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知识学习材料

普法知识学习材料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 的基本法律准则。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 它是其他法律、 法规赖以产生、 存在、 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 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①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 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 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①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 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立法机关。②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 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 年 9 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 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 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 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规定了我国的国家 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 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三)1975 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因特定的历史原因, 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 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 了 1975 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 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 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 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 有: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 1 982 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982 年宪法四次修改: 1988 年宪法修正案:(一)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 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 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二)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 转让。 1993 年宪法修正案:(一)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宪法 中得到集中、完整的表述。(二)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三)把“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并解释为“全 民所有制经济”。 (四)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 式确定下来。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并对相关内 容作了修改。(六)把县级人大的任期由 3 年改为 5 年。 1999 年宪法修正案:(一)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三)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四)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 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六)将镇压“反革 命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 年宪法修正案:(一)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 想;增加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并规定“推动物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 对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 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保护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四)将公民私 有财产的规定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 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规 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五)增加有关社会保障制 度的内容,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保障制度” 增加 规定 ; “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六)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修改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将宪法有 关涉及戒严的规定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相关规定。 (七)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八)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九) 将《义勇军进行曲》明确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 有: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二)各民主党派是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党的领导的,与党通力合作的 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三)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五)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六)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七)以坚持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奋 斗目标; (八)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 施的职责; (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负有保卫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 责任。 五、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主人翁地位和 他们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的经济制度。 六、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 式。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 集中制的原则,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 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 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所赋予的, 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 权利。 基本权利具有综合性和不可转让性, 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它 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禁止差别待遇。 (二)政治权利 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它包括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 指公民依据内心信念, 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它包括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 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 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出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 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又称身体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 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 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权利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经济利益的权利。 它主要包括公民 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劳动就业权和取得报酬权,休息权,在年老、疾病 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利 是指文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 的权利,从事文艺创作的权利与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七)监督权 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具体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 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八、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它决定公民在国家生活 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第 52 条至第 56 条规定公民有以下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禁止任何民族歧视 和压迫。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具体包括: 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主要是指公民必须树立祖国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同一切损害祖国尊严、危 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斗争; 保护国家的声誉和荣誉不受损害; 维护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文面的利益。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主要指: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 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 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六)其他义务 1.受教育义务。指适龄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 2.劳动义务。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另外,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及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九、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关如何分类?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 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而建立的具有 不同职能的层次,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机关总称。在我国,按照国家机关的 不同职能,又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 国家机关的不同等级,又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会员、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我国的地方国家机关包括: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及特别行政区机关(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立法会及司法机关)。 十、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规定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应当为人师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 和高级职务。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改善教师工作 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 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 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 组织 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 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 学校任教。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 龄。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部分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 作的教师。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 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第六条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 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 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 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 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六章 待遇 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 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 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 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 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第二十九条 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 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第三十条 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 教师的退休金比例。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 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 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三十二条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 障。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 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第三十六条 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 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 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 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 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 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 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 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 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 可 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 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本法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普法知识学习材料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 的基本法律准则。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 它是其他法律、 法规赖以产生、 存在、 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 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①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 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 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①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 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立法机关。②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 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 年 9 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 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 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 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规定了我国的国家 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 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三)1975 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因特定的历史原因, 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 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 了 1975 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 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 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 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 有: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 1 982 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982 年宪法四次修改: 1988 年宪法修正案:(一)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 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 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二)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 转让。 1993 年宪法修正案:(一)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宪法 中得到集中、完整的表述。(二)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三)把“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并解释为“全 民所有制经济”。 (四)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 式确定下来。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并对相关内 容作了修改。(六)把县级人大的任期由 3 年改为 5 年。 1999 年宪法修正案:(一)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三)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四)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 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六)将镇压“反革 命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 年宪法修正案:(一)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 想;增加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并规定“推动物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 对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 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保护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四)将公民私 有财产的规定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 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规 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五)增加有关社会保障制 度的内容,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保障制度” 增加 规定 ; “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六)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修改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将宪法有 关涉及戒严的规定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相关规定。 (七)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八)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九) 将《义勇军进行曲》明确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 有: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二)各民主党派是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党的领导的,与党通力合作的 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三)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五)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六)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七)以坚持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奋 斗目标; (八)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 施的职责; (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负有保卫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 责任。 五、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主人翁地位和 他们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的经济制度。 六、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 式。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 集中制的原则,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 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 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所赋予的, 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 权利。 基本权利具有综合性和不可转让性, 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它 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禁止差别待遇。 (二)政治权利 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它包括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 指公民依据内心信念, 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它包括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 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 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出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 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又称身体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 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 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权利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经济利益的权利。 它主要包括公民 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劳动就业权和取得报酬权,休息权,在年老、疾病 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利 是指文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 的权利,从事文艺创作的权利与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七)监督权 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具体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 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八、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它决定公民在国家生活 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第 52 条至第 56 条规定公民有以下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禁止任何民族歧视 和压迫。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具体包括: 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主要是指公民必须树立祖国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同一切损害祖国尊严、危 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斗争; 保护国家的声誉和荣誉不受损害; 维护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文面的利益。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主要指: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 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 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六)其他义务 1.受教育义务。指适龄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 2.劳动义务。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另外,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及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九、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关如何分类?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 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而建立的具有 不同职能的层次,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机关总称。在我国,按照国家机关的 不同职能,又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 国家机关的不同等级,又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会员、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我国的地方国家机关包括: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及特别行政区机关(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立法会及司法机关)。 十、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规定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应当为人师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 和高级职务。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改善教师工作 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 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 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 组织 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 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 学校任教。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 龄。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部分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 作的教师。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 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第六条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 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 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 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 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六章 待遇 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 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 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 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 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第二十九条 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 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第三十条 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 教师的退休金比例。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 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 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三十二条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 障。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 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第三十六条 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 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 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 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 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 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 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 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 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 可 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 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本法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相关内容

  •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Three-dimensional constitution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 课程学时:64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造型基础1.色彩构成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体构成>是 ...

  •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考点归纳
  •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考点归纳 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类型,详细介绍了知识获得和知识保持的操作方法以及遗忘的理论解释.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 ...

  • 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 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1)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是什么? (一)含义: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储存于书本或其他媒体中.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 ...

  • 辩论材料-知识是学习的工具,还是目的(观点整理)
  • -----辩论材料:知识是学习的工具,还是目的-------- 正方:工具 1.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活动,我们借助知识这个工具获得能力,充实自己,受益终生. --比如说,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识字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记初高中课本 ...

  •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新过程研究
  • 摘 要:SECT模型只是对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客体演变运动的轨迹进行刻画,而没有深入分析完成从知识转移到知识创新这一过程的主体――组织和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的实际过程,同时,"场"理论中过于强调隐性只是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创新过程分割地对应于不同阶段.基 ...

  •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 [摘 要]事实的历史转身成为教学的历史时,它就是多类型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是基于叙事的多类型的知识展开,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赋予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历史学习的目标――品格与思维就此涵养与生长. [关键词]叙事教学:知识展开:历史知识的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从专业化发展角度看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
  • 自古就有"学为人师"之说,教师的知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教师也正是因为自己的丰富知识才获得大家的认可与尊重.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知识的"量",对教师知识的"质"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

  • 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一.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念是研究语文知识分类的依据. 1.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比如说明一个事实.表述一个观点等,因此又称描述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 ...

  •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
  •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 2015-06-29 MOOC 本文由<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授权转载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赵慧臣.王淑艳 编者按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应用知识可视化优化教学过程,成为图像时代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瑞士卢加诺 ...

  • 第八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高等教师岗前培训材料)
  • 第八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评价目标] 1. 识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等术语. 2. 理解学习策略的内涵,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3. 了解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心智技能的实质. 4. 运用心智技能形 ...