概念各年龄阶段的特点。 3、认识10以内的基数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4、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5、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6、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明确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2、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3、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重量感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掌握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认识大小 和长度能力的发展和教育。
2、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重量感知的发展和 教育。
3、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学习量排序意义;几种方法; 4、 认识量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八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明确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特点、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几何体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一 般过程;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的特点。 2、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3、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明确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的特点,掌握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空间方位概念及辨别;物体的空间方位是相 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2、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难以顺序;学前儿
童空间方位认识的过程;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区域的扩展。 3、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明确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关于时间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特点: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表示时间概念的 词汇和种类。
2、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认识时间的特点 3、 认识时间的教学:教学要求及方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学期计划;其它数学活动计划;数学课的计划。 2、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日常记录与总结。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掌握研究的类型及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心理与教育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求实与创新的关系。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及方法:从内容与性质上区分;历史法、观察 法、实验法。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明确目的;查阅文献;选择试验的形式研究 的对象及内;书写计划。。
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拟定测查的题目;拟定标准;设计统计表格。 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前的测验;教学实验;实验后的测验 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加工处理资料;材料的分析研究;撰写论文。
撰写人:谭卫群 审核人:
学校主管领导: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