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与议论文

说明文与议论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考试题型,掌握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

总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文阅读。

2、议论文阅读。

难点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

三、重点解读分析:

说明文阅读

1、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5)说明方法; (6)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说: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

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

物特点、阐明事理为内容,一般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而记叙文以感染读者为目的,以记叙、

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事为主要内容,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2)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

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A、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为: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B、根据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分为:

①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②科学小品文 ——主要以介绍科技知识为内容。

③平实性说明文 ——语言平实。

④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生动。

(3)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

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A.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

现象);B.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C.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D. 从整

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E.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F. 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

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方式有两种。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

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2、考点提炼

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那么常见的考查点有哪些呢?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说明内容的概括; (6) 开放性试题。

解说: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①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

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一般来说,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对象是花

的颜色的成因。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

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

相同。

②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

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各处园林

的鲜明特征。

(2)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

与记叙文的时间有点类似,都是按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内容.

如:介绍一种东西的发展演变,比方说介绍镜子的发展,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用时

间顺序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程序:先后安排。

②空间顺序

按空间部位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或建筑的布局构造等。

如我们要介绍一座大型的建筑群,就可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采用空间顺序要注意方位

词语的使用。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③逻辑顺序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例如:《向沙漠进军》

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如何进军——进军的结果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就是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变抽象为具体,

变陌生为形象。关键词:具体

如:《向沙漠进军》中举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不毛之地变绿洲的事例,说明了我们

向沙漠进军取得的成绩。

又如:《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②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

类进行说明。关键词:清晰

如:《向沙漠进军》中将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然后逐类进行说明。

③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些难明白的事物或事理,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

动性。关键词: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将石拱桥比喻成虹。让人对石拱桥的外形有深刻的印象,并能突

出石拱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④列数字:从数量上运用准确的数字来突出事物或事物的特征的说明方法。关键词:准

数字说明有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

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是运用确数来进行说明的.

又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也不过十多处。”就是运

用约数来进行说明的。

⑤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关键词:鲜明

如《苏州园林》第9段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又如《向沙漠进军》中第12段中“三地日照时间长度的比较”。

⑥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关键词:简明 (科学)

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⑦画图表:借助表格、插图、照片等进行说明的方法。关键词:直观

如《统筹方法》

⑧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词:

详实 (有力)

包括引古诗词句、古名著中的名句、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神话传说等。

相关练习:

①《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

问题:选文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②《地球外衣》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

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症患者。„„

问题: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根据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给文中画线的句

子作批注。

示例:列数字,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③《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天然气是最干净的化石燃料,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

问题: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这句话在

文中的作用。

示例: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天然气是最干净的

化石燃料的特点。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例如:

A、抓住起限制作用的词语:(表估计、程度、限制等)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生动性的体现:

①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等。

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③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他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④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⑤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⑥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相关练习:

①《钧瓷》

请从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甲:(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瑰丽多彩)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

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

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

答案示例:甲: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的瑰

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

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窑变”的可控程度,使表达准确和严密。

②《谈汉字》

请对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

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

示例: “现今”“世界上”两词,分别从时间和地域范围上起限制作用,使语言准确

严密。

从“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三方面概括汉字的“独特”之处,表达

严密、语言简洁。

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强调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独特”之处。

“年岁最大”一词,比喻汉字的历史悠久,非常形象,口语化,幽默风趣

“比较独特”,语言准确,严密。

③《向沙漠进军》

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

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答案示例:“过度”、“任意”均用得非常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

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放牧不能“任意”。限制了砍伐和放牧的程度,使用

准确。

(5)说明内容的概括:

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

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

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6)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是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但更多的是谈认识

和体会。对于后者,往往要么结合原文谈,要么结合实际说,要注意仔细审题。其答题的基

本步骤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议论文阅读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以达

到说服读者的目的的常用文体之一。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描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即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

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论点的概括,有的

可选用文章的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明确: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就是论点。

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是中心论点。复杂的议论文常会包含若干个分论点,分论点从

属于中心论点,并能证明中心论点。

注意:①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②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

句或祈使句)。

③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

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怎样找中心论点?

看标题。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看开头。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

看结尾。(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

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分析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从而概括出观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

归纳综合。有时中心论点被分解成几个分论点,那就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

并归纳。

概括观点的方法

①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尤其要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归纳出论点,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论点。

②表述时应注意论点的语言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不能用问句。

③标示、摘录或归纳出论点之后,还可以用论据来验证,看看论点和文章中的论据所要证明的是否吻合,因为论点是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能从文章的事实中看出道理,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

道理论据:正确的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

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明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内容要真实,确凿,充分,典型;它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3)论证结构和层次:

论证结构包括全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过程的论证结构。

总体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表现为总——分——总。

论证结构一般分三种:

①并列式:

论证部分各段落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

②层进式:

论述层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层、段之间的排列次序不能随意变动。

③对比式:

在论证中,段与段、层与层的关系,是把两种事物、两种意见加以对比,即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4)常见的三种类型的议论文。

①以论述、证明为主的议论文。这类议论文一般都力图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主张,并希望别人接受、信服这些观点或主张。我们可以叫它论证类议论文。前面讲到的传统的议论文基础知识和教学策略都能适用于这类议论文。如《小议“宽容”》

②阐释类议论文。这类议论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但不对其进行论证,而是对自己

的一家之言进行阐述解释。对这类议论文,不宜简单机械地套用三段式的结构分析或用仅用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分析,因为它不是以论证为主的议论文,虽然它不排斥在局部也适用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如《怀疑与学问》就属于这类议论文。

③评说类议论文。评说类议论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也以讲道理为主,说理过程中也会用各种论证方法,它与论证类议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对某一事件、某类材料的评议、评说为主。并不需要一一摆出论据、证明论点。如《谁在无聊》就是一篇以评说为主的议论文。

2、议论文的语言主要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阅读议论文,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注意抓住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句子、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关于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注意:理解文中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必须扣住语境(句子的上下文)

对于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品味: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

准确指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严密指判断推理严密和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表现在:叙述事实不必述说细节,做到言简意赅。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要求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

常见题型: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思路: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在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4、开放性、拓展题: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5、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1)补写事实论据: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句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主要积累以下方面的名言警句:时间、勤奋、毅力、理想、友谊、爱国、品行、成功、幸福、奋斗、知识、学习、书籍、诚实、青春、勤劳、俭朴、困难、挫折等。

6、阅读驳论文:

要点:(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

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找一找: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① ②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3、说说加点词的作用。

(1)“„„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忧天》)

(2)“„„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反光材料》)

4、“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句中的“容易”一词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5、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问题:“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纳米卫星》)

比较文中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7、“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一句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议论文阅读: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

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

A.相得益彰 B.吃一堑,长一智 C.因地制宜 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1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1. 大多数 不断

2. “日益”指程度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3. (1)“仅仅”是说明时间短,突出强调亚洲老虎数量减少之快。

(2)“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 不能去掉。“容易”在文中起到了限制作用,限制了小麦发生“赤霉病”的可能性,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如果去掉“容易”,那么所说的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 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他,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6. 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7. 不能删去。以“昼伏夜出”加以限制,说明光污染主要是扰乱那些夜间活动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而不是对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同样的危害,若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能去掉。

二、8. 文章是从“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这三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

9. B

1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说明文与议论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考试题型,掌握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

总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文阅读。

2、议论文阅读。

难点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

三、重点解读分析:

说明文阅读

1、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5)说明方法; (6)说明文语言特点。

解说: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

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

物特点、阐明事理为内容,一般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而记叙文以感染读者为目的,以记叙、

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事为主要内容,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2)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

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A、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为: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B、根据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分为:

①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②科学小品文 ——主要以介绍科技知识为内容。

③平实性说明文 ——语言平实。

④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生动。

(3)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

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A.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

现象);B.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C.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D. 从整

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E.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F. 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

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方式有两种。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

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2、考点提炼

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那么常见的考查点有哪些呢?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说明内容的概括; (6) 开放性试题。

解说: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①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

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一般来说,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对象是花

的颜色的成因。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

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

相同。

②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

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各处园林

的鲜明特征。

(2)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

与记叙文的时间有点类似,都是按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内容.

如:介绍一种东西的发展演变,比方说介绍镜子的发展,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用时

间顺序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程序:先后安排。

②空间顺序

按空间部位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或建筑的布局构造等。

如我们要介绍一座大型的建筑群,就可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采用空间顺序要注意方位

词语的使用。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③逻辑顺序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例如:《向沙漠进军》

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如何进军——进军的结果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就是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变抽象为具体,

变陌生为形象。关键词:具体

如:《向沙漠进军》中举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不毛之地变绿洲的事例,说明了我们

向沙漠进军取得的成绩。

又如:《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②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

类进行说明。关键词:清晰

如:《向沙漠进军》中将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然后逐类进行说明。

③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些难明白的事物或事理,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

动性。关键词: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将石拱桥比喻成虹。让人对石拱桥的外形有深刻的印象,并能突

出石拱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④列数字:从数量上运用准确的数字来突出事物或事物的特征的说明方法。关键词:准

数字说明有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

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是运用确数来进行说明的.

又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也不过十多处。”就是运

用约数来进行说明的。

⑤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关键词:鲜明

如《苏州园林》第9段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又如《向沙漠进军》中第12段中“三地日照时间长度的比较”。

⑥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关键词:简明 (科学)

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⑦画图表:借助表格、插图、照片等进行说明的方法。关键词:直观

如《统筹方法》

⑧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词:

详实 (有力)

包括引古诗词句、古名著中的名句、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神话传说等。

相关练习:

①《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

问题:选文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②《地球外衣》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

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症患者。„„

问题: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根据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给文中画线的句

子作批注。

示例:列数字,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③《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天然气是最干净的化石燃料,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

问题: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这句话在

文中的作用。

示例: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天然气是最干净的

化石燃料的特点。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例如:

A、抓住起限制作用的词语:(表估计、程度、限制等)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生动性的体现:

①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等。

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③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他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④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⑤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⑥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相关练习:

①《钧瓷》

请从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甲:(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瑰丽多彩)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

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

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

答案示例:甲: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的瑰

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

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窑变”的可控程度,使表达准确和严密。

②《谈汉字》

请对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

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

示例: “现今”“世界上”两词,分别从时间和地域范围上起限制作用,使语言准确

严密。

从“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三方面概括汉字的“独特”之处,表达

严密、语言简洁。

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强调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独特”之处。

“年岁最大”一词,比喻汉字的历史悠久,非常形象,口语化,幽默风趣

“比较独特”,语言准确,严密。

③《向沙漠进军》

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

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答案示例:“过度”、“任意”均用得非常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

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放牧不能“任意”。限制了砍伐和放牧的程度,使用

准确。

(5)说明内容的概括:

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

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

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6)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是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但更多的是谈认识

和体会。对于后者,往往要么结合原文谈,要么结合实际说,要注意仔细审题。其答题的基

本步骤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议论文阅读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以达

到说服读者的目的的常用文体之一。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描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即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

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论点的概括,有的

可选用文章的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明确: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就是论点。

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是中心论点。复杂的议论文常会包含若干个分论点,分论点从

属于中心论点,并能证明中心论点。

注意:①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②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

句或祈使句)。

③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

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怎样找中心论点?

看标题。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看开头。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

看结尾。(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

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分析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从而概括出观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

归纳综合。有时中心论点被分解成几个分论点,那就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

并归纳。

概括观点的方法

①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尤其要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归纳出论点,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论点。

②表述时应注意论点的语言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不能用问句。

③标示、摘录或归纳出论点之后,还可以用论据来验证,看看论点和文章中的论据所要证明的是否吻合,因为论点是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能从文章的事实中看出道理,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

道理论据:正确的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

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明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内容要真实,确凿,充分,典型;它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3)论证结构和层次:

论证结构包括全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过程的论证结构。

总体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表现为总——分——总。

论证结构一般分三种:

①并列式:

论证部分各段落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

②层进式:

论述层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层、段之间的排列次序不能随意变动。

③对比式:

在论证中,段与段、层与层的关系,是把两种事物、两种意见加以对比,即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4)常见的三种类型的议论文。

①以论述、证明为主的议论文。这类议论文一般都力图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主张,并希望别人接受、信服这些观点或主张。我们可以叫它论证类议论文。前面讲到的传统的议论文基础知识和教学策略都能适用于这类议论文。如《小议“宽容”》

②阐释类议论文。这类议论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但不对其进行论证,而是对自己

的一家之言进行阐述解释。对这类议论文,不宜简单机械地套用三段式的结构分析或用仅用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分析,因为它不是以论证为主的议论文,虽然它不排斥在局部也适用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如《怀疑与学问》就属于这类议论文。

③评说类议论文。评说类议论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也以讲道理为主,说理过程中也会用各种论证方法,它与论证类议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对某一事件、某类材料的评议、评说为主。并不需要一一摆出论据、证明论点。如《谁在无聊》就是一篇以评说为主的议论文。

2、议论文的语言主要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阅读议论文,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注意抓住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句子、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关于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注意:理解文中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必须扣住语境(句子的上下文)

对于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品味: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

准确指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严密指判断推理严密和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表现在:叙述事实不必述说细节,做到言简意赅。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要求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

常见题型: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思路: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在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4、开放性、拓展题: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5、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1)补写事实论据: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句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主要积累以下方面的名言警句:时间、勤奋、毅力、理想、友谊、爱国、品行、成功、幸福、奋斗、知识、学习、书籍、诚实、青春、勤劳、俭朴、困难、挫折等。

6、阅读驳论文:

要点:(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

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找一找: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① ②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3、说说加点词的作用。

(1)“„„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忧天》)

(2)“„„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反光材料》)

4、“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句中的“容易”一词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5、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问题:“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纳米卫星》)

比较文中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7、“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一句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议论文阅读: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

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

A.相得益彰 B.吃一堑,长一智 C.因地制宜 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1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1. 大多数 不断

2. “日益”指程度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3. (1)“仅仅”是说明时间短,突出强调亚洲老虎数量减少之快。

(2)“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 不能去掉。“容易”在文中起到了限制作用,限制了小麦发生“赤霉病”的可能性,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如果去掉“容易”,那么所说的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 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他,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6. 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7. 不能删去。以“昼伏夜出”加以限制,说明光污染主要是扰乱那些夜间活动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而不是对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同样的危害,若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能去掉。

二、8. 文章是从“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这三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

9. B

1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关内容

  • 说明文记叙文知识点讲解
  • 专题十二 说明性文章阅读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 ...

  • 2017考研英语作文提分:用好过渡句
  • 2017考研英语作文提分:用好过渡句 考研英语作文要用好过渡句,这可以让文章的整体逻辑思路都比 来源:智阅网 较清晰,且前后衔接更自然,下面29个过渡句大家抓紧收着. 1)To prevent this phenomenon/trend from worsening/running wide/To ...

  • 武汉文都考研英语作文30个万能过渡句
  • 考研英语作文30个万能过渡句 but also but also ....筒子,来学点高能的过渡句吧,让你的英语作文高逼格起 来,闪瞎老师的眼睛~ 1)To prevent this phenomenon/trend from worsening/running wide/To guide the ...

  •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 议论文主要是议论事理的 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一个事物的 议论文一般在标题或开头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说明文在开头就说明了自己要说的事物,以便后来更好的说明 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疑难之处,还是要多做阅读,积累了经验就好了 议论文是发挥自己的主题,批评别人的意见,以说服别人为目的的一类文章. 说明文则是解释事 ...

  •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 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 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 ...

  •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 ...

  • 语文阅读理解怎样才能拿高分(九年级)
  •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

  • 常用过渡句
  • 考研英语写作:常用过渡句 1)To prevent this phenomenon/trend from worsening/running wide/To guide the matter/situation to the best advantage, it is necessary/impor ...

  • 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知识
  • 初中说明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其次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事务性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性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